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有六道大题,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课内知识检测,本大题共6小题,共17分。‎ ‎(一)本题共5小题,共1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2分)‎ A. 长歌当哭(dàng) 颓圮(qǐ) 箕踞以骂(jù) 菲薄(fēi)‎ B. 赁屋授课(lìn) 匕首(bǐ) 目眦尽裂(zì) 绯红(fēi)‎ C. 屏息以待(bǐng) 惩创(chuāng) 卫士仆地(pū) 长篙(hāo)‎ D. 叱咤风云(chà) 攒射(cuán) 博闻强记(qiǎng) 浸渍(zì)‎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徒手请愿 踌躇 恶耗 迥乎不同 B. 陨身不恤 喋血 桀骜 黄沙弥漫 C. 表示歉意 气概 作揖 涕泗横流 D. 短小精焊 和蔼 寥落 偏袒扼腕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其人居远未来 太子迟之 B. 函封之 烛之武退秦师 C. 间至军中 道芷阳间行 D. 樊於期乃前曰 沛公欲王关中 ‎4. 以下选项中,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大王来何操?‎ A.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 沛公安在 D. 籍独不愧于心乎 ‎5.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鲁迅,原名周作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其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B. 巴金,原名李尧棠,《爱情三部曲》(《家》、《春》、《秋》)是其代表作之一。‎ C. 梁启超,号任公,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戊戌变法主角之一,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D. 毛泽东的词,多用传统的形式写现代的内容,其作品《沁园春·长沙》就用了传统词的体式,其中“沁园春”是词的题目。‎ ‎(二)6. 默写(共7分)‎ ‎①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④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 ‎ ‎⑦_________________,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_________________,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二、多文本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 ‎,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7.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 “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 “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 “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8.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各美其美 B. 美得适度 C. 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 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9. 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3分)‎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10. 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 “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 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 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 ‎。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活,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1. 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分)‎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12.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6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30分。‎ ‎(一)本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小题。‎ 竹轩先生传 魏瀚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造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早承厥考①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②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先生容貌环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①厥考:厥:代词,他的;考:指死去的父亲。 ②孥(nú):儿女。‎ ‎1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客有造竹所者 造:拜访 B. 母性素严重 严重:严肃稳重 C. 逮子华官翰林 逮:捉拿 D. 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更:更改 ‎14.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B. 若不介意而亦未尝逸于法律之外 若入前为寿 C. 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 以其无礼于晋 ‎15.