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卷)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及答案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第 Ⅰ 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盐碱 箴言 呼喊 减员增效 感激涕零 B.阐述 弹药 禅让 肆无忌惮 殚精竭虑 C.束缚 薄荷 簿册 赤膊上阵 博大精深 D.滇池 嗔怒 缜密 精卫填海 谨小慎微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错(过失、错误) 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 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 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 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 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 D.张望(向远处看) 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 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 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C.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D.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沙 尘 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 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7、下列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的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样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 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军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①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①既出塞,出东道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①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13、对下列各句中“之” 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3分)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 ③ ④ B.① ⑤ ⑥ C.② ③ ⑥ D.② ④ 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第 Ⅱ 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⑵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撜哿鴶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撜哿鴶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摴丶鼣之说?为什么? 答: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⑴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 ⑵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荀子《劝学》)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话 说 知 音 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 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 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子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4分) 答: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5分) 答: 21、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5分) 答:⑴ ⑵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响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六、(12分) 23、下面的句子前后脱节,请添加必要的词语,使它完整连贯。(2分) 我们学校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除计算机室、语言教室外,校园宽带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崭新的实验大楼也已落成。 答: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4分)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修改为: 25、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他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1-10答案: 1D 2B 3B 4A 5C 6D 7A 8B 9A 10C 2002年高考语文11-25题评分细则 11. [答案] D [分析]第11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采用的是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的考查形式,所选采的考查点比较典型,知识覆盖面较广,如有考词类活用的“竟”“将”,有考古今同形异义的“曲折”,还有考文化常识的“结发”等。一般而言,考生在答题时只须结合上下文语境,详加辨析,不要想当然抑或望文生义即可。A项中的“竟死”的理解关键在于“竟”字的翻译之上。“竟”用作实词的常用意义有两个,一是动词“完了,终了”,如柳威《柳毅传》:“语竟,引别东去。” 二是形容词“整,全”,如《项脊轩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其中“完了,终了”可引申理解为“自始至终,从头到尾”的意思,结合语境,“竟死”的“竟”正有此义,整个短语应翻译为“直到死”,而选择项当中显然把“竟”理解成副词(属虚语范畴)“竟然”了。B项中的“将兵”来自原文“广之将兵”一句,这是一个典型的“主语┼之┼谓语”充当时间状语的句式,“之”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句式中的谓语动词就是“将”(率领),“将兵”应是动宾结构“率领军队”的意思。C项中“曲折”考查的是古今同形异义现象,“曲折”现在的常用意是“弯曲的,不直的”,而古时却经常用的是“详尽的,多方位的”的意义,从上下文的语境上看,选项中的翻译理解显然是不通,所以“曲折”应译为“详细经过”为妥。D项“结发”一词其实是古时的一个专有名词,讲的是“古代男子成年束发于头顶”之事,把它翻译成“刚成年的时候”完全正确,此题考的是古代文化常识。综合以上分析,D项当为正确答案。 12. [答案] A [分析] 第12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选择对不同句中相同文言虚词用法比较判断异同型的考查方法。为了降低难度,引导考生课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均选自中学课本。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上看均为介词,前者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后者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这种用法除试题中选自《石钟山记》的例子以外,课文中还有如《鸿门宴》“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等,“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到提宾作用。B项两个“会”均用作副词,可理解成“恰巧,适逢”,如《鸿门宴》:“会其怒,不敢献”。C项两个“既” 均用作副词,意为“已经,……以后”,除试题中《过秦论》的例子外,课文中还有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等。D项两个“无”均用作介词,译为“不论,无论”,除试题中《出师表》之例外,课文中还有如《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3. [答案] C [分析] 第13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之” 在文中的指代义。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的命题应该说对我们文言教学颇有引导作用,那就是要切实把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落实到对原文的把握上,在解答的过程中充分突出上下文语境的提示作用。