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高 2020 级高三下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 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 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 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 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 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 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 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 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 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 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 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 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 存播、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动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 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 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 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 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 - 2 - 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 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 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讯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 “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发生了变化是指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B. 政府曾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而现在政府是社会治理行动者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C. 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为此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D. 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社会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得我国现代社会治理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简要说明了社会治理智能化的网络基础、技术手段、治理目标及其相关要求。 B. 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转变中社会治理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智能化治理的迫切性。 C. 第三段阐明了智能化的前提条件,论述了社会智能治理领域中应用活数据的重要意义。 D. 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实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 织相对分散,难以紧密关联。 B. 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的全新形势与要求,并充分应用大数据资源,才 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C. 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 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阻碍。 D. 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 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 3 -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 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 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 项,错误:选项中“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发生了变化是指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 了显著变化”遗漏信息,以偏概全,原文可对照的信息有“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 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 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可见社会治理的对象、主 体发生了变化表现为两方面,选项值提供了一方面的内容。 B 项,正确:根据说文本第二段“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 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可以推出选项中“政府曾是社会 治理的单一主体,而现在政府是社会治理行动者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结论。 C 项,错误:选项中“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为此他们思想活跃、 利益诉求多样”强加因果,第二段有“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 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的信息,并未说明“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与“提出了很多新 课题”之间是因果关系,从表达上看,“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是“新型社会阶层”的 特点,可能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原因,所以若有因果关系,选项也颠倒了因果 错乱,误把原因理解成结果。 D 项,错误:选项中“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社会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得我国现代社会治理表现 出了新的特征”,原因提取不全,原文最后一段是这样表述的“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 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 新特征”,可见文中原因有两点,选项 D 遗漏了“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 这一内容,以偏概全。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具体内容为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 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 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错误:选项中“第三段阐明了智能化的前提条件”概括不当,原文中第三段分为两层, 第一层说“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这里阐明的是智能 - 4 - 化“精准”的特点而非前提条件,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 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的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 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 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 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处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筛选能力。 A 项,不正确:选项中“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实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 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相对分散,难以紧密关联”。原文第一段相关信息是“社会治理智能 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 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要在促进大数据 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可见选项问题有二,其一,“社会生产 与社会组织相对分散,难以紧密关联”应该是客观存在,原因很复杂,而非“现有的网络化 和网络空间”造成的问题,只能说它有助于关联融合;其二“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实现智能 化”,原因也很多,在目前只能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 水平”,实现它是个漫长的过程,选项原因表述绝对。 