2018-2019学年湖北省恩施市清江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恩施市清江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曲”包括元曲杂剧和元散曲,照通常的理解,前者属于“戏剧”,后者属于“诗”,我们的元曲研究也基本上是按此一分为二而进行的。但对关汉卿而言,他是否也有“戏剧”与“诗”的分别呢?如果有,它们的分别在何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套数则合一宫调中诸曲为一套,与杂剧一折略同。但杂剧以代言为事,而套数则以自叙为事,此其所以异也。”实际上,杂剧与散曲(王国维所谓的“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赵景深先生《元人杂剧钩沉》中收入的套曲,当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实际上还可以继续探讨的。同样的,《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宾白便与杂剧无异。杂剧与散曲的距离是否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遥远?杂剧研究、散曲研究的两分显然不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元曲。‎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断然将《元曲选》收入的明初贾仲明等所作六种杂剧排除于元曲之外,后来的研究者一般也依从王氏的区分,至于明代前期朱权、朱有燉继续进行的北杂剧创作,自然应归为“明杂剧”的研究范围。作为历史性研究,这样的区分无可厚非,但分割包片的研究有时却不利于较深入的研究。我们现在面对的元杂剧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元刊杂剧三十种》以及明万历年间的明抄、明刻本元人杂剧。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错讹、残缺甚多,并不能代表元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而朱有燉的杂剧现存明永乐、宣德年间的藩府原刻本,由于朱有燉作杂剧有意追求“金元风范”,所以他的现存剧作可能反映了一些杂剧创作的“本来面目”。又如《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最初发现时,曾引起很大的轰动。但半个世纪以来,除孙楷第、王季烈等先生曾做出一些考辨工作外,对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特别是其中的抄本杂剧,还缺少进一步的研究,而抄本杂剧可能反映了元杂剧表演形态等方面的问题。朱有燉的杂剧和脉望馆抄本杂剧长期不被重视,当然也有历史原因。前者出自贵族之手,后者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80年代以来,戏曲文物研究成为戏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华戏曲》杂志的同仁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山西新绛元墓戏雕的发现以及山西上党《迎神赛社礼节传簿》的发现,都是80年代元曲研究的大事。但是,戏曲文物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并没有在同期或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有的研究者习惯于沿着既有的逻辑思路奔驰,昧于纸上而不及地上。如元杂剧的表演体制、元杂剧的流布等问题,如果忽略戏曲文物的研究而径直做出结论,都是很危险的。‎ 自近代以来,“白话文学”“俗文学”备受青睐,元曲研究(主要是元杂剧)适逢其时。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有“人民性”的文学,元曲因为有“丰富的人民性”也得到高度评价。在雅与俗的取舍之间,元曲似乎总近于“俗”,所以与文人士大夫的雅词属两家。从学科建设看,也有理由分别归为曲学与词学。但元曲果真属于“俗文学”吗?元曲乃宋金词之变,这是明清人比较一致的看法,今人多以为是无根之谈。在近人吴梅、王易等研究者那里,词、曲的研究也仍未分家。赵山林先生对金词、元曲关系演变的考察,或可开阔我们的视野。元曲研究不能局限于元曲,仅仅凭借《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和《全元散曲》,外加上《录鬼簿》《中原音韵》和《太和正音谱》,在过去不够,在今日更显局促。多一点纵横上下,很有必要。   ‎ ‎                 (选自《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有改动)‎ ‎1. 下列有关“元曲”的内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般来说,“元曲”是由元杂剧和元散曲两部分组成的。但实际上,杂剧与散曲(所谓“套数”)有时并不易分别。‎ B. 按照通常理解,元杂剧属于“戏剧”,而元散曲则属于“诗”。而有些套曲归为杂剧,还是归为散曲,还有待探讨。‎ C. 《全元散曲》中的很多套曲加上角色等便成了杂剧,这说明杂剧和散曲二者的区别不大,不能简单地归为戏剧和诗。‎ D. 杂剧和散曲的两分法是很不科学的,这给我们深刻地理解元曲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不能对元曲进行分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元刊杂剧为民间坊刻本,不能说明元杂剧创作的真实情况,而朱有燉杂剧由于追求“金元风范”,故可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杂剧创作的“真实面目”。‎ B. 近代有的研究者在戏曲文物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这些成绩并未在同期或者稍后的杂剧研究中反映出来,元曲研究存在着步入认识误区的危险。‎ C. 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白话文学”“俗文学”具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备受青睐,元曲因有“丰富的人民性”而适逢其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 D. 明清时人们认为元曲是宋金之词的延续发展,而现代人多不同意这一观点,但从历史的角度多一些纵横上下,对于当今的元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国维认为同一宫调中的各曲合为一个套数,大体相当于杂剧中一折。二者区别在于杂剧为代言,套数为自叙。‎ B. 