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先生天性爱竹,居室周围种满了竹,每天啸咏其间,把竹当作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因此被人称为竹轩先生。‎ B. 竹轩先生家里穷,就授徒赚钱来奉养母亲,并顺承母亲意愿,接济弟弟妹妹们,关心妻子儿女的生活,唯恐照顾不周。‎ C. 竹轩先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仪礼》《左氏传》等书;他还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D. 作者与竹轩先生两家是世交,对竹轩先生了解很深,因此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大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16. 翻译:(6分)‎ ‎(1)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2)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 ‎(二)本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赵鼎,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授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 ‎。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与郡。‎ 始,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而悲之。明年,得旨归葬。‎ 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 ‎1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会胜非去位 会:恰逢 B. 浚初求去 去:前往 C. 怅余生之无几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D. 天下闻而悲之 而:表顺承 ‎1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他的母杀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B. 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C. 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 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改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 D. 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 秦桧见了赵鼎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前那样倔强。”‎ ‎1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赵鼎幼年丧父,却能勤奋学习,为南宋王朝尽心出力,最终成长为南宋一代名相。‎ B. 赵鼎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进封建国公,并在行宫门外建设了资善堂。‎ C. 赵鼎和张浚一度得到高宗的信任,他们都曾经认为秦桧是可以与之共谋大事之人。‎ D. 赵鼎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迫害,为使家人免遭牵连,毅然绝食而死。‎ ‎20. 史书评价赵鼎是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你认为赵鼎的治国才能有哪些?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作简要阐释(6分)‎ 四、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4小题。‎ 乡魂 一 倘若你生长在故乡,那份乡情乡恋牵肠挂肚自不必说;倘若你出生在异地他乡,你对它的印象与情感都是从长辈那里间接获得的,对故乡,你又是怎样一种感觉?‎ 数年前,我应邀与几位作家南下访游,依主人安排,途经宁波一日。车子一入宁波,大家还在嘻哈交谈,我却默然不语,脸贴车窗,使劲向外张望着,好像急于想抓住什么,好跟心里的故乡勾挂一起。此时我才发现心里的故乡原是空空的。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面对祖父与父亲的出生地,为何毫无感应?‎ 啊,故乡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符号——籍贯!‎ 我不是“回”故乡,而是“来”故乡,第一次。我渴望与故乡拥抱和共鸣,但我不知道与故乡的情感怎样接通。好似一张琴闲在那儿,谁来弹响?怎么弹响?‎ 二 下车在街上走走,来往行人的宁波话一入耳,意外地有种亲切感,透入心怀,驱散了令我茫然的陌生感。‎ 我很笨,一直没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会宁波话。但这特有的乡音仿佛是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家乡的民歌,伴着我的童年、少年。那时,来串门看望祖父的爷爷奶奶们,大都用这种话与祖父交谈。父亲平时讲普通话,逢到此时便也用这种怪腔怪调插言谈话,好像故意不叫我听懂,气得我噘起小嘴抗议。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便逗我,哄我,依然还说那种难懂的宁波话……这曾经让我又气又恨的宁波话,为什么此刻有如施魔法时的咒语,一下子把依稀的往事、把不曾泯灭的旧情、把对祖父与父亲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全都召唤回来,逼真地如画一般地复活了?‎ 在天童寺,一位老法师为我们讲述这座古寺的经历。他地道的宁波口音,使我如听外语,全然不懂。我便仔细去端详这法师的仪容,竟然发现他与祖父模样很像:布衣布袜,清瘦身躯,慈眉善眼,尤其是光光的头顶中央有个微微隆起的尖儿。北方大汉剃了光头,见棱见角,或圆或平;宁波人歇顶后,头顶正中央便显露出这个尖儿来,青亮青亮,仿佛透着此地山水那种聪秀灵气。我觑起眼睛再感觉一下,简直就是祖父坐在那里说话!‎ 祖父喜欢用薄胎细瓷的小碟小碗吃饭。他晚年患糖尿病,吃米都必须先用铁锅炒过。他从不叫我吃他的饭,因为炒过的米少了养分。宁波临海,这里的人吃起海鲜精熟老到。祖父吃清蒸江螺那一手真叫空前绝后,满满一勺入口,只在嘴里翻几翻,伴随着吱吱的吸吮声,再吐出来便都是玲珑精巧的空壳了。每次吃江螺,不用我邀请,祖父总会令人惊叹又神气十足地表演一番。然而,祖父,如今你在哪儿呢?我心头情感一涌,忽然张开眼睛,想对老法师大喊一声:爷爷!