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首师大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 李大钊与他的“青春中华”‎ 蔡如鹏 ‎1916年5月,年仅27岁的李大钊在结束了两年多的留学生活后,从日本回到祖国。为了进一步施展政治抱负,在反袁斗争中威望空前提高的原进步党人梁启超、汤化龙和蒲殿俊在北京创办了《晨钟报》,邀请李大钊担任编辑部主任。 ‎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第一份《晨钟报》面世。李大钊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晨钟> 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以下称《<晨钟>之使命》)。李大钊在文中第一次向国人阐述 了他的理想——创造青春之中华。他说,《晨钟报》的使命就是“青春中华之创造”。这是他当时的理想,也是他对国人,首先是对青年的号召。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出路就是要摆脱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青春的国家。 ‎ ‎《<晨钟>之使命》一文是李大钊第一次正式地向社会提出他的“青春中华”宣言,正式 向青年发出奋起自觉的呼唤。随后,他又陆续在《晨钟报》发表了10余篇短文,大多都是围 绕激发青年这一主题的。 ‎ 但李大钊阐述“青春中华”思想最早的文章,却不是《<晨钟>之使命》,而是另一篇完成更早并且后来被广为传颂的经典之作——《青春》。 ‎ ‎《青春》一文最早发表于 1916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写作《青春》时, 李大钊虽远在日本,但一直非常关心国内的斗争局势。在反袁斗争的高潮期,他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信一定会胜利。 ‎ 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巍然屹立了几千年,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这是历史事实,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化”了,被以前的文明束缚,背上了包袱。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旧传统割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 ‎1918 年,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领着一个高个子青年来到位于红楼的图书馆, 想找份工作。通过交谈,李大钊觉得这个青年言谈、见识非同一般,就安排他当助理员。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 ‎ 在北大期间,毛泽东一边工作,一边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想找名流请教。当时已是学界 ‎ - 22 -‎ 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李大钊,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的时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 答,还经常推荐新书。1949 年,中央领导机关自西柏坡进入北平,毛泽东无限感慨地说:“30 年前我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李大钊一直被认为是青年的挚友和导师,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钊说,能够担负再造青 春中国重任的必定是青年,因为只有青年才具有青春的活力。李大钊认为,青年一方面应当不断摆脱已成的各种观念的束缚,每天都保持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应当放弃对金钱、权力的追求,摆脱机械生活的负担。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有“回天再造之精神”,有“拔山盖 世之气魄”。 ‎ 李大钊一生清廉。北京大学当时规定,教授每月“初级为 240 元,随后可以加到 280元”。这样的待遇,按当时普通生活标准,至少可以供养四五十口人的生活。但是李大钊却“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生活十分简朴。省下来的钱大部分用于活动经费,或是接济贫困学生。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常为生活费发愁。最后,北大校长蔡元培不得不关照会计科,每月发薪时要先扣除一部分,亲手交给李夫人,免得李家“难为无米之炊”。 ‎ 李大钊早年就读于袁世凯创办的北洋法政学堂,一度拥护袁世凯。后来信奉过康梁的改良主义。到日本留学后,结识了章士钊等人,受其影响很大,转而支持革命民主主义。回国后 又追随陈独秀、胡适,从事新文化运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率先信仰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一个人身上连贯地反映了20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和主要社会思潮的变迁。 ‎ 李大钊一生朋友很多,论敌、政敌亦不少。然而,他的论敌可以攻击他的信仰、言论、文章,但不会攻击他的人品;他的政敌,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不敢攻击他的人格。胡乔木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完人”。‎ ‎ (有删改) ‎ 相关链接 ‎ ‎①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 1889年10月29日,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之一。1927年4月,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 38 岁。 ‎ ‎(摘编自“百度百科”) ‎ ‎②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 ‎(摘编自李大钊《<晨钟>之使命》)‎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22 -‎ A. 李大钊在《青春》中指出,中华民族虽然创造了罕有的人类文明,但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 化”了,所以他号召青年勇往奋进,与传统文化决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B. 当时已是学界权威并名满天下的李大钊,对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毛泽东的时常登门请教,不 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堪称青年的导师。‎ C. 李大钊一生清廉,虽然每月工资不低,但生活十分简朴,省下来钱大部分用于活动经费,或 是接济贫困学生。‎ D. 李大钊思想解放,追求进步,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一生紧跟近代中国革命的步伐,号召国 人创造“青春中华”,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先驱。‎ ‎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第一次向国人阐述了他的理想,并号召青年不畏困难与 障碍,追求进步与自由,建立一个青春的中国。‎ B.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大钊就洞察了革命发展的乐观形势,回国后发表了最早阐述“青春中 华”思想的《青春》,号召青年去创造理想的中华。‎ C. 李大钊认为,青年只有与旧传统、旧思想决裂,不计名利,轻轻松松地生活,永葆青春的活力, 才能够担负起再造青春中国的重任。‎ D. 文章详写李大钊在北大期间关心、爱护、引导毛泽东的事例,突出了他对青年的巨大影响、 甘当铺路石的精神以及为建造青春中华所作的努力。