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方面文学批评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究竟我们该如何应对现实的问题,该如何走出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我们呼唤着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导致文学批评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批评家自身的问题,如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评家甚至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本态势。一句话,文学批评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批评家作风浮躁,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 批评家坚持批评要落实到“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在批评中坚守文学的精神是一个关键,只有落实到了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批评家才能与作家进行平等对话,批理家才能和作家一道展开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对话,文学批评才能引导文学创作对崇高精神价值的追求。‎ 批评家要开拓视野,丰富理论资源,建构全新的批评话语空间。‎ - 27 -‎ ‎ 有些批评家不但没有真正领会和吸收中国文论的精髓,而且对西方的文论还抱有成见甚至充满敌意。对西方思潮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怀疑是必要的,批评家也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觉和自律,但我们应该避免在倒掉洗澡水的时候连婴儿都抛掉了,应该尽量使西方学术资源本土化,新的批评话语空间不能建构,文学批评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谭旭东《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材料二:‎ 如何重建文学批评与读者的联系,使其获得一般读者的认可,从而实现文学批评引领审美潮流的使命,这就要使文学批评克服各种“寄生”的缺陷,重塑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同时要从尚未消化的艰涩理论中摆脱出来,消除理论依赖症,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我忍不任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而把它揉碎,把它从沉睡中唤醒,有时候也把它创造。下判决的那种批评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可以说,他梦想中的文学批评,就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 这就说明,对令人“感动”的文学批评的追求具有共通性,无论中西。‎ 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用通俗、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推动作家去探索和追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摘编自明飞龙《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材料三: ‎ 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 - 27 -‎ 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身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必须时刻警觉,同时代文学在技艺上有哪些精进,又有哪些新的开创,这一风格与传统有怎样的关系,对未来写作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所必有的意识,也是他必须要在文章和谈话中反复回答的问题。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知识、情感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表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词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一度,艰涩理论让文学批评的读者望而生畏,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认为庞杂的中外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水土不服”,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滥用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希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 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对阅读怀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热忱。各种各样的书包围着他,他不知疲倦、专心致志地阅读,并不断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摘编自岳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使得文学批评家自身也怀疑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文学批评处境尴尬。‎ B. 批评家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突出表现在其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丧失了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C. 材料一指出批评家在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面前自愿堕落,可视之为材料二中指出的文学批评的“寄生”缺陷。‎ D. 材料三认为批评家不应该完全放弃理论训练,所以批评家对中外文艺理论要全部吸收,开拓新的理论视野。‎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是文学批评重建与作家、读者之间良性关系的重要途径。‎ B. 能进发出想象火花的文学批评应该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这也是中西方世界在文学批评上的共同追求。‎ C. 有思想的文学批评可以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这也意味着文学批评必须超越其批评对象,去探究人类新生活。‎ D. 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既要对阅读怀着极大的热忱,又要不断地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 27 -‎ ‎3. 