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 (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颖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颖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颖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遂无一人经州。前后四表,列为尤最。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隋开皇初卒。 (节选自《北史·苏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B.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C.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D.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由下文可知,画线句子说的是百姓受灾,苏琼想办法赈济灾民的情况。“人灾”是说百姓受灾,“绝食者千余家”是“人灾”的具体情况,故“人灾”与“绝食者千余家”中间应断开,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琼”是人名,在句中作主语,“集”是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有粟家”是指有粮食的人家,是“集”的宾语,故“琼普集部中有粟家”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刺史”,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太守”是“刺史”的下属,是一郡之首。 B.“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也可敬称已故者和敬称神。 C.“致事”,是上报施政情况,和“致仕”“休致”“乞骸骨”不同,后者是辞官。 D.“忧”,居丧,多指居父母丧,“遭忧”,是遭父或母之丧。“父忧”即父亲的丧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和‘致仕’‘休致’‘乞骸骨’不同,后者是辞官”不正确,“致事”也有辞官的意思。文中“八十致事归”意思是八十岁退休还乡。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要求做官。曹芝十分欣赏他,就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对盗牛案稍加审査便知所告非盗贼,迅速释放并很快抓捕了盗牛贼。从此百姓家的牲畜都不再收留,只是散养在外。 C.苏琼清廉谨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颖的新瓜不剖食,放于厅堂大梁,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疾苦,敢于为民请命。淮南和淮北发生饥荒时,苏琼不顾淮河不允许商贩渡河贸易的禁令,上奏朝廷,请求开禁,使淮河两岸货物得以流通。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B项,“稍加审查便知”错,原文中“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中的“穷问”,是仔细地审问之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5分) 译文: (2)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5分) 译文: 答案 (1)(道研)资产非常多,在郡内放有许多高利贷,经常要郡县替他征收。 (2)我一个人获罪,将救活一千户人家,有什么可怨恨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资产巨富”前省略了主语“道研”,翻译时当补出;“多有”,有很多;“出息”,高利贷;“得”,需要;“为”,介词,替;“征”,征收;“为征”,省略句,中间省略了代词“之”,应为“为(之)征”,替他征收。(2)“一身”,一个人;“且”,将;“活”,使动用法,使……活,可译为“救活”;“千室”,千户人家;“何所怨”,宾语前置,怨恨什么。 参考译文 苏琼,字珍之,是武强(今河北武强县)人。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开玩笑问他:“你想不想当官呢?”他回答说:“设置官职要寻求合适的人来充任,不是人来要求作官。”曹芝很赏识他的答复,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苏琼出任南清河太守,这个郡盗贼很多,但苏琼来到后,吏民恭敬,奸盗平息。零县百姓魏双成家丢失了牛,怀疑是同村人魏子宾所为,将他送到郡府,苏琼经过仔细地审问,知道魏子宾不是盗贼,立即就将他放回。苏琼秘密巡视查访,另外捉到偷牛的人。从此以后,百姓家的牲畜都不再收留,只是放养在外,说:“(出了问题)只管交付给府君。” 他性格清廉谨慎,从不接收私人信件。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非常多,在郡内放有许多高利贷,经常要郡里替他征收。当道研来请求拜见时,苏琼猜到他的来意,每次见到就与他谈论并询问佛教经义,苏琼态度十分恭敬,道研虽为催债来了数次,但无从开口谈起此事。道研的弟子询问其中的原因,道研说:“我每次见到府君,他直接将我捧入青云间,没机会来谈论人间的俗事。”郡民赵颖曾任乐陵太守,八十岁退休还乡。五月初,赵颖得到一对新瓜,亲自来送。他倚仗年纪大,苦苦相请,于是苏琼就将瓜留下,放在厅堂的大梁上,最终不打开。别人听说收下赵颖的瓜,于是争相进献新果,到郡府大门处,知道赵颖的瓜还在,互相看看就离去了。北齐文宣帝天保年间,南清河郡内发大水,百姓受灾,断绝粮食的有一千余家。苏琼把郡中有粮的人家都召集到一起,自己向他们借粮,再分发给饥民,州里按户征收田租,又要审查他借粮的情况。郡中的僚佐对苏琼说:“虽然是怜惜这些饥民,但恐怕这样做会连累府君您。”苏琼说:“我一个人获罪,将救活一千户人家,有什么可怨恨的?”于是他上表讲明情况,朝廷下令免于派使检查灾情及借贷之事,百姓们平安度过荒年。苏琼在南清河郡六年,百姓受他的恩德感召,从来没有一个人到州里申诉。州里前后四次上表,都把他列为最佳。他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对于朋友的赠送,他一无所受。后迁任徐州行台左丞,管理徐州事务。以前的制度以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随意往来。淮南地区遭灾,苏琼上表请求到淮北去买粮。以后淮北百姓发生饥荒,他又请求允许到淮南买粮,于是商人得以往来,使淮河两岸货物得以流通,彼此都得到好处,通过水陆运输,有些货物直达黄河以北。后来苏琼出任大理卿,北齐灭亡后,他出仕北周,做博陵太守。隋朝开皇年间去世。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高颎,字昭玄,一名敏,自云渤海蓨人也。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辞令。高祖得政①,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唏嘘就路。