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 2020.3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 27 -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 27 -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 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儒、道思想。 C.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 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 27 -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答案】1. A 2. C 3. B 4. ①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 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项,正确。 B项,“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C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D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 - 27 - 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B项,“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论证方法一般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事实论证,又叫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道理论证(包含引用论证、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道理论证的实质是归纳法。对比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 27 -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实际上是要求分析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一,材料二引用了陈寅恪的话语“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以及“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诗文,这是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属于引证法。第二,材料二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这是运用事实材料证明论点,属于例证法。第三,材料二把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比喻成坚强的“胃”,论证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这属于比喻论证。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论据是立论的根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论点和论据之间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本题要求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从中各举一例来证明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的韩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李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考生可以从中各选择一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篇或文本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个段落,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就是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京剧,完成下面小题。 智斗(选段) (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走过。) - 27 - 胡传魁:嘿,阿庆嫂! 阿庆嫂:(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你好哇? 阿庆嫂: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哈哈哈…… 阿庆嫂: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好说好说。 阿庆嫂: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看着阿庆嫂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 27 - 胡传魁: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胡司令,抽一支!(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点烟。) 刁德一:(望着阿庆嫂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人家不会,你这是干什么啊! 刁德一:(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 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 27 - 阿庆嫂:(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哈哈哈…… 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魁是其司令。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传魁和阿庆嫂再次相逢后,阿庆嫂寒暄地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来了”意在查明其回沙家浜的真实目的。 B. 草根出身胡传魁,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也很得体,轻轻带过自己的恩惠,且半开玩笑地说“后怕”。 