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时跟踪训练(2)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夹袄(jiā) 一椽(chudán) 嘶叫(sī) 耗子(hào) 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山(tuó) 房檩(lǐn) 陪衬(chèn) 点缀(zhuì) 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姿态 意境 喇叭 疏疏落落 B.混沌 嘶叫 细腻 自然而然 C.岐韵 蟋蟀 凋谢 婀娜多姿 D.颓废 萧索 特异 若隐若现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 风。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4、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来,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 情。 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 多旧病也易复发。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 字。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②①③④⑤⑦⑥ B.①③⑤④②⑦⑥ C.②③①④⑤⑥⑦ D.②⑤④①③⑦⑥ 6、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 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 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 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7、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 零头。”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 之切。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 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 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 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较,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 色,各具风味。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把秋 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 被人们喜爱。 8、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郁达夫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其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B.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秋“清、静、悲凉”,有着极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C.“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的笔下。 D.《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用“故都”而不用“北 平”,含有对已逝封建王朝深切的眷恋之意。 9、根据所给语句,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与横线前的句子相同,字数大致相等。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荷因夏而存在,而夏 也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 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梅因冬而存在,而冬也因有了 梅的艳丽,才多了些妩媚,少了些冷峻。 10、压缩下面的语段,不超过 40 字。 一到秋天,森林里又换了一番景象,落叶松和各种阔叶树的叶子变成深浅不同的黄色。 有些树的叶子变得火一样红。不落叶的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摆动树叶,“哗哗”的声音好像 海边的浪涛。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榛子、野枣、山里红、山葡萄,说也说不完。松鼠忙起来了, 它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东北的森林,十月就飞雪了,松鼠不得不早作准备,好度过漫长 寒冷的冬天。 11、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 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 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 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 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 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 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文中加框的“这些深沉的地方”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了怎样的景色?突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3.第二段文字主要采取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秋蝉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的意图是什么? 4.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下面的文章,解答下列问题。 江市的冬景 郁达夫 ①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 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 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 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 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 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 ——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 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 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 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 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 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 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 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 一番阵雨雷鸣过后, 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 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 冬至而不敗,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 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 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 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 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 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⑥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 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⑦ 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 境界。你试想想, 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 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 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 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 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 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 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 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 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 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 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 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地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 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 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 1936 年的 2 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 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 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 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⑩ 窗外的天气暗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 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 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冬景、闽粤的冬景对比着写,表达 了独爱江南冬景的情怀。 