下列文学批评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最好的一项是 A. 评杜甫诗语言特点:与盛唐诗“音律宏畅,辞采高华,不涉事理,不关典要,清空罔象”的基本特点大不相同。‎ B. 评南宋诗人忧国情怀: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 C. 评《红楼梦》主旨思想:宗旨为悲金悼玉,悲,痛恨意,金,指金人,玉指明朝,《红楼梦》是隐悲金悼明的史实。‎ D. 评《雷雨》创作手法: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性格悲剧”易卜生“社会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和创作方法的影响。‎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文学批评应该“以思想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C 3. B ‎ ‎4. ①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②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论证充分透彻,有说服力;③论证语言简洁平实中不乏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 ‎ ‎5. 示例一:以思想为中心。‎ ‎①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 ‎②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 ‎③思想能够让文学批评实现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示例二:以读者为中心。‎ ‎①文学批评应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引发情感共鸣,重塑公信力。‎ ‎②文学批评应体察人心、人情、人性,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 ‎③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 27 -‎ 项,“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使得……”错误,选项逻辑关系混乱,材料一第一段说“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方面文学批评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文中“一方面……另一方面……”表明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选项“使得”将并列关系变成了因果关系;‎ B项,“批评家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突出表现在其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突出表现”之说原文未提及,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批评家自身的问题,如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评家甚至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本态势。一句话,文学批评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批评家作风浮躁,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由分号可知,这些表现之间是并列关系,并没有特别突出哪一点;‎ D项,“批评家对中外文艺理论要全部吸收”错误,材料一中说“对西方思潮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怀疑是必要的”,材料三中说“滥用固然是错误的”,并非全部吸收。‎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 “文学批评必须超越其批评对象”错误,“必须超越”的说法太绝对,并非“必须超越”,材料三中说“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表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文中说的是“携手前行”“共同……探险”“共同探究”。‎ 故选C。‎ ‎【3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文学批评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最好的一项”。‎ 首先要知道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材料二指出“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所用语言要通俗,能够让读者看得懂;再看选项是否与之一致。‎ B项,选项为了阐释南宋诗人的忧国情怀,使用“……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这一比喻的方式,语言表达不通俗,这与材料二“让读者‘看得懂’”“通俗”的观点不一致,无法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本题问的是“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这是针对材料三设题。‎ 首先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分析结构上的特点,材料三第一段先说思想之于文学批评的意义“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第二段以“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来解释何为思想,第三段“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解说思想的来源,最后一段“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对上文进行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采用层递式结构,层层深入,结构清晰;‎ 然后分析材料三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如“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使用比喻论证,如“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是举例论证,等等,这些论证方法的使用让论证更为有力,更为透彻;‎ 最后分析论证的语言,材料三整体的语言是简洁平实的,但其中多处使用比喻,句式上多处使用排比,这些让语言生动形象,让说理更为有力。‎ ‎【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学批评应该‘以思想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然后浏览几则材料,找到“思想”“读者”之于文学批评的意义,据此做出自己的判断。答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再依据文本给出理由。