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三编 绝招2 踩准点合语境—— 翻译题 答案详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三编 绝招2 踩准点合语境—— 翻译题 答案详解

绝招 2:踩准点合语境—— 翻译题 ///数据链·失分诊断区/// (1)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况酌情处理, 汉王来了再报告。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2 分,“即”“便宜”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如今萧何不曾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 之上,为什么?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2 分,“徒”“顾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附【参考译文】 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担任亭长,萧何经常给他帮助。等到高祖起 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 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 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 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 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的原因,都是萧何完整地得 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萧何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率领军队向东平定 三秦,萧何凭丞相的身份留守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 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 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 稷、宫殿、县邑,诸事总要奏请汉王,获准了就执行;倘若来不及奏请,就根据情 况酌情处理,汉王来了再报告。 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 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 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 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 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如今萧何不曾有汗马功劳,只管文书案卷,发发议论, 不打仗,反倒功居我等之上,为什么?”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 “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 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 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 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 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 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领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还没有结束,淮 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 被杀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授予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命令安排五 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率领充任相国的卫队。(当时)许多人都向萧何道贺,只有召 平表示哀吊。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希望您辞让封赏不予接受, 再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 从了召平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技巧通·制霸考试力/// 【考题 1】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 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评析:可保留的词语:都御史、周应秋、家族。 采分点:承追,受命追查;疏,是词类活用,句中作动词,是“上疏”之意;趣,是通 假字,同“促”,是“催促”之意;由是,因而。 【考题 2】(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王彪之)病痛,赐给(他)钱三十万 给他用作治病买药。 评析:“疾笃”后省略主语“王彪之”,“问”后省略宾语“王彪之”,“赐”后 省略宾语“他”。省略成分翻译时应该补出来。 【考题 3】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 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评析:“初”“承”“恐”“毙”“冀”“得”“少”“图”是单音节词,应换成双音节 词“起初”“招认”“担心”“毙命”“希望”“得以”“稍稍”“谋划”。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1.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主语是 “完颜讹可”,谓语是“攻”,宾语是“枣阳”,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 断开,排除 A、B 两项。“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宗政”是本句的主语,前面 应该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C。 2.A A 项,“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被 檄’在本文中是用檄文晓谕的意思”说法错误。“被檄”解释错误,放入语境也 解释不通,应该是“被征召”的意思。 3.C C 项,“孟珙身居要职,宽严有度。对因私事而争斗的官员只是当面斥责而 已,让他们知羞醒悟。对擅离职守的手下则严刑处罚”说法错误。原文“驰书责 之”的意思是“孟珙立即写信责问他们”,而并非“当面斥责”。 4.(1)(孟珙)遭父丧,制置使在服丧期没满时重新起用他,他推辞,制置使让他安 葬父亲后就来任职,他又推辞。 (2)前来归附的边境百姓每天有千人,孟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对他们 多加赈济。 5.(1)谦虚退让。孟珙面对皇帝的褒奖,不贪己功把作战取胜的功劳归于皇帝的 盛德和军士的付出。(2)耿介忠直。对皇上问合议一事,他直言该战。(3)见识远 大。针对恢复国土一事,他建议陛下放宽民力,集聚人才,等待时机。 附【参考译文】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他的四世祖孟安,曾跟从岳飞,立有战功。嘉定十 年,金人进犯襄阳,孟珙的父亲孟宗政当时是赵方的部将,孟宗政被征命去救援 枣阳,在阵前父子离散,孟珙望见敌人骑兵中有一个穿素袍骑白马的人,说:“是 我父亲。”急忙率骑兵冲入敌阵,使孟宗政脱险。孟珙因功被补为进勇副尉。嘉 定十二年,完颜讹可率步、骑兵二十万分两路进攻枣阳,金兵环列在城下,孟珙登 上城墙射敌人,将士们都叹服。