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深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共同体方式抵御风险、谋求生存是人类的命运性选择。正是以不同类型的共同体为载体,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逐渐形成由多种文明构成的世界文明。在此意义上,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共同体的历史,一部人们同时性地面对并处理共同体内部及共同体之间关系的历史。但在世界文明不同阶段,在人口与环境、生产力与技术水平、文化与社会传统等具体语境下,人们所遇到和侧重的共同体问题有所不同,共同体理念亦有所差异。 在人口总量相对有限、地理空间相对广阔、生产与技术条件相对不发达、不同区域间特别是全球性交往相对有限的语境下,人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某一地区结成共同体,以抵御来自自然与外族的挑战,进而获得资源,营建家园,延续种族,谋求发展。这种语境下的共同体往往是一种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生存型共同体,其共同体意识,具有鲜明的自我中心论色彩,以及二元对立、多元对立甚至丛林思维的特点。伴随人口增多、技术进步、不同区域内外交流的拓展和深化,如何处理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必须关注的问题。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随着诸多民族国家的独立,如何同时处理好共同体内部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更成为影响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人们日益认识到,世界是由多种文明、多种共同体构成的,并开始反思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考虑自身利益的共同体思维,以文明多样性、共同体之间关系为重点的研究开始兴起。世界文明史、全球文明史、文化人类学、全球社会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但问题在于,人们的意识往往滞后于已经变迁的生活。环顾世界,仍有一些共同体的思维还停留在全球交往不普遍、以共同体自身营建为重点的阶段。比如,一些发达国家以自身共同体为基点,以对立思维、丛林心态看待世界关系,把世界文明多样性理解为对立性,把世界文明差异性理解为等级性,把和自身不同的文明视为落后、异类甚至敌人,一味强调自身利益的优先性、至上性。 直面现实,开眼看世界,是思想变迁,理念创新的前提。当今世界,已经成为多样文明、不同文明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已然变化的世界,亟需一种以非对立、包容性思维为底蕴的新的世界文明论,亟需一种能够兼容地区、国家、区城、世界等共同体的新型共同体理念。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反映了世界文明的新要求,标志着世界文明的新自觉,开启了共同体理念的新阶段。 (摘编自陈忠《世界文明变迁规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必须构建共同体以抵御风险、谋求生存,否则人类社会难以从古代延续至今天。 B.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出现的共同体,其理念明显要先进于此前的生存型共同体。 C.世界文明史、全球文明史、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体现了生存型共同体的转型。 D.意识往往有滞后性,这决定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共同体理念跟不上已变迁的当今社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在阐述生存型共同体时,既介绍了其形成的原因,又介绍了其所具有的特点。 B.文章以时间为序,从古代写到近代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再写到当今世界,层次清晰。 C.文章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论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高屋建瓴,令人信服。 D.文章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置于世界文明变迁规律的语境下进行阐述,角度独特而新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握世界文明变迁规律,增强不同文明间的包容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推进人类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B.认为世界不同文明是有优劣之分的,以及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文明是落后的文明等观点,已经落后于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 C.在生存型共同体中,人们只需要处理好共同体内部的关系;而在当今世界,人们更应该关注不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D.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世界文明的新要求相契合,和二元对立、多元对立的共同体思维截然不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疾病医疗是城乡居民最现实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是解除这种后顾之忧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陆续建立了面向城镇居民的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制度和面向农村居民的合作医疗制度,为解除人民的疾病医疗负担和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全面推行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原有的由城镇单位与农村集体包办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推进适合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简称“职工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城镇居民医保”)等制度。