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黄冈中学新兴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云浮市黄冈中学新兴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云浮市黄冈中学新兴学校2020年6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夏敬观以为苏东坡有一类词,是天风海涛之曲,而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那是他最好的词。至于豪放激荡的词,乃其第二乘也。‎ 苏东坡的词摆脱绸缪婉转之态,举首高歌,写了浩气逸怀,这对于词是很大的开拓。可是,在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说他好像是教坊雷大使之舞,虽然跳得很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因为词自五代《花间集》以来,都是写闺房儿女的,而苏东坡所写的是“大江东去”之类的词,因此被认为不是本色。他的词是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的一个高峰。可是,词毕竟是词,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他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结合了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点,这才是他第一等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的地方比较多,《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都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苏东坡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下过乌台狱,几乎被处死,被迁谪到黄州。后来,新党失败了,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该放过去的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 他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于是出官到杭州。后来又被召回汴京,《八声甘州》就是离杭回汴京时写的。你看他这首词:‎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又无情地送潮归去,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的。‎ ‎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我们不用说今古的变化,就是宋朝党争之中,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现在我年岁已经老大了,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忘机”则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都忘记了。‎ 后边你看他的转折。‎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他说我现在难以忘记的是,当春天在美丽的春山之中,当空濛的晴翠的山峦烟霭的霏微之中,我在西湖跟你在一起的生活。‎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在这么好的西湖,这么美的风景之中,我碰见你这样一个知音能诗的好朋友,像我跟你这段遇合,是千古难求的。‎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谢公,晋朝的谢安,官至宰相,可是后来受到猜忌,出官到新城去。去的时候,谢安造了泛海之装,说将来要从海道回到故乡会稽东山去。可是,不久他生病了,被人从西州抬回。谢安死后,他的外甥羊昙非常哀痛,从此不从西州门经过。‎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送我走以后,我不希望死在那边,你再经过首都的西州路,为我流下泪来。我希望我们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 像这样的词,前边写得多么开阔,多么博大。“有情风,万里卷潮来”,那真是天风!真是海涛!而中间写的政治上的斗争,多深刻悲哀。认识苏东坡,不要只看他浅显的豪放的词,你要看他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糅合的作品。这才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 ‎(节选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 ‎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词虽然豪放,但仍然是他的二流作品,像《八声甘州》这样的词才是最好的词。‎ B.苏轼豪放的词虽然开拓了词的内容和意境,但在当时大家都不认可,因为内容太刚烈,就像教坊雷大使跳舞。‎ C.苏轼对新旧两党都不随声附和,都不讨好,是因为他不会投机,不去奉迎,太正直,这一点从他的《八声甘州》里也可以看出。‎ D.“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这几句词说明苏轼对自己从杭州调回汴京,并没有特别欢喜之情,对自己的前途并不十分看好。‎ ‎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开头援引了夏敬观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B.本文第二段论述了苏轼的豪放激荡的词为什么不是最好的词。‎ C.本文第三段介绍苏轼的经历,既是为了引出后面对《八声甘州》的解读,也是为解读提供资料和证据。‎ D.本文通过论述词的本色的概念,并采用了引用和类比的手法,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观点。结尾总结了全文,并与开头照应。‎ ‎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苏轼的《念奴娇》《满庭芳》这样的词是他词作中的二流的作品,显然,这类作品的艺术技巧还不够本色。‎ B.作者主张词要本色,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词和诗一样,不宜写得过于豪放激荡。‎ C.苏轼的《八声甘州》代表他词作的最高成就,是因为这首词能将博大与悲哀相结合,能将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糅合。‎ D.苏轼的《八声甘州》开篇两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有超越的一面。