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重庆一中高2020级高三下期三月月考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抗击灾难的历史。不同的灾难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也不一样。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所以,如何真实地描绘灾难,刻画灾害中的人物,挖掘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并进而对灾害进行反思,从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更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是文艺家们应该长久探索的问题。可以想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灾害将长久地留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记忆中,对它的书写也将继续下去。‎ ‎②如果对世界文艺史上优秀的灾难文艺进行考察,它们大概体现出如下的特点,可以作为此次抗疫文艺创作的参照。‎ ‎③首先是强烈的现场意识。现场感最能体现出文艺在灾难面前的人类担当意识。在富于现场感的灾难文艺作品中,灾难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它们以逼真的方式将灾难告诉世界,为人们的记忆提供了完整的灾难地理坐标,复现出真实的灾难场景,特定的事件、人物、气氛如在眼前,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强烈震撼。当然,这一切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 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从而构成完整的灾难叙事。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提供令人难忘的人物与故事,尤其是那些堪称中流砥柱的英雄,他们可能本身就是杰出人物,但也可能是平头百姓。许多作品都将镜头对准了“草根”阶层,普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头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得让人无法记得住他们的面孔,但当灾难来临时,却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人民创造历史,正是他们在灾难中的人生轨迹、性格命运,灾难中的生存与死亡、希望与绝望,彰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④其次是自觉的超越意识,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在优秀的灾难文艺中,反思型的作品令人瞩目,它们常常从一些新的角度去把握,去打量,将灾难中的一切作为思考对象去反思,以忏悔之心检讨错误与教训,以善良的愿望祈祷人类的平安,以建设性的态度呼吁社会的改革,帮助社会成员树立自觉的灾难意识。对此次新冠肺炎而言,可以预见,我们的文艺将会从人与自然、生命,自我与他人,个人利益与公共关系,疾病与病毒的意义,药物与医疗的本质,国家制度与卫生防控体系及其国民安全保障体系,国际间的救助合作机制,‎ - 27 -‎ ‎ 科技创新与科研伦理,直至社会的文明水平等方面作出思考。它应该,也必将会把十几年前的非典文艺的灾难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⑤最后,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对灾难文艺本身的发展做出贡献。它们不断丰富世界文艺史上灾难美学的含义,使灾难文艺成为有别于一般文艺的特殊类型。从题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思考方式、抒情手段等诸多方面,灾难文艺已经形成和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作为重大题材,优秀的灾难文艺从不以为题材就能决定一切,更不会企图只以悲情换取眼泪,它们时刻警惕以浅薄的心灵鸡汤拉低精神的天际线,杜绝以虚假和恶劣的个性化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唯有坚持艺术良心与艺术理想,椎心泣血,精益求精,才会创作出感天动地的优秀之作。正因为志存高远,伟大的灾难文艺常常因为其无可比拟的独特性超越其自身,站到了人类思想与艺术的巅峰。‎ ‎⑥客观地说,中国的灾难文艺总体水平并不高,与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与现实相比,中国为世界贡献出的优秀灾难文艺作品还不多。现在,中国的文艺家们又一次站在了灾难面前。相信我们的文艺家们一定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承灾难文艺的优秀传统,创新创造,奉献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摘自汪政《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原载:《文艺报》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优秀的灾难文艺总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因而能够不断提升其精神与审美的高度。‎ B. 要突出灾难文艺作品的现场感,就要全面、详细、具体地叙述灾难中的人物与事件。‎ C. 只要坚持艺术良心和艺术理想,杜绝虚情假意,就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灾难文艺作品。‎ D. 灾难面前,我国的文艺家,应守正出新,创作出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提出问题,然后论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 文章在新冠病毒肆虐带来灾难的背景之下,提出“如何书写抗疫文艺”的中心问题。‎ C. 第⑤段从正反两方面比较,有力论证了好的灾难文艺作品能为其自身的发展做出贡献。‎ D. 文章第⑥段客观地指出我国虽然有着多灾多难的历史,但优秀的灾难文艺作品并不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挖掘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对灾害进行反思是文艺家们应长久探索的主要问题。‎ B. 当灾难来临时,普通的百姓可能比英雄人物更能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 C.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冠病毒能使灾难美学提高到新的层次而展现出其美好的一面。‎ D. 