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2020届高三6月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合肥市 2020 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本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早年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针对中国乡村结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 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在其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 定。差序格局具有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双重属性:前者以克己主义为内核,表达儒家道德理想; 后者以自我主义为内核,践行在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克己主义的道德理想和自我 主义的道德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 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旨趣,与其说是刻画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解释中国人的行 动逻辑;毋宁在于以现代西方为他者,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呈现中国传统与西方现 代性之间的深刻紧张。费孝通理性意识到,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世界大势决定了中国再也 不可能独立于现代化洪流之外,然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既不是西方社会制度的直接转渡,也不 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决定了社会变迁决非一个彻底告 别传统、辞旧迎新的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过程,一个传统 与现代相互角力和冲突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在相容相克中蕴育出深刻的张力, 这种张力决定了中国社会转型既不可能通过移植西方社会制度来完成,也不可能内生出独立 的动力机制。 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怎样找到传统 - 2 - 与现代之间的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正是由于 这一问题意识,费孝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既没有沦为激进主义,也没有滑向保守主义,而是 在探究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中表达他对充满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切忧 思。 近代以来,无论是戊戌年间的维新主义者,抑或五四时代的自由主义者,均将中国的文 化传统视为“现代化”的最大敌人。在思想上选择了“往而不返”的激进倾向,且一波比一 波更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即只有破除一分“传统”,才能获得一分“现代化”。在 百余年的反传统和现代化过程中,大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遭到工具理性的解构,而小传统 意义上的差序格局在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机制中被不断地再生产。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深 深地嵌入到中国现代性之中。并成为中国现代性的萌发、生成和扩展的资源、规则和逻辑。 大传统与小传统间张力的消弭,在为现代性的生成和扩展开拓空间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刺 激了社会成员的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的扩张。个体道德性处于快速衰退的态势,社会秩序也 遭遇极大的危机。 目睹这一情势。“志在富民”的费孝通到了晚年,谈的最多的不再是“富民”问题,而 是“富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在他看来,前者是“生态”问题,而后者则是“心态”问题。 说到底,“心态”问题是人与人之间道义关系的问题,是利害关系失去道德约束而衍生出来 的问题。费孝通认为,道义秩序的重建和“心态”问题的解决只能从儒家文化中寻找精神资 源。这一认识,既来自费孝通对西方文明弊病的深刻洞察,也源于他近一个世纪的现代性体 验。费孝通晚年力倡文化自觉,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 而不是走向西化或复旧。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正是其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认为中国乡村以每个家庭为中心,依其势力划出大小不同的圈子。 B. 差序格局能映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有助于解释中国人的行动逻辑。 C. 儒家道德理想和日常道德实践蕴育而生的张力,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 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百余年来的不均衡发展,给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冲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紧扣题意,首先诠释差序格局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双重属性的具体内涵。 B. 第二段立足世界大势和中国文化特性,指出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性和复杂性。 C. 第四段以差序格局被解构为依据,批判近现代激进倾向,体现以史为鉴的思想。 - 3 - D. 末段从费孝通角度指出,要解决“心态”问题,应将儒家文化作为唯一精神资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差序格局概念可用于研究中国乡村结构,也可用于分析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B. 中国现代转型难以找到传统与现化的接榫之处,是因为其过程曲折艰巨和复杂。 C.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扩张的积极意义,在于实现了“富民”目标。 D.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与自身现化性体验有关,《乡土中国》是他力倡文化自觉的体现。 【答案】1. A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认为中国乡村以每个家庭为中心”错误。结合“费孝通早年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针 对中国乡村结构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在其周围划出一 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分析,原文为“针对中国乡村结构提 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每个家庭为中心”不同于原文 的“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势力”与原文“中心势力”不同。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 项,“体现以史为鉴的思想”错误。结合“在百余年的反传统和现代化过程中,大传统意义 上的差序格局遭到工具理性的解构,而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在权力与资本的共谋机制中 被不断地再生产。