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2019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 语文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三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D.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吉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D.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李佩: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百岁老人李佩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她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 李佩的丈夫郭永怀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后来因飞机失事为保护核试验数据而牺牲。那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当时得知丈夫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那个晚上她完全醒着,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在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在当时的环境里,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那些时候,楼下的人常听到李佩的女儿郭芹用钢琴弹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 郭永怀走后没两年,十几岁的女儿去内蒙古当知青下乡,李佩到合肥中科大继续接受审查和劳动改造。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 几年前,一个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让忘年交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把60万元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老太太对李伟格说。 至今,李佩先生客厅里的茶几还是60年前回国时家里的陪嫁。早年从美国带回的手摇计算机、电风扇、小冰箱,捐了。郭永怀走后,写字台、书、音乐唱片,捐了。李佩先生一生教学的英语教案,捐了。汶川大地震,挽救昆曲,为智障幼儿园,她都捐钱。直到前年,李佩拿出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藏品,捐给力学所: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1987年,李佩退休了,她高兴地说,坐公交车可以免票了。可她没有一天退休,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而李佩的晚年差不多从80岁才开始。81岁那年,她创办中关村大讲坛,从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每场200多人的大会厅坐得满满当当。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各个领域的“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程郁缀、沈天佑、高登义、甘子钊、饶毅等名家,都登过这个大讲坛。 有人回忆,在讨论“钱学森之问”求解的根本出路时,三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并列而坐。北大资深教授陈耀松先生首先说了“要靠民主”四个字,紧接着,郑哲敏院士说:“要有自由。”随后,李佩先生不紧不慢地说“要能争论”。这一幕在旁人眼里真是精彩、美妙极了。她和李政道也探讨这个问题。李政道说学习最重要的是要问,“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她俩也常谈艺术和科学的关系。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如今,“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的李佩先生“脑子里好些事”。有好友来看她,她就像小孩一样,闹着让保姆做好吃的,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 (摘编自从玉华《李佩: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相关链接: ①年轻时的李佩非常美丽,照片里的她挽着郭永怀,笑靥如花,充满魅力。“李先生在一个星期内的课堂里从没穿过相同的衣服。那个年代生活很清苦,根本没有什么好衣服好料子,但她的衣服始终熨烫得整整齐齐,干净利落地穿去上课,形象永远优雅得体。”李伟格告诉我。即使到现在,她每天起床都要认真梳洗打扮,脸上涂一层薄薄的粉底,还会请人帮她画眉 (付晓英《李佩:跨越百年的尊严与力量》) ②李佩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做2分钟的学术报告,每学期都有70多名学者参加,这项工作至少要3个整天。到第一天中午我就受不了了,可是我朝李佩老师那边一瞥,看见这位老人腰杆笔直,神情专注,并对每个演讲完的学生进行提问,我惊呆了。她说,这是一场严肃的教学活动,教师精神饱满全情投入,才能激励学生出色地完成任务。 ——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晓棣教授 4.下列对李佩被称为“湍流卷不走的先生”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跨越百年的李佩70多岁学电脑,80岁还在为博士生授课,82岁起创办并主持中关村大讲坛。 B.得知丈夫噩耗及女儿病逝,李佩极其镇静;在特殊年代,她仅以自己的言行表达着她不屈的意志。 C.追名逐利的今天,李佩却能把60万元存款没有任何仪式地捐献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D.晚年的李佩仍然认真梳洗打扮、涂粉画眉,她仍然像年轻时一样保持着对美与对生活的热爱。 5.