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1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春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一年第一次阶段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抗击灾难的历史。不同的灾难对人类文明的意 义也不一样。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 献力量。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 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所以,如何真实地描绘灾难,刻画灾害中的人物,挖掘特殊情境中 人性的复杂性,并进而对灾害进行反思,从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更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 类自身,是文艺家们应该长久探索的问题。可以想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灾害将长久地 留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记忆中,对它的书写也将继续下去。 ②如果对世界文艺史上优秀的灾难文艺进行考察,它们大概体现出如下的特点,可以作为 此次抗疫文艺创作的参照。 ③首先是强烈的现场意识。现场感最能体现出文艺在灾难面前的人类担当意识。在富于现 场感的灾难文艺作品中,灾难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它们以逼真的方式将灾难告诉世界, 为人们的记忆提供了完整的灾难地理坐标,复现出真实的灾难场景,特定的事件、人物、气 氛如在眼前,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强烈震撼。当然,这一切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 力 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从而构成完整的灾难叙事。优秀的 灾难文艺总是能提供令人难忘的人物与故事,尤其是那些堪称中流砥柱的英雄,他们可能本 身就是杰出人物,但也可能是平头百姓。许多作品都将镜头对准了“草根”阶层,普通的、 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头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得让人无法记得住他们的面孔,但当灾难来临 时,却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人民创造历史,正是他们在灾难中的人生轨迹、 性格命运,灾难中的生存与死亡、希望与绝望,彰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④其次是自觉的超越意识,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在优秀的灾难文艺中,反思型 的作品令人瞩目,它们常常从一些新的角度去把握,去打量,将灾难中的一切作为思考对象 去反思,以忏悔之心检讨错误与教训,以善良的愿望祈祷人类的平安,以建设性的态度呼吁 社会的改革,帮助社会成员树立自觉的灾难意识。对此次新冠肺炎而言,可以预见,我们的 文艺将会从人与自然、生命,自我与他人,个人利益与公共关系,疾病与病毒的意义,药物 与医疗的本质,国家制度与卫生防控体系及其国民安全保障体系,国际间的救助合作机制, 科 - 2 - 技创新与科研伦理,直至社会的文明水平等方面作出思考。它应该,也必将会把十几年前的 非典文艺的灾难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⑤最后,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对灾难文艺本身的发展做出贡献。它们不断丰富世界文艺 史上灾难美学的含义,使灾难文艺成为有别于一般文艺的特殊类型。从题材、主题、情节结 构、人物塑造、思考方式、抒情手段等诸多方面,灾难文艺已经形成和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艺 术表达方式。作为重大题材,优秀的灾难文艺从不以为题材就能决定一切,更不会企图只以 悲情换取眼泪,它们时刻警惕以浅薄的心灵鸡汤拉低精神的天际线,杜绝以虚假和恶劣的个 性化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唯有坚持艺术良心与艺术理想,椎心泣血,精益求精,才会创作 出感天动地的优秀之作。正因为志存高远,伟大的灾难文艺常常因为其无可比拟的独特性超 越其自身,站到了人类思想与艺术的巅峰。 ⑥客观地说,中国的灾难文艺总体水平并不高,与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与现实相比,中国 为世界贡献出的优秀灾难文艺作品还不多。现在,中国的文艺家们又一次站在了灾难面前。 相信我们的文艺家们一定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承灾难文艺的 优秀传统,创新创造,奉献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摘自汪政《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原载:《文艺报》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优秀的灾难文艺总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因而能够不断提升其精神与审美的高度。 B. 要突出灾难文艺作品的现场感,就要全面、详细、具体地叙述灾难中的人物与事件。 C. 只要坚持艺术良心和艺术理想,杜绝虚情假意,就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灾难文艺作品。 D. 灾难面前,我国的文艺家,应守正出新,创作出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提出问题,然后论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 文章在新冠病毒肆虐带来灾难的背景之下,提出“如何书写抗疫文艺”的中心问题。 C. 第⑤段从正反两方面比较,有力论证了好的灾难文艺作品能为其自身的发展做出贡献。 D. 文章第⑥段客观地指出我国虽然有着多灾多难的历史,但优秀的灾难文艺作品并不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挖掘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对灾害进行反思是文艺家们应长久探索的主要问题。 B. 当灾难来临时,普通的百姓可能比英雄人物更能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 C.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冠病毒能使灾难美学提高到新的层次而展现出其美好的一面。 D. 灾难文艺作品应从题材、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展现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 - 3 -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 A 项,强加因果,文艺总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与能够不断提升其精神与审美的高度之间并 没有因果关系。 B 项,依据第 3 段,“这一切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 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可知,“全面”不对。 C 项,表述绝对。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C 项,“第⑤段从正反两方面比较”错误,第 5 段并没有从正反两反面进行比较。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 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A 项,“对灾害进行反思是文艺家们应长久探索的主要问题”错误,依据第一段,这些是“长 久问题”,文中并没有说主次问题。 