故选 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 筛选所需信息。 (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 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 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 与落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5 - 10 月 1 日~3 日,2018 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 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 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 月 8 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 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 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 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 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 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为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 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 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 年 10 月 8 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 年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 年世界大学排名 TOP200 2018 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 背景 排 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 /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学院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伯克利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 6 - 分校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学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0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 大 64.4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 年 10 月 9 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 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 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位面的伟大 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 2008 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 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 厚望的创新,如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 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 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学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 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 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新的实用途径;去年为引力 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 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 凡,造福人类。 (2018 年 10 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 科研经费增长期,年轻时起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 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 - 7 - 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 76 岁,37 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 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教授 22 年如 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 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及其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 2001 年就提出“50 年内拿 30 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 人 18 年就拿了 18 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 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 2006 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 71.4 万元,仅次于飞 行员。2008 年,日本大学教授年平均工资已达到 90 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 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 年科研经费占 GDP 的 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 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 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 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 50 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 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 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 年 10 月《中国青年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概括了 2018 年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 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 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科学家们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工作经历,与 他们在科研上做出的突出贡献有紧密关联。 C. 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肯定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因为他们顺应了世界趋势,说明用技 术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老问题更有价值。 D. 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相关情况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 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诺奖的宗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奖,旨在鼓励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2018 年的获奖名单让热爱科学的 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有所感悟。 B. 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一系列老问题,使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技术如核聚变等,无法立 即成为普世实用的技术。 C. 本庶佑获得诺奖时已 76 岁,赤崎勇 50 岁时还没什么成就,在他们的科研之路上,年龄没 - 8 - 有成为限制,态度决定了高度。 D. 诺德豪斯和罗默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从而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 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 6. 诺贝尔奖获科学家的成就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作为青年学子,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 建议?请结合材料作答。 【答案】4. C 5. D 6. 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重视基础科学的教育。②提升青年学历层次,使之努力跻身世 界顶尖大学受教。③重视理论研究,更注重解决问题的技术实践。