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日新者必日退 唐帼丽 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何以不学习便退步?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揭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曰:“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一个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由明而诚也。”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王阳明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王阳明先生强调,要以“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 儒家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关心天下社会,关心民生,思虑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也是创新的源泉,才是实现“日新”的真正路径。 (摘编自2018年05月09日《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程颐认为君子要想“日新”就要“日进”,否则就“日退”,“日新”“日退”是矛盾的。 B. 程颐认为君子学习不能日新,就会产生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精纯,就必然退步。 C. 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关系密切。 D. 张伯行认为“不学习便退步”的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这和程颐的看法大相径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作者习惯引用前人的观点。 B. 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无我无私”这层含义。 C. 文章第四段论述君子之学要“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而“从心出发”最重要。 D. 文章先提出“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观点,接着阐释其内涵,最后指出实现“日新”的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地做大道学问。 B. 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C. 王阳明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的关键。 D. “知行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利民利天下的立场。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君子之学”,选项为“君子”;曲解文意,原文“日新者日进也”,选项“要想‘日新’就要‘日进’”曲解为条件关系。B项,由原文“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可知,选项“学习不能日新,就会产生私心、懒惰之心”因果倒置。D项,“这和程颐的看法大相径庭”曲解文意,二者的看法基本一致。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从心出发’最重要”无中生有,文中虽说“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但这说的是先后顺序,并没有说“明诸心”最重要。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只要……就……”表述绝对,原文是“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青果 曾 瓶 父亲去世那年,栽了四十多株青果苗。父亲说,以后这青果林,就是他和母亲的养老林! 七八年时间,父亲栽下的青果树有二十多株长大成林。当初不足半人高的幼苗,足有碗口粗了。花开时节,整个老家瓦屋都笼罩在淡淡的清香里。 二叔来找母亲。他手里提着一个药口袋,背上背着一个喷雾器。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农活儿,时常靠二叔过来帮忙。 二叔满脸喜气,告诉母亲,看今年青果花开的样子,一株挂百多斤,应该没问题。二叔替母亲算着账,一株一百斤,二十多株就是两三千斤,好几千元啊! 母亲也很高兴,似乎感觉到钱已装进她口袋了。她说准备将卖青果的钱款,拿来安装天然气,入户费要七千多元。 二叔要母亲赶紧打农药,他已经带来了,不用母亲动手,只需帮忙就是。二叔也种有二十余株青果树,他的树早两年成林,去年,收获了将近两千斤青果,商贩开车来收购,得了八千多元。二叔刚给自己的青 果林打过农药,很高兴,告诉母亲,今年,他家至少收获三千斤青果。 母亲不让二叔打农药。母亲说你一打农药,那些采蜜的蜜蜂,不是就全死了?去年,二叔给花打农药,母亲就这样劝过二叔。没有蜜蜂,怎结青果? 二叔耐心地做母亲的工作,告诉母亲,打农药,就是为了多结青果。他拿出一本书和农药的说明,让母亲看。二叔说,不打农药才没有青果。二叔正告母亲,他是为母亲好,如果不打农药,她的青果至少掉一大半,不是亏惨了嘛!他要母亲好好想想。 那些农药,会不会跑进果子里?母亲说。 二叔说,自己吃的那株果树,不要打。 母亲听后坚决不让二叔打农药。 过了一些时候,二叔又扛着一个口袋过来,里面装着化肥。二叔刚在自己的青果林里施了化肥。他告诉母亲,现在正是长果子的时候,得赶紧施加一些化肥,结出来的青果个头才足。他把说明书拿给母亲看,得意地指着上面的文字,告诉她,到时,产量至少增加三成。 母亲问是什么化肥?会不会钻进果子里面去?人吃了好不好? 