‎ 奇怪,祖父是在我十岁那年去世的,三十年过去了,什么缘故使我隔着岁月烟尘,如此动情地呼叫他呢?‎ 是我走到故乡来了,还是故乡已悄然走进我的心中?‎ 三 前两年,我去新加坡参加一个会议。忽有十几位上了年纪的华侨同胞到宾馆来访,见面先送我一本刊物,封面上大大地写一个“冯”字。原来是此地冯氏宗亲会的成员。华人在海外,组织各种同乡同族会,彼此守望相助,可剖肝胆。每每同乡同族人有了难题,便一齐合力解助;若同乡同族人有了成就,也同喜同贺。一位冯娃长者对我说:“你是咱冯家的骄傲啊!”‎ 我看见坐在侧面的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识,心有所动,问道:“您家乡在哪儿?”‎ ‎“宁波。”他一开口,便带着很重的乡音。‎ 我听了,随即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宁波。”‎ 他马上叫起来:“现在就是一家。我们好近呀!”随即急渴渴向我打听故乡的情形。‎ 多亏我头年途经故乡,有点见闻,才不致窘于回答。他一边听我讲,一边忽而大发感慨:“全都不一样了,不一样了……”忽而冲动地站起来,手一指叫着:“那是我去捉过鱼的地方!”然后逼我讲出更多细节,仿佛直要讲得往事重现才肯作罢。‎ 这老乡情不自禁把座椅挪到我身前,面对面拼命问,使劲听。可惜我只在故乡停了一天,说不出更多见闻。但我发现,我随便扯些街道的名称、旧楼的式样、蔬菜的种类,他也都视如天国珍闻,引发他一串串的问题、感叹或惊叫。他脱口吟道:“。”我感到故乡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属于它的人们,不管背离它多久多远。‎ 我怕冷落了他人,才要转换话题,那些人却笑眯眯摆手说:“不碍事,你再给他多讲讲吧……”‎ 他们高兴这样旁听,直听得脸上全都散发出微醺的神气,好像与我的这位老乡分享着一种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乡恋。‎ 此时我多么像在家人中间,张张陌生的面孔埋藏着遥远的亲切。我想象着在哪里曾与他们相关相连,唐宋还是秦汉?我想起在黄河边望着它烟云迷漫、波光闪耀的来处,幻想着它万里之外那充满魅力的源头。同种同族,同乡同姓,有一种血脉相通的源头感。‎ 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 ‎(取材于冯骥才的同名散文)‎ ‎21.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初次来到宁波,作者却毫无心灵感应,他不禁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怀疑。‎ B. 作者儿时觉得宁波话怪腔怪调,到故乡后,却觉得乡音入耳,格外好听。‎ C. 对三十年前去世的祖父的思念,使作者心中萌生出的故乡情愈发强烈了。‎ D. 作者对故乡宁波并不熟悉,只好杜撰些见闻来应付海外同乡急切的打探。‎ ‎22. 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B.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 今时明月他乡客,旧地故人往日情 ‎23. 本文第二部分中详细描写了天童寺的老法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4. 本文结尾写道:“有着共同源头的人,身上必定潜在着一个共同的生命密码,神秘地相牵。”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25.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2)‎ 请结合以上三则论语的内容,谈谈你对儒家“仁”的理解。(3分)‎ ‎26. 请在横线上将以下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3分)‎ ‎①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②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③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④绣鸳鸯梦兆绛云轩 ⑤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⑥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7.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选择一个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人物形象(王熙凤、薛宝钗除外),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结合书中具体内容,感情真挚。150字—200字。(10分)‎ ‎28. 作文(50分)‎ 请以“那个角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试题答案】‎ 一、(一)每小题2分,共10分 ‎ ‎1. B 2. C 3. D 4. C 5. C ‎(二)6题:每小题1分,共7分:‎ ‎①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⑦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二、多文本阅读:‎ ‎7. (3分B 8. (3分)C 9. (3分)A 10. (3分)B 11. (3分)D ‎12. (6分)‎ 要点一: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要点二: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要点三: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一)13. C(3分) 14. A(3分) 15. B(3分)‎ ‎16. (6分)‎ ‎(1)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潜、林逋相比,没有比不上的。(3分)‎ ‎(2)竹轩先生在弟弟小的时候就在家塾里教他学习,在弟弟长大后又带他到各地游历,财物的有无,心情的忧乐,没有什么不与弟弟同甘共苦的。 (3分)‎ 参考译文:‎ ‎【附文言文译文】‎ ‎①王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于世(世人多仅称呼他的“字”,而不熟悉他的“名”)。先生天性爱竹,所居房屋周围种满了竹,他每天在竹林中歌咏。先生对繁华富丽、权势财利,淡泊得很。有客人拜访他竹中居所,他就指着竹林告诉客人说:“这就是我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朋友,怎么能一天离开它呢?”学者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 ‎②竹轩先生早年秉承先父槐里先生教诲,德行与学业很早就有所成。