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 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行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单,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轻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了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吸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马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生。 【答案】1.C 2.B 3.D 4.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5.①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A项,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 “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B项,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这个地方,主要是“更”字的使用导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原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 D项,曲解文意,“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表述,对人类的界定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句话可知: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言下之意,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点是错误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项,分析不当,错在对二者观点异同的判断。事实上,二者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与材料二所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是一致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 D 项,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选项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强调的是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据和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注意回答论据和论证方法有关题目时,先从内容上考虑,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论据材料证明论点的,即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再从论证角度考虑的思考:立足点是什么,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驳斥,然后指出论证的效果。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材料二的首句是: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即中心论点是“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说明立足点是“科学事实”,并且包含着两个“所指”。而材料三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从反面来说,正是由于人类肆意地破坏,遭到了自然界的惩罚,并指出根源就是没有摆正关系,自以为是主宰和统治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探究文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探究要立足文本,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要有针对性。题干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生。首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次,作为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规律,才能做到遵循自然规律;再次,懂得自然规律后,要尊重自然,热爱和保护自然。最后,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变害为利。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廷见元帝① 曹禺 [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她走上来。] 萧育: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垂下眼) 元帝:平身。 王昭君:谢天子。 萧育:(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 元帝:(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 萧育:(对呼韩邪)大单于呢? 呼韩邪:(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帝:(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 元帝:哦? 王昭君: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 [举朝震惊。] 元帝:什么? 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 王龙:(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 王昭君:(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 萧育:(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外。 元帝:(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 [殿下无人回答。] 苦伶仃:(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 王龙:(抗议地)陛下! 元帝:(温和地)让她唱。 [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 王昭君:(唱)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毋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 元帝: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 王昭君:谢陛下。(站起) 元帝:(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帝: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 王龙: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掖庭治罪,该砍头的。 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帝:好,你说。 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 元帝:好,你就站着说。 王昭君:(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元帝:(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 呼韩邪:(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 [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 元帝:(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 王昭君:臣早已禀奏,王昭君。 元帝: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 元帝:(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 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 元帝: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 苦伶仃:是,陛下。 [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 黄门: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元帝:萧卿代读。 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 元帝:不要念下去了。 呼韩邪:(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 温敦: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 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 呼韩邪:(离座)陛下! 帝:(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 帝:(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 王昭君:(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外,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长安,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 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 元帝:(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是单于未来的阏氏吗? 萧育:(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 呼韩邪:(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 萧育: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阏氏。 [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注】①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题目为编者所加。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出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 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阻挠,王昭君毫不畏惧,从容自若,最终打动元帝,得以在朝堂上演唱《长相知》。 B.