B 项,“普通的百姓可能比英雄人物更能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错误,逻辑错误, 普通的百姓也可以是英雄人物,此外,文中并没有比较。 C 项,能使灾难美学提高到新的层次的并不是灾难,此外,灾难本身并不具有美好的一面,不 应该去赞颂。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 - 4 - 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 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 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 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 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 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 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 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 2020 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 2.55 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 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客观地讲, 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 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 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 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 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 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 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 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 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 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 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 80%以上,甚至有 50%以上的老人患 - 5 - 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 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 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 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 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 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 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 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 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 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 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 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 当下,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难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C.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可谓“内忧外患”,其中,突发疾病是猝死家中的主要原因。 D. 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 6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空巢老人问题 日益严重。 B. 到 2020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很大,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 然困难。 C. 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都可以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 式。 D.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诸如“医保”改革政策得以落实,“空巢”之痛将有望获得有效解决。 6. 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C 6. 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 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 入养老市场;④加大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有关内容梳理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其次要 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次要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最后将 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出答案。 A 项,错加因果,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无因果关系。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 项,张冠李戴,“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体”,而 不是“空巢老人”,原文为“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 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 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 故选 C。 【6 题详解】 - 7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 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此题要求回答“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句子 “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 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 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 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 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 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 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 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也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做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 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②塞在书包里,书包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 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 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 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 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 - 8 - 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 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 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 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 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 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 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 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 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 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 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 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 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 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 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 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 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 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 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 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 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 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 9 -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2 年第 7 期) 【注】 ①这两句选自李煜词《望江南》。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② 便当:可随身携带的 盒饭干粮。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 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 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 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C.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 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D. 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 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8. 作者从哪几个人生阶段写出自己对“家”怎样的感悟与理解? 9. 作者反复追问的“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7. B 8. 三个阶段:①为人儿女、为人伴侣、为人父母。(或:为人儿女时,父 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与人做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为人父母时,儿女在的地 方就是家。)②家即意味着亲人、爱人之间温暖、安心、真挚的情感交融和相互需要;③但没 有一个家是永恒不变的。 9. 内容上:①文中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三次打破人生不同阶段对家的温暖想象,层层递进, 引发深思;②暗示文意,答案即在问句中,这个家最终会怎样呢?这个家最终难免失去,每 个个体只能独自面对人生;③用反复手法,强调家的不永久性。结构上:线索,使文章首尾 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本,掌握大 意,然后根据题干确定对应的区位,结合内容、表现手法、主旨等方面思考,再与选项进行 分析比对,进而确定答案。 B 项,“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这一结论错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 - 10 - 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提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抓住题干语句明确题目的要 求,根据具体问题定位到相关语句,再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概括。本题中,题干要求从几个 人生阶段概括作者对“家”的感悟与理解。文中主要从三个阶段来讲,根据“作为被人呵护 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可以总结出为人儿女,有父母呵护的家;依据“和一 个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以得出为人伴侣,与伴侣共建的家; 从“有了儿女后,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可总结出为人父母,养儿育女的家。文章中 有标志性的句子,此题比较简单。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 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 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 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根据本题的题干要求“作者反复追问的‘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考生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首先从内容上,这句话对应了人生不同阶段 写出自己对“家”怎样的感悟与理解,即为人儿女、为人伴侣、为人父母这三个方面,层层 递进,引发人们的思考;阅读文本,文中也给出了另一句话“这个家最终会怎样呢?”,它 最终会失去,我们最终都只能独自面对人生,引人深思,也暗示了文章主旨;该句话运用了 反复的修辞手法,感染力强,同时起到强调作用,突出“家”的多变性与不稳定性。