‎ 如果赞同“以思想为中心”,可以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材料三,因为材料三的标题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接着可以筛选出“思想”之于“文学批评”意义的句子,如第一段“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由此可知,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如第二段“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表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可见,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思想能够让文学批评实现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如果赞同“以读者为中心”,可以找到设题的区域在材料二中。如材料二第一段说“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这说明文学批评应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引发情感共鸣;如材料二第三段“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用通俗、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 ,这说明,文学批评应体察人心、人情、人性,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这说明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炭河(节选)‎ 韩振远 铁锁觉得才睡了一会儿就被摇醒了,迷迷糊糊的,还想在炕上再赖一会儿,马上又感到不对。平常,喊他起床的是妈,等到他洗完脸,走出家门时,爹要么下河还没回来,要么打着很响的呼噜还没睡醒。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铁锁记得,昨晚睡觉时,爹明明还不在家,没想到这么快就回来了,而且声音急迫,像出了什么大事。他坐起来,揉揉眼,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有点儿疼,他便彻底醒了,眯眼坐起来。爹说:快穿衣裳,跟臭蛋请假。‎ 铁锁嘟囔:请什么假?‎ - 27 -‎ 爹说:涨河了,捞炭。‎ 爹说这话时,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铁锁以前听爹说过捞炭,也跟着兴奋起来,一蹬腿穿上短裤,跳下炕要洗脸。爹说:洗屁脸,一会儿下了河有你洗的。快去,跟你师傅请假。‎ 月色水一样在巷里流淌,微微有点风,真凉快,也不知几点了。铁锁出了门。爹光着膀子,和铁锁一样只穿条齐膝短裤,拉辆平车,也出了门。爷俩没走几步,巷里到处响起狗吠声,叫得人心慌,接着渐次响起吱呀呀的开门声,一个个晃动的人影全都急匆匆往河边赶。师傅家在村口,去河边正好路过。铁锁紧跑几步,把爹落在后面,啪啪拍师傅家的破门,没等拍开,爹拉着平车过来了,喊:拍门环!铁锁就把手高高举起,使劲拍,清脆的门环撞击声在月色中响起来,飘落到巷两头。里面终于有了响动,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带着睡意,还带着几分嘶哑,全然没有了上课时的威严与洪亮。谁呀?铁锁怯怯说:师傅,是我。门吱一声开了,师傅光光的肚皮从门缝里闪出来,带着一股酸臭汗味。‎ 师傅问:是铁锁,什么事,把门敲得山响?‎ 铁锁懦懦的,觉得为这事好像不应该请假,像上课时回答不了提问一样:师傅,我请假。‎ 师傅问:出了什么大事,等不到天明吗,才四点多。‎ 铁锁说:我爹让请假。‎ 师傅急了,问:这娃,到底什么事?‎ 铁锁说:涨河了,爹让我跟着下河。‎ 铁锁说完,师傅一愣神,眼睛发亮,问:涨什么河,炭河吗?‎ 铁锁说:爹让我下河捞炭。‎ 师傅说:铁锁,你要上学,不能去。‎ 爹还没走,站在黑暗处,接着铁锁的话,瓮声瓮气:臭蛋,涨炭河了,水大得很,满河都漂着炭块子。碰得船帮子咚咚响,我跑了几十年船,还没见过这阵势,这是老河给咱带财哩,能不捞吗?‎ 师傅又一愣神,说:你刚锚船上岸吗,这回还是去潼关?爹说:这一趟可费劲了,刚出了禹门口,船就在干滩上搁了三天,过了蒲州,又搁了三天,干等着涨水,蚊子能把人咬死。‎ 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看见涨了炭河,还没喘口气,马上又下河捞炭,十几天没好好睡觉,也不知爹累不累。‎ 师傅好像又愣了神,说:你是要铁锁跟你去吗?‎ 爹说:半大小子,能帮上忙了。‎ - 27 -‎ 师傅说:铁锁不能去。‎ 爹说:臭蛋,听我的,让铁锁去,几年才能涨一回炭河。‎ 爹已经拉着平车朝河那边走了,铁锁望了师傅一眼,跑过去跟上,没走几步,就听见脚步声响,又有人急着朝河边赶。‎ 臭蛋是师傅小名,村里老年人都这么叫。铁镇从不把臭蛋叫臭蛋。什么时候都叫师傅,他知道这么叫也不对,正规的叫法应该是老师,可是,爹和长辈们都这么叫,铁镇党得这么叫也没什么不好,就跟着这么叫了。‎ 村小学共十三个学生,臭蛋给他们上课第一天,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三个字:刘满强。说:这是我的名字,我叫刘满强,你们都熟悉,原先是种地的,你们陈老师调走了,一时来不了新老师,支书说了,让我先凑合几天,要不把你们课误了。听爹说,臭蛋是老高中生,肚里墨水不少。‎ 臭蛋说他凑合几天,结果却一直这么教着,黄河沿子苦,老师都不愿意上这地方来。铁锁总觉得臭蛋不像个老师,没脾气,管不住学生,和村里别的汉子没什么区别。星期天,或者放了暑假、寒假,一样去地里干活。臭蛋做庄稼活经常叫老婆骂得头也不敢抬。‎ 铁锁想着师傅,不觉得和爹拉开了距离,一朵云彩掩住月亮,爹的光脊梁隐在了黑暗中,只听得空平车在土路上颠得砰砰响。下了坡,路旁是一条通到黄河的沟,另一旁是土崖,月光把崖上面那棵老柿树照出了阴影,像个人踮起了脚尖朝河那边望。听妈说,这叫官崖。下河的男人出去时间长了,女人都会攀到官崖顶朝河里望,男人一天不回来,女人就一天也不间断地上到崖顶望,有的女人流着眼泪,一站就是一天。昨天,铁锁还看见妈心急火燎地攀上去过,铁锁望着站在崖顶的妈,感觉妈也变成了那棵弯曲的老柿树,朝河里倾斜。现在,爹总算回来了,却没在家里待上一会儿,又心急火燎地下河。爹是被河里的炭催得,什么都不顾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表现出“爹”作船工,壮实有力,也反映出“爹”对铁锁稍显粗暴。‎ B. “巷里到处响起狗吠声,叫得人心慌”,暗示村里人听到涨河消息后兴奋急切的心情,都准备赶往河边捞炭。‎ C. “爹”面对涨河,一再要求铁锁向臭蛋“师傅”请假,体现了他的重利轻教;而“师傅”反对铁锁去河中捞炭,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 - 27 -‎ D. “你们陈老师调走了,一时来不了新老师”“黄河沿子苦”等句可看出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利于主题的表现。‎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铁锁被爹叫醒的情节来设置悬念,并与后文“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相照应,使情节完整。‎ B. 小说插叙了有关“师傅”的两段文字,介绍“臭蛋”成为铁锁“师傅”的来由,表现出乡村教师的朴实和崇高。‎ C.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适合表现乡村主题。“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等描写生活气息浓郁,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D. 小说标题“炭河”既是小说的特定环境,也是事件的起因。通过主人公铁锁的讲述,展示出一幅乡村生活画面。‎ ‎8. 