④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 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⑤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⑥高科研学者的待 遇,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⑦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兴办科研型学校。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 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 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 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 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C 项,不正确:选项中“说明用技术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老问题更有价值”曲解文意,原文 材料三第一段表述是这样的:“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老问 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 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只是说技术方面问 题“更迫切”,“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鼓舞了……实践者”,选项丢掉了“一 定程度上”程度就发生了变化,夸大其词,可见“技术更有价值”说法绝对,曲解文意。 故选 C。 【5 题详解】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能是在原 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 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凭空进行的, 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 - 9 - 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 D 项,不正确:选项中“从而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 动的模式”逻辑顺序不当,原文材料一第二自然段表述是“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 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 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可见,应该先“拓展……范畴”再“建构……模式”。 故选 D。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 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 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 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根据材料三推出答案③重视理论研究,更注重解决问题的技术实践。文中表述是:“但 2008 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 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如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与成为普及 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老问题, 更为迫切。” 根据材料四第一自然段得出答案⑤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文中表述是: “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年轻时起就 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 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 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 度认可。……22 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 根据材料四最后一段日本政府的做法总结出答案⑥高科研学者的待遇,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原文表述是:“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 年科 研经费占 GDP 的 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 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以安心工作。而日本 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 建造实验室。” 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重视基础科学的教育。②提升青年学历层次,使之努力跻身世界 - 10 - 顶尖大学受教。④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⑦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 兴办科研型学校。 根据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得出答案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重视基础科学的教育。⑦企业与 科研机构合作,兴办科研型学校。原文表述为“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 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 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 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为提高人类生命质 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 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 家有所敬重。” 根据材料二的图表得出答案②提升青年学历层次,使之努力跻身世界顶尖大学受教。④打造 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 【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 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 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 因或条件)。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 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壶水 - 11 - 孔立文 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 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魂丽的画卷。 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 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 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 “我要杀了它。”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 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 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 这狼和他打起了游击战。几个回合下来,陆归林已是精疲力竭^ 他走,它就走;他停,它也停。而且距离总是三四十米。 夜色来临,他找了个斜坡,对着那只狼,枕着交织的双手,仰面半躺着。狼也停下 来, 蜷在地上。 漠野苍茫,四周静寂。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 误入了这茫茫沙漠。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 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一觉醒 来,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前方狼的眼睛。狼的眼晴正一闪一闪的,这让他睡意全无。 新的一天来临,陆归林又开始了沙漠上的舞蹈。指北针留在了军车的驾驶室里,陆归林 只能靠太阳判定方位,他的目标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 沙海滚动着热浪。狼,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 陆归林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水壶,他要再听一下水的声音,水的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昨 天发现自己迷路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壶里的水,那时壶里的水只剩下现在这半壶。他知 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 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 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他拧开水壶的盖子,手有些抖, 干裂的嘴唇也抖动起来。当他把壶口放到唇边时,他看到了那狼。 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 一个半埋在沙丘里残缺的动物骨架出现在他的视野。他把这个白花花的东西拽出来,扯 下一块扇形的骨头,铺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这个骨头的凹处。可是水落在上面连湿 都没湿一下,就不见了。