在结构 上,“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前后呼应,结构完整协调;反复 重复,一唱三叹,体现韵律美,让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 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抓 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 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 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 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的 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 11 -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 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 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 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 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 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 蛇而北。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 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 官爵。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 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 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 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 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 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 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 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 脉哉? (《史记·蒙恬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 之/复其官爵 B.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 之/复其官爵 C.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 - 12 - 之/复其官爵 D.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 之/复其官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古代多指黄河,“河南”“河北”分别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 B. 参乘,古时乘车时陪乘的人。古人乘车,尊者在左,一人在右陪坐。 C. 崩,古时专指皇帝的死亡,等同于“驾崩”,文中指秦始皇病死在沙丘。 D. 太子,常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按礼俗多由嫡长子来担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蒙恬出身名门。祖父蒙骜侍奉秦昭王,位至上卿,蒙恬因家世荫庇担任秦将。 B. 蒙恬功劳卓著。他统军北逐戎狄,修筑长城,威震匈奴,并参与修建秦直道。 C. 蒙恬深受重用。始皇帝宠信蒙恬,他的弟弟蒙毅也被始皇帝亲近,位列上卿。 D. 蒙恬结局悲惨。蒙恬有大功于秦而被秦二世逼杀,他的弟弟也受他牵连而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2)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 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2)赵高平常就非常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拥立胡亥 继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他。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赵高”与“有大罪”构成主谓宾结构,是完整的句子,后面需要断开,由此可排 除选项 B、C;“除”与“其宦籍”够成动宾结构,意思是除掉了他的官籍,后面以“帝”做 后一句的主语,所以“除其宦籍”后面需要断开,由此排除选项 D。 句子翻译:中车府令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让蒙毅依法惩治他。蒙毅判赵高死罪,除掉了他 的官籍。秦始皇因赵高平日办事认真勤勉,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官职。 故选 A。 - 13 -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崩,古时专指皇帝的死亡,等同于‘驾崩’”错误,崩,指天子之死,皇后、皇太后 等之死也可称之为崩。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首先通读文本,把 握大意,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然后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需要考生结合语境进行辨析。 D 项,“他的弟弟也受他牵连而死”,根据原文第二段表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 法及内史”,说明蒙恬应该是受他弟弟牵连,这与选项表述不同。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在朝廷内;“虽”,即使;“之”,代词, 指他们;“莫”,表否定,没有;“争”,争宠。 (2)中,“高雅得幸于胡亥”,为被动句式;“雅”,十分,非常;“幸”,宠幸;“法治”, 古今异义词,依法惩治;“为”,偏袒。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14 - 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 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担任秦国的将领,进攻齐国,大败齐国,被任命为内史。秦国兼并天 下后,便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北驱逐戎狄,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依据地 形,用来控制险要阻塞之地,起自临洮,直至辽东,绵延一万多里。于是渡过黄河,占据阳 山,逶迤向北。军队冒着雨雪风霜在外十多年,驻守在上郡。这时,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 很尊重宠爱蒙氏,信任他们,认为他们贤能。并且亲近蒙恬的弟弟蒙毅,(蒙毅)官位达到上 卿。蒙恬负责外面的事务而蒙毅常在朝内出谋划策,(他们)号称忠信,所以即使是各位将相 也没人敢与他们相争。 中车府令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让蒙毅依法惩治他。蒙毅判赵高死罪,除掉了他的官籍。 秦始皇因赵高平日办事认真勤勉,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官职。秦始皇出行巡游会稽,到达 沙丘时去世了,消息被封锁,大臣中没有人知道。赵高一向受到胡亥的宠幸,想要拥立胡亥, 又怨恨蒙毅曾经依法惩治他而不为他开脱,因而有了害人之心,就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 中谋划,拥立胡亥为太子。立了太子以后,派使者用罪名命令公子扶苏和蒙恬自杀。扶苏自 杀以后,蒙恬感到疑惑就再次请求申诉。使者把蒙恬交付给执法官,囚禁在阳周。胡亥又将 蒙毅囚禁在代地。(秦始皇的)丧车到了咸阳,下葬以后,太子即位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 二世,日夜毁谤蒙氏兄弟,搜求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胡亥派御史曲宫乘驿车去代地。 