(4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精美计算尺,特别是浪琴怀表,因此1968年他牺牲时,李佩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了严重政治审查。 B.早年从美国带回的手摇计算机和电风扇等捐了,写字台和音乐唱片等捐了,李佩最后只剩下了客厅中家里陪嫁的茶儿。 C.1987年之后,李佩退而不休,特别是她成了 “中关村的明灯”后,从1998年到2011年创办了每周一次的中关村大讲坛。 D.对于“钱学森之问”的报本解决之道,几位先生认为需要靠民主、自由和争论,需要知识,更需要善于提问和探究。 E.如今的李先生在送别好友时总会在窗边看对方走远,这既有她对好友的牵念,也有对好友见不几时的留恋与不舍。 6.(6分)作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先生除了优雅得体而充满魅力的外在美,还有哪些职业精神之美?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祈雨 陈毓 阿斗回到流水镇,在镇子头遇见厉槟榔。厉槟榔说他要去镇后头吴婆婆那里借斗方,午后尚爷祈雨用。厉槟榔嘱咐阿斗,午后一起祈雨,三点半钟,在四方街。 如果你是外人,站在流水镇看世界,你会心生恍惚,就算今天,这里也只是解决了温饱,远说不上富裕,年轻一代远行至他们祖宗几辈都没能走到的地方,却和这里有舍弃不掉的联系,他们知道北京的王府井,镇上有人甚至在798艺术区办过展览。生了病,他们在北京的大医院求医,也去道观祈药。留心天气预报,一周半月的天气预报都在网上查询,却也虔心诚意地祈雨。 86岁的尚爷健在。只要尚爷在,这祈雨就落不到别人头上。 流水镇的土地一年年减缩,但他们对土地的情感不能了断,祈祷年景风调雨顺的愿望,在骨头里。 眼看冬月腊月没见一点雪星子,眼见着雨水节气到来了,仍是没见一星雨,老人望天,一声叹息,这天哪!眼神和语气里,满满的不安和愁烦。又不是没得吃,愁烦个啥。有年轻人不以为意,立即招来老人的训斥,黄口小儿,不知轻重。 两月不下雨,连尚爷都不静不安了。他昨晚捎话把年轻的镇长叫来,说他要为镇子祈雨,嘱咐弄全祈雨的物件,还嘱咐把镇上的年轻人都叫来,能到的都到,看一次少一次。尚爷语气里有截铁的果断。 到家,阿斗匆匆吃了媳妇景波做的热米皮,就帮景波扎祈雨用的扫帚,随后把十几把扫帚拿到了四方街上,这些年,四方街很少像今天这么热闹,似乎能来的人都来了,男人黑衣白巾,在屋檐下一顺站立,少见的安静,没人吸烟,没人吐痰,没人讲笑话,看着都庄重,寂寞多年的锣鼓手也从这里那里凑齐,坐的坐,站的站,也都安静。只有红白纸扎起来的龙在风中一扭一扭的,像是马上就要飞到天上去,行自己司雨的职责,广场盛大、庄严。 黑衣黑巾的尚爷是坐在一把竹椅上被四个后生扛过来的,他一出现,“行雨”的仪式就算开始了。参加仪式的队伍在尚爷身后罗列整齐,执扫帚的妇孺走在队伍最前面,老妇手持扫帚扫土,少女拿着还没有一片绿叶的柳枝洒清水。 队伍开走。唢呐声的高音拔起,锣鼓声跟着响起,陌生的调子让人的脊背起一股凉。 镇长谢昌华恭恭敬敬地把用麻绳固定稳当的斗方套上尚爷脖子,那是几代人盛装过麦子玉米、面粉小米的斗方。从前庄户人家人人熟悉的斗方现在没几家有了,但却是这古老仪式必有的神圣物件。斗方的底部埋着火药,上面薄薄覆盖一层草木灰,一炷高香插在斗方正中间。祈雨从高香点燃一刻正式开始,祈雨过程最长不过这一根香燃尽的时间,如果高香燃至根部,还没有下雨,燃烧的香可能会导致斗方底部的火焰燃烧,那年迈的尚爷就有可能用老身祭祀苍天。 祈雨人群的心思是复杂难言的,每一个人,哪怕对世事混沌一片的孩子也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体验,所有人的心思凝聚一点,那就是祈愿雨滴早点落下,哪怕只有三五点,也成。 唢呐声有撕裂人心的紧张,只有尚爷,在队伍中走得缓慢稳静,仿佛他86岁的生命凝固为这一刻的庄重。 尚爷鳏居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天爷不叫,死不了。干旱祈雨的动议由尚爷提出,祈雨的念头在他心中翻涌,压下去,又冒上来。 这些天,尚爷总回忆起他小时候看爷爷作为镇上最年长的人,带头祈雨的场景。有生之年,他也要扮演一回这样的角色,如果天不成全,他就用一把老骨头教给后代知道,身体和生养之地的关系。 老迈的尚爷动作迟缓稳静,所有能扭头看尚爷的人都扭头看他胸前的高香,燃到啥位量了。 过半了。 剩三分之一了。 担忧的气氛在空气里,但人群依然保持稳静,似乎被尚爷的精气神鼓撑着。 紧张忧虑中,但见天空哗啦一声,午后一直闷着,像蒙着一层灰布的天空哗啦一声撕开,像是被风推送着,一朵轮廓鲜明的云团奔涌过来,浮在这群黑黢黢的,被某种秩序制约着的人的头顶,闪耀着银亮光芒的雨,刷地落下来,尚爷怀抱的高香闪了一股蓝烟,被雨点顷刻打灭。人群爆发出一声类似号叫的嘹亮声音。人群欢呼起来,锣鼓唢呐把能发出的高音在一瞬爆发,纸扎的龙在雨的密箭中乘空飞舞,就要飞升上天了。 老人孩子以及壮年人都不躲避雨点,都在雨地发出情感一致却带着自个儿个性的欢庆声。 三分钟的雨水。整整三分钟。阿斗站在雨珠下,仿佛圣徒被圣水沐浴,他想哭,想喊,想要号叫,想要冲进田野的深处。阿斗呜呜咽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你应该回来,你三年都不回老家是不应该的,你该回来看看,回来看看。 (摘自《文艺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们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水镇的年轻一代离开老家去远行闯荡,有着比老家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所以当面对干旱与老人的不安和愁烦时,年轻一代并不放在心上。 B.在祈雨队伍开走的时候,唢呐和锣鼓的陌生调子听得让人的脊背生起一股凉气,这主要是由年迈的尚爷祈雨的悲壮行为而引起的连锁反映。 C.雨落下来、高香打灭、人群欢呼、锣鼓唢呐的高音一瞬爆发、纸扎的龙乘空飞舞等场面描写,也仅仅是写出了人群祈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 D.小说以三年不回老家的阿斗回到流水镇开始,又以他站在雨珠下的心理与言行结束来呼应开篇,最终揭示出年轻一代要常回老家看看的主题。 8.(6分)小说中的尚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9.(5分)小说为什么以“祈雨"为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陈希亮,字公弼。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初,希亮以母老,为县侍亲。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期年,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竹山,甲不能戢,所至为暴。或疑为盗,告希亮盗入境,且及门。