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辉煌联盟九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辉煌联盟九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吉林省辉煌联盟九校 2019-2020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前的社会普及必然牵动上层文化界,上层文化界可以隔岸观火,也可以偶尔涉足,这 就只能使社会普及停留在原生态的阶段;如果上层文化界终于按捺不住,浩荡介入,而且慷 慨地把自身的文化优势投注其间,那么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了。昆曲,是世俗艺术 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在昆曲之前,北杂剧也达到过很高的文化品味,也出现过 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这样的文化大师,但是如果北杂剧的创作队伍与昆曲的创作队伍作 一个整体比较就会发现,昆曲创作队伍里高文化等级的人要多得多。 上层文化人排除了自己与昆曲之间的心理障碍,不仅理直气壮地观赏、创作,甚至有的 人还亲自扮演,粉墨登场,久而久之,昆曲就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他们的生命与 昆曲之间沟通得十分畅达,因此他们也就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清 忠谱》所表现的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长生殿》所表现的历史沧桑感和对已逝情爱的幽怨 缅怀,尤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从人本立场出发对至情、生死的试炼和感叹,都是上层知 识界内心的真诚吐露,我们如果把这几个方面组合在一起,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人 格的几根支柱。这几部传奇作品与《红楼梦》等几部小说加在一起,构成了明清两代一切文 化良知都很难逃逸在外的精神感应圈。 高层文化人在给昆曲输入精神浓度的同时也给它带来相应的审美格调。众所周知,昆曲 从文词的典雅生动、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不少唱词段 落在文学价值上完全可以与历代著名诗词并驾齐驱。更难能可贵的是,多数昆曲作品在编剧 技法上也十分高超, 使得典雅深邃的文词能借助于戏剧性的舟筏通达当时无数世俗观众的接 受水平,引起全社会的欣赏和迷醉。在唱腔上,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 控制,配器的齐全都达到空前的水平而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表演上角色行 当的细密分工,写意舞姿和抒情舞姿的丰富,念白的生动幽默,也成了一门需要多年学习才 能把握的复杂技艺。这些自然都与社会性痴迷所造成的激励有关,也与高层文化界对它的精 工细磨分不开。高层文化人把他们的全部文化素养和审美积淀都投注在昆曲的一招一式、一 腔一调之中,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种种舞台景象。因此不妨说,离开 了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是很难办得到的。 - 2 - (摘编自余秋雨《笛声何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上层文化界介入世俗艺术,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 B. 上层文化人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使昆曲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 C. 昆曲的审美格调不仅体现在唱词、唱腔和表演上,编剧的高超技法也引起了观众的欣赏和 迷醉 D. 离开了文化精英的聚合,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审美的格调就很难达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提出现点,社会普及的原生态阶段很少有上层文化界的涉足。 B. 文章将昆曲和北杂剧进行对比,突出昆曲和上层文化界的紧密联系。 C. 《清忠谱》《长生殿》《牡丹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几根 支柱。 D. 文章分析了昆曲对上层文化界的影响,昆曲的价值实现离不开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A. 昆曲的唱词、唱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是众所周知的。 B. 昆曲是一种世俗艺术,有一定的社会普及性,因此这一艺术吸纳的主要对象和主要的参与 人是世俗观众。 C. 社会痴迷性对昆曲所造成的激励和高层文化界对昆曲的精工细磨使昆曲成为了一门复杂的 技艺。 D. 昆曲在唱腔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取得了柔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效果。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项,“就会”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一段为“如果上层文化界终于按捺不住,浩荡介入,而且 慷慨地把自身的文化优势投注其间,那么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了”; B 项,因果倒置,原文第二段为“上层文化人排除了自己与昆曲之间的心理障碍,不仅理直气 壮地观赏、创作,甚至有的人还亲自扮演,粉墨登场,久而久之,昆曲就成为他们直抒胸臆 的 - 3 - 的最佳方式,他们的生命与昆曲之间沟通得十分畅达,因此他们也就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文 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由此可知应是:先有上层文化人通过昆曲直抒胸臆,才有他们将自 己的文化感悟传递给昆曲; D 项,“离开精英文化的聚合”错,原文最后一段为“离开了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合是很难办 得到的”。是“离开了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而不是“精英文化的聚合”。故排除 ABD 三个选 项。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选项,“文章分析了昆曲对上层文化界的影响”错,文章分析的是上层文化界对昆曲影响。 文章第一段“昆曲,是世俗艺术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文章第二段,“上层文 化人排除了自己与昆曲之间的心理障碍,不仅理直气壮地观赏、创作,甚至有的人还亲自扮 演,粉墨登场,久而久之,昆曲就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最佳方式,他们的生命与昆曲之间沟 通得十分畅达,因此他们也就有意无意地把自身的文化感悟传递给了昆曲”;第三段“高层 文化人把他们的全部文化素养和审美积淀都投注在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诗、书、 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种种舞台景象。