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张丽清 审题人:郭 超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 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来 1.下列对材料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这些桥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2016年10月17日 《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5.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29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7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而绝江河 绝:断绝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资质,禀赋 8.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犹且从师而问焉。 D.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角度来“劝学”,阐明了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B.人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第二段以雕刻“朽木”与雕刻“金石”作对比,说明“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结尾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辄哗笑之 辄:就[ B.被南越中数州 被:覆盖 C.至无雪乃已 已:停止 D.顾吠者犬耳 顾:回头看 1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因抗颜而为师。 B.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C.吾尝终日而思矣。 D.执策而临之。 13.下列句中“师”字的词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因抗颜而为师。 B.人益不事师。 C.未见可师者。 D.不闻有师。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不接受韦中立的请求,坚决不做韦中立的老师,他不想“召闹取怒”。 B.作者不赞同韩愈奋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他认为因为做老师而招来世人的辱骂是不值得的。 C.作者认为,如今天下耻笑侮辱敢为人师者的那些人,就像蜀南的狗,因为它们很少见到太阳,所以太阳一出来,就会因感到奇怪而吠叫。 D.作者抨击世俗,认为大雪和太阳都是没有过错的,只是狗感到惊奇,正是因为这些像狗一样的人存在,有道者才不愿为师。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第15~17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5.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分) 16.词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一句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17.下阕用“挥鞭”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形象,有何妙处?(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笔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 , ”的论断。 (2)韩愈在《师说》的结尾点明了赞扬李蟠并写文章赠送给他的原因: , , , 。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也许令青年读者们觉得 ,然而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 ,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质疑,去挑战。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真正对作品的深刻意蕴 。 A.鞭长莫及 顶礼膜拜 心领神会 B.望尘莫及 毕恭毕敬 心照不宣 C.鞭长莫及 毕恭毕敬 心照不宣 D.望尘莫及 顶礼膜拜 心领神会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母校建校80周年之际,小陈和他的同班同学决定一起莅临母校参加庆典活动。 B.在多位同行的鼎力相助下,将先师生前撰写的论文结集出版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C.正值新学期开学报到,我校真诚欢迎新同学的到来,欢迎学生家长的惠顾。 D.您是我崇拜的作家,现寄去拙作一篇,文笔和思想都不够成熟,敬请拜读斧正。 2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用诗的语言来讲话,别人定感到奇怪或可笑,这不合乎日常交际使用语言的习惯。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时时欲超出这规范,自有其超常的规范。只有读者习惯了用超常的眼光去读诗,心理上④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在其他文本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⑤可能成为诗中之佳句。 ① ② ③ ④ ⑤ A 其实 而且 / 才[ 就 B 其实 又 而且 可能 / C 因为 又 或者 也 才 D 实际上 / 或者 必须 就 22.把下面四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给“嫉妒”下定义,不能增删信息。(5分) 嫉妒是人人都具有的。 嫉妒是一种缺陷心理。 嫉妒是不足为奇和无可厚非的。 嫉妒是由于羡慕一种较好的生活,想获得一种较高的地位,或是想得到一种较贵重的东西而产生的。 23.请以“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四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四个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6分) 例:童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篇诗歌,中年是一本散文,老年是一部百科全书。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特别的时刻,让人或惊惧,或欣喜,或感动,或后悔,或……请以“那一刻,我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卷面整洁,书写工整,符合文体要求,不得抄袭。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3分)A 2.(3分)B 3.(3分)B 4.(3分)D(A项“总领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B项“为后文写铁路工人做了铺垫”错,C项“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错) 5.(6分) ①本段写景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③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6.(6分) 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7.(3分)C 8.(3分)A 9.(3分)C 10.(8分)翻译错一处,扣一分 11.(3分)D 12.(3分)B 13.(3分)C 14.(3分)B 15.(2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或者“换了人间”。 16.(5分)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寄托着毛泽东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 17.(4分)“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 18.(6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19.(3分)D 20.(3分)B 21.(3分)C 22.(5分) 嫉妒是一种人人都具有的、由于羡慕一种较好的生活,想获得一种较高的地位,或是想得到一种较贵重的东西而产生的、不足为奇和无可厚非的缺陷心理。 23.(6分)答案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