小传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现代性之中。并成为中国现代 性的萌发、生成和扩展的资源、规则和逻辑”分析,“以史为鉴”于文无据。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 - 4 - 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 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 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 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 性句子等。 B 项,“难以找到”错误。结合“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探究和追问一个根本问题,即在中国现 代转型过程中怎样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接榫之处和契洽之点,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 富有张力的平衡”分析,错在把原文中“怎样找到”换成“难以找到”; C 项,“在于实现‘富民’目标”错误,结合“大传统与小传统间张力的消弭,在为现代性的 生成和扩展开拓空间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刺激了社会成员的工具理性和自我主义的扩张。 个体道德性处于快速衰退的态势,社会秩序也遭遇极大的危机”分析,原文并无此意。 D 项,“《乡土中国》是他力倡文化自觉的体现”于文无据,结合“费孝通晚年力倡文化自觉, 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之间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而不是走向西化或复旧。费孝通 的差序格局思想正是其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分析,原文也无此意。 故选 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依据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地表水可依次划分为五类。其中一至三类为合格饮用水 水源;四类为轻度至重度污染水质,人体不能直接接触;五类及以上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 2016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40 个国考断面中,一至三类水质点为 1316 个,占 67.8%。 但是,全国 600 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的恶 化更使城市水短缺雪上加霜。对我国 118 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也显示,有 115 个城市地 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 40%。 城市污水按来源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家庭、机 关、商业和城市公共设施;工业废水往往含有腐蚀性、有毒有害、难以生物降解的污染物, 因此必须进行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方能排入生活污水系统;城市径流污水是雨雪淋洗城市 大气污染物和冲洗建筑物、地面等形成的,在降雨初期所含污染物甚至会高出生活污水多倍。 (摘编自国家环境保护局标准司《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指南》) 材料二: 处 理工艺 单 位污水 投资 (元/吨) 单位 污水处理 费(元/吨) 单位 污水耗电 (度/吨) 单位 污水用地 (平方米 /吨) 鼓 风曝气 833 >0.25 0.64 1.21 氧 化沟 574 0.25 0.23 1.20 人 工湿地 138 0.20 0 2.79 (摘编自沈耀良等《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理论与应用》) 材料三: - 6 - 城市污水通过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后,一般会进行三个阶段的处理。一级处理的对象是 污水中的漂浮物、悬浮物,可采用筛滤截留法等。二级处理,指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使其 各项指标达到要求,多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三级处理,又称深度处理,弥补二级 处理的欠缺,可使用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比如中和法、人工湿地法等。 某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利用闲置盐碱地,共占用芦苇荒地 80 公 顷。污水进入湿地后,芦苇繁密的茎叶减缓水流速度,过滤并加速沉降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 浮物。同时,基质表面和芦苇根系吸附大量微生物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 悬浮物被基质和芦苇根系裁留、过滤与吸附,有机污染物或通过生物膜的吸收、网化及异化 作用而 被去除,或作为养分与元素被芦苇根系直接从水体中吸收。 芦苇有适应缺氧土壤条件的结构与特征。能通过发达的通气组织将氧气传送到根区,促 进根区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好氧微生物活动,保证污水中的氮磷不仅能作为营养成分被植物和 微生物直接吸收,而且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从污水中被 去除。最后,只要持续收割芦苇成熟的基叶,或者定期更换湿地床基质,就可保证污水中的 养分被持续有效地移走,从而使污染物最终从系统中被去除。并且,芦苇根系分泌物还能杀 死污水中的大肠杆菌和病源茵。 经过该市河水厂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优于地表水五类标准,可以直接用于淡水养鱼和水 生植物种植。这种处理工艺还促进了物质能量的自然循环,改进了生态系统结构,并且能够 防治近海区域的赤潮。 (摘编自夏汉平《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与效率》) 4. 下列对“地表水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表水的类别划分不仅要考虑环境功能,更要兼顾保护目标。 B. 四类地表水属于轻度至重度污染水质,有时可用于水产养殖。 C. 工业废水在进行去毒去害的处理后,可以排入生活污水系统。 D. 从降雨期污染物含量来看,城市径流污水始终高于生活污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6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国考断面中合格饮用水源占多数,这应与倡导“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分不开。 B. 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存在较为突出的水资源短缺和水域污染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活污 水工业废水和径流污水的处理力度。 - 7 - C. 芦苇的根系能够直接从水体中吸收有机污染物,或者通过生物膜吸收同化及异化有机污染 物,从而达到有效处理污水的目的。 D. 污水处理厂在处理城市污水时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可采用各自不同的处理方法,有 时三个阶段也可共用同一种方法。 6. 相对于其他污水处理工艺,某沿海城市污水厂采用的人工湿地处理法有哪些优点?请结合 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B 6. ①降低费用,节约资源。所需的单位污水投资大幅减少,污水处理费相对较低,并且无须 耗电。②适用性强,操作简便。适用于整个污水处理阶段,只要持续收割芦苇或定期更换湿 地床基质即可。③保护生态,效益显著。能促进物质能量的自然循环,改进生态系统结构, 防治近海区域的赤潮。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不仅要考虑环境功能,更要兼顾保护目标”错误,原文是说“依据水域环境功能和保 护目标”,没有递进关系。 