因此不妨说,离开了文化精英的大幅度聚 合是很难办得到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上层文化界对昆曲影响”,故选项 D 错误。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 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 项,原文第一段为“昆曲,是世俗艺术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第三段“使得典 雅深邃的文词能借助于戏剧性的舟筏通达当时无数世俗观众的接受水平”,由此可知主要受 。 的 - 4 - 众是世俗观众,但这一艺术主要的参与人是上层文化界的人,而不是世俗的人。所以选项 B 错误。 故选 B。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一条消失的河流的源头 阎豫昌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河流虽然消失了,源头仍有清泉从地心喷出。 这不是一条无名小河的源头,而是古代著名的济渎。济渎东西两源汇合的清波曾经能够 独流入海。《尔雅·释水》记载:“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如今,济渎源头的泉水,仍似珠玉般从地心涌出。今人不见古人面,但古人留下的笔迹 和行踪,却是可以寻觅的。一串泉水如一串闪光的故事,诉说着古老的史实和神话。这儿曾 使司马迁留连忘返,他在《史记·封禅书》写道:“四渎者,江淮河济也。” 我站在司马迁曾漫游过的济渎源头。这源头在至今犹存的豫北济源县的济渎庙里。庙里 有几棵古老的汉柏,枝头的新叶仍然青翠芬芳,在它们两千多岁的年轮里,也许还收藏着司 马迁的足音。 “四渎”和“五岳”一样,受到古代帝王隆重的封禅。济渎庙现存庞大的古建筑群,仍 占地一百多亩,保留着清源洞府门、济渎神寝宫等七十多间宋元明清建筑。人们由此可以遥 想它自隋代开皇二年兴建庙宇以来的繁荣。 醉心于畅游名山大川的唐代文人,曾于月夜泛舟济渎。如今,唐时的河道消失了,那歌 吟却依然在《全唐诗》中回响: 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濮泉数眼沸,平地清流通。 这是诗人李颀的歌吟。如今,诗人赞叹的那可通舟船的清流,只有那几棵两千多岁的“ 将军柏”在朦胧的月夜中、在如梦的忆旧中才能闪现吧? “将军柏”当然也记得,那位名叫白居易的大诗人,倚在它的树干下,深情地注视着济 渎的泉水向东涌流,放声长吟: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这位大诗人从济水东流不到大海决不停留的奔腾向前之势,悟到了人生哲理。 济水哺育了两岸的百姓,也哺育了诗人文豪,给他们以哲理和诗情。 - 5 -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这里,曾诞生过许多绚丽的神话。 济水源头,汇出的一潭清水曾被称为“小北海”,也是济渎神的“河宫”。皇帝和大臣 们,曾毫不吝啬地向河宫抛下长长的金银项链,名曰“抛长生”,祈祷长生不老。 他们没想到,不但皇帝王公大臣要老,要死,连济水也老了,死了,消失了…… 只有几座古碑,记载着海市蜃楼般的“济渎朝霞”的美景,叙述了一个从洞庭湖来的旅 人向济渎神击石投书、传达玉帝命其行雨的神话。 令人叹息的是,如今济源县的年轻人,也许不明白他们的故乡竟是以济水之源命名的。 济源县的地图上,也没有济水,甚至连济渎庙的标志也没有。 济读的泉水流进蟒河,蟒河又流进黄河。古代济水独流入海的河道,早被黄河吞没了。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我的脚下,是济渎水汇成的小潭。潭上有石桥,桥畔可供凭栏观鱼的“灵渊阁”是古代 帝王大臣们“抛长生”时投掷下金链的地方。 如今,这“灵渊阁”下的小北海,只有几个洗衣妇将肥皂泡涮进潭水,枯枝败叶和碎纸 屑在潭中漂移。 何处去寻“苍螭送飞雨,赤鲤喷回风”的济渎胜境? 谁能相信这儿竟是沉过金链、诞生过许多美丽神话、激发过古代第一流大诗人激情的济 水之神的“河宫”? 由济渎庙西行里许,便是济水西源——延庆寺舍利塔西墙外著名的“龙潭”。这是出自 王屋山的流水,出山后潜流地下,至此又从地心涌出,汇成济水西源。 此处被誉为“龙潭夜月”——济源八大景之一。那景色是:“潭水莹澈,夜间潭光塔影, 相映如画。” 我来到这景色如画的西源一看,大吃一惊:“龙潭”周围的草坡上,支着一个个大铁锅, 锅里煮着黑黃色的碱水,碱水里放着黑的白的羊皮。羊皮又拖到“龙潭”里漂洗,刚涌出地 面的清泉,立刻被污染成一潭黑黄恶臭的污水。看来,人们的生计和致富,比保护自然环境 更胜一筹。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济水消失了,黄河吞没了它下游的河道。但是,黄河并没有吞没济水之源!济渎依然存 在,泉水依旧涌出,为什么河南省分县地图册上都不再标示济渎了呢?为什么济读清源刚涌 出地心,就变成一潭恶臭的污水呢? - 6 - 这哭泣般依然涌着泪珠儿的济水之源呵,你也要消失吗?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它们两千多岁的年轮里,也许还收藏着司马迁的足音”中,“收藏”把抽象的足音化 为可收藏的物品,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异曲同工。 B. 如今济源县的年轻人不知道故乡的命名缘由,济源县的地图上没有标识济水和济渎庙,作 者抚今追昔,指出了这就是济水今不如昔的深层原因。 C. 文章中,古老的汉柏、“龙潭”等自然景观和济渎庙、古建筑群等人文景观以及神话传说 、人文掌故等文献资料相映成趣,增添了文章的厚度。 D. 曾经独流入海、繁华一时的济河如今已经消失,曾经清澈的济源如今已被严重污染,触目 惊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们的批判、对现实的忧思。 5. 文章引用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请从文章结构和思想感情 的表达两个方面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案】4. B 5. ①引用古诗,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②佐证了济渎在历史上确实存在 ,再现了济渎泉眼水沸、清流贯通的事实,增强了历史真实感。③和下文所描写的济水已经 消失的现实构成对比,强化作者对当今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忧虑。(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 他来源于文本且合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6. 文章结构:①呼应文章题目;②用这句话把文章划分为四部分,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写到“作为文章的线索”也可给分) 思想感情的表达:①反复咏叹,强化思想感情的表达;②是作者思想感情逐层推进的标志, 从淡淡的哀愁到愤怒的呼吁。(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来源于文本且合理的答案也可给分)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 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均考核文中的内容,其中 B 项,“这就 是济水今不如昔的深层原因”错,今不如昔的深层原因不在于年轻人,不在于地图上没有标 识济水和济渎庙,而在于人们为了发展经济对环境的掠夺性开发。