‎ ‎3. 作为一篇为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写的传记,本文有哪些突出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C ‎ ‎3. ①偏重革命宣传,突出他为宣扬“青春中华”所作的努力,选材典型,剪裁得当;②从革命与为人两方面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一位成功的革命家必须具备的伟大人格;③评述结合,既写经历,又穿插精当议论,肯定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与突出贡献;④语言平实有力,大量引用传主的言论及他人评价,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与传统文化决裂”分析有误,他是号召青年决裂的应该是老旧传统,即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故选A。‎ - 22 -‎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C项,“轻轻松松地生活”曲解文意,原文“每天都保持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以及“自由之精神”的本意是摆脱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文本结构特色的能力。‎ 从全文的内容及结构安排来看,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传主的革命主张,发表《青春》《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在《晨钟报》上发表10多篇短文等,号召青年勇往直前,与旧传统决裂,去创造理想的中华;传文的后半部分重在写传主对青年学生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引领,这是对其人格、人品的记述。传文的选材很精当,能从不同角度凸显传主的精神和品格,刻画出的传主形象很鲜明;全文议论和记叙穿插进行,其中既有传主的言论,也引用他人的评价,增强了传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特别是文末作者的评价以及引用的胡乔木的评价,“他的论敌可以攻击他的信仰、言论、文章,但不会攻击他的人品;他的政敌,可以夺去他的生命,但不敢攻击他的人格。胡乔木评价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完人。”言简意赅、鲜明直观的肯定了李大钊先生的中国历史地位以及其突出的人格贡献,增强了文章的核心感染力。‎ ‎【点睛】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及分析文本结构特色,一定要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既要有宏观意识,又要有微观意识;提炼和概括时需要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二)‎ 劳动文化,是一种伸张劳动的价值和地位、劳动者的尊严和权利的文化,是一种弘扬劳动者的经济政治主体、精神文化主体和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一句话,劳动文 化是一种属于劳动者(劳有)、依靠劳动者(劳治)、为了劳动者(劳享)的文化。 ‎ 劳动文化并不是要垄断全部文化,而是要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占有正当、合理的位置。但是,如果全社会不出现一种广泛而深刻的劳动文化氛围,那么,不论是劳动文化的观念、思想和理论,还是劳动法律和政策,都难以变成现实。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广泛而深刻的劳动文化传播和渗透。这种传播和渗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普及,二是把劳动文化贯穿于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教内容和教育过程之中。如此一来,劳动教育(以下简称“劳育”)这个概念自然而然就浮出水面了。 ‎ 把劳育列入教育内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我国历史上并非首次。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 - 22 -‎ 在“劳工神圣”文化大潮中,蔡元培首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这一方针在民国时期并未得到实施。1957年毛泽东强调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1958年补充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6年毛泽东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工、学农、学军,高度重视劳育和政治教育。1995年通过并实施的《教育法》恢复了德智体等全 面发展的提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增加美育,提倡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育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劳育,可以多多吸收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育经验,回归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人作为劳动者、自食其力者、自然改造者和社会合作者的本真面目和本来地位。 ‎ 劳育的核心是确立劳动历史观和劳动价值观。所谓劳动历史观,就是确认劳动(包括智力 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和主要推动力。这并不是说,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唯一推动力,而是说劳动相对于权力、资本等而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一种优先地位,其他因素的缺乏只会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而一旦停止劳动,整个人类文明很快就会土崩瓦解。自然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的价值高于权力、资本等的价值,后者都是从劳动中派生出来的。从劳动观念(劳动历史观和劳动价值观)这一原点出发,产生和延展出由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思维等内容构成的劳育的完整体系。‎ 劳育以提高学生改造自然的能力为基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合作意识的培养、知识的增进和智力的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和体力的增强以及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提高。有专家因此把劳育包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过程,精辟地概括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 ‎(摘编自王江松《劳动文化的复兴 和劳动教育的回归》)‎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劳动文化是一种属于劳动者、依靠劳动者、为了劳动者的文化,它要垄断全部文化。‎ B. 把劳动教育列入当前教育内容是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肯定,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劳育思想的回归。‎ C. 劳育要回归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人作为劳动者等身份的本真面目和本来地位。‎ D. 劳动是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决定着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财富,也创造了人类文明。