灾难文艺作品应从题材、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展现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 ‎【答案】1. D 2. C 3. D - 27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 A项,强加因果,文艺总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与能够不断提升其精神与审美的高度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B项,依据第3段,“这一切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可知,“全面”不对。‎ C项,表述绝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C项,“第⑤段从正反两方面比较”错误,第5段并没有从正反两反面进行比较。‎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A项,“对灾害进行反思是文艺家们应长久探索的主要问题”错误,依据第一段,这些是“长久问题”,文中并没有说主次问题。‎ B项,“普通的百姓可能比英雄人物更能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错误,逻辑错误,普通的百姓也可以是英雄人物,此外,文中并没有比较。‎ C项,能使灾难美学提高到新的层次的并不是灾难,此外,灾难本身并不具有美好的一面,不应该去赞颂。‎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 - 27 -‎ 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前信息的困境由过去的匮乏转化为过剩。一方面,海量信息以其无序性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无效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应用媒体的能力和时间有限,如何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成为迫切需求。诸如“今日头条”等资讯类 App,借助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数据自动过滤掉部分信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信息过剩的困境。‎ 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激化了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市场需求决定着供给,用户对于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刺激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产生。基于算法的个性化推送技术,通过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这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较之传统的人工信息在内容的把关上更为精准,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私人定制” 感,真正实现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摘编自齐沛尧 《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材料二:‎ 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高效地打造了一个“私人定制”的时代。然而换个角度看,技术、算法与其说是引领者,不如说是迎合者;与其说是提供思考的导师,不如说是强化偏见的囚徒。‎ 技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却关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门。我们或可名之为“孤岛效应”——在自我重复、自我肯定、自我强化中,公众的知识、思想逐渐固化,成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岛。只看自己喜欢的、只读自己认同的,难免会带来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险。‎ ‎(摘编自《算法时代,人民日报透过舆情看大势》)‎ 材料三:‎ 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流量焦虑”;而智能推荐改变原有分发模式,‎ - 27 -‎ ‎ 又带来了“算法焦虑”。流量焦虑之下,各种“哭晕体”“震惊体”频现,偏激观点、浮夸文风令人不适;算法焦虑背后,则是所谓的“推荐阅读”助长了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的传播。‎ 现实中,一些互联网信息平台确实在内容审核上下了大力气。某信息聚合类 APP 的员工中,内容审核团队几乎占去了一半。但“偏轨”问题一再发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内容的生产靠“众包(一种新闻生产模式,新闻机构通过网络平台邀请用户为新闻报道贡献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特性,承担包括消息源、文字记者、摄影师、评论员等多种角色)”、内容的分发靠算法,这些具有媒体属性的平台,既缺少“总编辑”,也缺少“把关人”,技术取代内容成了主角。生产和分发一旦“去编辑化”,审核团队人再多,也无法应付海量内容。而如果媒体平台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平台,既难言质量,也难保导向。‎ 技术承载着价值,决定了它可以也应该成为主流价值的载体。比如,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 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 ‎“埋着头”创作、“仰着头” 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 ‎(摘编自《用主流价值纾解算法焦虑》)‎ ‎4. 下列不属于对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表述的一项是 A. 大量无序信息挑战着人们的认知能力,当今的人们已陷入无效信息、虚假信息泛滥的困境。‎ B. 当代社会已由信息匮乏转化为过剩,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 C. 基于算法的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能使当代广大用户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D. 在高度信息化当代社会中,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更多关注,催生了广泛的“流量焦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受用户欢迎,看似在引领用户成长,实则放弃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B. 