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筛选(测)(含解析)
专题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筛选 (时间:80 分钟,分值:80 分) 班级 学号 得分 1、【18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高三 10 月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0 分)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学形式:一种是“诗”, 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 “词”, 它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 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因为在当时,词 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原来是“辤”字,后来写作“辭(辞)”。所以,“诗词” 本来就是“诗 辞”。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 韵文形式,被谱入乐曲,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辞,或说歌辞,其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 区别的。在当时,诗就是辞。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定名,就称之为曲辞或 歌辞,简称为辞,例如楚地流行的歌辞——楚辞就是如此。 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与歌辞分了家。从此 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辞” 字。这个“辞”字,晋宋以后,都简化用作“词” 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这一切“词” 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而且是一个普通 名词,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兴了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它们的句法和音节更能便于作曲,而与诗的形式渐渐地远了, 当时把这一类的歌词称为曲子词。每一首曲子词都以曲调名为标题,例如《菩萨蛮》等。从晚唐五代到北 宋,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晚唐牛峤《女冠子》云“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 词”,类似的词字,也都是歌词的意思。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 周邦彦的词集名为《清真集》,没有一部词集称为“某某词”的。南宋初期,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它指的是 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的这些曲子词。无论乐府、长短句或近体乐府,这些名词都反映作者仍然把词作为 诗的延伸和附属于诗的一种边缘文体。诗余这个名词,就明确地说明了当时把曲子词作为诗的剩余产物, 试图把词从诗的领域中离析出来。不久后,当时的出版商编刊了六十家的诗余专集,绝大多数都改集名为 “词”,例如《东坡乐府》改名为《东坡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改名为《淮海词》,《清真集》先改名为《清 真诗余》,后又改名为《清真词》。从此以后,“词”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被确定下来。 (1)下列关于“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诗词”作为一个语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这一观念至迟在宋代 就已经产生了。 B. 诗是商周时代就已产生的文学样式,词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文学样式,我们常把它们 合称为“诗词”。 C. 从字形演变的角度看,“诗词”本来等同于“诗辞”;由于宋代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这两个词语就 不再等同了。 D. 虽然诗和词都采用了韵文的形式,但起初“诗词”这两个字很少连用,即使连用,也是用来指“诗 的文词”。 【答案】C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项,在原文对应的语句是“到 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由此可见,选项中“由 于宋代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错,属于“曲解文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 汉代时,五言诗成为一种无法演唱的歌辞,从此,凡能作曲歌唱的诗的题目下常常带有“辞”字, 后来简用做“词”字。 B. 诗是抒情言志的韵文,可以谱入乐曲,配合音乐歌唱,这时的诗就是曲辞或者说是歌辞,和现在的 歌词是没有区别的。 C. 唐代时,所有的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都是可以作曲歌唱的诗,这里的“词”是指具有 歌词意 义的一个普通名词。 D. 曲子词是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句法和音节便于作曲,以曲调名作为标题。如《菩萨蛮》就是依“菩 萨蛮”曲调填的歌词。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分) A. 作为楚地民众中流行的歌辞,“楚辞”是从音乐性的观点来定名的。如果从文学的观点来定名的话, 楚辞是可以称为“楚诗”的。 B. 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如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可见在当时的作者观念中, 词只是诗的延伸和附属。 C. 南宋初期,开始用“诗余”指称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等人的曲子词。“诗余”这一名词的出现, 使词从诗的领域中脱离出来。 D. 南宋时的出版商在编刊诗余专集时,将绝大多数专集都改名为“词”,应该是意识到了“词”可以 作为这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 【答案】C 2、【18 届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区第一中学百校联盟试题 11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0 分) 进化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间断平衡”,意指一个生态在达成平衡之后,有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稳定 状态,但一旦某种因素触发进化的齿轮,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各部分相互反应, 直到新的平衡形成。生物学家将这这种新旧之间的交替称之为:“蹦移”。。 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演化。继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在工业时代,人类已见 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现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处。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既有的 平衡态,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3D 打印等新技术的发明,正在将“未来”带到世人 面前。新、旧技术革命之间的转移正在发生。这是技术的“蹦移”。 