2016年,国务院决定逐步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二为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当前,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和完善 的同时,先后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等救助制度。除此之外,商业健康保险、职工互助保险等补充性保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成,有助于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 当然,现今的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保政策公平性和多样性问题,不同群体保障的层次不一样;医疗保险资源分布不合理,一些地方医疗条件比较差;医疗保障缺口巨大,个人支出负担过重;商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整体覆盖面较低,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不足;等等。 (摘编自郑功成《加快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方案明确规定,将根据医保基金支付能力适当扩大目录范围,优化药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基本医保药品保险水平,缓解用药难、用药贵的压力。在新增调入药品中,将优先考虑国家基本药物、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等。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医疗保险处于较低水平,部分重特大病、罕见病的治疗费用未能列入医保范围,同时药品价格偏高,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多发,甚至出现病患因为得不到医保支持而放弃治疗的情况。近年来,国家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推进了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体制的联动改革,逐步提高了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使医疗保险水平偏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由于保险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需求不断释放,卫生服务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逐年上升。 此次调整医保目录,尤其是新增17种抗癌药并大幅降价,是一个重要举措,无疑是惠民利民深得民心之举。我国是一个癌症多发的国家,由于抗癌药品研发力量还比较薄弱,需要从国外进口抗癌药,但过高的药价又制约了病患的使用。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越来越大,进口药的关税不断降低,降低药价也有了现实条件。正是基于此,此次17种抗癌新药不仅能够进入医保目录,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药价,使病患不仅能够用得到药,而且用得起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在医疗费用上昂贵的压力。 (摘编自《医保目录调整彰显深化医改新成就》)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解除城乡居民的疾病医疗之忧,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医疗保险这项工作,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收到显著成效。 B.201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回落到1.3亿人,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没有享受到新农合的好处而失去了积极性。 C.2014年,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收入为8000亿元,而2018年已逾12000亿元;与此同时,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支出也在持续稳步增长。 D.2018年,我国职工医保基金累计结存超过18000亿元,而职工医保基金支出为10000多亿元,这说明我国职工医保基金是充足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如今的医疗保障制度依然存在医疗保险资源分布不合理、个人支出负担过重、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不足等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B.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应因时而改,因时制宜,20世纪90年代推进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19年调整医保目录就是有力的证明。 C.随着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以及医疗保障工作的推进,我国以前经常出现的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甚至放弃治疗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D.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没有把一些重特大病、罕见病的治疗费用纳入医保范围,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并不富裕。 6.西方有些记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障工作成效甚微,如果要反驳他们的观点,你有哪些理由?请根据材料加以阐述。(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涵元阁 岑燮钧 舜江有个著名的涵元阁,旧主人据说是前清大员。少爷是书痴,搜集了不少孤本。暮年,少爷膝下荒凉,多次对书童谢玉良说: “不知涵元阁会落在谁手。