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阳市第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1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 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 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 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 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 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 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 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 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 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 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 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 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 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马克 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 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 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 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 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 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 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 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 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 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盟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 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 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 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 感召力量。 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 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 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 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 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 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 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直到今天,以一个敌人为目标构建共同体的思想还在影响着大国间的外 交政策,这值得辨别和警惕。 C.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资源,这些资源在关于世界 不平等和国际主义的论述中。 D.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 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理解自己的位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 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 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C.本文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 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D.文末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它们解决的只 是内部秩序问题,且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有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 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统本源。 C.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 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今天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 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但具有新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乡村的风 风是乡村的魂。它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它走到哪里,哪里 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 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虽然许久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 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 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 上走下来,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你赶也赶 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 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 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 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 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却乱 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 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 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 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 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 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 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 柯上。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王阳明有一个很精致的说法: 以眼观花,则此花璨然;闭合双目,则此花归于寂灭。我又想到另一句话,叫 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 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 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 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 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 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 粗了。 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 春风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 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 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 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我喜欢在庄稼拔节或扬花的夜晚深入田野,此时天上有月或没有月都无妨。 我坐在湿润的田埂上,谛听风与庄稼幽秘而细碎的微语。它们究竟说了些什么 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说话时的那种神秘的氛围,有点儿类似于乡村 闺房里的隐私。在我的想象里,我看见风像一个忙碌的乡村媒婆,对,媒婆, 她提着萤火虫的灯笼,颠着一双小脚,脸上带着世俗的笑容,急急穿行于正在 扬花的庄稼之间。于是,一川一川的稻花,在风媒的蛊惑下,都把藏在自己身 体里极单纯的情欲释放出来,尽管我看不清它们的表情,但是却能领略到它们 的风情。此刻,我若是个诗人多好,可惜我不懂诗,只能将嘴边的两句古人的 诗略加篡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风语一片。我想,这时的蛙声只能是一种 喜庆的陪衬与烘托,是这场天地间庞大婚礼的出色乐音。 当然,风也不总是充当媒婆的角色,吹来吹去的风,吹黄了一茬茬的庄稼, 吹枯了一年年的野草,也吹老了人间岁月。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我看见,母亲辛辛苦苦在菜园周围扎起的篱 笆,在风中散落;父亲垒砌的土墙在风中坍塌;竖在祖父母坟前的墓碑上的字 迹,在风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豆青山上的许多坟茔也是如此,它们每隔几年 就要添一些新土,可是添着添着,那些给坟添土的人也被风吹走了,于是豆青 山上又多了一些坟头。这种给坟茔添土的现象一般持续不了三代,原先的那些 坟就再没有人为它们添土了,今天被风带走一些土,明天又被风带走一些土, 要不了多久,一座一座的坟茔就被风抹平了。 然而,一拨又一拨的风,依然吹个不止……吹尽了长年都市生活在脑子里 积下的灰尘,让我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原本应成为我生命和人 生的另一半啊。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有对自然与人生的敏感。没有前者,所描 绘的景物就不会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感悟;没有后者,就不可能在平凡的乡村 发现蕴藏的美。 B.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是全文中的总领句:结构上,总领全 文,又与文末相呼应;内容上,点明主旨。 C.风是无形的,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他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可谓风之 色,“春风归来遍地绿”可谓风之形,鸟雀蟋蟀的浅唱低吟则可谓风之声,具体 而又生动。 D.文章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点的描绘给人印象深刻,面的铺陈则揭示着 普遍与恒久。引用诗文典故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提升着文章的品位。 5.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4 分) 答: 6.作者开篇写到:“风是乡村的魂。”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写出这么说的理 由。(6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2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 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 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 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 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 既白。 