B.文章对江南冬景做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呼 应,结构圆合。 C.文中在描绘江南冬雨图时,远近结合,以动衬静,黑白的画面上点缀红黄的亮色,给人以既古 朴又优雅的感受。 D.本文与《故都的秋》在景物描写上都很生动,在感情基调上也都表现了浓重的悲凉,是用深 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歌颂江南的冬景和故都的秋天。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 3.在第⑧段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这些引用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郁达夫的一篇《故都的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北京的秋天那种清、静、悲凉的意蕴。 或许,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而冬天的北京,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很少读到描写北京冬 天的文章,但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我们对北京的冬天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认识。即使没有生 活在北京,也知道那里的冬天是什么样的。自从 2014 年起,北京就把治霾作为工作重点,大力 改善生活环境。 请以“北京的冬天”为写作内容,以雾霾为背景,写一段文字。要求:(1)描写、议论相结合;(2)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表达准确、鲜明、生动;(4)不少于 150 字。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夹”应该读作 jiá。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岐一歧。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括号里的话,最后应该在括号内打上句号。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应用“周而复始”。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②是一个总起句,应放在开头,①③④⑤是从“秋老虎”和“多事之秋”两个方面说明 “阳消阴长”的秋天气候特点的,⑥⑦两句是针对这些特点提醒人们要注意秋季养生,所以 ⑥⑦应放在最后。⑥⑦两句具有因果关系,⑦在前,⑥在后。在①③④⑤句中,“立秋至处暑”、 “白露”等表示时间关系的词语提示我们,①③在前,④⑤在后。①③句具有因果关系,所以① 在前,③在后;④⑤句也具有因果关系,所以④在前,⑤在后。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 是:②①③④⑤⑦⑥。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深味”意思是深层浓厚的意趣。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B 项,“容易引发文人的颓皮情绪”错误,C 项,比较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D 项,“另一方面说明秋禅蝉嘶叫不被人们喜爱”错误。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并非“含有对已逝封建王朝深切 的眷恋之意”。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菊因秋而存在,而秋也因有了菊的热情,才多了些生动,少了些凄清。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找到所要仿写的语句,然后仔细揣摩它 的句式结构及内容。从内容上看,语段表现的是花与各个季节的关系,题中已经给出了春、夏、 冬三季,因此就要写出秋季的一种花,并表现它与秋季的关系;句式上,应以“……因而存在, 而也因有了的 ,才多了些 ,少了些……”的格式来组织答案。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秋到森林,景色奇美,各种山果子成熟了。松鼠忙着把果子往洞里搬,以备度过漫长寒冬。 解析: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1.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作者的“细腻”“清闲”“落寞”的感受. 2.写出了故都之秋清、静的景色,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之意. 3.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用北国的耗子类比其多。“简直像是家家户户 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 4.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古都的槐树的落蕊和秋禅的残声,流露了作者对古都之秋自然风物的 眷恋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査对文中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这句话在本段的结尾处,起收束作用,“这些”是 对上文中感受的总结. 2.画线句子是在用触觉写秋景,在回答时把握住两个“没有” 一个“只能”。 3.第二段文宇,作者为了写北国的“秋声”,选定了秋蝉;为了凸显蝉声的特别,写了南国的情 形,并用北国的耗子与之类比. 4.这两段文字的内容比较明显,分别是北国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分析作者的情感要与全文一 致.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首段描写北国冬天的蛰居生活,突出了“吃喝”之乐,但缺少赏景之乐,开启了 人们对室外生活的向往,为下文写江南的美丽冬景做好铺垫,并与江南的冬天带给人的乐趣形 成对比。 3.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 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②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添 了文章的情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这些诗句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作者并没有说“独爱江南冬景”。B 项,首尾没 有呼应,结构也谈不上圆合。D 项,“浓重的悲凉”分析有误,本文的基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 充满了生机。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文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题干问得很具 体,这个提问暗示了写北方的冬天是为写江南冬景做某方面的服务的。答题时,先看首段的内 容,主要写了北方冬天人们蛰居在屋内,享受吃喝之乐;下一段写江南的冬天的,景致,突出了 人们“营屋外的生涯”。一个屋内、一个屋外,由此可以判断,作者写北国的冬天是为了和江 南的冬天做对比,突出江南冬天的不同;而从全文来看,首段是为全文写江南的美丽冬景做铺 垫的。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从引用诗 句的一般性作用入手,再结合诗句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散文中,引用的一般作用有:增强文章 的趣味性、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语言更富有诗意;能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表 达作者对描述对象的喜爱之情。第⑧段中引用的诗句特点突出,按照“日暮”“冬宵”“雪 夜”“早晨”的时间顺序表现不同时段的雪景特点,突出了雪景的整体美,作者对江南雪景的 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语言的角度看,富有诗意,增强了趣味 性。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 北京的冬天,来得昏,来得暗,来得污浊。微微睁开双眼,灰蒙蒙的天将整个城市笼罩。 太阳,倒像个玉做的盘子,但被拦在一团浊气的后面,只露一点光。空气中,各种物质混杂着,散 发出特殊的气味,一呼一吸之间,五脏六腑总感觉有一种震颤。治霾,已成当务之急!希望政府 不断努力,各界积极配合,还北京一个明澈的冬天。那时,天蓝得像宝石,空气中有北方独有的 豪放的味道,孩子、老人从密闭的居室走到户外,享受着北京的冬季。那以古老建筑为背景的 古都新城的冬季里,会充满无数人诗意的梦想。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以《故都的秋》为引子,联系现实,以“雾霾”为背景, 以“北京的冬天”为写作内容,需要对当前北京雾霾进行具体描写。描写之后,还要对治霾这 一问题进行分析, 得出一种积极健康的观点,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议 论。同时应注意字数要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