倒,再倒……骨头上终于出现了一汪清水,那一汪清水就像镶在少 - 12 - 女项间的一枚珍珠,光彩夺目,绚烂动人。 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 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 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 他喝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 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嚎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 般。 狼对着他持续地嚎叫,然后竟独自蹒跚而去。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 清的叫声。 陆归林读懂了狼的语言。 他跟在了狼的后面,机械地跟着。它走,他就走;它停,他也停。而且距离的把握,也 是三十米左右的样子。 傍晚将至,当他跟着那狼费尽全力爬上一个硕大的沙坡时,奇迹出现了——映入眼帘的 是迷人眼的绿色,久违了的绿色!在绿色与绿色之间,是银光闪闪的水面。一条河横亘于草 地之间,河的那一端,是林带,是庄稼地,是村庄…… 绿洲,这就是孕育生命的绿洲。 陆归林踉踉跄跄地奔到河边,疯了一般,他捧起那清凉甘冽的水,大口大口地喝起 来 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 再 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1 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半壶水”为题,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同时,这半壶水又串联起主要 情节,成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B. 小说的心理描写言简意深,“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既是对他放弃除狼计划的解释, 也暗示了他想通过老狼带自己走出沙漠。 C. 小说以补充叙述的方式,交代了陆归林独肖陷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既消除了读者 心中的疑惑,也使得情节更显严谨、完整。 D. 茫茫大漠是陆归林与老狼的相遇地,他们以此为背景演绎了一波三折的人狼之战,小说于 惊心动魄的叙述中,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8. 小说中的陆归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13 - 9. 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作品阐述理由。 【答案】7. B 8. ①坚韧勇敢。误入沙漠,途中遇狼,归途迷路,面对一系列的现实困境, 陆归林忍受着酷热、风沙和疲惫,具有顽强的求生欲望。②沉着机敏。困难面前,陆归林没 有惊慌失措,而是表现得冷静沉着。没有指北针,他就依靠太阳判断方位。途中遇狼时,他 先是谨慎防御,再以水为诱饵设计解围。③善良仁慈。在极度干渴、生死攸关之际,他本可 以借助半壶水除掉老狼,但在关键时刻又放过了老狼。 9. 示例一:不能删去, 理由:①情节有突转。狼带领陆归林走出沙漠,来到绿洲,却被另一群人围捕而逃回沙漠, 情节的反转使故事 再起波澜,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②主题更深刻^结尾一段 能引发读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 考,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反思;若删去,小说主题更多停留在 知恩图报或善有善报上。③更具艺术性。人围捕狼的情景,与上文陆归林与狼相互信赖、依 存的伙伴关系形成鲜明对比,耐人寻味,也引发读者对老狼命运的 想象与思考。 示例二:可以删去。 理由:①删去后小说情节仍然完整。陆归林喝水的细节,与主体情节相照应,可为小说作结。 相反,最后一段 写走出沙漠的人们追赶狼,这在小说中缺乏交代,显得突兀。②删去后小说 主题更集中。小说主要写陆归林 和老狼从紧张对峙到相依相存,表现出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处, 而结尾一段写人与狼的紧张关系,就会冲淡这一主题。③删去后在审美效果上使人愉悦。皆 大欢喜的结局,能让读者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表现对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 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 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 项,“暗示了他想通过狼带自己走出沙漠”分析错误,此 时的他并不知后来被狼带到了绿洲,这一说法于文无据。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 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 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 可。①误入沙漠,途中遇狼,归途迷路,面对一系列的现实困境,陆归林忍受着酷热、风沙 - 14 - 和疲惫,具有顽强的求生欲望。可见其勇敢坚韧。如:“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 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 满希望。”②困难面前,陆归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表现得冷静沉着。没有指北针,他就依 靠太阳判断方位。途中遇狼时,他先是谨慎防御,再以水为诱饵设计解围。可见其沉着机敏。 如:“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 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③在极度干渴、生死攸关之际,他本可以借助半壶 水除掉老狼,但在关键时刻又放过了老狼。可见其善良仁慈。如:“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 带,却迟迟下不了手。”“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 道自己这是为什么。”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下: 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②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③深化主旨或升 华主题;④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小说最后一段,狼把陆归林带到了绿洲,使他 获得了新生,却遭到了另一群人的追杀,追回沙漠。根据全文的理解,判断结尾段能否删除, 并说明理由。两种回答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不能删除。理由:(1)从情节发展 来看,这一结局使情节突转。狼带领陆归林走出沙漠,来到绿洲,却被另一群人围捕而逃回 沙漠,情节的反转使故事再起波澜,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2)从表现主题来 看,使主题更深刻,结尾一段能引发读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考,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反思; 若删去,小说主题更多停留在知恩图报或善有善报上。(3)从表达技巧来看,这一结尾更具 艺术性。人围捕狼的情景,与上文陆归林与狼相互信赖、依存的伙伴关系形成鲜明对比,耐 人寻味,也引发读者对老狼命运的 想象与思考。如果回答可以删除,只要理由充足也行。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 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 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 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 - 15 - 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 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 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 1 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 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 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以韩、吕二族为巨室,欲籍以取重。乃深与韩绛、绛弟维 及吕公著交,三人更称扬之,名始盛。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 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 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 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常曰: “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 拜参知政事。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 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 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 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 语,安石怒,抗章自辩,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 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 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 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 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 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 - 16 - 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B.