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10 荆轲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10 荆轲 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 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 也有人说,你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你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 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需要做出抉择……‎ 于是,你成了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你也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你也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然而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你,荆轲,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血溅秦朝王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跨越生死的美,美得深沉,美得悲壮!‎ 易水壮士——荆轲 荆轲(?~公元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后来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因失败而被杀。‎ 36‎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曩者(nǎng)  焠之(cuì)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目(chēn) 卒起(cù)‎ 提荆轲(dǐ) 八创(chuāng) 揕之(zhèn)‎ 樊於期(wū) 夏无且(jū) 惛然(hūn)‎ 不肖(xiào) 驽下(nú) 骐骥(qí)(jì)‎ 箕踞(jī)(jù) 自刭(jǐnɡ) 泾渭(jī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荆轲嘿而逃去(“嘿”同“默”)‎ ‎(2)右手揕其匈(“匈”同“胸”)‎ ‎(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决”通“诀”,告别)‎ ‎(4)而秦舞阳奉地图柙(“柙”通“匣”,匣子)‎ ‎(5)图穷而匕首见(“见”同“现”,露)‎ ‎(6)乃引匕首以擿秦(“擿”同“掷”,抛,抛掷)‎ ‎(7)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摄”通“慑”,威慑,震慑)‎ ‎(8)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购”通“媾”,和好)‎ ‎(9)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厌”通“餍”,满足)‎ ‎(10)跪而蔽席(“蔽”同“撆”,拂拭)‎ ‎(11)田光俛而笑曰(“俛”同“俯”,低头)‎ ‎(12)北蕃蛮夷之鄙人(“蕃”通“藩”)‎ ‎(13)心惛然(“惛”同“昏”)‎ ‎(14)不能须臾(“能”通“耐”,支持,经受得住)‎ 36‎ ‎(15)太子送至门,戒曰(“戒”通“诫”,告诫)‎ ‎(16)切齿腐心(“腐”通“拊”,拍,捶)‎ ‎(17)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同“预”,预先)‎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奉 ‎(2)兵 ‎(3)顾 ‎(4)造 ‎(5)假 ‎(6)诚 ‎(7)私 ‎(8)固 ‎(9)解 ‎(10)擅 ‎(11)度 ‎(12)乃 ‎(13)虽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盖聂怒而目之(名词活用为动词)瞪眼逼视 ‎(2)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名词活用为动词)做人质 ‎(3)荆轲和而歌于市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唱歌 ‎(4)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 ‎(5)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安排住处 ‎(6)皆白衣冠送之(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上白色的衣帽 ‎(7)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名词活用为动词)对待 ‎(8)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名词作状语)每天 ‎(9)稍蚕食诸侯(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10)北有甘泉谷口与固(名词作状语)在北面 ‎(11)南有泾渭之沃(名词作状语)在南面 ‎(12)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名词作状语)在右边,在左边 ‎(13)偻行见荆卿(名词作状语)弯着腰,驼着背 ‎(14)太子再释而跪,膝行流涕(名词作状语)用双膝 ‎(15)彼秦大将擅长于外而内有乱(名词作状语)在国内 ‎(16)太子日造门下(名词作状语)每天 36‎ ‎(17)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名词作状语)向北方 ‎(18)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盒子 ‎(19)怒发上冲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20)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21)太子丹迟之(意动用法)认为拖延了时间 ‎(22)群臣怪之(意动用法)感到非常奇怪 ‎(23)太子丹患之(意动用法)担心这件事 ‎(24)太子丹受而舍之(使动用法)使……住下来 ‎(25)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使动用法)使……臣服,称臣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流眼泪。‎ 今义:流鼻涕。‎ ‎(2)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6)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古义:行走。‎ 今义:举止行动。‎ ‎(7)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 古义:有品德修养、德高望重的人。‎ 今义:年龄大的人。‎ ‎(8)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 古义:提心吊胆。‎ 今义:失去信心,失去希望。‎ 36‎ ‎(9)愿太子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消除……的借口。‎ 今义:为防止泄密而害死知情者。‎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被动句)‎ 译文: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 ‎(2)父母宗祖皆被戮没(被动句)‎ 译文:父母、家族都被杀尽和没入官府为奴婢。‎ ‎(3)燕小弱,数困于兵(被动句)‎ 译文: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 ‎(4)荆轲者,卫人也(判断句)‎ 译文:荆轲是卫国人。‎ ‎(5)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 ‎(6)何太子之遣?(主谓倒装)‎ 译文:怎么你能这么派遣?‎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8)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定语后置)‎ 译文:它北面有坚固险要的甘泉、谷口地势,南面有肥沃的泾河、渭水流域,据有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 ‎(9)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定语后置句)‎ 译文:殿上的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 ‎(10)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状语后置)‎ 译文: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 ‎(11)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状语后置)‎ 译文: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 ‎(12)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 译文: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 ‎(1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省略句)‎ 译文: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和(他)一道出发。‎ ‎(14)负剑,遂拔以击荆轲(省略句)‎ 译文:(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用(它)攻击荆轲。‎ 第7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 36‎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文脉·梳理]‎ 荆轲反衬 ‎[文本·精析]‎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3)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4)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成,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文章写荆轲与盖聂、鲁勾践的交往的两个细节,他表现的好像有些怯懦,这是否有损于荆轲形象的塑造?