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郊区五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五校联考 高二语文 出题学校:蓟州一中 静海一中 第一卷(共36分) 一、基础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粳米(gēng) 曲肱(gōng) 摭取(zhé) 卷帙浩繁(zhì) B. 慰藉(jiè) 淬火(cuì) 潢潦(liáo) 小有舛漏(chuǎn) C. 忿懥(zhì) 哀矜(jīn) 恤孤(xù) 见素抱朴(jiàn) D. 谀佞(nìng) 偾事(fèn) 停爨(cuàn) 经训菑畲(zī sh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A项,“粳米”的“粳”读jīng,“摭取”的“摭”读zhí; B项,“潢潦”的“潦”读lǎo; C项,“见素抱朴”的“见”读xiàn。 故选D。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脚踝 踯躅 赝品 陷阱 铁裙箍 犄角之势 B. 打褶 痉孪 虬曲 龌龊 搽香粉 噤若寒蝉 C. 宅邸 勋绶 皱襞 安详 一垛墙 惊惶不安 D. 精粹 沉缅 果脯 腼腆 扣板机 欢呼雀跃 【答案】C 【解析】 【详解】 - 23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项,“犄角之势”错误,应该为“掎角之势”; B项,“痉孪” 错误,应该为“痉挛”; C项,正确; D项,“沉缅”错误,应该为“沉湎”。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可以用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的故事出现。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 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 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 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 23 - B.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本题中八个成语意思分别是: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第一空语境根据词语“迁徒盛举”我们可以确定迁徙的规模巨大,应选波澜壮阔;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第二空指动物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故选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第三空指专家们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应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第四空指故事吸引人,故选引人入胜。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本题中,A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的说法,介词“通过”不能同后面的“作为参照”搭配。 C项,错误在于“辨析”不能同“方向”搭配,只能说“辨别方向”。 D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和“辨识方向”的说法。 故选B。 【点睛】 - 23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历15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B. 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C. 《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D.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三教”: 儒家、道教、释(佛教),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 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法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C项,“《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表述错误,《汉书》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 故选C。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 23 -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 “以天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 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 “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 23 - 7.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 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 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 D. 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 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 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 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答案】6. A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由文中““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知A项正确。B项由文中““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知强调的是一种关系,并不是“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C项,文中“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知人格与精神气质是动态变化的,并不能说明“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D项文中“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知“中庸之道”可以解决并不能消除文化冲突。故选A项。 【7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文中“‘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知,以“天下”为理念的是“天下主义”,不能由此判断“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概念混淆,故选B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由文中“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与“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可知“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不准确的,故选C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 23 -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憷季常也。何为而在此?’,_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丛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B. 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C.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环堵:环绕,缠住。 D. 使从事于其间,今己显闻。 显闻:显达闻名。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D.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里,乡里,指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按照匠人营国制度,居住区可分为国宅和闾里。 B. 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帽子。 