二叔很不高兴,说他是为母亲好,你瞎操那些闲心干什么?到了卖青果的时候,还不是给那些来买的 商贩说,从来没有用过化肥,都是施的农家肥。 母亲说她就施农家肥,反正那些粪水,在粪坑里,也快漫出来了。 二叔说,那要花多少人力啊!根本没有化肥效果好! 母亲不要二叔替她施化肥。她迈着蹒跚的步履,半桶半桶地,挑着粪水,往林子里,给青果树施肥。又过了一些时候,二叔再次背着喷雾器来到母亲的青果林。二叔很着急,这一次,说什么也不能够 听母亲的了,必须给青果打药。二叔解释说,这段时间,如果不打农药,那些虫子,会在青果上来来回回地爬。 母亲不高兴地说,那些虫子,要爬就让它们爬好了,惹你什么事情了! 二叔说,事情大得很,那些虫子,在上面爬来爬去,到时,弄出一些乱七八糟的疤痕,一点儿卖相都没有。价钱差得很远。 母亲问,农药喷在青果上,人吃了会好? 二叔说他有一株青果树没有打药,到时,他家就吃那株没有打农药的。二叔狡猾地笑着,问母亲,卖青果的时候,谁会说自己往青果上打农药了?都说没打过。买青果的,谁不喜欢长相好的?二叔说,这农药厉害,喷上去,那些虫子,眨眼就死掉了。 母亲坚决不让二叔替她打农药。她说那二十多株青果,她都要吃。 青果成熟的时候,收购青果的商贩来了不少。二叔家的青果以四元八毛一斤订出。二叔一脸红光,他粗粗估算了一下,他家的青果,将收获四千斤,两万元将装进腰包。二叔对母亲不听劝告很是痛心。据二叔估算,母亲的青果,五百斤都成问题。但二叔还是带了不少商贩来看母亲的青果林。 母亲说她的青果要卖十元一斤。她的青果实实在在没有打过农药,没有施过化肥。二叔也在旁边帮腔,确实没有。 商贩还了母亲两元三毛一斤。母亲哪里转得过弯子?商贩不管母亲,那些长着斑痕的青果,谁要?他们是做生意的,不赚钱的事情,谁干?你说你没有施过化肥用过农药,商贩指着漫山遍野的青果,谁会说他的青果打过农药施过化肥? 母亲最终以两元七毛一斤的价格出售了她的四百余斤青果。 第二年青果开花的时候,母亲依然拒绝二叔替她给青果打农药。母亲听了农技站的建议,早早地修剪 枝条,深翻灭虫,还养了几箱蜜蜂。母亲养的这些蜜蜂只是在那些没有打农药的青果花和野花上采花蜜,像是听懂了母亲的叮嘱。 秋天,那些收购青果的商贩又来了。这一次,母亲的青果连同那些蜂蜜全都被一个戴眼镜的商贩收购了,而且那商贩还跟母亲签了长期合同,惊得二叔和村民们目瞪口呆。母亲没有表现得很得意,只是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语言平实,人物个性鲜明。写母亲“迈着蹒跚的步履,半桶半桶地,挑着粪水,往林子里,给青果树施肥”,表现了母亲实诚、善良、勤劳。 B. 小说主要以二叔和母亲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节省了叙事性文字,也使得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叙述更加集中。 C. 收购青果的商贩不愿以十元一斤的价格买母亲没打过农药、没施过化肥的青果,表明商贩们有眼不识真正绿色健康的青果。 D. 小说最后母亲轻吁了一口气,心情放松,这是因为青果林像父亲期盼的一样成了养老的依靠,同时人们又能吃上真正健康的青果。 5.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叔的形象特点。 6. 文中画线句子是理解母亲这一形象和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二叔顾念亲情。父亲过世,二叔时常过来帮母亲干农活;青果树挂果,二叔又为我家果树的杀虫、施肥、销售等问题操心。②二叔死板顽固。二叔一再拿出相关书本和说明书给母亲看,劝母亲给青果喷农药、施化肥。③二叔贪图利益,缺少良知。二叔为了实现青果的利益最大化,不惜将毒性强的农药、化肥施加给青果,漠视消费者健康。④二叔狡猾自私,耍小聪明。二叔自家吃的青果不打农药、不施肥,却给那些用来出售的青果树打药、施肥。他认为只要不跟收购商、消费者说打了农药、施了化肥,就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追究这件事。 6. ①画线句子是母亲问二叔的三个问题,问前两个问题的时候母亲不知道农药、化肥对人体有害,但问第三个问题的时候,根据二叔之前的回答,母亲显然已经知道农药、化肥的施用对人体是有害的。②母亲知道农药、化肥对青果的产量、卖相有好处,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仍然不愿意打农药、施化肥,可见,母亲是一个实诚、善良、有良知的农村妇女。③小说通过这三个问题,引出了二叔的回答,揭露了他贪图利益、缺少良知的本性,揭露了当今社会某些种植户、生产商为了追求利益,不顾食品安全的丑陋现实,发人深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C项,“商贩们有眼不识真正绿色健康的青果”错误,由原文“商贩不管母亲,那些长着斑痕的青果,谁要?他们是做生意的,不赚钱的事情,谁干?你说你没有施过化肥用过农药,商贩指着漫山遍野的青果,谁会说他的青果打过农药施过化肥?”可知,商贩不是不知道母亲的青果没打农药,没施化肥,而是不在意青果打没打农药,施没施化肥,对他们而言,利益至上。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然后根据人物的描写和中心事件来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分析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有五种途径和方法: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二是结合小说中直接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和与他人关系等内容;三是从分析情节入手;四是从分析环境入手;五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的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楚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该小说主要通过情节、语言、细节等来刻画人物形象。