使者知道胡亥的意图,不听蒙毅的话,最终(或“结果”)杀了他。二世又派使者到阳周,命 令蒙恬说:“您的过错够多了,而且您的弟弟蒙毅犯有大罪,依法连累到您。”蒙恬深深地 叹息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没有罪过却要死呢?”过了许久,才慢声地说:“我的罪过 本来是该死的。起自临洮,连接到辽东,我筑城墙挖壕沟一万多里,这其间不会不切断地脉 吧?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地,从直道(译者注:直道,道路名,为蒙恬主持修筑)返回,沿 路看到蒙恬为秦国所修的长城堡垒,挖山填谷, 开通直道,确实是贱视百姓的人力物力了。 秦国刚刚灭掉诸侯,天下人心没有安定,受伤的人没有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此时极 力劝谏,拯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于建设百姓的和平生活,却迎合秦始皇 的心意大兴功作(译者注:有人译为“武功”,其实也包括修长城等),这样看来,他们兄弟 遭到诛杀,不也是应当的吗!为什么竟要怪罪切断地脉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惜别 - 15 -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拖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瑶草碧,柳 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 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4. 下列对本词上片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为全词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 B. “重”字表面上写蒲帆滞重,船行缓慢,实则暗示远行之人心情的沉重,抒情委婉含蓄。 C. “楼上风吹粉泪香”,作者直抒胸臆,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 D. 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递进,惜别离恨之情渐行渐浓。 15. 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 C 15. ①“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的清新明丽,反衬心 情的哀婉忧伤;②“载将”句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生动地 写出离恨的沉重;③末两句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比喻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 项,“楼上风吹粉泪香”,作者 直抒胸臆表述错误,这是一首送别诗,“楼上风吹粉泪香”一句,诗人不写自己,而是从对 方着笔,为间接抒情而非“直抒胸臆”。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为“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 感?请结合诗句分析”,题目中已经提示了答题的方向,要求考生分析景和情的关系。考生 应按照“手法+诗句分析+效果”的模式作答。开头两句“瑶草碧,柳芽黄”,是美好的春景, 是乐景,诗歌是惜别诗,情应该是离愁,是哀情,诗人以乐景衬哀情,以美好的春景,反衬 离别的忧伤。“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化无形为有形,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让“离恨”可触可感。“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以悠悠 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伤别之情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三)名篇名句默写 - 16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 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荀子勉励我们重视学习,注重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劝学》中直接提到学与思的 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 赤壁怀古》里写出周瑜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里运用传统意象抒发游子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连峰去天不盈尺 (2). 枯松倒挂倚绝壁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吾尝终日而思矣 (6).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羽扇纶巾 (8). 谈笑间 (9). 樯橹灰飞烟灭 (10). 落日楼头 (11). 断鸿声里 (12). 江 南游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盈、倒、倚、卑、 谀、尝、须、臾、纶、樯、橹、鸿、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 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 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 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所以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 - 17 - 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它的尖端________而上绕,还点缀着疏落的几片残叶,毫无人 工的________的痕迹,却是位置再适当没有,中国文人接触了这样的景物, ( )。他又可以从一棵松树看出美的素质,它的躯干________而枝杈转折下 弯,显出一种________的气派,于是他把这种气派融会于他的书法风格中,吾们是以在书法 里面有所谓“枯藤”、所谓“劲松倒折”等等名目喻书体者。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尽管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 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B. 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 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C. 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也就是说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 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D. 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理所当然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 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蜷曲 雕琢 遒劲挺拔 不屈不挠 B. 蜷缩 雕刻 遒劲挺拔 宁死不屈 C. 蜷曲 雕琢 强劲挺拔 宁死不屈 D. 蜷缩 雕刻 强劲挺拔 不屈不挠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这神韵融会于自己书法中的是他 B. 这种神韵被他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 C. 在自己的书法中他融会了这种神韵 D. 