C. 公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爵位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 - 23 - 河北,省名。与《鸿门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北”意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少年时一身侠气。他仰慕西汉著名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使酒好剑,挥金如土,乡里的游侠都尊奉他。 B. 方山子有壮志难酬之苦。他壮年的时候想通过读书来驰名当代,但他看清了世道凶险,于是就萌生了隐居的想法。 C. 方山子晚年时安贫乐道。他在晚年的时候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草房,吃素食,悠游自得。 D. 方山子有异人之处。他出身功勋之家却没有置身官场,家境殷实却放弃荣华富贵,偏偏来到穷僻的山里。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日: “呜呼!此吾故人陈悖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答案】9. C 10. D 11. D 12. B 13. (1)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 (2)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癫、衣衫破旧,但是不能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结合上下文来看,“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意思是“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环堵:四面的围墙。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10题详解】 - 23 - 试题分析:结合上下文可知,画线句子写的是作者在十九年前见到方山子的情景,“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都是“见”的宾语,其中“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使骑逐而射之”“怒马独出”“一发得之”都是方山子的行为,据此可推知句意为。根据这些信息可知D项断句正确。画线句子加标点为: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故选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知识。D项,“河北”是古今异义词,指的是黄河以北。《鸿门宴》中的“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意思是“我和将军您合力攻打秦朝,将军您率军队在黄河以北作战,我率领军队在黄河以南作战”。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原文第一段“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意思是说“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原文并没说方山子是“看清了世道凶险”才萌生了隐居想法的。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谪居于黄”,因贬官居住在黄州;“适”,正巧;“焉”,代词,他;“此......也”,判断句,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2)“异人”,奇人异士;“阳”通“佯”,假装;“阳狂垢污”,假装疯癫、衣衫破旧;“不可得”,不能够;“傥”,或许。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 23 -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第二卷(共114分) 四、(共2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网。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是“无书”的象征。②欹:倚、依。③烬:物体燃烧后的剩余之物。 14. 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 “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 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 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 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 23 - 15. 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4. DE 15. (1)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 (2)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 (3)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错误,应为“语言浅白 感情质朴”;E项, “紧扣‘梦’字”错误,“突出‘恨’字”。故选DE。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把握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抓住“别后不知君远近”“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分析。 16.在横线处填写古诗文作品原句。 (1)“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让读者意犹未尽。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到达高潮时,戛然而止,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诗人用“_______,______” 这样的诗句,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2)阅读古诗词,我们不妨对其他语言现象展开联想,以便于我们语言学习和积累。比如,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物是人非”。 (3)在社会交际中,我们引用古文表达思想情感,会显得特别文雅。比如参加某学术会议,与会人员既有知名的前辈,又有后起之秀,我们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会议的盛况。 【答案】 (1). 东船西舫悄无言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雕栏玉砌应犹在 (4). 只是朱颜改 (5). 群贤毕至 (6). 少长咸集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 - 23 - 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舫”“唯”“栏”“砌”“犹”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巡 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①他看到了那顶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②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③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④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⑤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⑥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天天。 ⑦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 23 - ⑧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一一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⑨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凤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⑩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11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12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13那岩羊还是没动。 