本题中根据文本可以分析概括为:据“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农活儿,时常靠二叔过来帮忙”“二叔要母亲赶紧打农药,他已经带来了,不用母亲动手,只需帮忙就是”可知二叔顾念亲情,父亲过世,二叔时常过来帮母亲干农活,青果树挂果,二叔又为我家果树的杀虫、施肥、销售等问题操心。据“叔耐心地做母亲的工作,告诉母亲,打农药,就是为了多结青果。他拿出一本书和农药的说明,让母亲看”,可知二叔死板顽固。二叔一再拿出相关书本和说明书给母亲看,劝母亲给青果喷农药、施化肥。据“二叔说,这农药厉害,喷上去,那些虫子,眨眼就死掉了”可知二叔贪图利益,缺少良知,二叔为了实现青果的利益最大化,不惜将毒性强的农药、化肥施加给青果,漠视消费者健康。据“二叔说他有一株青果树没有打药,到时,他家就吃那株没有打农药的。二叔狡猾地笑着,问母亲,卖青果的时候,谁会说自己往青果上打农药了”可知二叔狡猾自私,耍小聪明。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主题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文本抓住关键词、人物描写、从对人物形象、情节、主旨等角度作用去分析概括。 本题中“理解母亲这一形象的关键”和“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暗示答题时要注意从分析人物形象和小说主旨两方面进行。文中划线句是三个问句,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都是母亲的发问,“那些农药,会不会跑进果子里?”“会不会钻进果子里面去?人吃了好不好?”“农药喷在青果上,人吃了会好?”从问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关心的是“农药”“化肥”喷洒的青果“人吃了好不好”,对人有没有害处等,从人物方面,表现了母亲的善良、有良知、不愿意伤害消费者;通过二叔的回答“自己吃的那株果树,不要打”“你瞎操那些闲心干什么?到了卖青果的时候,还不是给那些来买的商贩说,从来没有用过化肥,都是施的农家肥”“他有一株青果树没有打药,到时,他家就吃那株没有打农药的”“卖青果的时候,谁会说自己往青果上打农药了?都说没打过”可知,二叔关心的是自己经济利益,漠视别人的健康,表现了二叔贪图利益、缺少良知的本性。从主旨角度看,这三个问题引人深思,揭露了当今社会某些种植户、生产商为了追求利益,不顾食品安全的丑陋现实。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与利用X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比如说可燃冰的研究,那么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我们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选自2018年8月24日“央视网”) 材料二: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 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I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年5月,陈和生来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克服了重重困难,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2017年11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25Hz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10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标。 (选自2018年8月16日“央视网”) 材料三: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赫兹交流磁铁。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18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自2018年8月29日《中国科学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B. 中国散裂中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性能达到了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C.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带领大家冲出了低谷,后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终于奠基。 D. 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性能达到国际水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裂中子源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B. 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会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C. 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 D.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都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终于攻破难关,技术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9.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散裂中子源研制成功的原因。 【答案】7. B 8. C 9. 