为什么?写高渐离与田光这两个人物,对刻画荆轲又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会。不但无损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反而通过描写这两个人物,两个细节,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荆轲沉稳隐忍、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2)这两位名士愿意与他结交,说明荆轲不是庸俗之辈。这与后来的故事发展密切相关,在结构上起到了铺垫作用。‎ 36‎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这一场面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这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4.荆轲为刺秦做了很多准备,但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呢?对于荆轲行刺秦王的行为又当怎样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目的不明确,行动犹豫迟疑。燕太子丹派荆轲去秦国的目的在“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和“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两者间徘徊。刺杀秦王本身就是一件极度危险的行动,动用一切的可能来保障尚不能有完全成功的把握,在行动的目的上就更不该有两种选择的犹豫。这种目的上的犹豫,必然导致荆轲刺杀行动上的迟疑,而给荆轲带了灾难性的后果。‎ ‎②准备不充分,太子急于求成。虽然荆轲已经精心策划,并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还差一个有力的助手没来到。但是太子丹却早已是迫不及待,一再催促,对此怒火中烧的荆轲也只能无奈地选择带领外强中干、年幼胆小的秦舞阳前往刺秦,为失败埋下了隐患。‎ ‎③武艺不高强,荆轲孤立无援。从文章中荆轲刺杀秦王的动作描写来看,荆轲的武艺不够高强,剑术太过一般——这从前文的情节“盖聂论剑”中就可管窥一斑;而著名剑客鲁勾践听到荆轲刺秦失败后,不无惋惜感叹地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可惜他不好好地研究刺剑的技术啊)正因如此,他才没有抓住时机,不能快速解决战斗,没能杀掉秦王,反过来也只落了个被杀的下场了。‎ 36‎ ‎(2)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因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做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5.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级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舞阳临阵怯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兵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激献樊头”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舞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秦廷上下疑窦冰释,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3)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本文重点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易水辞决”,二是“廷刺秦王”。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轲善爱读书、击剑,凭借着治术游说卫元君,‎卫元 36‎ 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和他的一支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了。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先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如果去(看一看),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把他震慑住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勾践跟荆轲博戏,争执博局的着数。鲁勾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喜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好像身旁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燕太子丹,过去曾在赵国作人质,而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他少年时和太子丹要好。等到嬴政做了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作人质。秦王对待燕太子丹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因怨恨而逃归。归来就寻求能够为自己报复秦王的办法,燕国弱小,力不能及。此后秦国天天出兵崤山以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各国,战火将波及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太子丹为此忧虑,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土地遍及天下,威胁到韩国、魏国、赵国。它北面有坚固险要的甘泉、谷口,南面有土地肥沃的泾河、渭水流域,据有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右边有陇、蜀崇山峻岭为屏障,左边有殽山、函谷关做要塞,人口众多而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有意图向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安稳的地方了。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冒犯秦王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有什么办法呢?”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国,太子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鞠武规劝说:“不行。秦王本来就很凶暴,再积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希望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联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啊,这应当是我生命完结的时刻。‎ 36‎ 希望老师另考虑别的办法。”鞠武说:“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何况是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对燕国发泄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说:“希望通过老师而得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鞠武说:“遵命。”‎ ‎(鞠武)便出去拜会田先生,说:“太子希望跟田先生一同谋划国事。”田光说:“谨领教。”就前去拜访太子。太子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先请教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 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田光)准备用自杀来激励荆卿,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自杀了。‎ 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话。太子拜了两拜跪下去,跪着前进,痛哭流涕,过了一会说:“我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讲,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如今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会说出去,难道是我的初衷吗!”荆轲坐稳,太子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上进,使我能够到您跟前,冒昧地有所陈述,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土。他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 36‎ 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城一带,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政策。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如果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如果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 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当时太子就尊奉荆卿为上卿,住进上等的宾馆。