他把这种神韵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再浏览选项并作出 分析,可以通过语感或语法两种方法加以判断,注意结合高考语病常见错误类型,注意主语 一致。“一枝枯藤具有自在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揭示了“枯藤 - 18 - 的美的素质”所在,因而此句与“中国文人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构成因果关系。 A 项,“尽管”表让步假设; C 项,“也就是”是复指“某种美的素质”; D 项,“理所当然”后应该是结果,因果倒置。 因而 ACD 三项均不符合。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或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浏览选项,准确理解语境,并结合词 语的不同要素和成语的使用特点及考查中常见误用类型加以判断,注意区分近义成语。蜷曲: 弯曲。蜷缩:蜷曲而收缩。语境为“它的尖端 而上绕”强调弯曲而没有收缩之意,所 以应该用“蜷曲”,排除 BD 两项。雕琢:雕刻金、玉、木等器物。雕刻:在木、石、骨、金 属上刻镂。二者均可指在木上雕刻,雕琢比雕刻更精细,语境为“还点缀着疏落的几片残叶”, 应该用“雕琢”。遒劲:雄健而有力。强劲:强有力。依据语境“他又可以从一棵松树看出 美的素质”,形容“它的躯干”具有“美的素质”,应该用“遒劲挺拔”,既有力而且雄健, 高耸直立。排除 C 项。宁死不屈:宁愿死也不屈服,指人的态度。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 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依据语境“它的躯干……而枝杈转折下弯”,强调在压力 下不屈服,应该用“不屈不挠”。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 然后再根据前后文推断括号处要表达的意思。 由上句“中国文人接触了这样的景物”和下句“他又可以从一棵松树看出美的素质”可知, 话题为“中国文人”,可以排除 AB 两项; 依据下句“从一棵松树看出美的素质”重在强调“这种神韵”,C 项“在自己的书法中”前 置,强调了“在自己的书法中”,排除 C 项。 故选 D。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 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 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 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 - 19 - 请先生保重身体。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教书”改为“从教”; (2). ②“光临”改为“前往”或“参 加”; (3). 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 或“敬赠”; (4). ④“先睹为快” 改为“指正”或“斧正”; (5). 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 得体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一封信的主要内容,有意在其中用错部分词语,然后在题干中指 出“有五处不得体”,答题时一要注意找出不得体之处,二要注意符合“五处”的要求。题 目切合生活实际,难度不大。“教书”属于口语,同前面的书面色彩较浓的“获悉”不对口 径,应改为书面语色彩较浓的“从教”或“执教”;“光临”是敬词,用在表述对对方的尊重, 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参加”;“惠赠”也是敬词,不能用于己方,应改为表 示尊敬的“敬赠”或“奉上”;“先睹为快”只能用在表示自己希望能尽先之意,不能用于对 方,可改为使用敬词“斧正”或“指正”;“快来了”口语色彩较浓,宜改为同全文书面语体 一致的“将至”或“将临”。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弄懂语言场合。题干指出这是一封信,就已经在暗示应使用书面 语体,加之信一开头使用的“获悉”一词,更明确交代所用语体。又由“隆重庆贺先生”一 语可知这是一封写给尊长的信,更明确信中应对对方使用敬词,对己方使用谦辞。根据这个 标准,在信中不难找出答案。 21.下面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的六首,请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与你自己掌握的 有关知识,判断一下每首诗暗示的是十二正钗中哪些人物。 (1)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______________ (2)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________ (3)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_________ (4)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贾迎春 (2). 贾探春 (3). )王熙凤 (4). 林黛玉 薛宝钗 - 20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了鉴赏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 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作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必须得熟读相关的文学 名著,了解名著涉及的主要人物、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情节或主要内容。本题考查的是《红楼 梦》,题干要求为“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与你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判断一下每首诗暗示的是 十二正钗中哪些人物”,考生要在理解题干要求的基础上作答。 (1)“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这两句是写迎春。逼死迎春的 这个是谁呢?诗中称其为“中山狼”,按后四十回续书所写,是孙绍祖逼死了迎春。首句“子 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该判词暗示了 迎春最终的命运是“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2)探春是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生的。在贾家四姊妹中她排行老三,是最聪明、最有才干的 一个。“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贾府即将走向衰落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 “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控春将 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 (3)该判词写的是王熙凤,“凡鸟”合起来是“凤”字,点其名。“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 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一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 “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指她最后被休弃度的 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 (4)“停机德”指的是宝钗,指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 的女人,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 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 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 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 孤寒的境遇。 