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 第3单元 散文单元检测试卷 粤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散文 单元检测试卷(三)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徳 11 ,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 C.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 D.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公认的因比较开明而闻名的盛世。 答案 D 解析 A项“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有误。B项“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不准确,原文只是说唐太宗的话里“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C项“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有误,原文是“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 2.下列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 B.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 C.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D.《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的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答案 B 解析 “历来被用作变法的依据”有误,原文是“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明中的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B.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 11 C.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D.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 答案 C 解析 A项强加因果。B项“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有误,姚崇、宋璟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D项说法不当,原文是“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 猫 季羡林 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待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11 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 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作者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B.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C.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身边小动物的爱时常被人们忽略,可作者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这些小动物当作生命中的朋友、亲人。 D.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方式上得出以下启示:人类要有豁达的生命观。 答案 B 解析 “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错,文中主要描写了老猫的特点,重点刻画了作者寻猫的场景。 5.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先写老猫病重,引发读者对老猫命运的关注,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行文有波折,跌宕起伏;③文章主要写的是对老猫离去的哲学思考,先写病重的老猫是为表现文章的主题做铺垫。 6.作为国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斯人已逝,但精神长存。请结合全文,探究他身上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哪些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为国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季羡林 11 先生身上有着恬淡豁达、参悟生死的博大思想境界;②对动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识和感受;③善于从容易被忽视的日常小事中参悟出生命的本质,思维细腻,观察细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真正的大师 1994年,钱锺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因病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钱锺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剁得一根筋都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钱锺书生前曾说过要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硬是将《斐多篇》翻译出来。接着,她要对三人的爱作一个小结,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怀念的书,感动着无数中国人。而时隔四年,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让对方放心是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多年前钱锺书就给了她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这个时代一处亘古不变的所在,一抹安静温馨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才有希望,活着可以那么好”。 杨绛同时还将眼睛盯向了钱锺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七万余页的笔记杨绛整理得井井有条,陆续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1956年,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林默涵,把翻译《堂吉诃德》的任务交给杨绛。她被告知用哪种文字翻译都可,但她先找了英、法、德文五六种译本,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不知选哪种为好。杨绛本身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为使《堂吉诃德》翻译得更准确,她决定直接从西班牙原文翻译。于是,年近六旬的她从零基础学习西班牙文。就这样,学了译,译中又学,历经22年终于在1978年出版了我国首部由西班牙文翻译的《堂吉诃德》。杨绛《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锺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采访。 11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钱锺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90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天“避寿”。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了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相关链接 ①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与钱锺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6年,二人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 ②钱锺书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杨绛活到老、学到老,60多岁了,依然挑战自己学习西班牙文,直至精通才开始动手翻译。 B.从接到翻译任务,到最终翻译完成,历时22年,杨绛的《堂吉诃德》成为最优秀的译本。 C.丈夫生病、女儿住院期间,80多岁高龄的杨绛不辞辛劳,亲手为钱锺书做饭。 D.杨绛90多岁高龄仍然著作不断,不但整理了钱锺书的书稿,还出版了自己的多部作品。 答案 A 解析 “60多岁”错,原文是“年近六旬”;“直至精通才开始动手翻译”也不准确,原文是“学了译,译中又学”。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通过叙写杨绛的后半生经历照应了题目,与现实中的所谓大师相比,只有杨绛才是真正的大师。 B.在钱锺书病重之际,80多岁的杨绛悉心照料,同时她也表示会尽力保养自己,这是因为她担心自己早于丈夫病倒,丈夫会照顾不好她。 C.钱锺书临终,一眼未闭好,杨绛对他说:“你放心,有我!”之后整理钱锺书的手稿和中外文笔记,践行了对丈夫的承诺。 D.评论家称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表明了人生坎坷并没有给杨绛的内心造成任何影响。 答案 C 11 解析 A项“只有”的说法错;另外,本文也没有写杨绛的后半生,只重点写了她80多岁之后的几件事。B项“担心……丈夫会照顾不好她”有误,应该是担心丈夫照顾不好他自己。D项“没有给杨绛的内心造成任何影响”有误,这只能说明杨绛内心平和,宠辱不惊,心态好。 9.