《脉望馆钞》被发现时虽引起很大轰动,但并没有对它进行研究,原因在于它出自贵族之手,染有帝王家的色彩。‎ C. 戏曲文物研究确实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有的研究者习惯于因循已有的思路,忽略戏曲文物研究直接就做出结论。‎ D. 元曲有“丰富的人民性”,因此受到高度评价;但它究竟属于“雅文学”还是“俗文学”,一直以来也没有定论。‎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有关‘元曲’的内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因此我们不能对元曲进行分类”说法过于绝对。故本题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白话文学’‘俗文学’具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备受青睐”原文没有依据,并且该项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和“近代以来”两个时间段内的事件混为一谈。故本题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但并没有对它进行研究”说法过于绝对,应该是“还缺少进一步的研究”;“原因在于它出自贵族之手,染有帝王家的色彩”错,《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并不是出自贵族之手。故本题选B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收条 李立泰 在抗战艰苦的岁月里,奶奶为缴党费犯愁。缴啥啊?别说钱,连一点值钱的东西也找不到了。虽然半年党费仅六分钱!区委同志讲,缴党费没钱,实物也行,有的东西可直接上缴区里。‎ 奶奶入党是拼出来的。爷爷的抗日武装被围,爷爷被鬼子杀害。奶奶擦干眼泪,忘我地工作来排遣痛苦。她救治过多名伤员,特别是救活了重伤员桑谷华。奶奶把情报藏到纂儿里,背着草篮子,顺马颊河大堤树丛走,累得浑身大汗,把褂子都湿透了,及时把情报送到县大队。天黑前她还要背着一篮子草回家。奶奶小脚疼得进家就累瘫了。她积极组织妇救会员做军鞋,带头交军粮……区委批准奶奶为党员。‎ 晚上奶奶去村支书家开会。晚饭奶奶吃得潦草,刷完锅,洗脸梳头。镜子里的奶奶是漂亮人儿。奶奶身材适中,秀发高耸,大香蕉簪儿梳在脑后。中式裤子,大襟褂子,可身。奶奶眼不大,可亮,眼珠黢黑,放光。她的妯娌、姐妹们夸奶奶好看,好看到眼上了!‎ 奶奶走黑影拐俩胡同,到支书家。一进屋,奶奶感觉今晚开会不同往常,气氛严肃,且有区委的同志在场,还跟奶奶握手。一贯好抽烟的支书,这次没叼烟袋。‎ 村支书对奶奶说:“你的入党申请,批准了。”奶奶心里一阵激动,脸立马红了,说: “我合格吗?”“合格。但是,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继续努力,起先锋模范作用。”奶奶点头,记到心里。区组委说: “欢迎你,李王氏同志。”‎ 支书把党旗挂墙上,奶奶看着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宣誓。奶奶站在组委一侧,面对党旗,重复的句句誓词铿锵有力:“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按时缴纳党费,积极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献出一切,永不叛党!”小小棉油灯,如豆的灯火,照得几人影影绰绰。但鲜艳的党旗映红了脸,照亮了心。会场虽小,意义重大。党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起点就在那间小屋。‎ 奶奶说:“解放后参加那么多次市县的党代会、妇代会、积代会,都没我入党的会刻骨铭心。我是党的人!俺听党的话!不折不扣按党说的做!绝不讨价还价。”‎ 每月一分钱党费,一年一毛二。若放到今天一毛二还叫钱吗?地上丢一毛钱甚至一元钱,年轻人懒得下腰去捡。可当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一年未雨,旱得冒烟,赤地千里。人们成群结队地逃荒要饭,拆房卖屋,卖儿卖女。村庄荒芜,兔狐出没,饿殍遍野,荒凉凄惨。兵荒马乱,日伪顽杂抢粮,已没可抢之粮。看见烟囱冒烟,闯进家去就掀锅,菜窝窝抓起来就吃。‎ 县委指示,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共度灾荒。‎ 奶奶思忖,区队战士吃饭也成难题,吃了上顿愁下顿,甚至饿着肚子打鬼子,那怎么行啊?奶奶抬头看院里的大榆树。春天吃了它一串串榆钱儿,分期分批地撸榆钱儿,吃了将近月余。现在榆叶碧绿,奶奶还没舍得吃它。当时就想着榆叶派上用场。‎ 奶奶叫父亲爬树,捋榆树叶。父亲捋一篮子榆叶,放下来。叔叔抓榆叶就往嘴里塞,奶奶叫他别吃。叔叔“哇”地哭起来:“我饿,我饿。”奶奶眼里含泪,说:“小儿不哭,我蒸菜给你吃。”‎ 父亲多想吃把榆叶啊,鲜嫩的榆叶在手里过了一遍,也没敢尝尝。奶奶蒸了一锅榆叶窝窝,那点儿可怜的高粱面,几乎蒸不成个儿。给父亲、叔叔蒸了几个野菜杏叶团子,奶奶实在蒸不成窝窝了,就团揉团揉放到锅里。‎ 榆叶窝窝熟了,锅上冒出香甜的热气。叔叔瞪着大眼看锅,他们瘦得皮包骨头,三根筋挑着头。出锅了,绿绿的榆叶窝窝,香啊,热气扑脸。‎ 村支书批准奶奶把一锅榆叶窝窝作为党费上缴。奶奶提起榆叶窝窝走时,叔叔又哭了。奶奶想放下一个给父亲和叔叔吃,可是战士也在饿肚子,吃一个也凑不够整数了!她心一横,坚决地走出家门。‎ 一直到解放,奶奶还保存着当年李区长写的收条。在全市“纪念建党90周年图片巡回展”中的“难忘的岁月”展室,我看到了皱巴巴烂乎乎的(放大若干倍)奶奶的党费收条。‎ 收条 今收到豆腐梁村李王氏今年全年党费,一锅高粱榆叶窝窝。‎ ‎                   区长:李善亭 ‎    九四三年农历五月十七日 ‎                    (选自《小小说》2017年5月版,略有改动)‎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很讲究前后情节的铺垫和照应,开篇写“缴党费没钱,实物也行”,为后文奶奶用高粱榆叶窝窝作为党费埋下了伏笔。‎ B. 小说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干旱、逃荒、村庄荒芜、兵荒马乱等艰苦的生活环境,主要是为了衬托“我”的奶奶的形象的伟大。‎ C. 小说善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比如“奶奶提起榆钱窝窝走时”“想放下一个”“她心一横”,表现奶奶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D. 小说以奶奶缴党费为主要线索,这样安排有利于组织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并能凸显奶奶形象。‎ ‎5. 小说是如何叙述奶奶入党的情节的?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6. 有人说李区长写的收条应该放在开头。你认为放在开头好,还是结尾好?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4. C 5. 