希亮即勒兵阻水拒之,命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吏士皆欲斩甲以徇,希亮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皇佑元年,移滑州。奏事殿上,仁宗劳之曰:"知卿疾恶,无惩沈氏子事。"未行,诏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损物价。会河溢鱼池埽,且决,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水亦去,人比之王尊。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使者至,罗拜庭下,无一人哗者。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始,州郡以酒相饷,例皆私有之,而法不可。希亮以遗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以家财偿之。遂借此上书自劾,求去不已,坐是分司西京。未几致仕,卒,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陈希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B.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C.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D.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除,服丧期满。我国古代的服丧制度有一定的规格和时间等规定,又分为五服, B.便籴是宋朝政府购买粮草等战略物资时的一种商业性活动,其特点是相对方便。 C.“英宗”属谥号,不仅对皇帝一生的作为给予了评价,而且表明这不是开国皇帝。 D.致仕,即把禄位还给国君辞去官职的意思,古人还常用致亊、致政、休致等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希亮孝顺母亲,敬重兄长。他幼时父亲去世,后来为了年迈的母亲选择了担任县令;他不怨恨哥哥在自己从师时的刁难,仍教导侄子求学上进。 B.陈希亮处亊有度,宽以待人。雷甲没能约束好自己追讨盗贼的士兵,还亲自放箭攻击官府士兵,陈希亮却没有杀雷甲,只是惩治了十几个行暴的人。 C.陈希亮勇担责任,爱护百姓。他面对即将决口的黄河,亲自驻守大堤,直到洪水退去;在担任凤翔知府发生饥荒时,他又亲自借贷帮助受灾民众。 D.陈希亮治亊有方,为官淸慎.他几句话就派人解决了于阒使者在秦州的暴横行为;对州郡赠送的美酒,他设法处置并用自己家的财物进行了补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希亮即勒兵阻水拒之,命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 ②希亮以遗游士之贫者,既而曰:“此亦私也。”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4.(4分)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5(6分).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默写题 16.(1).《诗经·氓》中直接描写女主人公起早贪黑一直辛勤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境庐”是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其名应是取意于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3).李煜在《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情绪形象化处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面各句中加粗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此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每一个人物的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②1月16日,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③在与瑞典的对决中,因德尔波特罗和摩纳哥受伤,阿根廷人的排兵布阵顿显左支右绌,好在纳尔班迪安尚能披挂上阵。 ④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困难的他终获成功。 ⑤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⑥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果不想方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梁启超一生写给子女的家书超过百万字,他给予了子女们细致周到的指导,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又是他们亲密的朋友。 B.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已近40多万,其中没有政治面貌等限制的岗位最吸引考生报考。 C.网络文字由备受质疑到获得大众认可,再到获得文学界的接纳,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但最终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D.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园古代的文人墨多,不管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① 离不开酒, ②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③ 唐代文人之醉酒, ④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 ⑤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态横, ⑥ 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总 与其 而 / 但是 从而 B 都 如果 / 固然 而且 因此 C 常常 倘若 那么 既 / 所以 D 大多 假若 所以 虽然 反而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许多细菌和病毒会给人类带来传染病,但是如果人类对这类细菌和病毒的毒素加以利用,就会产生以毒攻毒的结果。