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无所不至。 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这样一来,就使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这需要学界同人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白余祖坤《略谈古代文章评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对其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深远。 B. 古代文章评点普遍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并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 C. 古代文章评点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是能帮助读书人提高应对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D. 编制出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目录,是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当务之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古代文章评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由此提出了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主张。 B. 文中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C. 文中阐述了古代文章评点存在的多样方式,旨在强调开展文献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D. 文本先指出古代文章评点的内涵,接着分析其流行的原因,最后提出开展文献调查的建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要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价值,就必须消除对它的各种偏见,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B. 如果不能被读者所接受,古代文章评点就不可能会流传广泛并对一些外国文化产生影响。 C. 只要不局限于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D. 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可见文章评点的流行能使文人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A.原文说“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而选项说“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扩大范围。B.原文“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很多人认为的并不能等于就是事实“普遍存在”。曲解文意。C.原文“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并没有说第二个是根本原因,这是无中生有。 点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根据文意理解评价作者观点。“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错,旨在证明“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作者说只局限于一个文献类型,“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但不等于就是“只要不局限于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只要……,就……”推断绝对,曲解文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200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全民阅读”,并会同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微信“朋友圈”中的读书人多了,报刊媒体上倡导全民阅读的声音响了,各种荐书书目看不过来了,众多民间图书馆、绘本馆、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17年4月18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注]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2017年4月《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 [注]接触率:一个人或家庭在一特定时间内接触某一媒体的次数。 材料三: 亚马逊中国发布“2017全民阅读报告”。从阅读报告整体来看,全民阅读发展趋势良好,受众的阅读热情不断高涨,阅读内容及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调查显示,56%的受访者年度阅读数量超10本,并且85%的受访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电子书作为阅读的重要形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读者接受,而年轻一代更成为了电子阅读的生力军。其中,90后和0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纸、电“一起读”成为主流。同时,78%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与网友“一起读”成为数字阅读时代的独特行为。亚马逊中国的大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剧原著依然是畅销书榜的常客,《人民的名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持续畅销,诗词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带火诗词类图书。 (摘编自2017年4月《techweb》) 材料四: 古有鱼传尺素,今有图书漂流。而当图书漂流遇到高铁,旅行的你会跟哪一缕书香邂逅?“鱼书计划”旨在推动全民阅读,“鱼书”二字出自中国古代典故“鱼传尺素”。意味着书信的传递。参与图书漂流活动的旅客,可在候车厅的自助式图书漂流点——鱼书漂流站上选取想要阅读的书籍,并通过输入身份证号码或车票信息注册个人信息,扫描图书编码之后,即可将图书借走。此外,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漂书上的官方二维码,进入漂书讨论区,与来自不同城市的漂书人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参与实时书评互动,让图书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漂流起来。 (摘编自2017年4月《长沙晚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读书日”后,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全民阅读”, 并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 B. 分析各类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最近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C. 数据显示,我国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与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2009年的差距最小,2016年的差距最大。 D. 数字阅读时代,年轻人成为电子阅读的生力军,他们大多愿意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只有在国家层面出台鼓励全民阅读的相关政策、措施,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的阅读率和阅读量。 B. 相较于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上升较快。 C. 大部分读者同时使用纸、电两种介质进行阅读,并且对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随年龄段的增大而提升。 D. 热门影视剧推动了其原著的畅销,亚马逊中国的大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剧原著稳居畅销书榜首。 E. “鱼书计划”使得旅途不再无聊,旅客可按照鱼书漂流站提示借走图书,并与他人分享阅读感受。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全民阅读。 【答案】4. C 5. BE 6. ①国家出台政策,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②有关部门开展多样的阅读活动; ③读者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C选项其实就是看懂图数据关系就可辨别结论对错。此题藏着一个减法计算,把每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与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的数据相减就可以得出2012年的差距最小,而不是2009年。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A“只有……,才……”表述过于绝对了,不仅国家层面出台鼓励全民阅读的相关政策、措施,材料三中,读者自发通过社交平台分享阅读有关的内容,与网友“一起读”、热门影视剧原著、电视节目也可带动大众阅读热情,从而提高阅读率。B“电子书作为阅读的重要形式……而年轻一代更成为了电子阅读的生力军。其中,90后和00后对于电子书的接受程度高于其他各年龄段,纸、电“一起读”成为主流。”,00后还没有成年。可见说“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上升较快,弄错对象混淆范围。D原文“亚马逊中国的大数据显示,热门影视剧原著依然是畅销书榜的常客”并没有说是榜首,曲解文意。 点睛: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整合文章要点。从三则材料里看有效地推进全民阅读需要多方面努力:材料一,看到国家层面的努力,材料二、三写读者自发,诗词类节目和材料四“鱼书计划”看出有关部门的读书促进活动。此题关键是找到三个角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面的碗 王若冰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已经盛满米饭的碗。碗面上是一只腾飞的金凤凰,碗的边缘是一圈金色,与凤凰交相辉映。骨瓷,薄,剔透,泛着凝白的光芒。小路看了好一会儿,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致的碗。 老人将一块牛肉放到小路的碗里:你尝尝,这是我小火三个小时炖出来的。 老人的话听起来漫不经心,似解释,又似自言自语。 小路的眼睛湿润了。她想起已经过世的母亲。 小路与老人相识于偶然。那天,她到这座楼里看房子,因租金太高而放弃。高楼之外的天空,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小路想起家与父母,想到在都市里打拼的艰辛,不由落泪。 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刻出现的。她身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一看就是一位生活讲究、心地善良、温雅内敛的老人。 在听到小路要租房的时候,她笑着说:要不,你看看我那房子是否满意? 说罢,老人不等小路回答,径直走向电梯对面的门。那扇深棕色的门一打开,房子内部就展现在小路的眼里了。她一看,刚迈进的一条腿又缩回来,很不好意思地对老人说:阿姨,我还是不看了。我,租不起。 老人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先进来看看吧。 房子是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墙上挂着山水画,客厅的博古架上,摆满了精美的瓷器。