‎ ‎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 ‎ 材料二:‎ 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发展。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纵观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往往营造一种古雅和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大多是酷爱古典文学之人,他们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对其作品爱不释手。‎ 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优秀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够更为生动形象、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美学追求,希望能更充分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更广泛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更深刻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拥有观念后来居上和技术上弯道超车的优势。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与呈现。‎ 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还在于其数量的庞大和产业转化的日益成熟,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网络文学出现以来,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在文学生产与消费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文学造成巨大冲击和强烈影响,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语言形态、创作手段、审美元素、评论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是其重要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文学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 ‎ ‎ 材料三:‎ 中华悠久的历史给网络小说丰富的历史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个历史朝代都被网络小说当作背景进行“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尊重历史事实,以现代人的情感讲述明朝故事,在人情事理的基础上还原历史。《后宫·甄嬛传》《芈月传》等小说,或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展开飞驰的想象,或虚构一段模糊的历史,演绎中国式的人情事理与中国智慧,在想象的故事中以中国人当下的社会视角来表达情感,让读者从中获得愉悦和启悟。‎ 网络文学在作品的文化意蕴、虚拟世界的想象力、人物形象的精气神、作品的类型风格等方面,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如《木兰无长兄》向《木兰诗》致敬,《将夜》中的夫子及其弟子,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又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意识。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如梦入神机的小说《佛本是道》蕴含着“生命如同蝼蚁”的观念,跳舞的小说弘扬“丛林法则”等。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们模仿文学史上的经典进行创作,这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B.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原作者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他们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借用和转化,得到读者的认可。‎ C.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既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D.悠久的中华历史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和广阔的想象空间,网络文学能从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 ‎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诛仙》还是《将夜》,都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将现代思想融入其中,对传统文化作出了新的阐释。‎ B.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作家们不再关注唯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这类浅层的形式,而是注重对思想与精神的开掘。‎ C.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的作品将不会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D.网络作家应当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从而表达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 ‎ ‎ ‎6.网络文学要想打造精品力作,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农民父亲 白旭初 旺老倌的儿子回来了。‎ 儿子在城里当局长。和儿子同来的还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秘书,一个是办公室主任。‎ 儿子说:“爹,稻要几天才能割完?”旺老倌说:“三天。”儿子指指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说:“加上我们三人,一天就能割完一双休日,我们特地来帮忙的。”‎ 上个月,旺老倌答应割了稻就进城跟儿子过。‎ 儿子说请人割吧。旺老倌说什么也不肯,说这是最后一次割稻了。‎ 旺老倌的老伴去世后,他一个人守着乡下老房,太孤单。‎ 儿子被唤醒时,屋里还黑咕隆咚的。‎ 旺老倌把三顶草帽递给儿子,儿子看了看颜色灰暗的草帽,没接。旺老倌说:“拿着, 小心晒昏了头。”儿子的手刚伸出又缩回去。旺老倌说:“嫌脏?” 