如①__________,使人产生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这种用来小剂量注射的毒素,就是疫苗。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一种与其相应的抗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②__________,这样就使人体获得了免疫力,③__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分)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要形成一种氛围。全民阅读开展起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阅读又能增加创新力量,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阅读书籍属于高雅生活情趣,有益身心健康,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①全民阅读不一定使国民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四、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A; 解析:B项强调“保护村落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保护好古村落。 C项“不是……而是”关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D项“只要……就”关系错误,原文为“唯其如此,才能” 2.B; .B项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D范围失当。原文是多数来自农村。 (二).答案:4.B; 解析: “仅以自己的言行”错。(3分) 5.DE;(4分) 解析:A.这只是原因之一,概括不全面。B.“最后只剩下了”表述绝对化。 C.“她成了‘中关村的明灯’后”与“从1998年到2011年创办了每周一次的中关村大讲坛”因果关系颠倒。 6.(6分)①敬业:先生人老业不老,她一直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和精神全情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②奉献:先生把钱款和一生的教案捐给教育研究机构,把几十年的藏品捐给力学所等。 (三)7.B(3分)解析:A.范围扩大,原文为“有年轻人不以为意”。 C.分析不全,更从侧面写出了人们对尚爷的担忧与敬重。 D.主题偏颇,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乡村人对土地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现代文明以及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反思等。 8.(6分)①鳏居多年,是镇上有威望带头祈雨的年迈老人。 ②对土地有情感,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同镇上大多数人一样,尚爷对土地的情感也不能了断,祈祷年景风调雨顺的愿望也在骨头里。 ③对祈雨充满回忆、向往,以及责任感。面对干旱,尚爷总回忆小时候看祈雨的场景,并不惜一把老骨头来扮演这角色,最终而祈雨。 9.(5分)①“祈雨”贯穿全文,是文章的主要事件; ②通过“祈雨”展示故事,突出人物形象; ③用“祈雨”与现代文明对比,令人深思。 二、文言文阅读 10.D; 11.C; 12.A; 13.(每小题5分,共10分)①陈希亮立即率领士兵依靠河水抵抗他们,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士兵都像木偶人一样站立着。 ②陈希亮把酒送给贫穷漂泊的士人,不久说:“这也是纳为私有。” 解析:10.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乎?” 11.“谥号”错,应为“庙号”。 12.无中生有。“敬重兄长”与“他不怨恨哥哥”在文中均无体现。 参考译文 陈希亮,字公弼。陈希亮幼时丧父,爱好学习,十六岁,准备拜师求学,他的兄长刁难他,派他收取三十多万的借款利息。陈希亮全部召来借钱的人,烧掉债券后离开了。学业完成,就召来兄长的儿子陈庸、陈谕让他们求学,后来就都考中天圣八年的进士。起初,陈希亮因为母亲年老,任县令侍奉母亲。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任开封府司录司事。一年后,殿侍雷甲以一百多士兵在竹山追讨盗贼,雷甲不能约束,士兵所到之处做暴虐之事。有人怀疑是盗贼,就报告陈希亮盗贼侵入县境,将要到城门。陈希亮立即率领士兵隔河列阵抵抗他们,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士兵都像木偶人一样站立着。雷甲放箭射他们,陈希亮的士兵一动不动,雷甲才下马跪拜请罪。属下官吏和士兵都想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希亮只是惩治了行暴的十多个人,让雷甲用追捕盗贼的方法补救过错。 皇佑元年,诏令他为提举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罐弹劾陈希亮擅自改变物价。恰逢黄河溢出鱼池埽,将要决口,陈希亮全部召回派出的使臣,调发禁兵捍守堤坝。他住在将要决口的地方,官员和百姓们流泪劝他,陈希亮躺着一动不动,洪水退去,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王尊。多次上奏章请求退休,没有被允许,调任凤翔知府。仓中粮食可供十二年之用,管事的官员担心霉腐坏掉,这年饥荒,陈希亮拿出十二万石借给百姓。主管官员害怕以擅自动用官粮获罪,陈希亮亲自负责此事。这年秋天大丰收,以新换旧,官府和百姓都很便利。于阗使者入朝,经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接待他们。使者十分傲慢,停留了一个多月,毁坏宾馆的器物,放纵手下人闯入街市抢掠饮食,百姓白天都紧闭门户。陈希亮听到这些说:“我曾经负责接待契丹使臣,知道他们的情况。使者起初不敢横暴,都是译官教唆他们,我痛恨此事依法制裁他们,译官害怕,他们的使者不敢轻举妄动了。何况这个小国呢?”就派教练使拿着符信告诉译官说:“进入我的辖境,有一丝一毫不依法,我就斩杀你。”使者来,在庭院罗拜行礼,没有一个敢喧哗的。英宗即位,升任太常少卿。起初,州郡以酒相送,惯例都归为己有,然而法律不允许。陈希亮把酒送给贫穷漂泊的士人,不久说:“这也是纳为私有。”用自家财物赔偿。于是凭借这事上书自我检讨,不停地请求离开朝廷,因为这个分司西京。