算法主导的信息分配机制,开启了符合读者口味的一扇窗,但是也给广大用户们带来了固执己见、固步自封的危险。‎ C.‎ - 27 -‎ ‎ 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虚假信息的干扰,但又因“推荐阅读”的方式迎合用户而助长了虚假信息。‎ D. 一味追求“众包”生产新闻内容和靠算法分发内容体现了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技术的过分依赖,易导致新闻价值偏差。‎ ‎6. 在信息化社会,众多网络信息平台盛行运用算法推送存在较多的弊端,请结合全文提出改进的建议。‎ ‎【答案】4. D 5. C ‎ ‎6. ①保持技术敏感,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②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③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④适度保持信息推送的多元化、丰富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 D项,依据材料一可知ABC都是原因,而D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产生的原因。‎ 故选D。‎ ‎【5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本题,‎ C项,“能使当代广大用户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错误,原文是“在短时间内呈现给用户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可见算法推送能让被过剩信息包围的用户减少无效信息的干扰。‎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针对文本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类题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搜寻相关答案,可以从当前存在问题中推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借鉴有效经验。或者从解决该问题涉及到的不同对象谈论解决办法。‎ - 27 -‎ 由“在决定给用户推送哪些内容时,不但要考虑用户的个人兴趣和习惯,帮助他们‘各取所需”“重视技术带来的问题,并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更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学会‘驯服’算法、驾驭技术。算法的优势在于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可知,需要保持技术敏感,充分了解读者,不断回应诉求;‎ 由“更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技术不是号称中立、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应该成为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流量入口”可知,需要对内容产品的质量做出全面评价,善于辨别真伪、敢于判断对错;‎ 由“这也启示主流媒体,不能再‘埋着头’创作、‘仰着头’传播,而必须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让主流价值搭上新技术的快车”可以概括出最后两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 27 -‎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那些草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 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 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 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子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 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 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 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 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 27 -‎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远离世俗的纷扰。‎ B. 文中“我”与哥哥拔草闲聊的情景看似闲笔,实则既表明兄弟间平淡又真实的关系,又引出了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 C. 从文中看,父亲爱栽树,除了这是他的爱好外,还有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和供给哥哥与“我”上学的费用的原因。‎ D.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比拟的手法描写蜜蜂,写出了村庄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老家村庄的热爱。‎ ‎8. 文章标题“父亲的树”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本文语言风格朴素平实,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7. A 8. (1)实际的树:指父亲栽种的各种树,是“补贴家用,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的来源;(2)是父亲精神的象征:既是父亲一生爱栽树的体现,也是一生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父亲的象征;(3)是我的精神寄托:是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是“我”精神的依靠,让“我”摆脱孤独、空虚、烦恼;寄寓着我对村庄的爱,对父亲的爱和赞美。 ‎ ‎9. (1)内容层面:文章选材集中于生活小事,文中的景物朴素,作者笔下的村庄朴素清新祥和,文中的人物朴素平实,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我和哥哥之间也是朴素而又平实的真情。(2)情感层面:情感朴素平实,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树,展现了父亲朴实无华伟大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3)句式层面:多用散句+举例。