倘也是个爱书的,我也放心了。” “老爷,你放心,有我在一天,就不会让涵元阁丢失一本书。” 少爷曾跟着高人,学会了古书修复。谢玉良是书童,自然也懂七八分。少爷过世后,涵元阁捐给了舜江大学的图书馆,他就成了古籍部的修书匠。他有一手当年跟着少爷学的绝技——借尸还魂法,能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在新的纸张上。这一技法,江湖罕见。谢玉良渐渐老去,就带了个徒弟——龙志安。 龙志安是个年轻人,学古典文献的。修古书是件精细活,须坐得冷板凳。拆线,清洗书页,处理虫眼,替换册页,重新装订,这可不是简单的事,一天糊不了几页。尤其是借尸还魂的技法,不轻易传人。入了这个行,就得守着这个活。龙志安虽不敢怠慢,眼神却总有点迷茫。 谢玉良闲了时,就给龙志安讲当年的事。“我是答应了老爷的,他守一辈子,我也守一辈子。”仿佛这藏书楼就是他的旧主人一般。 可惜,形势逼人。日本人攻下了上海,舜江府也危在旦夕。舜江大学西迁,搬走了涵元阁的一半藏书——车马颠簸,已不能再多带了。 “师傅,你跟我们一起走吧。” “我老了,跟不了你们年轻人了。这半楼藏书,耗费了老爷的一世心血,宋元孤本,尽在其中,你要好生看管,剩下的,我守着。” “师傅,你要好好的,等我们回来!”龙志安眼睛红了。 日本人进城那一夜,谢玉良住在涵元阁。他提着一盏马灯,前前后后仔细查看。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他上楼下楼,坐立不安。过了会儿,他听到外面日本兵一队队经过,感觉楼都在震动, 那靴子仿佛就踏在古书上一般。 一天,一个日本人进入涵元阁,身后跟着两个侍卫、一个翻译。翻译官说,太君想上楼参观参观著名的涵元阁。谢玉良说,除了一堆破书,又没什么好看的。 “破书?我就是要看破书!”日本人说着半生不熟的汉语。 “把书柜都打开!”翻译撂下一句话。谢玉良没法,只得一一打开。“下去!” 日本人把他赶走了。 谢玉良弓着背,在楼下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迟钝的耳朵变得特别灵敏,上面的些微声响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几乎说得出每本书的来历,其中最东边一柜的最上层的一套书,少爷第一次用借尸还魂法把破损严重的册页换掉。看着旧墨迹重新附着在新书页上,少爷说有这门绝技,古书可以不朽了。前几日,谢玉良检视书柜,发现这一套书竟然没有西迁,他心头一沉。 日本人走下楼来,捧着一函旧书。谢玉良眼睛直了,他伸出手去,想把那函书夺回来,侍卫把他挡住了,他喊:“书不下楼——不能拿走啊!”这一说,仿佛提醒了日本人:“你的,知道,孤本哪里?”谢玉良装糊涂道:“我只是个管门的,什么孤本不孤本?”侍卫一把把他推倒了。 第二天,涵元阁门口的牌子换成了“东亚文化联谊处”,日本兵已经站上了岗。 谢玉良再也不能进入涵元阁。他撑着手杖,绕着涵元阁一圈圈地走。涵元阁虽不高,却仿佛九层高台一般。他几乎每天都要沿着涵元阁外边的小路,绕着往里看,走近了看,站在高处看,透过花墙看,或者远远地看。他看见涵元阁旁的银杏树,一天一天变黄,叶子一天少似一天,最终变成了孤零零的一株。他又看着它慢慢返青,坚强地长出新叶。他就这样一圈一圈绕着涵元阁。他的背越来越驼了。 他病倒了,时好时坏。 那一天,他发着低烧,真的看见了一个瘦削的男子,握住了他的手:“师傅,日本人跑了,我回来了!”他愣愣地看了半天,两行浊泪流了下来。半晌,他的精神好了些,让龙志安扶着,去看四年多没进去的涵元阁。他抚摸着楼梯,一步一步撑上去。他翻到一本很破的古书,对龙志安说: “你‘借尸还魂’一下吧。” 走时,他回头看了看那株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三三两两地悠然落下。 五更时分,谢玉良死了。他双目紧闭,似乎没有什么痛苦。 龙志安啜泣着,两眼直,直的,“师傅,我也会守一辈子的”,把那本刚刚替换好册页的古书放在他的胸口。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写了涵元阁三代看护人继承和保护古籍的故事,时间跨度较大,情节跌宕起伏,但贯穿三代看护人的精神脉络是一致的。 B.因为形势逼人、车马颠簸,舜江大学西迁时只带走了一半图书,这为下文谢玉良守护半楼图书、与日本人抗争等情节作了铺垫。 C.小说细节描写传神,有助于凸显人物性格,如“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就刻画了谢玉良谨慎、节俭的性格特征。 D.小说中的名字意蕴丰富:“涵元阁”意为涵养元气之阁,“谢玉良”意为主人公具有美玉般的情操,“龙志安”寄寓人们的美好期盼。 8.文中多次提到“借尸还魂法”并作了简单介绍,这对于本小说具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9.小说画线处描写了龙志安的眼睛,分别体现了龙志安怎样的心情?龙志安这一人物在小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群臣皆莫敢言。于是乃令萧何第一,所食邑多,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何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日:“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日:“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B.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C.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D.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秦,指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关中地区。项羽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B.趋,小步疾行而前,表示敬意;文中“人朝不趋”是高祖刘邦给予萧何的一种高规格礼遇。 C.孝惠,指汉朝皇帝刘盈,孝惠是其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百岁,死的委婉说法。遇有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物,而需用其他的话委婉表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何目光远大,所为异于众将。攻入咸阳时,和众将争分金帛财物不同,他收藏秦朝的文献档案,使刘邦得以详尽掌握全国地理、户口等方面的情况。 B.萧何功勋卓著,受到刘邦封赏。楚汉相争时,他留守后方,制定法令,安抚民众,补给粮草、兵员。论功行赏时,被刘邦评为第一,受到封赏甚为优厚。 C.萧何心系国事,不计个人恩怨。重病期间,孝惠帝亲来探望。问及相国的继任者时,他尽管与曹参不和,但还是举荐了曹参,并为得到合适人选而高兴。 D.萧何功高震主,引发刘邦猜忌。位为相国,功劳第一,然而依然孜孜于国事,深得民心,这引发了刘邦的提防之心。