7、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2 分)(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始适还家门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扣舷而歌之 ②倚歌而和之 D①浩浩乎如 冯虚 御风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9.下列理解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 分)( ) A、 主客问答,实际上表明了作者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 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B、 第一段客答的文字,作者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 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绘明月江水之景,叙曹操征战赤壁之事,发历史上英雄人 物“而今安在”、人生苦短之论,抒己身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之感慨;使本段精彩而见功力。 C、 对于世间万物,作者主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应抓紧时机,享 受大自然给予的美景,得到则为己有,得不到则为“非吾之所有”;表现了人生 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 D、 《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作者用典而不拘故实,写景而富 于想象,抒情而兼用夸饰,加之造语多用对偶,声韵之美也体现了苏轼作品行云 流水的艺术风格。 10.翻译下列句子 (6 分)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3 分)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1~12 题。 双声子·晚天萧索 柳 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 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 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这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词,写了词人游三吴时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词人吊 古伤今的历史感慨。 B.“晚天萧索”点明游历的时间,写出了当时的环境,渲染出一种萧瑟凄 凉的气氛,引起下文。 C.上阕属于实写,通过对三吴风景的描写,表现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引出 下文对历史人物的感慨。 D.下阕通过“图王争霸”和范蠡“扁舟隐居”相对比,表达了词人对范蠡 建功立业的倾慕之情。 12.赏析“斜阳暮草茫茫”一句的表达效果。(4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 , ”两 句,强调学习对于增加人的智慧和端正人的行为的积极作用。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猿声哀怨凄惨,沙渚色彩清淡,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赤壁赋》中用蛟龙、思妇听箫声后的反应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 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 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 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 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 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 ① , 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 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 ②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 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 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 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 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 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4.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分)( ) A. 拟人、比喻、夸张 B. 引用、拟人、反问 C. 对偶、设问、拟人 D. 引用、对偶、夸张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 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 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 分)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① ②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人们常用“秋风扫落叶”来形容温带地区秋天的景色。你也许会为树叶的 飘落而惋惜,但是,落叶恰恰是树木的一种自我保护。__①__,尽量减少水分 养分的蒸腾,才能安全过冬。并且,植物的落叶大多是叶背朝上,叶面朝下, __②__。因为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排列紧密,且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密度较大; 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排列疏松,叶绿素较少,密度较小,所以当树叶落下的时 候比较重的那面就会朝下。不过一些松柏之类的树木因为叶片像针尖一样,__ ③__,所以能保持常绿。 18.下面的材料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2018 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的片段。 请筛选其中的信息,简要概括 2018 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的命题意图。不超过 30 字。(3 分) 2018 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 改变了世界。2018 年高考语文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直观而策略地反 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比如全国Ⅲ卷作文题,三条标语言 简意赅,意味深长,浓缩了改革开放不平凡的 40 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和发 展方式等方面的变迁,分别喊出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三条标语的组合,可以帮助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时刻铭记改革前辈 的光荣与梦想,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砥砺 前行,全力以赴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答: 四、写作(4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 分)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 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1.解析:选 D 2.解析:选 C “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表 述。 3.解析:选 C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于文 无据 4.解析:选 C C 项,作者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描绘的是风之形,“春风归来遍地绿” 描绘的是风之色。 5.参考答案:①第五段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无形的风拟作媒婆,一川一川的稻花 竟也有“隐私”“风情”。②自然风物被赋予人情,更生动,更易于被理解而感染读者。 6.参考答案:①风能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②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 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③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至一棵树,一 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④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 喜无常。 7.C 8.B 9.C 10.(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翻译:他面对长江畅饮,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翻译: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时圆时缺就像那月亮,但它最 终没有消减增长。 11.解析:选 D D 项,“对范蠡建功立业的倾慕之情”表述错误,主要表达对范蠡归 隐的叹服之情。 12.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然后分析该句运用的手法,最后思 考该句在情感上的作用。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开头;手法上寓情于景,从中能够看出词人 的心情;情感上,该句表现了词人愁苦的心情。 参考答案:①以“斜阳”照应题目中的“晚天”,以“暮草”照应题目中的“萧索”; ②寓情于景,写出词人眼前所见萧瑟凄凉的景色;③烘托出词人的怀古之思、感怀身世之 情。 13.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 白鸟飞回 (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4. B 【解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等诗句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则 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岂 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使用了反问的修辞 手法。文中没有使用设问、夸张的修辞手法,故此题选 B. 15. ①原文把冬日乡村图景当成一幅画,并且想象了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改 句表达得比较直白,缺少了原文的优美意蕴。 ②原文使用了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改句语气平 淡,缺少情感的融入。 16. ①天垂暮了 ②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17.参考答案:(有些)树木唯有脱尽全身的树叶 这是由叶子内部的特殊结构造成的(这 跟叶面叶背的疏密不同有关系) 损耗的水分养分特别少(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解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属于概括材料的中心内容,根据理解材料说的是 2018 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的命题意图,考生要注意抓住关键词:主题、价值观念、使命 与挑战。根据以上的关键词进行答题,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参考答案:反映时代主题,传递价值观念,引导考生领会使命与挑战。 19.[写作指导] 第①则材料意思是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强调行动的重 要性。第②则材料意思是确立信仰的重要性,强调信任、信仰的重要性。第③则材料强调 的是知行结合,学以致用。“信”是连接“知”和“行”的关键,只有有信仰,才会主动 求知,积极践行。审题需要把“知”“信”“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立意] (1)知行结合,贵在信;(2)有“信”,才会由“知”而“行”;(3)信仰是 人生的指路明灯;(4)携手信、知、行,走向成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