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 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C.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 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D.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 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庶子:太子宫官,秦汉时为太子少傅的属官,隋唐设左右庶子,宋代沿袭,掌东宫侍 从、内值等事务。 B. 枢密院:宋代总管全国军务的最高权力机构,简称“枢府”、“密院”。文中陈升之在枢 密院担任官职。 C. 台谏: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 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 D. 视事:指官吏初到任。《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的“视事”亦 同此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与韩绛、韩维兄弟交情深厚。宋神宗即位后,韩维多次采用王安石的言论,并向皇 帝引荐了王安石。后来还曾劝皇帝留王安石于朝中。 B. 王安石与陈升之负责推行新法。朝廷设置三司制定新法,王安石命吕惠卿一同参与,新法 涵盖颇广,农田水利、赋税交易等都包含在内。 C. 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同僚反对。吕诲、韩琦、司马光等都反对王安石的主张。皇帝看完韩 琦反对新法的上书,想听从韩琦的意见。 D. 王安石上奏章为自己极力申辩。司马光以变法引起朝廷内外动乱为由,反对新法,王安石 直言上奏为自己辩护,皇帝言语恭敬地表示歉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以韩、吕二族为巨室,欲籍以取重。 (2)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王安石本是楚人,在朝中并不知名,因为韩、吕二族是世家大族,想借助韩、吕来 - 17 - 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2)流俗增加铢两的重量,虽然极其微小,但是天下这一秤锤,已 归属于流俗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对称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主语或宾语)来断。 根据句意断句:王安石回答说:“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 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才以为高不可及”。 根据语法常识来断句:“/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此三句呈并列关系,结构 上是对称的,据此断句,排除 BC;“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通知”属于 古今异义词,同义复合词,知晓、明白、精通、理解的意思,之间不可断开,据此可以排除 A。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 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 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 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 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 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不正确:选项中说“视事:指官吏初到任”解释错误,“视事”,就职治事,多指政事; 选项中说“《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的‘视事’亦同此意”表述 也是错的,不是官吏初到任, “官吏初到任”应该是“下车”的意思,选项混淆了“视事” 和“下车”两个词的意思。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 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 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 18 - B 项,不正确:“王安石与陈升之负责推行新法”张冠李戴,原文中表述为“于是设制置三司 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 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 下”,可见,文中并未说陈升之参与推行新法,只提到两人一起负责管理三司条例司。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 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 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 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 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 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 义。 (1)安石本楚士,判断句;未知名于中朝,状语后置句;以,因为;为,是;巨室,世家大 族;欲,想;籍,通“藉”,凭借;以,来。 (2)加铢两之力,省略主语“流俗”;则,虽然;至微,极其微小;而,但是;之,的;权, 秤锤。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 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 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 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 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王安石本是楚人,在朝中并不知名,因为韩、吕二族是世家大族,想借助韩、吕来取得 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于是就和韩绛、韩绛弟韩维以及吕公著深交,这三人更加对人称道赞扬 王安石,王安石的声望才开始显著。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 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 - 19 - 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 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 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 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才以为高不可及。” 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微末之身,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 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被 任命为参知政事。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王 安石令他的同党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从此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 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于天下。御 史中丞吕诲说王安石有十大过失,神宗为此派吕诲去做地方官,王安石推荐吕公著代替吕诲 任御史中丞。韩琦规劝神宗停止实行青苗法的奏疏送到朝廷,神宗感到醒悟,打算同意韩琦 的意见,王安石立即要求辞职离去。司马光为神宗起草批答诏书,其中有“士大夫沸腾,百 姓骚动”的话,王安石大怒,上章为自己辩护,神宗用恭敬的言语表示歉意,派吕惠卿传达 旨意,韩绛又劝神宗留下王安石。王安石入朝谢恩,因而对神宗说了朝廷内外大臣、从官、 台谏官、朝士互相依附勾结的情况,并且说:“陛下想用先王的正道战胜天下流于颓靡风俗 的人,所以是与天下流俗相互较量轻重。流俗的这个秤锤重了,那么天下的人们就都归向流 俗;陛下的这个秤锤重了,那么天下的人们就都归向陛下。秤锤与物体较量轻重的时候,虽 然是重达千钧的物体,增加或减少秤锤一铢一两的重量就会使准确性发生改变。今天奸邪之 人想败坏先王的正道,以此阻止陛下所做的改革。现在正是陛下和流俗的秤锤较量轻重的时 候,流俗增加铢两的重量,虽然极其微小,但是天下这一秤锤,已归属于流俗了,这就是天 下议论纷纷的缘故。”神宗认为是这样。于是王安石重新任职治事,韩琦的意见没有得到采 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渚锦帆开。 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③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 20 -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 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 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 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侍还”三字,领起下文。 B. 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C. “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 D. 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 15. 