C. “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表明阿庆嫂作为一个外乡人,希望“树大根深”的参谋长刁德一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照应一下。 D. 题目“智斗”表明斗争的激烈:敌人设置圈套,步步紧逼,企图抓住漏洞;阿庆嫂则察言观色,反击对手,保护自己。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至“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进屋)”这部分的对白与唱词交代人物关系,为下面矛盾冲突的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B. “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这一文本内容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突出了阿庆嫂的敏锐。 C. “垒起七星灶”至“人一走,茶就凉……”运用对偶、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点出了自己与客人的关系,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形象生动。 D. 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茶馆老板娘地下党阿庆嫂和敌伪头目胡传魁与刁德一之间,描写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试探、相互提防。 8.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 27 - 9. 刁德一为什么怀疑自己上司的救命恩人阿庆嫂?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6. C 7. D 8. ①“上下打量”这一细节显示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怀疑,表现了他的阴险、多疑。②泼茶的动作是阿庆嫂对对手的有力回击,体现出她对刁德一的不满,表现了她的机智果敢。 9. ①阿庆嫂帮助胡传魁躲避日本人的追赶;②阿庆嫂在帮胡传魁时神情自若,不是一般人;③阿庆嫂不是本地人;④面对刁德一的怀疑,阿庆嫂态度不卑不亢。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C项,“希望‘树大根深’的参谋长刁德一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照应一下”错误,“我借贵方一块宝地”只是句场面上的恭维话。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D项,“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茶馆老板娘地下党阿庆嫂和敌伪头目胡传魁与刁德一之间”错误,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阿庆嫂和刁德一之间。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京剧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往往起到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 - 27 -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舞台说明是刁德一初次见到阿庆嫂时的表现。刁德一初次见到阿庆嫂,就认为阿庆嫂不一般,对阿庆嫂起了怀疑之心,而“上下打量”这一细节正是刁德一怀疑之心的具体表现,也表现了刁德一的阴线、多疑,为下文的矛盾冲突作铺垫。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舞台说明描写了阿庆嫂泼茶的动作,而这个泼茶动作发生在阿庆嫂唱词“人一走,茶就凉……”之后,看似是有一个简单的泼茶动作,但是结合特定的环境以及特定的人物语言,这一个简单的泼茶动作就有了深意,这是对刁德一多次试探的有力回击,既表现了阿庆嫂对刁德一的不满,也表现了阿庆嫂的机智果敢。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刁德一为什么怀疑自己上司的救命恩人阿庆嫂?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说明。”,然后到选段中找到介绍有关刁德一怀疑自己上司的救命恩人阿庆嫂的内容,然后结合选段内容简要概括说明。 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茶馆老板娘地下党阿庆嫂和敌伪头目刁德一之间,描写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试探、相互提防。《沙家浜》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阿庆嫂这样一个圆熟机敏、口齿伶俐、智勇双全、处事不惊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特别是“智斗”一场阿庆嫂的台词和唱词,富含机智,声东击西,左提右挡,以十分符合特定身份的言辞周旋于愚笨自负的胡传魁和阴险狡猾的刁德一之间。打击敌人,保护自己,见招拆招,滴水不漏;期间,胡传魁被阿庆嫂牵着鼻子走,刁德一始终冷眼旁观,旁敲侧击,三人的语言很生活化又有个性。根据选段刁德一的唱词“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可知刁德一认为阿庆嫂帮助过胡传魁躲避日本人的追赶时,神情自若,不是一般人,因而怀疑阿庆嫂有抗日救国的思想,很可能是共产党人,帮助胡传魁躲避日本人的追赶是别有用心。同时,从阿庆嫂的唱词“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中,可以看出她面对刁德一的怀疑时,态度不卑不亢,这也是刁德一怀疑阿庆嫂的原因之一。最后,阿庆嫂不是本地人,这一点也引起了刁德一的怀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 - 27 - 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注】。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 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 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 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注】义帝:义帝熊心本是楚国贵族,项梁起事后,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义帝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熊心。