报道重点:①材料一侧重对散裂中子源这一科技成果的理论介绍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的说明。②材料二侧重报道陈和生及其团队在散裂中子源研制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③材料三侧重报道我国科研人员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的两大技术创新。 成功原因:①国家重视,确立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实验课题。②领导及团队长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③科研人员坚持攻坚创新。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不正确,由原文“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知,“达到”而不是“领先”。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C项,“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不正确,原文为“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那么这一个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并不是说“只有在可燃冰的研究模拟条件下”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够穿过。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等分析,材料一侧重对散裂中子源这一科技成果的理论介绍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的说明。 结合“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2011年10 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等分析,材料二侧重报道陈和生及其团队在散裂中子源研制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 结合“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分析,材料三侧重报道我国科研人员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的两大技术创新。 结合“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等分析概括原因。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宁字永和,建康表氏人也。少以军功,拜别将。迁直阁将军、都督,宿卫禁中。寻加持节、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 遂税得马一千五百匹供军。属魏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率众寇荆州,宁随胜奔梁。 梁武帝引宁至香磴前,谓之曰:“观卿风表,终至富贵,我当使卿衣锦还乡。”宁答曰:“臣世荷魏恩,位为列将,天长丧乱,本朝倾覆,不能北面逆贼,幸得息肩有道。傥如明诏,欣幸实多。”因涕泣横流,梁武为之动容。大统二年,宁自梁归阙。十二年,转凉州刺史。宁未至而前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乱。诏遣独孤信率兵与宁讨之,宁先至凉州,为陈祸福,城中吏民皆相率降附。仲和仍据城不下,寻亦克之。魏废帝元年,复除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初茹茹与魏和亲,后更离叛。寻为突厥所破,杀其主阿那瑰。部落逃逸者,仍奉瑰之子孙,抄掠河右。宁率兵邀击,获瑰子孙二人,并其种落酋长。二年,吐谷浑通使于齐,宁击获之,就拜大将军。宁后遣使诣太祖请事,太祖即以所服冠履衣被及弓箭甲矟等赐宁。谓其使人曰:“为我谢凉州,孤解衣以衣公,推心以委公,公其善始令终,无损功名也。”宁有识画,谙兵权,临敌指㧑,皆如其策,甚得当时之誉。及在荆州,颇自奢纵贪浊,不修法度。尝出,有人诉州佐曲法,宁还付被讼者治之。自是有事者不复敢言,声名大损于西州。保定三年,卒于州。谥曰烈。 (摘编自《周书·史宁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 B. 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 C. 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 D. 贺拔胜为荆州刺史/宁以本官为胜军司/率步骑一千/随胜之部/值荆蛮骚动/宁先驱平之/因抚慰蛮左/翕然降附/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职位,“迁”指官职变动,“除”指免除官职。 B. “阙”指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引申为帝王所居之地,朝廷。 C. “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如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 “公”既指古代的一种爵位,也可用于对男子的敬称,文中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宁作战有方。刺史宇文仲和据州作乱,史宁先到凉州,陈说利害,不费一兵一卒,攻克凉州;茹茹部落抄掠河西,史宁率兵截击,大获全胜。 B. 史宁君臣情深。史宁在梁期间向梁武帝陈情,表明归魏之心;史宁后派使者谒见太祖,太祖把自己所用的帽子鞋子衣服等赐给史宁。 C. 史宁仕途顺畅。史宁年少时凭借军功,官拜别将;不久加授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自梁归阙,转凉州刺史;截获吐谷浑使者,就拜大将军。 