《长相知》本来是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情歌,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象征汉、匈长久友好,世代相知。 C.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给单于以充分理解,是个明君形象。 D.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单于表面平静,内心复杂。 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舞台说明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表现。 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 C.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 D.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多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反应表现昭君的美丽与不凡。 8.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9.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6.D 7.C 8.①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围绕唱《鹿鸣》还是《长相知》,以及对《长相知》的不同理解,在王昭君和元帝君臣之间展开矛盾冲突。 ②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因为匈奴小股部队在边境上袭击汉地的行为,导致朝堂上爆发了汉朝皇帝和匈奴单于之间的矛盾冲突。 9.①丰容靓饰,相貌光彩照人;②心怀大义,顾念汉匈和平;③见识高远,旧曲翻出新意;④不卑不亢,态度从容有致。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表面平静”错。结合“(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离座)陛下”“(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等分析,单于应该大惊失色,不能得出“表面平静”。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戏剧艺术特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极尽渲染”错。结合“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等分析,“苦伶仃”的出场,没有极尽渲染。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情节作用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等分析,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 结合“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等分析,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戏剧的内容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结合“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分析,昭君丰容靓饰,相貌光彩照人; 结合“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分析,昭君心怀大义,顾念汉匈和平; 结合“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分析,昭君见识高远,旧曲翻出新意; 结合“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等分析,昭君不卑不亢,态度从容有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易、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C.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D.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贫贱时品行并不高尚,受到很多人的厌恶。他经常寄人篱下,受人欺侮耻笑,但从未屈服。 B.李广爱兵如子,与士卒同甘共苦,很得军队爱戴,再加上骁勇善战,所以能威震匈奴,被称为飞将军。 C.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按律令被除去官职。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14.韩信为帅中之王,李广为汉之飞将。《史记》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情节,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韩信为帅而李广只能为将的原因。 【答案】10.C 11.B 12.D 13.(1)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胯下爬了过去。街市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胆小怕事。 (2)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在附近设有伏兵,想在夜里偷袭他们,(于是)匈奴人就领兵撤离了。 14.①韩信胸怀大志,不屑与市井小儿争强斗狠,忍下胯下之辱,正能表现他的勇气过人,超迈流俗,与众不同。是大帅之才。②李广虽然勇武过人,身先士卒,但经常以身犯险,气量不够宽宏,刚强易折,只能是将才。结合情节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译文: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与“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是对称结构,排除B;“乏绝之处”与“见水”不存在主谓关系,“见水”是动宾短语,主语省略“广”,单独成句,“见水”前断开,排除A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六种学问和技能,选项中的“易”不属于这里的“六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D项,“得到他人帮助”错误,原文“赎为庶人”的意思是李广自己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孰,仔细;蒲伏,伏地而行;怯,胆小、胆怯。(2)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引,率领;去,离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从“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可知,韩信面对市井小儿的挑衅与侮辱,能忍胯下之辱,忍一时之辱,没有为逞一时之勇把人杀掉,才有了后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忍辱负重的韩信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体现了帅才的胸襟与抱负。从“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遂引刀自刭”可知,李广骁勇善战,威震匈奴,但又刚强易折,结尾“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自刎的行为正说明这一点,所以他只能是将才。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一)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二)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武帝即位,在这个时候李广从上郡太守调任为未央卫尉。 后来,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到了家里,李广对其部下说:“李广我从结发开始与匈奴进行了大小七十多场战役,现在有幸跟从大将军出塞与单于作战,而大将军又掉我的部队行回远,又迷失了道路,岂非天意!并且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够应对那些酷吏。”于是举刀自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春 夕①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此诗当为崔涂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C.尾联耐人寻味,暗用范蠡归隐五湖典故,这里的“归”字,既有归家之念,亦有归隐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无着,进退两难、苦闷彷徨的心理令人动容。 D.后四句有融情于事,叙中含情;有直抒心曲,感情真切。整个读来,一唱三叹,千回百转,凄恻动人,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16.颔联手法精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5.B 16. ①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之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家园依旧远隔万里,空虚和失望更加触动了思乡之情。②对比(反衬)手法: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梦中变成蝴蝶回到家乡的快乐与现实中子规啼叫、月色冷清、凄凉的思乡之苦的对比。③渲染(烘托):由蝴蝶的翩翩起舞到梦回到故乡,营造渲染了一片与家人团聚的快乐温暖氛围;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以景传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苦。④运用典故:分别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抒发了乡思之愁。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设题类型包括: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登。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地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第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对照诗句,字斟句酌,力求全面、深刻、精准、到位,明察秋毫,不遗漏任何信息。 B项,“连年累月,无心翻书”理解错误。颈联中“故园书动经年绝”的意思是“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句中“动”是动辄或动不动之意,“书”是书信之意,连家书也动不动常年断绝,并非“无心翻书”,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句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对比(对照)、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正意反说(反语)、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烘托、渲染、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等。