奶奶入党的情节运用了插叙的方式。①补充小说情节,为奶奶缴党费做铺垫;②突出了奶奶对党忠诚和无私精神,从而丰富了奶奶形象;③使小说的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 ‎6. 示例一:放在开头好。①把收条放在开头,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先把故事的结局写出来。②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什么奶奶的党费是“一锅高粱榆叶窝窝”呢?造成悬念,使读者迫切想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③更能突出奶奶作为共产党员忠于自己的信仰的崇高品质。示例二:放在结尾好。①结构更谨严:收条放在最后出现,与前面的故事情节相互照应,与开篇“缴党费没钱,实物也行”首尾呼应,结构圆合。②人物更鲜明:更能突出奶奶作为共产党员忠于自己的信仰的崇高品质。 ③主题更突出:收条最后出现是对奶奶缴党费行为的一种证明和肯定,体现了艰难时期这份党费的珍贵和不易,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达到感人肺腑的效果,能够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C项,“想放下一个”“她心一横”属于心理描写。故本题选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是如何叙述奶奶入党的情节的?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本题考查欣赏小说的叙事方式。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然后注意叙事的视角,以第几人称或谁的视角叙诉,然后是叙事的重点,叙事离不开人物,叙事选择的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的哪一方面,答题时注意和结合文本分析作用。此题主要是插叙的手法。注意答出叙述方式是“插叙”,然后从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的设置等角度分析插叙事件的作用,即插叙奶奶入党的情节是为了补充小说情节,丰富了奶奶形象,避免平铺直叙。‎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有人说李区长写的收条应该放在开头。你认为放在开头好,还是结尾好?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放在开头好”或“放在结尾好”,然后从小说的几个要素:情节、人物、结构、主题、读者等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此题主要从“结构更谨严”、“人物更鲜明”、“主题更突出”等角度分析作用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小时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进行激烈的运动,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我把精力转移到凭智力取胜的活动中去,这使我从小养成一种极强烈的争强好胜的性格。‎ 我的父母并没有教过我们下围棋,但我们经常看他们下棋,久而久之,自然也就看会了。大概是在我9岁时,我和弟弟继波便常常学着大人的样子下起来。那段时期,我下围棋已经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我10岁的时候,当时文化宫有一个少年围棋训练班,张福田先生在那里当辅导员。张先生是当时的棋坛名手,他在围棋教学上颇有独到之处,不仅是我,北京现在的高手程晓流、谭炎午、吴玉林等,也都多多少少地受过他的教益。‎ 我印象最深的是1988年,我在日本参加了一个世界桥牌综合锦标赛的选拔赛,赛后喝酒时,沈君山说起桥牌的事,我一听桥牌就来了劲儿,借着酒兴跟他们猛吹我们是如何如何拿到冠军的。这时我最崇敬的老一辈棋手吴清源先生冷不丁给我来了一句“搏二兔,不得一兔”,意思是批评我在桥牌上花费的精力太多,势必会影响围棋。我口若悬河,正说在兴头上,一下子就呆了。我当时确实狼狈至极,着实让吴清源先生给教育了一下。‎ 在青少年时期,我从来没敢想过将来自己能成为一位全国冠军,因为我觉得那些冠军们都是才华出众、高不可攀的人物。但自从参加集训队之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把夺取全国冠军当成了“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对局胜率的提高,这一愿望也越来越强烈。197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运会恰好给我提供了机会。‎ 当时舆论界一致认为,冠军将在陈祖德和我之间产生,但一想到要和他进行一番生死搏斗,我就有些心惊胆战。陈祖德曾三次荣获全国冠军,又是第一个战胜日本九段的中国棋手,1974年我就惨败在他的手下。没有和陈祖德比赛过的人,是很难想象他在棋盘上那种咄咄逼人的威势是如何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 ‎9月23日晚上,未能进入决赛的棋手全都出去尽情玩耍,而我一想到明天的激战,心里就一阵阵发慌。这和一年前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想到此,我悚然一惊,去年那令人痛苦的一幕还会再次上演吗?我马上鼓励自己:“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一年来的苦练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即使输了也要拼得“壮烈”一些。这样一想,我的心平静了下来。‎ ‎9月24日,景山公园的围棋比赛大厅里,坐在我对面的陈祖德久久地注视着棋枰,然后轻轻地揿下按钮,使比赛计时钟停止了走动——这是棋手认输的表示。我顿时感到一股狂喜的热流迅速地涌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由于激动,当我在裁判员递过来的对局记录上签名时,我的手颤抖得怎么也无法把字写工整。离座之际,连腿都发软了。这就是我在争夺全运会冠军征途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后我又战胜赵之云、王汝南,以十四连胜的战绩获得了第三届全运会围棋比赛的冠军,这是我获得的诸多冠军中的第一个冠军头衔。获得冠军,当然高兴万分,然而夺取冠军的艰难征途,使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棋艺未精,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                  ‎ ‎(选自《聂卫平:围棋人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的围棋发展史上,聂卫平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聂卫平是第一个完全由中国本土培育出来,而在较长时期的比赛中连续地击败了日本最强棋士的第一人。