儿子指指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身边的编织袋,说:“我们有。”旺老倌生气地一扬手,三顶草帽飞到角落里。‎ 太阳悬在无一丝云的空中,没有风。目不转睛的话,可以隐约看见地面上蒸腾着的缕缕热焰。‎ 儿子才割了五六米远就气喘吁吁了,他直起腰,发现父亲已把他拉下十多米远。他扭头看秘书和办公室主任,他俩早已满脸汗水直起腰,摘下宽边白色太阳帽使劲扇风。儿子就说:“歇歇吧。”又大声喊:“爹,快过来喝口水!”旺老倌仍撅着屁股挥舞着镰刀,头也没抬。‎ 旺老倌一直割完半块田才来到大榕树下。儿子急忙从编织袋里拿出一瓶矿泉水,旋开盖子递过去。旺老倌没接,他用汗味很重的毛巾擦了脸和脖子,然后从陶罐里倒出一碗大叶茶,一口气喝光后说:“ 你那水好喝些?”儿子说:“好喝,不是普通的水,三块多一瓶。”旺老倌咕哝:“粮食比水贱。”‎ 儿子听父亲说话很冲,没敢再开口,默坐了一会儿,又挪回到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身边,说:“ 这稻今天只怕割不完。”‎ 秘书赶忙说:“ 局长您放心,等会儿我们努力干。”‎ 儿子说:“只怪我爹脾气倔,几亩田,请几个民工一天就割完了,他偏不答应。”‎ 办公室主任赶紧说:“局长,没关系,你爸爸都能干,我们……”‎ 儿子压低嗓门说:“你能和他比?他干了一辈子,干惯……”儿子还要说下去,忽听父亲重重地干咳了一声,忙刹住话头。‎ 旺老倌立起身,戴上草帽。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跟着站起来。儿子说:“别忙,涂了防晒霜没有?”秘书和办公室主任回答说:“涂了。”儿子又说:“再多涂点,小心晒伤。嘴里要多含些人丹,小心中……啊,爹,您要人丹吗?”‎ 旺老倌把一只飞到脚边的蚱蜢狠狠踢了一脚,头也不回,大声说:“城里人才是人。”‎ 秘书悄悄说:“局长,您爹好像不高兴。”‎ 儿子说:“没事,他就是这脾气,有口无心。”‎ 夜已经很深了。儿子躺在又闷又热的蚊帐里,睡了不到半个时辰就醒了。听见咳嗽声,才知道父亲还在门外纳凉。儿子走出门,说:“爹,还不去睡?”旺老倌闷闷地说:“睡不着。”儿子说:“爹,晒谷、缴公粮的事您别担心,我跟隔壁的根叔说好了……明天上午割完稻,下午我们就可以进城。”‎ 旺老倌扬起手中的蒲扇,指着儿子,说:“要他替我干?我自己干不好?”儿子听出父亲话里有话,急了,说:“爹,您这是……”‎ 旺老倌粗声粗气地说:“我,我命贱。”‎ 黑暗中,儿子看不清爹脸上的表情,听口气,火气很大。‎ 儿子的心里陡地有些发凉。‎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 ‎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用汗味很重的毛巾擦了脸和脖子”,“汗味很重”这个细节反映出旺老倌坚持割稻的时间长,割稻量大,突出了他的吃苦耐劳。‎ B.儿子要请人割稻,是因为自己割稻太辛苦,也不想让秘书和办公室主任受累;旺老倌不肯请人,不愿意麻烦左邻右舍。‎ C.小说综合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使儿子、父亲、秘书、办公室主任几个人物个性鲜明。‎ D.小说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首先交代儿子从城里回来帮父亲收割,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 ‎ ‎8.小说在情节构思技巧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通读全文,请简要赏析。(6分)‎ ‎ ‎ ‎9.小说的主人公是农民父亲旺老倌,还是局长儿子?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晁错,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时,天下亡治《尚书》者,独闻齐有伏生,治《尚书》。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以其辩得幸太子。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晁错上书论兵事。文帝嘉之。错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埂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因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诸侯讙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公何为也?”错曰:“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会窦婴言袁盎,诏召入见。上问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方今计,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曰:‎ ‎“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制曰:“可。”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节选自《汉书·晁错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B.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C.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D.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商,即申不害和商鞅,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法家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 B.尚书,又称“书”,与“诗、礼、易、春秋”合称“五经”。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C.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史记》《汉书》均有记载。蒙恬“北筑长城”、霍去病“封狼居胥”、王昭君“出塞和亲”都与匈奴有关。‎ D.景帝,即汉景帝刘启的庙号。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 ‎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忠心耿耿,深受重用。在担任内史时,他提出“徙民实边”的积极防御策略,备御匈奴攻掠;主张“重农贵粟”,以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 B.晁错公而忘私,奋不顾身。他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汉朝的发展巩固和长治久安建言献策,即使父亲从家乡前来劝告也不为所动。‎ C.晁错深谋远虑,进言削藩。担任御史大夫后,他再提剥夺诸侯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吴、楚七国便以“诛错”为名发动叛乱。‎ D.晁错锐意改革,得罪权贵。