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松滋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松滋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二五月线上期中考试试卷 语 文 1、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拍照上传至钉钉家校本。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学术界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虽然我国历史上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在法家看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有效作用。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 24 -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指导国家这个庞大官僚机器运转的不仅有儒家的“德政”,也有法家的“法治”。在法家“法治”思想指导下,古代中国自始至终坚持成文法法律体系。这种法律体系历经秦律、汉律、唐律、明清律例,成为中华法系的基石,帮助国家维护长治久安。古代中国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并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国家的权力和法律的威力能够触及社会基层,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功不可没。而与法家同时期的许多其他文明形态还是城邦、城邦联盟、贵族联合等,不能不说法家的“法治”思想在那个时期展现出独有的智慧。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但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摘编自武树臣《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和法治统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需要理论依据,法家的“法治”理论就满足了这种需要。 B. 以往的治国典则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并公布的成文法。 C. 学术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有的只是法家的刑法之治。 D. 古代中国能够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其重要原因是地域广袤和历史悠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文章引论部分采用设问的方法,在论及他人观点的同时,客观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B. 文章从保护民众和约束官吏两个方面论述公布法律的意图,显现法家的平等思想。 C. 文章本论部分论述了法家”“法治”思想的理论宗旨、表现形式、实质内涵及其历史作用。 D. 文章指出法家“法治”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法治建设的价值,显现了审慎的思维品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中国旧有的社会结构,只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 法家把法律制度放到和君主品德同等的高度,其实质是要借此来调整社会关系 C. 秦律、汉律、唐律、明清律例是中华法系的基石,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 D. 在现代社会,不能借用法家的“法治”思想,因其仍属古典法治。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D项“其重要原因是地域广袤和历史悠久”说法错误。由第5段“古代中国能够有效治理非常广袤的地域,并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国家的权力和法律的威力能够触及社会基层,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功不可没”可知,“法家思想和成文法系统”是“古代中国能够成为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的重要原因。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从保护民众和约束官吏两个方面论述公布法律的意图”“保护民众”说法错误。由第3段“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這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可知,法律的意图是约束民众和官吏。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只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只代表”表述过于绝对。由第2段 “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可知,并无“只”字。B项,“把法律制度放到和君主品德同等的高度”曲解文意。由第4段“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可知,法家把法律制度看得比君主品德更重要。D项,“不能借用法家的‘法治’思想”说法错误。文章第6段说“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可见法家的“法治”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只是不能不加思考地照搬。