(4)语言层面:用词朴素平实,文中的语言多是生活化的语言,如“罩满”“脸红脖子粗”“有一搭没一搭”“搭眼”等词语。(答出3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A项,“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远离世俗的纷扰”错误,强加因果。文中并没有明确交代单纯和坦然的原因。而且,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是表现同哥哥聊天时的自然。‎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由“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可知,标题的表层意思指父亲栽种的树。‎ 由“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 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可知,树是父亲精神的象征,是一生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父亲的象征。‎ 由“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可知,标题的深层含义是父亲栽种的树是我的精神寄托,寄寓着我对村庄的爱,对父亲的爱和赞美。‎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文本的语言特色,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 - 27 -‎ 朴素平实:“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从中可见本文的语言朴素平实。‎ 情感真实朴素:文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是通过父亲的树表现人间亲情,感情真挚而朴素。‎ 多用散句:“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那些草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从中可以看出。‎ ‎【点睛】常见的命题角度有:①从用词的角度,命题多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或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用较多的叠词(拟声词)可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②从句式选用的角度,命题多判定文中长短句或整散句的使用情况。如短句常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使用整句容易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结合,能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增强语言的灵动性。③从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先判定文中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再结合修辞的作用回答。如文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④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如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明快 、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等。⑤从人称使用的角度,如运用了第二人称,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答题步骤上,第一步,概括语言的特点;第二步,联系原文分析;第三步,指出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也。弱冠为县功曹。先主定蜀之际,山寇攻县,县长捐家逃亡,嶷冒白刃,携负夫人,夫人得免。由是显名,州召为从事。建兴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广汉绵竹山贼张慕等钞盗军资,劫掠吏民,嶷以都尉将兵讨之。嶷度其鸟散,难以战禽,乃诈与和亲,克期置酒。酒酣,嶷身率左右,因斩慕等五十馀级,渠帅悉殄。寻其馀类,旬日清泰。后得疾病困笃,家素贫匮,广汉太守蜀郡何祗,名为通厚,嶷宿与疏阔,乃自舆诣祗,托以治疾。祗倾财医疗,数年除愈。其党道信义皆此类也。十四年,武都氐王苻健请降,遣将军张尉往迎,过期不到,大将军蒋琬深以为念。嶷平之曰:“苻健求附款至,必无他变。素闻健弟狡黠,又夷狄不能同功,将有乖离,是以稽留耳。”数日,问至,健弟果将四百户就魏,独健来从。除嶷为越巂太守,嶷将所领往之郡,诱以恩情,蛮夷皆服,颇来降附。定莋、台登、卑水三县去郡三百余里,旧出盐铁 - 27 -‎ 及漆,而夷徼久自固食。嶷率所领夺取,署长吏焉。嶷之到定莋,定莋率豪狼岑,盘木王舅,甚为蛮夷所信任,忿嶷自侵,不自来诣。嶷使壮士数十直往收致,挞而杀之,持尸还种,厚加赏赐。喻以狼岑之恶,且曰:“无得妄动,动即殄矣!”种类咸面缚谢过。嶷杀牛飨宴,重申恩信。遂获盐铁,器用周赡。在郡十五年,邦域安穆。屡乞求还,乃征诣成都。夷民恋慕扶毂泣涕过旄牛邑邑君襁负来迎及追寻至蜀郡界其督相率随嶷朝贡者百余人卫将军姜维率嶷等出陇西。军前与魏将徐质交锋,嶷临阵陨身,然其所杀伤亦过倍。南土越巂民夷闻嶷死,无不悲泣,为嶷立庙,四时水旱辄祀之。‎ ‎(节选自《三国志·张嶷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夷民恋慕扶毂/泣涕过旄牛邑/邑君襁负来迎/及追寻至蜀郡界/其督相率随嶷/朝贡者百余人/‎ B. 夷民恋慕/扶毂泣涕/过旄牛邑/邑君襁负来迎/及追寻至蜀郡界/其督相率随嶷朝贡者百余人/‎ C. 夷民恋慕/扶毂泣涕/过旄牛邑/邑君襁负来迎/及追寻至蜀郡界/其督相率随嶷/朝贡者百余人/‎ D. 夷民恋慕扶毂/泣涕过旄牛邑/邑君襁负来迎/及追寻至蜀郡界/其督相率随嶷朝贡者百余人/‎ ‎11. 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用以泛称各少数民族。‎ B. 盐铁,旧时政府常对盐和铁实行垄断经营,后铁专营逐渐废除。‎ C. 征诣,召往。古代常称君召臣为“征”,地位低的人往见尊长为“诣”。‎ D. 《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编年体国别史,“前四史”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嶷英勇过人,由此成名。他担任县功曹,山贼攻打该县,县长弃家逃跑,他冒着风险,保护县长夫人出逃,夫人得以幸免,他也因此名声显扬。‎ B. 张嶷慧眼识人,智断形势。武都氐王苻健请求降顺,超过约定时间却没有出现,张嶷认为苻健必会来从,并以此宽慰蒋琬。后苻健果然前来归附。‎ C. 张嶷恩威并施,制服夷人。他担任越巂太守,独自前往越巂郡,以恩情招诱蛮族;定莋首领狼岑不服张嶷,张嶷又带人将其抓来,鞭打并杀死了他。