美术系毕业的她,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与氛围。 可是越看就越觉得是在做梦。 老人说:两个房间,一个朝南,一个向北。你随便选择,价格都是一个月六百元。 小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黄金地段啊! 老人笑着说: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有要求,你每天下班回来都得帮我带一瓶牛奶。 小路听后,感激地说了无数声“谢谢阿姨!” 搬入的第二天下班,小路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对面摆放着一只盛满米饭的碗。老人不经意地说:我的朋友原本要过来吃饭,结果临时有事来不了。要不,一起吃? 小路不好推辞。闲聊中,她得知,老人退休前是美术学院教授,老伴早在十多年前就病逝了。女儿已定居加拿大多年;对儿子,老人却一带而过。此后,小路注意到,每次谈到儿子,老人的脸上都会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复杂表情。 小路不好问,她总是尽力地多做些事。除了每天回来帮老人带牛奶外,还非常勤快地打扫厨房与客厅的卫生;倒垃圾;入睡前检查家里的门窗与厨房里的水电、煤气等。老人总是对小路笑笑,很优雅地说着谢谢。 时光如沙,在指间无声地滑落。一晃,小路已经在老人家里租住半年了。 因为忙,她下班的时间并不固定,跟老人的交流也很少。可每次到家,她都会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就像专门在等她一样。小路注意到自己面前的那只碗,每次都不一样:带凤凰的,印孔雀的,玫瑰花的,梅花盛开的,水中睡莲的,绿竹的,菊花朵朵的,精致考究,又颇有情趣。 最近,小路时常出差,她已经很久没有与老人一起晚餐了。这天,她出差回来是下午三点多。进门后,却听到了老人房间里传出的抽泣声,那声音里夹杂着压抑的悲凉。她一惊,老人低吟的哭诉声声传来:老伴啊,你在那边还好吗?要不是等林子出狱,我真想快点去找你啊!我做梦都怀念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我每天看着对面那只饭碗,都觉得是你或者孩子坐在那里跟我一起吃饭…… 小路震惊,她转身悄然退出房门,坐在与老人相遇的楼梯口,心情异常沉重。直到华灯初上,她才进了门。她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餐桌前,表情凄凉。 阿姨,我想跟您商量件事儿。 老人抬头看着她:你,要搬走? 不是,我很喜欢您做的饭菜,也很喜欢您盛满米饭的那些碗,更享受跟您一起吃饭的感觉,就像跟妈妈一起一样,温暖、安全。我妈妈已经去世五年了,见到您,我觉得很亲切,我想像对妈妈那样,陪陪您,和您说说话。不知道您…… 话还没有说完,老人颤抖着站起来,双手把她搂进怀里,泪水长流。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那盛满了米饭的碗,饭香弥漫;那凝白剔透的碗面之上,红梅怒放,春意盎然。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展现了都市生活的美好,烘托了女孩对都市生活的无限向往。 B. 老人低价位出租给女孩位于黄金路段的房子,是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 C. 老人的哭诉伤感动人,小说借此巧妙地交代了老人的家庭情况,展现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揭开了关于“碗”的故事谜底。 D. 小说基调闲适,叙述简约而平实,却又曲折有致;描写温婉而细腻,人物的一举一动,既精确到位,又克制内敛。 8. 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分条概述并简要分析。 9. “碗”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7. C 8. ①生活讲究:老人穿着考究;使用的餐具精美;房子的布置摆设含蓄婉约中透着美感。 ②心地善良:低价出租房子给小路,又不伤害小路的自尊心;等待小路吃饭,善待小路。 ③温雅内敛:希望让小路陪她吃饭,但又不明说;自己内心痛苦,却不对外人流露;小路帮她做家务,总是优雅地说谢谢。 9. ①“碗”是老人情感的载体,是老人生活中盛饭的碗,更是老人心中渴望盛满亲情的碗。②“碗”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情节结构的枢纽,使情节简洁明了。③文中多次写到精致的“碗”,表现出老人讲究生活品味的特点,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④小说以“碗”为中心讲述了老人和小路相互关心帮助的故事,富有生活气息,赞美了人性的美好。⑤对“碗”的描写,给小说涂上了一层“悬疑”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A项,“展现都市生活的美好”错误,主要烘托了在都市里打拼的女孩因租金太高而无法租房的失落心情。 B项,“是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错误。原因概括不全,还有老人本身的善良等因素。 D项,“小说基调闲适”错误,根据“小路震惊,她转身悄然退出房门,坐在与老人相遇的楼梯口,心情异常沉重。直到华灯初上,她才进了门。她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餐桌前,表情凄凉”“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那盛满了米饭的碗,饭香弥漫;那凝白剔透的碗面之上,红梅怒放,春意盎然”等句子可以看出,本文基调沉郁。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由“她身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房子是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墙上挂着山水画,客厅的博古架上,摆满了精美的瓷器。美术系毕业的她,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与氛围”“带凤凰的,印孔雀的,玫瑰花的,梅花盛开的,水中睡莲的,绿竹的,菊花朵朵的,精致考究,又颇有情趣”可知,老人生活讲究;由“你随便选择,价格都是一个月六百元”“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有要求,你每天下班回来都得帮我带一瓶牛奶”可知,老人心地善良。