熊心答复,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熊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B. 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C. 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D. 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B. - 27 - 山东,即山的东面,这“山”既可指崤山、华山,也可指太行山。文中“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C. 社稷,指土地神和五谷神。历代帝王、诸侯建立王朝、国家,必设立社稷坛,社稷也就成为国家代称。 D.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因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所以自称为寡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王从善如流。汉王听取韩信“及其锋而用之”“争权天下”,紧接着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 B. 汉王御人有道。韩王郑昌不愿归附汉王,汉王派韩信打败了他,后来改立韩太尉韩信韩王。 C. 汉王善得人心。汉王不但让百姓开垦耕种原来秦朝的苑囿园池,而且到达陕县抚慰关外父老。 D. 汉王善抓时机。新城三老用义帝死一事游说汉王时,汉王为义发丧帝,为讨伐项羽找到理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2)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 14. 在《鸿门宴》中,项羽没有杀刘邦,范增说他“为人不忍”;但在本文中他却杀掉义帝,这前后矛盾的举动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韩信劝汉王说:“项羽封有功的各个将领为王,大王您独自被封在南郑,这是流放。 (2)项羽于是派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催促义帝快走,群臣渐渐地背叛了义帝。 14. 这前后的矛盾举动,体现了项羽有勇无谋、目光短浅、盲目自尊的性格特点。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 27 - 首先通览语段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语意。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描写的是新城三老告诉汉王刘邦义帝死亡的事情,可以翻译为“汉王向南渡过平阴津,到达雒阳。新城三老董公拦住汉王,用义帝死这件事游说汉王。汉王听了,袒臂大哭。”。 第一,“平阴津”是黄河津渡名,是特定的地名,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 第二,根据语意,后一个“汉王”作“闻之”的主语,语意完整,前面应该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作答。 B项,“文中‘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错误,文中的“山东”应为“崤山以东”。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紧接着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错误,原文“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的意思是“八月,汉王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兵败退走;在好畤停下来接战,又失败了,逃到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可见汉王听取韩信“及其锋而用之”“争权天下”,先是在陈仓与雍王大战,后是在好畤与雍王交战,最后才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因此“紧接着率军在废丘围困了雍王”错误。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 - 27 - 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1)翻译时注意得分点:“说”,劝说;第二个“王”,名词作动词,封……为王;“诸将之有功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有功者诸将”,意思是有功的各个将领;“独”,独自、唯独;“是”,这;“迁”,流放、放逐。 (2)翻译时注意得分点:“使使”,第一个“使”是动词,派遣,第二个“使”是名词,使者;“徙”,迁徙;“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省略句,正常语序是“(项羽)乃使使徙义帝(于)长沙郴县”,意思是项羽于是派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趣”,古同“促”,催促;“稍”,渐渐;“倍”,古同“背”,背叛。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举出文本中的相关事例来证明。本题属于前者只要求概括形象,所以结合文本举例子分析的内容可有可没有,写上也不占分数。 在《鸿门宴》中,项羽没有杀刘邦,范增说他“为人不忍”,但在本文中他却杀掉义帝,题目要求简要说明这前后矛盾的举动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在《鸿门宴》中,项羽没有杀刘邦,可以看出这完全是由于他的妇人之仁。如果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项羽就可以少一个劲敌,也不至于最后自刎乌江。而且,在当时一片混乱的局面下,杀掉刘邦可能会早点结束分裂的局面,给人们带来安定。在本文中,项羽掌握大权,分封诸侯之后,派人杀掉义帝,从而失去民心,给刘邦反击的借口。从中可以看出项羽盲目自尊,看不上义帝;目光短浅,看不到义帝的价值。结合项羽不杀刘邦和杀义帝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项羽有勇无谋、目光短浅、盲目自尊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导致他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 27 -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译文: 四月,在项羽旌麾之下罢兵散归,诸侯各自回到封国。