故选 B。 【5 题详解】 - 7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引用古诗文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引用唐代诗人李颀的诗句的 作用”,首先从引用古诗文的通用作用分析“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然后从内容和结构 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的角度看,“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濮泉数眼沸,平地清流通” 佐 证了济渎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再现了济渎泉眼水沸、清流贯通的事实,增强了历史真实感, 从结构的角度看,下文描写的济水已经消失的现实,二者构成对比,强化作者对当今环境遭 受严重破坏的忧虑。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句子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我站在一条消失了的河流的 源头上”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结构的角 度看,呼应文章题目,用这句话把文章划分为四部分,层次清晰,条理清楚;从思想感情的 表达看,这是反复的手法,反复咏叹,强化思想感情的表达让作者的感情从淡淡的哀愁到愤 怒的呼吁。 点睛: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 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 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 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 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 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 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 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 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 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 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 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 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 - 8 - 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 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 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 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 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 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除著作郎,不就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B. 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 C. 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D. 直是我家衰耳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8. 根据高中语文必修课文判断下面古代文化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在《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中的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 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C.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子。 D. 古代男子 20 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 15 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 供朋友称呼。在《鸿门宴》中,“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中的籍是项羽的字,本人在自称时要称字,以示谦虚。 9.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 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 王昙首在平定内乱中立下大功,太祖认为,如果没有王昙首兄弟俩,自己就不会有今天的 皇位,于是便下诏封赏了王昙首。 C. 宋高祖十分赏识王昙首,认为他沉稳坚毅、有识见、有器度,是宰相之才,更建议宋太祖 日后遇事要多听取王昙首的意见。 D. 王昙首为了消除彭城王义康的不满,坚持请求到吴郡任职,但未获准;于是又劝说兄长王 弘将府中一半兵力分给了彭城王。 - 9 - 10.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鸿门宴》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2)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答案】7. B 8. D 9. B 10. (1)陛下虽然想要偏袒我,面对秉笔直书的史臣怎么办?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所以 封官的事就搁置了。 (2)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攻破秦军,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 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 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就”,第一个语境是“赴任”,第二个语境是“登”。 B 项,“因”,两个语境中都是副词“于是,就”之意。 C 项,“比”,第一个语境是“接连”,第二个语境是“并列,排在”之意。 D 项,“是”,第一个语境是判断动词“是”,第二个语境是代词“这”之意。 故选 B。 【8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根据高中语文必修课文判断下面古代文化 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项,“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是项羽的字, 本人在自称时要称字,以示谦虚”表述错误。