太子天天到荆轲的住所拜望,供给贵重的饮食,时不时地还献上奇珍异物,车马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荆轲仍没有行动的表示。(这时)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大军挺进,向北夺取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害怕了,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国军队早晚之间就要横渡易水,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您,怎么能办得到呢!”荆轲说:“太子就是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那樊将军,秦王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果真能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才能够有机会报效您。”太子说:“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自己的私利而伤害这位长者的心,希望您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明白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如今听说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购买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於期仰望苍天,叹息流泪说:“我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却想不出办法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於期凑向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涤除了。‎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走近荆轲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碎心的仇恨,今天才听到您的教诲!”于是就自刎了。太子听到这个消息,驾车奔驰前往,趴在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已经没法挽回,于是就把樊於期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 当时太子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 36‎ 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没有不立刻死的。于是就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于是就派秦舞阳做助手。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那个人准备好了行装。又过了段时间,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说:“日子不多了,荆卿莫非有别的想法么?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说:“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我朋友和他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诀别吧!”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一到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荆轲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如同直属郡县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因为慌恐畏惧不敢亲自前来陈述,谨此砍下樊於期的首级并献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装匣密封,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使臣把这种情况禀明大王,敬请大王指示。”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穿上了礼服,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在咸阳宫召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 走到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战。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递上舞阳拿的地图。”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荆轲)趁机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未近身,秦王大惊,抽身跳起,衣袖挣断。慌忙抽剑,剑长,只是抓住剑鞘。一时惊慌急迫,剑又套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刻拔出。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奔跑。大臣们吓得发呆,突然发生意外事变,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各位侍卫武官也只能拿着武器都依序守卫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进殿。正当危急时刻,来不及传唤下边的侍卫官兵。‎ 因此荆轲能够追赶秦王。仓促之间,惊慌急迫,没有用来攻击荆轲的武器,只能赤手空拳和荆轲搏击。这时,侍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所捧的药袋投击荆轲。正当秦王围着柱子跑,仓促慌急,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侍从们喊道:“大王,把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宝剑攻击荆轲,砍断他的左腿。荆轲残废,就举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却击中了铜柱。秦王接连攻击荆轲,荆轲被刺伤八处。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这时侍卫们冲上前来杀死荆轲,而秦王也不高兴了好一会儿。‎ 36‎ 过后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当办罪的官员都各有差别。赐给夏无且黄金二百镒,说:“无且爱我,才用药袋投击荆轲啊。”‎ ‎[课内·素材]‎ 荆轲:无畏的壮士 荆轲设计刺秦是在“革灭殆尽之际”,面对燕国朝不保夕的形势,荆轲完全有理由和借口推脱这一使命。但是“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荆轲却毅然接受了这一重任。并积极筹划,力图“挽大厦之将倾”,并慨然应之,“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荆轲走上秦廷,无疑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然而荆轲早已置生死于不顾,以大无畏的勇气挑战威震天下的秦王和秦王朝。当图穷匕首见时,“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当秦王绝袖而逃,荆轲则于秦廷之上奋起追赶;当被秦王剑断其股后,又奋力掷出匕首……所有这些,无不反映出荆轲挑战强敌的气魄。‎ ‎【应用角度】 “责任”“勇于担当”“不畏强暴”等。‎ ‎[热点·素材]‎ 郎平:雄心志四海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 行词——“铁榔头”。‎ ‎“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36‎ ‎【媒评文摘】 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曩者目摄之 B.荆轲嘿而逃去 C.其意不厌 D.持千金之资币物 ‎【解析】 A项,“摄”通“慑”,威慑,震慑;B项,“嘿”同“默”;C项,“厌”通“餍”,满足。‎ ‎【答案】 D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称:合适 B.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 擅:占有 C.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攻取 D.而丹质于秦 质:质问 ‎【解析】 D项,质:做人质。‎ ‎【答案】 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C项,均为介词,在。A项,介词,按照/介词,用;B项,结构助词,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动词,发出/介词,替。‎ ‎【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受而舍之 B.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C.使使以闻大王 D.臣海内之王者 ‎【解析】 B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是使动用法。‎ 36‎ ‎【答案】 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分别是省略句和被动句。A项是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是判断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摄。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祖,取道          祖:祭祖 B.