‎ - 22 -‎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劳动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作用之前,先详细解说了劳动文化的内涵。‎ B. 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劳育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一个时期劳育的重点。‎ C. 文章在论证劳动历史观时,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劳动的本质特征。‎ D. 文章在论证劳育的基本任务时,强调其重要性高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权力、资本等从劳动中派生而出,其价值低于劳动的价值,说明劳动比权力、资本等更重要。‎ B.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别的劳动教育内容,当下的劳育要能够体现时代性。‎ C. 如果要把劳育融入教育体系,就要准确把握劳育与其他四育间的关系。‎ D. 包括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在内的劳动是人类获得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助力。‎ ‎【答案】4. C 5. D 6. A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进行比对、分析。‎ A项,“它要垄断全部文化”表示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劳动文化并不是要垄断全部文化,而是要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占有正当、合理的位置”。‎ B项,“是对历史发展中的劳育思想的回归”的说法错误,据原文第三段和第四段可以看出,劳育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内涵不同,当前的劳育与之前的也有区别,说明这不是“历史发展中的劳育思想的回归”。‎ D项,“劳动的缺乏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原文倒数第二段是说,“其他因素的缺乏只会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而不是说“劳动”。‎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 22 -‎ 项,“强调其重要性高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分析有误,文章最后一段只是阐述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并没有提及孰高孰低。‎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之后,对重要信息的推断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将选项的表述带入文中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推敲。‎ A项,“说明劳动比权力、资本等更重要”的说法,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倒数第二自然段的表述是,“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的价值高于权力、资本等的价值,后者都是从劳动中派生出来的”,但并不意味着劳动比权力和资本“更重要”。‎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题干所问的问题。 ‎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三)‎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 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 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 - 22 -‎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伦、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 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述理想景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象是诗意,杜甫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 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诗意的发现。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灵感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此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 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 他的诗歌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 ‎(摘编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2 -‎ A. 诗意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述理想景观,更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 B. 诗意是优美的,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这些认识符合部分读者的阅读能力水平。‎ C. “远方”和“过去”的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时空距离感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出现很少。‎ D. 诗意使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使生活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诗人、读者两个角度谈论了“诗意”问题,并重点在诗人创作方面进行了阐述。‎ B. 文章从人们认为的“诗意”出发展开论述,从而阐释了“诗意”的具体内涵。‎ C. 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现状,体现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特色。‎ D. 文章引古论今论述“诗意”,进而阐述生活与诗意的关系,论据典型而语言概要。‎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现诗意,要了解自己的心灵,并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B. 只有勇敢切入生活,触及事物,产生灵感,你才能真正了解诗意。‎ C. 当代诗人在寻求诗意时表现出一种浅薄和庸俗的趣味,他们漠视了生活的真实。‎ D. 无论禅味或是幻象,无论美丑或是善恶,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 ‎【答案】7. C 8. C 9. D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时空距离感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出现很少”错。原文第三段说“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由此可知,不是“时空距离感在我国新诗创作中出现很少”,而是在“扮演着陌生的角色”,本项属曲解文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 C - 22 -‎ 项,“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错。