D. 史宁晚节不保。晚年在荆州,史宁奢靡放纵贪婪昏浊,不修法度,曾经外出,把案子交给被状告歪曲法律的州佐去处治,名声在西州受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魏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率众寇荆州,宁随胜奔梁。 (2)宁有识画,谙兵权,临敌指㧑,皆如其策,甚得当时之誉。 【答案】10. D 11. A 12. A 13. (1)适逢魏孝武帝向西迁移,东魏派侯景率军入侵荆州,史宁跟随贺拔胜奔往梁朝。 (2)史宁有识见谋略,熟悉用兵权变,临敌指挥,都像他策划的那样,很得当时人的称誉。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要注意事件的层次性和句意联系的紧密性,“军司”是官职,“率步骑一千”中“一千”是“步骑”的定语,“军司”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抚慰”的对象是“蛮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A项,“‘除’指免除官职”错,“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不费一兵一卒”错,原文是“仲和仍据城不下,寻亦克之”,意为“仲和仍然据守城池不降,不久也被攻克”。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关键词“属(恰好,适逢)”“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寇(侵犯)”“奔(投奔)”;(2)中,关键词“画(谋略)”“谙(熟悉)”“指㧑(指挥)”“誉(称誉)”。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史宁字永和,是建康表氏人。史宁年少时凭借军功,官拜别将。升任直阁将军、都督,值宿守卫宫廷。不久加授持节、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贺拔胜做荆州刺史时,史宁以本官职衔任贺拔胜军司,率领步军骑兵一千人,跟随贺拔胜到达衙署。碰上荆蛮骚乱,史宁作为先锋予以扫平。于是抚慰蛮人,蛮人欣悦投降归附,结果征得一千五百匹马以供军用。适逢魏孝武帝向西迁移,东魏派侯景率军入侵荆州,史宁跟随贺拔胜奔往梁朝。梁武帝引着史宁到香磴跟前,对他说:“观看你的风度仪表,最终会获得富贵,我当使你衣锦还乡。”史宁回答道:“臣世代蒙受魏的恩典,在位担任列将,老天滋长丧乱,本朝遭到颠覆,我不能向北面迎击贼人,幸而能有地方栖身。倘如您所说,我感到欣喜庆幸的实在太多。”于是伤心哭泣泪水横流,梁武帝为之动容。大统二年,史宁自梁归朝。十二年,史宁改任凉州刺史。史宁未到而前刺史宇文仲和占据州城作乱。朝廷下诏派独孤信率兵与史宁讨伐仲和,史宁先到凉州,向吏民陈说祸福,城中吏民都相继投降归附。仲和仍然据守城池不降,不久也被攻克。魏废帝元年,复任凉甘瓜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起初茹茹国与魏议和结为姻亲,后来又离心背叛。不久被突厥打败,杀掉了茹茹君主阿那瑰。茹茹部落逃散的人,仍然拥奉阿那瑰的子孙,抄袭掠夺河西。史宁率兵阻截打击,抓获了阿那瑰的子孙二人,连同他们种族部落的酋长。二年,吐谷浑与齐互通使节,史宁攻击抓获了吐谷浑的使臣,随即被封为大将军。史宁后来派使者谒见太祖请示事情,太祖就把自己所用的帽子鞋子衣服被褥及弓箭甲胄长矛等赐给史宁。对史宁的使者说:“替我感谢史公,我解下衣服来给他穿,真心地委托他,他可要善始善终,不要损坏功名。” 史宁有识见谋略,熟悉用兵权变,临敌指挥,都像他策划的那样,很得当时人的称誉。等到在荆州,史宁很是奢靡放纵贪婪昏浊,不修法度。曾经外出,有人状告州佐歪曲法律,史宁还是把案子交付被告的州佐去处治。自此有事情的人不再敢说话,史宁的名声在西州大大损坏。保定三年,史宁在荆州去世。谥号烈。 (二)古诗词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作① 陆 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这时陆游七十五岁,被罢官闲居家中已十几年。②郑虔:唐玄宗时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嗜酒如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旧辈流”指以恢复万里关河相期许的朋友,“死尽中朝”可见诗人心中仍关心朝事。 B. 诗人的夙愿因朋辈的殒折和年华的流逝而日益渺茫,因此有“孤枕梦”之语。 C. “清愁”因梦醒后的秋风秋雨而生,“清愁”之情与“清秋”之景交融,情景相生。 D. 诗歌由“卧”而“梦”再到“醒”,脉络分明,“吴笺着句”照应“作”,结构严谨。 15. 诗歌颈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郑虔文才很高,但生活贫困而嗜酒,汉将李广长于骑射,终未封侯,而自己晚年的遭遇也与郑、李相仿,借此抒发壮志难酬之情;②“自笑”是诗人自我劝解,写出远离官场的欣慰之情;③“何妨”写自己纵未封侯拜相,也无所谓,体现内心的坦然。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因梦醒后的秋风秋雨而生”不全面,还有“万里关河孤枕梦”的原因。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抓住颈联中的手法用典,结合注释分析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和诗人的相似之处,再结合“自笑”“何妨”分析情感即可。如“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唐玄宗时郑虔文才很高,他的诗、书、画,曾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而嗜酒。汉将李广长于骑射,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屡建奇功,但命运坎坷,终未封侯,最后自杀。陆游自信文可以比郑虔,武可以比李广,而自己晚年的遭遇也与郑、李相仿佛。