汉王回国,项王派兵三万跟随,楚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士卒仰慕汉王而追从的有几万人。他们从杜县南面进入蚀中,离开后就烧断栈道,以防备诸侯军和匪徒的袭击,也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的意图。到达南郑,那些将领和士卒很多在中途逃亡回去,士卒都唱着歌,想要回到东方。韩信劝汉王说:“项羽封有功的各个将领为王,大王您独自被封在南郑,这是流放。军中官吏和士卒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日夜跂踵盼望回家乡。乘他们气势旺盛时加以利用,可以建立大的功业。等到天下已经平定,人人都自然安下心来,就不能再利用了。不如决策向东进军,争夺天下大权。” - 27 - 项羽出了函谷关,派人迁徙义帝。说:“古代做帝王的统辖千里见方的土地,必须居住上游。”项羽就派使者把义帝迁徙到长沙郴县,催促义帝快走,群臣渐渐地背叛了义帝。项羽就暗地里让衡山王、临江王袭击他,把义帝杀死在江南。 八月,汉王用韩信的计策,从故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兵败退走;在好畤停下来接战,又失败了,逃到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 二年,汉王东出略取城邑,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都投降了。韩王郑昌不愿归附,汉王派韩信打败了他。于是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各郡,关外设置了河南郡。改立韩太尉信为韩王。将领中以一万人或一郡投降的,封给一万户,整修河上郡内的长城。各处原来的秦朝苑囿园池,都让百姓开垦耕种。正月,俘虏了雍王的弟弟章平。大赦有罪的人。 汉王出函谷关到达陕县,抚慰关外父老,回来后,张耳来见,汉王给了他优厚的待遇。 二月,下令废掉秦社稷,改立汉社稷。 三月,汉王从临晋关渡过黄河,魏王豹率兵随从,攻下河内,俘虏了殷王,设置河内郡。汉王向南渡过平阴津,到达雒阳。新城三老董公拦住汉王,用义帝死这件事游说汉王。汉王听了,袒臂大哭。于是为义帝发丧,哭吊三天。派遣使者通告诸侯说:“天下共同拥立义帝,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无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侯都要穿白色丧服。调发全部关内的兵力,征集三河的士卒,浮江汉南下,愿意跟随各诸侯王讨伐楚国杀害义帝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①。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天子的车驾。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诗人被免官后病体瘦弱、客居江边的形象。 B. 第三句为全篇的主旨所在,我们在烛之武身上也看到了这种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 C. 尾联运用典故和细节描写流露出诗人欲像诸葛亮一样率兵亲征的强烈渴望。 - 27 - D. 此诗从诗人衰病远谪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收结,跌宕起伏,首尾呼应。 16. 此诗感情真挚而丰富,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慨叹与伤感之情。年已老大,屡遭挫折,壮志难酬的深深慨叹和感伤。②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心声,虽遭贬谪却没有忘记为国分忧的责任。③乐观之情。仍对个人和国家前途充满着希望,因为盖棺方能定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首尾呼应”错误,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没有使用“首尾呼应”的手法。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题目要求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抒发的诗人情感。《病起书怀》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百姓与国家的血肉关系。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首联叙事、点题,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其中“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贬官之意,写出了现实,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颔联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 - 27 - 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这两句使我们看到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颈联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过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尾联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人的言谈是其性格特点的外在流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的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 (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一开始就抓住齐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告诉他武力征服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庖丁解牛》中描述的解牛过程如同一场充满美感的乐舞表演,文中用两首名曲来形容解牛的声音美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非曰能之 (2). 愿学焉 (3). 保民而王 (4). 莫之能御也 (5). 合于《桑林》之舞 (6). 乃中《经首》之会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曰、焉、御、桑、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夏,《廷禧攻略》稳居热搜榜单。精良考究的清宫美景、古典大气的高级色调、如诗如画的清雅构图,俨然一幅唯美的动态水墨画。