由“老人总是对小路笑笑,很优雅地说着谢谢”“搬入的第二天下班,小路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对面摆放着一只盛满米饭的碗。老人不经意地说:我的朋友原本要过来吃饭,结果临时有事来不了。要不,一起吃”等句可知,老人温雅内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思考:①情节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紧凑;②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此外,物象还可以揭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情节上:“碗”贯穿小说始终,是行文线索,使文章结构简洁。人物上:从“小路注意到自己面前的那只碗,每次都不一样:带凤凰的,印孔雀的,玫瑰花的,梅花盛开的,水中睡莲的,绿竹的,菊花朵朵的,精致考究,又颇有情趣”“那凝白剔透的碗面之上,红梅怒放,春意盎然”可以看出,老人的“碗”精致美丽,表现出老人讲究生活品味的特点。主旨上:小说以“碗”为中心讲述了老人和小路相互关心帮助的故事,刻画了老人与小路的善良,赞美了人性的美好。效果上:以“碗”为标题,对碗描写细致,起到了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考生要从小说中勾画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文中其它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解题思路可以分为四步:一、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二、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放,字元直,车骑将军睿之子。初为齐晋安王宁朔迎主簿,高祖临雍州,又召为主簿。放身长七尺七寸,腰带八围,容貌甚伟。天监元年,为盱眙太守,寻为轻车晋安王中兵参军,迁镇右始兴王谘议参军,以父忧去职。服阕,袭封永昌县侯,出为轻车南平王长史、襄阳太守。转假节、明威将军、竟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六年,大举北伐,以放为贞威将军,与胡龙牙会曹仲宗进军。 普通八年,高祖遣兼领军曹仲宗等攻涡阳,又以放为明威将军,帅师会之。魏大将费穆帅众奄至,放军营未立,麾下止有二百余人。放从弟洵骁果有勇力,一军所仗,放令洵单骑击刺,屡折魏军,洵马亦被伤不能进。放胄 又三贯流矢。众皆失色,请放突去。放厉声叱之曰:“今日唯有死耳。”乃免胄下马,据胡床处分。于是士皆殊死战,莫不一当百。魏军遂退,放逐北至涡阳。魏又遣常山王元昭、大将军李奖、乞佛宝、费穆等众五万来援,放率所督将陈度、赵伯超等夹击,大破之。涡阳城主王纬以城降。放乃登城,简出降口四千二百人,器仗充牣;又遣降人三十,分报李奖、费穆等。魏人弃诸营垒,一时奔溃,众军乘之,斩获略尽。擒穆弟超,并王纬送于京师。中大通二年,徙督北徐州诸军事、北徐州刺史,增封四百户,持节、将军如故。在镇三年,卒,时年五十九。 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其后各产男女,未及成长而率亡,遗嗣孤弱,放常赡恤之。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放曰:“吾不失信于故友。”乃以息(儿子)岐娶率女,又以女适率子,时称放能笃旧。 (选自《梁书•韦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 B. 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娇姻 C. 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 D. 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始设于战国时期,称郡守,西汉时改称太守。 B. 服阕,古时指服丧期满除服;阕,终了。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 从弟,我闻古代指与自己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包括从祖弟(共曾祖父而不共祖父)和从父弟(共祖父)。 D. 冑,古代战士穿的铠甲,常与“甲”(古代战士戴的头盛)合称“甲冑”,多由金属、革或藤制成,是古代将士作战时用的防护性用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韦放为官颇具才干。他担任明威将军、竟陵太守时,治理有方,所管辖的郡政通人和,为当地吏民所称道。 B. 韦放临危不乱。在攻打涡阳的战斗中,他被流矢射中,但拒绝突围并且严厉处置了劝他突围的士兵,鼓舞了士气。 C. 韦放用兵颇有计谋。涡阳城主率城投降以后,他派投降的人去敌军报信,趁敌军慌乱溃退之际,乘势掩杀,大获全胜。 D. 韦放笃实守信。当初与吴郡张率指腹为婚,后来张率去世,他拒绝了权势人家的提亲,履行前约,受到人们的称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遣兼领军曹仲宗等攻涡阳,又以放为明威将军,帅师会之。 (2)放令洵单骑击剌,屡折魏军,洵马亦被伤不能进。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梁武帝派遣兼领军曹仲宗等攻打涡阳,又任命韦放明威将军,率领军队与他会师。 (2)韦放让韦洵单枪匹马冲击刺杀,多次挫败魏军,韦洵的马也受伤不能再前进。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可用排除法,结合前后文,“弘厚笃实”是一个方面的品德,“轻财好施”是一个方面的品德,不能分开搭配,所以排除B;而且这两个品质都是修饰“韦放”的,所以排除D;“怀孕”的主语应该是“侧妃”,不是“放”,再结合本句意思:韦放性情宽厚诚实,不看重私财,好施舍,和几个弟弟尤其和睦。起初,韦放和吴郡的张率都有妾怀孕,就约下婚姻。句子可以断开为:放性弘厚驾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甲”“胄”释义颠倒。应该为:胄,盔,古代战士戴的帽子,常与“甲”(古代战士穿的铠甲)合称“甲胄”,多由佥属、革或藤制成,是古代将士作战时用的防护性用具。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 项,“严厉处置了劝他突围的士兵”错。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众皆失色,请放突去。放厉声叱之曰:“今日唯有死耳。”乃免胄下马,据胡床处分,于是士皆殊死战,莫不一当百。意思是:众兵士皆惊恐失色,请求韦放突围出去。韦放厉声呵斥道:“今天只有拼死了!”