这两句的“自笑”和“何妨”,是句中的诗眼,透露出诗人的心曲。“自笑”,非自我解嘲,而是欣慰之情的表现。“何妨”者,境界颇高,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正可作为注脚。诗人所关心的,决非自己的名位权势。大而言之,是国家的统一;小而言之,是品德的高洁。既不能进而兼济天下救苍生,便退而独善其身持操守,纵未封侯拜相,又有何妨?况且,在内心的坦然、村酿的陶醉之外,还有少年时的风味积习,增添了无限的情趣——“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牋着句写清愁”。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的《陋室铭》中,“___________”一句借孔明的房子来写自己的陋室,“___________”一句借孔子的话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 (2)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3)屈原的《离骚》中,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追慕先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南阳诸葛庐 (2). 何陋之有 (3). 白露横江 (4). 水光接天 (5). 伏清白以死直兮 (6). 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葛”“陋”“横”“伏”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阅读的重点是认识孔子的思想。而该书是以松散对话形式呈现的语录体,各篇章排列未必有什么道理,前后各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如果放手让学生逐条通读、释义,其阅读所得必是_____,难以登堂入室。如果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扼要介绍历代论者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就便于学生在自主阅读前了解全书概貌。那么面对______的探微、正义、论争,教师该如何遴选、整合,也颇为棘手。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追根溯源,先引导学生了解孔子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再看针对上述问题,( )。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天下共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国诸侯争霸之战______,“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已成常态,社会进入一个大动荡的变革时期。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身居下层,却秉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希望通过法先王、行仁政,恢复社会秩序,减轻人们所受的痛苦。怀着这样的救世理想,孔子强调用“克己”“修身”的方式来追求个体人格,从而肩负起“修己以安百姓”的国家道义。孔子围绕“仁”所阐发的关于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的主张、评论,以及_____的抱负与理想,代代相传,长久渗透在中国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具有普世价值。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知半解 莫衷一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恢廓大度 B. 凤毛麟角 众说纷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经世致用 C. 一知半解 众说纷纭 此起彼伏 经世致用 D. 凤毛麟角 莫衷一是 此起彼伏 恢廓大度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孔子强调用“克己”“修身”的方式来追求个体人格,从而肩负起“修己以安百姓”的历史使命。 B. 孔子强调用“克己”“修身”的方式来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进而肩负起“修己以安百姓”的历史使命。 C. 孔子强调用“克己”“修身”的方式来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从而肩负起“修己以安百姓”的国家道义。 D. 孔子强调用“克己”“修身”方式来追求个体人格,进而肩负起“修己以安百姓”的国家道义。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什么解决之道是他所传布的、倡导的 B. 什么解决之道是他所倡导的、传布的 C. 他所倡导的、传布的解决之道是什么 D. 他所传布的、倡导的解决之道是什么 【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本题中“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一知半解”指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根据“难以登堂入室”以及文意可知,选“一知半解”恰当。“众说纷纭”指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指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意见有分歧。