题干为:颔联手法精妙,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题模式为:明确手法+分析诗句+情感效果。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具体手法有哪些: 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虚实结合、对比(衬托)、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借景抒情、对偶。 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典故,可结合《锦瑟》中的“庄生梦蝶”。联想想象或者虚写,可结合“蝴蝶梦中家万里”中有关“梦”“回忆”“想”的一般都是虚写。对比,“蝴蝶梦”是虚写,但是“家万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是实写,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构成对比。动静结合,“子规枝上月三更”中“子规”的鸣叫与“三更月”的宁静构成动静结合。一个是听到的一个是看到的,所以也可以说是视听结合。子规的叫声向来以凄惨出名,所以渲染了悲戚的氛围。 最后总结对于情感的效果: 颔联运用了庄生梦蝶典故,创造出曲折幽深的情境,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虚实结合和映衬的表现手法,表现于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相互烘托、映衬。渲染了凝重压抑的气氛,岂不莫名伤怀?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表达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深沉的思乡之苦。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一动一静,营造出一种清冷、萧瑟、凄惨的氛围,令人顿生伤感和愁绪。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愁情,一层比一层深。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当政者要在百姓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来教化百姓。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3)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熟记熟背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含义选择恰当的语句。不可加字、漏字、错字。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本题强调了对诗句的理解。要注意重点字字形,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 “庠”“悌”“融融”等字,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 。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 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1),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 。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2),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 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枝独秀 错落有致 吻合 如果 B.一枝独秀 参差不齐 契合 不但 C.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吻合 不但 D.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将对联这一独特的中国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20.请在文中(1)(2)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D 19.C 20.(1)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 (2)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语境是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自成一家,故选“独树一帜”,排除A选项和B选项。 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错落有致:布局交错纷杂,但极有情趣。此处指字数多少不齐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故选参差不齐,排除C选项。 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不但:表递进关系。如果:是假设关系。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然后联系上下文,审读原文语句,确定语意关联,再次对比选项,找出差别,认真推敲之后确定答案。 A选项,“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残缺介词造成偷换主语; B选项,“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残缺介词造成偷换主语;D选项,“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的最后残缺介词“中”,偷换主语。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侧重于语意简明、连贯、得体。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根据前后语境的需要综合分析作答。 ①承接“字数也由参差不齐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应指出其好处,联系后句“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应是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 ②承接“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联系后句“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应是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 21.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 、懦弱的 、精明的 、孤僻的 ,取“ ”之意。 【答案】元春 迎春 探春 惜春 原应叹息 【解析】元春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迎春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探春她精明能干,有“玫瑰花”之诨名。她个性刚烈,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丫鬟的东西。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贾惜春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并理解名著名篇的能力。 点评:本题的命题形式很好,不是简单的识记,而是考查考生对文学名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分析的能力,这种形式有利于考生平时认真阅读文学名著。 22.《红楼梦》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请说说“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 【答案】“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两人应结成姻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前生为女娲炼石补天余下的石头化成的神瑛侍者,两者有恩有义,今世应结成姻缘。 【解析】如答成薛宝钗的“钗”中有金,贾宝玉的名字中有玉,两人结为婚姻为金玉良缘。林黛玉的名字中有木,贾宝玉的名字中有玉,前生有约,两人应结为婚姻为木石前盟亦可。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需要柴米油盐;有人说,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有人说,生活需要清风明月碧水蓝天;有人说,生活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有人说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的确,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的还有许多许多。那么,你认为生活需要什么? 请以“生活需要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①文体明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或套作。 【答案】【例文】 生活需要阳光 当太阳缓缓地从地平线升起时,金黄色的阳光洒落大地。清晨的阳光明亮而又透彻,雨后的阳光幻化成彩虹,严冬的阳光给人们的心田送去最真挚的温暖。 天空需要阳光,大地需要阳光,我们的生活同样需要阳光。阳光哺育万物,滋润心灵,是世上不可缺少的事物。如果世间没有了阳光,那一切都将结束,如果心灵缺少了阳光,那么心灵将变得空虚…… 什么是阳光呢?阳光是件美好的事物,阳光就是正能量。晴朗的日子里,天空需要阳光,心需要阳光。在别人的鼓励下,哭泣的人可以自信万分,这是人与人之间互换的阳光……分享彼此的阳光,使你我更完美;分享彼此的快乐,会让你我更成熟。但如果没有了阳光,天将不是蓝色,水将不是白色,只剩下空虚与黑暗…… 我的阳光是家人,是朋友,是身边的每一个善良的人。我喜欢交朋友,喜欢热闹,有朋友在身边,我会非常快乐和安心,我知道身边有着很多关心我的“小太阳”们,我也愿意做他们身边的“小太阳”。如果让我一个人在寸草不生没有天日的黑屋子里静坐,我恐怕会像失去了阳光的向日葵,只能耷拉着脑袋,孤独又无助。 也许,人的生活环境、知识与阅历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你我,但是,有谁可能放弃阳光。最多也只不过是对“阳光”的需求量有多有少罢了。孤独的人会迫切地寻找阳光,快乐的人不必寻找,阳光便会到来。在每一个阳光的映照的时刻,有人会小心翼翼地接受,也有人会大意的不在乎……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免遭受黑暗的恐惧,但是不能因为就此而放弃对生的希望,在黑暗中我们努力寻找着光芒,却不知,在下一个路口,我们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而在外面,就是世外桃源,人间的仙境,那里怒放着生命之花,阳光微笑着与大地上的花朵窃窃私语,花朵抬起头,舒展了容貌,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了阳光。 阳光不会因为有了云的遮蔽而显得暗淡无光;阳光也不会有了石头的阻挡就停止传播;一切的一切说明阳光是坚强的! 朋友们,阳光无处不在,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它,让我们带着阳光起航,驶向成功的港湾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