小说三次写到师傅臭蛋“愣神”,在人物塑造上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评论说,这篇小说很有美感,请结合选文从人物、环境、情感三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 ‎8. ①第一次,是师傅听到铁锁说涨河消息时的神情,表现出他听到涨河消息时的惊讶和兴奋;②第二次,是师傅听到“铁锁爹”声音时的神情,反映出他没有想到“铁锁爹”已经回到家,体现出他对“铁锁爹”的关心;③第三次“愣神”,其实是表现师傅的思考、迟疑,他不同意“铁锁爹”让铁锁去下河捞炭。(意思对即可) ‎ ‎9. 美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环境描写之美,如月色、凉风、云彩、土崖、老柿树等等景物,构筑了一幅安宁纯美的乡村图画;②人物形象之美,铁锁是憨厚的乡村后生,“爹”是壮实淳朴的船工,师傅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乡村老师,“妈”是朴实守候的乡村妇女,这些形象鲜活生动,给人以温暖的诗意关照;③温暖人情之美,质朴简单的乡村,亲情勾连,人们生活贫穷但充实,呈现出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意思对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 - 27 -‎ 项,“体现了他的重利轻教”分析有误,结合“爹说:半大小子,能帮上忙了”“爹说:臭蛋,听我的,让铁锁去,几年才能涨一回炭河”等分析,应该是体现了“爹”对铁锁的教育不够重视,“重利”无中生有。‎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艺术特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小说“通过主人公铁锁的讲述”错误,铁锁并非讲述者。小说通过对铁锁和他爹及师傅的对话,插叙了有关“师傅”的两段文字等,并不是铁锁在讲述事件。‎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三次写到师傅臭蛋‘愣神’,在人物塑造上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题干明确答疑范围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答题时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等。‎ 结合“铁锁说:涨河了,爹让我跟着下河”“铁锁说完,师傅一愣神,眼睛发亮,问:涨什么河,炭河吗”分析,主要是听到铁锁说涨河消息时的惊讶和兴奋。‎ 结合“爹还没走,站在黑暗处,接着铁锁的话,瓮声瓮气:臭蛋,涨炭河了,水大得很,满河都漂着炭块子。碰得船帮子咚咚响,我跑了几十年船,还没见过这阵势,这是老河给咱带财哩,能不捞吗”“师傅又一愣神,说:你刚锚船上岸吗,这回还是去潼关?”分析,是是师傅听到“铁锁爹”声音时的神情,写出他没有想到“铁锁爹”已经回到家及对他的关心。‎ 结合“师傅好像又愣了神,说:你是要铁锁跟你去吗”“师傅说:铁锁不能去”分析,第三次“愣神”,其实是表现师傅的思考、迟疑,对“铁锁爹”让铁锁请假去下河捞炭的否定。‎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有人评论说,这篇小说很有美感,请结合选文从人物、环境、情感三方面简要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结合“月色水一样在巷里流淌,微微有点风,真凉快”“一朵云彩掩住月亮,爹的光脊梁隐在了黑暗中,只听得空平车在土路上颠得砰砰响。下了坡,路旁是一条通到黄河的沟,另一旁是土崖,月光把崖上面那棵老柿树照出了阴影,像个人踮起了脚尖朝河那边望”等分析,选取了一系列富有乡村特色的意象,构成一幅安宁纯美的乡村图景,体现作品的环境美。‎ - 27 -‎ 结合“平常,喊他起床的是妈”“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铁锁懦懦的,觉得为这事好像不应该请假,像上课时回答不了提问一样:师傅,我请假”“师傅说:铁锁,你要上学,不能去”等分析,作品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形象,体现人物形象之美。‎ 结合“爹说这话时,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接着渐次响起吱呀呀的开门声,一个个晃动的人影全都急匆匆往河边赶”“师傅又一愣神,说:你刚锚船上岸吗,这回还是去潼关”“臭蛋是师傅小名,村里老年人都这么叫。铁镇从不把臭蛋叫臭蛋。什么时候都叫师傅,他知道这么叫也不对,正规的叫法应该是老师,可是,爹和长辈们都这么叫,铁镇觉得这么叫也没什么不好,就跟着这么叫了”“臭蛋说他凑合几天,结果却一直这么教着,黄河沿子苦,老师都不愿意上这地方来”“下河的男人出去时间长了,女人都会攀到官崖顶朝河里望,男人一天不回来,女人就一天也不间断地上到崖顶望,有的女人流着眼泪,一站就是一天”等分析,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尚未沾染现代气息、依然质朴的乡村。这是一个由亲情勾连着的村庄,在看似简单的底色上,人物鲜活而温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下贡举。诸举子推绛就试,守令劝驾,遂首荐登甲科。释褐,试秘省校书郎,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開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因勉之以义教,民辄听命罢去,无复词牒,案牍大治。后十年,父老犹有称道绛者。再调寿州录事参军。还,赴铨部,引对御前,选补职事官,除莱州防御判官。时蔡齐在诸生,未知名。绛一见曰:“海滨有此奇士!”忘年定交,日与游甚欢。是秋,主试贡士,首送蔡齐。春榜至,齐冠天下士,绛得知人之名。秩满,改著作佐郎。丁艰。既除,迁秘书丞、知梧州。绛性刚直,不屈上官,耻焉苟合,以是滞留常调官不遂。尝曰:“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故于鄠、杜终南圭峰之下,就水竹营别墅,为栖逸之地。及自岭外归,称疾罢官,慨然有丘壑志。故枢相王曙在西府,雅知绛。蔡齐亦在内署,数勉绛起还朝,相与称荐,遂以太常博士通判秦州。时河阳相王钦若知州事,多回挠,绛持法不阿,河阳不悦。僚佐为绛言,宜姑为和。绛曰:“守正之谓和。朝廷置吏,岂使苟相顺适以为和哉?吾知奉公而已。”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代还,知坊州,赐五品服章。蔡齐拜御史中丞,被命举御史,而以绛名上,时王钦若作相,三奏而三却之。齐怀敕至中书曰:“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 - 27 -‎ ‎”执政不得已,除绛殿中侍御史,寻改侍御史。绛素厉风节,及在司察之职,危言无顾惮。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真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绛曰:“良农能稼而不能穑。士固有道,违道干誉,非鄙志者。”其自守如此。庆历八年六月卒,享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张方平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软/‎ B. 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C. 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D. 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对,又称“赐对”指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 B. 