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传播渠道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区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 材料二: - 24 -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甚至挑战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三: 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作为国家未来的青少年可以拥有不同的审美选择,但如果越过底线,就会变审美为“审丑”。 B. 忽视演员自我修养、不合理片酬,影视、综艺低俗化,挑战公序良俗,是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的不良倾向。 C. 推崇“阴柔之风”的病态审美现象一旦泛滥,就会使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消退,甚至会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D. 社会转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损害了校园文化生态,而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缺失,则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的“空心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个时代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等因素都会影响这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因此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社会正常现象。 B. 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既有“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因素,更有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影响。 C. 新时代军人身上奉献、刚毅、担当等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提升大众群体文化的品格。 D.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病态审美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6. 扭转当下存在的病态审美心理,引领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D 6. ①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②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③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④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解析】 【4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缺失,则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的‘空心化’”不正确。原文为“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是“空心化”的表现,而不是造成“空心化”的原因。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就是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正确。结合材料二内容“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分析可知,原文说的是“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题干问的是“扭转当下存在的病态审美心理,引领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提炼方法或途径等。如由材料一“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可概括出,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由材料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可概括出,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由材料三“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可概括出,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由材料四“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可概括出,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 24 -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管王 孙博 枫城的人都尊称他为“水管王”,也有人直呼“老王”。他的手艺活儿可是一绝,专治水管爆裂、管道堵塞。恰好他姓王,这个封号给他也是当之无愧的。 以前在中国江南,老王是一名机电工程师,英文底子也不错。20 年前他移民加拿大,先在洋人公司干了几年,从事水管工程安装和维修。后来老王自立门户,公司就取名“水管王”,还雇了几个人,生意做了十多年,有口皆碑。 老王早给公司立下规矩,生意再忙星期天也要休息,雷打不动。他常会利用这一天去电影院看侦探电影,那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如果没有新片,就在家里回味经典片。今晚也不例外,外面北风呼啸,老王缩在家里重温《尼罗河上的惨案》。 刚看了十来分钟,手机突然响了。对方自称姓贾,家中地下室水管爆裂,请求他上门急救。老王一口拒绝,对方给出了五倍价钱,他也没动心。当手机第四次响起时,对方竟哭哭啼啼起来,说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怕停水停电捅出大娄子。