‎ D. 张嶷深受爱戴,受人祭奠。张嶷治理越巂郡十分得当,他战死后,越巂郡人民没有不悲伤的,还为他建立祠庙,一年四季及水旱灾害时都会祭祀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7 -‎ ‎(1)嶷身率左右,因斩慕等五十馀级,渠帅悉殄。寻其馀类,旬日清泰。‎ ‎(2)广汉太守蜀郡何祗,名为通厚,嶷宿与疏阔,乃自舆诣祗,托以治疾。‎ ‎【答案】10. B 11. D 12. C ‎ ‎13. (1)张嶷亲自率领近卫,斩杀张慕等五十多人的首级,匪徒首领被全部消灭。又搜寻他们的余党,十多天后就恢复了清净太平。‎ ‎(2)广汉郡太守何祗,有通达宽厚的名声,张嶷向来与他关系疏远,却让人抬着自己到何祗那里,托他来为自己治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意为: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依恋仰慕他,扶着他的车子痛哭流涕,经过旄牛县城的时候,少数民族首领背着婴儿前来迎接,又一直跟着送到蜀郡地界,跟随张嶷到成都朝见进贡的军事首领有一百多人。‎ ‎“夷民恋慕”中,“夷民”是主语,“恋慕”是谓语,省略宾语,是完整主谓句,应与后文断开,排除AD;“其督相率随嶷朝贡者”是以“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 D项,“《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编年体国别史”错误,《三国志》是纪传体,二十四史均为纪传体。‎ 故选D。‎ ‎【12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本题,‎ C项,“他担任越巂太守,独自前往越巂郡,以恩情招诱蛮族;定莋首领狼岑不服张嶷,张嶷又带人将其抓来”错误,他是率领部众前往越巂郡,并且他并未亲自抓狼岑,而是派人前往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 ‎(1)张嶷亲自率领近卫,斩杀张慕等五十多人的首级,匪徒首领被全部消灭。又搜寻他们的余党,十多天后就恢复了清净太平。重点词:左右,近卫;馀,多,级,首级;渠首,首领,殄,消灭;寻,搜寻,馀类,余党;旬日,十天,清泰,清净太平。‎ ‎(2)广汉郡太守何祗,有通达宽厚的名声,张嶷向来与他关系疏远,却让人抬着自己到何祗那里,托他来为自己治病。重点词:名为通厚,有通达宽厚的名声;宿,向来,疏阔,疏远;舆,抬。‎ ‎【点睛】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又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 27 -‎ ‎(4)注译简析抄读法。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抄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译文:‎ 张嶷字伯岐,是巴郡南充国人。二十岁时任县功曹。先主刘备平定益州的时候,山中强寇进攻县城,县长弃家逃亡,张嶷在刀剑交锋之中,救出县长夫人,使她免于灾难。因此张嶷名声显著。益州府召他为从事。建兴五年,丞相诸葛亮北上,驻扎在汉中,广汉、绵竹的山贼张慕等人劫夺军事物资,抢掠官吏百姓,张嶷以都尉的身份带兵讨伐。张嶷考虑到山贼分散,很难通过一战将其擒杀,便假装与他们讲和亲善,约定日期设置酒宴招待他们。酒兴正浓的时候,张嶷亲自率领左右,斩杀张慕等五十多人的首级,匪首们被全部消灭。接着进剿他们的余党,十多天后就恢复了清净太平。后来张嶷得了很重的疾病,而其家境一向贫寒,广汉郡太守何祗有通达宽厚的名声,张嶷向来与他关系疏远,而让人抬着自己到何祗那里,托他为自己治病。何祗拿出所有资财为他治疗,几年之后把他的病治好。张嶷结识信任有道义的人都是像这类事一样。‎ 十四年,武都氐王苻健请求投降,朝廷派遣将军张尉前往迎接,超过了时间苻健却没出现,大将军蒋琬对此事十分惦念。张嶷安慰他说道:“苻健请求归附十分真诚,一定没有其他变故。向来听说苻健的弟弟非常狡猾,另外夷、狄部落不能共同成就大事,一定会有分裂,因此耽搁停留罢了。”过了几天,消息传来,苻健的弟弟果然带领四百户去了魏国,只有苻健来归附。‎ 朝廷任命张嶷为越巂太守,张嶷率领部众前往越巂郡,用恩情招诱蛮族,蛮夷之人都很信服,很多来投降归附。定莋、台登、卑水三县距离越巂郡三百余里,自古以来出产盐铁和漆,然而蛮族的人长期独占享用。张嶷率领手下夺取过来,并且在此地设立长官。张嶷到定莋,定莋首领狼岑,是盘木王的舅舅,很被蛮夷信任,怨恨张嶷侵犯自己,不亲自来拜访。张嶷派遣十几个壮士把他抓来,鞭打并杀死了他,又抬着他的尸体送回部族,对他们族人很重的赏赐,给他们宣誓狼岑的罪恶,并且说:“不要轻举妄动,否则立即杀死。”部族的人都当面绑着自己谢罪。张嶷杀牛大摆酒宴,重申恩德信义。于是就获得了盐铁,器用就完备了。‎ 张嶷在越嶲郡任职十五年,境内安定和睦。他多次请求回朝,于是朝廷召他回成都。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依恋仰慕他,扶着他的车子痛哭流涕,经过旄牛县城的时候,少数民族首领背着婴儿前来迎接,又一直跟着送到蜀郡地界,跟随张嶷到成都朝见进贡的军事首领有一百多人。‎ - 27 -‎ 卫将军羌维率领张嶷等人出兵陇西。大军前进与曹魏将领徐质交战。张嶷临阵身亡,然而他也杀伤了成倍的敌人。南中越嶲郡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众听说张嶷阵亡后,没有不悲哀哭泣的,他们为张嶷建立庙宇,一年四季以及水灾旱灾是都对他进行祭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宋·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①。‎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 B. 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处。‎ C. 诗人寓情于景,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 D. 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 ‎15. 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①比喻写景,新奇贴切。林间佛寺如同退了颜色的画;水面上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棋盘。②远近结合,营造氛围。颔联先写近处的佛寺处于阴沉的天色中,再写远处的架田稀稀落落。③颔联整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映衬出诗人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C项,“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错误,作者并无愁绪,而是对这种清寂的景色十分喜爱,认为与他的心境相符。‎ 故选C。‎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景物描写技巧的能力。