文章第一段重点论述作者眼里的诗意,二三两段重点说明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第四段阐述什么是诗意,第五段写“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诗意的发现”。故“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当代诗人寻求诗意的现状”是错误的。‎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 D项,“任何事物都会诗意盎然”错。在作者看来,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但需要你去“发现”,去“抓住”,去“说出”,原文最后一段说“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故选D。‎ 二、古诗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逃出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此处借指李光弼,点题“再归河阳幕府”。‎ ‎10.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 “胡尘”借指叛军,此处“误落胡尘里”是说裴判官不幸落入叛军手中。‎ C. 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 D. 全诗充满了对守节不移、忠义报国之人的赞美之情,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11. 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答案】10. C 11. (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分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突出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的形象。‎ ‎【解析】‎ ‎【分析】‎ - 22 -‎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错误,应是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像苏武一样,坚守气节,矢志不降。C错误。‎ 故选C。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解答此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再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的特点。然后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剖析作者的情感。‎ 颈联“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写了我与裴判官卷帘望山,举杯对饮,上马时激起的雪花打到衣服上。“雪沾衣”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尾联“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可知,突出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的形象。‎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讨论文与质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表明物和事都有规律,推演万物皆有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无衣》中,描写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进酒》中描写曹植饮酒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3).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4).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 22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1)出自《<论语>十二章》,质,朴实;文,文采;野,鄙野;史,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全句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翻译为: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才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2)出自《大学·礼记》,翻译为: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3)出自《诗经·秦风·无衣》,衣,下衣,此指战裙。翻译为: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4)出自李白的《将进酒》,陈王,即曹植,因封于陈地,死后谥号“思”,世称陈王或陈思王;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 三、文言文阅读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上》)‎ 武王践功①,梦见三神曰:“予既沉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②商之③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④帝之来⑤,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⑥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墨子·非攻下》)‎ ‎[注]①践功:即位。②反:同“翻”。③之:“作”字误写。④成:完成。⑤来:同“赉”,赏赐。⑥维:同“于”。‎ ‎(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墨子的_____________主张。‎ ‎(2)武王身为商纣之臣却举兵诛纣,而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为什么呢?请结合第二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非攻 - 22 -‎ ‎(2)墨子主张“非攻”,而“诛”并不是“攻”。武王秉承天命,顺应民意,诛杀暴君,还天下太平,恰恰是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以此观之,墨子为民立场鲜明,他反对的是不义,战争,并不反对正义战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原文的意思,然后进行分析总结。‎ ‎(1)第一则材料墨子指出有些人不辨黑白,不能分清楚道德与不道德,不能正确对待义和不义,攻打他国是不义的;第二则材料举了武王诛纣的例子,说明,“诛”是诛杀不义,“诛”不是“攻”;综合两则材料来看,都是阐述了墨子的“非攻”主张。‎ ‎(2)墨子虽然主张“非攻”,但是并不是完全反对战争,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正义之战,他也是赞同的。墨子主张“非攻”,而“诛”并不是“攻”,武王秉承天命,顺应民意,诛杀暴君,还天下太平,恰恰是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 参考译文:‎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大的错事如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德和不道德的区别吗?!因此可知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认识是很混乱的。‎ ‎(《墨子·非攻上》)‎ 周武王即位,梦见三位神人说:“我已经使殷纣沉湎在酒色之中,你去攻打他,我一定是你战胜他。”