“籍”应该是项羽的名,“羽”才是项羽的字; “本人在自称时要称字”错误,应该是本人在自称时要称“名”。所以 D 选项错误。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 10 -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 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项,王昙首在平定内乱中立下大功,太祖认为,如果没有王昙首兄弟俩,自己就不会有今天 的皇位,“于是便下诏封赏了王昙首”,表述错误。原文“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太 祖始终不能改变昙首的想法,因此封赏的事也就搁置了”,“寝”,“搁置”之意。所以选 项 B 错误。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私”,偏袒。“如……何”,固定句式,翻译为“对……怎么办”。“直史”,翻译“ 秉笔直书的史臣”。“夺”,改变。“寝”,动词“搁置”。 (2)“臣战河南”,是“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句,翻译“在黄河以南作战”。“河”,专有 名词,翻译为“黄河”。“意”,动词“料到”。“得”,动词“能够”。“复见将军于此”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此复见将军”,翻译为“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王弘最小的弟弟,年轻时就有学问和美德。被授予著作郎,却 不赴任。兄弟分割家产时,昙首只拿图书而已。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员,跟从大司马 修复洛阳园陵。一次,与堂弟王球一同拜见高祖,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这个 人既是贵族,品德又为人称颂,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自己的志向。“昙首回答说:“跟从了 神明英武之师,自然就使得懦弱的人树立志向。”谢晦说:“仁慈的人果真有勇气啊。”高 祖听了很高兴。来到彭城,高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赋写诗作;昙首最先写 好,高祖看完后,便问王弘:“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他只像平 民百姓那样,家里又怎能让他住下?”高祖大笑。 - 11 - 昙首有识见器度,喜、怒不表现在脸上,家庭和和睦睦。他自己手里不拿金器、玉器, 家里的女眷也不准拿金玉作饰物和玩物,如果不是从俸禄和赏赐得到的,绝不从别人那里接 受一丝一毫的东西。太祖任冠军将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任命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守 江陵,昙首由功曹升任为长史,又随府调任镇西长史。高祖非常赏识他,对太祖说:“王昙 首沉稳坚毅,有识见,有器度,是宰相之才,你遇事都应该同他商量。” 等到太祖即位,任命昙首为侍中,诛除徐羡之等人,以及讨平谢晦叛乱,有赖昙首之力。 谢晦被平定后,太祖想要封赏昙首等人,正赶上宴会聚集,太祖举杯劝酒,乘机抚着御座说: “如果没有您兄弟二人,就不会有我今天这个御座。”当时封赏的诏书已经写成,太祖拿出 来给县首看,昙首说:“近日的事情,叛乱将要形成,由于陛下英明快速决断,所以罪人才 被诛杀。凭借陛下的英明果断,所以罪人才能全部被消灭。我等虽然得以仰借天光,报效微 薄之力,怎么可以趁国家发生灾难之时,来牟取自己的宠幸呢?陛下虽然想偏爱我,但是面 对秉笔直书的史臣又该怎么办呢?”太祖始终不能改变昙首的想法,因此封赏的事也就搁置 了。当时王昙首的兄长王弘担任尚书,又是扬州刺使,昙首被皇上宠爱信任,在两宫任职。 彭城王义康与王弘一起任职,心里常常快快不乐,他又想得到扬州刺史的职位,在言语上也 表露了出来。因为昙首在朝中任职,义康担心他分了自己的权力和职位,更加不高兴。昙首 一再请求太祖让他到吴郡任职,太祖说:“哪有想要建造大厦却舍弃栋梁的?你的兄长接连 多次称自己有病,坚持要辞去扬州刺使的官职,我如果同意了他的请求,那么这个职位不是 您来接任又有谁能接任呢?哪有让你到吴郡任职的道理呢?”当时王弘长期生病,多次请求 辞职,太祖不答应。昙首于是劝说王弘分出府中一半的兵力给义康,义康才高兴起来。 元嘉七年,昙首去世。太祖为他的死而悲恸,中书舍人周纠在一旁侍侯,说:“王家将要 衰败,所以贤能的人先陨落。”太祖说:“这简直就是我皇家的衰败啊。”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王禹偁,宋时巨野(今属山东)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后拜左司谏、知制诰。 淳化二年,贬商州团练副使。真宗时,以直书史事,再贬出京,知黄州,徙蕲州。 11.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 - A. “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 现作者的心绪。 B. “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 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 “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 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D. 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 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12. 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1. A 12. 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 大展宏图的苦闷; 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 苦; 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词中语句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比喻的手法”错误,应为“拟人”手法。 “ 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 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把没有情感的“雨” 和“云”,分别赋予了人的情感“恨”和“愁”,故 A 选项错误。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 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然后理解各句的意思,再结合注释 和全篇分析词人的情感。