语段只强调对《论语》的解读多而杂,不强调大家意见一致,选“众说纷纭”恰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指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此起彼伏”指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连续不断。此处指战争频繁,选“此起彼伏”恰当。“经世致用”多指对治国安民具有使用价值。“恢廓大度”指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结合语意,选“经世致用”恰当。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追求个体人格”后缺少宾语中心语“的完善”,排除A、D两项。“进而”是表递进的连词,“从而”是表目的或因果的连词。文段先说个体人格的完善,再说在完善人格的基础上肩负重任,层进关系明显,所以选“进而”,排除C项。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根据“孔子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这个句式,遵循文段前后句式、话题的一致性,选“他所倡导的、传布的解决之道是什么”是连贯的,排除A、B两项。还要考虑“倡导”“传布”这两个词语的语序问题,遵循一般的逻辑思维,应先“倡导”再“传布”,排除D项。故选C。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写句子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等;(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0.下面是某保险公司经理在员工答谢会上说的一段话,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激情八月,硕果满枝。在这收获的季节,我们在此欢聚一堂,高谈阔论,共享一个轻松愉快、难忘美好的夜晚。过去的八个月,全体员工附骥尾,勤工作,创下了良好佳绩。接下来,我们要再接再厉,抱团取暖,再创辉煌。以前我的某些做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答案】①“高谈阔论”改为“畅所欲言”;②“附骥尾”改为“在总公司的带领下”;③删去“良好”;④“抱团取暖”改为“精诚合作”;⑤“斧正”改为“指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 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本题中,“高谈阔论”含贬义,应改为“畅所欲言”。“附骥尾”指依附先辈或名人而成名,是自谦的套语,应改为“在总公司的带领下”。“良好”与“佳绩”的“佳”意思重复,应删去。“抱团取暖”原指在寒冬季节,人们抱在一起,相互取暖,比喻互助协作、积聚力量共度最困难的时期。从句中可以看出,某保险公司此时不属于困难时期,应改为“精诚合作”。“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应改为“指正”。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21.下面是国家防灾减灾日的徽标。请根据这幅徽标回答问题。 【注】三条弧线由上到下分别是红色、黄色、蓝色。 (1)简要说明国家防灾减灾日徽标的构成要素。 (2)请谈一谈国家防灾减灾日徽标的创意。 【答案】(1)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要素。 (2)雨后天晴的彩虹意蕴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即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之意。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图为转换的能力。在感知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答题:准确有序,准确,依据题干对内容等方面要求进行表述,切忌生拉硬拽;有序,说明画面要有整体意识,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先总后分,先主后次;揭示寓意由表及里,在字数不超的前提下力求全面。如本题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即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这道题要在读懂题干的基础上答题,要紧扣“构成要素”答。画面是三者结合:“人”“伞”“汉字和数字”,特别是人举伞,有内涵。此外,“创意”要从大的方面思考,如保障人民财产安全之类。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和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學——学:从前,“學”让人头脑充实;现在,“学”是蜻蜓点水。 燈——灯:从前,“燈”下苦读能五子登科;现在,“灯”下苦读通常出白丁。 親——亲:从前,“親”必定相见;现在,“亲”难以相见。 鄉——乡:从前,“鄉”是有郎的地方;现在,“乡”里已经难见郎。 愛——爱:从前,“愛”必是用“心”的;现在,“爱”只要是“友”就行。 糧——粮:从前,“糧”注重“产量”;现在,“粮”得靠“良心”。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例文: 传统文化需要坚守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被修饰、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该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乡之情被无聊地调侃,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对于中国沉淀已久的文化,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去完全深谙,但也没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没有资格去胡编乱造,去挑战先人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因为我们生在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所以我们要坚守本真,不要丢失了对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适宜的精神愉悦本无可非议。