春榜,科举考试中,会试一般在春季举行,也称春闱。考中者张榜公布,故名春榜。‎ C. 丁艰,又称丁忧,指遭遇父母丧,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 D. 服章,“服”指“服饰;“章”指帽子,用来表示官员的品阶身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绛才干卓著,勤政爱民。他担任义乌知县时,专门营造一庭院,替百姓明辨是非,并注重教化,深受百姓的爱戴。‎ B. 马绛慧眼独具,荐举英才。他发现莱州蔡齐是难得的奇才,不顾其年轻无名,与之订交,并荐举他赴京应试。‎ C. 马绛性情刚直,守正不阿。他因王钦若做事多苟且顺服、没有原则而拒绝与之同流合污。后来马绛被举荐做御史时,遭王钦若再三阻挠。‎ D. 马绛淡于名利,重于义节。他在官场虽然屡屡受挫,但志向不改。面对宰相的直言劝告,他却不为所动。‎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 ‎(2)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 - 27 -‎ ‎14. 马绛被调往延州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C 12. A ‎ ‎13. (1)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的污辱,不如保全自己的志节。‎ ‎(2)奉命举荐御史,据我所知道,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 ‎ ‎14. 奉命出使太监,回奏边境的事务时,为迎合讨好王钦若,暗中诬陷中伤马绛,于是被调往延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当时在御史台,王曾、吕蒙正担任宰相,看重马绛方正耿直有操守,私下与马绛聊天说:“正直而温和,宽厚而庄重,是成就德望的原因。你的做事的原则稍微变通一下,不就很宽裕了吗?”‎ ‎“王曾吕蒙正当国”主谓宾俱全,“当国”指执掌国政,后面断开;“重”是形容词作动词,“看重”,宾语是“绛方介有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项;‎ ‎“从容”是“谓”的修饰语,不能断开; “直而温”“宽而栗”是对仗结构,与前后断开,两句中间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太过绝对,应该是“一般情况下,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若遇特殊情况也可酌情处理。‎ 故选C。‎ ‎【1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专门营造一庭院”错。原文是“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開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意思是“出任婺州义乌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凡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是非对错”,“造”是“到、前往、拜访”之意,不是“专门营造一庭院”。‎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 ‎(1)资,性情;不适时,不合时宜;求容,乞求接纳;全,保全;道,志节。‎ ‎(2)举,举荐;易,替代;不用,不能任用;纳,收回;敕,诏令。‎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大意的能力。解答时要先翻译大意,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要求,返回原文筛选与之相关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本题注意是“直接原因”。找到原句“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意思是“太监奉命出使回奏边境事务,为迎合王钦若旨意,暗中诬陷中伤马绛,于是被调往延州”。据此概括即可。‎ ‎【点睛】‎ - 27 -‎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令举荐乡贡,很多举子都推荐马绛参加考试,太守亲自动员他前往,于是考中进士第一名。初入仕途,担任秘省校书部,出任婺州义乌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凡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是非对错,并乘机用道义教化勉励他们,百姓都服从判决而离开,没有再告状的了,社会安定,太平无事。后来过了十年,父老乡亲中还有称赞马绛的。又调任寿州录事参军。回京后,到吏部候选,被皇帝召见答问,选派职事官位,授予莱州防御判官。当时蔡齐在读书学生中间,没有名声。马绛一见他说:“海滨之地竟有这样的奇士俊才。”结为忘年交。每天与他交游,很是快乐。这一年,马绛主试乡试,首先选送蔡齐。会试张榜,蔡齐位居天下举子之首。马绛因此赢得慧眼识人的名声。任期满,改任著作左郎。遭遇亲丧回乡守制,结束后。调任秘书丞、梧州知府。马绛性情刚直,不屈服于上司,以同流合污为耻,因此官位一直得不到升迁。马绛曾说:“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之辱,不知保全自己的志节。”因而在鄠、杜两县之间的终南高峰之下,靠近水边竹林除营造别墅,作为隐居之地。等到从岭南归来,称疾辞官。慨然有隐居山林的志向。前宰相王曙尚在任上,平素了解马绛,蔡齐也在翰林院,多次勉励马绛出仕回朝。一起举荐他,于是凭借太常博士的身份担任秦州通判。当时,河阳相王钦若担任秦州知州,做事多是一味顺服,毫无原则,马绛持法公正,刚直不阿。王钦若很不高兴,手下对马绛说:“应该姑且顺和。”马绛说:“坚守正道叫做和,朝廷设置官吏,怎能把苟且顺应作为和呢?我只懂的一心奉公。”太监奉命出使回奏边境事务,为迎合王钦若旨意,暗中诬陷中伤马绛,于是被调往延州。返回朝廷,出任坊州,赐穿五品服饰。蔡齐拜受御史中丞,奉诏令举荐御史,于是把马绛的名字写上,当时王钦若做宰相,三次奏请三次被拒绝,蔡齐怀揣诏令到中书省说:“奉令举荐御史,据我所知道,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当权者不得已,授予马绛殿中侍御史之职,不久,改为侍御史。马绛平素严谨自守,出任监察之职,正言正行,不惧惮权威。当时在御史台,王曾、吕蒙正担任宰相,看重马绛方正耿直有操守,私下与马绛聊天说:“正直而温和,宽厚而庄重,是成就德望的原因。你的做事的原则稍微变通一下,不就很宽裕了吗?”马绛说:“优良的农夫能够耕种却不一定能收割。读书人本有原则,违背原则来求取名声,不是我的追求。”他像这样爱惜名节。庆历八年六月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 27 -‎ 秋暮书怀 谢榛 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①樽罍:酒杯。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15.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 颌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 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 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予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16. 