C 项,“在进行去毒去害的处理后,可以排入生活污水系统”错误,原文是说“达到一定标准 后方能排入生活污水系统”。 D 项,“始终高于生活污水”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在降雨初期所含污染物甚至会高出生活污 水多倍”。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 项,“绝大多数城市存在较为突出的水资源短缺”错误,原文说的是“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 缺水”。 故选 B。 - 8 -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 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根据材料二可知单位污水投资费用高,而采用的人工湿地处理法,“利用闲置盐碱地,共占 用芦苇荒地 80 公顷”就能降低费用,节约资源;根据材料三“只要持续收割芦苇成熟的基叶, 或者定期更换湿地床基质,就可保证污水中的养分被持续有效地移走,从而使污染物最终从 系统中被去除”概括出适用性强,操作简便;根据材料三“这种处理工艺还促进了物质能量 的自然循环,改进了生态系统结构,并且能够防治近海区域的赤潮”概括出保护生态,效益 显著。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潮 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 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 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 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老规矩,十点钟在机房门口集合, 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别集合了吧?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彩呢。” 又一个接着说:“反正是那老一套。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来份电报。”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帮老兵操蛋在嘴上,执勤巡逻 可从来不会含糊。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十几个人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 在是憋得慌。有些怪话倒是正常,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 9 -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守兵。因为远, 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 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为祖国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 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早早地走完这 零点一平方,到机房换下报务员都去看电视吧。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外的大岛上转 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溜,班长知道有 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众人屏住气,班长听着,听着,咦, 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等 众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电报没来?”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他没好气地说:“没有什么,刚好遂你们的愿 了。”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不会有什么 意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心里一沉。再 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待,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不来慰问。急中 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北京的电报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心 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刮着西北风听不 清,但老乡的嗓子还能辨出来。趁着线路还好,他羞涩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简单:今年起电报发给白砂岛了。 他重复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白砂岛也是这一海区的一个小岛,比这儿更小,离大 - 10 - 陆更远,以前供给能力弱,够不着它,虽说属于我国领海,却无人驻守。上个月去了六个海 军陆战队的士兵安营扎寨。 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 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是看不见的,但 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更何况今晚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看着眼前肃立着的 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 是妒嫉…… 电视机里的喜剧小品伴着阵阵笑声传来,众人就像是没有听到。也许这时,这只电视机 是全中国唯一开着又闲着的。 还是班长打破了沉默,他打开保险柜,拿出了一叠纸,说:“这是进驻岛上以来,北京 发来的全部电报,一共十八封,我提议,今天我们宣读这些电报,同意的举手。” 唰的一声,一致举手赞成。 班长清清嗓子,念几句,有些沙哑,再清清,还哑,也就这样念了下去。 众人静静地听着,听着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 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 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 待什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 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 “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电报”为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情节安排上采取延宕和突转等手法,增添了小说 的戏剧化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B. 小说描写老兵对于收听新年慰问电报的态度,既有“谁愿来谁来”的牢骚,也有“电报没 来?”的疑惑,人物形象更显真实和立体。 C. 小说语言铿锵有力,段落都比较短小,甚至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形成参差错落之 美,使小说的叙事节奏加快且富于变化。 D. 小说通过典型的场景和细节把守岛生活写得细致动人,投射出坚毅,内敛着激情,蕴藏着 - 11 - 感动,歌颂了战士献身海疆的崇高精神。 8. 请结合情节发展,简要分析班长在未能收到电报后心理变化的主要过程。 9. 小说写的是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故事,却以“潮声”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7. C 8. ①未能按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困惑而又自责;②得知电报发给白砂岛, 班长失落而又苦闷;③读着往昔的电报,班长自豪而又怅然;④听到电视传来新年祝福,班 长欣慰而又释然。 