老王听不得大男人哭,勉强答应了。 老王根据地址,一直往北开车。半个小时后,终于到了第 24 街,黑灯瞎火地摸到 14 号,见是一大片农场。他也是头一回知道,附近还有这么一个隐蔽的地方。贾先生开门,见到传说中的“水管王”,好像见到了救命恩人,马上热情地请他入屋。 - 24 - 贾先生身材魁梧,比老王高出大半个头,还留着八字山羊胡子,带有北方口音。他头上的棒球帽压得很低,好像故意不让人看到他的面容。更令老王感到奇怪的是,他在室内还戴着一副大墨镜,自我解释说双眼患有“畏光症”。 老王也顾不上这些闲事,就跟着贾先生来到地下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地的中文旧报纸和抹布,肯定是用来堵漏的。半小时不到,老王就找出了症结所在。他到车里取来短水管、弯头等零件,三下五除二地换上,前后共花了一个多小时,全部问题迎刃而解,一旁的贾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上到一楼客厅,贾先生从茶几上拿起一个大信封,问道:“王师傅,连工带料多少钱?” “一千刀。” 贾先生把信封递给老王,说道:“五千加元,都是现金。” “也太多了吧!”老王惊讶道。 贾先生一本正经地说:“电话里不是讲好的吗?五倍价。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诚信……” 老王见他这般执着,只好收下钱,笑着说:“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以后有啥活儿打电话。当然,最好不要星期天。” 贾先生开门送老王之际,一股强风扑面而来,两人条件反射般地往后退,老王的头无意中碰到了他的山羊胡子,余光中见到他的胡子松开了,显然是没粘牢。 老王急中生智,故意低下头,边快速走出门边说:“别送了,风太大。” “那您小心开车!”贾先生用力关上了门。 老王钻进车内,浑身冒冷汗。他镇定地发动车子,疾驰而去。老王一路上抽着烟,脑海中不断涌现假胡子、棒球帽、大墨镜的画面,再说压根儿没见到老人和孩子,看来贾先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侦探迷的缘故,老王决定好好查一查贾先生的底细。考虑再三,他准备从贾先生家的垃圾入手。老王上网查询后得知,贾先生住宅的区域三天后收垃圾。 那天上午九点,老王就蹲守在贾家附近。一个小时后,垃圾车如时来到贾家。接着,他尾随垃圾车来到堆填区。之后,他戴着口罩开始了长达半天的搜寻,终于在一堆旧中文报纸、信件中发现了端倪。他将贾家垃圾全部带回家,上网展开比对研究,终于发现了秘密,这个贾先生可是个大人物啊,但他并不姓贾…… 一周后,中国驻枫城总领事馆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内文和信封都是用电脑打字的,并未留下寄信人地址。内文写着:“百名红通人员方海鹏,藏匿于枫城第 24 街 14 号。他自称姓贾,留有假八字山羊胡。加拿大朝阳群众于 2018 年 2 月 2 日。” 半年之后,老王看晚间电视新闻报道,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协调下,外逃18年的方海鹏回国投案自首。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顺手开了一瓶茅台酒。 - 24 - (本文获第五届世界华文法治微小说大赛特等奖)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次运用伏笔和照应,比如文中对贾先生居住环境、身在室内而怪异的打扮和地下室满地的中文旧报纸的描写,暗示了贾先生在逃腐败分子的身份,使后文情节的展开自然而合理。 B. “贾先生一本正经地说:‘电话里不是讲好的吗?五倍价。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诚信……’”小说寓贬于褒,充满讽刺性的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表面诚信实则虚伪的“假面人”形象。 C. 小说通过描写一位中国移民在一次维修中意外发现一名“红通”逃犯的故事,说明只要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调动反腐的积极性,腐败分子就无处藏身,揭示了人民反腐的主题。 D. 小说构思精巧,在细节描写中展示在逃腐败分子的生活情境,在巧合中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独特的艺术匠心,另一方面也艺术地再现了腐败分子逃亡生活。 8. 文中的“水管王”这一人物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 小说划横线处两次写到“风”,请结合小说,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案】7. C 8. ①有原则。给公司立下规矩,生意再忙,星期天也要休息。②明察秋毫。从老贾的生活垃圾里推测老贾的真实身份。③有正义感。在确定贾先生的犯罪事实后,立即向总领事馆举报。 9. (1)第一处: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②暗示了“水管王”外出的不容易,③为下文再次描写“强风扑面而来”作铺垫;(2)第二处:①照应上文对“外面北风呼啸”的描写,②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③衬托了在逃腐败分子此时的紧张心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C项,对小说的主题概括不正确。根据原文“水管王”“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侦探迷的缘故”,可知“水管王”完全是处于好奇和个人兴趣而协助完成一次对腐败分子的遣返任务,与“个人聪明才智和反腐积极性”无关。 故选C。 【8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问“‘水管王’这一人物有怎样的特点”,所以只说性格特点即可,不用再分析身份地位等。文中说“老王早给公司立下规矩,生意再忙星期天也要休息,雷打不动”,可看出老王做事能坚持原则。由老王发现老贾“有故事”到利用垃圾—“他戴着口罩开始了长达半天的搜寻,终于在一堆旧中文报纸、信件中发现了端倪。他将贾家垃圾全部带回家,上网展开比对研究,终于发现了秘密”--发现其真实身份,可看出老王的思维缜密,明察秋毫。“一周后,中国驻枫城总领事馆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在确定老贾就是红通人员放海鹏后,老王立即向总领事馆举报,可见他有正义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在小说中环境描写一般有以下作用。