全球化发展类似于生态演化。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轮全球化历程。第一 轮是以英国主导,主要表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二轮以美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 贸易全球化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本、信息、人才的全球流动。而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正在遭遇其 本国人民的抗拒,也进入到逆向时期。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秩序,一旦展开,就不 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最多是变化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以当前的情势论,中国正走近世 界舞台的最中央。这是国家的“蹦移”。 新旧交替之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任何人都难免彷徨、犹豫甚至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类似于两百年前欧洲农民面对蒸汽机时的心情。但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不 到两三百年工业时代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之中农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和,今天一个普 通人可享用汽车、冰箱、飞机、高铁等工业制成品,在封建时代即使帝王权贵也不可得之。由技术进步而 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虽然不可能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的。这是增长的“蹦移”。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低垂的果实”被采摘完毕,而要走出衰退、 迎来下一个繁荣,唯有创新和技术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的交替期,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 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需要发挥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能动性,主动清除那些不合时 宜、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冗余,来为新技术的成长壮大开辟空间,留足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迎来 几十年连续的增长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政府 2013 年以来始终矢志不渝 推动的“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 创造性,一方面在中国经济下行之行稳住了对于全社会重关重要的就业,另一方面创造出人人都有可能和 条件为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以为,这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摘编自冯俏彬《即将到来的大变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间断平衡”是指在平衡状态下,进化的齿轮一旦被某种因素触发,各部分会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 衡产生。 B. 人类社会从漫长的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已经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C. 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轮全球化遭遇本国人民的抗拒,经济逐年衰退,进入了逆向时期。 D. 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B 项,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都是工业时代的,时间错位。C 项,“经济逐年衰退”于文无据。D 项,“全面释放”错,选项范围扩大, 原文是“极大的程度上释放”。故选 A。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 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 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如本题 B 项,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是工业时代的,时间错位。C 项,“经济逐年衰退” 于文无据。D 项,“全面释放”错,选项范围扩大,原文是“极大的程度上释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第二~四段用三个“蹦移”审视新旧时代的变革,分析了技术进步、全球化发展和人工智能等 的巨大作用。 B. 文章在论证技术的“蹦移”时,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打破平衡态的重大作用。 C. 文章用普通人可享用的工业制成品远超帝王权贵为例,意为证明现代普通人比古代帝王的生活质量 还高。 D. 文章在最后一段提出了我们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的 观点。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全球化如果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回到原点,就会变换成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或更换一批演员。 B. 如果假以时日,因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可以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 进步的好处之下。 C. 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只有创新和技术进步,瞳出经济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 D. 既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又为人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创造条件,就是最大的 包容性增长。 【答案】A 3、【18 届高考全国卷语文预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0 分) 复旦大学在建校 110 周年的校庆日当天发布了新版形象宣传片《To My Light》后,被眼尖的网友指出 抄袭了日本东京大学 2014 年的宣传片《Explorer》(探索者),被截取的类似视频一经传出舆论一片哗然, 纷纷谴责复旦的不地道。 复旦大学作为中国的名牌高校,在建校 110 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其学校宣传片竟然抄袭日本宣 传片的创意,这让中国人情何以堪?难道连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也只会靠抄袭别人来凸显自己吗?对此很 多人不禁要问:我们中国人只是擅长抄袭吗?我们的诚信在哪里? 说到诚信,最近关于中国在美留学生的两则新闻,更让我们难堪,也更让我们反思:中国的教育为什 么没有教会我们诚信?一则新闻是美国检方 5 月 28 日对 15 名中国学生提起诉讼,指控他们在美国大学入 学考试(SAT)等考试中采用欺诈手段,收买枪手替考。如果被控罪名成立,这些中国学生可能面临几十年监 禁和几十万美元的罚金。 另一则新闻是 BBC 中文网 5 月 28 日的报道,文中称 2014 年有大约 8000 名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学校开除, 其中不乏在常春藤名校就读的学生。