于是脱下头盔下马,倚着胡床指挥战斗。这时士兵都殊死奋战,无不以一当百。只是严厉呵斥并没有“处置”。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令”:让,派遣;“屡”多次;“折”:挫败;“被”:遭受。(2)句中:“厌”,通“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的呢;“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作动词,把……当边邑;“肆”,扩;“阙”,侵损;“焉”,哪里。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韦放,字元直,是车骑将军韦睿的儿子。起初他任齐代晋安王宁朔迎的主簿,高祖到雍州,又召为主簿,韦放身高七尺七寸,腰粗八围,容貌很伟岸。天监元年(502),做太守,不久任轻车将军晋安王中兵参军,升迁担任镇右将军始兴王谘议参军,因父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承袭先人的封爵担任永昌县侯,出任轻车将军南平王长史、襄阳太守。转任假节、明威将军、竟陵太守。所管辖的郡政通人和,为吏民所称道。天监六年,梁武帝大举北伐,任命韦放为贞威将军,和胡龙牙与曹仲宗会合进军。 曾通八年,梁武帝派遣兼领军曹仲宗等攻涡阳,又任命韦放为明威将军,率兵与他会师。魏大将费穆率兵突然到来,韦放军营还未安置好,部下只有二百余人。韦放的堂弟韦洵矫健果敢有气力,是全军的倚仗。韦放派韦洵单枪匹马迎敌,多次挫败魏军,韦洵的马也被刺伤不能再进攻。韦放的头盔中了三枝乱箭。众兵士皆惊恐失色,请求韦放突围出去。韦放厉声呵斥道:“今天只有拼死了!”于是脱下头盔下马,倚着胡床指挥战斗。这时士兵都殊死奋战,无不以一当百,魏军退去。韦放向北追赶魏军到涡阳,魏又派常山王元昭、大将军李奖、乞佛宝、费穆等人带兵五万前来支援,韦放率领他的战将陈度、赵伯超等夹击魏军,大败魏军。涡阳城主王纬交城投降。韦放登上城顶,检阅出来投降的人四千二百人,武器充盈;又派投降过来的人三十个,分别送信给李奖、费穆等。魏人放弃了诸多营垒,一时奔溃,韦放军乘胜追击,敌人几乎被捉尽了。韦放生擒费穆的弟弟费超,把他和王纬一起押送到京师。中大通二年,调任去监管北徐州诸军事,任北徐州刺史,增加食邑四百户,持节、将军等职依然在身。在任三年死去,时年五十九岁。 韦放性情宽厚诚实,不看重私财,好施舍,和几个弟弟尤其和睦。起初,韦放和吴郡的张率都有妾怀孕,就约下婚姻。后来各生男女,但未等孩子长大成人,张率就死去了,留下的孩子势孤力弱,韦放常接济抚恤他们。到他做北徐州刺史时,不时有豪门势族来攀亲,韦放说:“我不能失信于亡故的老友。”就让儿子韦岐娶了张率的女儿,又把女儿嫁给张率的儿子。当时的人们称赞韦放能以深情厚谊待旧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4.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 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15. 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B 15. 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 C项,“‘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孤帆没远烟”意思是一片孤帆渐渐消失在远处的水烟之中,而不是“疾驰前进”。 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故选A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赏析表现手法和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 本题,这两句的意思是: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第一问,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第二问,“残阳初过雨”写残阳,属于静态描写,“何地不鸣蝉”写鸣蝉,属于动态描写。所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所以,也可以理解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第三问,出句写“残阳”,点明时间;对句写“何地”,点出空间,时空交融。加之前文对动静景物的分析,可以理解为:诗人借助不同的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画面。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风景秋来异)》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戍边将士思乡满怀,但未获胜利仍不得还乡的愁苦之情。 【答案】 (1). 闻道有先后 (2). 术业有专攻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哀民生之多艰 (5). 浊酒一杯家万里 (6). 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景默写,必须注意情景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情景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道”“攻”“涕”“艰”“浊”“勒”。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 近日,华为自主 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 。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 )。激动, 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 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见仁见智 研究 俯拾即是 不仅是 而且是 B. 不谋而合 研发 比比皆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C. 见仁见智 研究 比比皆是 不仅是 而且是 D. 不谋而合 研发 俯拾即是 不仅因为 更因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个具有重要的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 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 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攀写出这份激动 B. 