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高一下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高一下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东厦中学高一下学期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试室号、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 现代文阅读(26分)‎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题,14分)‎ 携一本书游走 张炜 ‎ 我小时候,大概是刚能阅读一点文学作品的年纪,读过一本没有封皮的书。这本书严格讲只是一部残卷,因为前后都撕去了一部分,最前边一篇的题目只剩下三个稍大一点的字:“暴风雨……”所以我连这篇作品叫什么名字都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整本书的书名了。‎ ‎ 这部残卷让我如痴如迷。它写了俄罗斯莽林,写了猎人和林中各色居民的生活,更写了无数的动物。这些处处洋溢着浓烈林野气息的文字,绵绵无尽的天籁,把我深深地笼罩和吸引了。‎ ‎ 我当年也生活在林子里,那是海边的一处国营林场,林场又连接了几万亩滨海自然林和无边的荒野。书中景物与现实生活或可作比,我生活于其中的这片林野虽然远没有书中那么苍茫,但对我而言也足够浩大了。最为不同的是林子里活动的人和动物:身边的林子没有那么多凶猛的大型动物,也没有那么多出生入死的职业猎人,更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诱人的生活之窗。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世界上另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神思一直跟着书中的人物和动物,几乎寸步不愿分离,一起痛苦,一起欢乐。那些猎人的枪散发出的硝烟味,时不时地从我的鼻孔前飘过,让我永难忘怀。‎ ‎ 这些文字让我入迷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它讲述的传奇故事,它展示的生活内容。时至今日,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字生涯之后,或许让我想得更多也更明白:一切绝非那样简单。这部残卷传递出的是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它难以言喻,这或可称之为一位苏俄作家所独有的生命气质与文学个性。如果仅仅是一则则曲折的故事,大概不会有那样的魔力。‎ ‎ 因为它是一部残卷,作者是谁,书名为何,我一直不知道。[来源:Zxxk.Com]‎ ‎ 那是一个书籍奇缺的年代,能够遇到这样一沓好文字真是太幸运了。可我当时毕竟还读了许多其他的书,这其中也不乏经典,但最难忘最着迷的却是这样一部残卷。我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我常常讲述林子里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少年经历;更有趣的是,我笔下的人物也常常要背一杆枪。的确,我当年也看到了很多猎人,并曾经跟着他们在林中蹿跑。林中生活和一些人的行迹让我如此难忘,当然是受到了那本残卷的影响。‎ ‎ 长期以来,我深深地感激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 十几岁的时候,我不得不离开海边林野,一个人在半岛地区游荡。我有一个背囊,里面装的全是自己的必需品,这当中永远有着这本残卷,外加我写成的一沓沓稚嫩的文字。‎ ‎ 由于太喜欢这本书了,我曾不止一次将它借给旅途上的文学朋友。我希望他们也像我一样喜欢,我们能够一起分享这道精神与文学的盛宴。这是怎样愉快的时刻。这使我们有机会一起畅谈林野和文学——那时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那是多么难忘的日子。‎ ‎ 万分可惜的是,有一次远行,我把这本书遗在了一位朋友那儿,归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了。生活匆促多艰,我当时站在路边,觉得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后来许多年,我都尝试着寻找这部书,但一直没能如愿。‎ ‎ 就这样,我失去了它。‎ ‎ 我牢牢地记住了书的内容。我经常想念它,如同想念一位儿时的挚友。‎ ‎ 我去城市上学,然后到了更大的城市工作。我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并且写出了上千万字。不一定什么时候,我会突然想到这部残卷。在深夜,偶有失眠时,我会想起它。‎ ‎ 不难想象,我仍然没有终止寻找,还在一次次做着努力。问题是我弄不清这部残卷的书名与作者。转过了多少图书馆,长时间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目前。这真的是太难了。我差不多不再抱有那个希望了。‎ ‎ 互联网时代来临了。我可以在网上搜索。但没有书名也没有作者,这道难题并不好解。‎ ‎ 一个好朋友听我说过这部残卷。他不仅是一个极为认真仔细的人,而且精于网事。某一天,在我完全没有预料、没有指望的情势之下,他竟然发来了一则短信,上面报告了一个喜讯。我一开始不敢相信,电话里交谈了一会儿,详细说到了一些内容,‎ 让我心里一阵滚烫。我们笃信不疑:是的,是它,这一回真的找到了。‎ ‎ 找到了少年之梦、儿时挚友,一个曾经伴我游走四方的挚友……这一夜差点失眠。‎ ‎ 朋友迅速将从旧书网上求购的仅存的几本书寄给了我。五成新。中短篇小说集。书名:《猎人的故事》。作者:阿拉米列夫。首篇:中篇小说《暴风雨前》。它出版于1957年的作家出版社。书的扉页上有作者的黑白照片,让我久久端详——有些瘦削的长脸膛,深邃的目光。‎ ‎ 从作者简介中得知,他生于1897年,仅仅活了57岁。 ‎ ‎(取材于《一本深刻影响我的书》)‎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篇描述这部残卷残损的情况,为后文寻找书的艰难做铺垫,同时强调这部残卷对他的重要性。‎ B.作者在书籍奇缺的年代也读过不少经典,但最着迷的还是这部残卷,用夸张手法突出其内容的精彩。‎ C.十几岁的时候,作者外出游荡,仍无时无刻不带着这部残卷,因为它是作者面临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D.作者求学、工作到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几十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部残卷的想念与日俱增。‎ ‎2.文中第8段提到“长期以来,我深深地感激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请结合全文,说说“我”感激的原因。(5分)[来源:学|科|网]‎ ‎3.本文题目是“携一本书游走”,可后半部分主要写作者想念、寻找这部残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题,12分)[来源:学科网ZXXK]‎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陈海波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那屈辱的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喜欢读唐诗宋词、历史演义的于敏,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的精神,倾慕岳飞的精忠报国。‎ ‎1941年 ‎,在耀华中学读高三的于敏遇到了两位恩师,深受启发。语文老师王守惠讲解古诗文时,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背景、文学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讲得透彻明了。数学老师赵博研讲课时喜欢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 ‎ 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受到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不过,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站在了国际前沿。后来,钱三强告诉于敏,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于敏虽然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但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毅然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 ‎ 1960年到1965年初, “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六十多篇论文,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当氢弹原理的方案传到北京后,邓稼先第二天即飞到上海,听完于敏的汇报后十分兴奋,请大家吃了一顿螃蟹。