武王于是去攻打纣这个疯子,灭商兴周。上天赐给武王黄鸟之旗。武王既已战胜殷商,承受上天的赏赐,命令诸侯分祭诸神,并祭祀纣的祖先,政教通达四方,而天下没有不归附的,于是继承了汤的功业,这即是武王诛纣。如果从这三位圣王来看,则(他们)并非“攻”,而叫做“诛”。‎ ‎(《墨子·非攻下》)‎ 四、小说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 22 -‎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 - 22 -‎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5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部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 ‎14.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 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质。‎ - 22 -‎ C. “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 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15.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 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 “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D. 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16. 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 ‎17. 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 ‎【答案】14. D 15. C ‎ ‎16. 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 ‎17. 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 - 22 -‎ 项,“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说法错误。前文中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却因为学习来了井冈山,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作者在这次井冈山之行中产生了很多感悟,井冈山对其人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C项,“‘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说法错误。“魂归故里”错,革命老人曾志是“魂归井冈山”‎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某个段落或内容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概括出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从结构、手法、主题等角度分析其作用。题目是,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首先看曾志与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正体现除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再看效果。比起光写竹子,曾志属于具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 ‎【17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等角度进行思考。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敬畏”和“心安”。先找“敬畏”的原因。在作者眼里,“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由此可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除了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士,这些革命者的高贵品质,令作者敬畏。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井冈山翠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五、作文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的战士,在解放战争中先后立下多次战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60多年来,张富清深藏功名。直到2018年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他的事迹被发现。‎ ‎(2)陈俊武院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石化工业不懈奋斗70年,推动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进入耄耋之年,他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中国石化工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 ‎(3)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1978年冬,这18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4)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30多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人,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截至2019年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楷模,中宣部在中央电视台设立“时代楷模”发布厅,发布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先进人物。‎ ‎ 阅读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想?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 ①参加学校开学典礼,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自拟标题,写一篇以“致敬楷模,争当先锋”为主题的演讲稿。‎ ‎ ②给某位“时代楷模”写一封慰问信。‎ ‎ ③观看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直播视频,写一篇观后感。‎ - 22 -‎ ‎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时代,需要这样的楷模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时代,需要这样的楷模”。‎ ‎  当人们谈及到偶像,人们的头脑中,必定会冒出各种各样的电影小生,电视剧明星,舞台歌手等荧屏偶像,但在21世纪这个新时代里,偶像一词早以一改原本的面貌,它们不在单指那些人们心中的流量小生,而更多的是指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偶像,国家楷模。‎ ‎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么样,人们总是可以凭借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爱因斯坦在这句话中更多的向我们袒露了坚持与不忘初心的精神,这也是时代中所需要的精神。