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 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 意:料想 D.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提:掷击 36‎ ‎【解析】 A项,祭祀路神。‎ ‎【答案】 A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不忍杀之,以赐公 B.北蕃蛮夷之鄙人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燕王拜送于庭 精兵锐卒必竭于外 D.荆轲和而歌,为变徴之声 愿为诸君快战 ‎【解析】 A项,“以”前一是介词,按照,后一是介词,把;B项,“之”前一是结构助词,的,后一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于”均是介词,在;D项,“为”前一是动词,成为,后一是介词,替。‎ ‎【答案】 C ‎8.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果敢勇决”的一组是(  )‎ ‎①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③左手把秦王之袖 ④秦王环柱而走 ⑤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 ②说的荆轲接近秦王的计谋,④说的是秦王惊恐的神态,⑥说的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均不符合要求。‎ ‎【答案】 A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易水送别,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怒发冲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B.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C.见秦王时,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得发抖,“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这些对话,刻画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大义凛然。‎ D.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廷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解析】 C项,“这些对话,刻画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大义凛然”不对,刻画荆轲镇静、大胆、灵活机变。‎ 36‎ ‎【答案】 C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2)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各位侍卫武官也只能拿着武器都依序守卫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进殿。‎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濮阳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仇。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奉黄金百溢,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怪其厚,谢曰:“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岂敢以有求望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与卫,相去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雠,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仗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多。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县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36‎ 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戮於韩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 ‎《史记·刺客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惊怪其厚,谢曰 谢:感谢 B.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 辟:通“避”,让人退下 C.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雠,岂不殆哉!‎ 殆:危险 D.因自皮面,决眼 皮:动词,撕开,毁坏 ‎【解析】 A项,应该是“拒绝”。‎ ‎【答案】 A ‎1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 今乃以妾尚在之故 B.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 C.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D.久之,聂政母死 荣应之曰:闻之 ‎【解析】 A项,目的连词,来/介词,因为,由于。B项,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连词,于是,就/副词,就是。D项,音节助词,不译/代词,这件事。‎ ‎【答案】 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仲子和韩国国相侠累结下仇怨,他听人说聂政是个勇敢之士,就多次登门拜访,并献上黄金一百镒,委婉请求聂政替他报仇。‎ B.聂政虽然没有接受严仲子的黄金,却将严仲子视为知己。在老母享尽天年之后,聂政就主动要求替严仲子报仇。‎ C.聂政刺杀韩国国相侠累后,毁容自杀,是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姐姐;但他姐姐聂荣却没有因害怕招来杀身之祸而埋没弟弟的名声。‎ 36‎ D.这篇传记高度赞扬了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大勇和聂荣冒死与弟弟相认的大义,但对利用他人为自己报仇的严仲子就颇有微词。‎ ‎【解析】 “但对利用他人为自己报仇的严仲子就颇有微词”错。文中赞扬严仲子因为识人,赢得贤士。‎ ‎【答案】 D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是判断句,“设”“就”一词多义,可分别译为“防守严密”“成功”。‎ ‎【答案】 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旺盛,人丁众多,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我要派人刺杀他,始终也没有得手。‎ ‎(2)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王县购其名姓千金”是省略句、倒装句,在“县购”后省略“以”,翻译时还应调整顺序,“以千金县购其名姓”;另外“县”通“悬”,“县购”即“悬赏”。还应注意“识”一词多义,可译为“认领”。‎ ‎【答案】 这个人残酷地杀害我国宰相,君王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夫人没听说吗?怎么敢来认尸啊?‎ ‎【参考译文】‎ 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他为杀人躲避仇家,和母亲、姐姐逃往齐国,以屠宰牲畜为职业。‎ 过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奉事韩哀侯,和韩国国相侠累结下仇怨。严仲子怕遭杀害,逃走了。他四处游历,寻访能替他向侠累报仇的人。到了齐国,齐国有人说聂政是个勇敢之士,因为回避仇人躲藏在屠夫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多次往返,严仲子献上黄金一百镒,到聂政老母跟前祝寿。聂政面对厚礼感到奇怪。聂政辞谢说:“我幸有老母健在,家里虽贫穷,客居在此,以杀猪宰狗为业,早晚之间买些甘甜松脆的东西奉养老母,老母的供养还算齐备,可不敢接受仲子的赏赐。”严仲子避开别人,趁机对聂政说:“我有仇人,我周游好多诸侯国,都没找到为我报仇的人;但来到齐国,私下听说您很重义气,所以献上百金,将作为你母亲大人一点粗粮的费用,也能够跟您交个朋友,哪里敢有别的索求和指望!”聂政说:“我所以使心志卑下,屈辱身份,在这市场上做个屠夫,只是希望借此奉养老母;老母在世,我不敢对别人以身相许。”严仲子执意赠送,聂政却始终不肯接受。但是严仲子终于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告辞离去。‎ 36‎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安葬后,直到丧服期满。于是就向西到濮阳,见到严仲子说:“以前所以没答应仲子的邀请,仅仅是因为老母在世;如今不幸老母已享尽天年。仲子要报复的仇人是谁?请让我办这件事吧!”严仲子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国宰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旺盛,人丁众多,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我要派人刺杀他,始终也没有得手。如今承蒙您不嫌弃我,应允下来,请增加车骑壮士作为您的助手。”聂政说:“韩国与卫国,中间距离不太远,如今刺杀人家的宰相,宰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势下不能去很多人,人多了难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漏消息,走漏消息,那就等于整个韩国的人与您为仇,这难道不是太危险了吗!”于是谢绝车骑人众,辞别严仲子只身去了。‎ 他带着宝剑到韩国都城,韩国宰相侠累正好坐在堂上,持刀荷戟的护卫很多。聂政径直而入,走上台阶刺杀侠累,侍从人员大乱。聂政高声大叫,被他击杀的有几十个人,又趁势毁坏自己的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流出肠子,就这样死了。