9. ①潮声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致,与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现实事件相互映衬,增强 了小说的暗示性;②潮声让人联想到海岛战士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小说的 氛围,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③潮声伴随着海岛战士的深情回忆,更象征着战士奉献青春、 守疆卫国的心声,烘托了人物心理,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 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 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 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 些硬伤。 C 项,“语言铿锵有力”错误,小说语言自然质朴,有生活化特点。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 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表现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重点词语,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 班长未能收到电报后的心理变化,主要体现在:由“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 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 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 心里一沉”“他觉得没法儿交待,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概括出困惑和自责;由“班长无言, 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是看不见的……看着眼前肃立着 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 还是妒嫉”概括出失落、苦闷;由“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 - 12 - 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 然若失”概括出自豪、惆怅;由“‘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概括出欣慰和释然。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 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 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 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 本文标题是“涛声”,小说关于“涛声”的描写只有一处,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潮声随 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这一情节是守海岛的战士今年没有收到北京的慰问来电, 因而重读往年十八封慰问来电过程中插入的一句景物描写,这一处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以 充满诗意的语言、情调描绘了守卫海岛的战士们生活的环境,渲染了美好的氛围,烘托了战 士守岛卫国的光辉形象,“涛声”与“战士的心声”达到了情感的共鸣,“涛声”也就具有 了一定象征性。以“涛声”为题,考生可以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升华主题等角度分析。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 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 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 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 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 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 4 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 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 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 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 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 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俭一名众,东海郯人也。父陵,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俭幼而修立,勤学有志操, 汝南周弘正重其为人,妻以女。梁太清初起家豫章王府行参军侯景乱陵使魏未反俭时年二十 一携老幼避于江陵梁元帝闻其名召为尚书金部郎中尝侍宴赋诗,元帝叹赏曰:“徐氏之子, - 13 - 复有文矣。”江陵陷,复还于京师。太建初,广州刺史欧阳纥举兵反,高宗令俭持节..喻旨。 纥初见俭,盛列仗卫,言辞不恭,俭曰:“吕嘉之事,诚当已远,将军独不见周迪、陈宝应 乎?转祸为福,未为晚也。”纥默然不答,惧俭沮其众,不许入城,置俭于孤园寺,遣人守 卫,累旬不得还。纥尝出见俭,俭谓之曰:“将军业已举事,俭须还报天子..,俭之性命虽 在 将军,将军成败不在于俭,幸不见留。”纥于是乃遣俭从间道驰还。高宗乃命以俭悉其形势, 敕俭监军。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咨议参军,兼中书舍人。 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馀并如 故。寻迁黄门侍郎,转太子中庶子,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 书左丞,以公事免。寻起为中卫始兴王限外咨议参军,兼中书舍人。后主..立,授和戎将军、 宣惠晋熙王长史,行丹阳郡国事。俄以父忧去职。寻起为和戎将军,累迁寻阳内史,为政严 明,盗贼静息。迁散骑常侍,袭封建昌侯,入为御史中丞。俭性公平,无所阿附,尚书令江 总望重一时,亦为俭所纠劾,后主深委任焉。又领右军。祯明二年卒。弟份性孝悌,陵尝遇 疾,甚笃。份烧香泣涕,跪诵《孝经..》,昼夜不息。如此者三日,陵疾豁然而愈,亲戚皆谓份 孝感所致。 (节选自《陈书·徐俭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太清初起家/豫章王府行参军侯景乱/陵使魏未反/俭时年二十一/携老幼避于江陵/梁元 帝闻其名/召为尚书金部郎中/ B. 梁太清初/起家豫章王府行参军/侯景乱陵/使魏未反俭/时年二十一/携老幼避于江陵/梁 元帝闻其名/召为尚书金部郎中/ C. 梁太清初/起家豫章王府行参军/侯景乱/陵使魏未反/俭时年二十一/携老幼避于江陵/梁 元帝闻其名/召为尚书金部郎中/ D. 梁太清初/起家豫章王府行参军/侯景乱/陵使魏未反/俭时年二十一/携老幼/避于江陵梁 元帝/闻其名召/为尚书金部郎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作为凭证。西汉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 B. 天子,即天之嫡长子。封建时代宣扬帝王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 C. 后主,古代指被俘的割据政权的末代君主,如蜀汉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等。 D. 孝经,儒家阐述政治制度的著作,认为孝是美德的根本,国君可用孝治理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俭修身好学,受到赏识。他自幼修养身心而能有所成就,勤奋好学而有志行操守,人仕 - 14 - 前周弘正重其为人,人仕后梁元帝赏其文才。 B. 徐俭深入叛军,态度从容。他面对叛军首领欧阳纥的威逼利诱,能不辱君命出言劝诫,后 又以禀告天子为由说服欧阳纥放自己回到京城。 