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 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 - 13 - 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 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 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天际征鸿”,作者用此意象表达自己就像天边的高飞的大雁 一样,被贬谪在外,心虽有鸿鹄之志,却难以施展抱负,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 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偶中进士后,只做小小的芝麻官,无法 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象“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所以此句 写出自己遭受贬谪壮志难酬的惆怅; 从“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两句展现出诗人内心苦楚惆怅,“谁会”,“谁能理解”,恨 无知音,愁无双翼,触发的是对“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表达了诗人心 志无人可诉的痛苦,表达知音难寻的无奈伤感;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此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 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 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在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王 禹偶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足见心中郁积着 深沉的愁闷,“一缕孤烟细”中“孤”,一缕淡淡的孤烟,从村落上空升起,足见诗人内心 的孤独。这是诗人描写客居江南异乡的孤独。 结合注释“王禹偁,宋时巨野(今属山东)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后拜左司谏、知 制诰。淳化二年,贬商州团练副使。真宗时,以直书史事,再贬出京,知黄州,徙蕲州。” 可知其宦海浮沉,胸中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之情。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 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 —→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 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 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 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 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 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 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 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 14 - 情景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 (2)《记念刘和珍君》中绝不回避悲惨凄凉的黑暗现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康河里的水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1). 指点江山 (2). 激扬文字 (3).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4). 敢于 正视淋漓的鲜血 (5). 软泥上的青荇 (6).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 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 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 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 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激扬、淋漓、荇、 招摇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 ,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 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 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 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这一趋势,原因众多,电子产 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不容丝毫延宕。 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认为只要成绩好 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 - 15 - 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 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 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C. 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D. 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 世界第一。 B.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 居世界第一。 C.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 6 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 第一。 D.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 6 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 界第一。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 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 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 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 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答案】14. B 15. C 16. D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 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 - 16 - 的凶残的事情)。