这部诚意之作,① - 27 - ,让人们对它赞不绝口,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中东、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迅速刮起了一阵“中国风”。 故事里有文化,文化里有故事。这部清宫戏一改以往套路,②,尤其不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呈现。比如,剧中嫔妃服饰使用的香云纱需经过“三洗九煮十八晒”数十道工序制成,被外国人赞誉为“软黄金”;服装上的刺绣匠心独具、栩栩如生,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球绣……一针一线都展示着中华传统的高超技艺;团扇采用的缂丝工艺是中国丝织中的顶级艺术,雕琢镂刻,立体感十足;高贵妃千娇百媚的姿态、行腔婉转的曲调,再现了中国戏曲的风范……荧屏揭开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她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感到震撼。 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让非遗只出现在古书里,而要真真切切让它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不断推陈出新。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对偶、借代、夸张 B. 对偶、借代、拟人 C. 比拟、比喻、排比 D. 比拟、比喻、借代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能只在古书保护非遗,而要让它走到现实中来,紧随时代促进非遗的发展。”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C 19. ①原文使用叠词“真真切切”,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还起到强调作用;②原文“我们的生活”,代入感强烈;③原文“推陈出新”,更表达了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内涵更加丰富。 20. (1). ①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2). ②将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高考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 27 -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做这类题需要平时识记一些常见修辞手法的概念,并且要知道修辞手法的效果。 本题,“(《廷禧攻略》)俨然一幅唯美的动态水墨画”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廷禧攻略》比喻成水墨画;第二段的举例运用排比手法;“而要真真切切让它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用“走”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人格,这是比拟的手法。故,手法有比拟、比喻、排比。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做这道题认真观察两句话的区别,找出新句子和原句的相异点,然后认真思考相异点的表达效果。 本题,对比两句话发现,新句少了“真真切切”,这是一个叠词,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还起到强调作用。那么少了叠词,自然就少了这些效果。 新句少了“我们的生活”,这里的“我们”使用第一人称,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举例,亲切自然,代入感强,少了自然就少了这些效果。 新句少了“推陈出新”,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有了这个成语更表达了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内涵更加丰富。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 本题,第一处,与后文关联词语“还”相照应,空缺处的关联词应是“不仅”或“不但”,“还”引领的内容都是国外的,可以推知空缺处应该是国内,照应后文“在海外迅速刮起了一阵‘中国风’”,此处也应是引起强烈反响。故本处应填写与“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相类似的内容。 第二处,前文有“故事里有文化,文化里有故事”,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后文又有“尤其不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呈现”,可见此处需填的内容应是和“文化”有关,后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包含在这种“文化”之中,准确地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句式上和后句照应,就应当是填写“将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相类似的内容。 【点睛】 - 27 - “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补句的命题规律: (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 (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 (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 (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句话谈谈你对他的认识。 示例:荆轲,身处危难的燕赵悲情英雄!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备选人物:孔子、孟子、庄子 【答案】孔子,周游列国终返鲁的至圣先师!开创私学育贤达,篡得六义泽后世。 孟子,贵民轻君、能言善辩的亚圣人!仁爱及于牛,善养浩然气。 庄子,自然逍遥之真人!自得濠上乐,宁曳尾于途。 【解析】 【详解】 - 27 -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具体而言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仿句要仿形式,句式结构一致,手法修辞相同。仿句要仿写内容,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需要联想寻找相关材料,语言得体简明连贯。本题例句(荆轲,身处危难的燕赵悲情英雄!