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十三)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十三)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

限时规范训练(十三)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 建议用时 38 分钟,实际用时________ 赋分:3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内,众多威风八面的战斗机中间停放着一架银色的轻型旅客 机,________,但却是中国第一架轻型客机——北京一号。 为了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57 年,当时的校领导和老师达成决议——这看起来 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要让毕业生设计一架真实而完整的飞机。”由于当时 我国没有设计研制大飞机的经验可循,使得建校才 5 年的北京航空学院在这件事上困难重重。 参加设计的师生,为了确定一个更合理的设计方案,________找资料、算性能、绘曲线,先 后提出了 11 种设计方案。整机方案定下后,部件设计和零件设计随后全面铺开。因设计人员 少,且缺资料、无经验,又要在短期内交出全部设计图纸,任务繁重且艰巨。为按时完成任 务,飞机设计和工艺专业的师生________,几乎每天都一起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甚至彻夜 不眠。 1958 年 9 月 24 日清晨,“北京一号”在北京首都机场以 300 公里的时速、超低空 10 米 高度掠过主席台,全场________。首飞后不久,“北京一号”又陆续进行了更长航线的飞行实 验。结果证明,飞机性能良好,具有很好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因为当时我国没有设计研制大飞机的经验可循,使得建校才 5 年的北京航空学院在这 件事上困难重重。 B.由于当时我国没有设计研制大飞机的经验,建校才 5 年的北京航空学院在这件事上困 难重重。 C.因为当时我国没有设计研制大飞机的经验,使得建校才 5 年的北京航空学院在这件事 上困难重重。 D.由于当时我国没有设计研制大飞机的经验可循,在这件事上使得建校才 5 年的北京航 空学院困难重重。 解析:选 B。A 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使得”;C 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 “使得”;D 项,成分残缺,去掉“在……上”。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标志着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胜利地通过了考验 B.这成了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胜利地通过考验的标志 C.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胜利地通过了考验,这是其标志 D.这个标志,预示着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轻型旅客机会胜利通过考验 解析:选 A。结合前面内容“飞机性能良好,具有很好的操纵性和稳定性”分析可知, 叙述重点应是飞机,B 项、C 项、D 项,强调“标志”,应该排除。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其貌不扬 宵衣旰食 齐头并进 欢声雷动 B.相貌平平 宵衣旰食 齐心协力 扬眉吐气 C.其貌不扬 通宵达旦 齐心协力 欢声雷动 D.相貌平平 通宵达旦 齐头并进 扬眉吐气 解析:选 C。“其貌不扬”,指长得不漂亮,相貌普通。“相貌平平”,就是长相普通, 没有什么特点。结合语句内容“众多威风八面的战斗机中间停放着一架银色的轻型旅客机” 分析,用“其貌不扬”。“宵衣旰食”,形容政务忙碌。不合语境。“通宵达旦”,意指整整 一夜,从天黑到天亮。“齐头并进”,几个事情或多方面同时进行或不分先后地同时进行。“齐 心协力”,是认识一致,共同努力。结合“飞机设计和工艺专业的师生”分析,用“齐心协力”。 “欢声雷动”,欢笑的声音像雷一样响着。形容热烈欢呼的动人场面。“扬眉吐气”,是形容摆 脱了长期受压制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用“欢声雷动”。 4.下面是某中学新蕾文学社社长刘若水给著名作家王先生写的邀请函。有五处用语不得 体,请指出并改正。(5 分) 尊敬的王老: 您已荣幸地被邀请为我社顾问。您八十高龄,能够忝列我社顾问之职,我们不胜唏嘘。 同时,我们希望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指导新蕾的发展。本社兹定于本月 23 日上午 9 时在本校礼堂举行文学社成立一周年大会,届时恭请您光临。 刘若水顿首 2018.2.16 答: 答案:①“荣幸地”应删去;②“忝列”改为“屈就”;③“唏嘘”改为“感激”;④“希 望”改为“敬请”;⑤“刘若水顿首”改为“新蕾文学社”(或改为“新蕾文学社社长刘若 水”,或删去“顿首”)。 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抗战老兵、爱国侨胞、拳拳之情报国心,中国军民具有伟大的奉献精神。(6 分) 材料: 挑战 执着 牺牲 强军兴军的锐一代 守卫国土的父女情 保家卫国的真勇士 国是中国 重温历史 家在玉麦 巡天掠海 为国仗剑 缅怀先烈 答: 答案:巡天掠海、为国仗剑、强军兴军的锐一代,中国军民具有伟大的挑战精神。 家在玉麦、国是中国、守卫国土的父女情,中国军民具有伟大的执着精神。 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保家卫国的真勇士,中国军民具有伟大的牺牲精神。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其是恻隐之 心作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任何一个路 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 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点,恻隐与 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 恻隐之心是经由自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 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作些具体分析。完 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道德心理而言,恻隐 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 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 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 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 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线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 “原则”“主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 错,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类连起 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作为 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 合,使单纯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 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 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 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恻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解析:选 C。A 项说法绝对,从原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看恻隐之心并不一定能让人产生舍己 为人的道德行为;B 项张冠李戴,这不是儒家的观点,而是作者依据儒家观点提出来的看法; D 项“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说恻隐是一种 最基本的人类情感,失去了恻隐就等于丧失了基本的人性。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题、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开论述。 解析:选 A。孟子举例是为了证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纯然的善,是无条件 地具有道德价值的”是本文作者由此得出的观点。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苦,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恻隐比自爱更重要。 B.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 D.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性。 解析:选 A。A 项无中生有,“恻隐比自爱更重要”不当。第二段比较了恻隐与自爱,但 并未指出哪一个更重要,从文中也推断不出。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9~10 题。 送杨君之任永康 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①。 【注】 ①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陶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解析:选 B。B 项,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画,已然为之震惊。写的是去永康的 道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 10.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 分) 答: 解析:诗歌的颔联是写通往永康之路的艰险的,因此,可以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从描写的角度看,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从修辞的角度看,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也可以从 练字的角度赏析,如“悬”“泻”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通往永康之路的险峻。 答案: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②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 比如“登天”“鸟道”“无地”。③用词生动。“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战栗,“泻” 字写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