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1: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1: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2.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围绕文章主旨选材、剪裁。‎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 ‎1.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公元前89年,因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下狱,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主要作品是史记。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A、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其父死后,司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C艰难发愤,在受宫刑后发愤写出《史记》,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52.6万字,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3.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4.文学常识:纪传体《史记》;国别体《战国策》;编年体《资治通鉴》‎ ‎(1)《史记》起迄:黄帝—汉武帝太初四年 体裁: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地位:二十四史之第一部 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时代背景:本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写的是战国后期的一段历史。当时,秦国采用张仪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六国不断征战。六国在强秦进攻下疲惫不堪。作为秦国近邻的赵国,更是时常受到秦国的威胁。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缪贤舍人(miào)西河渑池(miǎn )秦王不怿(y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去亲戚qīnqi(①、指父母及兄弟等,如:去亲 戚而事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③指内外亲属,如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 约束yuēshù(①、盟约,规约,名词;②、限制管束使不超越范围)‎ 宣言xuānyán曰(①扬言,宣扬。②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请指示zhǐshì王(①指明,显示,如璧有瑕,请指示王。②上对下指导、命令。③上对下指导、命令的内容)‎ 从此以往yǐwǎng(某点以前的时间,从此以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而厚遇hòuyù(①好好招待。厚,优厚;遇,招待,款待。②很优厚的待遇)‎ 鄙贱bǐjiàn之人(①谦词,如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②卑贱)‎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本文主旨是要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和廉颇忠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动人形象及思想品格。‎ ‎1—2节:廉蔺lìn简介。3—13节:完璧归赵。14—16节:渑池相会。17—21节廉蔺 交欢(负fù荆请罪)‎ 四、学生诵读。积累文中的成语。‎ 完璧归赵wán bì guī zhào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近义词】:物归原主【反义词】:支离破碎 刎颈之交(wěnjǐngzhī jiāo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背上荆条请求责罚。表示真诚地认罪赔礼。‎ 怒发冲冠nù fà chōng guān:头发竖立将帽子顶起,形容十分愤怒。‎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2.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zhǔzhǐ∶主要的旨意;中心意思;要点),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这就显示了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之所以如此英勇无畏,其坚强后盾正是大将军廉颇。“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 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解说:对话描写的分析,学生读学生析,教师必要时适当点拨。)‎ 二、难点探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shān。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 相如可使’”重复。你认为可删吗?理由是什么?‎ ‎2.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蔺相如却简写廉颇,这种布局合理吗?请阐明理由。‎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叙述完整,可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两句话,是否累赘?为什么?‎ ‎4.叙史贵简。文中“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改成“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文中“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改成:“于是舍人相与谏相如,欲辞去。”何如?请阐明理由。‎ ‎(解说:这些题目均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四课时 一、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wù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qīnqi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1)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2)指父母及兄弟等(3)指内外亲属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3.‎ 一词多义 词 意义和作用 例句 负 违背、违反,动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cháng城 译: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 依仗,凭借,动词 秦贪,负其强。译: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 使...承担、担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辜负,对不起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译: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背着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译: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 徒 只,只不过,副词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译: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 白白的,副词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译: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 以 用,拿 ,介词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 凭着,介词 以勇气闻于诸侯。译: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因为,连词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来,连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用以,用来,副词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译: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nì(牵,拉,引申为掉转)‎ 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动词。译: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译: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译: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 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译: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译: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译: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译: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译: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译: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译: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译: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译: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③我为赵将译:我是赵国的大将 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译:您又受赵王宠幸。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译:怕 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 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译: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译: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译: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 二、课后练习:阅读短文《晏yàn子使楚》,并编为故事口头讲述。‎ 原文: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译文: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 原文: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译文: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原文: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译文: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 原文: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lǘ,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译文: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 原文: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xiào相似,像;xiāo姓)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译文: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原文: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译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原文: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译文:手下的人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原文: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译文: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译文:楚王说:“被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他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原文: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jú常绿乔木,果实称“橘子”,多汁,味酸甜可食)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zh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多刺,果实黄绿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药(亦称“枸橘gōujú”)),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叫它橘,生长在淮北就叫它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原文: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ī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