他多次得到文帝和景帝称赞,但与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人关系并不融洽,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5分)‎ ‎ ‎ ‎(2)罢朝,因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 谢明远 楚树芊绵,江云芜漫。晓风吹堕梅千片。惊禽飞去响春空,平沙月落光零乱。‎ 人意伤离,物华惊换。武夷此去如天远。临分为我少留连,柳条独在江南岸。‎ ‎ ‎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词以楚树、江云发端,通过形象的描绘,营造了荒凉感伤的离别氛围。‎ B.“晓风吹堕梅千片”一句既点明分别的季节、时间,也照应标题的“行”。‎ C.词尾以景结情,用独立在江南岸边的柳寄寓别情,增添了作品的含蓄意味。‎ D.词人表达了对分别的感伤,对旅途的畏惧,对年华消逝的感叹,情感丰富。‎ ‎ ‎ ‎1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惊禽飞去响春空,平沙月落光零乱”的妙处。(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作者用动植物设喻来表达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 ‎(2)屈原《离骚》中表现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内心保持真正芳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           ,           ”,表示既要善于学习正面的人和事,也要善于借鉴反面的人和事。‎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          )‎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     。前二者用不着再细加讨论,对于第三者,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抽象、升华、综合、概括、集中、提炼,得出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     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 周一良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文化的特质是“苦涩” “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     等。周先生的论述和观察,是很有     的。我觉得,他列举的这一些现象基本上都属于民族心理状态或者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情趣的范畴。‎ ‎                                (摘编自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深义的    最为本质      浑然天成      启发性 B.深义的    最为本质      不事雕饰      启发性 C.深刻的    最为特别      不事雕饰      开导性 D.深刻的    最为特别      浑然天成      开导性 ‎ ‎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广义的文化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B.广义的文化指的是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的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 C.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D.广义指的是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的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 ‎ ‎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一种共同东西。‎ B.进一步抽象、升华、综合、概括、集中、提炼,得出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一种共同东西。‎ C.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D.进一步抽象、升华、综合、概括、集中、提炼,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 ‎ ‎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我们可以通过佩戴口罩来预防,不过__①__, 口罩有多种类型,在佩戴时一定要正确选择,同时要掌握正确的佩戴方法。医用口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它结合了医用外科口罩和颗粒物防护口罩的优点,可以过滤掉空气中的各种颗粒物,同时也可阻断飞沫和血液等分泌物,__②__。N95口罩属于颗粒物防护口罩,可有效地预防各种飞沫传染新型冠状病毒。戴口罩时要保证口罩和面部相贴合,N95 的夹子要紧贴在鼻子上,如果是医用口罩,要仔细的调整铁丝,__③__,这样可以防止病毒进入呼吸道。‎ ‎ ‎ ‎21. 请模仿标题1,为下面新闻报道拟3个小标题。(5分)‎ 吴岩这样总结,在高校应对危机开展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出现了四大新变化:‎ 标题1:改变了教师的“教”‎ ‎“教师从刚开始的有一点紧张,甚至有一些抱怨,慢慢变得兴奋从容。教师的教学信息化素养空前提高,有很多老师对成为‘网红’感到非常自豪。”吴岩说。‎ 标题2:                                     ‎ ‎“根据海量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自主性和师生互动性满意度之高,甚至超过了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吴岩介绍。‎ 标题3:                                  ‎ ‎“过去学校的教学管理更多是面对面,现在是背靠背的管理,可喜的是,学校依靠大数据得到了更加精准有效的管理成效。”吴岩表示。‎ 标题4:                ‎ ‎“这一次在线教学不仅打破了物理上的围墙,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心理上的围墙,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新的教育形态。”吴岩说。‎ ‎          (摘编自《光明日报》5月15日发表的《复课后,线上教育怎么做》)‎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2月18日,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的关键时期,重庆北碚区袁婆婆的女儿李华闲极无聊,将自家的门反锁起来,组织几个邻居偷偷在里面打麻将。