危言耸听:故意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结合“我国学生近视呈现 高发、低龄化趋势”分析,选用“危言耸听”。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 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结合“《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分 析,选用“触目惊心”。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 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选用“迫在眉睫”。不以为然:指不认 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 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选用“不以为意”。故 选 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 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 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 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 内容重复。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 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 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 度不大。A 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B 项,结构 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不合逻辑,“至少”“多”矛 盾。D 项,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故选 C。 【1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 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 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 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关’上”“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排除 B 项、C 项。“美丽未来”“拥有出彩人生”之间,“精彩人生”应该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 故选 D。 17.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戮力(lù) 嗔目(chēn) 頽圮(pǐ) 斑澜 (lán) - 17 - B. 遒劲(jìn) 百舸(gě) 阻遏(yè) 生啖(dàn) C. 笙萧(xi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长篙(hāo) D. 冰屑(xiè) 火钵(bō) 桀骜(ào) 浸渍(zì) 【答案】D 【解析】 【详解】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考核 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 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 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答题时需要看好每一个选项,然后从字音、字形上 逐一辨别,比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项,“斑澜” 应该为“斓”,字形错误; B 项,“遒劲(jìn)” ,应该为“遒劲(jìng)”字音错误 ;“阻遏(yè)”应该为“阻遏 (è)”,字音错误; C 项,“笙萧(xiāo)”应该为“箫(xiāo)”,字形错误; “长篙(hāo)”应该为“长 篙(gāo)”,字音错误。ABC 三个选项或字音或字形均有错误,因此排除。 故选 D。 18.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不全都相同在一组是 A. 雄伟壮丽 又哭又笑 丰功伟绩 春花秋月 B. 非常欢迎 红日初升 站着喝酒 多么伟大 C. 红旗飘扬 春天到来 劳动光荣 布置妥当 D. 修理机器 盼望放假 提倡节俭 感到沮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短语的结构类型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对每一个选项进行分析,经过 比对后选出正确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不全都相同在一组是” A 项,“雄伟壮丽 又哭又笑 丰功伟绩 春花秋月”均为并列结构; B 项,“非常欢迎”,偏正结构。“红日初升”,主谓结构。“站着喝酒”,偏正结构。“多 么伟大”偏正结构。 C 项,“红旗飘扬 春天到来 劳动光荣 布置妥当”,均为主谓结构短语。 - 18 - D 项,“修理机器 盼望放假 提倡节俭 感到沮丧”,均为动宾结构短语。 故选 B。 四、写作 19.升入高中的你们面对新的生活是好奇、激动、兴奋,是郁闷、枯燥、乏味,还是着急、痛 苦、后悔?请以《我的新高中生活》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要求:亲身经历, 真实情感,不得套作、抄袭。 【答案】例文:             我的新高中生活    走进高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如果说初中的生活单纯得像一首轻音乐,高中生 活就是一部交响曲。它激荡着我生活琴弦上的每一个音符,使我生命的旋律变得丰富而多彩。 初上高中,环境发生了改变,一切是那么陌生,我像一个进到大城市的乡村小老鼠,不 敢大声说话,不敢问老师问题,甚至连我最喜欢的语文课都让我害怕。初中时我喜欢学习语 文,而且担任了三年语文科代表,老师经常拿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所以 我对学语文本来是有着非常高的自信的。可进入高中,我忽然发现知识的海洋是那么的宽广, 自己的视野是多么狭小。老师课上张口就来的名言名句让我羡慕不已,渊博的知识敲响了我 语文脆弱的警钟;同学词藻华美思想深刻的作文让我羞于再提起自己的作文。我的语文成绩 一落千丈。还记得那个晚自习,老师找到我耐心长谈,最后对我说:“不要气馁,要自信, 初中的成绩只代表过去,高中生活是全新的,你自然要有所改变。记住,被落下的都是胆小 鬼哟!”是的,科学的巅峰等着我去攀登,艺术的殿堂等着我们去开启,高中的我应该用热 情和努力去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优秀。我坚定地冲着老师点点头。    从那时起,我努力地改变自己,让自己更加自信,我不再像初中时那样两耳不闻窗外 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不断挑战自我。