C. 徐俭屡任要职,施政严明。他在平定叛乱之后曾多次担任中书舍人等要职,调任寻阳内史 之时,施政严格公正且赏罚分明,盗贼不兴。 D. 徐俭正气凛然,为官正直。他秉性公正平和,不阿附权势政要,曾经纠弹劾声威重极一时 的尚书令江总,赢得陈后主对他的信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吕嘉之事,诚当已远,将军独不见周迪、陈宝应乎?转祸为福,未为晚也。 (2)于是乃遣俭从间道驰还。高宗乃命讨绘,仍以俭悉其形势,敕俭监军。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吕嘉的事,确实应当是久远了些,但是将军难道没看到周迪、陈宝应的事吗?转祸 为福,还不算晚啊。 (2)欧阳纥于是就打发徐俭从小路骑马返回京城。高宗于是命令讨伐欧阳纥,又因为徐俭熟 悉那里的形势,诏令徐俭担任监军。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 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梁太清初年,出仕为豫章王府行参军。堡景作乱时,徐陵出使魏未 回朝,徐俭当时二十一岁,携老带幼到江陵避难。梁元帝听说他的名声,召他任尚书金部郎 中”。 “梁太清初”时间状语,独立成句,排除 A; “陵使魏未反”中,“陵”是后句主语,在其前停,排除 B; “梁元帝闻其名”中,“梁元帝”是后句主语,在其前停,排除 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 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 - 15 - 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 项,“孝经,儒家阐述政治制度的著作”错误,应是“伦理”。《孝经》,以孝为中心,为历 代儒客尊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 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 项,“他面对叛军首领欧阳纥的威逼利诱”错误,于文无据。“纥初见俭,盛列仗卫,言辞 不恭”原文,意思是“欧阳纥起初见徐俭时,排列许多卫队仪仗,言语间颇不尊重”。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诚”,确实;“独”,难道。(2)中 “间道”,从小路;“敕”,诏令。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 16 -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徐俭又名众,东海郯人。父亲徐陵,担任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徐俭从小修养成立, 勤奋好学志行操守好,汝南周弘正看重他的为人,嫁女给他为妻。梁太清初年,出仕为豫章 王府行参军。堡景作乱时,徐陵出使魏未回朝,徐俭当时二十一岁,携老带幼到江陵避难。 梁元帝听说他的名声,召他任尚书金部郎中。他曾经陪从元帝宴会而赋诗,元帝赞赏说“徐 家的孩子,又是有文才的”。江陵沦陷,徐俭又回到京城。太建初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 反叛,高宗命令徐俭持符节宣读圣旨。欧阳纥起初见徐俭时,排列许多卫队仪仗,言语间颇 不尊重,徐俭说:“吕嘉的事,确实应当是久远了些,但是将军难道没看到周迪、陈宝应的 事吗?转祸为福,还不算晚啊。” 欧阳纥默然不答,担心徐俭涣散他的部众,不准徐俭入城, 把徐俭安置在孤园寺,派人守卫,几十天不能返回。欧阳纥会见徐俭,徐俭对他说:“将军 已经起事,我徐俭须回去向天子报告,我的性命虽然在将军掌握中,可将军的成败却不在于 我徐俭,徐俭以不再被留为幸。” 欧阳纥于是打发途俭从小路骑马奔回。高宗于是命令讨伐 欧阳纥,又因为徐俭熟悉那里的形势,诏令徐俭担任监军。平叛结束,高祖嘉奖继,赏赐奴 婢十人,米五百斛,授镇北鄱阳王咨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积累年资而升任国子博士、大匠 卿,其余任职照旧。不久升任黄门侍郎,转太子中庶子,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后 因公事免职。不久又起用为中卫始兴王限外咨议参军,兼中书舍人。又为太子中庶子,迁贞 威将军、太子左卫率,中书舍人照旧兼任。后主即位,授和戒将军、宣惠晋熙王长史,行丹 阳郡国事。随后因父丧去职。不久起用为和戎将军,再调至寻阳内史。为政严明,盗贼不兴。 升任散骑常侍,袭封建昌侯,入朝为御史中丞。徐俭秉性公正平和,不阿附势要,尚书令江 总声威重极一时,也被徐俭纠察弹劲,后主对他非常信任。又领右军。被明二年逝世。弟弟 徐份生性孝顺长辈友爱兄弟,徐陵曾经患病很厉害,徐份流泪烧香祷告,跪着诵念《孝经》, 昼夜不停,就这样三天,徐陵的病突然痊愈,亲戚都说是因为徐份的孝行感动了上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浣花溪图①引(节选) 黄庭坚 此公乐易真可人,园翁溪友肯卜邻。 邻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 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 - 17 - 宗文守家宗武②扶,落日蹇驴驮醉起。 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 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注】①浣花溪:杜甫晚年隐居于此.附近有杜甫草堂。②宗文、宗武:杜甫的儿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直陈杜甫乐观平易,深受人们喜爱,菜农和渔夫都愿意与他为邻。 B. “鱼鸟相亲,桃李无主”生动再现杜甫与自然相亲相近、亲密无间的关系。 C. 宗文守家有成而宗武建功立业,诗人表达了对杜甫教子有方的赞赏之情。 D. 诗人选取若干典型的画面来表现杜甫的精神世界,情感深厚,语言平实。 15. 本诗既写了杜甫之“乐”,又写了杜甫之“愁”,二者有何内在联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 析。 【答案】14. C 15. ①“乐”的是隐居浣花溪边,与友邻相亲,与自然相近;②“愁”的 是国家衰危,中原沦陷,战事未息。③“乐”不忘“愁”,可见杜甫忧国忧民,情怀高尚; “愁”不忘“乐”,可见杜甫热爱生活,才性健全。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 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宗文守家有成而宗武建功立业,诗人表达了对杜甫教子有方的赞赏之情”有误,此句 是说宗文在家而宗武跟随杜甫一起,在其喝醉之时扶着父亲,不是说一个守家有成,一个建 功立业,更谈不上对杜甫教子有方的赞赏,展现的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之情。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 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 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 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 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 - 18 - 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从前两句可知,诗人“乐”在晚年能隐居浣花溪,能与 菜农和渔夫等为邻。三四句“邻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反映了大家关系和睦,还 可以亲近自然,与鱼鸟为伴。五六句写可以乘坐载有酒的船,可以坐马车,可以欣赏桃李, 自由自在,这都是“乐”的原因。“愁”的是“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国家 还在战乱之中,危机未解。诗人能够做到个人“乐”时而不忘家国之“愁”,反映了他忧国 忧民的品质;在“愁”中不忘寻“乐”,说明了诗人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 【点睛】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 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不要将自己不愿意做的 事情强加给别人的观点。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声响角度描绘了激流冲击山崖、 响彻山谷的情景。 (3)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如果不吸取前世的经验教训, - 19 - 就只会让后人再次痛惜。 【答案】 (1). 己所不欲 (2). 勿施于人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 石万壑雷 (5).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己”“喧豗”“砯”“壑”“鉴”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 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 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 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 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的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 、古朴和自然的方法—— 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中国是岩画大国,在地处中国西北内陆的 宁夏贺兰山东麓发现了 的古代岩画,山岩上到处都是构图奇特、形象简练的岩画。对 于这些岩画,人首像最具特色,并以近千幅左右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最 具规模的地区。有贺兰山岩画“镇山之宝”之称的“太阳神岩画”,就是一幅人面图案,眼 睛、耳朵等部位奇特且对称。重环的双眼、短线刻划的睫毛、半圆形的轮廓和鼻子,以及嘴 部 的描绘,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把太阳 ,表现出远古人们对太阳和自然的崇 拜、敬畏。 根据岩画的图形和西夏的刻记分析,( ),记录了远古时代先民在 3000 至 10000 年 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和娱舞等生活场景。“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如今,我们已经 无法寻觅那些曾经留驻贺兰山的先民们的踪迹,只有这些镌刻在岩石上的最初印记,在风中 向后人隐隐传达着来自远古的信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粗犷 数以万计 匪夷所思 人格化 B. 粗率 数以万计 匪夷所思 形象化 C. 粗率 不可胜数 异想天开 人格化 - 20 - D. 粗犷 不可胜数 异想天开 形象化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人首像岩画是最具特色的,并以近千幅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最具 规模的地区。 B. 这些最具特色的人首像岩画,以近千幅左右的数量使这里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 中、最具规模的地区。 C. 在这些岩画中,人首像最具特色,并以近千幅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最 具规模的地区。 D. 在这些岩画中,人首像最具特色,并以近千幅的数量使这里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 中、最具规模的地区。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在不同时期先后刻制贺兰山岩画,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B. 贺兰山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C.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们先后在不同时期刻制贺兰山岩画 D. 贺兰山岩画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之后不同时期又有所刻制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 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 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 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 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 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 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处,粗犷:一指粗鲁强横,二指粗率豪放。可以说人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一个地方的 环境风俗面貌,有种大气磅礴的意思,如自然生长般未经修饰,属豪放派的。粗率:草率, 粗心大意。这里形容石刻这种方法,要和 古朴、自然相应,应用“粗犷”。 第二处,数以万计:以万来计算,形容很多。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这 里形容古代岩画数量多,但远还没有到数不过来那么多,应用“数以万计”。 - 21 - 第三处,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异想天开:比 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这里形容对嘴部的描绘非常 人所能想象,应用“匪夷所思”。 第四处,人格化:文艺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将动物、植物及非生物赋予人的特征, 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形象化: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实在化。这里强调的是让太阳具 有了人的特征,属于艺术创作,应用“人格化”。 故选 A。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 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 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 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原句介词使用不当,“对于”有误,应该是“在这些岩画中”;重复赘余,“近”与“左右” 不能同时使用,删去其一;不合逻辑,不是“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最具 规模的地区,应该是“使这里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最具规模的地区”。解决了 以上问题的只有 D 选项。 故选 D。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 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括号后面内容是“记录了远古时代先民在 3000 至 10000 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和娱舞 等生活场景”,主语应该是“贺兰山岩画”,排除 AC; “贺兰山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与前文“根据岩画的图形和西夏的刻记分析”衔接紧 密,排除 D。 故选 B。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 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 22 - ①______?也许,我们需要把注意点从消极的事情转到积极的事情上。如果我们换个想法, 先想“有好多快乐的事”,并把这些快乐的事情都列出来,就会发现:咦,快乐的事情也很 多呀!除了体味自己和别人拥有过的快乐,我们也可以②______。多巴胺经常被吹捧为“快 乐激素”或大脑的“奖赏中心”,但研究表明,它跟我们寻求奖励的过程的联系,可能比奖 励本身更密切。当我们看到新奇事物时,大脑可能会“说”:这个东西好新奇喔,它会给你 奖励!然后③______,而多巴胺使你感到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探索新事物让我们更开心, 因为我们期待新鲜的奖励。 