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取得的十一连胜对中国围棋的振兴起了重要作用,他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勋卓著,永载史册。为了艺术,聂卫平宁可放弃一盘棋,也不屑走“俗手”“愚形”,在重额奖金面前,能做到这点,殊为不易。(《京江晚报》)‎ ‎②围棋与经商本质相同,对弈过程为博弈,企业之间竞争也是博弈。围棋讲究布局,洪荒之始一子一方天地,企业布局亦然;围棋决胜中盘,企业经营相互角力,棋错一步,满盘皆输;围棋注重官子,企业成败在于大局,也在于细节。(转自“聂卫平的微博”)‎ ‎7. 下列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聂卫平的围棋启蒙老师是棋坛名手张福田先生,围棋高手程晓流、谭炎午、吴玉林等,都受到过张先生的教益。‎ B. 聂卫平所崇敬的老一辈棋手吴清源先生曾当面教育他要专心于围棋,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C. 聂卫平在中国围棋发展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对中国围棋振兴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棋艺风格更是受人称赞。‎ D. 聂卫平认为围棋与经商本质相同,要讲究布局,围棋注重官子,企业在于大局和细节,企业家必深谙围棋之道。‎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聂卫平具有争强好胜的性格。聂卫平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进行激烈运动,但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便将精力转移到凭借智力取胜的活动中。‎ B. 聂卫平对围棋有浓厚的兴趣。聂卫平经常看父母下棋,自学下棋,久而久之就很爱下围棋,少年的他就已经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C. 聂卫平得到围棋名师的指教。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他受到了当时棋坛名手张福田和老一辈棋手吴清源先生的教导。‎ D. 聂卫平坚定信心,为国拼搏。聂卫平将夺取全国冠军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强大的对手,调整心态,全力拼搏,终于取得了成功。‎ E. 聂卫平对振兴中国围棋作用重大。他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勋卓著,永载史册。为了艺术,聂卫平宁可放弃自己的一切,也不屑走“俗手”“愚形”。‎ ‎9. 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处详细地介绍比赛结束时的情景?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DE ‎ ‎9. 【答案示例】①作者激动难忘时刻。这是作者在争夺全运会冠军征途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场比赛后,作者势如破竹,最终获得冠军,这是作者获得诸多冠军中的第一个冠军头衔。②作者深感欣慰和艰难。作者深感自己夺取冠军的艰难,棋艺未精,还有更远的棋艺之路。③作者为了照应上文。作者为了照应上文“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运会恰好给我提供了机会”一句,就详细地介绍了比赛结束时的情景。‎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企业家必深谙围棋之道”错误,聂卫平只是将围棋博弈与企业竞争作类比,来说明围棋与经商本质相同,并不能得出“企业家必深谙围棋之道”的结论。故本题选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说“聂卫平坚定信心,为国拼搏”于文中无据,应是“聂卫平坚定目标,为夺取全国冠军全力拼搏”。E项,“聂卫平宁可放弃自己的一切”错误,应是“聂卫平宁可放弃一盘棋”。 故本题选DE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处详细地介绍比赛结束时的情景?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我顿时感到一股狂喜的热流迅速地涌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由于激动,当我在裁判员递过来的对局记录上签名时,我的手颤抖得怎么也无法把字写工整。离座之际,连腿都发软了。这就是我在争夺全运会冠军征途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后我又战胜赵之云、王汝南,以十四连胜的战绩获得了第三届全运会围棋比赛的冠军,这是我获得的诸多冠军中的第一个冠军头衔。获得冠军,当然高兴万分,然而夺取冠军的艰难征途,使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棋艺未精,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精读上面的有效段落,筛选概括出本题的答案。回答本题从这样两个方面着手:(1)这是作者在争夺全运会冠军征途中最激动最难忘的时刻——作者势如破竹,最终获得冠军,这是作者获得诸多冠军中的第一个冠军头衔。(2)作者深感自己夺取冠军的艰难,棋艺未精,还有更远的棋艺之路,深感欣慰和艰难。第五节说“197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运会恰好给我提供了机会,”然后文章在结尾处详细地介绍比赛结束时的情景,这前后内容再结构上形成照应。‎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廖永安,字彦敬。德庆侯永忠兄也。太祖初起,永安兄弟偕俞通海等以舟师自巢湖来归。太祖亲往收其军,遂以舟师攻元中丞蛮子海牙于马场河。元人驾楼船,不利进退,而永安辈操舟若飞,再战,再破元兵,始定渡江策。顷之发江口永安举帆请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风方骤顷刻达岸。太祖急挥甲士鼓勇以登,采石镇兵皆溃,遂乘胜取太平。授管军总管。以舟师破海牙水栅,擒陈兆先,入集庆。擢建康翼统军元帅。以舟师从取镇江,克常州,擢同佥江南行枢密院事。又以舟师同常遇春自铜陵趋池州。合攻,破其北门,执徐寿辉守将,遂克池州。偕俞通海拔江阴之石牌戍,降张士诚守将栾瑞。擢同知枢密院事。又以舟师破士诚兵于常熟之福山港。再破之通州之狼山,获其战舰以归。遂从徐达复宜兴,乘胜深入太湖。遇吴将吕珍,与战。后军不继,舟胶浅,被执。