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作业(浙江卷用) (1)
2019届二轮复习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作业(浙江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阮公①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任诞》) 【注】 ①阮公,即阮籍,竹林七贤之一。 1.第一则材料中的“史”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不超过5个字)(2分) 解析 “文胜质则史”是指文采胜过质朴就只有华丽的辞藻而没有实质的内容,铺陈辞藻就显得浮夸。 答案 虚浮铺陈或浮夸虚伪等。 2.请比较材料②③中,儒家与阮籍在“理想人格”与“礼法观”方面的不同。(4分) 答: 解析 理想人格,儒家的是孔子说的“然后君子”“君子哉”;阮籍的,要结合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来回答。礼法观,儒家的“文质彬彬”“义”“孙(逊)”“信”等;阮籍一则,抓住主要矛盾“眠其妇侧”,分析结果“无他意”,可见阮籍的礼法观是不拘于形式而注重内心。 答案 ①理想人格不同。儒家是君子;阮籍是名士。②礼法观也不同。儒家要求克己复礼、守道崇德、见利思义、文质彬彬。阮籍强调内心的“仁”,而对外在的礼法约束并不十分在意,体现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追求。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这样以后才能成为君子。” ②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③阮籍邻居的主妇,容貌漂亮,在酒庐旁卖酒。阮籍和安丰侯王戎常常到这家主妇那里买酒喝,阮籍喝醉了,就睡在那位主妇身旁。那家的丈夫起初特别怀疑阮籍,探察他的行为,发现他自始至终也没有别的意图。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6分)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韩非子·五蠹》) 3.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__。(2分) 解析 《论语·为政》中这段话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一部分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只会尽量地避免获罪但没有羞耻之心;后面一部分说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归顺。显然孔子赞同以德治国。《韩非子·五蠹》的关键句是“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强调的是以法治国。由此可确定答案。 答案 为政以德(或以德治国/德治) 以法治国(或法治) 4.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为什么不同。(4分) 答: 解析 由所给材料来看,孔子认为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百姓才能“ 有耻且格”。孔子看重的是百姓的羞耻之心,注重人自身向善。韩非子则用实例来证明如果人的本性就是恶的,美好的品德是无法使他改变的,而只有法治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品性,注重的是外力使人向善。 答案 孔子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劝导民众,民众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附之心。 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性恶论”观点,认为“人性恶”用情感道德教化是不可靠的,唯有法治才能从根本上约束和改变人们的行为,使人们遵守规则,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只会尽量地避免获罪但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归顺。 现在有一个不成器的孩子,父母训斥他,他不悔改;老乡责备他,他无动于衷;老师教诲他,他不肯改变。把父母的慈爱、老乡的品德、老师的智慧这三样美好的东西,一起施加到他身上,然而他始终不被触动,丝毫也不改变。直到地方官吏拿着官府的兵器,执行国家的法令,到处搜捕坏人的时候,他才感到恐惧,改变了坏品行,纠正了坏行为。所以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等待官吏执行严厉的刑罚。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6分) 材料一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材料二 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已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①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注】 ①疾,快速。 5.概括儒家和墨家提倡的居丧方式。(2分) 答: 解析 结合材料一“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可以得出儒家遵守礼制,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抚育之恩;从材料二的两个“足以”和一个“止矣”可得出墨家提倡节葬,由“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可看出墨家提倡生者不必久哀,应赶紧工作。 答案 儒家:遵守礼制,为父母守孝三年以报答父母抚育之恩。墨家:提倡节葬,死者既葬,生者不必久哀,而应赶紧工作。 6.结合现实,简述你对儒家或墨家所倡导的居丧方式的看法。(4分) 答: 解析 先分别阐述二者居丧方式的本质,如看到儒家“三年”形式背后的感恩,看到墨家的省却繁文缛节的实用性;然后谈看法。 答案 ①儒家认为孝乃仁之本,守孝三年并非只是一种形式,而是在内心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也是培植仁心的过程。②墨家则认为逝者已逝,生者不能因长期服丧而耽误生产劳动。③墨家薄葬短丧的观点的核心为节用利民,与当代提倡的“厚养薄葬”的观念趋同。儒家提倡的“守孝三年”礼制在现代社会显然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其不忘父母养育恩情的本意仍然值得肯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宰我出去。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的爱吗?” 材料二 棺木三寸厚,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形就行。及至下葬,下面不能掘到有泉水冒出的深度,上面不使腐臭散发出来,坟地长宽各三尺,就够了。死者既已埋葬,活着的人不应该长久地悲伤,而应该尽快从事生产,人人各尽所能,用以让所有人获得各种相关的利益。这就是圣王的法则。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6分) (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里仁》) (3)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4)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朱熹《论语集注》) 【注】 约:贫困。 7.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手法。孔子弟子中“君子固穷”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2分) 解析 朱熹解读中“有似于水”“有似于山”表明是比喻;颜渊是安贫乐道的典型代表。 答案 比喻 颜渊 8.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仁德”修养在人克服环境影响中的作用。(4分) 答: 解析 可从孔子所提到的“不仁者”“小人”的做法来理解。“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是说贫穷和安乐会影响到“不仁者”,“穷斯滥”是说小人贫穷时会胡作非为,二者都是谈环境对人的影响,据此再结合材料(2)(3)去分析“仁德”的作用。 答案 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 【参考译文】 (1)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2)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在贫困的境遇,也不可以长久处在安乐的境遇。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顺从仁。” (3)孔子说:“君子安于穷困,小人遇到穷困,就会胡作非为了。” (4)智者通达事理而周流没有停滞,好像水的流动,所以喜欢水。仁者安于义理而敦厚稳重不变节操,好像山的屹立不动,所以喜欢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