【答案】 (1). 怎样才能感到快乐呢 (2). 自己创造新的快乐 (3). 大脑分泌多巴 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 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此段文字论述大脑的快乐机制。第一处,是一个问句,引出下文内容, 下文内容讲的是快乐的产生机制,所以填“怎样才能感到快乐呢”。第二处,上文说“除了 体味自己和别人拥有过的快乐”,对应的是自己方面,所以此处填“自己创造新的快乐”。 第三处,上文说“多巴胺经常被吹捧为‘快乐激素’或大脑的‘奖赏中心’”,下文说“而 多巴胺使你感到快乐”,横线上是大脑和多巴胺的关系,所以填“大脑分泌多巴胺”。注意 字数限制。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 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 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 作答。 2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的新闻材料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 30 个字。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19 年 10 月 21 日(星期一)下午 3 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传出重 要信息:银行机构在保持量价平衡的前提下,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在 2018 年基础上巩 固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将国家优惠政策充分体现到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中。2019 年 前 8 个月,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利率是 6.8%,比 2018 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 0.59 个百分点。 其中,大型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是 4.75%,较 2018 年全年平均贷款利率下降 0.68 个百分点。通 过发放信用贷款、减费让利等措施,降低小微企业其他融资成本 0.58 个百分点。大型银行的 这两项措施,让小微企业的信贷综合融资成本合计下降了 1.26 个百分点。 - 23 - 【答案】示例:银行机构在“保本微利”原则下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压缩语段中写一句话新闻的能力。一句话新闻是由一个短句构成的新闻。 常常是用一句话把那些有重要意义的、为群众普遍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出来。让读 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到更多的消息。一般压缩为“谁怎么样”,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多写。 本则新闻中导语部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19 年 10 月 21 日(星期一)下午 3 时举行新闻 发布会,会上传出重要信息:银行机构在保持量价平衡的前提下,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 在 2018 年基础上巩固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将国家优惠政策充分体现到小微企业融 资成本中”,交代了主要内容:银行机构在 2018 年基础上巩固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 即在“保本微利”原则下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第二句“2019 年前 8 个月,新发放小 微企业贷款的利率是 6.8%,比 2018 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 0.59 个百分点。其中,大型银行平 均贷款利率是 4.75%,较 2018 年全年平均贷款利率下降 0.68 个百分点;通过发放信用贷款、 减费让利等措施,降低小微企业其他融资成本 0.58 个百分点”,说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低 的具体数据;第三句“大型银行的这两项措施,让小微企业的信贷综合融资成本合计下降了 1.26 个百分点”,进行总结。主要信息在第一句,即“银行机构在‘保本微利’原则下降低 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压缩时只要在 30 个字内将导语部分中的关键信息表述出来即可。 【点睛】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 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 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 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 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5 年 5 月 27 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采用传统测量方法,首次精确测定珠峰 海拔高程为 8848.13 米。 2005 年 5 月 22 日,中国采用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严密计算,确 定珠峰高程为 8844.43 米。 2020 年 5 月 27 日,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采用最新科技方法进行第三次测量。据推算,珠 峰实际是以每年 4.4 毫米的速度在“长高”。世界之巅今年有多高?世界瞩目的数字即将公布。 一座山峰,一种人生,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高度。同时,人们对于这一高度的认识和 - 24 - 把握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定义或重新定义这一高度,需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 度、永不止步的追求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定义山峰高度,勇创人生巅峰 珠穆朗玛峰,立于世界之巅,立于中国之畔,随着时光荏苒,日月轮回,1975 年至 2005 年中国由传统测量再到大地、卫星相结合测量,珠峰的高度由 8848.13 米精确至 8844.43 米。 或许,山峰好比人生巅峰登山测距如似我们一生的追求,我们如何去定义一个人的一生,一 个时代的高度如何在有限的时光内去创造更高的高度?我想,面对未知,面对人生,面对时 代,必须求进上进精益求精,斗志昂扬。 面对未知,进则俱进,退则恒退。珠峰是否在以每年 44 毫米的速度在长高?这是未知的。 我们的人生同样面对太多的未知,但是“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 之志。”或许“山川难改”,但我们可以掌控自我的人生,我们可以决定并明确意识自己究 竟是在进步还是退步,不以未知为惧怕的理由,不以绝望为结束的理由,人生起伏难免,我 们的高度应由自己定义。木心曾说过“所谓万丈深渊,走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我们的高 度当然有别于山峰,这是一种向上的心态,乐观的精神。 面对人生,精益求精,不可马虎。人生无以用数字衡量,更无以谈及精确至小数点后多 少位,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测算自我的高度和地位。此分为两方面,一是求真务实,二是自我 反省。求真务实,求真理务实际,世上没有什么“乌托邦”,也无法逃避至‘桃花源林”, 只有真切地行动,我们才能不仅是肉体存活于这个世界上。二是自我反省,“吾日三省言身”, “君子以细量身,以省塑志”,“任用良才,得以复己明志”,不断反省,如同不断精确数 字,无限不循环迈向的是更加精确。大国工匠,科研人员,中华的崛起就是在探寻属于我们 的小数点后一位将是什么。 面对人生,面对时代,潜力无疆。