‎ 韩国把聂政的尸体陈列在街市上,出赏金查问凶手是谁家的人,没有谁知道。于是韩国悬赏征求,有人能说出杀死宰相侠累的人,赏给千金。过了很久,仍没有人知道。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却不知道凶手到底是谁,全韩国的人也不知他的姓名,陈列着他的尸体,悬赏千金,叫人们辨认,就抽泣着说:“大概是我弟弟吧?唉呀,严仲子了解我弟弟!”于是马上动身,前往韩国的都城,来到街市,死者果然是聂政,就趴在尸体上痛哭,极为哀伤,说:“这就是所谓轵深井里的聂政啊。”街上的行人们都说:“这个人残酷地杀害我国宰相,君王悬赏千金查询他的姓名,夫人没听说吗?怎么敢来认尸啊?”聂荣回答他们说:“我听说了。可是聂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猪贩肉的人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老母享尽天年去世后,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低贱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结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呢!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的人牺牲性命,如今因为我还活在世上的缘故,重重地自行毁坏面容躯体,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我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这整个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聂荣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说:“不单是聂政有能力,就是他姐姐也是烈性女子。假使聂政果真知道他姐姐没有含忍的性格,不顾惜露尸于外的苦难,一定要越过千里的艰难险阻来公开他的姓名,以致姐弟二人一同死在韩国的街市,那他也未必敢对严仲子以身相许。严仲子也可以说是识人,才能够赢得贤士啊!”‎ ‎[语言运用层]‎ ‎15.在横线上补写三个句子,要求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 缺憾使荆轲赌命功亏一篑,缺憾使________________;缺憾使____________;缺憾使____________。如此才有历代英雄气短,泪流满襟的遗恨。‎ ‎【答案】 缺憾使霸王别姬无力回天;缺憾使韩信震主善始恶终;缺憾使岳飞含冤报国无门 36‎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点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以“志愿服务”开头,限定了语言组织的形式。语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介绍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事业,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第二句介绍这项事业的历史和作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第三句介绍志愿服务是把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第四句表明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的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整合四句话的四方面信息,即可得出答案。在概括的过程中,注意删次留主,根据字数概括压缩。‎ ‎【答案】 ①志愿服务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服务的不足,②推动社会文明发展,③实现个人美好价值,④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 ‎[助读·参考译文]‎ 夫差继位以后,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练士兵。二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国的军队。越王勾践就带领残兵败将五千人栖息在会稽山上,派越大夫文种用重礼赠送太宰伯嚭请求媾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吴王将要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如果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伯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和越国议和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衰弱,就派部队向北攻打齐国。伍子胥规劝:“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悲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筹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害。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旁,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专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悖谬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攻打齐国,在艾陵把齐国部队打得大败,于是慑服了邹国以及鲁国的国君而回国。从此,就越来越少地听取伍子胥的策略了。‎ 此后四年,吴王将要北上攻打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计谋,就带领着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把贵重的宝物敬献给太宰伯嚭。太宰伯嚭多次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就特别地喜欢并信任越国,没日没夜地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吴王相信和采纳太宰嚭的计谋。伍子胥规劝吴王说:‎ 36‎ ‎“越国,是心腹大患,现在相信那虚饰浮夸狡诈欺骗之词,贪图齐国。攻克齐国,好比占领了一块石田,丝毫没有用处。况且《盘庚之诰》上说:‘有态度悖乱,不服从命令的就要采用劓刑和死刑消灭他们,使他们没有后代,不要让他们在这个城邑延续种族。’这就是商朝兴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弃齐国,先攻打越国;如不这样,今后悔恨也来不及了。”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却派他出使齐国。子胥临行,对他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和吴国一齐毁灭,没有好处。”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而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吴国太宰伯嚭和伍子胥已经在关系上产生裂痕,就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子胥为人强硬凶恶、没有情义、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酿成深重的灾难。前次大王要攻打齐国,子胥认为不可以,大王最终发兵并且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子胥因自己计谋没被采用感到羞耻,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独断固执,强行谏阻,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出动全国的武装力量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备,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况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 做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诸侯,自己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信任,时常产生怨恨情绪。希望大王对这件事早日想办法。”吴王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了。”就派使臣把属镂宝剑赐给伍子胥,说:“你用这把宝剑自杀。”伍子胥仰望天空叹息说:“唉!谗言小人伯嚭要作乱,大王反来杀我。我使你父亲称霸。你还没确定为王位继承人时,公子们争着立为太子,我在先王面前为你冒死相争,几乎不能得到太子的职位。你立为太子后,还答应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本来就不敢有这种想法。可现在你竟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于是告诉他亲近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于是自刎而死。‎ 吴王听到这番话,大发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漂浮在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在江边给他修建了祠堂,因此,把这个地方命名叫胥山。‎ 自读文本 飞将军李广 ‎[助读·参考译文]‎ 36‎ 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被任为中郎。二人又都任武骑常侍,年俸八百石。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你没遇到时机,可惜啊!