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外生性特点:具体来说,既表现为驱力的外生性,即劳动教育每一次受到重视都源于领导人重要讲话的推动;又表现为目的的外生性,即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该以实现人的全方面发展为内在驱动和目的。这一特点导致我国的劳动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解主要存在着三种解释模式:第一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模式,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劳动创造人本身;第二种是政治经济学的模式,强调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第三种是教育学原理的模式,强调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上述阐述能够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如何理解和建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劳动价值观决定了劳动教育观,因此,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本源性价值,即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劳动者神圣光荣;二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按劳分配是合乎正义的分配原则,不劳而获、少劳多得可耻;三是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劳动、参加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愿劳动、不爱劳动则会阻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我们要倡导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通过“以劳促全”提升心志,使学生拥有充实的人生。这一过程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人民立场和劳动情怀,是新时代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新发展。‎ 在观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凸显综合性与统领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劳动教育是各种教育的统领,能够把其他一切教育内容联结在实践之中。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依靠劳动生存与发展的品质,能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还能够丰富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等功能。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劳动教育的界限,劳动教育始终是与德智体美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混淆。‎ 在实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强化激励性与基础性,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劳动教育不是专门的课程,不依托于某一具体的课程或具体的课堂教学时段,也没有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育人任务、考核标准。劳动教育必须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因此,应该把劳动的理念和行为渗透到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在制度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突出主体性与责任性,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制度建构。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一直很重视劳动教育。但是,整个劳动教育实践存在着实施主体单一、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评价、督促机制等问题。因此,国家必须完成以法律制度形式规定劳动教育主体,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建立评价、督导机制,明确劳动教育成绩的使用范围等一系列的制度建构。‎ ‎(摘编自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 ‎1.下列观点中能体现劳动教育“外生性特点”的一项( )‎ A.以劳动和实践统领各种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B.将劳动教育与具体学科知识相联系,强调通过具体操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C.强调劳动的意义是为服务经济建设,加强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劳动技术教育。