诗歌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颔联意思是:纵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森森树林,阴阴寺院,暗淡得像一帧退了色的古画;而葑田块块,在水面上零星飘荡,又仿佛是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 诗人身处佛地,所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佛寺。暮色苍茫,远远望去,这个景色暗淡得就像一帧退了颜色的画。寺在“画轴”之中,想象奇妙。眼中是画,诗笔下也是画。画境寂静幽深,正见方外本色。再是一幅“葑上田”。诗人转移了一下视角,但见水面上零零星星地飘荡着一块块的架田,犹如那棋盘上割下来的方格子。以棋盘方格譬架田,比喻贴切。近处的寺院,远处的天地,属于远近结合。其时夕阳西下,夜幕将临,农夫们都已荷锄归家了,因此画面上空无一人,分外宁静。‎ ‎【点睛】景物手法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谏刘禅应当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卫风·氓》中以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写到,阿房宫所能见的钉头 “_____”, 屋顶的瓦缝“_______”,夸张地描绘出阿房宫的繁华富丽。‎ ‎【答案】 (1). (1)(以)咨诹善道, (2). 察纳雅言 (3). (2)于嗟鸠兮, (4). 无食桑葚 (5). (3)多于在庾之粟粒 (6). 多于周身之帛缕 ‎【解析】‎ - 27 -‎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咨诹”“察”“于”“葚”“庾”“粟”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的一生是与酒为伴的一生。纵观他对酒的态度的变化:从“无饮酒”到“颓然乎” 醉其间,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壶”得意于其间,恰好折射出其官场浮沉和心中历程的变化。‎ ‎(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 ,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儒家激励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要以天下为已任, 地承担社会使命。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必然以入世求仕为开端。于是,在青年时期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但现实是残酷的。多年的仕途闯荡,风波迭起,贬谪成为常态。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于政务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 。沉醉,便是官场起伏中的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 最终,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回归道家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亦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以酒为乐,便成了晚年欧阳修的宣告。‎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文 B. 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C. 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D. 欧阳修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播者 义无反顾 置之度外 置身事外 B. 缔造者 义不容辞 置之度外 置身事外 - 27 -‎ C. 缔造者 义无反顾 熟视无睹 超然物外 D. 传播者 义不容辞 熟视无睹 超然物外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亦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 B. 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亦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 C. 个人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回归道家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 亦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 D. 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回归道家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亦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 ‎【答案】17. C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上句的落脚点是欧阳修的饮酒,恰好折射出其官场浮沉和心中历程的变化,下句“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通览选项,只有C项起到了紧承前后句语意的作用。‎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和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中,‎ 缔造者:一般指对创建某个组织、有形的无形的群体甚至国家,或精神领域作出突出贡献。传播者: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儒家思想的缔造者是春秋时期的孔子,中国古代文人应该是儒家文化的传播者,从而排除BC。‎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语境是承担使命,应选“义不容辞”。‎ - 27 -‎ 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根据语境,欧阳修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 “熟视无睹”。排除A。‎ 超然物外:①超出于社会斗争之外。②泛指置身事外。置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语境强调晚年欧阳修挣脱社会秩序束缚,追求心灵自由,应选“超然物外”。‎ 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根据句意,“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为伴随状语,应加“随着”,否则应删去后文“就”字,排除BC;“回归道家”与“心灵的慰藉地”主语宾语不搭配,排除D。‎ 故选A。