但各种不伦不类的体例的出现却是一个不好的征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保护不了,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当我们对“TVB体”、“流氓体”朗朗上口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听见那一声声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天空的无助哀号? 坚守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的,毕竟,那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坚守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坚守文化的本真,让自然和谐的春风吹向每一个角落,让经典文化之树绽放鲜花朵朵,滋润万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本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本题的材料共性,讲的是几个繁简体字之间的差别,表面上,这些只是繁简体字之间差别的调侃。但细细想来,其背后暴露出来的是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是价值观的变异。传统文化需要坚守,传统价值观面临重构。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立意,也可以将两者结合立意。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自信,还可以探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参考立意: (1)传统文化需要坚守; (2)传统价值观面临重构; (3)重拾文化自信; (4)文化应回归传统经典。 参考素材: (1)传统社会的人,读的书其实并不多,但年纪轻轻就成了大师。比如孔子,20岁的时候就成为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司马迁20岁的时候成为汉朝最博学的人;唐朝以后,科举考试普及了,那些考中进士的人,任何一个放到今天似乎都有资格被称为大师……21岁的苏东坡携手19 岁的弟弟,同时考中进士。他的“高考”作文到现在还是唐宋八大家的范文。他在赶考的路上跟弟弟两个人在船上,写几个韵,照着这个韵写诗,到今天就是诗歌的经典。 (2)为什么现在很难再产生大师了?分科、教材、教法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废除读经以后,大师也就没了。所以说,重拾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需要回归传统、回归经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让人安定下来,一个是让人动起来。一动一静,就把人从蒙昧状态唤醒了。让人心安定靠什么?靠文化。人有自己价值评判的标准,走到哪里都不会茫然,而会心安理得。如果把“心安理得”这个词的次序颠倒一下就更好了:理得了,心才安;理不得,心是不会安的。这个理是什么?就是文化。 (3)孔子先教安心,然后还要唤醒学生的激情。他让学生们都去读《诗经》,为什么呢?他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兴”这个字,在古汉语里面有唤醒的意思。《诗经》上有一句叫夙兴夜寐,白天醒来晚上睡觉,兴就是“起来”的意思,就是唤醒。“观”是判断力,判断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群”是责任感,对群体的担当。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学习,有人说学习改变命运,但这个改变命运其实不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不是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也不是让你一个人过得好,而是要让更多的人过得好。孔子教育人,是有大视角的。 (4)所以,人生不能把自己定位得太小太低,如此是不能做大事的。传统经典教育中,从七岁开口读《论语》的时候,从读“学而时习之”的时候,一个人就在读真正的“大学”——价值观、世界观的“大学”。所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经典,就是因为经典让我们“大”起来。它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一套价值体系、一套文化体系。 结构示例:《传统文化需要坚守》,议论文文体。开篇从文化变异的冲击说起,亮明观点:坚守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首先列举微博时代的各种戏谑调侃,感慨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然后强调我们对文化应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要坚守本真,不要在文化调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再指出这种文化变异的危害;最后指出如何坚守文化的本真。结尾扣题,强化观点。 【点睛】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