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可是由于梁孝王私自把将军印信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hún)邪(yé)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作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他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都以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 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最终没敢来攻击。‎ 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暮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 36‎ 过了好几年,景帝去世,武帝即位。左右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程不识也来任长乐宫的禁卫军长官。程不识和李广从前都任边郡太守并兼管军队驻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在靠近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要到天明,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为他拼死。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纷繁忙乱,但是敌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时汉朝边郡的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程不识在景帝时由于屡次直言进谏被封为太中大夫,为人清廉,谨守朝廷文书法令。‎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在马邑两旁的山谷中埋伏,李广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统领节制。当时单于发觉了汉军的计谋,就逃跑了,汉军都没有战功。四年以后,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从雁门出兵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转眼间,李广在家已闲居数年,李广家和原来颍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一起隐居在蓝田山中,常到南山中打猎。曾在一天夜里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接着重新再射,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李广驻守过各郡,听说有老虎,常常亲自去射杀。到驻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也终于射死了老虎。‎ 36‎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 没过多久,石建死了,于是皇上召见李广,让他接替石建任郎中令。元朔六年(前123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许多将领因斩杀敌人首级符合规定数额,以战功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过了两年,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分行两条路。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 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又去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解围退去。汉军非常疲惫,所以也不能去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一起侍奉文帝。到景帝时,李蔡累积功劳已得到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武帝时,做到代国的国相。元朔五年(前124)被任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前121)间,代公孙弘任丞相。李蔡的才干在下等之中,声名比李广差得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可是李蔡却被封为列侯,官位达到三公。李广属下的军官和士兵们,也有人得到了侯爵之封。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从汉朝攻打匈奴以来,我没有一次不参加。‎ 可是各部队校尉以下的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而由于攻打匈奴有军功被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不算比别人差,但是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命相就不该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回想一下,难道曾经有过值得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曾当过陇西太守,羌人有一次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在同一天把他们都杀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又过了两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大举出征匈奴。李广几次亲自请求随行,天子认为他已年老,没有答应。好久才准许他前去,让他任前将军。这一年是元狩四年(前119)。‎ 36‎ 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否则恐怕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 李广暗地里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大将军收回调令。大将军不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并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yì)其(jī)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南行渡过沙漠,遇到了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谒见大将军之后,回到自己军中。大将军派长史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综合测评(五)‎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图穷而匕首见 B.辟易数里 C.县东吴门之上 D.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36‎ ‎【解析】 A项,“见”,通“现”,“露出”;B项,“辟”通“避”,“退避”;C项,“县”通“悬”,“悬挂”。‎ ‎【答案】 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②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两个“微”用法、意义相同,都用在假设句中,表示“如果没有”。‎ B.①鲁父兄乃降 ‎②王乃反诛我 两个“乃”字都是副词,意义相同,都译为“竟然”。‎ C.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自引而起 两个“引”字用法和意义不同,前一个是动词,翻译为“带领”;后一个是动词,翻译为“伸长”。‎ D.①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②胡虏易与耳 两个“与”用法和意义不完全相同,前一个是介词,翻译为“和”,后一个是动词,译成“对付”。‎ ‎【解析】 两个“乃”字都是副词,但意义不同:前一个可译为“才”,后一个可译为“竟然”。‎ ‎【答案】 B ‎3.选出加点的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 A.期山东为三处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 B.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C.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越王为人能辛苦 D.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子胥以为不可 ‎【解析】 A项,第一个“山东”指山的东面;第二个“山东”指崤山以东。B项,两个“左右”都指“身边的人”。C项,两个“为人”都指“做人”。D项,两个“以为”都是“认为”。‎ ‎【答案】 A 36‎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胥耻其计谋不用 ‎②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③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④樊於期乃前曰 ‎⑤其人居远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发尽上指冠 A.②③⑥/①⑦/④⑧/⑤‎ B.②⑥/①③⑦/④⑧/⑤‎ C.②⑥/①③⑦/④/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解析】 ②⑥都是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跟从”“使……听到”;①③⑦都是意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以……为耻”“以……为乐,以……为苦”“以……为迟”;④是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走上前”;⑧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上”;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远方”。