‎ 永安长水战,所至辄有功。士诚爱其才勇,欲降之,不可,为所囚。太祖壮永安不屈,遥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公。永安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吴。吴平,丧还,太祖迎祭于郊。‎ 洪武六年,帝念天下大定,诸功臣如永安及俞通海、张德胜属辈皆已前没,犹未有谥号,乃下礼部定议。议曰:“若楚国公永安等,皆熊罴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坚没阵,即罹变捐躯,义与忠俱,名耀天壤。陛下混一天下,追维旧劳,爵禄及子孙,烝尝①著祀典。易名定谥,于礼为宜。臣谨按谥法:以赴敌逢难,谥臣永安武闵;杀身克戎,谥臣通海忠烈;奉上致果,谥臣张德胜忠毅。”诏曰:“可。”九年皆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已,又改封永安郧国公。无子,授其从子升为指挥佥事。‎ 注:①烝尝:烝尝,本指秋冬二祭。后亦泛称祭祀。郑玄笺:“冬祭曰烝,秋祭曰尝。” ‎ ‎                                   (节选自《明史·廖永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顷之发/江口/永安举帆/请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风/方骤顷刻/达岸/‎ B. 顷之/发江口/永安举帆请/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风方骤/顷刻达岸/‎ C. 顷之发江口/永安举/帆请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风方骤/顷刻/达岸/‎ D. 顷之/发江口/永安举帆/请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风方骤/顷刻达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时人的别名,亦称“表字”,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均要取字,供别人呼唤。‎ B. 封,帝王把自己的大量土地赏给亲属或臣僚。例如:封侯(封拜侯爵),封君(领有封地的君主)。‎ C. 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地位的人死后,据其生平德行,评定褒贬,给予的评判性称号。‎ D. 从子,宗法意义上,从父兄弟之子称为从子,唐宋时才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此处意同侄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廖永安投奔太祖,屡立战功。太祖起兵不久,廖永安率水军前来归附。先后打败了元中丞蛮子海牙,生擒陈兆先,夺取镇江,攻克常州,攻破池州,捉拿了徐寿辉的守将,占领石牌戍,降服了栾瑞。‎ B. 廖永安战功显著,不幸被捕。廖永安率领舟师在常熟的福山港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又在通州的狼山再次打败敌人,缴获敌战舰而归。恰遇吴将吕珍,与之交战,后援不继,船只搁浅而被俘。‎ C. 廖永安拒降遭囚,死后归乡。太祖十分赞赏廖永安的忠勇,遥授行省平章政事,赐封为楚国公。廖永安被囚禁了八年,最后死于吴地。平定吴地后,迁墓葬归故里,太祖在郊外亲自迎祭。‎ D. 廖永安死为鬼雄,谥郧国公。廖永安拒降被杀,死为鬼雄。朝廷普定功劳,但还没有给他谥号,太祖下令礼部议定,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不久,又改封为郧国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安长水战,所至辄有功。士诚爱其才勇,欲降之,不可,为所囚。‎ ‎(2)若楚国公永安等,皆熊罴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坚没阵,即罹变捐躯,义与忠俱,名耀天壤。‎ ‎【答案】10. D 11. B 12. D ‎ ‎13. (1) 廖永安擅长水战,所到之处就立下战功。张士诚十分爱惜他的才能和勇气,想要招降他,遭到拒绝,他被投进囚牢。‎ ‎(2) 像楚国公永安这种人,是英勇无畏、有强大力量的人,不是冲锋陷阵身亡,就是遭受祸乱而为国捐躯,忠义两全,英名光耀天地。‎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顷之”是时间状语,置于句首,所以应在其后停顿。排除AC项。“西北风方骤”的意思是西北风很大。应在“西北风”的前面停顿。排除B项。故本题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封君:领有封地的贵族。故本题选B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廖永安拒降被杀,死为鬼雄。”理解有误,文中是说功臣廖永安拒降被囚,死为鬼雄。“朝廷普定功劳,但还没有给他谥号”理解有误,文中说是天下大定,但还没有给他谥号,朝廷普定功劳时授予他谥号武闵。故本题选D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长”:“擅长”;“辄”:“就”;“降”:“招降”;“为所”:“被”。第二句关键点:“熊罴”:“英勇无畏”;“膂力”:“体力;力气”;“非……,即……”:“不是……,就是……”;“罹”:“遭受”;“没”通“殁”,死。‎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廖永安,字彦敬,德庆侯廖永忠的兄长。太祖起兵不久,廖永安兄弟偕同俞通海等人率水军从巢湖前来归附。太祖亲自前往收编其军队,并利用这支水军攻打驻守在马场河的元中丞蛮子海牙。元军驾驶的楼船,进退不便,而廖永安等人驾的船轻快如飞,多次战斗,终于打败了元兵,于是制定了渡长江的计划。不久,从江口发兵,廖永安下令升帆,向(太祖)请示前进方向,太祖下令直指牛渚。(此时)西北风很大,顷刻之间到达彼岸。太祖指挥甲士鼓足勇气登岸攻击,采石镇的军队全部溃逃,太祖军又乘胜攻取太平。廖永安被授予管军总管。率舟师攻破海牙水栅,生擒陈兆先,进入集庆,提升为建康翼统军元帅。率水军跟随大军夺取镇江,攻克常州,被提升为同佥江南行枢密院事。又率舟师同常遇春自铜陵进攻池州,联合作战,攻破城北门,捉拿了徐寿辉的守将,于是攻克了池州。偕同俞通海攻占江阴的石牌戍,降服了张士诚的守将栾瑞,提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又率舟师在常熟的福山港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又在通州的狼山再次打败敌人,缴获敌战舰而归。跟从徐达收复宜兴,乘胜深入太湖。恰遇吴将吕珍,与之交战,因后援不能跟上,船只又搁浅,最后被俘。‎ 廖永安擅长水战,所到之处就立下战功。张士诚十分爱惜他的才勇,准备招降他,(永安)拒绝了,被投进囚牢。太祖赞赏廖永安的忠勇,遥授行省平章政事,赐封为楚国公。廖永安被囚禁了八年,最后死于吴。