不久退休,去世,年六十四。 诗歌鉴赏 14.答案:1.AD;(4分) 15(6分。写出3点即得满分)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 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 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 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14.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 B项,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 C项,“但祝”,在这一天人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 D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 E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 15.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默写题 16.(5分)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暄 (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语言文字运用 17.答案:B 解析:①其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不符合语境。 ②正确。纷:众多;沓:多。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此句使用正确。 ③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此句使用正确。 ④“五风十雨”,指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选项中望文生义。这里指霍金经历的人生苦难,可改为“风雨交加”。 ⑤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选项中指翻译不准确,望文生义。 ⑥四面楚歌:比喻陷人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此句使用正确。 18.答案:A 解析:B.“已近40多万”去掉“多”。 C.成分残缺。“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成长”后加“过程”。 D.将“尽管”提至句首。 19.答案:B 20(5分)答案:把它少量地注射到正常人的体内(注射小剂量的毒素); 能抑制或杀死致病的细菌和病毒; 人就不会得病(人就会降低得病机率) 21(6分)答案:全民阅读不一定使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全民阅读不一定使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解析: 材料作文 22.答案:略 解析: 【写作提示】 审题限制性 1.“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材料要求考生厘清“英雄”和“偶像”两个概念,并针对当前人们对英雄和偶像的认识来发表见解,针对性强。 2.材料引用杜甫和辛弃疾的诗句,暗中界定了“英雄”一词的内涵:立足大我,胸有家国,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为考生论证今天英雄的内涵和标准限定了方向。 3.“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材料要求考生谈的是当今时代的英雄,不是古代的英雄。 4.“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材料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和说理能力,暗中将文体指向了议论文。 审题开放性 1.“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考生认同哪一种观点都可以,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今天在各行各业中建功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都可以成为论证的事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劳动模范、身边爱岗敬业的榜样都可以写,这就给了考生选材的自由度和开放性。 材料要求考生在时代洪流中厘清英雄的概念,为国奉献是英雄,见义勇为是英雄,科研专家是英雄,大国工匠是英雄,干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者是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只要怀揣一颗积极追求、不断超越的心,只要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但要注意,英雄是一个大写的“我”,英雄必须头顶道义,肩杠民族,手托家国,英雄必须具有担当精神,这也正是英雄和偶像的一个区别之处。考生需要思考英雄的情怀与价值,反思当前人们对英雄的看法和态度,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英雄,用纯洁的心灵敬仰英雄,不要被吃青春饭的偶像遮住望眼从而看不清自己奋斗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材料极具现实意义,今天确实应该高举英雄大旗,弘扬英雄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立意 1.勿为偶像遮望眼,认清英雄才是真。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 3.英雄是时代的脊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 4.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5.民族大业的复兴靠的是各行各业的英雄。 6.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 7.善待英雄,我们的民族才有未来。 8.尊重英雄才能成为英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