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 的惜别、留恋;②诗人称王十五济世救时的才于,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 敬;③诗人希望有人能力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分析错误。其实,这一联用典,诗人的目的是借 以赞美友人王十五对母亲的孝养之情。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 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 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 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通读本首诗,结合注释和颈联内容可知,“离别不堪无限意 ”写到诗人自己承受不了和友 - 21 - 人的离别,主要表达送别友人的惜别和留恋之情;“艰危深仗济时才”主要写到友人有济世 救时的才干,诗人希望有人能够力挽艰危,主要表达了对朋友的赞赏和钦敬以及对时局的忧 虑。总之,结合诗句抓住其中的“离别”“艰危”“济时才”“莫怪”“劝”等字眼分析即 可。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 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 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 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 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 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 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 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 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 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达思想集聚阻塞后才有作为,只有从神色或吟咏叹息声中 表现出来,才能为人所知的道理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煜的《虞美人》中,以“_________”传达出“物是”之感,以“ _________”传达出 “人非”之意。 (3)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虽然他是个旷达的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词格调 也是豪壮的,但政治上的失意,复杂的心情,还是在文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句中体现出来。 【答案】 (1).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 雕栏玉砌应 犹在 (4). 只是朱颜改 (5). 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 再 结 合 具 体 的 语 境 回 顾 诗 句 。 默 写 的 时 候 要 注 意 如 下 词 语 : - 22 - “衡”“喻”“犹”“颜”“梦”“尊”“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①),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 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 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 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 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 被抛之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 ,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 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残叶。早已没了衔露含珠的风 韵。寒风轻摇,枯荷残叶,仿佛悄悄地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泣着如今没落。(②), 更催花落,倒符了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 来形容, 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萧条 兴趣 寂静 B. 冷清 兴趣 寂静 C. 冷清 兴致 死寂 D. 萧条 兴致 死寂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17. D 18. (1)特别是南方的冬天;(2)倘若再来一场冷雨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 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 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 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第一空,萧条,寂寞冷落、凋零,侧重客观环境和氛围;冷清,冷落寂寞,侧重主观感受。 根据语境,应该是侧重客观特色,选择“萧条”。 第二空,兴趣和兴致,是不同的两个享受层次,但二者都是针对于某项事物,兴趣,包含较 长时间的接触,较深入的体会,并对它乐此不疲,其具体表现在怎么做;兴致,则包含有短 时间、浅尝辄止的意思,是某一件事激发了欣赏的情感,使人心潮澎湃。可见前者侧重一向 - 23 - 如此,长期性,而后者侧重一时的情绪表现。根据语境应该选择一时兴起的“兴致”。 第三空,寂静和死寂都形容“静”,但感情色彩上后者含有贬义,带有浓厚的主观上的不喜 欢。根据语境应该是主观上的嫌弃憎恶感,用“死寂”。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中的衔接能力,即句子补写题,句子补写题属于语用专题中的连贯考点, 它是一道主观题,分值一般为 5 到 6 分。由于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推断、 逻辑思维、规范答题等语言综合能力。鉴于此,作为考生一定要认真作答,解答这种题决不 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明确题目要求,二、辨别文体类别,三、 分析语段特点,四、关注标点符号,五、看清句子的位置,六、把握关联词语。题干为“请 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0 个字”,注意字数要求。 第一处:根据前语境“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可以确定作者对冬天的感觉是 不喜欢,再联系后语境“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 悄无人声”里的“它”应该是在说南方冬天的不足之处,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空(1)应该填 写“特别是南方的冬天”或“尤其是南方的冬天”,抑或“南方的冬天如是”。 第二处:参考前后语境“寒风轻摇,枯荷残叶,仿佛悄悄地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 泣着如今没落。(②),更催花落,倒符了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很容易确定出空 (2)必然有“雨”以及假设连词“如果”或“倘若”。 【点睛】近义词辨析题常用方法:(1)牢记搭配对象(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 分(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总之,有了这些方法, 平时多注意积累和总结,一定能够在高考答题的时候把近义词辨析的分数拿到,对于近义词 辨析题,我们务必要找到真正能够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 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 19.成语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广泛,请读文段,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适合的成语。 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比赛若是 输了,“_____”可以形容输得漂亮;“_____”可以形容输得惨烈。比赛若是平了,可以直 接说“_____”,还可以说比赛双方“_____”、“_____”。 【答案】 (1). 虽败犹荣 (2). 饮恨赛场、铩羽而归、一败涂地 (3). 握手言和 (4). 不分伯仲、胜负难分 (5). 旗鼓相当、平分秋色、 势均力敌、不分上下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储备能力。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1)着眼语境,谨防重复矛 盾(2)尊卑有序,谨防谦敬错位(3)兼收“多义”,谨防顾此失彼。 本题考查用于形式比赛失败或平局的近义成语的识别能力。“虽败犹荣”,意思是虽然失败 了,但还是非常光荣的意思。“铩羽而归”,铩羽,羽毛摧落, 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折 戟沉沙”,戟,古代的一种兵器,折断了的戟沉没在泥沙里,形容失败惨重。“饮恨赛场”, 在赛场感到非常遗憾,输了,失败了。“一败涂地”,失败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平分秋色”,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不分伯仲”,分 不出第一第二。 【点睛】成语的使用都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有的要和这个句子氛围相协调,有的要和人称相 对应,有的意义要和句子相吻合。同时,还要考虑成语意义和语境的意义是否有重叠,是否 前后矛盾。成语也是词语,也有一般词语的语法属性,比如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能否搭配, 动词和宾语能否搭配,动词能不能带宾语等等。 成语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入了浓厚的传统文化,不仅要看含义、语法等,还要考虑尊卑长幼、 男女主宾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必须自谦敬人,得体合度。