而被开除的原因,该报告称学术不诚实的比例占到 22.98%。由这两则 新闻再看看复旦大学涉嫌抄袭的宣传片,我们是否能从中找到一些因果关系?中国学生不诚实,中国的教 育机构应该承担很大的责任。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学生敢在美国造假?原因很简单,因为造假对中国学生来说真的很平常。想想我们 自己在中国受教育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很多造假的事情:为应付上级的检查,学校会要求学生造假;为了 学校之间的考试比赛,老师会安排学生相互抄袭;在学生之间内部相互抄袭、找替考更是经常发生的事。 要么是学校让学生造假,要么是学生自己造假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中国学生很自然 的将“造假”当成了家常便饭。 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竟然教唆、支持学生造假,这是多么可悲的事!中国学生将在中国养成的习惯带到 美国,所以上面两则新闻的悲剧也就发生了。其实不止学生,中国整个社会都在面临诚信缺失的问题,因 此造成的社会矛盾数不胜数;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正常运转,让中国人的生活烦躁不安。 诚信问题应该到了重视、解决的时候了。我们看到,中国对这个问题也很重视,“明礼、诚信”的价值 宣导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都能看到,这当然是好事;但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学校坚守诚信开始,只 有学校真的变成了“明礼、诚信”的典范,学生们才能在学校的耳濡目染中养成诚信的习惯,形成诚信的 品格,并将这种品格带到全社会。 由此,我们再看复旦大学宣传片抄袭事件,不得不说这对宣导诚信的中国来说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 广大的中国学子来说这也是一种极其不好的示范。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希望复旦大学以此次事 件为警醒,沉痛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以后的作为中,坚守教书育人的职责,树立起“诚信”育人的典范, 将诚信的价值观传导给一代代的学子,也为全社会带来“诚信”的正能量。 选自《中国教育为什么没教会我们诚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复旦大学 110 周年校庆日的不诚信行为,引起了一片轰动,人们纷纷谴责不地道、不诚信。 B. 关于复旦大学抄袭日本东京大学宣传片的事件,尤为将中国诚信问题展现出来,也激起每个中国人 的深思。 C. 美国检方控告中国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欺骗、替考等手段,如若查实,中国学生将可能会面临着严厉 的法律惩罚。可见,美国教育重视诚信。 D. 之所以在中国呈现出多种造假等不诚信行为,是因为中国教育环境让学生“有机可乘”。面对这种 状况,老师和家长在其中承担着很大的责任。 【答案】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每年都会有部分留学生因为学术不诚实而被开除,体现出中国在教育学生诚信方面的不足。 B. 为应付上级检查做假、学校间的考试做假、学生间的抄袭等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作风,所以造假 在学生中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家常便饭”。 C. 因为中国教育机构的唆使、支持学生造假的行为,不仅使中国学生把这种不良习惯带到了美国,还 导致两则新闻的悲剧发生。 D. 中国的不诚信行为不仅在学生中体现,甚至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这影响着国民的正常的生活;影 响着中国整个社会的运转;影响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 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 文中第四段仅提到 2014 年的 情况,而 A 中提到“每年”过于绝对,不能以偏概全。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 分) A. 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复旦大学需以抄袭事件为警醒,加大诚信 教育,树立“诚信育人”的典范。 B. 只有将诚信的价值观传导给每一代的学子,才能为全世界注入“诚信”的正能量,才能为广大中国 学子树立起良好的示范。 C. 中国虽然对诚信的重要性有着较好的认识,但是未能真正落实到学校,因为学校才是诚信教育的关 键示范场所,才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诚信的品格,将它带入社会中。 D. 近年来,不诚信行为在中国各个地方屡见不鲜,这不仅带给我们沉痛的反思,而且中国人也将为此 付出相应的代价。 【答案】D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 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 “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比 如本题 B 总体表述未能完全结合文章。 4、【18 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0 分) 忠孝仁义与汉代法制的建构 援孝入律,虽是对周秦以来法律制度的继承,但在法律实践中又一改秦法以弦制手段推行的弊端,在 基层社会组织中,设立孝悌、力田、三老等乡官制度,以孝悌伦理劝谕风化,敦厚民风;在官员的选人制 度上,以孝廉作为汉代选官的重要科目,促进了孝道伦理的推行;在养老制度上,以多种形式优抚老年, 将孝道伦理推广到整个社会,形成敬养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刑罚制度上,严惩不孝犯罪。这样就构成 了教化与惩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决狱”,不仅解决了孝道伦 理法律化的道德难题,也为法律伦理化提供了理论论证。孝伦理法律化以其极大的强制性使得孝伦理得以 积极参与汉代的政治生治,孝伦理的社会化则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 遍的价值诉求与伦理原则。 忠伦理与汉代法制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不忠入律”,汉代法律把不忠行为的种种体现,诸如大逆无 道罪(包括谋反、降敌、大逆罪等)、不道罪(包括诬罔不道、漏泄省中语不道、匿反者不道、上僭不道、 奉使无状不道)、不敬、大不敬等不忠行为纳入法律体系中,体现了“君为臣纲” 在封建法律中的重要地 位。另一方面,东汉时期形成的《忠经》成为固定化的法典,标志着两汉时期忠伦理已经成为一种系统而 宋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阐释,并且赋予忠以神秘化的宗教意蕴,并把 忠君作为最高道德准则,看作是最高的政治价值,强调恪守忠德所产生的政治功能。《忠经》由统治者通过 教化向社会成员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灌输,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现念,使忠君道德得到所有社会成员 的认同。而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进一步任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使《忠经》不仅是 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而且成为了具有封建法典意义的法律制度。在现实的法律实战中,忠 孝伦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了人们在忠孝关系的伦理抉择上的两难困境。在忠孝一体的情况下,以孝劝忠、 移孝为忠、忠孝两全是人们行为的正当选择;在忠孝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情况下,则呈现出由汉代前期的孝 重于忠到后来忠重于孝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忠孝之间的内在联系,忠孝矛盾一直未能被克服,从而形 成了道德佴导的一个重要误区。 