一、 交代时代背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常常会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二、烘托人物心情。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三、渲染故事气氛。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能够渲染故事气氛,营造一定的氛围。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五、突出小说主题。小说的环境描写,有时也能突出小说主题,点明作品的意旨。第一处“外面北风呼啸”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同时暗示“水管王”外出的不容易,也为下文再次描写“强风扑面而来”作铺垫。第二处“一股强风扑面而来”的描写既照应上文“外面北风呼啸”也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余光中见到他的胡子松开了,显然是没粘牢”,从而引出后面老王探究老贾的来历,发现了他的秘密;因为风吹起假胡子,有后面“贾先生用力关上了门”,衬托了老贾的紧张心理。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设置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 24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好古力学,与兄济、弟浚并有名。洪武中,以善书荐授兵科给事中。尝奉命阅军,一过辄识之。帝嘉其能,赐金织衣。父戍五开①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建文中以茹瑺荐,起文选郎中。成祖即位,擢吏部右侍郎,改大理卿。安南兵起,命洽赴广西,与韩观选士卒从征。及大军出,遂命赞军务,主馈饷。安南平,转吏部左侍郎。是时黄福掌布、按二司事,专务宽大,拊循其民。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还朝,命兼署礼部、工部事。七年复参张辅军讨简定,平之。还,从帝北征,与辅练兵塞外。九年复与辅往交阯,讨陈季扩。居五年,进兵部尚书,复留赞李彬军事。仁宗召黄福还,以洽掌布、按二司,仍参军务。中官马骐贪暴,洽不能制,反者四起,黎利尤桀黠。而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不相能,寇势日张。洽上疏言:“贼虽乞降,内怀诡诈,党羽渐盛,将不可制。乞谕诸将速灭贼,毋为所饵。”宣宗降敕切责智等,令进兵,复败于茶笼州,帝乃削智、政官爵。命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将军印往讨,洽仍赞其军。宣德元年九月,通至交阯。十一月进师应平,次宁桥。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伏发,官军大败。洽跃马入贼阵,创甚坠马。左右欲扶还,洽张目叱曰:“吾为国大臣,食禄四十年,报国在今日,义不苟生。”挥刀杀贼数人,自刭死。事闻,帝叹曰:“大臣以身殉国,一代几人!”赠少保,谥节愍。官其子枢刑科给事中。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 【注】①五开:地名。元英宗至治二年,置五开洞,隶属靖州。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B. 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C. 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D. 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理:即大理寺,负责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古代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B. 馈饷:馈,送食物给人吃;饷,指军队的俸给、粮饷。文中指赠送军中粮饷。 C. 中官:古官名,指中央王朝内的官吏,与地方官相对而言,本文中指的是宦官。 - 24 - D. 赠:古代为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职或爵位,文中指追封陈洽少保的职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洽学习努力,有过人之处。他喜爱古代的事物,与哥哥陈济、弟弟陈浚一并出名;因为善于记住人的面貌,曾经得到皇帝的赏识。 B. 陈洽仕途通畅,终以身殉国。他曾任兵科给事中、文选郎中、兵部尚书等职,其间多次受人推荐;进师应平,因兵败而陷贼阵,为坚持道文而自刎。 C. 陈洽通晓军事,敢上疏进谏。他曾参与平定安南、简定等战役;在平定黎利叛乱时,他曾向皇帝上书建言,使陈智、方政被削去了官爵。 D. 陈洽审时度势,能临危不惧。宣德元年九月,王通率兵南征讨伐交阯,但他不听陈洽之言,结果大败;陈洽遭受伏击,但仍然奋勇杀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戍五开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 (2)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父亲戍守五开时死去,陈洽前往料理丧事。恰逢蛮人叛乱,道路阻塞,(陈洽)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走,背着父亲的尸骨返回。 (2)陈洽甄别选拔有才能的人,用风教纲纪整顿部队。考核将领和士兵的功劳和罪过,建立土官制度,经营管理士兵的口粮,分析解决事情非常迅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本题中,“伏”是“有”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应该在“伏”后断开,排除C项;“驻师”的目的是“觇贼”,二者之间不应断开,且“不听”的主语是“通”,故应在“贼”和“通”之间断开,排除B项;“通”“不听”的是前面陈洽的话,然后“麾兵径渡”,排除D项,故选A。 【11题详解】 - 24 - 本题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本题中,B项,“赠送”错误。