94岁的袁婆婆苦劝无效之后,果断向村干部举报了。经过大家的批评教育,李华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主动加入防控疫情的志愿服务队中。‎ 请你以李华的身份,向妈妈或者村里人写一封致歉信,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 ‎ ‎6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但在当时大家都不认可”错,原文第二段第2行说“在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可见,不是完全没有人认可。)‎ ‎2.D( “采用了引用和类比的手法”错,应该是引用和对比。如段1和段2对比。)‎ ‎3.C(A“这类作品的艺术技巧还不够本色”错,“本色”应包含内容和艺术技巧两个方面,此处表述以偏概全。B“词和诗一样”错,原文第二段4、5行说“可是,词毕竟是词”,可见词是不同于诗的。D“是因为有超越的一面”错,原文第5段说“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 )‎ ‎4.C( “又给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错,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扩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可见,给传统文学注入新活力的是网络文学,而不是新媒介。)‎ ‎5.A(B“不再关注”“而是注重”错,原文材料二第5段说“网络文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可见,表层要关注,内里更应该注重,二者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C“将不会”错,太绝对,改成“难以”更好。D“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来解决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错,从材料三最后一段“但我们也应看到”可知,前后内容应该是转折关系,也就是说文学创作中的走偏问题是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时出现的值得警惕的反面现象,并不是说“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6.①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②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接受经典的引领。③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和优秀传统美德的认同和追慕。④不仅关注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更注重对内涵和精神内里的纵深开掘。⑤植根于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⑥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警惕创作中出现的文化糟粕并及时纠偏。(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4分,答对四点得6分)‎ ‎7. A(B “不愿意麻烦左邻右舍”不当,旺老倌不肯请人割稻是因为他觉得“这是最后一次割稻”。C小说中没有使用“肖像描写”的手法,“秘书、办公室主任”个性并不鲜明。D“倒叙的写作手法”错,本文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是“顺叙”的手法。)‎ ‎8.①对比。②小说用了五个层次的对比:父亲拿草帽给儿子戴,儿子却嫌脏;儿子才割了五六米远的稻谷,就累得不行,父亲把他拉下十多米依然埋头苦干;儿子喝三块钱一瓶的矿泉水,父亲喝自家的大叶茶;儿子怕中暑抹防晒霜吃人丹,父亲对此十分反感;对晒谷、交粮等后续之事,儿子想的是让邻居去办,而父亲要自己干。③通过反复对比,制造了情节波澜,具体展现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新时代的干部,怎样才能真正与农民达成默契的关系。(每点2分,只答“对比”没有分析不得分)‎ ‎9.示例一:主人公是农民父亲旺老倌。①小说标题是“农民父亲”,暗示小说的主人公是农民父亲旺老倌。②小说通过旺老倌这一形象突出了主题。旺老倌是作者着力赞美的对象,他是一个倔强、吃苦耐劳,对土地和庄稼有着深厚感情的本色农民,他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赞颂了像旺老倌一样的人。③写儿子是为了衬托父亲的形象。小说中虽也花费了很多笔墨来写儿子,突出了儿子的养尊处优,脱离实际,忘记根本,但这一切都是为了与旺老倌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父亲旺老倌的形象。‎ 示例二:小说主人公是局长儿子。①小说情节围绕局长儿子展开。小说从儿子回家写起,到儿子内心发凉结束,中间写儿子帮父亲割稻,所有情节都围绕儿子展开。②小说通过局长儿子这一形象突出了主题。儿子生在农村,当上领导却失去了应有的传统美德,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儿子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批判了像儿子一样养尊处优忘本的领导。③写父亲是为了衬托儿子的形象。小说中虽然花费了很多笔墨写父亲,突出了父亲的吃苦耐劳的农民本色,但目的是与儿子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儿子的形象。‎ ‎(任答一种示例即可,每点2分)‎ ‎10.C(划线句的意思是“晁错不称颂陛下德义诚信。想疏远群臣百姓,又想把城邑给吴,没有臣子之礼,大逆无道。晁错应当受腰斩刑罚,父母妻子兄弟无论老少都应处死。臣请求按法论处。” “错不称陛下德信”“德信”,并列关系词语,都是不称颂陛下的内容,之后断开,排除BD;“欲疏群臣百姓”“群臣百姓”,并列关系词语,之后断开,排除A。)‎ ‎11.D( “即汉景帝刘启的庙号”错误,“景帝”是谥号。“祖”“宗”是庙号。)‎ ‎12.A( “在担任内史时”错误,张冠李戴,“担任内史”是在汉景帝时,而“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是在汉文帝时。)‎ ‎13.(1)晁错多次请求秘密谈论政事,景帝总是听从,宠幸超过了九卿,法令被修改的很多。(数,多次;间,秘密,暗中;辄,总是;倾,超过、胜过。大意2分。)‎ ‎(2)退朝后,就生气地对长史说:“我应该先杀掉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原本就错了。(谓,对……说;先斩以闻,先斩后奏;乃,却;固,原本。