请从“人格魅力”或“学术素养”方面概括杨绛被称为“真正的大师”的内在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人格上的巨大魅力:①不惧生活的苦难,具有沉稳和强大的内心。②既有常人的儿女情长,又有深刻的人生思考。③为人低调,淡泊名利。 (示例二)学术上的极高素养:①认真严谨,善于钻研。作为翻译家,精通多国语言,孜孜以求,取得翻译事业的极大成功。②不断追求,晚年笔耕不辍。作为作家,晚年出版《我们仨》,感动了无数中国人;96岁又推出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价值和灵魂去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生之犬 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狗,甚爱怜之,行止与俱。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犬乃周章[注]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水坑,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人曰:“以此狗与我,便当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人曰:“若尔,便不相出。”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乃语路人云:“以狗相与。”即而出之,系之而去。却后五日,狗夜走还。(选自《搜神后记》) 注 周章:急得团团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 B.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 C.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 D.狗呻吟彻晓/有人经过怪此/狗向井号往视/见生/ 答案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太和”是东晋废帝司马奕的年号。 B.“广陵”即今之扬州,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首联即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后生”指晚生后辈,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1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答案 C 解析 文中的“生”是对读书男子的称呼,“后”是“后来”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他非常喜欢这只狗,经常和它一块出行。 B.野火烧起,杨生喝醉不知,幸亏他养的那只狗用身体沾了水然后把水洒在草地上才救了他。 C.离开草地后,杨生又掉到空井里,狗在旁边一直叫到天亮,有人感到奇怪,到井边才发现里面的杨生。 D.路人以要狗为条件救出了井中的杨生,五天后狗又回到了杨生身边。 答案 C 解析 掉到井里是后来的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尔后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后来,杨生因为在晚上赶路,(不小心)掉到了空井中。 (2)狗于是伸着脖子看着井里(向杨生使眼色),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了路人。 参考译文 晋朝太和年间,广陵人杨生养了一只狗,非常喜爱它,(常)和狗一起出行。有一次,杨生喝酒喝醉了,走到了一大片水草之地,睡着了,不能移动。当时正是冬天,野火燃了起来,风势很猛。杨生的狗于是急得在他周围一直呼唤他醒来,(但是)杨生喝醉了不知道。杨生的前面有一洼水,狗就走进水中,转身回来,将沾在身上的水洒在他身边的草上。像这样反复几次,杨生周围半步之内的草便都沾了水,火烧至此就绕了过去没烧到杨生。杨生醒了才看到。 后来,杨生因为在晚上赶路,(不小心)掉到了空井中。狗在旁边一直叫到天亮。后来,有人经过,对这狗向着井中嚎叫感到奇怪,就走到井旁看见了杨生。杨生说:“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我肯定给您丰厚的报酬。”那个人说:“把这只狗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救过我的命,不能给你,除了这个条件,我都答应你。”那个人说:“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不救你出来了。”狗于是伸着脖子看着井里(向杨生使眼色),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了路人。于是对路人说:“(我)把狗给你。”路人立即把杨生救了出来,将狗拴住就离开了。但五天之后,狗在晚上逃走,回到了杨生身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11 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说理诗。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B.首句将书比作“方塘”、明“鉴”,新颖巧妙,极便开启后句。 C.次句“徘徊”二字,十分传神,使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刻画出的天光云影,令人流连忘返。 D.“源头活水”四字比喻治学要有丰富的知识源泉,要博览群书,不断储备,源头充实了,水自然源远流长。 答案 A 解析 A项“拟人手法”错,应是比喻手法。 15.本诗的一、二句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答案 (1)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因为有了他们,使人类残留的吉光片羽,得以放出在新世纪潜藏的辉煌。不要轻视任何微末的收藏,否则人类早已沉埋了千百年的变化沧桑怎会________。 11 拒绝金钱对收藏的腐蚀,是收藏家们的天赋使命。拍卖场的主事者,正应是眼光锐利而________者,定以适当价格为上线和下线,才是拍卖的本分。平生最厌听者为拍卖场充满虚荣的呼价和掌声。更可耻者为拍卖前称________,这无疑是命拍卖方找托哄抬。 如果收藏界成为高士的沙龙、平民的欣慰,我们将再见不到贪婪的眼神,见不到拍卖场的虚荣,见不到奸佞之徒于收藏界________,那么,文明的收藏、文化的收藏将成为世界的主流。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工作极为重要,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值得尊重 B.收藏家是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呵护者、守望者 C.收藏是对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呵护和守望 D.呵护和守望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就是收藏 答案 B 解析 由下文的“他们”可知,此处应该说的是“收藏家”,可排除C、D两项;由下文可知,被金钱腐蚀的收藏者是不值得尊重的,可排除A项。故选B。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有了他们,使人类残留的吉光片羽,得以放出在新世纪潜藏的辉煌。 B.有了他们,使人类残留的吉光片羽,得以在新世纪放出潜藏的辉煌。 C.因为有了他们,人类残留的吉光片羽,得以在新世纪放出潜藏的辉煌。 D.因为有了他们,人类残留的吉光片羽,得以放出在新世纪潜藏的辉煌。 答案 C 解析 原句缺少主语,应删去“使”字;语序不当,“在新世纪”应移至“放出”前。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豁然开朗 德高望重 势在必得 上下其手 B.豁然贯通 德高望重 胜券在握 上下其手 C.豁然开朗 不孚众望 胜券在握 叱咤风云 D.豁然贯通 不孚众望 势在必得 叱咤风云 答案 A 解析 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豁然贯通:一下子就彻底明白。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不孚众望:没有使众人信服的声望。势在必得:形容人一定要得到某事物坚定不移的气势。胜券在握:一定能取得胜利。上下其手:玩弄手法,暗中作弊。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20.下面是同事老王给王老师留的便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王老师: 惊悉您的小女考上大学,我万分荣幸,您的寒舍肯定是高朋满座,蓬荜生辉,此时打搅多有不便,留片语聊表寸心。 11 老王 ×年×月×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惊悉”改为“获悉”;②“小女”改为“女儿”;③“万分荣幸”改为“十分高兴”;④“寒舍”改为“家中”;⑤“蓬荜生辉”改为“气氛热烈”(或去掉)。 21.认真观察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给漫画配上恰当的文字。要求:①简要描述画面内容;②分析这幅漫画的寓意;③语言简洁,表达连贯;④不超过10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漫画内容:小木屋前,修竹俊秀,屋前开阔平坦,三两朋友,环几而坐,饮酒品茗,独留一面相邀梅花。 (2)漫画寓意:人生旅途中,在与良友相伴、感受友情之时,也要保持自我的孤傲与清高。 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看清图画中都有哪些内容,然后依据题干要求,描述画面内容。描述时要求所写内容有文采,注意“描述”、“说明”两个词语的区别。图画中出现的竹子、小屋、梅花都要表现出来。在回答漫画寓意时要联系“呼朋”、“梅花”这些词语作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钱锺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你对“突围”有什么经历、体验或者看法?请以“突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除诗歌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略。 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