刚刚成年,就被浙东浙西的世家望族聘请为教育子弟的老师。凡是正式登门拜师受业的学生,经他指导传授,德行与学业大多能达到较高的程度。他父亲槐里先生去世得早,家中空无所有,极其贫困,所遗留下来的只有几箱经史典籍。竹轩先生每次打开书箱,就禁不住流泪说道:“这是我家先辈积累的学问,我作为后人如果不再加以增进,(家学)就将没落了。”于是毕生朗诵思考,博览群书,而尤其喜欢读《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平时喜爱弹琴,每到风清月朗之夜,就焚香弹琴数曲。弹完琴后,又即兴创作诗词,并让子弟一起和诗。了解竹轩先生的人都认为他超逸洒脱,与陶潜、林逋相比,没有比不上的。‎ ‎③竹轩先生,家里很贫穷,就亲自授徒(赚取酬金)来奉养母亲。母亲性格一向严肃稳重,而对娘家的几个成为孤儿的弟弟妹妹,非常同情关爱。竹轩先生每次都是不等母亲开口就能顺着母亲的心意去做,慷慨赠给他们衣食,热情关怀,惟恐照顾不周。而对于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却来不及顾及。弟弟王粲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成为孤儿,母亲十分地疼爱他。竹轩先生在弟弟小的时候就在家塾里教他学习,在弟弟长大后又带他到各地游历,财物的有无,心情的忧乐,没有什么不与弟弟同甘共苦的。等到自己的儿子王华仕官翰林时,(王华)向朝廷请求,分出俸禄来作为父亲竹轩先生的奉养。竹轩先生又把其中一半分出来赡养弟弟。乡里骨肉相争的兄弟,听说竹轩先生的高尚品德后,大多惭愧懊悔,变得亲善和睦了。‎ ‎④竹轩先生相貌奇伟,细目美须。与人交往,平和快乐,和蔼可亲。而对门人弟子,则树立典范,极其严格,严肃得(让人)不可冒犯。他撰写文章,喜爱简练古朴的文风而厌弃浮艳绮靡,写诗提笔就能立刻写成,好像没有刻意去写,但却也不曾脱离诗词格律。他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⑤竹轩先生与先父菊庄翁一同缔盟“吟社”,两人意气相投,是莫逆之交。我魏瀚自从退官归家后,每月初一也能有机会陪竹轩老先生散步。而且我与竹轩先生的二儿子龙山学士相识相知。龙山学士的儿子王守仁,又与我的儿子在乡里一同被举荐到朝廷。两家是世代交好,了解竹轩先生的,绝没有像我这样了解之深的了。因而选取竹轩先生品行方面人的事情写下此文,以备史官采用。‎ ‎(二)17. B(3分) 18. D(3分) 19. D(3分)‎ ‎20. (6分)[答案要点]文内关于赵鼎治国才能的概括:‎ ‎(1)严厉处理刘韩二将冲突,不偏袒,能做到执法严明。‎ ‎(2)合理安排范冲等人职务,尽其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3)监修神宗哲宗二朝历史,司其责,能做到是非分明。‎ ‎(4)劝阻高宗不要奢侈贪财,守其正,能做到犯言直谏。‎ ‎[评分标准:本题6分,对“赵鼎治国之才”的认识(1分)和阐释(2分)]‎ 参考译文:‎ 赵鼎,解州闻喜人。四岁就成为孤儿,他的母亲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高宗即帝位后,任命他为户部员外郎。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的部将,而韩世忠也率领部队夺取建康府官邸。赵鼎上书说:“王德率兵在外,擅杀没有顾忌,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皇帝令赵鼎拘捕审讯王德,赵鼎又请求下诏痛责韩世忠,而逮捕他的违纪的将吏交官府治罪,诸将肃然。‎ 五年,皇上回到临安,下诏任命赵鼎为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为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赵鼎把政事先后及应当召用的人才,分条列出放在座位边,依次上奏实行,于是,皇帝下令任命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为建国公,在行宫门外建立资善堂。赵鼎又推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廷舆论认为二人是天下最佳的人选。‎ 建炎初年,皇帝曾因有奸臣诬蔑宣仁太后临朝辅佐幼主的功劳而下诏,命史院刊修历史,还未实行,当时朱胜非任宰相,皇上告诉他说:“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不能传信于后世,应当让范冲刊定。”正好胜非去职,赵鼎以宰相的身份监修二史,错误都得到了修正。皇上亲自书写“忠正德文”四字赐给赵鼎。‎ 当初,皇上回到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宫,赵鼎看到了,责怪他们说:“艮岳花石之扰,都出自你们,现在想重蹈前辙吗?”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有个户部官送钱入宫,赵鼎召他到相府严厉指责。第二天,问皇上:“某人献钱了?”皇上说“我要求的。”赵鼎说:“某人不应献钱,陛下不应求钱。”于是调此人到地方去了。‎ 当初,张浚推荐秦桧认为他可共兴大事,赵鼎再次任相时也以为是这样,秦桧于是逐渐掌握了权利。但是秦桧心机深险,外表随和而心中却不同。赵鼎与张浚逐渐发现了他的这个特点,于是一起商量着要弹劾秦桧。秦桧私下得知了这个消息,于是先弹劾他们,张浚当初请求辞职,有圣旨召赵鼎。秦桧讨厌他逼迫自己,贬他为泉州知州。‎ 中丞詹大方诬蔑他受贿,赵鼎上谢表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往那样倔强。”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掉我。我死了,你们没有忧患;不然,祸及一家。”遗言嘱咐他的儿子请求归葬,于是绝食而死,天下人听说后十分悲痛。第二年,得旨归葬。孝宗即位,追赐谥号为忠简,封为太傅,追封为丰国公。论者认为中兴贤明宰相,以赵鼎为首。 ‎ 四、散文阅读:‎ ‎21.(3分)C(A. “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怀疑”与文意不符;B. “格外好听”与原文“有种亲切感”不完全一致;D. “杜撰”“应付”有误)【评分参考】选C得3分,选B得1分。‎ ‎22. (3分)D ‎23. (6分)文中详细描写了老法师的地道宁波口音,呼应了上文对童年时听宁波话回忆(2分);描写了老法师的仪容,与祖父极为相似,引出了下文对爷爷的深切怀念(2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从陌生、隔膜到亲切、认同的转变(1分),为下文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做铺垫(1分)。‎ ‎24. (4分)这句话的含义是:有共同的民族文化的人(2分),内心一定有共同的民族情感,能够相通、共鸣(2分)。‎ 五、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25. 对“仁”的理解1分,结合文本2分。‎ ‎26. (3分) ③⑥④②①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