他以多买田地自污,保全了自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何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译文: (2)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日:“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越王台① 文天祥 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 春事暗随流水去,潮声空逐暮天回。 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 莫作楚囚愁绝看,旧家歌舞此衔杯。 【注】①越王台:在今广州市越秀山上。越王,指南越王赵佗。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作者被俘押送北上途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王台已逾千年,“落落”既写冷落、荒疏的越王台,也映照作者此时的心境。 B.颈联营造了凄凉而壮阔的意境,寓情于景,和“山河破碎风飘絮”异曲同工。 C.虽已沦为“楚囚”,但作者以酌酒自我宽慰,悲伤之中透露出一丝自信的心绪。 D.这首怀古诗并非歌咏胜景,而是吊古伤今,寄寓了作者深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 15.“春事暗随流水去”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 ”,又以“木”“金”为喻,认为“ ”,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2)《离骚》中“ , ”两句,屈原以“众女”为喻,写出群臣对自己才华的妒忌以及对自己的诽谤。 (3)《行路难》(其一)中,李白面对“ , ”的美酒佳肴,自己却停杯投箸,无心享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主旨在于鼓励所有人都能“享受”竞技和非竞技运动。“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口号对人们耳熟能详,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但在我国,尽管《全国健身计划纲要》已经 了十几年,群众体育活动也蒸蒸日上,但大众传媒对于群众体育的报道频率、报道力度、报道水平都无法与竞技体育运动相比。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群众体育在激烈程度、精彩程度,以及明星运动员的 等方面都远逊于竞技体育运动;同时,大多数竞技体育赛事通常都有商业资本赞助,媒体可通过报道、转播等途径获得可观的收入,( )。因此,大众传媒通常都会在满足“受众期待”的堂皇旗号下,倾力传播竞技体育,而 甚至轻视群众体育运动。这种做法无论是从视体育为重要教育手段的奥林匹克运动来看,还是从大众传媒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都属于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施行 号召力 漠视 买椟还珠 B.实行 感召力 忽视 舍本逐末 C.实行 感召力 漠视 买椟还珠 D.施行 号召力 忽视 舍本逐末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带有公益性质是大多民间群众体育运动的特点 B.而媒体传播民间群众体育运动却收益甚微 C.而民间的群众体育运动却不能给媒体带来收益 D.而民间的群众体育运动则多带有公益性质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口号对人们而言耳熟能详,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 B.“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 C.“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口号对人们耳熟能详,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 D.“体育为大众”“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等对人们来说耳熟能详的口号,都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广泛的参与性和群众性。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中国汉字的发生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① ,既表音又表义;汉字结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② 。真、草、隶、篆、行,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趣和个性因素在里边。此外,汉字③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体现了地域性;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交融。 21.阅读下面一段新闻报道,把它压缩为一句话新闻。要求:不超过25个字。(5分) 在极地的冬季,冰封的海洋中有时会出现无冰区域,称为冰间湖,是海洋动物换气和觅食的“绿洲”。沿岸冰间湖主要由强风将浮冰吹离海岸导致,但巨型远洋冰间湖的形成原因一直是个谜。 20世纪70年代,南极威德尔海一带连续几年出现巨型冰间湖,此后几十年又消失无踪,人们曾认为这是偶发现象,不会重现。但2016年和2017年,该海域再次出现巨型冰间湖,面积分别为3.3万和5万平方公里。科研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他们利用多方面的数据,分析了2016年和2017年威德尔海冰间湖的成因。分析显示,这两年该海域冬季风暴格外强烈,打破了海水的稳定分层状态,产生与通常年份不同的对流。下层较暖海水上涌的趋势增强,到达表层冷却后密度变大,重新下沉,这个循环过程会抑制表层结冰。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9月29日在北京举行。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南仁东、董建华、于漪、王蒙、王有德等28人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 材料二:曾有媒体联合举办“时代人物评选”,评选人物榜单上有科研专家袁隆平、钟南山、屠呦呦,文学大师莫言,航天英雄杨利伟,演艺人员张艺谋、冯小刚以及企业家马云等人。 如果《人民日报》要举办一次“国家精神奖”的评选活动,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获此殊荣?请结合材料内容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