我竞选上了学生干部, 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我懂得了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从紧张的知识竞赛中,我懂得了努力才 会有新的天地;在唇枪舌战的辩论会上,我懂得了竞争必须要有智慧和能力……不断的探索、 努力,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提高、进步、成熟。我想,即使没有辉煌的未来,却能有无悔的昔 日。我相信,到我白发苍苍的时候,回想起高中这段生活,仍不失为最甜美的回忆。    每天,早自习、跑操、上课、午饭、上课、晚饭、晚自习,高中生活似乎千篇一律, 然而正是这样的高中生活悄悄地打开了我已然蒙尘的思想之门。那些瑰丽的文字,教给我种 种精美的飞翔方式,让我不再热衷于二次元的世界,也不再做那缥缈似云的梦。在岁月的流 逝中,认清雾纱后面的自己,人生的道路曲折而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走好走坏, - 19 - 都会深深影响你的一生。高中,正是这个“紧要处”!它是一次让你绽放青春的机遇,是让 你放飞梦想的机会。 高中生活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环境改变了,我也在逐渐改变,变得有知识,明事理,变 得成熟、稳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 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 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 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 本题所给命题为“我的新高中生活”,审题难度不大。结合题干中“升入高中的你们面对新 的生活是好奇、激动、兴奋,是郁闷、枯燥、乏味,还是着急、痛苦、后悔?”来看,考生 写的 “我的新高中生活”,与“新”有关。要能够体现出“新高中生活”给我们的“新”, 这就限定了作文的选材范围。考生可以写新高中生活使自己发生了“新”变化,也可以写自 己感受到的高中生活中他人的“新”的变化,还可以写高中生活与以往生活相比的 “新”, 表现环境和生活的“新”。如,考生可以写进入高中以来自身的“新”,如自我学习习惯、 生活习惯的调整,由稚嫩向成熟的变化……反映自己的成长历程;也可以写进入高中以来自 己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学校的校风、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的“新”;还可以 写师生关系、同学情谊的“新”等等。总之,考生要围绕“我的新高中生活”来选材成文, 所写的“新”要能够体现出“高中生活”给我们的“与过去不一样的感觉”。注意主题应积 极向上,体现正能量。 参考立意: 1.表现自身 成长: 通过叙写自己高中生活中的几件事,表现自身的新改变,反映自己的成长。 2.展现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 通过叙写高中生活的几个片断,与初中生活进行对比,表现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新改变, 展现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 3.赞美师生情、同学情等: 通过叙写自己与高中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小事,表现自己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由陌生到熟悉到情 谊深厚的新的改变过程,赞颂美好的师生情、同学情等。 的 - 20 - 素材: 1、心有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胆怯,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念, 一份坦荡的胸怀…… 心有小窗,便有亮丽的阳光进来,小酌一些温暖的故事,便有自由清风邀约一些花香或者白 云。 心有琴弦,纵然客去茶凉,仍有小曲缓缓响起,仍有满树桂花知音而化为酒香。 心有栅栏,然后青藤爬过,那些小秘密点缀其中,像叶片下小憩的蝴蝶,做梦一般,只能用 花粉形容。 心有玉阶,满阶是香囊佩瑶,满阶是锦言妙计,还有玲珑小贝和神秘念珠。于是孤独不再降 临,花瓶不再寂寞。 心有圣殿,供奉着高贵,尊严、善良、理想和追求…… 这都是些美丽 神灵。由此,而不可侵犯;由此,而拥有世界和自己。(《心有明灯》) 2、蜡烛有心,于是它能垂泪,能给人间注入类粼粼的光波;杨柳有心,于是它能低首沉思, 能给困倦的大地带来清醒的嫩绿,百花有心,于是它们能在阳光里飘出青春深处的芳馨。(《 蜡烛有心》) 3、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 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 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成熟》) 4、绿,是夏日树阴下的那潭清泉,里面荡漾着几根绿油油的小草。 绿,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引得无数文人为之神魂颠倒。 绿,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梅雨潭,成为脍炙人口的美文。(《找寻自己的绿》)毫无置疑, 绿是最令人心动的颜色。墨绿给人以淡泊宁静;浅绿给人以恬静轻快嫩绿则给人以生命的畅 想。而绿的乐章给人的或许就是对生存、生活、生命的思索。(《绿的乐章》) 6、一只青鸟欢呼着从窗前掠过,将音乐从天堂带来,颗颗洒落,珍珠般清脆。恍惚中,有人 拔剑而长歌日、“我辈岂是蓬蒿人”,大笑而去,顺滚滚东逝长江,穿巴夹巫峡,过洞庭扬 州;醉酒入长安,挥毫金密殿上,故作狂态,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嘲尽天下豪贵;云游九 州,望川而吟银河飞流,凭吊沧浪,偕友共举杯盏,不舍孤帆万里…… 结构: 本题要求写记叙文,记叙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逐层递进式、一线串珠式、片断并列式、情 景交融式、点面结合式等。此题可采用逐层递进式的结构行文,如可围绕“表现自身的成长” 的 - 21 - 的主题行文,选择高中生活中的几个片断,逐层递进表现自己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历程。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 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 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 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 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 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 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 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 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 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 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 如的境地。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