平定吴地后,葬归故里,太祖在郊外迎祭。‎ 洪武六年,太祖认为天下大定,诸功臣如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等人都去世,但还没有谥号,于是下令礼部议定。议曰:““像楚国公廖永安这些人,都是英勇豪强的人,不是冲锋陷阵身亡,就是遭受祸乱而为国捐躯,忠义两全,英名光耀天地。陛下一统天下,追思旧臣功劳,爵禄延及子孙,在祭祀典籍中记载他们的姓名事迹,变更称号确定谥号,从礼制上讲是合适的。臣谨按谥法:因为奔赴敌阵遇难,定永安的谥号为武闵;牺牲自己战胜敌人,定通海的谥号为忠烈;侍奉皇上善始善终,定张德胜谥号为忠毅。”太祖诏令:“可以。”洪武九年都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封号。之后不久,又改封廖永安郧国公。廖永安无子,授予他的侄子廖升为指挥佥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瑞鹤仙·秋感①‎ 吴文英 泪荷抛碎璧。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凉欺岸帻②。暮砧催、银屏剪尺。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 行客。西园③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念寒蛩④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看雪飞、蘋底芦梢,未如鬓白。‎ ‎【注】①此词为词人再至苏州之作。②帻:古人包发的头巾。③西园:即词人在苏州居所旁的花园,词人曾在此与苏姬分手。④寒蛩:深秋的蟋蟀。‎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词开篇即以景落笔,“泪荷抛碎璧”一句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抛”字用得极好,让眼前之景显得灵动传神。‎ B. “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言风紧雨密,密集的雨点随着风势斜袭着紧闭的窗户。而“正漏云筛雨”承前启后,既解释原因,又引出下句。‎ C. “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中的“燕”在这里暗指人,人去楼空,词人孑然一身,室中无人打扫,布满了灰尘,额头都会碰到蛛网。‎ D. 下片中,“西园有分”回忆起在西园分手的事情,“西风”点出词人与“行客”分手的季节,“林下路”为“行客”所经之地。‎ E. 词的上片以景衬情,下片情中含景,将自然之景与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围绕“秋感”二字,将“秋”与“感”抒写得生动形象。‎ ‎15. 词的下片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4. AD 15. ①羁旅之苦。词人称自己为“行客”,在西风中徘徊,足见羁旅之愁。②怀人之思。“西园”三句,回忆起与苏姬分手的事,看到与当时相似的景色,不由得更加伤感。③思乡之愁。“念寒蛩”三句,以寒蛩、归鸿等意象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④时光流逝之哀。“看雪飞”两句自叹,说雪、芦花等的白都比不上词人头发的白,感叹老之已至。‎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A. 本词开篇即以景落笔,“泪荷抛碎璧”一句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抛”字用得极好,让眼前之景显得灵动传神。没有使用夸张的手法。D. 下片中,“西园有分”回忆起在西园分手的事情,“西风”点出词人与“行客”分手的季节,“林下路”为“行客”所经之路。“西风”点出词人与“行客”分手的季节理解有误,词中的“行客”指的是词人自己。‎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①羁旅之苦。词人称自己为“行客”,在西风中徘徊,足见羁旅之愁。②怀人之思。“西园”三句,回忆起与苏姬分手的事,看到与当时相似的景色,不由得更加伤感。③思乡之愁。“念寒蛩”三句,以寒蛩、归鸿等意象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④时光流逝之哀。“看雪飞”两句自叹,说雪、芦花等的白比不上词人头发的白,感叹老之将至。‎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概括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愉悦的,但它却使身为阶下囚的李煜倍感烦恼,他在《虞美人》中怨问苍天的一句是“ _________”。‎ ‎【答案】 (1). (1)三顾频烦天下计 (2). 两朝开济老臣心 (3).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4). 朝如青丝暮成雪; (5). (3)春花秋月何时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顾”“频烦”“济”“明镜”“暮”“青”,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者查字无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这是做对这类题的前提条件。否则,要谈默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诵的时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②奥运冠军李宁对体育产业化的一番言论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各俱乐部负责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③余恕诚先生是中国诗学研究学者,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主攻中国古代文学,真可谓学富五车,汗牛充栋。‎ ‎④学者黄仁宇爱读古书,他的《万历十五年》在叙事中论古讽今,注重历史学著作的社会效益和经世致用的价值。‎ ‎⑤山城人喜欢在悠闲的喝茶时光中,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学区房”“养老金”“反腐败”等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 ‎⑥有流程表当然好,但这流程是提前定好的,展会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这时就不能胶柱鼓瑟,要适时作调整。‎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②⑤⑥ D.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①名不见经传:名字在古籍中没有记载,指人或事物没有什么名气。