‎ D.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实验、创新辅导等实践活动,促进劳动教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外生性特点”使我国的劳动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B.文章第二段、第三段,集中阐释了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教育中的意义。‎ C.文章从多个层面论述了重建劳动教育观的具体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D.文章论证兼顾理论与实践,既回顾了经典理论,又总结了劳动教育实践成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具备了“劳动神圣,劳动者光荣”的意识就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B.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融合,完成了德智体美教育也就完成了劳动教育。‎ C.劳动教育缺少具体可以量化的育人任务,因此只能依靠学校和学生的自觉行为。‎ D.要推动劳动教育,需要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主体责任不明、缺乏监督评价等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材料一 ‎“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是保护修复古建筑的宗旨。文物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保护古建筑就是要承认其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真实的历史文物,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因此,我们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就要认真分析其建筑的构造特点、损毁规律,深刻总结古建筑修复和维护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按照古建筑的特点进行修复,核心就是坚持原状修缮,尽最大能力让它保持原状,才能显示出古建筑的文物价值。‎ 摘编自祁伟成《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修缮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古建筑。木结构是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其损坏程度往往决定了文物保护和维修工程的性质与难度。如抢险加固工程,是针对古建筑险情所采取的临时性安全措施;一般性维护保养工程,主要是指以日常保养性工作为主的维护工程;重点维修工程,局部及全部大木落架及墙体大面积重新拆砌等。古建筑的维修工程应以“修”为主,操作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规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受材料来源和筑造、维修技艺传承等因素制约,这些技术规范难以贯彻,文物建筑在维修中木件更换量过大的现象屡见不鲜。年久失修的古建筑经过大修甚至一般维修,文物原构件及价值损失就已很大,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更换,就可能使修缮后古建筑的文物价值降低很多。‎ ‎(摘编自王可《论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 材料三 ‎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损失严重难以估算,其重建势必是个漫长且耗资巨大的艰巨任务。据悉,巴黎圣母院的修复,乐观估计需要10年,总经费预计需1.5亿欧元,仅中间塔尖部分就高达600万欧元。‎ 对于任何一个有历史底蕴的国家而言,古建筑维护和修复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比如因《罗马假日》而广为人知的罗马许愿池,修复金额就达到218万欧元。这笔钱是由著名奢侈名牌芬迪提供的。日本在这方面的投入更大。如天守阁姬路城修缮工程(2009—2015),花费28亿日元;东本愿寺本堂修缮(04—08年)花费约98亿日元;著名的大阪城天守是30年代全大阪人捐钱复建的混凝土建筑,其造价大概折合今天的700亿日元。‎ ‎(摘编自新浪网《古建修复,“钱路”漫漫》)‎ 材料四 颜料配方,只是古建彩绘修复中的一个难题。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古建彩画讲究手法。尽管吴书瑞有良好的绘画功底,但在纸上画和在建筑上画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何况古建彩画还要遵循传统的绘画规制和手法,刚入行的吴书瑞一点也找不到感觉。为了练习好基本功,吴书瑞这一刷就是3年。沥粉是中国彩画特有的技术,也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用矿物质勾勒出凸起的线条,再将金粉等矿物质粉末撒到上面,将平面的图案变得立体,使得图案更加生动。在这一行,要练习五六年才能掌握基础操作的要领,才算入了门,要想独立操作,至少得10年之后。“十年磨一剑,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能有这种耐心了。”