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前一句采用“……(人物),……(人物身份)”的形式,对人物进行定性分析;后一句采用“……,……(人物评价)”的形式,用诗歌化的语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仿写的句子要符合上述要求。另外还要注意审题: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句话谈谈你对他的认识。题目给了三个备选人物(孔子、孟子、庄子),要求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另选描写对象,仿写时也需包含固定形式。以孔子为例,孔子的身份有至圣先师、儒家学说开创者、私学开创者等,可以从中选择一个,对孔子的身份进行定性,然后用诗歌化的语言对孔子进行评价,如“开创私学育贤达,篡得六义泽后世”。 22.班内举行“不朽的红楼”读书推介会,请你从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中任选择一个,以其为中心写一段文字读给同学听,以激发同学们阅读红楼的兴趣。不少于100字。 【答案】贾宝玉:荣国府的嫡系子孙。他面若中秋月,色如春晓花,性情如玉,至真至纯;他无才能补天,幸得入凡尘,鄙视功名,离经叛道。他与黛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既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又是相知相惜的知音。宝黛虽两情相悦,但“木石前盟”终成空愿。同学们,如果你想寻觅一份纯真,请你走近贾宝玉;如果你想体悟一段真情,请你走进宝黛爱情! 林黛玉:她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黛玉只得长期寄居在贾府,幸得和宝玉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但却被王夫人等残忍地扼杀了爱情,到头来在悲痛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让我们走进《红楼梦》,让认识这位可叹可悲的奇女子!去结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奇缘! 贾探春: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是个无人不爱的玫瑰花;她虽为庶出,却心系家族兴衰,善理财,能持家,曾经让衰落的贾府射进一束微光;她生性要强,敢做敢想,创立诗社,成就最美海棠;她静若淑女,动若英豪,最终却落得背井离乡……任何一个美好的消亡,都是那样荡气回肠。同学们,请走近探春,结识红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把握能力和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阅读名著的时候,要弄清名著的主要情节内容,要能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要能结合现实正确评价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这类试题一般考查的是考生对名著阅读的掌握情况,所以要想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其实功夫在于平时的认真研读,不要求通读文章,但是要认真把握名著的重点内容。本题要求从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中任选择一个,以其为中心写一段文字读给同学听,以激发同学们阅读红楼的兴趣。《红楼梦》属于学生必读书目之一,只需要找出自己最熟悉的人物形象按照要求以人物为中心写一段文字,引导同学们进行探究,激发同学们阅读兴趣即可。 以贾宝玉为例,宝玉自幼天资聪颖,他给大观园所题之额受到父亲的频频赞许,为晴雯写所写《芙蓉女儿诔》更是一绝。在警幻仙姑 - 27 - 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另一方面,贾宝玉自认为见识高明,对于《四书》之类的“圣贤书”他却偏偏“怕读”,以至“大半夹生”,“断不能背”。他厌恶世间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国贼禄鬼”;他更是嘲笑道学所称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沽名钓誉”。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不少人给宝玉敲响了警钟。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之托特劝其投身于仕宦经济之道,秦钟临终前更是向宝玉自白懊悔年少轻狂,劝其立志功名。宝玉却并没有把这些劝告放在心上,到了最后家族败落却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当年珍爱的女儿们各奔东西,就连元春封妃也成了家族最后的盛景。恰如作者年少富贵,却落得了落魄凄惨的结局,最终只能默默回忆少时那些闺中女儿们的才情。作者借宝玉的一生,以后人的口吻道尽了作者的一个“悔”字。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同时,需要注意字数要求:不少于100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 (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摘自十九大报告)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体现你的思辨性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物质与精神 哲人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是啊,只有物质与精神同步文明的弦,才能奏出有深度的人生之乐。伫步在社会的十字路口,静心谛听。大千世界,五彩斑斓的诱惑之云下,只见人们如蝉般为着更多的“面包”聒噪。君不见,多少人带着钦妒的语言谈论着福布斯富豪榜上诱人的数字,却忘了自己的灵魂是多么单薄;多少人又爱又恨地仰视这个老板、那个总裁的腰包,却不肯俯下身来静静品读一篇哲趣的小文;我们在富足之后,又开始为LV、爱马仕节衣缩食,却忘记了向心灵充一点氧,于是,那朵水仙花便无助地枯萎了。 掩卷而叹,情何以堪!物质已初步充足的今日之中国,又有多少人汲汲于更多面包的香气,扭曲了心灵的航向?要知道点亮生命灯塔的不仅是物质的泛滥,更应是灵魂的热度啊! - 27 - 人,当生如夏花,之前所有对养料拼命的吸收,不仅为了生存,更为了那朵惊艳的灵魂绽放。“物质以自足,精神以富足”,智者如是说。印度王子释迦牟尼原本生活无忧,但他却没有漫然迷失于物质的海洋,仅带清水干粮,诀别娇妻爱子,毅然踏上寻觅真谛的旅程。菩提树下苦禅无数日夜,一朝之间猛然顿悟,于是佛教之光从此照亮亚洲大陆。抛下的是多余的富足,捧回的是心灵的莲花。一座小房子,一把锤子,三把椅子。