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答案】15. C 16. ①谢诗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颈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对曹氏父子的仰慕,反衬出当下无人赏识愤慨。‎ ‎②杜诗抒发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和穷病交加的窘迫。杜诗颈联中“常作客”点明漂泊,以“多病”“停杯”指出患病,以“艰难苦恨”写出生活困境。‎ ‎【解析】‎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说法错误。不是拟物,是拟人。‎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题干“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谢诗的尾联“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意思是:西园荒芜,曹氏父予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颈联“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意思是:无情的白发淹没了流逝的岁月,多情的黄花映照酒杯,我只有借酒浇愁。词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杜诗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尾联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7 -‎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曲罢,江水映月,四下无声,令人陶醉。‎ ‎(2)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要涉猎广泛并进行反思来使自己得到提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东船西舫悄无言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山回路转不见君 (6). 雪上空留马行处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舫、唯、博、省、己、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年夏季,各种荷花顶着骄阳,争相竞馥。花影入波,恍如朝霞成绮;墨绿的荷叶上,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微风拂过,随着荷叶的摆动在滚动,婆娑婀娜,湖上泛起阵阵绿浪。‎ 没有牡丹的妖艳,没有企菊的清高,没有腊梅的刚烈,荷花有的是从容不迫的泰然,贫贱不移的气度。,而优雅的荷花却可以入药,可以被制成各种佳肴。莲子湖、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小吃更是举不胜举。‎ 荷花,并不只有这些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敦颐的《爱莲说》启示人们,荷花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故乡的荷花使我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浮躁,不急躁。每当想起荷花湖上一片片翠绿欲滴的荷叶,一朵朵洁净无暇的荷花,我就会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联想到高洁的品质,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关系。“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意,荷花可以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等的象征。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27 -‎ A. 夸张 设问 排比 B. 比喻 反问 排比 C. 比喻 设问 反复 D. 夸张 反问 反复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荷花象征着和平、和谐、合作、团结,崇尚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案】18. B 19. ①交代“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自然得出“荷花可以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等的象征”,如果去掉就显得突兀;②运用反问,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引人深思。③原文用“可以”一词,语言表述更严谨。 ‎ ‎20. ①雍容华贵的牡丹只可用于观赏(可另选事物,符合要求即可。)②荷花还能净化人的心灵。‎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B项,“没有牡丹的妖艳,没有金菊的清高,没有腊梅的刚烈”运用了排比手法。“花影入波,恍如朝霞成绮;墨绿的荷叶上,一颗颗水珠像珍珠一样”运用了比喻手法。“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运用了反问手法。‎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原句比改写的句子在表达效果反面更好的原因。比较这两个句子,要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子语气的选用、词语选用等方面分析。回答时,要指出原句使用这些的好处,并指出该句没有使用这些就达不到某种效果。‎ 本题,原句和改句有三处不同:第一处,原句中有“‘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意”这句话,而该句中没有。交代“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自然得出“荷花可以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等的象征”,如果去掉就显得突兀。‎ - 27 -‎ 第二处,原句“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运用反问,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引人深思。而改句“崇尚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是一般陈述句,表意较为肯定,但是语气平淡,不能引人深沉的思考。‎ 第三处,原句,“荷花可以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等的象征”中用“可以”一词,语言表述更严谨;而改句“荷花象征着和平、和谐、合作、团结”,语言表述太绝对,用词不够严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性的能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第一处,前句“没有牡丹的妖艳,没有企菊的清高,没有腊梅的刚烈,荷花有的是”可知,此处是把荷花和牡丹、企菊和腊梅做对比的,根据一一对应,此处说的对象应是“牡丹、企菊和腊梅”。再结合后句“优雅的荷花却可以入药,可以被制成各种佳肴”推知,此句说的是牡丹、企菊和腊梅只可用于观赏。这三种花可任选一种填在此处,符合要求即可。