14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15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16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17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18他心疼极了。 19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20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 21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22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23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24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25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1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圆石不是岩羊的歇脚处,天性机敏的岩羊在人靠近时却纹丝不动,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设置了悬念。 - 23 - B. 小说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 “好奇一疑惑一心疼一沉重”连成一条完整的线,带领读者感受一个艰难生命的终结,并启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C. 小说第⑨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很精彩,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秋天天山深处特有的风景图,也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D. 小说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结尾,戛然而止,这种留白的手法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有言止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18. 小说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9. 试分析第④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0. 小说第23自然段“他”割下老岩羊的首级并肢解老岩羊的情节是否合乎情理?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17. B 18. (1)是一个知法守法、用心守护天山的人。“他”对天山深处所有野生动物的保护等级了如指掌,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后“他”再也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并且保留一个在初秋巡山的习惯;(2)是一个心存良善、敬畏并尊重生命的人。“他”看到岩羊处境时,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心疼极了。不忍心丢下岩羊而离去,用折扣刀终结了一个艰难的生命,保有了岩羊生命的尊严。 19. (1)叙述了“他”巡山的习惯,照应了标题;(2)详写岩羊之外其它动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气氛;(3)表现了人类在禁止狩猎后生态保护取得的可喜成效,凸显了小说尊重生命的主题。 20. 合乎情理。(1)人和动物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是“成全”了老岩羊;(2)“他”为老岩羊祈祷,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维护了老岩羊作为生命的尊严。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好奇一疑惑一心疼一沉重’连成一条完整的线”对心理活动的线索理解不完整,由小说结尾“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可知,“连成一条完整的线”应该还有“彻悟”。故选B。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细节鉴赏。其中A项分析小说开头段的作用,B项分析小说的线索,C项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D - 23 - 项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鉴赏,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他”的相关描述,包括“他”的言行,叙述者的介绍评价等,然后进行概括。本文中,他“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他知道“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且他对所有动物的保护等级“了如指掌”,有巡山的习惯,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个知法守法、用心守护天山的人。面对老岩羊的境况,他感到心疼,并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老岩羊,这些又表明他是一个心存善良、敬畏生命的人。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他”的巡山习惯及巡山时见到各种动物的情景。“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说明禁止狩猎保护了野生动物,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野猪不理会牧羊犬,狸猫没有怯意,狼不顾飞驰的汽车,这些现象反映出人与动物还到了和谐相处的境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结构上看,文章题目是“巡山”,此段写巡山就与题目形成了照应。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生可答“合乎情理”,也可答“不合乎情理”,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先表明态度,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自己选择观点的合理性,证明自己的观点。注意结合文本分析时可从文章主题、人物性格等角度时行分析。本题建议答“合乎情理”,从文本内容来看,老岩羊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再生存下去会失去生命的尊严,而且“生命总该有个尽头”,这是自然规律,而“他”恰恰是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老岩羊的尊严,他的做法符合人物性格特征,他对生命的尊重,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六、《论语》整本阅读考核题(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以下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于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1. 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冉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 23 - 【答案】21. 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的准则。 22. 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以自己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德有礼。而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解析】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及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意思是:“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这是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显然,这里“无道”指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有道”指遵守道德规范的人,“道”指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的准则。