汉代伦理与法制的融合内贯着自然一秩序原理、家国同构原理、伦理一政治原理,这三项原理是和谐 之道在自然、家庭和国家中的体现。家庭的伦理秩序与国家的政治(法律)秩序是一种等级结构,由家庭 伦理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构成的等级结构沿着宗法血缘这个原点向外扩展,人的身份等级及其权利义务都 会随之递减。但无论如何,维系家庭与国家和谐的人伦规范与秩序原则都没有变,家庭重孝道,国家重忠 道。忠孝虽有侧重,但往往又密不可分。忠孝仁义与法律长期纠葛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法系伦理法的鲜明 特征。道德渗透于法律之中,使得原本严肃的法条带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而法律进入伦理之中, 使得原本柔性的伦理似乎补足了钙质而具有更为刚性的强制力量,可以有效地维系伦理秩序。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 年 8 月 25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 汉朝对乡官、选人、养老制度的设计,既体现着对援孝人律传统的继承,又体现着对周秦 援孝入 律弊端的自觉规避。 B. 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解决了孝道伦理化的道德难题,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 伦理原则。 C. 《忠经》是成于东汉的一部法典,是忠伦理于东汉发展成为一种系统而完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 说的重要标志。 D. 以孝劝忠,移孝为忠、忠孝两全是在忠孝一体情况下的可能选择,而忠孝一体情况的存在并非任何 时候都是如此。 【答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周秦时代就已经援孝人律,而且采取强制措施加以推行,只是结果未必有利于孝伦理在社会的落地 生根。 B. 汉朝援孝入律,又“不忠人律”,而现实忠孝并非都能一体,所以是忠是孝的选择有时成为“二难 选择 C. 汉朝的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融合,其中贯穿着自然、家庭和社会相互和谐的基本精神,即“和谐 之道”。 D. “家国同构原理”视家庭的伦理秩序与国家的法律秩序为等级结构,它们都是沿着宗法血缘向外扩 展。 【答案】C 【解析】偷换概念。“自然-秩序原理、家国同构原理、伦理-政治原理”属于“和谐之道”,却被偷换成“自 然、家庭和社会相互和谐的基本精神”。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 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 念等等。此题选项 C 偷换概念。 (3)下列对文中的内容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之所以说《忠经》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是因为《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的阐 释,并高度评价忠君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 B. 《忠经》本是忠伦理的理论著作,之所以成为具有法典意义的著作,则是因为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 形式,援忠于律,强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 C. 文本先是从《忠经》本身的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进行阐释,接着从统治者的积极推崇进行论述,从 而阐明《忠经》特殊地位形成的缘由。 D. 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融合的特点,让中华法系伦理法具有了鲜明特征,这种特征体现为使严肃的 法条带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 【答案】D 5、【18 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0 分)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 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 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 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 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 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 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 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 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 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 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 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 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 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 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 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 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 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 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 “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 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 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 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 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 和评价诗歌。 B.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 者所处的时代。 C.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 “知人论世法”。 D.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 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 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 C 项张冠李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 的。 B.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 景。 C. 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 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没有假设论证。不能解读的诗歌是很少,不是人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B.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 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 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答案】D 6、【18 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 分) 今年是话剧进入中国 110 周年。