如果辨别不清,就会谦 敬错位,叫人啼笑皆非。 在成语使用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成语不止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但在使用过程中,其 中的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使用较多,就容易将另一个意义或色彩忽略,导致只知其一,不知 其二。常用的含义往往耳熟能详,而不太常用含义则鲜为人知,一旦使用便误认为是错误的。 这类两用词在历年的高考中时有出现,在复习的时候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20.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过四个字。 作为戏剧理论家的余秋雨,充分调动多种戏剧元素为散文所用,形成了自己散文创作的 独特戏剧化风格。纵观余秋雨散文,从情感基调到句式修辞,从谋篇布局到表现手法,都渗 透着丰富的戏剧化元素——悲剧蕴含、戏剧冲突、戏剧悬念、戏剧结构、戏剧情境、鲜明的 情感、富于韵律和节奏的语言等等。戏剧元素的植入,大大拓展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容量和 表现手段,也为当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答案】余秋雨、散文、戏剧元素、开拓新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 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 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 - 25 - 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对相关信息分析、 归纳、得出答案。 本题: 材料主要陈述对象是“余秋雨”,主要在讲述余秋雨的散文创作中植入了戏剧化元素,并为 当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把握住中心内容,就可以由此概括关键词了。由第一 句“作为戏剧理论家的余秋雨,充分调动多种戏剧元素为散文所用,形成了自己散文创作的 独特戏剧化风格”可以提炼出“余秋雨”这一关键词;由“纵观余秋雨散文,从情感基调到 句式修辞,从谋篇布局到表现手法,都渗透着丰富的戏剧化元素——悲剧蕴含、戏剧冲突、 戏剧悬念、戏剧结构、戏剧情境、鲜明的情感、富于韵律和节奏的语言等等”可以提炼出“散 文”和“戏剧元素”这两个关键词;由“戏剧元素的植入,大大拓展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容 量和表现手段,也为当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可以提炼出“开拓新路”这一关 键词。 21.以下是一副称赞战斗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对联,请你按对联的要求将以下短语序号分别 填入横线,使之成为语意连贯、对仗工整的对联。 ①纵万险千艰②虽精殚虑竭③早把死生抛度外④定驱魑魅出人间 上联:凭道义补天,_____,_____ 下联:以歧黄救世,_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③ (3). ② (4). 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之对联能力。做好对联题的要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 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 字)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 声的字都为“仄”。一般讲,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即通常所说“仄起平收”。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 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句 式一致,节奏相协。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5.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含义须相互衔接,但不能重复。 首先根据关联词“纵”和“虽”判断,①纵万险千艰②虽精殚虑竭两句肯定在中间位置;再 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规则确定“③早把死生抛度外”在上联的最后一句,因为“外”是仄声, - 26 - “④定驱魑魅出人间”在下联的最后一句,“间”是平声;再联系“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是艰难危险的,“凭道义补天”紧邻句应该是“①纵万险千艰”;接着考查下联的首句为“以 歧黄救世”,这里也涉及一个典故——岐黄救世,即“歧伯与黄帝”,医家奉以为祖,并称 “歧黄”,后因以“歧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医生治病赶走的是病魔,而“魑魅”恰好是 魔鬼之意,医生治病自然是竭尽全力的,自然对应②虽精殚虑竭。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 月 10 日,重庆市万盛区万盛街道万新社区便民服务中心,87 岁的老人倪素英捐出她毕 生的积蓄 20 万元。老人说,这笔钱她已经攒了 30 多年,现在是发挥这笔钱价值的时候了。 老人多年来一直独居,租住在一个老旧门市内,平时摆摊卖小百货贴补家用。她生活节俭, 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老人的儿子说:“我母亲是个热心肠,她为疫情防控捐款,我们 也大力支持。”老人说:“国家有难,我不能做旁观者。” (《人民日报》蒋云龙 2 月 10 日) 有网友觉得,老人生活拮据,便民机构工作人员不应该收这笔款;但有人觉得,道义的价值, 在老人心中远超金钱,应尊重老人意愿。在你看来,便民机构该不该收这笔款?请选择恰当 的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不要再收老人的捐款了 疫情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各种隐藏的问题,比如红十字会的捐款效率、比如城市的治 理能力等等。如今,疫情面前,老年人的捐款问题再次引发思考。材料中老人的生活并不富 裕却勇于乐于捐献,说:“国家有难,我不能做旁观者。”而关于“老人捐款”的报道,在 疫情中比比皆是。 面对现状,包括高晓松在内的很多人都呼吁,“不要再收老人捐款了。 ”高晓松表示, 建议这些老人尤其是贫苦老人的捐款,能婉拒尽量婉拒,实在盛情难却,可以考虑放进一种 可撤销信托基金里,用年化收益行善,本金可以撤回,以备万一老无所依。不要像我们这种 飞蛾扑火式的捐款,转眼成灰。以这些老人的年龄,基本上没过过几天好日子。 我们愧对他 们,谢谢他们。 事实上,这样的呼吁不是没有道理,毕竟灾难面前,捐赠是为了减少“困难”, 而不是 为了用“困”救“困”,把困难从此处转向彼处。就像拿了 12 年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曾在 接受网易财经采访时表示,应该建立多向富人征税的体制,来帮助世界上的穷人摆脱贫困。 - 27 - “向富人多征税,用来构建更强大的保障系统,帮助贫困人群。”另一个例子是, 日本自民 党国会议员决定一律从工资中扣除 5000 元日币支援中国。在慈善的捐款选择中,优先选择“能 力者”的捐款,继而再考虑老人的积蓄。 老人,尤其是独居和生活拮据的老人,作为弱势群体,哪怕现在身体康健,但仍旧会在 未来大概率很高地面对疾病困扰,那时所需的费用难以估量。现在捐掉可能的“救命钱”, 风险不小。另一方面,老人接受信息时存在天生的沟壑,媒体的过度宣传引导,很容易对他 们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做出“掏空积蓄般的善意举动。 同时,必须明确的一点是,疫情面前,慈善捐款是一种大爱的体现,但却不是救助的全 部力量。其宣扬和激励意义,远远大于金钱上的意义。相反,另一方面需要的是,慈善捐款 的去向问题,爱心是否被耽误和浪费,款项是否物尽其用,是否真的“告急”和“短缺”, 是否真的仍旧需要老人们的“倾家荡产”才可度过难关。 当然,尽管如此,我们仍旧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一个老人想要在大难面前付出爱的心。 但是,在制度层面,慈善机构能否对高龄增者或弱势群体设置捐款上限,或者对其民事行为 能力,征求子女意见后再接受。对老人进行必要保护,同时也充分发挥慈善的人道主义精神, 不仅关心灾难中的人,也要关怀每一个社会中的人。 想尽办法处理好这样的事情,别再接受弱势群体的捐款了。当然,拒绝的前提是不伤老 人的心,可以按制度暂时接收,过后用另外的方式补偿,比如在老人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及时 相助,该出力出力该出资出资。不妨借鉴献血的方法,可以在义务献血者自己或者亲属需要 输血救助时获得无偿救助的一些权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审题和写作能力。 一、关于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是“有网友觉得,老人生活拮据,便民机构 工作人员不应该收这笔款;但有人觉得,道义的价值,在老人心中远超金钱,应尊重老人意 愿。在你看来,便民机构该不该收这笔款?请选择恰当的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所以写作的立意角度已经圈定了“便民机构该不该收这笔款?”, 答案只有两个,“该收”或“不该收”。可见若了解了这类材料作文的特点,审题是没有难 度的。难度在于如何写。 二、关于写作:这类作文从要求而言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从材料本身而言又属于新闻评论, 即常说的时评作文。时评作文有别于由材料引出的话题作文,可以超越材料本身就话题写作 即可,而这类时评作文必须紧扣新闻事件本身而论,也就是就事论事型。如果选择该收这笔 - 28 - 捐款,要说明应该的理由。视角重点放在捐助者本身的立场上,侧重尊重一颗闪闪发光的善 心,从助人为乐、得道者多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方面来倡导危困间勇于奉献乐于帮助, 以引领正能量和乐观向上、向善、向美的思想,影响甚而改变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若选择 不该接收老人捐款,则要说明充分的站得住脚的理由,更要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后很 好地“解决问题”。当然也可以辩证而谈,但对于写作而言,还是站在一个角度而言观点明 确、中心突出、态度鲜明,辩证的角度学生不易把握分寸和火候,容易出现中心不突出的问 题,导致阅卷老师不明所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就完不成出题者留下的任务。 