该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次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于敏看着蘑菇云翻滚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完全一样!”‎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爆炸成功后,氢弹需根据实战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和武器并装备部队。‎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 ‎1986年,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止核试验。于是向邓稼先建议上书中央,希望加快热核试验进程。果不其然,1992年,美国提出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10年的热核试验时间。因此,于敏又被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 于敏毕生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种“宁静”使于敏在子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忙。女儿总算找到了一个“声音”,听着很好笑:有一天,小于元淘气跑进爸爸房间,听到他正对别人说ρ(音近“肉”),高兴地跑出来对妈妈说:“今天有肉吃了!”‎ 于敏倾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文革”期间,于敏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但他无悔:“‎ 如果我说假话,我可以轻松过关,但我经受不了历史和真理的考验。我宁愿现在挨整,绝不说对不起历史的话,不说违背真理的话。”‎ 于敏,在这个世上大多“沉默无闻”,但他从未抛弃“献宏谋”的一片丹心。‎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1月10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与往年科技奖励大会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致辞不同,于敏没有做获奖答词。因为他始终认为,我国氢弹等核武器事业的成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最初他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说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 ‎(陈海波叶乐峰《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速写》)‎ ‎②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他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 ‎(百度百科)‎ ‎③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晚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感动中国颁奖词)‎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离乱的青年于敏立志报国、奋发图强。向往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倾慕岳飞的精忠报国。‎ B.于敏毕其一生“献宏谋”,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多年的付出,却并不是为了赢得荣耀和赞誉。‎ C.于敏虽然没有留学背景,可是凭借勤奋、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在氢弹研制过程中功勋卓越,成为氢弹研制的关键人物,获得殊荣,实至名归。‎ D.于敏具有甘愿一生献宏谋的理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于敏青少年时代的经历使他下定决心成为核武器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不仅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而且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 B.于敏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C.于敏在氢弹研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 D.于敏始终认为,我国氢弹等核武器事业的成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为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他一直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 E.“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分别才从对党忠诚、卓越贡献、淡泊人生等方面对于敏作出了高度评价。‎ ‎6.于敏毕生信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淡泊”、“宁静”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7题,28分)‎ 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后面的7~10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地。‎ B.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经。‎ C.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享用。‎ D. 苟非吾之所有 苟:如果。‎ ‎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例: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有吹洞箫者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9.对文中相关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槊,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槊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既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 B.赋的篇章结构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贾谊的《鹏鸟赋》开创了赋的主客问答形式。‎ C.逝者如斯,语出《论语·里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指水。‎ D.《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故曰“共食”。‎ ‎10. 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5分)‎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来源:学科网ZXXK]‎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一时待诏有谢廷循、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妒之。一日,在仁智殿里画,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的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之炒。