‎ 第二处,根据“荷花,并不只有这些价值”就排除了荷花的实用价值,在根据下句“周敦颐的《爱莲说》启示人们,荷花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故乡的荷花使我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浮躁,不急躁”可知,此处说的应是荷花的审美价值,所以此处应补写“荷花还能净化人的心灵”,‎ ‎【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1. ‎ - 27 -‎ 下面文段至少四处有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②“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切断疫情传播过程、防止扩散的最有效措施。③只要据实报告,就可以使自己获得及时隔离与救治,④让亲友乃至更多人做好必要防护,更能让管理部门充分掌握疫情和警示,便于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⑤如此,才有利于疫情防控大局,也是对自己和亲友的负责之举。⑥相继曝光的隐瞒案例在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疫情防控工作仍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 ‎【答案】②句,“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疫情传播过程”不搭配,改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③句,应将“只要……就……”换成“只有……才……”。④句,“掌握疫情和警示”改为“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改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措施”。⑥句,“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改为“不断地给我们敲响警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②句,“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不合逻辑,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疫情传播过程”中,“切断”“过程”搭配不当。‎ ‎③句,关联词运用不当,“只要……就……”表述绝对化,换成表示条件关系的“只有……才……”。‎ ‎④句,成分残缺,“掌握疫情和警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都缺少宾语,改为“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⑥句,语序不当,“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改为“不断地给我们敲响警钟”。‎ ‎22.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70个字。‎ - 27 -‎ 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如自16世纪末《论语》被译为拉丁文始,现已有数十种语言的译本,但有影响的很少。而林语堂的译本为何深受喜爱?一是他按照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思维层次,把《论语》内容分门别类重组输出,一目了然;一是注意采纳西方汉学家观点,摆脱生硬的先入为主。更关键的是,贯穿始终的比较方法,使得西方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其他创下文化交流佳绩的大师,如卫礼贤、辜鸿铭等,莫不如此。如果说老子与惠特曼一样怀有宽博的慈爱,庄子则像梭罗一样具有个人主义者的坚强朴质。可以说,正是因为贴近,才容易被接受、被扩散,据此,“走出去”图书的组稿工作需要编辑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 ‎【答案】“走出去”图书的组稿编辑应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并能够使用比较方法。‎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结合“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如自16世纪末《论语》被译为拉丁文始,现已有数十种语言的译本,但有影响的很少”分析,可以概括为编辑需要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结合“一是他按照西方人容易理解的思维层次,把《论语》内容分门别类重组输出,一目了然;一是注意采纳西方汉学家观点,摆脱生硬的先入为主。更关键的是,贯穿始终的比较方法,使得西方读者容易产生共鸣”分析,概括为使用比较方法。结合“正是因为贴近,才容易被接受、被扩散,据此,‘走出去’图书的组稿工作需要编辑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分析,可以概括为“走出去”图书的组稿编辑应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把概括出来的内容压缩为一段话,主语为“走出去”图书的组稿编辑,内容主要是对中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控能力,对已出版的作品,需在保持表达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等。‎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情较之疫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疫情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改变还在不停地延续着。我们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人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没有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没有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没有变,推己及人、命运与共的美德没有变……是的,有些东西可以变,也必须变;而有些东西不会变,也不能变。‎ - 27 -‎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举行的以“疫情下的变与不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等你回家 明明初春,寒风凛冽,星月无云,寒冬在顽抗。一颗汤圆在勺间拨弄,我看着餐桌对面空荡的座椅,确信了疫情之下的正月十五团圆难得,抬头望向窗前的满月,希望它能告诉爸爸,我在等他回家……‎ 那是在大年初一。‎ ‎“什么?——所有印厂放假,找不到工人?不行,明天必须将健康申报表印出来!”“太好了,找到一家复印店了!老板回四川,有个怀孕的员工还在珠海!”我被爸爸激动的声音吵醒,看看表,凌晨两点,爸爸兴奋的电话声里,我似乎有种并不愉快的预感,这种微微的寒意,让我裹紧了被子。‎ 年初二。‎ 满屋子都充斥着爸爸的电话声:健康表!口罩!酒精!防护!电话打了至少几十家,一切似乎仍没有着落。印刷、采购、文件……“脑子都炸了!能不能安静点,我高三,我要复习!”弥漫在空气中的焦虑“点燃”了我,我向爸爸宣战了。我爸却冷静地宣告:“我等下要回去上班。”‎ ‎“年初二你上什么班?不准去!现在疫情这个样子你还敢去上班,有什么工作交给你副手去做就好了。”妈妈语气变得焦躁。