A项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中的“怪”是意动用法,从上文来看,使胡兵感到“惊怪”的是大敌当前,李广军队却“解鞍”、“士皆纵马卧”的情况。所以A项的指代义并没有错。B项“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从上下文来看指的是胡人慑于“飞将军”李广的威仪,几年内不敢侵犯李广镇守的右北平的情况,显然此处的“之”称代的应是前文的“(李)广”。C项“饮食与士共之”中“之”受动词“共”的支配(上文中“赏赐”则受动词“分”的支配),讲的是李广与士卒共饮食的情况,“之”在此处当指前头的“饮食”一词,而不是前文的“赏赐”。D项“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之”可译为“这件事”,从上文来看当指卓立战功、敦厚端直、受人爱戴的一代名将――李广“引刀自刭”这一悲惨史实。综上所述,四项当中只有C项的指代义理解有错,所以答案应该选C项。 14、 [答案] D [分析] 第14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这道题同去年一样,也是采用给出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择全都表现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这一常用的方式来进行考查。这种考法综合性强,考查效果较好。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先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宽缓不苛”的含义,指的是李广治军“宽厚和缓不苛刻” ,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然后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做是非比较,以便做出判断,当然这一步须既有理解文言语句字面意思的能力,又要有概括语句深层意义的能力,这一步做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面对匈奴大军,寡不敌众,而镇定自若,出奇制胜的策略,不属于平素治军的范畴。第②句“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通过概括的叙述写出了李广“廉洁而爱兵”的才德,符合“宽缓不苛”的标准。第③句“专以射为戏”是讲李广喜欢以射箭作为消遣的性情,跟治军无关。第④句“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形象地写出了李广率军面临缺粮断水的窘境之时,必以士卒为先,甚至甘愿自己挨饿的难能可贵的品德,亦符合治军“宽缓不苛”的标准。第⑤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讲的是李广坦然独自承担军事责任,为部下开释,引颈自刎,充分地反映了他对部下的宽厚和爱护。第⑥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是指李广的自刎使军士无不悲恸垂泪,足见他深受士卒拥护和爱戴,虽然事件本身不是李广发出的,但某种程度上也可认为从侧面反映了他“宽缓不苛”的治军之道。综上所述,排除①③两句,答案应该选D项。 15. [答案] D [分析] 第15题是对文段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这类考题常采用多角度分析概括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阅读材料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它常把人物、事件、观点等综合起来,分析可知,试卷中这道题的四个选项就李广这个人物形象的武艺、品性、才德等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分析。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武艺高强(善于骑射,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宽仁爱人。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鉴于这类考题错误选项的构拟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设置一二处不正确的表述来干扰答题者,因此,找到干扰因素并将其排除是找到正确答案的有效途径。例如本题D项所拟的题目是“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刀笔之吏”一词的理解上,原文的相关表述是“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很显然选项中的“刀笔之吏”相当于现在的“律师”“智囊团” 一类的角色,而事实上“刀笔之吏”是指古代掌管文书的官,在这里结合语境应指“执法官、审判官”之类。整句话应理解为:况且自己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执法官、审判官)的侮辱。A、B、C三项在对文意的概括与分析上没有错误。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D。 第16题(5分) 第(1)小题(2分) 评分要点:①“其”译为“大概”“差不多”“恐怕”之类表揣测的语气副词,给1分;②“……之谓”句式译对,给1分。 第(2)小题(3分) 评分要点:①“及”译为“到”“等到”“至”等给1分;②“尽”译为“竭尽”“极力表示”“……至极”之类的给1分;③译出全句大意的,给1分。 第17题(6分) 评分要点:①“折柳曲的寓意”,即“惜别怀远”,或“折柳赠别”“柳谐音留”“表示留念”“离别”等,给2分;②“本诗的思乡之情”,即答出“思乡”“故园情”“回忆故乡 ”等给2分;③“折柳的关键作用”,即“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或“由写笛声转入写曲中闻折柳,引出故园情”、“从听笛到思乡过渡的关键”、“诗的前两句写春夜闻笛,然后由折柳引出思乡”等,给2分,若答“折柳”的关键作用为“点明主旨”“诗眼”之类的,可给1分。 注意: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的考生极少,若遇到此类答案,与复查员共同讨论判分。 第18题(4分) 1、若三小题均做,挑写对的给分,最多给4分。 2、“一空”1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该空不给分。 第19题(4分) 评分要点:①俞伯牙琴声的特点“变幻无穷、神秘莫测”,1分;②“感应”、“领悟”两点,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③只答“知音难觅”给1分,若还答了其他内容,按①② 两个要点评分,最多给4分。 第20题(5分) 评分要点:①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2分。只要答到“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就可给2分;若仅答“神往和渴求知音”,只给1分。②中国古代典籍多有记载、传诵。3分。 注意:两个要点前后颠倒,不扣分。 第21题(5分) 评分要点:①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②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该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第①个要点,前一分句正面说,第二分句反面说,只要答到一个分句的内容即可。第②个要点,前一个分句反面说,后一个分句正面说,同样只要答到一个分句的内容即可。 第22题(4分) 评分要点:①“形象地”给1分,如答“运用了比喻”也给1分;②答出“作用”的意思,即“给人们……的作用”,给1分;③答出“美感”的意思,给1分,如答“美的享受”“身心的愉悦”之类隐含“美感”之意的也给1分。④答出“鞭策”意思的给1分,如答“激励”“鼓励”“促进”之类的,也给1分。 第23题(2分) 在“校园宽带网”前加“新增了”“还有”一类动词性词语,给2分。增加的动词,只要与“教学设备”搭配,均可,如“配备了”“拥有”“引进了”“增添了”等。若增加的动词与“教学设备”不搭配,如“建成了”只给1分。此种答案,若答成在“除……之外”后,加“新增了”了的,不扣分。 在“先进的教学设备”后加“也应有尽有”“也一应俱全”一类充当谓语的词语,给2分,增加的谓语只要与“教学设备”搭配均可,如“也齐备了”“也配备齐了”等。若增加的谓语与“教学设备”不搭配,如“拥有”等,只给1分,没写“也”字,不扣分。 第24题(4分) 评分要点:①“战事”“政局”“经济”“社会治安”“生存环境”,顺序正确给2分,有一处位置未调整,扣1分;②“经济的不断衰退”调为“不断衰退的经济”1分;“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调为“日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1分;③若将三个偏正短语均调为名词作定语的,给1分;④有添字的,每添一处扣1分。 评分时要注意先判断语序,再判断短语调整。 第25题(6分) 评分要点:①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给2分,若“本体”或“喻体”有一项不能领有,可给1分,两项皆不能领有,不给分;②四个比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给2分;③四个比喻合理贴切,给2分。注意:一个比喻不合理贴切,扣1分,两个比喻不合理贴切仍扣1分;三个比喻不合理贴切,扣2分,四个比喻不合理贴切,仍扣2分;若选择了新的本体,而抄用材料中的喻体,或选择了新的喻体,而抄用材料中的本体,最多给3分,按①②③项评分要点给分,每个要点只给1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