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貌日:“进画极住,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馀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彼惟煌煌①是耽,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绢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然进数奇,虽得待诏,亦坎坷,无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淡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注】①煌煌:辉煌光亮的样子。‎ ‎11.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锻工也”,是判断句 B.“彼惟煌煌是耽”,“煌煌”是前置宾语。‎ C.“以为人且宝贵传之”,“宝贵”是使动用法。‎ D.“奈何著此钓鱼”,“钓鱼”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同( )‎ A.本文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突出了戴进虽坎坷穷乏,却学画有成,名高一时,字行间不无钦敬之情。‎ B.本文所择二事,事小旨远,一言政治生命的沧落,一言艺术生命的勃发,一沉一浮,一辱一荣,粗线条地勾勒了面家的形象。‎ C.弃锻学画一节,生动揭示戴进学画的原因,并体现了他的豪情。‎ D.作者描写宣宗鉴赏戴进的画,目的是体现宣宗是一个借画识才的贤明君主。‎ ‎1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 (二)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8分)‎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4.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B. 美好欢乐的情景,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C.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D.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15.本诗构思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做简要分析。(5分)‎ ‎(三)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⑴《赤壁赋》中通过夸张、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3) 在《归园田居》中,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在写景中描写到动作和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 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__________。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________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B.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C.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D.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来源:学科网]‎ A.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盈盈秋水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顺其自然 B.源头活水 脍炙人口 引人注目 自然而然 C.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D.盈盈秋水 朗朗上口 引人注目 顺其自然 ‎20.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家长和学生多次反映,我校食堂一楼空间小了。后勤处经过反复掂量,打算将食堂向西扩一下。该项工程将于5月11日至6月22日施工。施工期间,为安全起见,请师生前往食堂二楼吃饭。感谢大家配合。‎ ①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1.下面是患者到某医院预约挂号就诊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22.根据要求写作文(60分)‎ ‎“小确幸”意思是生活中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是心中隐约期待的小事刚刚好发生在你身上时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与满足。最先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摸摸旧衣服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你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排队时,你所在的队动得最快;自己一直想买的东西,但是很贵,一天你偶然的在小摊便宜的买到了;当你运动完后,喝到冰镇透了的饮料……它们是生活中小小的幸运与快乐,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瞬间且稍纵即逝的美好,是内心的宽容与满足,是对人生的感恩和珍惜。当我们逐一将这些"小确幸"拾起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 对于“小确幸”,你有怎样的体验或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标题自拟,立意自定,可记叙经历,抒发感情或者发表议论,表达见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答案:1.A; ‎ 解析:B项“夸张手法”错误;‎ C项“面临困境时”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 D项“与日俱增”错误,原文只是说到想念,没有提到“与日俱增”。‎ ‎2.①他的书陪伴了我的童年,拓展了我的友谊,生成了我的人生梦想。‎ ‎②他的书让我了解我生活之外的世界。‎ ‎③他的写作风格影响了我的写作道路。‎ ‎④他和他的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知道生活中有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 ‎(每点1分,满4点则5分)‎ ‎3.①失去书的空虚、失落与前文拥有书时的充实、快乐形成对比,突出书对我影响的重要性。‎ ‎②寻找书的艰难与找到书后的欣喜形成的对比,突出我对书的喜爱与感激。‎ ‎③因为失去书,所以凸显我对这书的内容早已牢牢记住,它已经深入我的灵魂。‎ ‎④本文以“书”为主线,写获书-失书-寻书-得书,行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以上每点2分,满3点则6分。有提到“对比”则给1分)‎ ‎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B项,“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的情况下”说法错误,原文说“于敏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 ‎ ‎5.CE ‎【解析】A项“下决心成为研究领城的专家”无中生有。B项,“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错误,原文是“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正处于可能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 D项,“他一直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不对,原文是“最初他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 ‎6. ①淡泊:不追名逐利,表现在“最初他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说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不接受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的称呼。②宁静:他在子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忙”;“文化大革命”期间敢于说真话,不畏权势,绝不说对不起历史和违背真理的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能力。