吴书瑞不无感慨地说。‎ ‎(摘编自《新京报》《恢复古韵就是最好的文保》)‎ ‎4.下列做法中符合古建修复原则的一项是( )‎ A.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为缩短工期、节约资金,不使用自然干燥的木材,使用湿木材。‎ B.需要勘察古建筑柱子等部件是否糟朽时,遇到砖石包砌,都拆开检查,保证维修效果。‎ C.在建筑破损处,采用嵌玻璃纤维杆和环氧树脂等高科技材料原位补强,确保修复强度。‎ D.在古建建彩绘修复过程中,尽可能遵循传统的绘画规制和手法,使图案立体、生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建筑是祖先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加强对其保护是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B.古建筑最宝贵的是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因此保护古建筑要尽可能保存其历史信息,尽最大能力让它保持原状。‎ C.相较于欧洲,日本人在修复古建筑方面投入了更多资金,这说明日本人更加重视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D.修复古建筑,要靠巧手,更要像吴书瑞一样具有追求卓越的匠心,这是中国古建筑能够传承不断的重要前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神圣的天空飞翔(节选)‎ 曾 剑 风凛凛 雪飘飘 风雪中巡逻在边防前哨 铁脚走千里 汗水洗战袍……‎ 这是夏士连到六连后,听的第一首歌。那时,班长把新兵集合在一起,教他们唱这首歌。这歌旋律美,词也写得好。它讲述着戍边战士驻守边防的故事,也唱出了为国戍边的骄傲和自豪。‎ 不久,夏士连跟随班长,参加巡逻。这是他当兵后第一次执行任务。穿上厚厚的棉衣、沉重的大头鞋,整个人像一只大笨熊,心却跳得欢。班长提醒他系好鞋带,然后出发。‎ 路是崎岖的。大雪封山,连队被阻隔在另一个世界,路的一头是闭塞的边关哨所。有一段路叫十八弯。弯弯转转,一边是山,一边是湖,稍不小心,就会滑下崖去,跌进湖里,要么在冰上摔死,要么被砸进冰窟,再也起不来。滴水成冰,路滑,就是有经验的老兵,当地的老猎人,对这段路也充满了恐惧,称它为“死人湾”。‎ 月弯弯 星闪闪 战士执勤在祖国边关 钢枪手中握 何惧冰雪寒……‎ 夏士连跟着班长,走在巡逻的路上,班长不时哼起这首歌。兴凯湖面吹来的风,刀子般切割着他的脸。头顶的太阳,如冰雕般没有一丝暖意。这时候,是不宜唱歌的,冷风灌进肚子里,全身都冷。无疑,班长是在给他们鼓舞士气。‎ 一行七人,夏士连走在最后。开始时他感到路还好走,心想,这巡逻也没歌里唱的那么邪乎,不就是走路吗?无非就是穿得多一点,走在雪地上,就当背沙袋跑步练体能。上了松阿察河的堤坝,一切都变了,每行一步,都那么难。被风吹散的雪堆积在凹处,以为是平地,一脚踏上去,没了膝盖,拔出来,鞋里全是雪。夏士连学着老兵的样子,把裤脚掖进鞋子里,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两个多小时,腿肚子就开始酸软,迈的步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吃力,完全变成了一个小脚老太太。‎ 累了,不能停下来休息,棉衣罩着的冷汗成冰。浑身酸疼,雪地又坐不得。望着眼前老兵们的背影,夏士连不知道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巡逻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一想到自己也将这么没完没了地走下去,心里就犯怵,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班长似乎察觉了他的困难,压下步子,队伍的前进速度稍稍慢下来。夏士连不好意思拖后腿,把牙咬得酸痛,可双腿还是不争气,就是迈不快。他气得捶打自己的腿。班长安慰他说,没关系,歇一歇,攒足精神,咬紧牙,你肯定能坚持下来。‎ 夏士连受到鼓励,抬脚迈出一大步,没想到,一脚捅了个冰窟窿。就在他发出惊叫的那一刻,班长迅速回身,一把薅住他的衣领。夏士连没有受伤,也没有继续下陷,只是鞋湿了。夏士连的嘴唇几乎是在瞬间变得乌紫、发青,不断地抖动。他丝丝地吐着冷气。班长弯腰,几下退掉夏士连的鞋,又解开自己的鞋,给夏士连换。夏士连缩回脚,班长一把抓住他的脚,就把鞋往上套。班长说,赶紧换上,要不,时间长了,这腿就残了废了。夏士连问,你呢,你的腿就不怕残了废了?班长说:没关系,我是老边防,有经验。‎ 夏士连换上班长的鞋,一时直不起腰,他在低头揉眼。他哭了。‎ 班长所谓的对付寒冷,就是不断地跑动。夏士连他们跟不上他,他就原地跑,就是不让那双脚停下来。‎ 中午,他们到了松阿察河源头,夏士连跟着班长,踏上了通往哨塔嘹望室的八十九级台阶。台阶一级一级叠向高空,他也一下一下,向着高远的天空迈去。台阶上的铁板,被老兵们的脚磨成白亮白亮的,在夏士连眼前闪动。是的,一步踏上去,没有脚印,时间长了,铁板都留下了印痕。这白亮的印痕,是他们一代又一代边防兵戍边信念的映照吗?‎ 回到连队,留守战士已进入梦乡。连长和军医在等他们。军医用雪给班长擦脚,两个多钟头后,班长那双冻得毫无血色的死人一样的脚,慢慢地变红,而军医那两双冻得通红的手,慢慢地苍白如纸。军医对夏士连说,再晚回一个小时,你们班长的脚就保不住了。夏士连只觉得脸上一阵阵发烫,眼睛一阵阵发酸。‎ 夏士连走出宿舍,仰望满天繁星。月光从皎白的雾凇枝杈空隙间穿过,印在营院的操场上,整个营院是明澈的。夏士连立在操场上空旷的世界里。班长巡逻的背影,班长救他,把鞋脱给他的情景,放电影一样,在他眼前飞逝。慢慢地,夏士连心如止水般静下来。他心里清楚,自己没有退路了,他已离不开班长。