但这种时代精神在崔庆涛这样的寒门学子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出身寒门的崔庆涛在生活艰难环境恶劣中用坚持和毅力打破了陈规旧俗,更是坚持自己的目标,突破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当他站在中国最高学府的门前,这种时代精神也成为了像王心仪这样懂得感谢贫穷的青少年们学习的对象,所具备不断的激发出拼搏精神,不被命运所屈服用坚持在高考上写下了709分的奇迹,这也是王心怡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与不忘初心,才使他们身上充满了干劲,最后成为他们取得辉煌成就的动力!这不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时代精神吗,这不就是我们所要弘扬的时代楷模吗?‎ ‎  当代时代偶像与时代精神怎么会少了“爱国”这一永不褪色的话题?“她不为自己而骄傲,也不在乎那些待遇,在乎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这是外国人对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评价,因为她的爱国精神。遇事不慌而沉稳的华春莹也是爱国的代言人,更是时代的偶像!她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国家与民族复兴而努力,让中国面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无不一体现着她的爱国情怀,她的沉着冷静,是以爱国为支柱力量的爱国精神,她为此也成为了新一代的时代楷模。‎ ‎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决心保持恒心,瞄准中心,加速推进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创新精神更是推动发展,让国家崛起的一大重点。”潘建伟使中国成为量子通信领域的领跑者;赖远明攻克了世界性难题,让中国在地球中飞越前进;王晓东研究药物,更是让人类获得了知识的创新……他们都被称为中国创新的科技领航者!让创新的时代精神,带领中国向前跨进一大步,他们也是时代偶像。‎ - 22 -‎ ‎  在时代的淘洗中,凸显出自己的时代精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时代偶像代表着自己时代的精神,一定能在茫茫的天空中,闪烁着自己耀眼的光芒。‎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对国家的责任意识,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简要介绍了老党员张富清60多年来深藏功名,陈俊武院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石化工业不懈奋斗70年,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催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步沙林场以“六老汉”为代表的三代人治沙造林的事迹。这些人都是时代的楷模。‎ 任务分析:题干中有三个任务,需要结合自己的积累,选择自己擅长的来写。‎ ‎①写一篇以“致敬楷模,争当先锋”为主题的演讲稿,可以发出向时代楷模学习的呼吁,如学习他们的高尚品格,奉献精神等。‎ ‎②给某位“时代楷模”写一封慰问信,可以结合具体人物的事迹、精神品质来写,如张富清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可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更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 ‎③观看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直播视频,写一篇观后感,可以写从楷模身上悟出的道理,可以写观看楷模事迹而引发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写因观看楷模事迹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等。‎ 参考立意:‎ 时代,呼吁楷模;楷模,引领我们前进;学习楷模精神,做新时代的追梦人;无私奉献,甘于平淡,做最好的自己;发挥好时代楷模的示范引领作用等。‎ 参考素材:‎ ‎1. 这样一位战斗英雄,在退役转业后却将过去的功绩深埋心底。漫长的岁月里,除了向组织如实填报个人情况外,他从未说起过这些战功。英雄褪去光环,回归平凡,有苦自己咽,有难自己扛,再苦再难,他也绝不躺在功劳簿上。若非国家开展的退役军人信息登记发现老人的事迹,这一切或许将永远尘封,不为外界所知晓。英雄无言,是何等崇高的境界;‎ - 22 -‎ 英雄无名,该是多么大的遗憾。去年底,他的子女们终于知道,原来父亲是一位战斗英雄。此时,他的大儿子张建国已经退休,这是多么漫长的岁月!‎ ‎2. 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静静的感受着这份宁静磅礴的奉献之气,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奉献,实为我辈追寻之楷模。‎ ‎3. 最近一个时期,张丽莉、吴斌、高铁成等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接连涌现、灿若群星,在中华大地广为传颂,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善行,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在危急时刻做出了英雄壮举,在生死关头展现了人间大爱,感动了全社会,感动了全中国。他们被誉为“最美教师”“美司机”“美卫士”,是“最美的中国人”。他们的“美”,美在爱心、美在善良、美在奉献,体现了当代社会的道德高度,不愧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楷模”。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积淀,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沃土,是雷锋精神的接力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是我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的真实写照。‎ ‎4. “哪有那么多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你退后,让我来!”杜富国每次与死神打交道时,都会对战友说这句“口头禅”,杜富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掩护了战友,换来一方百姓的安全。他用生命担当使命,用青春书写荣光,诠释了新时代的英雄精神。杜富国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民奉献的家国情怀,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直面磨难的刚毅品格,我们要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大力发扬忠于使命、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工作,积极投身改革事业,为强军梦、强国梦贡献力量。让我们向杜富国致敬,向每一位甘于牺牲奉献的英雄致敬!‎ 参考结构:题目是“时代,需要这样楷模”。开头可以写楷模的意义,如“广泛开展向时代楷模学习活动,发挥时代楷模引领作用,培育文明社会道德风尚,进一步凝聚起促进改革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等。然后分析论述向楷模学习什么,如向时代楷模学习,就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境界;向时代楷模学习,就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向时代楷模学习,就要学习他们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怀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我们年轻一辈人更要认真学习,练就过硬本领,矢志报效祖国,为党和人民奋斗终生”等。‎ ‎ ‎ - 22 -‎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