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在轵县张恢先生那里学习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汉文帝时,朝廷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齐国有伏生,研究《尚书》。太常就遣晁错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回来后,趁机上书报告学习情况,称赞解说《尚书》。文帝下诏任命他担任太子舍人。由于他的善辩得宠于太子。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晁错又论守边备塞,鼓励农耕,致力本业,当世的两件紧急要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募民迁徙到边塞去。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才。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袁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担任内史。晁错多次请求秘密谈论政事,景帝总是听从,宠幸超过了九卿,法令被修改的很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但又无力加以伤害。趁机说晁错擅自凿开庙的墙作门,请求把他交给廷尉处死。皇上说:“此不是庙墙,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牵扯到法律。”丞相谢罪。退朝后,就生气地对长史说:“我应该先杀掉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原本就错了。”丞相于是发病死了。晁错因此更加显贵。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 药自杀。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  杀晁错。当时窦婴正推荐袁盎,袁盎受诏入见。皇上问袁盎说:“如今吴、楚反叛,你怎么看?”‎ ‎ 袁盎回答说:“如今的计策,只有斩杀晁错,那么不会流血就可以全都罢兵。”于是皇上默不作声。十几天后,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上奏弹劾晁错说:“晁错不称颂陛下德义诚信。想疏远群臣百姓,又想把城邑给吴,没有臣子之礼,大逆无道。晁错应当受腰斩刑罚,父母妻子兄弟无论老少都应处死。臣请求按法论处。”皇上批示:“可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斩。‎ ‎14.B(“踏莎行”是词牌,并不是标题,所以“照应标题的‘行’”不对。)‎ ‎15.这两句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出离别之时的场景。“惊禽”一句从听觉角度形象地描绘禽鸟在空寂的春空中受惊鸣叫的景象,“平沙”一句从视觉角度生动描绘出平沙空阔、月光零乱的凄清场景。这两句结构上承接前文,细致描写春天早晨的景物,为下片抒发各种感伤之情做铺垫。‎ ‎16.(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2)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3)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B(①“深义的”和上文“狭义的”“广义的”相照应。②“最为特别”和后文“最具有特征”意思重复。③“不事雕饰”指不加以任何修饰,也指文章不做修改。“不加修饰”的词义更符合上文所讲日本文化“简单质朴”的特质。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的痕迹。浑然:完整不可分割。一方面这个词使用对象有局限,专用于诗文;另一方面,词义所强调的重点和文段不符合。④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开导:以道理启发劝导。)‎ ‎18.C(此处衔接主要看上文,“从简原则”排除A B。“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是对前文所讲“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的补充。故选C。)‎ ‎19.C( “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存在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能随意调换词序;按多个定语顺序规律,数量短语在前,可排除A B。)‎ ‎20.①不是所有口罩都能预防此类病毒  ②有效地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入侵  ③使其和鼻梁紧贴(每句2分)‎ ‎21. 标题2:改变了学生的“学”。 标题3:改变了学校的“管”。 标题4:改变了教育的形态(答对一空得1分,答对两空得3分,答对三空得5分,综合考虑句式与内容因素。)‎ ‎22.【审题指导】‎ ‎1.意图。材料交代了疫情的大背景,人物(袁婆婆、女儿李华),事件(李华由抗疫表现不好转变成志愿者),命题人意在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当下(疫情),学会辨识判断是非,建立正确价值观。‎ ‎2. 内容。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首先,要对自己的不恰当行为进行深刻的思想反思。比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大局意识;存在侥幸心理等。其次,要表达出自己的正确认识。比如要有责任担当——大疫当前,每个人都应当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等。详见“立意参考”。最后,要展现出自己的切实行动。主动加入防控疫情的志愿服务队中。‎ ‎3.形式。第一,写作对象必须明确,或是给妈妈(袁婆婆),或是给村民;第二,写作身份必须准确,必须是女儿李华;第三,写作文体是致歉信(书信),信的格式必须正确,有称呼,有落款,但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参考】‎ ‎1.要有责任担当。大疫当前,每个人都应当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2.要有奉献意识。为战胜疫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要有生命意识。人的生命、健康是第一位的,尤其是疫情防控时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朋友的生命健康。‎ ‎4.要有大局意识。个人的行为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做事不能只顾自己的喜好。‎ ‎5.要有勇敢精神。在防疫过程中,人人须奋勇争先,耻于最后。‎ ‎6.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受到别人的批评教育,要及时反思自我,认真纠正错误做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