‎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我何渡为 ‎【解析】 例句和A项都是被动句,B项,是省略句,“会”后省略“于”,同时还是状语后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D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且《盘庚之诰》曰:‘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 36‎ 兹邑。’此商之所以兴。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劓殄灭之   殄:绝灭 B.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属:隶属 C.必树吾墓上以梓 树:种植 D.吴人怜之 怜:同情 ‎【解析】 B项,属:同“嘱”,嘱托,托付。‎ ‎【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C项,均为介词,给,替。A项,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B项,①介词,在;②介词,跟,同,和。D项,①副词,就;②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答案】 C ‎8.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有政治眼光的一组是(3分)(  )‎ ‎①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 ②夫越,腹心之病 ③子胥耻其计谋不用 ④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⑤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⑥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6‎ ‎【解析】 ①③是太宰嚭的谗言,⑤是伍子胥死前无奈的叹息。‎ ‎【答案】 B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计谋,带领着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把贵重的宝物敬献给太宰嚭。太宰嚭就特别地喜欢并信任越国,没日没夜地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吴王相信和采纳太宰嚭的计谋。‎ B.针对吴王伐齐,伍子胥认为越国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如果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于攻打齐国,这是很荒谬的事情。吴王虽然觉得这种认识有理,但依然攻打齐国,越来越少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C.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在感情上产生裂痕以后,就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他的坏话。说伍子胥独断固执,强行谏阻,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这些话正中吴王下怀,伍子胥的悲惨结局也就在所难免了。‎ D.伍子胥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新的高度。“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这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慨,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 ‎【解析】 B项,“吴王虽然觉得这种认识有理”错,无中生有。‎ ‎【答案】 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而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2)自己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信用,时常郁郁不乐,产生怨恨情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20分)‎ 范睢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睢从。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睢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睢,故谬辱。范睢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睢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睢贤,过载范睢入秦。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范睢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36‎ 即别去。范睢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睢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睢入咸阳。拜范睢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睢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睢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睢为相。秦封范睢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睢,范睢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睢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睢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睢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 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 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B.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C.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D.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解析】 断句时,应根据句意,结合标示性词语进行断句。“乃使人”的主语应是“齐襄王”,“辩口”是说的善辩的口才,所以“口”不能作“乃使人”的主语,因此,应在“口”后断开。这样就排除了C、D两个错误选项。“告齐”的主语是“睢”,“告魏相魏齐”的是“须贾”,“须贾大怒”的原因是“认为睢把魏国的机密告诉了齐”。由此,“告齐”前不应断开,应在其后边断开。所以排除了A错误选项,B项断句才正确。 ‎ ‎【答案】 B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36‎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解析】 D项,史记应为“纪传体”通史。‎ ‎【答案】 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睢忍辱负重,坚忍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睢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用计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睢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睢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解析】  D项,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而是因与范睢有隔阂、范睢向秦王进言而被杀。‎ ‎【答案】 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的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会扰乱国家罢了。”(“有顷”,一会儿,不久;“劳”,慰劳,慰问;“得无”,莫不是,该不会,恐怕;“徒”,只。)‎ ‎(2)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省略“与”的宾语“之”;“坐”,使动;“置莝豆其前”,省略介词“于”,“马”,名词作状语,像马一样。)‎ ‎【参考译文】 ‎ 36‎ 范睢,是魏国人。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睢跟从前去。齐襄王听说范睢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睢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须贾大怒,以为范睢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齐。魏齐叫门人鞭打范睢,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睢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轮番在范睢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范睢最后得以逃出来。后来魏齐后悔了,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魏国人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睢一起逃走,躲藏起来,把他的姓名改为张禄。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王稽知道范睢是位贤才,载着范睢进入秦国。秦国之相穰侯的车马从西边来。