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评价理解。结合题干,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结合题干所给观点结合自己思想进行评价。 首先,综合起来看,孔子的做法与他的一贯主张不矛盾。孔子一贯强调道德的熏陶作用,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卿士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财富冉有是季康子的家臣,却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因而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正是对德政的维护。 【点睛】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 23.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机构。如果从以下《论语》名句中选择一句,写入孔子学院的宣传册,你会选择哪一句?请说明理由。要求:理由充分, 条理清晰。 甲:德不孤,必有邻。 乙:君子和而不同。 - 23 - 【答案】我会选择乙句。首先,这句话契合我们在各地办孔子学院的初衷。这句话是在说君子纵然有所不同,但仍可和平共处,我们传播中华文化,旨在让各国人民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厚哲理与智慧,而在“文化侵略”上绝无用心。因此“和而不同”让他国人民在葆有自身文化的独到性之前提下,让血液中另一种炎黄子孙的脉动与之和平共处,这样才可彰显中国文化传播却不同化他人的大国责任感。此外,文化对政治有着深刻影响,宣传和而不同能让世界大团结和尊重个异共存的日子计日以待。选择这句话,于已、于人裨益匪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一微写作的方式考核中外名著的题目,名著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的作家、作品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要求阐明从《论语》名句中选择一句,写入孔子学院的宣传册的理由,答题时首先选择,然后明确理由,如选“君子和而不同”,然后从“这句话契合我们在各地办孔子学院的初衷”“文化对政治有着深刻影响,宣传和而不同能让世界大团结和尊重个异共存的日子计日以待”的角度分析原因。 七、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去世,人们在悼念之余感慨良多。 有人说:“一台摄像机,历时六年,杨洁用踏平坎坷的精神诠释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才使《西游记》30年百看不厌,成为经典,杨导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 有人说:“致敬经典,返观当下,在当今影视圈‘流量’时代,剧组有钱有技术,就是没时间。没有求取真经的信仰,没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何来精品?” 也有人说:“《西游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却没有一位演员片酬达到百元,而如今多少人气‘鲜肉’拿着数百万元一集的片酬,交出的却是千疮百孔的作业。”……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请以“态度与高度”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态度是一弯明月倒映在水中,让你在平淡中体味“掬水中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雅然;态度是一轮旭日喷薄在身边,让你在失意时看到“阳春回雪时,万物生光辉”的希望。回首历史长河,每个功成名就的人,都有一份坚强的信念和对生活高昂的态度。他们的成功,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炽热,源于他们对人生的态度。 - 23 - 从古至今,一代代的伟人都教会了我们,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李时珍对研究的态度端正,几十年如一日走访名山大川,尝遍百草,著就《本草纲目》。居里夫人数十年如一日,最终发现了镭,并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切源于她对人生端正的态度,对生活炽热的感情。 今天,无数的成功者涌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们光鲜的背后,源于对人生的不断追求。著名演员成龙和周星驰,他们都是从跑龙套、演小角色到成为巨星。他们的成功是源于他们的态度。无论是跑龙套,演小角色还是到成为巨星,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他们人生的高度。这些古今人物的事例,传递给我们一份坚强的信仰。那就是:态度决定成败。 水有三态,人生亦是如此。水的状态是温度决定的,人的状态是态度决定的。假如你对生活的态度为0,那么你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你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你的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就像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闲人般遭人讨厌,也不会有所发展。假如你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心态,那么你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虽然能奔流进入大海,但你离不开大地,发展的平庸。然而如果你对生活和人生是百分百的热爱,那么,你就会成为水蒸气,成为云朵,你将飞起来,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你的世界将和宇宙一样大,你的发展将会是绚烂无比。 你对生活和人生态度有多少,你的人生高度就有多高。回往自己所经历过的岁月,你会发现,你百分百地对人生和生活充满热爱时,你留给自己的将是内心无与伦比的美丽,并且它将一直激励着你,鼓舞着你不断进步。 对生活和人生百分百的炽热,你才会无怨无悔。展望未来,让自己腾空而飞,莫让青春留下遗憾。 温度决定水的状态,态度决定人的成败,只有乐观积极的态度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让我们共同携手,以高昂的态度迎接未来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加话题式的话题作文。对于这类作文,首先要分析话题的内涵,如本次作文的话题“态度与高度”,话题中给出两个概念,即“态度”“高度”,那么考生就要思考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要分析材料和话题之间的关系,有的材料是引出话题,有的材料是对话题的阐释,材料可以帮助考生理解话题的意思,拓展写作的思路。 【审题】 - 23 - 首先分析话题。“态度与高度”,所谓“态度”是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所谓“高度”,高低的程度,从地面或基准面向上到某处的距离,从物体的底部到顶端的距离,是人学业、事业、追求达到的程度。“态度与高度”展示了二者的关联,一个人能否成功,一个人在生活中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往往取决于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别是:成功者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失败者恰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乐观上进还是悲观颓废,是精益求精还是草率应付都将决定你人生的高度。然后分析材料,材料中给出两个对象,一个是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她导演的《西游记》30年百看不厌,成为经典,这无疑让她的人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她为何能够取得这样的高度?这与她的态度分不开,“用踏平坎坷的精神诠释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求取真经的信仰”“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是杨洁导演的态度,因为她对创作有这样的态度,所以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另一个是当今的一些“鲜肉”,他们拿着数百万元一集的片酬,交出的却是千疮百孔的作业,为何会如此?显然与他们的态度有关。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立意即可。最后分析文体,本次作文要求写作议论文,考生可以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打开思路。 参考立意:态度决定高度;踏平坎坷,不畏艰难,方能取得真经;没有信仰,难取真经;工匠精神可嘉;拒绝浮躁,远离功利。