三、参考立意: 1.岂能拒绝一颗大爱之心? 2.收下捐款回报善意。 3.留下善款,尊重善意。 4.接收吧,这是一份深厚的情。 5.理性选择,委婉拒绝。 6.暂时收下,恒久关注。 四、可用素材: 1. 这场抗疫之战,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为了给疫区人民信心和保障,很多团体和个人都纷 纷捐款捐物,其中有大公司、大集团,有外国友人、公益组织,有明星有企业家,有千千万 万个普通人。浙江杭州 69 岁的戚宝兴师傅,是下城区的一位环卫工人。看到疫情来势汹汹, 戚师傅二话不说,就把自己攒的十万元全部捐出,捐完钱后,银行卡余额只剩下了十七块三 毛八分钱。他退休已经 8 年了,之前工作的时候兢兢业业,还拿过全国的五一劳动奖章。在 采访记者面前,戚师傅只是呵呵地笑着,说自己“做事我是不怕,没有事干我就很内疚。现 在只要有人需要,打电话来,我就帮他们干。”戚师傅正说着话,有居民突然打电话给他, 原来是家里厕所堵了,而三替和维修部都说正月十五才能上班维修,实在没办法,只好打电 话找戚师傅。戚师傅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带着工具就离开去帮忙了。戚师傅的儿子说父 亲一直乐于助人,义务修下水是很平常的事情。不仅如此,他退休后开了一个公益中心,自 己花钱租场地,每个月还要拿出一大半的退休金维持运转,现在公益中心已经有超过 100 名 志愿者了。现在国家有困难,他想到父亲会捐,没想到居然把积蓄全捐了。他被爸爸的做法 和精神感染,自己也筹了三万多块款额,全部买了口罩防护服等医疗器材,捐到了抗灾第一 线。有的老人,不仅爱自己儿女,更心疼全体医护人员。 2.辽宁沈阳,有一位崩了 50 年爆米花的老人,叫陈淑兰。她除了卖爆米花,平时还经常会捡 - 29 - 捡破烂,这么多年以来,攒了 2 万 5 千元。她的儿女都是医生,从疫情开始就非常忙碌,有 时候也会和她说说医院的情况,缺物资、缺钱。老人一听,就把自己辛辛苦苦攒的 2 万 5 千 元拿了出来,购买了防护服、护目镜、医用手套,捐给医院。她说自己是农村来的,都是穷 苦出身,现在儿女们生活都很好,她拿着钱没什么用,捐了的话“一点也没觉得舍不得”。 越是在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这些人的无私奉献就越显得感动。江苏江阴,73 岁的徐阿婆放 声大哭。她平日里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捡垃圾,这么多年攒了 9000 元,她听说武汉有难,就 去村委会联系捐款,但是工作人员觉得她过得太辛苦,挣钱太难,就婉拒了,徐阿婆急得捂 脸大哭。安徽阜南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叫李广权。他其实刚刚脱贫,但是在广播里听说 武汉疫情,想到自己有了一点点能力,就马上捐了 1000 元,他说国家对他帮助很多,就算是 一点点贡献,他也想回报社会。陕西铜川,吕桂芬捐了出自己的 1000 元。这位奶奶是个老工 商业者,在 1956 年公私合营时就捐出了家里的店,这些年一直靠摆摊为生,租住在农村小屋 里。 捐款时,她只有一个戴了很久的棉质口罩。总有一些人在做着看似微小,但其实很伟大 的举动,最近这些日子,我们常常能看到这些令人动容的新闻。 3.王尔德有句名言:“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这句话有个很优雅的翻译,叫 “身在井隅,心向星光”。这些捐款者,都是这样的人。无论 他们自己身在哪里,做着什么工作,有没有足够的保障,都在自己认为该出手的关口,做出 了最最高尚的奉献。什么叫众志成城?什么是八方支援?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我们的精神 才不至于崩塌,我们的灵魂才不会腐烂。但我们在歌颂伟大崇高的时候,体味到了更多的, 却是他们背后难以言说的辛酸。这些七旬、八旬老人,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是普普通通 的劳动者,甚至有刚刚脱贫的贫困户。他们的生活没有确切保障,没有五险一金,甚至有的 人,没有属于自己的家。虽然说着这些钱“没关系,是应该的”,但这些老人捐出的善款, 往往是攒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积蓄。如果不捐款,这笔钱本来可能是几个月的房租,甚 至是几年的伙食费,甚至后半生的养老金!因此,高晓松今天在微博里呼吁:“不要再收贫 苦老人的捐款了。”他还提出了一些办法,能婉拒就婉拒,实在盛情难却,可以把他们的捐 款放在可撤销信托基金里,防止这些人老无所依。是的,这些捐了钱、化身“伟大”、“感 人”的老人不是符号,他们自己的生活还要继续。捐款后,他们依然要回到出租的小屋,继 续每天摆小摊、捡垃圾、在寒冷的天气里等待买爆米花的人。但这几个月,大家都闭门不出、 万物萧条生意门可罗雀,他们的生活能不能更好?还有,这种令没有余力的人榨干自己最后 一滴血的捐款,这样会不会太沉重、太悲哀?垂垂老人飞蛾扑火式的捐款,这个世界不需要, 也不该要、不能要。相反,我们需要真正能付出的人付出,有余力的人尽力,需要公益组织 - 30 - 更公开透明的流程,需要各部门更合理地调拨人力物力,需要在其位的人,更好地谋其职。 上一辈的接力棒是时候该传递了,按义务和能力承担责任,国家才会更好,难关才会度过, 不是吗?爷爷奶奶,你们做的够多了,真的辛苦了,真的很感谢。爱心和关切我们都心领, 但是钱还是留给你们自己才更好。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年龄大了,收入也不多,但是 遇到大灾大难,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4.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大家的心,很多人都在为抗击疫情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我们先 来看一组数据:69 岁的退休环卫工捐完 10 万,卡内只剩 13.78 元。68 岁的环卫工人,年收 入 10512 元, 捐款 10071 元是他 5 年的积蓄。捡垃圾为生的老人, 捐款 1 万元。月薪 1000 元的环卫工大爷, 捐款 5 千元。退休工人说自己够吃够用就好,再难也要支持, 捐款 50 万 元。87 岁独居老人捐出毕生积蓄 20 万元。93 岁老兵问女儿借 5 千元, 捐出 1.5 万元。他们 是平凡的老百姓,却心系国家、倾囊相助 1 月 27 日,湖州一位 83 岁的拾荒老人,为武汉抗 击疫情捐款 1 万元。这位老人在捐款的时候还再三强调说:“你一定要写名字,就写知恩者, 一个知恩者”。据所在社区的党委书记说,这位拾荒老人和老伴两个人都是大学生,小时候 那会儿家里穷,上不起学,受到党的恩惠才得以免费上学,捐款就是想报答当年被照顾读书 的恩情。瘫痪在床的老伴听说 1 万块捐出去之后,很开心,精神面貌也很好。其实老人自己 的生活并不宽裕:拾荒,老伴还瘫痪在床老人的这 1 万块捐出去之后,湖州很多网友看到后, 表示心里不好受,于是众筹了 1 万块,还给了这位“知恩者”。老人收到这 1 万块后送到社 区,还是打算捐出,这次社区没有接受。最后,老人又辗转到银行,把这 1 万块捐到了湖州 市吴兴区的红十字账户。 5. “我们现在真的需要这些底层小人物的牺牲吗?”有人提出质疑说,当前全国抗疫缺的不 是钱,而是医疗物资。这些老人的捐赠对抗疫的帮助微乎其微,然而他们却牺牲了自己此前 几年几十年的辛勤成果,以及以后的养老生活保障,这种牺牲并不值得。学者:收款机构应 尽到告知义务,部分“冲动型”捐赠可退还不过,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公益慈善与 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马剑银告诉记者,让慈善机构拒收老人捐款不妥,“捐赠是权利, 是自愿的,老人也有权利捐款,而且慈善组织和工作人员也没有‘拒绝义务’”。不过,他 认为慈善组织等收款机构在接受捐赠时,应尽到告知的义务,尤其是当老年人等一些特殊的 群体进行大额捐赠之时。在接受捐赠时,慈善机构应如何鉴别捐赠人的能力?马剑银认为, 一方面这需要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眼力劲”,也就是工作人员相应的能力与意识;同时, 此次疫情期间许多老年人的捐赠都可以算是大额捐款了,而对于大额捐款,慈善组织应该专 门有人对捐赠人进行“管理”,要有信息了解的相应渠道,有定期反馈等一系列的制度。马 - 31 - 剑银认为,有的老年人激情型、冲动型的捐赠,事后可能会严重影响其个人生活。这种情况 下,如果当事人要求,慈善机构是可以退回相应善款的。 五、行文结构: 本文首先拟一个论点式标题“不要再收老人的捐款了”,明确态度,符合任务驱动型材料作 文的写作要求。开篇联系现实和所给材料,并顺势引出高晓松的建议,借助名人名言亮出立 场观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整篇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作,符合 认知逻辑,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全面深刻。盖茨和日本慈善捐款 的事例提供了正面借鉴,站在老人的角度客观说明捐款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从媒体的角度 指出宣传方面存在的负面效果和问题。结尾两段回到任务本身,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具有 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点睛】(一)时评写作四要求: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 据(论据杂) 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 “时评类”文章应尽量体现“五味”: (1)鲜味。讲究时效性,细心触摸社会的潮流,寻找新颖的题材。 (2)杂味。以事实说话,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材料可以信手拈来。 (3)辣味。思想深刻,讴歌时让读者喜,抨击时让读者怒,具有立场鲜明的战斗性。 (4)趣味。语言议论机智、幽默风趣、寓庄于谐,选择让读者感兴趣的题材。 (5)诗味。语言简短铿锵而又含义深刻,富于哲理,让读者读罢掩卷而长思 (二)审题立意 1、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 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 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 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 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 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 - 32 - 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 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 3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