文中“赞军务,主馈饷”的意思是“辅佐军务,主管粮饷”,所以此处的“馈”不是“赠送”,而是“粮饷”或者“运送(粮饷)”。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这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C项,“他曾向皇帝上书建言,使陈智、方政被削去了官爵”错误,从文中来看,“宣宗降敕切责智等,令进兵,复败于茶笼州,帝乃削智、政官爵”,由此可知,陈智、方政被削去官爵是因为他们在茶笼州战败,并不是因为陈洽的上书。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戍”,戍守;“殁”,死去;“奔丧”,前往料理丧事;“会”,恰逢;“道梗”,道路阻塞;“间行”,从小路前行(前往),“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负”,背着;“以”,相当于“而”,连词;“归”,回来,返回。第二句中,“甄拔”,甄别选拔;“才能”,有才能的人;“振以风纪”,状语后置句,应为“以风纪振”,“以”,用,“振”,整顿;“核”,考核;“经理”,古今异义,经营管理;“剖决”,分析解决;“如流”,如同流水,形容迅速。 - 24 - 【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提供以下方法供参考:(1)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3)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尤其是总领句或分承句。(4)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把握一定的用韵规律。(5)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句首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6)借助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何异于……”等。 参考译文: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陈洽)喜爱古代的事物,努力学习,与哥哥陈济、弟弟陈浚一并出名。洪武年间,(陈洽)因擅长写文章受人举荐,被授予兵科给事中的官职。(陈洽)曾经奉命检阅军队,(士兵)只要在他面前经过一次他就能记住那个人的面貌。皇帝赞赏他的才能,赐予他金织罗衣。父亲戍守五开时死去,陈洽前往料理丧事。恰逢蛮人叛乱,道路阻塞,(陈洽)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行走,背着父亲的尸骨返回。建文年间,因茹嫦推荐,(陈洽)被征召为文选郎中。成祖称帝后,(陈洽)升任吏部右侍郎,改任大理卿。安南兵事兴起,(皇上)命令陈洽前往广西,与韩观一起挑选士兵跟随征伐。等到大军出发,就命他辅佐军中事务,主管运输粮饷。安南平定后,(陈洽)转任吏部左侍郎。这时黄福掌管布政、按察二司的事务,专心致力于宽大政策,安抚那里的百姓。陈洽甄别选拔有才能的人,用风教纲纪整顿部队。(陈洽)考核将领和士兵的功劳和罪过,建立土官制度,经营管理士兵的口粮,分析解决事情非常迅速。返回朝廷,(皇帝)命他代理礼部、工部事务。永乐七年,(陈洽)再次加入张辅的军队讨伐简定,平定了叛军。回来后,(陈洽)跟随皇帝出征北方,与张辅一起在边塞之外训练士兵。永乐九年,他再次与张辅前往交阯,讨伐陈季扩。过了五年,(陈洽)晋升为兵部尚书,再次留下辅佐李彬管理军中事务。仁宗征召黄福回京,派陈洽掌管布政、按察二司,仍然让其参与军事要务。宦官马骐贪婪暴虐,陈洽不能够制止,反叛的人四处起事,黎利尤其凶悍狡黠。而且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不能彼此亲善和睦,贼寇的气焰日益嚣张。陈洽(向皇上)进呈奏章说:“贼寇虽然乞求投降,内心却怀着阴谋诡计,(等到他们的)党羽日渐兴盛,(贼寇)就将不可制服了。恳请谕告各位将帅迅速消灭贼寇,不要被贼寇引诱。”宣宗降下敕令严词责备陈智等人,命令他们进军,他们再次在茶笼州战败,皇帝于是削夺了陈智、方政的官爵。(皇上)命令成山侯王通佩挂征夷将军印信前去讨伐,陈洽仍旧辅佐他的军务。宣德元年九月,王通抵达交阯。十一月进军应平,驻扎在宁桥。陈洽与各位将帅说地形险恶,恐怕有埋伏,应当停止进军以观察贼寇。王通没有听从,指挥军队直接渡过,陷入泥淖之中。伏兵跃起,官军大败。陈洽跃上马背冲入贼寇阵地,受重伤后掉下马。身边的人想扶他撤退,陈洽瞪大眼睛大声呵斥说:“我身为国家大臣,吃俸禄四十年,报效国家就在今天,(我)坚持道义绝不苟且偷生。”(陈洽)挥舞大刀杀死贼寇多人,自刎而死。事迹上报,皇帝感叹地说:“大臣以身殉国的,一代有几人啊!”(皇上)追赠(陈洽为)少保,谥号节愍。(皇上)任命他的儿子陈枢为刑科给事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2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楼上① 杜 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②。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注】①这首诗为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诗人漂泊长沙时所作。②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材。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立意高远,冠以“天地”二字,喻指搔首太息非为诗人的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 B. 颔联写远望之状,是全诗关键,领起三、四联。诗人漂泊五湖之南,离朝廷极远,白叹无补国事。 C. 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自愧不是栋梁之材,无力整顿乾坤,把忧国忧民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 D. 全诗感情深婉悲切,取境阔大,描摹细腻,塑造出鲜明抒情形象,是杜甫忧国忧民的真实反映。 15. 明代王嗣爽在《杜臆》中,称赞本诗的尾联“苦语次骨(即入骨)”。请赏析诗的尾联。 【答案】14. C 15. ①尾联由“身事”句领起,归结到诗人自己,直抒胸隐。②在动荡离乱中,诗人自己尚不能自救,更以何致君尧舜,以何来报国?最终只怕会老死在湘水之滨潭州之地。