范睢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侯的说客。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的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会扰乱国家罢了。”随即告别离开。范睢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他看出您有所迟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于是范睢就跳下车来奔走。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说客,才作罢。王稽于是与范睢进了咸阳。昭王任命范睢为客卿,谋划军事。最后听从了范睢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范睢一天比一天更加被秦王亲近,于是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说:“我在山东时,听说秦国有穰侯,没听说秦国有秦王。既然这样那么大权怎能不倾覆,政令怎能由大王发出呢?我暗自替您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出关外,任命范睢为相国。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睢,封号称应侯。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须贾去向范睢辞行,范睢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范睢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范睢做了秦相国之后,进宫告诉昭王说:“如果没有王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来。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于是昭王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范睢又举荐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范睢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秦昭王一定要替范睢报此仇,赵王最终取下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五年后,昭王采取应侯的策略,在长平大败赵军。不久,范睢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郑安平被赵军包围,他带领二万人投了赵国。对此应侯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二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 ‎ 三、语言运用(15分)‎ ‎15.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下列《史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能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表述上有文采。(5分)‎ 项羽 伍员 李广 荆轲 示例:礼崩乐坏,动摇不了你“克己复礼”的决心;周游列国,显示了你“仁者爱人”的毅力;恓恓惶惶 36‎ ‎,你也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但是,历史的车轮毕竟不是你一人可以阻挡,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使得你只能生活在遥远的“周公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凉慷慨;千金虽重,重不过你慨然一诺;奋力一搏,兑现了对燕太子的承诺。可谁知,大势所趋,独木难支;一统天下的洪流,也断非一人可以阻遏。‎ 示例二:张弓搭箭,回首怒射胡天的飞雁;桃李不言,大漠里盛传飞将军的美名;远征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但是,性格决定命运,你的刚愎,你的独断竟与你的勋业一样的鲜明,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于是,煌煌史册,留下了有着缺憾人生的飞将军的名字。‎ 示例三:揭竿而起,横扫了暴秦的余威;垓下高歌,咏叹出英雄末路的无奈;自刎乌江,谱写了“人杰”“鬼雄”的传说。而在史学家眼中,你却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16.某校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郊游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请撰写本班活动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5分)‎ ‎【解析】 本题以撰写标语的方式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时要抓住题目要求,表达符合学生身份,紧扣“自然·青春·团队”的主题,修辞醒目,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 (示例一)郊游放飞青春梦,合作凝聚团队魂。(示例二)让我们在自然中放飞青春的梦想。‎ ‎17.下图是“儿童在不同场地的时间分配”,根据该图提供的信息,将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不超过80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题目中的描述方向是“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时间分配的情况”,按时间多少分成两组,另外还要注意“女孩”与“男孩”数据的比较,不要遗漏要点。‎ ‎【答案】 儿童在草地、运动场和娱乐场的运动时间较长,在硬场地和天然场地的休息时间较长;男孩的运动时间多于女孩,在运动场尤为突出,女孩在运动场、硬场地和天然场地的休息时间较长。‎ 四、写作训练(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人说:社会是锅沸腾的开水,关键看把什么材料投入。第一种是生鸡蛋,第二种是胡萝卜,第三种是干茶叶。结果呢?第一种被煮硬了,不再有梦想与鲜活。第二种被煮软了,变成软塌塌的胡萝卜泥,随遇而安,迁就规则。而第三种呢,干巴巴的茶叶渐渐舒展开来,一锅清水变成喷香的茶水。当人被世界改造时,是一种滋润的、舒展的、找到自我的状态,同时凭自己的力量又一次次改变世界。‎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材料中的三样东西,正是社会生活中的三类人;材料中三样东西的结果,正是社会生活中三类人不同的人生结局。材料显然肯定赞扬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这样表述最佳立意:奉献、实现价值、世界因我而精彩。‎ 生鸡蛋——煮硬了——社会并未改变。‎ 第一类人:一味排斥社会,愤世嫉俗——冷漠无情、消极避世,无助于社会的进步。‎ 胡萝卜——煮软了——把社会搅得更浑。‎ 第二类人:一味屈从社会的灰色原则——圆滑世故、助长社会恶性循环。‎ 干茶叶——释放自己——使社会芳香扑鼻。‎ 第三类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社会现实、处于怎样的人生处境,都会积极投入社会,坚守自己的原则,努力地绽放自己的能量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这样的“茶叶”多了,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加美好。‎ ‎【参考例文】‎ 瞄准人生的靶心,找准自己的方向 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对于一锅煮沸的开水,而你又不可避免地跳下去,是选择做一枚生鸡蛋,做一根胡萝卜,还是做一包干茶叶呢?其实,每种不同的选择便意味着各样的人生,或光彩夺目,或庸碌无为,只有把握自身,定位自己,方得长久。‎ 36‎ 生鸡蛋一般的人生,由怀揣青涩梦想到满目仇恨,愤世嫉俗。谦谦君子周公瑾,一代军事枭雄,战场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战场外善弄弦乐,美人抱怀。可谁知天意弄人,偏偏出了个诸葛亮,从此,一代良才变成深怀妒怨的阴险之人,变得愤世嫉俗,最后以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草草收场,实为可叹!佳人李清照,命途多舛却毫无怨恨生命之意,丈夫逝后,一个人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了丈夫的未竟之功,无悔而终。不应该选择生鸡蛋一样的人生,人生若充满了怨念,妒意,便失去了他本身该有的品质。即使荆棘丛生,也要认清自己,找准方向,踏上漫漫征程。‎ 胡萝卜一般的人生,由正直向上到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一次日本核辐射,某些中国人的本性显露无遗,先是举国欢庆,大呼“打倒小日本”,而后核电站地震,人人自危,争相买盐,为了一袋盐,有人不惜满口脏话,甚至大打出手,超市里更是人山人海,如蝼蚁般争相过独木桥。泱泱中华,逾越百年,历尽沧桑,而今却为了小小加碘盐不惜颜面,实为可叹!本该属于中国人的正直、坚毅、不趋炎附势的美好品格却被精神黄土越埋越深,一点点地变得自私自利,人云亦云,国人需要拯救,而当务之急便是戒掉恶习,找回属于中国的那份坚持自我,不盲目跟风的精神品质,如此一来,中国才会拥有光明未来。‎ 干茶叶一般的人生,由平凡无奇到绽放生命的本质。貌似无盐的钟无离,其貌不扬,却当面指责齐宣王骄奢淫逸,不理朝政,其勇可嘉,成为一代贤后;英勇无敌的西楚霸王,传奇一世却梦断乌江,本为史册上一惜败的英雄却因其壮志豪情而万古长存;中国总理温家宝,个头矮矮却有震惊世界的力量,勇对掷鞋事件,泪别遇难国人,他是人民的好总理。也许干茶叶并不是以貌夺人,而其本质经历社会的蒸煮却绽放出生命该有的芳香。选择干茶叶一般的人生,择其生命本质,方得传奇人生。‎ 瞄准人生的靶心,找准自己的方向,不做生鸡蛋,不做胡萝卜,做一包平淡的茶叶,以本质夺人,以生命显示人生无价。‎ ‎【点评】 本文从材料中的三样东西,类比社会生活中的三类人,从而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三类人不同的人生结局。立意角度新颖,主题深刻,意味深长。‎ 3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