孟宗政命令孟珙从别的地方劫杀金人,孟珙攻破 敌人十八寨,斩杀一千多人,缴获大量军器回来,金人逃走,孟珙因功升为下班衹 应。嘉定十四年,孟珙拜见制置使赵方,赵方一见到他就认为他是奇才,任命他为 光化尉。(孟珙)遭父丧,制置使在服丧期没满时重新起用他,他推辞,制置使让他 安葬父亲后就来任职,他又推辞。端平二年,孟珙被授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暂 时在黄州驻扎,他辞别皇上,皇上说:“你是名将的儿子,忠心、勤勉、体恤国家, 功绩昭著。”孟珙回答:“这是宗社的威灵,陛下的圣德和三军将士的功劳,我有 什么能力?”皇上问恢复故土的事,孟珙回答:“希望陛下放宽民力,积聚人才,等 待时机。”皇上问和议的事,孟珙回答:“我是军人,应该谈论战,不应该谈论和。” 皇上给他丰厚的赏赐。孟珙兼任光州知州,又兼黄州知州。端平三年,孟珙到黄 州,增厚城墙、疏导护城河,搜集军事物资。前来归附的边境百姓每天有千人,孟 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对他们多加赈济。皇上下制任命孟珙为宁武军节 度使,四川宣抚使兼夔州知州。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和,互相上书 向朝廷告状。孟珙说:“国事这样,把大家的才智和计谋合起来,还怕不能战胜敌 人,你们双方却为私事争斗,难道不愧对廉颇、蔺相如的风骨吗?”孟珙立即写信 责问他们,隆之、大雅二人看到书信后很惭愧。大元兵到三川,孟珙下令应该出 兵戍守的主兵官,不许丢弃一寸土地。开州的梁栋因缺粮,请求回制置司,孟珙说: “这是弃城。”梁栋到夔州,孟珙让高达砍掉梁栋的首级来示众。于是众将遵守 命令,不敢稍有违背。孟珙亲自镇守江陵,孟珙上奏说:“襄、蜀两地动荡不安, 人民流离,士人无处安身,蜀地士人聚集在公安,襄阳士人聚集在郢渚,臣设立了 公安、南阳两座书院,使那些被没收的田舍隶属书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育。”他 请皇上题写榜文赐给书院。他的病加重,请求辞官,他被授予检校少师、宁武军 节度使后辞官,在江陵府治所去世,当时是九月廿六日。九月初一,有颗大星陨落 在境内,声音如雷。孟珙去世的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政而追悼他,赠 给他丧葬费银绢各一千多,特赠他为少师,三次赠官后为太师,封他为吉国公,谥 号“忠襄”。 ///预测练·命题风向标/// 1.C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①“至行在,士争从之游”,意思是“他到皇帝停留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 往”。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 ④“为给事中王信所驳”,意思是“被给事中王信驳斥”。为:被。 ⑥“而不诡于圣人”,意思是“而不会违背圣人之道”。诡:违背。 2.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皆得造于庭”,状语后置,后面应断开。排除 A、 B、C 三项。 3.C C 项,“关闭集市”错。原文是“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 增”,意思是“陆九渊又罢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这里, 税收日渐增加”,“罢”的对象是“市吏讥察”,不是“关闭集市”。 4.(1)对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 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 (2)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 敌的忧患。 5.①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②要善于反省,时时勉励;③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附【参考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不 答。陆九渊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到了童年时期,他的举止与一 般的孩子不一样,见到他的人都不怠慢他,乾道八年,陆九渊考中进士。他到临安 (皇帝停留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他教育人不按照学规,弟子如有小 的过错,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让人汗颜愧疚、对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 (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 他最初担任隆兴靖安县主簿遭遇母丧,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薄。陆九 渊小时候听说靖康年间发生的事,就心怀感慨,想去复仇。到崇安县后,便寻访智 者勇士,与他们共议恢复中原的大计。在官员轮值上殿陈奏的时候,陆九渊陈述 了五论,陆九渊的议论赢得了皇帝的好评。不久,担任将作监丞,但被给事中王信 驳回,皇帝诏令他主管台州崇道观。陆九渊还乡时,学者云集,每次开席讲学,门 外脱下的鞋子满满的,甚至有些年高的人拄着拐杖来听。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 派遣到荆门主管军事。只要有老百姓诉讼,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诉者 自己拿着状子去追查,为他们定下日期,他们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 情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只有对于那些实在不可训导的人,才绳之以法。 对境内官吏的贪廉,民俗的善恶,他平素都了如指掌。荆门虽然临近边境却没有 城,陆九渊认为:“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 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于是,陆九渊奏请朝廷,在荆门筑城,从此以后,百姓没 有了边境之忧。陆九渊又罢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这 里,税收日渐增加,一年之后,这里政令通行,民俗为之一变,各部门交相推荐他。 丞相周必大曾经称赞荆门的政事,认为是陆九渊身体力行的结果。绍熙三年去世, 前来送葬的有几千人,谥号“文安”。当初,陆九渊曾经与朱熹在鹅湖相会,对学 习内容的论辩多有分歧。等到朱熹驻守南康时,陆九渊去探访他,朱熹邀请陆九 渊到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为学子讲授《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 讲的人深受感动,甚至有人落下眼泪。朱熹以为陆九渊所讲切中了学者隐深的顽 疾。 (选自宋史《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 人们所通晓的事理,是由他学习的内容所决定的,而学习的内容又是由他的 志向决定的。如果志向在于道义,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合乎道义,他的学习内容 合乎道义,他就明白道义。如果他的志向在于利欲,那么他的学习就一定在利欲 上,他的学习在利欲上,他就只明白利欲。所以说求学的人的志向,是不能不分辨 的。如果切实能深深地反思自身,那么就不可以让自己同小人同流合污。那些追 求利欲的行为,实在让人感到痛心疾首!一心一意地追求道义,并且每天勉励自 己,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实践自己的志向。 做到了这样再走进科场,他的文章一定能写出平日所学,抒发心中所想,而不会 违背圣人之道。做到了这样再进入仕途,他就一定能够胜任他的职责,勤于政务, 心系国家,关心百姓,而忽略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不能不称为君子吧! (节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