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紧扣话题,明确观点。其次由比喻句开篇,既点明话题,又彰显文采。正文主体部分先列举古今正面事例进行论证,接着以反面事例与上文构成正反对比,说明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有多少,你的人生高度就有多高。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强化观点并发出号召——让我们共同携手,以高昂的态度迎接未来。 素材: 贝多芬不幸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音乐家,他从小酷爱音乐,并且虚心好学,埋头创作。他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时更兴奋。”30岁的时候,他耳聋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莫大的打击。但他没停止过创作的笔,还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启发: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和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所以借着贝多芬的光芒,擦亮我们的双眼,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吧。 张海迪战胜病魔的意志和勇气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 - 23 - 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启发:怎样在困境中帮助他人并得到他人的肯定,也让自己快乐。当今社会的我们,多么浮躁,多么沉迷。 正如张海迪所说:“假如我们心中有一颗星星,不仅要让它给自己带来光明,还要把它举出窗外,照亮黑夜,照亮他人。”“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沉沦。今天年轻的我们应该学习怎样让自己奋进、快乐、成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爱迪生不怕失败的精神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竟然当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奋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强,自立获得巨大成功。 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发明自动电报帮电机,留声机;实验并改进了电灯(白炽灯)和电话。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 启发:为了理想为了兴趣爱好,也许刚开始会被别人误解,但只要你坚持走下去,终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在面对世俗怀疑的眼光时,你们要紧紧记住“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桑兰受到挫折后的顽强意志 桑兰(1981年6月11日—),浙江宁波人,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1993年进入国家队,1997年获得全国跳马冠军,1998年7月22日,桑兰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其表现出顽强意志,在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并成为2008年北京申奥大使之一,又于2008年北京奥运官方网站担当特约记者。 启发:直面生活就是敞开心扉,用生命全部的触角去感受生活,去承受生活中所有击打、挫折、辛劳,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变得自明而富有智慧,外表平静内心坚强,能够辨别善恶,却不轻言放弃。直面生活。 爱因斯坦力求完美的做事坚持 爱因斯坦小 - 23 - 时候,老师布置手工作业,让他们回家做出一个小板凳第二天交给老师。第二天,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教出自己的作品,然而爱因斯坦却交给老师一个制作得很粗糙,一条凳腿还钉偏了的小板凳。 当时老师十分的不满,拿着板凳对同学说道:“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当时全班同学都笑翻了纷纷摇头。这时候老师又生气的对着爱因斯坦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 这时候爱因斯坦红着脸,走到老师前面,坚定的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于是全班同学停止了笑声,疑惑的望着爱因斯坦。只见爱因斯坦走回自己的座位,并且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而刚交上去的是第三个虽然不能让人满意,但是比起这两个要强得多。” 启发:爱因斯坦做出的粗糙板凳的态度,而是看到爱因斯坦对做事的态度,无论做什么事,力求最好的态度。也正是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成为了不朽的科学家。 1.成功是一种态度!(皮尔) 2.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马斯洛) 3.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 4.眼睛就是身上的灯。眼睛若明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圣经) 5.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6.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自己信服的人,方能让别人信服。(佚名) 7.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拿破仑) 8.最惨的破产就是丧失自己的热情。(阿诺德) 9.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塞缪尔) 10.什么是失败?无非是迈向更好境界的第一步。(温迪尔·菲利普斯) 11.我们醒来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又一个机遇。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自怜、懒散、自私上呢?(卡西·拜特) 12.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西尼加) 13.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布莱克 ) 14.每场悲剧都会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来。(斯蒂芬斯 ) - 23 - 15.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佩恩 ) 16.乐观主义者总是想象自己实现了目标的情景。(西尼加 ) 17.让我们建议处在危机之中的人:不要把精力如此集中地放在所涉入的危险和困难上,相反要集中在机会上——因为危机中总是存在着机会。(卡罗琳 ) 18.我可以拿走人的任何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不行,这就是在特定环境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的自由。(弗兰克 ) 19.态度决定成败,无论情况好坏,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莫让沮丧取代热心。生命可以价值极高,也可以一无是处,随你怎么去选择。 (吉格斯) 20.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21.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萧楚女) 22.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毛泽东) 23.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社会心理学) 【点睛】话题作文写作技巧: ①善于联想。比如话题“风”,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韩流、金庸热等等。比如以“水”为话题的文章,你可以叙述一个停水后的故事,你可以说明水的性质、用途,你可抒发对“水”的情感,你可以议论“水滴石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你可叙述“水”的童话,你可以想象说资源枯竭后地球的劫难等等。 ②化虚为实。比如“靠”这个话题,往实处“靠”,爸妈靠科技致富,学生靠勤 奋成才,运动员靠拚搏夺冠。 ③化大为小。比如以“美景”为话题:“校园美景”“家乡美景”“心中的美景”“美景其实也平凡”。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