③表达了诗人沉痛悲凉的离愁和身世之叹(“苦语”),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登楼之际慷慨抒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立现于读者面前(“次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24 - C项,“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理解错误。颈联两句的意思是: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但论才能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恋念朝廷常感到劳伤肝肺”是直抒胸臆,是从正面直接抒写的。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注意从遣词造句、艺术手法、意境的创设以及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 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苦语次骨(即入骨)”这个关键词,赏析的围绕着整个词展开。 尾联的意思是: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而结果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从手法的角度,这是直抒胸臆。“乱离难自救”句中“难自救”可以见出诗人苦难的处境,其言外之意是自救尚且很难,谈何报国呢?体现了诗人对不能报国而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深深遗憾和苦痛。“乱离”写出了当时国家现状,也能体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终是老湘潭”,最终会老死在湘潭,这是对年老体衰和不能实现抱负为国建功的深深遗憾。诗人的这种苦痛之语让读者也深深震撼,可谓“苦语次骨”。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名篇名句默写。 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诗文中,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借鸟鸣渲染离情;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借飞鸟体现明媚春光;再如庄子《逍遥游》用“水击三千里,⑤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 ”的大鹏来寄托高远的人生理想。 【答案】 (1).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 (2). ②闻道龙标过五溪 (3). ③沙鸥翔集 (4). ④锦鳞游泳 (5). 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 ⑥去以六月息者也 【解析】 - 24 -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啼”“翔”“抟”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语言表达(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平地说,那种仅仅出于表现欲而____的人毕竟还不失为天真。今日之聪明人已经不满足于这无利可图的虚荣,他们要 地推销自己,力求卖个好价钱。于是,我们接连看到,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的小说跃居畅销书目的榜首,尚未开拍的电视剧 闹得沸沸扬扬。在这一片叫卖声中,我常常想起甘地的话:“沉默是信奉真理者的精神训练之一。”当然,沉默者未免寂寞,那又有什么?说到底,一切伟大的诞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广告造就不了文豪。哪个自爱并且爱孩子的母亲会在分娩前频频向新闻界展示她的大肚子呢?种种热闹一时的吹嘘和喝彩,终是虚声浮名。在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切语言消失之处,隐藏着世界的秘密。世界无边无际,有声的世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只听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 ),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寂静的唱诗班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一个听懂了千古历史和万有存在的沉默的话语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样说话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侃侃而谈 大张旗鼓 不堪入目 先声夺人 B. 侃侃而谈 兴师动众 俗不可耐 先发制人 C. 夸夸其谈 兴师动众 不堪入目 先发制人 D. 夸夸其谈 大张旗鼓 俗不可耐 先声夺人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B. 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C. 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 D. 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懂得沉默的价值的人却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 B. 懂得沉默价值的人虽然有一双耳朵善于倾听沉默 C. 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的人却懂得沉默的价值 D. 有一双耳朵,善于倾听沉默,这种人懂得沉默的价值 - 24 -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①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或从容不迫地谈话;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根据语境,句子想表达人们“出于表现欲”而说话浮夸,应用“夸夸其谈”。 ②大张旗鼓,形容大造声势;兴师动众,泛指发动很多人做某件事。句中“推销自己,力求卖个好价钱”属于大造声势,应用“大张旗鼓”。 ③不堪入目,形容事物十分丑恶、低劣或行为十分庸俗;俗不可耐,指庸俗得使人无法忍受。根据前文“平庸诗人”,推断后面强调小说内容的平庸、庸俗,应用“俗不可耐”。 ④先声夺人,指先张扬声势以挫伤对方的士气,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先发制人,指先行动以取得主动权,制伏对方。句中强调“尚未开拍的电视剧”已抢先一步,应用“先声夺人”。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靠着以传播媒介的起哄为手段”句式杂糅,可改为“靠着传播媒介的起哄”或“以传播媒介为手段”,排除A、D;第二处,“平庸诗人发誓摘冠诺贝尔的豪言”搭配不当,可改为“平庸诗人发出摘冠诺贝尔的豪言”,排除B。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根据横线后面,“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可以判断,该处应强调“善于倾听沉默”,可排除C、D;从语意连贯上看,AB两个句子区别在于用“却”还是“虽然”好,从语境上看,用转折句更能突出后句“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可排除B。 故选A。 - 24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年轻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多出现在剧烈运动过程中。年轻健康,①_____________。要知道,大约一半心源性猝死者之前没有发现心脏疾病。剧烈运动前应当进行筛查。如果不得不参加剧烈运动,可以通过个人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3类筛查提前发现隐患。要是有异常,②_______________,以及有没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还有一点很重要。对于既往健康的人,如果运动中出现胸口疼痛不适,或者与运动强度不匹配的心悸、呼吸困难、疲劳、视物模糊、头晕等症状,③_______________,不能缓解的话及时就医,千万不要硬撑。 【答案】 (1). 并不意味着进行剧烈运动就安全/并不意味着进行剧烈运动就没问题 (2). 务必咨询医生是否可以运动 (3). 一定要马上停下来休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①:根据上文“年轻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多出现在剧烈运动过程中”可以得知,年轻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会发生心源性猝死;根据下文可知很多心源性猝死的年轻人没有心脏疾病。联系上下文可以得出①应该为“并不意味着进行剧烈运动就安全”或者“并不意味着进行剧烈运动就没问题”。 ②:根据上文可知,在剧烈运动前,尤其是发现隐患的,不得不参与剧烈运动的人,发现异常,应该咨询医生,联系下文“有没有必要进一步检查”可以得出:②为“务必咨询医生是否可以运动”。 ③:根据上文提到健康的人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舒适的情况,联系下文提到不能缓解就及时就医,可以推断出本空应为出现不适就停下来休息。所以③为“一定要马上停下来休息”。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 21.词云,又叫文字云,它是由词汇组成类似云的彩色图形。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时期,网上流传着一幅红色背景、白色文字的词云图。请指出图画内容并指明其寓意。 - 24 - 【答案】内容:用词云图的形式,突出了“武汉加油”这个核心词汇,其他相关词汇则是加油的具体内容,用小字号表示。寓意:这幅图表明全国人民对疫区的牵挂,为武汉疫区人民和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加油,表达了众志成城、抗疫必胜的信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做好此类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二是将所给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本题先观察画面的组成要素,红色背景、白色文字写着“武汉加油”、背景上用黄色字体写着许许多多加油的内容、“油”字上有个红十字。将这些组成要素联合起来表述即描绘画面内容,结合题干所说的“网上流传着一幅红色背景、白色文字的词云图”进行描绘。指出画面的寓意需要根据画面内容挖掘,从整体上看,各要素都围绕着“武汉加油”的内容展开,背景上有着加油的具体内容,据此可知这幅图表明全国人民对疫区的牵挂,为武汉疫区人民加油;而从细节上看,“油”字上的红十字代表着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寓意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加油,又红色的背景、背景上“定赢”的字眼,综合以上可知表达了众志成城、抗疫必胜的信心。 【点睛】整体的解题思路,即读—思—写。 1.读:画面组成要素。 2.思:画面内容,抓住画面主体,弄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面构成—深层含义)。 3.写: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答题格式和字数要求。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 目前,我们在全球各地看到越来越多社群之间失和、互相猜疑,甚至出现分裂。越是这样的情况,我们越应该就如何保持社会和谐与凝聚力交流看法。——新加坡总统哈莉玛 我们这个星球之美、人类文明之美,在于对话。——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 以上材料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来阐述一下你的看法。 - 24 - 要求:不能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包容是一种智慧 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浩瀚的大西洋一路向东,有高贵典雅的英伦贵妇,有浪漫多情的法国少女,有神秘遥远的埃及女郎,也有含蓄婉约,风情万种的东方女子。他们以不同的姿态,引领着本民族的美,也获得了世界的瞩目。花团锦簇,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文化构成了世界人文的美丽春色。 文明,因包容而美丽。 依然清晰记得那个男子,一裘黑衣,雍容气度,一双眼淡然而坚定——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思想,展现了一个外交家,政治家包容天下的胸襟。英国贵族也许永远不能欣赏奔放的草裙舞,保守的中东女性也永远不会衣着暴露如美国女郎,文明的差异,往往意味着从生活习惯到宗教信仰,从思维方式到外在审美完全的不同。因此包容的文明需要开放的态度、乐于学习的精神与尊重、欣赏此种差异性的认知。文明因为包容而美丽,人因为包容而远离空洞。 文明,因为包容而永恒。 谁还记得庞贝古城曾经的繁华?谁还记得亚特兰蒂斯失落的秘密,谁还记得楼兰古国小河公主的美丽?没有,他们留下的,只是一具具枯骨,一层层断壁,一声声叹息。而希腊古城雅典,却将文化传至四方,斯人已去,美貌犹存;文明,与人民,与山川自然融为一体,与生命共存因而生生不息…… 文明,因包容而进步。 唐朝中国文明达到了鼎盛的时代,成为影响国际内外的东方大国,而其根本原因归咎在于文明的开放程度,与中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唐朝的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等与西方沟通密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才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元盛世’。 还有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现在我们站在新时代回望历史,看到这些国家都曾铸就了辉煌,使文明达到了顶峰,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被人们称颂,铭记。可见,文化在包容中前进。 习近平主席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旺盛的生命力与海纳百川的博大。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最初的那个梦想——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24 - 一枝独放非春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文明不是依靠几片残筏,几块古砖而传承。文明真实的活在世上,正亲自用双脚丈量土地。当不同的文明百川到海,汇聚包容时所放出的耀眼的光芒,那不是幻灭,那是关于爱和光荣的人类智慧之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命题方式是材料作文。材料提供了三位国家领导人的名言,材料的中心词是“文明”,也就是母话题,多彩、平等、包容应该是它的特质,这些特质与文明的交流互鉴紧密联系。关于“文明”的话题,可写的角度很多,结合三位领导人的观点,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不同文明之间究竟是冲突对抗,还是交流互鉴,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 参考立意: (1)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 (2)文明是多彩的; (3)文明是平等的; (4)文明是包容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参考素材: (1)习近平主席曾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是平等的,每种文明都有其特色,没有完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没有完全一无是处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因为相互交流而变得更加多彩。文明不会因为交流而消融,反而会因为相互间的交流而变得更加丰富,展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文明是流动的也是开放的,应秉持包容的精神,不应以一种文明否定另一种文明。文明的差异不应成为地区冲突的原因,应理性的看待差异,通过沟通、对话、协商的方式,以文明间的交流来达成共识,消除隔膜。 - 24 - (2)中美两国有良好的对话、交流传统。1971年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启了中美间高级别对话,叩开了中美之间尘封20多年的大门,也为之后尼克松访问中国奠定了基础。1979年邓小平欣然戴上牛仔帽观看美式牛仔表演,这一入乡随俗的举动,表达了他对美国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人民的友好之情。此外中美民间外交、文化外交、“乒乓外交”等. (3)“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的命运是休戚与共的,一国的安全不可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挑战和风险都日益增多。虽然和平和发展是主流,但是世界上也存在着局部的战争和冲突,恐怖主义的威胁蔓延,任何对待其他文明傲慢与偏见的态度,只会制造出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导致自身的封闭与孤立。带给自己的只会是落后和衰弱,只会让自己的国和家的幸福指数日趋下降。 结构示例:《包容是一种智慧》,议论文文体。开篇展示世界人文多样的美,正文部分围绕“包容”展开论述,采用并列式结构,设置三个分论点:文明,因为包容而美丽;文明,因为包容而永恒;文明,因为包容而进步。古今中外选材丰富,论述有力。结尾总结收束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4 -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