他只能沿着这边防路走下去,跟着班长的背影,直到自己变成班长,给新兵们一个班长那样的背影,像班长那样给新兵唱“风凛凛”“月弯弯”……‎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首充满自豪和骄傲的军歌开始,以夏士连希望像班长一样为后来的新兵唱歌结束,首尾呼应,具有浓郁的军营特质。‎ B.夏士连落入冰窟后不愿穿上班长的鞋,班长说“我是老边防,有经验”,意在表明边防老兵对自己对抗严寒的经验有足够的自信。‎ C.夏士连一级级登上通往嘹望室的八十九级台阶,这一细节颇具象征意味,说明其精神开始升华,照应题目“在神圣的天空飞翔”。‎ D.小说以新兵夏士连的视角展开,描写了一次看似平常却又惊心动魄的巡逻经过,展现了中国军人不畏艰难、为国奉献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元匡,字建扶,阳平幽王第五子,性耿介,有气节。广平王洛侯薨,无子,以匡后之。高祖器之,谓曰:“叔父必能仪形社稷,匡辅朕躬。今可改名为匡,以成克终之美。”世宗即位,累迁给事黄门侍郎。茹皓始有宠,百僚惮之。世宗于山陵还,诏匡陪乘,又命皓登车。皓褰裳将上,匡谏止。匡既忤皓,惧为所害。当时壮其忠謇。世宗亲政,除肆州刺史,廉慎自修,甚有声绩。迁恒州刺史。时世宗悉委政于高肇,朝廷倾惮,唯匡与肇抗衡,常无降下之色。先自造棺,置于厅事,意欲舆棺诣阙,论肇罪恶,自杀切谏。肇闻而恶之。御史中尉王显奏曰:“肇任居端右,百僚是望,言行动静,必副具瞻。若恃权阿党,将指鹿化马,徙日移天,即是魏之赵高,何以宰物?肇若无此,匡既诬毁宰相,讪谤时政,阻惑朝听,不敬至甚。请以肇、匡并禁尚书,推穷其原,付廷尉定罪。”有司奏匡诬肇,处匡死刑。世宗恕死,降为光禄大夫。又兼宗正卿,出为兖州刺史。匡临发,帝引见于东堂,劳勉之。肃宗初,入为御史中尉。匡严于弹纠,始奏于忠,次弹高聪等免官,灵太后并不许。以违其纠恶之心,又虑匡辞解,欲奖安之,进号安南将军。匡每有奏请,尚书令、任城王澄时致执夺。匡刚隘内遂不平先所造棺犹在僧寺乃复修事将与澄相攻澄颇知之后将赴省与匡逢遇驺卒相挝朝野骇愕 澄因是奏匡罪状三十余条,廷尉处以死刑。诏下特加原宥,削爵除官。后特除平州刺史,徙青州刺史,皆有政声。遇疾还京。孝昌初,卒,谥曰文贞。后追复本爵,改封济南王。‎ ‎(节选自《魏书·元匡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匡刚/隘内遂不平/先所造棺犹在/僧寺乃复修事/将与澄相攻/澄颇知之/后将赴省/与匡逢遇/驺卒相挝/朝野骇愕/‎ B.匡刚隘/内遂不平/先所造棺犹在僧寺/乃复修事/将与澄相攻/澄颇知之/后将赴省/与匡逢遇/驺卒相挝/朝野骇愕/‎ C.匡刚隘内/遂不平/先所造棺/犹在僧寺乃复修事/将与澄相/攻澄颇知之/后将赴省/与匡逢遇/驺卒相挝/朝野骇愕/‎ D.匡刚隘/内遂不平/先所造棺犹在僧寺/乃复修事/将与澄相攻/澄颇知之后/将赴省/与匡逢遇驺卒/相挝朝野骇愕/‎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薨,是古代对诸侯之死的专用称谓,后世有封爵的高官显贵之死也可称薨。‎ B.山陵,古代帝王陵寝常有高大墓冢,形似山岳,故古代将皇帝陵墓称为山陵。‎ C.宗正卿,古代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事务的官员,宗是宗族之意。‎ D.除官,古代可指授官也可指免官,此处与后文“除平州刺史”都是后一种情况。‎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匡出身高贵,深受信赖。广平王元洛侯无子,他死后,元匡就被过继过来,继承王爵。高祖很器重他,为他改名为匡,希望他能尽力辅佐自己。‎ B.元匡性情耿直、不畏权贵。他先后与世宗时的茹皓、高肇,肃宗时的于忠、高聪、元澄等人斗争;弹劾高肇等人时,他甚至不惜以死相争。‎ C.元匡因直言进谏而遭贬。世宗时高肇权倾朝野,元匡以死相争。但在高肇党羽御史中尉王显等人的攻击下,元匡被降职,后出京任职。‎ D.元匡有气节,能清廉自守,颇有政绩。元匡曾在肆州、恒州、兖州、平州、青州等多地担任刺史,在这些地方大都留下了声望。‎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皓褰裳将上,匡谏止。匡既忤皓,惧为所害,当时壮其忠謇。‎ ‎(2)时世宗悉委政于高肇,朝廷倾惮,唯匡与肇抗衡,常无降下之色。‎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 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题。‎ 别林景思 尤 袤 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 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 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 后夜相思眇注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 ‎【注】眇,同“渺”‎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说自己为官一任没有什么政绩,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林景思。‎ B.颔联先写林的穷困再写其胸襟,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C.颈联诗人感慨与林景思相见恨晚,充分表达了对林景思人格和才学的赞美。‎ D.“尺书”一句诗人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林景思的留恋与不舍。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5.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B.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C.