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 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 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不谋而合: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结合“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分析可知,此处应该是与……一致,显然“不谋而合”更合语境。 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研发:研究与开发。因操作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所以应为“研发”。 比比皆是: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语境主要讲“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是常见的,选用“比比皆是”。 后两空的虚词选择,从语境推知:两个分句都是“激动”的原因且有递进关系。“不仅因为……更因为”更为顺畅。 故选B。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原句的语病是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修改时,可删去“……的构成”,也可将“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世界观的组成的”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 A项,句式杂糅的语病并没有消除,改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 B项,虽然消除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偷换了主语,改变了语意。 C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由……构成的”;还改变了句子所表达的原意。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回答本题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上的暗示。上文是“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后文是“激动,不仅仅……”,因此,所填句子的结尾词语以“激动”为佳。这样可排除B项、C项。 D项,“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天地就是空间,①______,这是我们把握现实的两大坐标。西方人也常常说,人是在生死之间的一个旅客。旅行是有不同动机的,②_______。中国以前的读书人赴考是要到京城去,这就是教育的旅行。孔子去拜见老子,司马迁为了他的史学大业,就到各地去搜集材料,这些都是为了教育。还有一种旅行是政治旅行,是不得已的,③_________。唐朝时韩愈被贬到潮州,宋朝时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宗教的旅行也叫朝圣。你到罗马,到普陀山,到宗教圣地去,都要跋山涉水。 【答案】 (1). 光阴就是时间 (2). 旅行的一个动机是教育 (3). 也就是贬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题中依据“天地就是空间”“旅行是有不同动机的”“唐朝时韩愈被贬到潮州,宋朝时苏轼被贬到海南岛”答题。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25字以内) 2019年3月,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三所高校率先在网络上发起拉歌活动,接着众多高校接力传递,一场名为“青春,为祖国歌唱”的网络拉歌活动在全国多所高校举行,青年学子献歌新中国七十华诞。拉歌活动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的2000余所高校,相关微博阅读量达32亿人次,拉歌视频总播放量近40亿次,实现了网络小屏到公交、地铁、广场等户外大屏的拓展,万千学子用歌声唱出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心声。 【答案】高校学子网络拉歌,献歌(或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为一句话新闻的拟写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一句话新闻是对新闻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答案时,可结合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注意字数限制。解答本题,首先分析导语部分,为第1句话,再从导语中提炼关键信息“青年学子献歌新中国七十华诞”,根据字数的限制,还可以根据“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三所高校率先在网络上发起拉歌活动”概括出“高校学子网络拉歌”,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文体、标题。不得脱离材料作文,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成功靠积累 古人云:“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又云:“圣贤之学,非造次之成,须在积累。” 成功靠积累。 酒越陈越香,学问亦是如此。一学就懂,只说明觉悟高;一学就会,也只说明其聪慧通达。倘若不适当积累其所懂所会乃至所不懂所不会,恐怕此等学识,也如那一缕青烟,随风而散罢了。 纵观古今,文坛之名学名士,哪一个不是依其积累素要,再加酝酿成良文,而靠其闻名于世。古人的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如今的亦是如此,这难道还不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书法史上的“二王”,也就是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他们凭借着精湛的书法技艺,颇负盛名,他们的成果无不是一点点的积累与磨练而成。