因平尉迟迥。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颎。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上默然而止。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若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及其被诛,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已。 (选自《隋书·高颎传》,有删改) [注] ①当时隋高祖杨坚在北周做丞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B.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C.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D.时太子勇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意/谓颎曰/晋王妃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时太子勇失爱于上”的句意是:当时太子杨勇不被皇帝喜爱。句中“于上”作状语,修饰“失爱”,所以应在“上”之后停顿,排除A、C两项。“晋王妃有神凭之”的句意是:晋王妃有神灵附身。句中“凭”是说“附身”的意思,“之”是指晋王妃。句意合理,所以应在“之”的后面停顿,排除D项。故本题选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卧内,原指古人睡卧起居的内室,皇帝在此设宴款待,说明其对高颎非常看重。 B.高蹈,原指远游他方,也表示过隐居的生活,这里指明苏威在前朝不肯做官。 C.有司,古代中央政府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用“有司”来泛指朝廷中各级官员。 D.殷鉴,原意为殷商子孙应以夏亡作为教训,后来指可以作为鉴戒的前人失败之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有司”意为“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或“泛指官吏”,由此可知选项中“泛指朝廷中各级官员”错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颎从小机敏,有很高的声名。他曾经读过一些史书,擅长与人交流,高祖刚刚主持朝政,就有意招揽他入府。 B.高颎临危受命,不负高祖所望。尉迟迥起兵反叛,韦孝宽带兵到达河阳后便畏缩不前,只有高颎毫不畏惧,与母拜别,继续前行。 C.高颎深知进退,主动谦让职位。他为了避开因信任和倚重而获得的权力地位,主动上表请求放弃职务,让苏威接替,但最终未获允许。 D.高颎忠君爱国,竭诚进言劝谏。他担忧炀帝沉溺于声色,又担忧其发动修筑长城的劳役,会使百姓劳苦而亡国,多次表达忧国的心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与母拜别”错误,由原文为“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唏嘘就路”可知,高颎派人代为辞别母亲,而非亲自“与母拜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5分) 译文: (2)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5分) 译文: 答案 (1)高颎接受旨意十分高兴地说:“我愿意听从(丞相)调遣,为他奔走。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祸。” (2)朝廷内外一致推崇敬服,人们没有不好的议论。隋朝能达到大治太平,这是高颎的功劳。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第(1)句关键点:“承旨”:“接受旨意”;“驱驰”:“奔走”;“纵”:“即使”;“辞”:推辞。第(2)句关键点:“朝野”:朝廷内外;“推服”:“推崇敬服”;“异议”:“不好的议论”;“致”:“达到”。 参考译文 高颎,字昭玄,又名敏,自称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东)人。高颎年少时聪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读了一些史书,特别擅长辞令。隋高祖主持朝政时,早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多谋略,便想延揽(高颎)入丞相府,于是派邗国公杨惠传达他的意思。高颎接受旨意十分高兴地说:“我愿意听从(丞相)调遣,为他奔走。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祸。”于是任他为丞相府司录。尉迟迥起兵叛乱,派遣他的儿子尉迟惇率步兵骑兵八万,进驻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率先出战。高颎接受命令,立即出发,派人代为辞别母亲,便感慨叹息着上了路。平定了尉迟迥。军队还京,出席在高祖卧室之内举办的宴会,高祖竟然撤下帷幕赏给他。高颎升任柱国,改封义宁县公,升任丞相府司马,被信任倚重,地位更加提高。高颎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请苏威接替(自己的职位)。皇上想成就他让贤的美名,同意他辞去仆射之职。几天后,皇上又说:“苏威在前朝避世不肯做官,高颎能够推荐他。我听说推荐贤人的人应受上赏,怎能反倒丢官呢?”于是命令高颎恢复原位。不久皇上拜他为左卫大将军,原来的官职不变。高颎兼任新都建设总指挥,新都洛阳的格局制度大多由高颎设计。高颎时常坐在朝堂北边一棵大槐树下听取汇报、处理事情,那棵树不在行列之内,主事部门想砍掉它。皇上特别指示不要砍(那棵树),用它昭告后人。高颎被看重竟然到这样的地步。当时太子杨勇不被皇帝喜爱,皇上私下里有废太子的打算。皇上对高颎说:“晋王妃有神灵附身,说晋王必有天下。怎么办好呢?”高颎长跪不起,说:“长幼有顺序,哪里能废呢?”皇上便不说话了。隋炀帝即位后,拜授高颎为太常令。当时下诏会集北周、北齐旧时候的乐工和天下的散乐。高颎上奏说:“这些音乐早已失传,现在如果征集,恐怕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会弃本逐末,互相传授学习这些东西。”炀帝不高兴。炀帝那时奢侈靡费,声色之事日甚一日,又发动修筑长城的劳役。高颎很为此担忧,对太常丞李懿说:“周天元皇帝因爱好音乐而灭亡,前代的教训不远,怎能重蹈覆辙呢!”他又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一点纲纪都没有。”有人把这些言论上奏皇帝,炀帝认为他诽谤中伤朝政,于是下诏处死高颎,他的儿子们全部流放到边疆。高颎在文武两方面都有大才,又明达世务。自从被寄予重任后,竭诚尽忠,引荐忠贞贤良的人才,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在朝中执政近二十年,朝廷内外一致推崇敬服,人们没有不好的议论。隋朝能达到大治太平,这是高颎的功劳。到他被杀,天下没有不伤感叹惜的,至今人们还不停地为他喊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