‎ ‎“我是海关后勤保障负责人,我要是都怕了,那员工岂不是更怕了!”爸爸边说边熟练地在自己腰上打了一针胰岛素,“澳门通关用的健康报表今天必须印出来,我要亲自看了才放心。”言语间,他头也没回地出门了。屋里的空气似乎因为少了一个人而降得更低。眼前,只剩妈妈满脸的焦虑与无奈。‎ 年初三。‎ 我早上起来时,爸爸已经在奔赴工作的路上了。妈妈则在收拾爸爸的衣物:原来为了我们的安全,爸爸决定住单位了。“那他什么时候回家呢?”“可能要等到疫情结束吧。” ‎ 中午,我听见妈妈也开始四处打电话,亲戚、同学、朋友都问遍了:“有没有口罩?”“200个?太少了,有多少要多少吧!”我问妈妈:“咱家有口罩,你买那么多干啥?”妈妈没说话……‎ - 27 -‎ 我点开微博,满是武汉奔赴一线的医务人员各种自愿逆行的消息:他们或是背着父母来到前线与死神抢人,或是告别妻子儿女在一线忙碌……不知不觉间,热泪滚落。我在那一瞬间,似乎理解爸爸了。‎ 总有人得逆行,我们才等得到所有人回家 年初四,‎ 日本旅游的表姐回来了。妈妈给爸爸打电话:“你下午去小茹那,她从日本给你们带回来500个口罩,拿去给你们同事用吧。还有田医生说她诊所的合作厂家答应卖10000个,楼上丁老师推荐的厂家说可以卖5000……” ‎ 年初五,年初六,年初七,年初八……‎ 每天,爸爸妈妈都视频。爸爸会告诉我们:他去给同事开会、分工了,去巡查物业管理了,去了解饭堂配餐了,去安排电梯消毒了……而妈妈则会问他身体怎么样,提醒他别批文件太晚了,叮嘱他要吃好、休息好,告诉他我学习很努力……而我,总觉得,我们一家人,一直在一起。‎ 那天,刷完抖音里一个又一个捐赠、战“疫”,为中国呐喊的视频,脑海里不自觉浮现出电影《敦刻尔克》中的一句话:“当四十万人无法回家时,家会为你而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 电话响起,电话另一头是我的爸爸。‎ ‎“元宵快乐,女儿!”爸爸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些沧桑。“最近有没有好好学习?你要打赢高考这一战,努力成为像钟南山那样的人。”爸爸笑着说:“我也在打仗,跟病毒作战,保卫国家,保卫你们。相信爸爸,等着我们胜利回家吧!”‎ ‎“我相信,我和妈妈等你回家!”我知道,所有人都将回家;我相信,武汉冬将尽,中国春可期。逆行者们,等你们回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 27 -‎ 审题:材料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侧重展示疫情对人们生活、思想的影响,“疫情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眼光、视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改变还在不停地延续着”这里强调的是“改变”的一面,有具体的、有形的改变,也有抽象的无形的改变;有生活、工作方面的改变,也有思想、意识领域的改变。“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始终没有改变:中国人民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勇气没有变,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没有变,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质没有变,推己及人、命运与共的美德没有变……”这里的“不变”是指中华民族面对灾难的传统的精神、美德、品质是永恒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要求写作的具体环境是征文比赛,征文主题是“疫情下的变与不变”,文体的选择也比较自由,考生写作时要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展现疫情带给我们的思考与成长,把“变”与“不变”结合起来分析,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只谈其一。‎ 参考立意:(1)传承与创新(2)民族语言的变与不变(3)守正出新(4)在战“疫”中成长(5)破除陋习,守住责任(6)使命与担当 参考素材: (1)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能改变的。雨,有时会变成云朵,有时会变雪花;日子,有时候会变得快乐温馨,有时会变得寂寞孤独……蝙蝠,夜晚出来,似乎与人不相往来,现在也变成人们谈之色变的疫情爆发的宿主。学习,原来是班级授课,在校园交流合作,疫情时期,我们也宅在家中,自我管理,线上学习。……‎ ‎(2)但它们其中有许多东西是不变的。 云朵和雪花,在诗人心中的情怀不变的;快乐温馨,寂寞孤独不变的是留守的生活,校园的憧憬;疫情改变了生活,但不变的是人类对生命的守卫,对知识的追求,对尊严的捍卫。‎ ‎(3)大年三十,我们一家高高兴兴地吃完了团圆饭,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与祥和,正在帮妈妈收拾碗筷的爸爸瞬间拿起手机接听起电话来,只听爸爸连连说:“好,好……”爸爸放下手机很严肃地对我和妈妈说:“建始的疫情警报拉响了,从明天起,你们就要好好待在家里,不准出门,病毒扩散很快。明天我要去花坪村对村、点对点地进行疫情防控宣传,还要挨家挨户地摸排返乡务工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携带情况。”当时,我和妈妈都没有说话,心里都很难受。是呀,大年初一,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爸爸却要独自奔向一线疫区去排查返乡务工人员的疫情情况。谁又知道这些返乡务工人员身上,有没有携带这种让人深恶痛绝的病毒呢?我很担心爸爸这次离开我们去疫区冒险呀!但是,我知道,爸爸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爸爸呀,他更是服务于国家与人民的警察啊!哪里有警情,他都必须义不容辞地服从党与国家的安排,冲向一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这是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位人民警察的责任和使命!‎ ‎(4‎ - 27 -‎ ‎)自古以来,我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论是外族的入侵还是本民族内的自然灾害。但是,不论是再强悍的“豺狼虎豹”入侵,还是多么凶猛的自然灾害,都没有将我中华民族击倒。虽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在这一次次的侵袭中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但她从没有被真正的击倒,因为她倔强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的背后,是亿万万我华夏子女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毅前行,永远不变的是对于民族的信仰!‎ 结构示例:结构示例:《等你回家》,记叙文文体。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为生活背景,把疫情下的“变”与“不变”用生活细节展现出来,小切入,大视角,含蓄地体现思考与成长的过程。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正月十五等待爸爸回家写起,创设情境,吸引读者,正文部分展开回忆,以时间为线索,从大年初一晚上爸爸接电话开始,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爸爸在疫情期间决定回去上班,一家人从焦虑、担心到理解、支持的过程。结尾以“我相信,武汉冬将尽,中国春可期。逆行者们,等你们回家!”表达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