【点睛】解答名著题,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内容。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 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 知道一些细节,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 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四、写作 - 21 -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们存于世上。”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规范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字数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例文: 拥有阳光 “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们存于世上。”人于尘世,睁眼黎 明,闭眼黑夜,并不是碌碌无为,白水度日,可可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个世界有许多未 知的温暖,却是需要我们去感知的,生活需要阳光,我们要学会拥有阳光,拥有生活的美好。 阳光是乐观的心态,是广阔的胸襟,是面对生活一往无前的勇气。拥有阳光,就能为寂 寂百草普降催醒新芽的生机;拥有阳光,就能捧接点点垂泣到天明的红泪的烛火的温情;拥 有阳光,就能拧开苦尽甘来的阀门……拥有乐观的阳光,照亮你或黑暗或苦痛或困顿的生活! 拥有一轮乐观的朝阳,让如朗月照花的清光铺陈顿挫的心田。世上没有绝望的深渊,只 有你推开乐观的阳光后恒久的黑。我最敬佩的人是沈从文先生,当初在牛棚中暗无天日地生 活着的他却写信淡淡地说———这里荷花开了,阳光落下来,你若来看……在这样耻辱的重 压下,他的内心竟如此空明一片!他是个拥有阳光的人。是的,一个用心中乐观的阳光照亮 漆沉黑夜,也照亮了阴霾社会的人!黑暗与绝望侵蚀不了他的肉体与灵魂,他将拥有恒久的 灿烂。 拥有一尊乐观的艳阳,让如深潭微波的光茫撼动掩埋的梦想。世上没有上帝恩赐的金钻, 只有托起乐观的阳光后夺目的光华。有这样一群人,被炸弹,鲜血,战争与绑架包围的伊拉 克足球队一路披荆斩棘,没有夺冠后的豪言壮语,乌黑的唇吐出这样一句话,我们需要阳光, 希望它带给伊拉克人民一点光明与快乐。怎么不动人心魄?当他们连安全地返回国内都难以 保证的时候,他们选择托着一轮乐观的太阳,奋力拼抢,为了祖国被尘土掩埋的未来,为了 痛苦人民的欢乐,要知道,这是乐观的阳光力量! 我们还长着稚嫩的眉眼,像是一株株尚未长成的蒲公英,还很弱小,不曾有飞翔的翅膀, 但也要拥有一轮乐观的太阳,迎着一点点的风,飞向远方,即便是落到不为人知的地方,即 便是沉入荒野与泥潭,也要试着垦开处女地的犁印,也要照亮困顿与梦想。 请紧紧拥抱乐观的阳光,为与生活翩跹共舞积蕴力量,为日后一泻千里孕育豪壮,为晨 曦引领辉煌而热血沸腾!推开黑暗抛弃绝望,只要紧紧拥有你的阳光! 【解析】 - 22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 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 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 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句子的内涵,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 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熟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整合,然后思考立意。 具体过程:此考题是一个完整的材料式作文。首先解读材料,所给材料是一则名言,“为了 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们存于世上”,这是巴尔蒙特的话。这则材料 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二是“为了成为阳光,我们存于 世上”,而两句话中都出现了“阳光”一词,故应先理解“阳光”的意思。“阳光”既是自 然资源,又是文明的象征,它象征关怀、温情、奉献、幸福感、爱、力量……前一句是从自身 对“阳光”的感受角度而言,当你得意时,阳光是幸福的奖励;当你痛苦时,阳光是支撑希望 的力量;当你失意时,阳光是爱的关怀……后一句是从自己对别人的角度而言,即保护阳光, 传递阳光,照亮他人……考生可以从前一句立意,也可以从后一句立意,也可以综合前后句 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 (1)剪一缕阳光照心窗 (2)让心灵洒满阳光 (3)为他人点亮光芒 (4)感受阳光 (5)成为阳光 (6)生命中的阳光 参考素材 1. 阳光,公平无私地洒落在每一个人头上。清晨的阳光明亮而透彻,万物为之欣喜;雨后的 阳光幻化成彩虹,尽情展示世界的美丽;严寒之后的阳光温暖而舒适,向你诉说着重逢的喜 悦、友情的珍贵。阳光会让你狭窄的生活变得开阔,让他乐枯寂单调的日子变得丰富多彩, 让你用浪漫的想象驱走现实的郁闷。其实,真正的阳光是要用心去感觉的。和阳光对话,你 - 23 - 会感受到光明、快乐、温暖、向上、力量……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 面孔和一窗明亮清朗的心境。 2. 阳光有时会捎一些黄树叶,不经意中,阵阵的菊香蕴含着它,流入关注它的人们的心中, 暖意让人沉醉。 银光中,白雪皑皑,此时的阳光是融入每一寸雪的肌肤当中的,每踩一脚都 会发出“咯吱”声,都会感到生命的跃动。橘色被太多的白色稀释了,让人不得不用心去感 受、去探寻。 阳光的倩影跳进跳出,牵着我的手在回忆中跳进跳出,就像小时候玩的跳格子, 一跳就跳进了一望无际的天空。 3. 阳光就是乐观的心态,是广阔的胸襟,是面对生活一往无前的勇气。拥有阳光,就能为寂 寂百草普降催醒新芽的生机;拥有阳光,就能捧接点点垂泣到天明的红泪的烛火的温情;拥 有阳光,就能拧开苦尽甘来的阀门……拥有乐观的阳光,照亮你或黑暗或苦痛或困顿的生活! 4. 其实,能够好好的活着,也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即便整个世界都被黑暗笼罩,也要努力 去做一束光、照亮自己所爱的人,给予他们爱和勇气、温暖和力量。心若是向阳,生活何处 不美丽。在生活中,也许有太多的不尽人意,但是无论我们遇到了怎样的挫折磨难、灾难苦 痛,只要生命还在、只要我们还继续坚持着希望,生活就能继续下去,慢慢变的美好。即便 生活惨淡,我们也要报以最灿烂的微笑。 结构 例文从“阳光”展开话题,谈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第一步,巧引材料,表明态度。例文首 先对材料加以简析,顺理成章提出文章观点,由“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 阳光,我们存于世上”进行论述,引出这个世界有许多未知的温暖需要我们去感知,点名话 题“生活需要阳光,我们要学会拥有阳光,拥有生活的美好。” 第二步,摆出事实,阐明道 理。引出话题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列举 分论点“拥有一轮乐观的朝阳,让如朗月照花的清光铺陈顿挫的心田。”“拥有一尊乐观的 艳阳,让如深潭微波的光茫撼动掩埋的梦想。”论述拥有阳光的重要意义,层层深入,叙议 结合,既行文流畅,又具有说服力。第三步,回应开头,总结全文:以“请紧紧拥抱乐观的 阳光,为与生活翩跹共舞积蕴力量,为日后一泻千里孕育豪壮,为晨曦引领辉煌而热血沸腾! 推开黑暗抛弃绝望,只要紧紧拥有你的阳光!”结尾,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又深化文章的 主旨。 【点睛】材料作文的常见审题方法有:提炼中心法,抓关键句法,由果溯因法,由物及人法, 分析关系法,明确褒贬法,多向辐射法,舍次求主法,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寻 互补法。提炼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 - 24 - 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抓关键句法也是常用方法。关键句常常有 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