用在此句中符合语境。②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句中用来评价李宁的言论,不合语境。③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作品多。此处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丰富,不合语境。④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用在此句中符合语境。⑤津津乐道:饶有兴趣地谈论。“津津乐道”和“谈论”重复,且其后常不跟宾语,常用作“对……津津乐道”。⑥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根据语境“要适时作调整”可知此处使用正确。故本题选D项。‎ ‎【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根据央行的工作安排显示,从今年起,福建、江西全省和山东部分地市将逐步推动1元人民币硬币化,即1元人民币单一投放1元硬币。‎ B.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场所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的一种新形态服务。‎ C. 位于万国宫内的“中国厅”建成后,不但有望成为万国宫的一个新地标,而且是联合国第一个以“中国”命名的设备完善的现代化多功能会议厅。‎ D. 距离全面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还剩1个月的时间,原有的央地财政关系也会进行全面的调整,而个人将减轻房产交易的经济负担和时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句式杂糅。错在“根据央行的工作安排显示”,可删除“显示”或“根据”。C项,递进关系搞错,应该是“不但是联合国第一个以‘中国’命名的设备完善的现代化多功能会议厅,而且有望成为万国宫的一个新地标”。D项,搭配不当,“减轻”不能和“时间”搭配。故本题选B项。‎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本公司大厅里设有服务台,今天老张很荣幸地被我单位聘为顾问,请各位届时与他会晤,并欢迎各位朋友垂询。‎ B.‎ ‎ 小王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里丢失一本《城南旧事》,如有拾获,务请从速上交。”‎ C.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遂感万分满足;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的聆听!‎ D. 他向老板请假时发生了争执,老板说如果旷工就扣一个月的工资,还说如果辞职就得打报告,批准后方可离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荣幸”,一般表示自己谦虚的意思;B项,语气生硬,不和语境;C项,“遂”文白夹杂。‎ 点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主要是语体的得体,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和场合的合理、文白的选择。‎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传家谱、结绳家谱等形式。到了魏晋时期,①     。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②     。宋明以后,家谱由贵族进入庶民阶层,体例初具,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此后,③       ,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答案】①家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③家谱的体例不断得到完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要做好这种题,主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填写,本语段本段主要谈“家谱”的形成史。第①‎ 个空根据后一句“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可知到了魏晋时期,家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根据后一句中的“家谱由贵族进入庶民阶层”,可知第②个空说的是魏晋时期,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是为了“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根据后一句说的“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和前几句说家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变化,可知第③个空填写的是“家谱的体例不断得到完善”。‎ ‎【点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的续写.‎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这个势头到目前尚未停止。而现在距离2020年我国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只剩下几年时间。‎ 在“少年强则国强——加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校长、老师和学生针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在社会不断修建大型体育场馆的同时,校园体育场地却愈见紧缩;教师总体编制在增加,体育教师的任务却越来越繁重;家长的溺爱,养成了独生子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体质和骄娇二气;繁重的课业,压制了孩子的体育兴趣;对安全问题的恐惧,束缚了学校放开体育锻炼的手脚。‎ 对于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80字左右。‎ ‎【答案】示例1: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父母过度的呵护和学校的管理体制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运动能帮助青少年拓宽心胸、结交朋友、放松心情、磨炼意志、学会忍耐和坚持等。