题目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能体现于敏形象中“淡泊”“宁静”的内容。这里的“淡泊”是指看淡名利,不追求名利。“宁静”指安静,平时不说话,但关键时刻不畏强权,敢于将真话。(淡泊2分,一个方面1分。宁静2分,一个方面1分)‎ ‎7.B(竟然)‎ ‎8.D (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9.C(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 ‎10.(1)更何况我跟你在江边打鱼、砍柴,把鱼虾、麋鹿当作好朋友。(2)面对长江斟酒(畅饮),横执长矛吟诗,本来就是一世英雄,但现在又在哪里呢?‎ ‎【评分细则】(1)“渔、樵”各1分;“于江渚”状语后置句式,1分;“侣”“友”意动用法,1分,句意1分;(2)“酾、固”各1分,后面两个分句分别是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子大意1分。‎ ‎【解析】‎ ‎7.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B、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分析: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A是状语后置句,B是定语后置句,C是被动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选项内容如果是常见的,那么就是备考的时候要重点记忆的。一般陌生的选项内容不会错。‎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5分。“渔、樵”各1分;“于江渚”状语后置句式,1分;“侣”“友”意动用法,1分,句意1分;(2)5分,“酾、固”各1分,后面两个分句分别是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子大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C宝贵是意动用法,认为……是宝贵的 ‎12.D 描写宣宗是为了揭示戴进命运坎坷的根由,而且也不是体现宣宗的贤明。‎ ‎13. 他们只沉溺于首饰的辉煌光亮,哪里了解制作人的辛苦?(宾语前置1分,耽:沉迷,沉溺1分,安:哪里1分)‎ 翻译:‎ 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载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著,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明宣宗观赏时,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 ‎   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造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我的心意是要依托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罢了。如今他们熔化了我制作的作品一点儿不爱惜,这种技艺不值得做了。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使用罢了。他们只是偏爱金光闪闪的物品,怎么知道工匠辛苦呢?你若能把手艺移到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流传下去了。”戴进高兴极了,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待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地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 ‎14.D(D项,“含蓄地表达”错,应该是“直接抒发出来”。)‎ ‎15. 虚实结合(或想象)。(2分) 采芙蓉之人采摘了花眼前却无人可送,进而想象远方亲人(或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的情景,(2分)拓宽了诗歌意境,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1分)‎ ‎【评分细则】手法能答出“对写法”或“曲笔”也可给2分。如果回答“借景抒情”则给1分,分析能自圆其说适当给分。‎ ‎【试题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含蓄地表达”错,应该是“直接抒发出来”。‎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技巧分析。分析诗歌技巧的题目,答题步骤一般是:①明确指出其手法。②结合诗句说明如何使用这种手法。③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什么情感或起到了什么作用。‎ 16.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17.A【解析】B项“享受思想”搭配不当;C项“享受语言”表述不完整,享受的宾语一般带有积极意义,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和满足。如“享受诗词语言的美”;D项“感知”和“享受”当互换位置。‎ ‎18.C【解析】前文有个“因为”,所以承前统一句式用“还因为”,后文有“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所以接“生活节奏较快”。‎ ‎19.C【解析】“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盈盈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朗朗上口”是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引人入胜”‎ 是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前者突出“吸引人”,后者突出“把目光集中在一点上”。“自然而然”指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顺其自然”指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 ‎20.“小了“改为“狭小”,“掂量”改为“考虑”,“打算”改为“计划”,“扩一下”改为“扩建”(或扩展),“吃饭”改为“就餐”(或“进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体有准确性和严出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本题题干指出语段为“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且指出“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要求“找出并作修改”,所以做本题是注意启事语言的规范雅正,不能用口语。通读语段,语段中“小了”“掂量”“打算”“扩一下”“吃饭”为口语,不符合启事的语言要求,改成规范雅正的书面语即可。‎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得体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患者可提前1-7天(1分)通过预约网站或致电的方式预约,或到医院客服中心现场预约;(1分)还可在前一次就诊时由医生预约一周内的号;(1分)就诊当天,患者需携带身份证和就诊卡,(1分)到窗口或自助机缴费取号,(1分)之后到相关科室就诊。(1分)‎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将流程图转换为文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医院预约挂号就诊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可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及文字信息归类梳理 ,按照题干要求组织答案。解答时要认真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读懂图示的意思。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即可。从题干来看,这是某医院预约挂号就诊流程图,这个简易图主要是体现在提前预约方面,这个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依次是提前1-7天,一个是前一次就诊(一周内),在进行具体表达的时候要从这两方面进行具体描述,注意要把握准确的方位以及流程,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点睛】‎ 流程图做题方法: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