王献之书法练得烦了,请求父亲讲一道练字秘诀;王羲之指着装满水的七口大缸言道:“水尽功自成!”献之用完水,方知积累与磨练唯成功之道也。 蒲松龄的一圣举:摆下茶摊,行人若能提供与他鬼神故事,就可免费喝茶休息。这一圣举助其收集了大量有关神鬼之说的素材,真可谓花尽心血,才有了今天所见的《聊斋志异》;这部作品本身更是以揭示黑暗的社会生活为要,发挥了其本身的作用。 “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这是一个怀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与忠诚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员贾兰坡先生的至理名言,也为他光辉的一生缀上点点星火。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发掘震惊了世界,在有战争的背景下,贾兰坡记录了周口店发掘资料,不料在“文革”中毁弃一空;正如他所说的,他依然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与真诚再次谱写了一个科学家的忠诚与敬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次长途的跋涉;求知要靠积累,而积累要在专与勤。它不是一时、一地抑或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对我们恒心与毅力的最大考验。 人生之路颇多坎坷,求知生涯也苦汁良多;做一个有学问有求知欲的人,首要任务应属积累,不管是积累经验、渠道、“水分”、材料等等,其必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审题要“三清”: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构思要“三扣”: 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2.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3.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 材料共有三则。多则材料审题立意的方法是,先分析每一则材料(子材料)确定主题,然后加以综合,取交集或者并集。几个子材料间有相同点的取交集,看似没有关联的就合并一起。仔细研读三则材料不难发现,第一则材料,说“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这是在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就可以成功。第二则材料说“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这是在强调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最后就会更有价值,获得成就。第三则材料说“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这是在强调要多积累、广积累材料,这也会成就一个人。其共同点是要注意积累材料,这可以让一个人获得成功。考生可以据此谈“积累”重要性,如何“积累”等。 [立意] 1、积累要长期坚持; 2、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 3、要多积累、广积累材料; 4、积累让你有所成就; 5、积累的意义。 [素材] 1、从古至今,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失败,在他们眼中失败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切。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时,又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在失败的同时,往往又留下一笔宝贵的经验。这经验是成功的秘诀,只有积累这失败后的经验,总有成功的时候。 2、伯拉罕·林肯,他的一生不知失败了多少次。从他23岁竞选本州众议员的职位的失败,到47岁他的党推荐他为副总统后选人的失败,伯拉罕·林肯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尽管不断失败,但他总是能总结教训,积累先前失败的经验,直到51岁成为共和党总统,终于取得了成功。 3、突然发现,“积累”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古典名著中随处可见。“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讲的是积累的故事;“绳锯木断”,讲的是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讲的,还是要积累。 4、邰丽华,这位聋哑姑娘,在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演绎着动人的舞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将自己变成一只旋转的陀螺,24小时中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给了舞蹈,对于处于无声世界的她来说,要让舞蹈和节拍完全合上,唯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她一点点地积累着对舞蹈的执着,最终成为了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大家熟知的名句,出自哪儿?《易经》!《易经》,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的高度总结概括的书,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都有详细论述。这,也是积累的结果。 [结构]文章先以古语开头,用古人的观点引出自己的引论的内容。再以酒作比,强调学问也要积累的道理。然后,作者以“二王”、蒲松龄、贾兰坡等古今人物为例,论证了积累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强调积累需要坚持,重申观点,积累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