所以家长和学校应让中小学生走进操场、走进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示例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中一个非常基础性的要求就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的体质。青年一代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就很难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将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到关心公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于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80字左右。”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所给新闻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第一段,中心是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这个势头到目前尚未停止。第二层是第二段,选择在“少年强则国强——加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报道,这些发言是针对上述事实的讨论,可分析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的原因,指出其危害性;可提出增强青少年的体质的方法、建议或论述其重要意义等。综上分析,本题可从原因、意义、做法等角度展开阐述。‎ ‎【点睛】短评答题思路:第一步: 通读材料,全面理解. 弄清楚材料在说什么,围绕什么核心问题,涉及那些信息,辨析信息主次,提取关键信息;第二步:提炼概括,提出论题。根据核心问题、主要信息,提出论题;第三步:围绕论题,清晰表达,自圆其说。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思路清晰,合情合理,书写工整,字数要符合规定的要求。‎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阳阳是个女孩,今年刚上一年级,虽然身高比同龄人矮上10厘米,但气势从来不输人。小时候,阳阳想跟妈妈睡在一张床上,妈妈不同意,甚至无视阳阳的哭泣。渐渐地,阳阳不哭了,变得越来越“强大”。放学时,其他小朋友都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回家,只有她背着一个超过她身形的大书包,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斜阳下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培养孩子独立也要防止拔苗助长 阳阳是个女孩,今年刚上一年级,虽然身高比同龄人矮上10厘米,但气势从来不输人。小时候,阳阳想跟妈妈在一个床上睡,不行,妈妈甚至无视阳阳的哭泣,哭到半夜都不行。渐渐地,阳阳不哭了,变得越来越“强大”。‎ 现在多数家庭条件日益优越,年轻父母育儿紧迫感越来越强,针对80后、90后或00后中存在的依赖性强、养尊处优或啃老现象,重视对孩子早期独立性培养无可厚非,但越早越好的矫枉过正又小有气候。过去我们有在知识教育上拔苗助长的戒备,现在必须警惕在孩子人格独立的塑造上重蹈覆辙了。‎ 笔者由于孩子较小出国留学,关注过不少周围“早熟”孩子的成长经历。一个女孩几岁时,就能单独坐火车南来北往,读初二就能独自到京沪港参加各种考试,靠自己努力出国留学,并争取到奖学金。但若干年后,父母对孤身海外的她在哪儿落脚,特别是日见紧迫的婚姻大事都无从插嘴,因孩子太有主张;一个男孩从小是学霸,读到国外名校后,很少回国,也很少与父母联系,好长时间也拒绝父母前往探视,谈了女朋友也不让父母知道。在外享受儿子留学名校风光的父母,其实有说不出的苦衷;另一个“小别离”男孩,学成回家后,不让父母为自己做任何事情,生怕给父母添丁点麻烦,反而钱啊物啊往父母那送,但就不能和父母坐下来聊聊天吃吃饭,总是来去匆匆。结个婚,他把所有事都安排得妥妥贴贴,父母沾不上边,当客一样的老人有一种无名的失落。‎ 这是我曾经羡慕并让自己孩子引以为榜样的三个孩子,他们的事业和社交也许成功(因为我不便追踪打听),但孩子作为家庭成员,总觉得缺点什么。似乎不是独立,却是过分独立。心理学有“假性独立”之说,我们透过他们当初的懂事、坚强与乖巧,把时光隧道拉长一些,可以隐匿地看到他们内心有一种冷漠或自矜,他们也许获得了某种职业素养和社会属性,因与父母相处缺少长度与频次,会否缺失亲情滋润和心灵成长,与父母感情依存比较稀疏,其直接原因,恐怕是“当你不陪孩子的时候,孩子慢慢也就不想你陪了。”加一句,“独立成性的孩子,也就没有陪伴你的兴趣或顾惜你的自觉了。”‎ 我曾让孩子4岁时自个送汤元到两站之外的外婆家,孩子非常乐意。当他送到时发现我尾随在后,失望得大哭。这证明独立是人的天性,不必太过担心和急于求成,也经不起过度保护。另外,若现实要求某些孩子较早走出去,父母反而要更加精心地给予孩子尊重、信任与支持。如果让孩子孤独地面对困难与现实,“假性独立”也许能蒙住你的眼睛,但他一定绕不过生活与事业方面的难题。‎ 人是动物界的早产儿,不能一生下来就像一些动物马上站立起来,很快独立生存。这看看似缺陷,其实正是人后天接受哺育完善发育和身心成长的一个宝贵阶段。人更长寿,是自然界的主宰,最有创造性,验证了先养后育的价值。而过早将孩子“推出去”,却是反自然和反天性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则社会现象评价类的新材料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叙述类材料,讲的是女孩阳阳的成长。考生要从现象中提炼出事件的本质,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则材料涉及的是教育子女问题,主人公阳阳年纪还小,母亲奉行独立教育理念,她独自睡一张床,放学独自回家。事件的核心问题是这么小的孩子要不要让她独立,考生围绕此话题行文即可。立意提示:(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越早越好;(2)独立教育宜早不宜迟;(3)培养独立不是拔苗助长;(4)过早训练孩子独立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材料作文的写作:1.写议论文:(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2)作文中最好出现材料。(3)提供的材料可以作为写作中的论据。(4)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2.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现材料。本题即此审题,写作即可。‎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 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