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三单元测评 Word版含解析
- 1 - 第三单元测评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5 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 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 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 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 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 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 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 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 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 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 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 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 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 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 神的慰藉。 (摘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 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 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 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 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 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 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 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 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 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 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 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 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 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 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 2 -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 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 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 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 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 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 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 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 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 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 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 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 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 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 享受。 答案 C 解析“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原文说“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 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 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 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 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 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答案 B 解析 A 项,“无法”以偏概全,原文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 依从”。C 项,“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D 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 的价值标准”。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们获 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 等等。 - 3 - C.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中国传统节日挖掘内涵同样 可以做到。 D.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 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答案 A 解析根据原文“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 和精神的慰藉”,可知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的应是传统节日。 4.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4 分) 参考答案①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②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5.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6 分) 参考答案①文化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 与家国情怀;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②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 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③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 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6~9 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 5 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 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 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 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 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 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西南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 绅士尽力,把西南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 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 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 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 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 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 4 -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西南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 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 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 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 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 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 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志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 想起冯友兰先生 1938 年 8 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 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 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 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 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 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 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牌匾。走进不大的卧室,一 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 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 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 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 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 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 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 在抗战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 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 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 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 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 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 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 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根据王剑冰同名散文改编) 6.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5 -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中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中有“莲叶何田田” 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这个词。 C.文中引用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句,出自相传为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 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答案 D 解析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 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 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 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 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 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 诗意的生活。 答案 D 解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研究。 8.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4 分) 参考答案《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强 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 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 9.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 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 分) 参考答案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在宁 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0~14 题。 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太夫人教养之。稍长,宏远端亮有祖风。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 相。先时,近侍传旨以姓名赴中书铨注者六七百员,选曹为之壅滞。拜住奏阁之,注授一依选格次 第,吏无容奸。刑曹事有情可矜者宽恕之,贪暴不法必不少容。帝常谕左右曰:“汝辈慎之,苟陷国 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延祐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 拜住以兴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赈恤,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拜住每以学 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请令内外官议拯治之。有言佛教可治天下者, 帝问之,对曰:“清净寂灭,自治可也。若治天下,舍仁义,则纲常..乱矣。”帝并善之。至元十四年,始 建太庙于大都,至是四十年,亲享之礼未暇讲肄。拜住奏曰:“古云礼乐百年而后兴,郊庙..祭享,此其 时矣。”帝悦曰:“朕能行之。”预敕有司,以亲享太室仪注礼节,一遵典故,毋擅增损。二年春正月, 始备法驾,拜住摄太尉以从。致斋大次,行酌献礼,升降周旋,俨若素习,中外肃然。冬十二月,进右 - 6 - 丞相、监修国史。帝欲爵以三公,恳辞,遂不置左相..,独任以政。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 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三年春二月,将进《仁宗实录..》, 先一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剌哈孙定策功,惟书越王秃剌勇 决从容。谓史官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录鹰犬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立命书之。 其他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 (选自《元史·拜住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 肖为重务/ B.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 肖重务/ C.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 肖为重务/ D.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 为重务/ 答案 C 解析“平章政事”是个官职名,不能分开,故而排除 B 项;“召用”的宾语是“老臣”,所以在“老臣”后 断开,从而排除 D 项。“优其禄秩”是召用老臣的待遇,给他们优厚的俸禄,故在“优其禄秩”后断开, 从而排除 A 项。“议事中书”是“议事(于)中书”的省略;“不次用才”的意思是不按固有的次序选拔 人才,即提倡破格选拔人才,所以“不次用才”前后要断开,这一处只有 C 项断得正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是传统儒家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 B.郊庙是指古代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此处有特指前文“太庙”之意。 C.左相即左丞相,与右丞相同属皇帝身边的重要官职。从文中看元朝当以右丞相为上。 D.实录是记载皇帝在位时期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 答案 D 解析 D 项,错在“《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这个地方,从文中“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 相”等文字可知:“当朝”皇帝为英宗,而不是“仁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拜住公正严明,严格铨选制度。任中书左丞相时,他奏请搁置了积压官署的六七百人名单,授官 任职完全按照选拔标准的次序,遏制了不正之风。 B.拜住体恤民情,重视学校教育。他曾将流离失所的百姓收归自己的官署中,并多加抚恤;他关心 学校教育,请内外官员一起商讨治理方法。 C.拜住尊崇仁义,熟悉祭祖礼仪。他认为佛教只可用于自我管束,若是治理天下,则须依靠仁义; 他帮助皇帝遵循古礼完成祭祖仪式,严整有序。 D.拜住虑事周密,见解颇为独到。监修国史时,他亲自到国史院核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并要求史官对史书不完善的地方全都改正。 答案 B 解析 B 项,曲解文意,错在“收归自己官署中”这个地方,原文“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 以遂生养”,是指命县令出钱赎回被卖的子女,安置在宗仁卫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 (2)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 - 7 - 参考答案(1)你们要小心谨慎,如果违犯国家法律,即使我想要特别赦免,拜住也绝不会宽恕你 们。 (2)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为政治教化的本源,似乎是缓慢的而实际都是很紧急的事情,而主 管人不竭心尽力地做事,便导致了政治教化的荒废松弛。 14.翰林国史院的史官犯了什么错误?拜住用怎样的方式晓谕他们?(3 分) 参考答案史官记事有偏颇,他没有记录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记录越王秃剌勇于决断、 从容不迫的事迹。拜住用“只记录鹰犬捕获猎物的功劳,却不记发号施令的人”来作类比,指出史 官做法的不当之处。 参考译文拜住,安童的孙子。五岁便成为孤儿,太夫人抚养和教育他。长大以后,(他)广博深远、 端正诚信,有祖父的作风。英宗登上帝位,任命他为中书左丞相。在此以前,通过近侍传旨凭借姓 名前往中书省考选登录的有六七百人,选拔官吏的过程因此堵塞。拜住上奏,将这些名单搁置, 授官任职完全按照选拔标准的次序,办事的吏员无法作弊。刑部工作中的问题凡是情有可原的 都加以宽大,贪暴枉法的绝不饶恕。皇帝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你们要小心谨慎,如果违犯国家法 律,即使我想要特别赦免,拜住也绝不会宽恕你们。”延祐年间,北方沙漠遇到大风雪,羊、马、骆 驼等牲畜全都死亡,百姓流散,将子女卖给他人当奴婢。拜住以此地是使君主兴盛的发源之地, 那里的百姓应该加以救济为理由,请求设立宗仁卫统领他们,命县令出钱赎回被卖的子女,安置 在宗仁卫中,使他们得以正常地生活成长。