十年前,我们无以料到高铁时代,十年前,我们无以 料到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小时候写下的天马行空的梦想在逐步实现,人生的巅峰-直在上进, 祖国的时代也将不断进步。 一切就犹如珠峰之巅,观红日飞雪,望清雨冰川。所谓定义,就是打破定义,以精益求 精,求真务实,再寻巅峰。 【解析】 - 25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 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 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 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审题】材料为叙述性文字为主,也有说明性的文字。叙述性的文字涉及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等。其中,(1)地点固定不变,但第 2 则材料未提及“登顶珠峰”,疑为疏漏;(2)人 物第 1 次称“中国登山队”,第 2 次忽略未提及,第 3 次所称“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更能 凸显“测量专业特质”。以上两点并非关注要点。值得注意的是时间和事件:(1)从时间上 看,年份分别为“1975”“2005”“2020”。第 2 次与第 1 次相差 30 年;第 3 次与第 2 次相 差 15 年,与第 1 次相差 45 年。这一年份的选择,结合文段内容,显然与技术进步有关,当 然也具有纪念意义。年份之外,月份同为 5 月下旬,分别是“5 月 27 日”“5 月 22 日”“5 月 27 日”,材料中未提及这一时间点的选择原因,但仍可推知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彰显纪念 意义。(2)从事件上看,三个“采用”值得注意:“采用传统测量方法”“采用传统大地测 量与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最新科技方法”,由此可见,材料突出了科技进步带来 的巨大影响。说明性的文字有三处。前两处关注珠峰的海拔高程“8848.13 米”“8844.43 米”,第三处则强调:“据推算,珠峰实际是以每年 4.4 毫米的速度在“长高”。”以第三 处为依据,则前两处的数字令人顿生疑窦:为什么第 2 次测量所得较第 1 次测量所得要低 3.70 米?显然,这一矛盾要由叙述性文字中提到的三次测量所“采用”的方法来回答。材料部分 主要呈现出测量高度降低和珠峰实际“长高”的矛盾,意在引发考生的思考和感悟。在此基 础上,提示语做了点醒和拓展,意在引导考生尽快“入乎情境之中,又能超乎情境之外”。 1.关于“高度”。“高度”一词,既指事物本身客观具有的高度,也指人们对事物高度的主 观认识。二者并不总是保持一致;更多的时候,由于“人们对于这一高度的认识和把握也在 不断变化”,主观认识的高度只能无限接近客观事物的高度,且准确的程度并非一定呈现递 进的态势或局面。 2.关于“这一高度”。提示语中两次出现“这一高度”,均指事物本身的客观高度。提示语 中说:“一座山峰,一种人生,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高度。”也应指“山峰”“人 生”“时代”在客观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人生的高度”应当是就人生实际取得的成绩或成 就而言,“时代的高度”应当是就特定时代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方面所创造的财富 而言。 3.关于“定义或重新定义这一高度”。这里的“高度”应当指主观意义上的高度,也就是指 - 26 - 人们对客观事物高度的认识与再认识。准确认识和深刻掌握事物客观的高度,无疑是十分艰 难的。这就需要人们“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等”。一个“等” 字,说明在三者之外,还可从材料中挖掘“敢于攀登”“注重科研”“严谨细致”等内涵。 4.关于“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从所给这三条中“三选一”, 或者另辟蹊径确定某一种材料中所内含的精神、态度或追求,就某一点生发拓展,当然是可 以的。但是,我们注意到,2017 年全国卷要求“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 中国”,以及 2017 年全国卷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结合本 道作文题的实际情况看,如果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精神、态度或追求,探究其中的联系, 及它们对成功的共同作用,则更佳。这一点虽然并未在提示语中明确提出,但是就体现文章 思辨性的角度来看,这一类的文章无疑更胜一筹。由此,应将“以材料中内含的两三种精神、 态度和追求为基础确定立意”作为“一类作文”的评分标准。 5.关于任务驱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这里的思考和感悟不能脱离“三 次登峰测量”这一材料内容,要能够紧紧围绕对山峰、人生、时代的“定义或重新定义”。 高考作文多是考查考生“三观”,本次命题就是如此。写作时,考生要体现主题意识、身份 意识和任务意识。 “要求”部分分析。“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这里做一个强调。 【立意】严谨细致,注重科研;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 【结构】标题切合题意,《定义山峰高度,勇创人生巅峰》,首段联系材料,得出观点,“面 对未知,面对人生,面对时代,必须求进上进精益求精,斗志昂扬”。第二段围绕“面对未 知,进则俱进,退则恒退”论述,第三段围绕“面对人生,精益求精,可马虎“论述;第四 段围绕“面对人生,面对时代,潜力无疆”论述。最后一段强调“一切就犹如珠峰之巅,观 红日飞雪,望清雨冰川。所谓定义,就是打破定义,以精益求精,求真务实,再寻巅峰”。 【素材】1.一种人生,当有一种人生的高度。从牙牙学语时的“人之初,性本善”,到志在 青年时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们无不感受着不同的人生高度;从《少年 中国说》中的“少年强则国强”到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又何曾不是一代青 年应当把握的人生高度。“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 望。”习总书记的话正寄予我们这一代新的厚望,正将中国的坐标交予我们手中。中国的高 度将由我们共同测量,靠什么测量?靠的只能是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 的追求。 - 27 - 2.八十年代深圳蛇口的一声巨响,惊醒了沉睡百年的雄狮,改革开放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从 此在世界忙碌的身影中多出了中国的影子,记下了中国的步子。二十一世纪我们高擎中国大 旗不断进军,中国,这个符号徐徐融入中国人心中,我们成为共奔小康路的追梦人。2025 年 中国将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2035 年中国将进入世界中等制造强国行列,作为当代青年, 我们当壮志凌云,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去丈量未来中国的高度。今年,一个 平凡无奇却又让人永生难忘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运转中的中国、甚至世界的速度。 也许是中国人那种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迎难而上的不屈服精神,让我们再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 高度,这是十四亿中国人民同心协力累积的高度,是不可估量的高度。 3.“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处在时代的交汇点上, 2020 注定开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只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太堵,方可站得定、 站得稳,永不止步,也方能站得高,这正是我们当下的时代任务。每一座山峰,每一种人生, 每一个时代,都是中国人民也是中华民族对高度的不懈追求。未来,何将响彻?壮志凌云, 气壮山河。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 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