话剧初入中国之时,启发民智,旁不可挡。之后的几十年,话剧对现 实产生巨大影响。百余年来,话剧界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艺术家、演出团体以及《雷雨》《北京人》《茶馆》 等大批优秀的本土原创作品。随着政府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扶持政策,对于当 代本土戏剧的发展助力很大,形貌多样的演出剧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各种鼓励原创的政策和措施激发了戏剧从业者的创作热情,盘活了演出市场。同时,难免有各种力量 争相加入戏剧的运作,只为资助和奖励,而置艺术于不顾。这也是全国上演的剧目数量虽多,.但具有时代 特征、民族特色,能够引人思考的佳作依然稀少,在舞台技术和表演、导演技艺大幅提升的同时,很多戏 剧作品的精神品质反而下滑的原因之一。 戏剧常常是社会的缩影,折射出世态人情。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娱乐化的浪潮,近年来,戏剧 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化,戏剧乃至艺术的生存环境、审美情趣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应该引 起注意的是,放任票房、收视率成为作品效果唯一的衡量标准,功利主义对于制作方、创作者乃至观众的 引导作用不可小觑。一些原创剧目舍本逐末,追求外在呈现形式的新奇,却忽视作品的内涵和本质;一些 剧目明知文本基础差、有硬伤,却由于种种原因仓促上马;盲目投资、拔苗助长等问题也陆续出现。精美 的舞台呈现配上严重缺失舞台剧特质的电视剧化、空洞、平庸的剧本,都阻碍着戏剧的进一步发展。戏剧 作品若是缺失了精神世界、丧失了思想的光芒,任何所谓的新技术、新方法甚至薪形式都难逃被迅速遗忘 和淘汰的命运。在舞台技术性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戏剧返璞归真,加强剧作和演出的精神内涵越发显得迫 切。 艺在于技,更在于心,如果创作者没有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戏剧人物的心灵碰撞与选择必然显得虚 假。创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敬业和操守是一切成长和发展的前提与保证。创 作者若果仍处于就事论事或者堆积材料的阶段,作品就会在整体上缺少创意和思想的火花,更多的是以戏 剧的形式来讲述一段生活、故事,侧重展示现象而忽略对本质的抓取,这就没有深入到塑造独特角色,探 索人物心灵轨迹以及体现独特情感色彩的创作轨道上来。 戏剧水平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只有精益求精,才能破除创作上的僵硬化、同质化和模式化,从而让 戏剧作品透过外在形式,深入人物的内心,找到直抵人类心灵之路,焕发出戏剧创作内在的精神力量。当 戏剧创作者自觉抵御外部环境的各种诱惑,更多关注作品的内涵及其内在精神提炼的时候,中国话剧的潜 力和活力才能真正迸发。 (摘编自 2017 年 6 月 28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话剧进入中国后,启发民智,影响现实,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艺术家、演出团体和大批优秀本土原创 作品。 B. 置艺术于不顾的做法,使得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能引人思考的戏剧佳作稀少,作品的精神品质 下滑。 C. 近年来,票房、收视率成为戏剧作品唯一的衡量标准,制作方、创作者乃至观众都陷入了功利主义 泥淖。 D. 创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创作者的敬业和操守是戏剧艺术水平提高的 前提与保证。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话剧进入中国后的发展、沿革现状,指出当前形势下面临的困境,并分析了产 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B. 文章肯定了当前的扶持政策对于戏剧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又明确指出这一政策就是导致话剧艺术水 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C. 文章在探讨戏剧今年面临的困境这一议题时,先交代背景,接着列举了戏剧创作与演出中的种种弊 端与怪相,发人深省。 D. 文章采用了递进论证的结构,逐层深入地分析问题,并尝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脉络清 晰,论述针对性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论证思路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这一政策就是导致话剧艺术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分析不当,比对原文,属于无中生有。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 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 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有关部门制度和实施的各种鼓励原创的扶持政策,激发了戏剧从业者的创作热情,盘活了演出市场。 B. 当前,一些原创戏剧剧目追求外在呈现形式的新奇,忽视内涵和本质,剧本空洞平庸,电视剧化。 C. 创造者以戏剧的形式讲述生活和故事,侧重展示现象而忽略对本质的抓取,缺少创意和思想的火花。 D. 只要精益求精,透过外在的形式深入人物内心,就能焕发出戏剧创作内在的精神力量,提升戏剧水 平。 【答案】D 7、【18 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八校高三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0 分) 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 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 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 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 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 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 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 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 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 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 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 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 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 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 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 往。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 美的典范。 B. 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 和理想人格的人。 C. “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 格修养。 D. 《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 完美的人格。 【答案】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 穿一切的眼光与视野。 B. 