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D.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9小题。17分)‎ ‎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它与《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强调了发现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2)《劝学》中荀子借用一连串比喻强调,君子只有经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的境界。‎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 ‎(4)《庄子·逍遥游》中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 (5) ‎《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 。‎ (6)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古伤怀抒发理想幻灭、人生失意的两句是:‎ ‎ , 。‎ (7)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赞叹河山美丽的景色并承接上下文的名句是:‎ ‎ , 。‎ (8)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 两句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9)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鼓励不是不切实际的_________,而是从精神上( )。一言以蔽之,鼓励是一种精神上的援助。鼓励的力量,在受鼓励者处于困境时最易显现,一番鼓励使某个人从挫折中振奋,坚定地走向既定目标,并最终取得成功,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_________。越王勾践兵败之后,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他望着身边仅存的五千余名__________,不禁灰心绝望。大臣文种闻言,对他说:“商汤王曾被拘留于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于羑里,齐桓公曾经逃奔吕国,最后他们都能成王称霸,陛下何必如此灰心!”文种一番话使勾践振作起来,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终灭了吴国。倘若当时文种等人都跟着他_________,勾践说不定会拔剑自刎,而越国恐怕也要随之灭亡。鼓励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而鼓励者的付出却是微小的,或许只是寥寥数语,或许只是几行文字。人在处于困境之时,对于一丁点精神上或是物质上的援助,记忆都是无比深刻的。鼓励既然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当亲友或熟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请切勿吝啬自己的言辞。‎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怂恿 不胜枚举 散兵游勇 长嘘短叹 B.怂恿 数不胜数 残兵败将 唉声叹气 C.教唆 不胜枚举 残兵败将 长嘘短叹 D.教唆 数不胜数 散兵游勇 唉声叹气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给进取者以自信,给犹豫者以果敢,给彷徨者以决心,给灰心者以希望 B.将自信给予进取者,将果敢给予犹豫者,将决心给予彷徨者,将希望给予灰心者 C.将希望给予进取者,将决心给予犹豫者,将果敢给予彷徨者,将自信给予灰心者 D.给进取者以希望,给犹豫者以决心,给彷徨者以果敢,给灰心者以自信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鼓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当亲友或熟人遇到困难时,请我们切勿吝啬自己的言辞。‎ B.既然鼓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因此当亲友或熟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请切勿吝啬自己的言辞 C.鼓励既然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当亲友或熟人遇到困难时,请我们切勿吝啬自己的言辞。‎ D.鼓励因为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当亲友或熟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请切勿吝啬自己的言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 。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 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有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 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 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日前,国学英才系统化教育高层研讨会暨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长城班”启动仪式在京举行。