‎ ‎【点睛】常见病句类型及例句 ‎(1)语序不当 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搭配不当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3)成分残缺或赘余 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4)结构混乱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5)表意不明 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九月15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6)不合逻辑 ‎ 他是全部死难者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 27 -‎ ‎(7)歧义 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8)句式杂糅 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①________,可以在以下两方面着力:②_______。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科研机构着力进行病原鉴定、病毒溯源、有效药物及疫苗研发等工作,为一线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科技支撑。这些科研成果既能满足疫情防控需要,又能不断丰富科普内容,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让权威科学家做好科普工作。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许多权威科学家③_______,还为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发声。权威科学家就新冠肺炎疫情解疑释惑,起到了稳定人心的重要作用。‎ ‎【答案】 (1). (1)充分发挥科普的作用 (2). (2)一是推进科研与科普有效连接 (3). (3)不仅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要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空,根据“这些科研成果既能满足疫情防控需要,又能不断丰富科普内容,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让权威科学家做好科普工作”可知,应为“充分发挥科普的作用”。‎ 第二空,根据“我国科研机构着力进行病原鉴定、病毒溯源、有效药物及疫苗研发等工作,为一线防控和治疗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二是让权威科学家做好科普工作”可知,应为“一是推进科研与科普有效连接”。‎ 第三空,根据“还为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发声”可知,前文应有关联词“不仅”,这句是说科学家在科普方面的贡献,可以推知前句为在防控疫情前线的贡献,故为“不仅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 27 -‎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1.“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亦是重要的中华文化载体。请分别写出下列诗词所咏之物是文房四宝中的哪一项。‎ ‎①砻琢已曾经敏手,研磨终见透坚心。‎ ‎②烘烙几工成晓雪,轻明百幅叠春冰。‎ ‎③毛颖从来意最深,江淹梦里莫生心,班超投处好追寻。‎ ‎④溧阳石化几千年,钢铁臼经三万杵。‎ ‎①______②_____③______④_______‎ ‎【答案】 (1). ①砚 (2). ②纸 (3). ③笔 (4). ④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和文化常识的能力。需要学生平时识记积累,准确理解诗句意思,抓住诗句关键词分析其描绘的对象。‎ ‎①“砻琢已曾经敏手,研磨终见透坚心”。砻琢,雕琢,句意是这个砚台雕琢时已靠了巧手,用来打磨时(一说磨墨时)更可以见得砚台的坚硬)。根据“研磨”二字可以判断是砚。‎ ‎②烘烙几工成晓雪,轻明百幅叠春冰。根据“烘烙”“晓雪”“百幅”可知是纸,以“晓雪、春冰”比喻纸白且薄。‎ ‎③毛颖从来意最深,江淹梦里莫生心,班超投处好追寻。根据“毛颖”“班超投处”可知是笔,毛颖,笔的代称。班超投笔从戎。考察这个典故。‎ ‎④溧阳石化几千年,钢铁臼经三万杵。出自《《墨歌寄林明叔》》,根据“溧阳石”可知是墨。‎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说: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举世昏迷,莫能觉悟。‎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 ‎——刘慈欣《流浪地球》‎ - 27 -‎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你了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作文,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坚持理智 方能成就未来 任性是面对道德底线时的胡作非为,理智则是坚守道德红线的毅力;任性是不顾法令时的肆意妄为,理智则是不越雷池半步的处事原则。任性与理智是对立的,带来的后果也不尽相同,正所谓“任其自由必自取灭亡”。风筝飞得高正因线的存在,而物欲横流的社会带来了异化的“任性”,肆意妄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综上所述,我们要坚守理智,拒绝任性。‎ 理智做人,和谐社会的良方。保持理智,便能冷静思考,不仅有利于将良好道德风尚熔铸于社会氛围,更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乃至建设文明中国。诸葛孔明舌战群儒,用理智成就赤壁之战,奠定三足鼎立天下大势;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面对各国不急不躁,用理智签订十项协议,奠定中国外交基础。是理智让诸葛和周总理冷静面对难题,达成心愿。但现今社会也有意思杂音,人民教师为个人私利任性撒泼,堵住高铁车门影响车辆通行,耽误旅客出行的同时给文明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造成经济财产损失和风气败坏,让社会难以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智做人是建设文明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推手,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智处事,拒绝任性,成就和谐社会。‎ 理智发展,壮大企业的真理。有些企业绿色转型,企业管理理念与时俱进,让政府扶持发挥更大作用,担负社会责任,深受群众喜爱,受到支持,自然发展潜力无限。金钱至上的时代让很多企业忘记创业时的初心,一味任性发展,不顾后果,忽略发展持续性,放弃子孙后代,给民众带来不便,遭人唾弃。