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 过学《诗》获得的。 C. 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 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D. 君子知礼好礼。与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相比,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更能表现君子 好礼的品质。 【答案】C 【解析】说法绝对。从文中“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知,君子从不考虑的是不义之富与贵。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 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 念等等。此题选项 C 混淆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这是儒家在处理仁义与利益 之间的矛盾时持有的鲜明态度。 B. 在一些祭祀仪式的去留问题上,孔子并非难以割舍具体的形式,而是留恋长幼有序、尊卑有法,更 不舍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C. 几千年来,“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始终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这与君子在社 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 D. 无论在道德上迸是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地不断散发着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君子式的人生仍然 让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为之神往。 【答案】C 8、【18 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 分)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 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 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 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 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 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 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 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 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 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 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 《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 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 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 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 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 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 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 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 21 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 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 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 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 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善的统一,西方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真的统一,表现在戏剧中,西方 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 B. 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 而本文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 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 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D. 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得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中国 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落后。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篇便提出中西美学的显著不同:中国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美学更多地强 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B. 第二段作者论证了中国美学强调抒情与西方美学注重写实的差异,接着又分析了差异的原因在于中 西文学的源头不同。 C. 第三段作者更进一层,论证了中西美学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在人与自然 关系上的显著差异。 D. 文章层次非常清晰,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将原本抽象的美学原理阐述得深 入浅出,通俗易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文中没有大量的引用论证,所以选 D 项。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 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 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A. 假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不是安排大多数主要人物都死亡的结局,这出悲剧的认识价值 和伦理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B. 《诗经》《楚辞》虽然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它们都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 C. 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和写实,《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所以它们的表现形 式是相同的,但是迥异于我们的抒情文学。 D. 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 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答案】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