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为那个工业时代染上了一丝澄明的蓝意。他说,自己只想证明,基本的物质保障之下,精神的财富更加重要。他躬亲播种,亲手收获,并借此深刻剖析自己,直击灵魂,他用内心的强大摆渡过所有寂寞或喧嚣,欣然驾船游弋于“面包”和“水仙花”的两岸之间,最终定格在了一个万人景仰的高度。又如乔布斯,愿意“放弃所有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共度的一个下午”,早年去印度修行的他,多年以来一直过着朴素的生活。“过多的钱毫无意义”,他说,“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缔造了整个文明。” 掩卷深思,智者的声音带来氤氲的香气,真正的“富豪”,绝不应是一个又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所堆砌成的,而是一种“左手面包,右手花香”的从容,是一种“半身温饱,半身书香”的霸气,是一段“物质为底色,灵魂作音符”的乐章。当我们迷乱于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请停下匆匆追寻的脚步,收住汲汲探求的目光,为自己的生命栽一朵水仙花吧! 祈愿,人类终将能如雨燕,在物质的骤雨淋湿身心之后幡然醒悟而飞回心灵的家园,在阅尽千山秀色之后,魂兮归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要先分析材料的类型,接着分析材料表述的观点。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和分析材料主旨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句/词:庠序之教、孝悌之义、仓廪、礼节、衣食、荣辱、脱贫、扶志、扶智。 - 27 - 分析材料主旨: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本题给了三则材料,要求写一篇文章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且要体现思辨性思考。第一则材料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意思是“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英明的君主一方面要规定老百姓的产业,让他们能赡养父母、妻子和儿女,另一方面要认真办教育,让老百姓懂得孝悌的道理。第二则材料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老百姓只有在丰衣足食的前提下,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辱。第三则材料摘自十九大报告,要求扶贫的同时,还要扶志和扶智。纵观三则材料,其共同点是强调物质与精神同等重要,要求我们在重视物质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在物质与精神的面前,切不可荒废了任意一个。因此,面对精神与物质,需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强。从根本上来讲,物质和精神是同一性的,他们是高度统一的。任意一方的或缺,都会给发展带来不平衡性、不稳定性。 参考立意: 1、扶贫不能只追求“物质”的提高; 2、物质离不开精神,精神也离不开物质; 3、发展要追求物质基础,也要注重精神水平; 4、物质与精神的双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 5、物质以自足,精神以富足。 素材: 1、黄光裕曾数次被评为“中国首富”。但取得商业成功后,他根本无暇也不愿回头构建自己的心灵大厦和道德天空,而一度沉溺于官商勾结和无道德环境的长袖善舞。因为出身贫寒和“原罪”心态,黄光裕虽然有百亿身价,但他的心灵是贫困的。 中国像黄光裕这样拥有巨额财富数字内心却十分赤贫的人非常多,这样的富豪是不能算真正富豪的。但我们的社会,现在就是迷恋这样的富豪,这不是不说是个时代的“杯具”。在一个经济财富得到不断累积而心灵财富得不到张扬的社会,会造成很多畸形的社会问题。 2、从根本上来讲,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他们是高度统一的,如果用物质性来指导人们的意识形态,很容易跌入无限的物欲怪圈。精神物质两手一把抓,两手都要强的论调,很大程度已经意识到偏向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会使自然规律的天平失去重心,那种唯物论或者唯心论,都是一种以倾斜的角度看世界的。 3、电影《牧马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许灵均的父亲在美国是一个亿万富翁,他回国本想让儿子出国继承财产,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当他听到了许灵均讲述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后看到儿子有那么丰富的精神生活,反而羡慕起来,感到自己的物质生活虽然十分优裕,但并不幸福。因此不得不感伤地承认:“在财产上,我是富翁;在感情上我却一贫如洗,准确地说,是个乞丐”。 - 27 - 4、依钱学森老人的家世,他尽可以享受锦衣美食的生活,甚至可以在大洋彼岸做着无数人羡慕的科研工作。而他却选择了报效祖国,而且是要冲破各种阻挠、迫害的漫长之旅。当他融入祖国,看到那一代伟人以身作则,亿万人民精神饱满地为新中国建设而忘我奋斗,钱老被中国的领袖和人民的精神感染着。而今,他又感染了我们无数人。 5、精神和物质是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我们怀念五六十年代人的精神风貌,但我们绝不愿回到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中去。同样,当我们今天生活在相对物质丰富的年份,人们又是多么想望那份曾经拥有的精神家园!有了物质基础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因为经济充裕了,人们可以求知求学,可以知书达理,可以乐善好施。但物质丰富也容易带来享乐、攀比、仇隙。这种时候非常需要有好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引导。 参考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物质离不开精神,精神也离不开物质”这一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点睛】如果偏题或者离题,作文的主要分数就失去了。为防止跑题,可从如下几点做出努力:一是将材料、引语和话题联系起来思考,不可单看话题;二是看自己确立的观点能否用话题所给材料来证明;三是想一想这则材料当初发在媒体上登载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的。万一跑题了,要考虑逆挽,使文章形成一种欲扬先抑的结构形态。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