院长蔡恒奇介绍,国学院将搭建平台,每年从全国遴选25名优秀学子组成国学“长城班”,以熟悉经典、能解经和力行为标准,实施国学英才系统化培养。国学教育的根本在于知行合一,让经典活起来,让经典走进生活。与会学者建议,“长城班”的课程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通过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的造字本义为柜子里装满了贝壳,指家境富裕;进而引申为,充盈饱满没有空隙;再进一步引申为有内涵、不虚假。“实”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弘扬这种精神。求实中学将“实”作为校名,并将“求实”二字写进校训。现在你接受求实中学学生会委托,作为本校优秀学生代表,带领高一学生在校史馆参观后,发表一次有关学校文化的主题演讲,向他们阐明本校“实文化”的内涵,并对他们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C项属于第一段中提到的“目的外生论”。‎ ‎2.D.文中没有总结实践成果。‎ ‎3.D A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由三个方面构成,“就是”二字缩小了范围;B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融合,但二者不能相互取代;C劳动教育是依存于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过程中的,但是还要相应的制度约束。‎ ‎4.D古建筑修复的原则“修旧如旧,延年益寿”,尽可能保持古建筑原有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其它三项都不同程度违背了这一原则。‎ ‎5.C逻辑错误,属于主观臆断。在古建筑修复上投入巨资需要两个基本前提:重视和有钱。欧洲投入比日本少更有可能是因为经济不景气。选项错把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6.B班长这么说主要是宽慰夏士连,通过后文可知,他这么做还是冒着巨大风险的。‎ ‎7.B ‎8.D“除平州刺史”中“除”意为“授官”。‎ ‎9.C御史中尉王显的奏疏中并未偏袒高肇,认为王是高肇党羽,不妥当。‎ ‎10.(1)茹皓提起衣裳正准备上车,元匡向皇帝进谏阻止他登车。元匡在得罪茹皓之后,害怕被他陷害,(但)当时人们都赞美他的忠直胆量。(“褰裳”,“提起衣服”,“忤”“得罪”;“壮”,“意”动用法。每点1分,句意2分)‎ ‎(2)当时世宗把政事全部交给高肇,朝廷官员都害怕高肇,只有元匡敢于和高肇相抗衡,从不在高肇面前露出低三下四的神色。(“悉”,“全”、“都”;“惮”,“害怕”降下之色,低三下四的神色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元匡,字建扶,是阳平幽王的第五子,性情耿直,为人有气节。广平王元洛侯去世,没有儿子,皇帝让元匡作为他的后嗣。高祖很器重他,并对他说:“叔父以后必定能够成为社稷的表率,辅佐于我。如今您可以改名为匡,以成就你我君臣善始善终的美名。”世宗即位后,多次升迁后官至给事黄门侍郎。茹皓这时正为皇帝宠爱,百官们都害怕他。有一次,皇帝从陵园归来,诏令元匡作为陪乘,皇帝又让茹皓上车。茹皓提起衣裳正准备登车,元匡向皇帝进谏,不要让茹皓登车。元匡在得罪了茹皓之后,害怕被他陷害,(但)当时人们都赞美他的忠直胆量。世宗亲理朝政后,任命元匡为肆州刺史。元匡特别注意自我的修行,很有声名和政绩。又改任恒州刺史。当时,世宗把政事全部委托给高肇处置,朝廷官员都害怕高肇,只有元匡敢于和高肇相抗衡,从不在高肇面前露出低三下四的神色。他先让人制作了一具棺材,放在厅堂上,打算要抬着棺材进宫,论奏高肇的罪恶,自杀以劝谏。高肇知道以后很讨厌他。御史中尉王显上奏说:“‎ 高肇担任宰相,百官唯其马首是瞻,他的言行举动,必须符合大家的期望。如果高肇凭借权势偏袒自己的党羽,甚至作出指鹿为马、偷天换日的恶行,他就是我大魏的赵高,凭什么执掌天下?高肇如果没有这样的行为,元匡就是诬告和毁坏宰相的声誉,诽谤时政,阻碍和干扰皇帝视听,是对陛下的大不敬。请求将高肇、元匡都囚禁在尚书省,追究事情的根源,然后交给廷尉定罪。”皇帝下诏同意了奏请。有关方面上奏,说元匡诬告高肇,判处元匡死刑。皇帝赦免了元匡的死刑,降职为光禄大夫,同时兼任宗正卿,出任兖州刺史。元匡临出发时,皇帝在东堂召见他,加以安慰和勉励。肃宗初,元匡入朝任御史中尉。元匡严加弹劾,开始奏告于忠,接着又弹劾高聪等,请求罢免他们的官职,灵太后都不听。由于灵太后未能听从元匡的建议,又担心元匡辞官,便打算通过嘉奖来安抚他,于是加封他为安南将军。元匡每次有所上奏请求时,尚书令、任城王元澄经常加以驳回。元匡性格刚直,心中愤愤不平。他过去所造的棺材,仍然放在佛寺里,于是就重新修整一番,和任城王元澄相互攻击。元澄也已经知道这件事。后来元澄准备上朝时,遇见了元匡,手下的马夫们相互殴斗,朝廷内外,都十分惊讶。任城王元澄于是上奏元匡的罪状三十多条,廷尉判处元匡死刑。朝廷下诏,特别予以宽赦,削去爵位,罢免官职。后来特地任命他为平州刺史,又改任青州刺史。因病而回到京城。孝昌初年死去,谥为“文贞”。后来又追赠恢复本来的爵位,改封为济南王。‎ ‎11.B【解析】采用排除法。“名”作“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而君用起”,表意已经完整,“则”引起下句,故排除C项。整句话是吴起被鲁国重用的后果,故而“鲁君疑之”是一个整体,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项。 ‎ ‎12.C【解析】“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错误,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魏国,韩、赵、魏三家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他们在春秋晚期打败了执掌晋国的智氏,逐步掌握晋国的大权,公元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 ‎ ‎13.C【解析】“他深表不满”错误,结合原文“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和“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可知“深表不满”是田文为相时期。‎ 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为鲁国国君做事。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毒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所以为他哭泣。”‎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忌恨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14.B 【解析】写林的穷困并不是对他的贬抑,而是用他的眼前的穷困与远大的抱负进行对比,表达对其人格的赞美。‎ ‎15.A 【解析】B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C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们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D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16.(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4)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7)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8)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9)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7.B【解析】教唆是让人做坏事,与语境不合;散兵游勇强调“散”,即被击溃、失去组织,此处与语境不合。‎ ‎18.A【解析】从语义角度,进取者更需要自信、灰心者更需要希望,故排出CD;从与上文连贯角度,排除B。‎ ‎19.A【解析】CD两项语序不当,“鼓励”应该放到“因为”之后;B项,“我们”应放到“请”之后。‎ ‎20.D【解析】采用排除法。“遐想”是指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结合前文的语境,“大坑”给人“巧克力蛋糕”之感,可知应选“联想”,排除A、C两项。“源源不断”指接连不断。“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结合前文的“数据”,可知应选“源源不断”‎ ‎,排除B项。‎ ‎21.A【解析】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研究得清楚了”成分赘余,把“得”去掉,排除B、D两项;第二处“在........中”为固定搭配,排除C项。‎ ‎22.关键信息:(1)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长城班”启动,(2)每年遴选优秀学子,(3)进行英才系统化培训,(4)通过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23.【作文命题思路及审题要点】‎ 本次考试为高三开学的第一次考试,因此本题命题形式仿照2019年全国1卷和2019年北京卷。立足于立德树人和文化自信,力图贴近高考命题。该题审题和写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作文材料解读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因此,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本题材料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实”字的语义和语源进行必要解说,这三个义项的引申路径是从物质到精神再到人格;第二部分阐释了“实”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提示考生,需要从物质财富创造、个人品格、民族精神等不同层面对“实”进行思考和辨析。‎ ‎2、任务指令解读 ‎(1)内容任务 参照“作文材料解读”‎ ‎(2)思维任务 材料中隐含了“物质财富创造 个人品格 民族精神”这样逐次深入的思考过程,实际上已经为学生搭建了构思基本框架。学生作文时需要辩证地处理“古代与现代”“当下与未来”的关系。‎ ‎(3)对象任务 写作者的身份是高年级学长,任务对象是求实中学高一新生,写作时要注意对象的身份和接受程度,语言风格要平易亲切。此外这个要求其实隐含了这样一个任务:现代中学生如何看待“实”的精神?写作中要注意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以照顾题目中“希望与建议”的写作要求。‎ ‎(4)文体任务 任务要求非常明确,在校史馆为高一新生做讲解,这其实指示了本文的语体特点:‎ ‎(1)偏向说理;(2)口语化程度高,语言表达要追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