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政治教化的本源,似乎是缓慢的 而实际都是很紧急的事情,而主管人不竭心尽力地做事,便导致了政治教化的荒废松弛。他请求 皇帝下令,要内外官员都来商议振兴的办法。有人说佛教可以治理天下,皇帝问拜住,拜住回答 说:“佛教主张清净寂灭,只可用来自行治理。如果要治天下而不讲仁义,社会秩序就要混乱了。” 皇帝肯定了他的见解。至元十四年,开始在大都建造太庙,到这时已有四十年,但皇帝亲自供献的 典礼没有时间练习。拜住上奏说:“古人说礼乐需百年时间才能见效,举行郊庙祭祀供献仪式,现 在是时候了。”皇帝高兴地说:“我能做这件事。”预先通知有关部门,皇帝亲自祭祀太室的仪式和 礼节,都按过去的制度办,不要随便增减。二年春正月,开始置办皇帝的车驾,拜住代理太尉职务 随从在后。祭礼前按长幼尊卑顺序举行清整身心的仪式,巡行斟酒进献祭祀,揖让应酬,好像平素 练习过一样,太庙内外肃然起敬。冬十二月,(他)升右丞相、监修国史。皇帝准备封拜住三公爵 位,(拜住)恳切辞让,(皇帝)为此不置左丞相,由他一人主持政务。(他)首先推荐张珪,重新任命为 平章政事;召回已经退休的老臣,给他们优厚的俸禄,让他们到中书省议事。破格选拔人才,唯恐 抓得不紧,时时以进用好人排除坏人为重要任务。三年春二月,准备将《仁宗实录》进献皇帝。 前一天,(拜住)到翰林国史院听人朗读。第一卷记大德十一年的事情,不记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 策功劳,只记越王秃剌勇于决断、从容不迫。(拜住)对史官说:“没有左丞相,即使有一百个越王也 没有用。只记录鹰犬捕获猎物的功劳,却不记发号施令的人,行吗?”马上下令记下来。其他取舍 有不适当的地方,一一加以更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见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 15~16 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 熹 其 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8 -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首诗的首句运用比喻,把池塘比喻为一面镜子,写出了池塘清澈明净的特点。 B.第一首诗中诗人用“徘徊”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天光云影倒映在水面上的动态景象。 C.第二首诗写“蒙冲巨舰”因春水萌生变得如羽毛般轻盈,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江水力量之大。 D.两首诗歌语言庄重典雅,内蕴丰富,熔景趣、情趣、理趣于一炉,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道的启迪。 答案 D 解析 D 项,其二的语言口语化,“庄重典雅”不正确。所以选 D 项。 16.两首诗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读书感悟?请简要说明。(6 分) 参考答案其一:要心灵澄明,就得常读书多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其二:读书做学问需要深厚积 累,厚积才能薄发。(或:读书做学问需要灵感,有了灵感,会豁然开朗,问题将迎刃而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归隐后,春天到来的时候,还要享受春耕之乐的句子是 “ , ”。 (2)在《陈情表》中,李密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达自己要奉养祖母终老的句子是 “ , ”。 (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方法时说,为了保全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 ”,这个比喻在育人方面也颇有启发意义。 答案(1)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2)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3)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 若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8~20 题。 被雨淋湿的风,以 29 摄氏度的体温降临人间。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从窗口游进 来,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领养了皮肤上的灼热。 风渗进肌肤、血液,如雨水渗进一棵树,根须惊叫了一声,树枝、叶脉、叶尖上每一个细胞, 都汇入和声,又瞬间恢复平静。一场风,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凉爽, ① 。无与伦比的宁静里,风消失了,其实到了天上,它拂去了月 亮身上的云,月亮看看自己,仔细一想,我要云这块破布干什么,我要满天的乌烟瘴气干什么,我要 鞋子干什么,赤脚走,多自在。月亮是天空的心,心袒露了,天地一片清白。 我觉得改得好!风从天上下下来,落在多年不睡的凉席上,凉席瞬间复活成了一大片竹林,黑 暗里涌动着丰满的绿意。凉席裸露在雨后的夜风里,我裸露在凉席上,如同 ② 。我将脸紧紧贴着它,鼻尖抵上它,便清晰地闻到了竹子的 清香。曾经,多年前的盛夏,一个天井,一轮圆月,一群老人孩子,一堆竹榻、竹椅,人们乘凉、聊天、 吃西瓜,摇着扇子入睡。那些诗一样的旧光阴,被风带到哪儿去了?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 分) A.比喻、拟人、对偶 B.借代、对比、对偶 C.借代、对比、排比 D.比喻、拟人、排比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比喻:“如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中将“风”比 作“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拟人:“拥抱”“领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以人的性格特征;“根 须惊叫了一声,树枝、叶脉、叶尖上每一个细胞,都汇入和声,又瞬间恢复平静”中,赋予风人的“惊 叫了一声”这一动作。排比:“一个天井,一轮圆月,一群老人孩子,一堆竹榻、竹椅,人们乘凉、聊 - 9 - 天、吃西瓜,摇着扇子入睡”中“一个天井,一轮圆月,一群老人孩子,一堆竹榻、竹椅”结构相同,意 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所以选 D 项。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夜风从窗口进来,吹到身上,带走灼热”。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 么?(4 分) 参考答案①原文用“刚从冰水里撩起的黑色绸缎”比喻冰冷的晚风,生动形象;“拥抱”“领养”运用 拟人手法赋予风以人的性格特征,生动活泼;②“拥抱脸、颈脖、前胸、双臂外侧”,化大为小,写出 了身体各个部位被风渐次吹拂的细腻感受,有过程性和层次感,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③原 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风格一致。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0 个字。(4 分) 答案示例①而是无与伦比的宁静 ②裸露在夜的竹林里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①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②《我和我的祖国》《攀 登者》《中国机长》等影片通过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故事,③塑造和反映了人民创造历 史的伟大实践,④深受广大观众所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⑤不仅三部影片为新中国 70 华诞营造了热烈浓郁的文化氛围,⑥也进一步提振了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信心。 ⑦三部影片诠释了献礼片的新内涵,掀起了国庆期间新的观影热潮。 参考答案①“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位置互换;③“塑造”与“实践”不搭配,去掉“塑造和”;④去掉 “所”字;⑤“不仅”放到“为”前面。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字。 (5 分) 2019 年 8 月 2 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教育部正在研 究制定教师惩戒权的具体实施细则,将尽快出台。吕玉刚指出,教育惩戒目的重在教育,实施细则 制定将从关爱和保护学生以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出发,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范 围、程度、形式等,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明确教师惩戒权主要是为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解决 当前教师不敢管的问题;二是解决不善管的问题。此次明确教师惩戒权,可让老师、家长都有把 “尺子”去衡量、判断,缓解家校矛盾等问题。 参考答案(1)教育部将出台教师惩戒权的实施细则。(2)细则将明确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3)此 举可解决教师不敢管和不善管的问题。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认为,当下时代是仓促的,所以成功要趁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花期。 针对以上两种说法,学校拟举办一场辩题为“成功要趁早/成功不必趁早”的辩论会,请你选择一 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典范的组合思辨性材料作文。从材料的理解来看,材料前半部分倡导“成功趁 早”;后半部分则是反向的,意在说明大器晚成者不乏其人。二者既矛盾对立,同时又各有道理。 “成功要趁早”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首先,从积极意义来看,“成功要趁早”强调人生 的价值在于进取,青春年华,自当有一股“锐气”,避免过早地贪图安逸“暮气沉沉”,在“世故”“平 庸”中辜负青春。联系当下的“啃老族”“拼爹族”,我们不难看出青年人身上“进取精神”的缺失。 “成功要趁早”的消极意义表现为其往往容易导致人急功近利,好走捷径,最终误入歧途,迷失自 我。 - 10 - “成功不必趁早”是一种踏实态度,我们应当顺应“功到自然成”,强调厚积薄发。从另外一个 方面来说,“成功不必趁早”也可能会作为“无所作为”的借口,可能会成为“安于现状”的安慰剂,所 以我们也应该辩证分析,理性看待。 综上所述,学生如果能具备这样的发散性思维,寻找恰当的立意角度并不难。本文要求写一 篇辩论稿,这就限定了本文的文体必须是议论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