阿里巴巴集团在中国移动支付占据半壁江山,其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开展荒漠草原计划,运用各种植树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最终绿化阿拉善沙漠等诸多地区,提高企业形象,造福人民,理智发展,形成社会合力;曾几何时,环境污染是中国石化公司一大症结,为了改善这一短板,经过理智思考,其利用科技手段使源头清洁化、过程清洁化等等效果,最终还群众一片蓝天。绿色转型是企业的任务,和平发展是企业的义务,因此,企业要理智发展,成就未来。‎ - 27 -‎ 理智用权,简政政府的本质。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使命便是党员干部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服务型政府是人民幸福的先决条件,理智用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做好理智用权,方能简政放权,造福群众。外有卢梭三权分立,设立国会、总统、军队三重机关,明确各自职责,各方不能任性,理智用权,最终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内有我国政府简政放权,减少重重机关,提高办公效率,方便服务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动力。究其本质,理智用权成为党员干部造福一方的基础,成为政府正确领导的根本,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因此,要做到理智用权,提高群众幸福感,建设简政政府。‎ 任性只能满足一时欲望,理智方能实现个人价值;任性只能获得眼前利益,理智方能成就未来发展;任性只能实现专制统治,理智方能实现国家长久发展。正所谓思想决定行为,个人、企业乃至政府都需要树立理智发展意识,坚持理智思考,方能成就个人价值、推动企业发展、建设高效政府,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良好发展。‎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举世昏迷,莫能觉悟”的意思是: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这句话批评了人们面对灾祸时昏迷糊涂的表现,批评他们不能理智面对。‎ ‎“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同样是批判人们不能永远保持理智。这两则材料都强调了理智的重要性。‎ ‎【立意】保持理智,不要过于感性;永远保持理智;面对灾难,保持理智;以理智之心,方能成就未来;清醒做人,理智做事;拒绝糊涂,回归理智。‎ ‎【结构】《坚持理智 方能成就未来》一文紧扣材料中“理智”二字,将任性与理智对立分析,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理智做人,和谐社会的良方;理智发展,壮大企业的真理;理智用权,简政政府的本质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由个体到集体,由集体到国家,层层深入,论证清晰。‎ ‎【素材】1.利益可以共享而不可以单独获取,计谋可以少而不可以多。为人处世,我们不能一味地宽容迁就别人,不能像愚昧北魏佛教画中的人物一样,割肉饲鹰,以身饲虎,愚昧无知。因为这样,鹰还是鹰,虎还是虎,根本不会改变凶残的本性。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待他人,理智地处理事情,我们才能分清身边的是与非、对与错、真与假。这一点,对我们成长中的青年人尤为重要,它指引我们理智地待人接物,明辨是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 27 -‎ ‎2.明朝的嘉靖皇帝便是那种随心而动的人。他刚上位便提出了不认上任皇帝当爹。而后又无理地提出让自己没当过皇帝的亲生父亲入太庙,最后便是任用严嵩这样的奸臣。任凭奸臣如何贪污,如何玩弄权术,他总是稳如泰山。因为嘉靖皇帝包容了那些奸臣的小错误,宽容地对待奸臣的权谋,结果酿成了大明王朝走上了下坡路的大过错。可见,理智地处理问题,清醒地面对他人有多重要啊!‎ ‎3.人生可能绚丽多姿,也可以荆棘遍地;可以创造辉煌,也可以碌碌无为;可能友人常伴,也可能孤独一生。但是我们必须长存清醒,保持理智。因为理智,所以我们动心忍性;因为 清醒,所以我们豁达;因为辨识,所以我们明确根本。‎ ‎4.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经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阐发了对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 这句话看似悲观,实际上却有助于我们培养忧患意识,有助于国人在灾难来临之际保持清醒、从容与淡定,并减轻灾难和流血带来的震惊,进而积极地应对灾难。‎ 在疫情席卷中华大地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正确面对这场灾难?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这些都是我们生命所必须经历的、无法逃避的,这是一个既定事实。无论我们如何痛心疾首,不管我们多么忧心如焚,它都已经无可挽回地发生了。我们应做的是正视困难、直面灾难,不逃避、不放弃,在这场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能做的,是坚定信念、保持理智,是坚守岗位、各司其职,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多难兴邦。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过了多少磨难、历经了多少沧桑,依然屹立不倒,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灿烂和辉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灾难带给了我们的伤痛,也让我们更加勇敢顽强,挺起中国脊梁。‎ 天变不足畏。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让我们正确面对灾难,同心协力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 ‎5.理智,让人柳暗花明。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有时候只要稍微冷静一下往往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将相和的主人公蔺相如经常会遇到廉颇来找麻烦,但贵为宰相的相如却并没有因此而恼怒,相反在遇到廉颇时反而会主动避开,一次次避免矛盾。相如的这些做法,让廉颇看在眼里,逐渐获得了廉颇的支持与认可,著名的负荆请罪也由此得来,成就了将相和的一番美谈,将相之所以和,与蔺相如的理智是分不开的,在遇到麻烦时能主动冷静下来,理智思考,寻求对策,而不是一味任性蛮干,因而,遇到问题,遇到困难,一定要理智,只有理智的指导,才能让我们柳暗花明。‎ - 27 -‎ - 27 -‎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