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故都的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在华语乐坛上占有特殊一席的女歌手齐豫即将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齐豫却不能自已地泣不成声,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 C.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个热点,在民众的关怀下不期而遇。‎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于人。此处用错对象。A项,“不远千里”指不怕路途遥远;B项,“不能自已”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D项,“一叶知秋”指透过细微现象,看到整个局势的发展。‎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A.文学巨匠郁达夫和他的母亲、哥哥三位忠烈的故事令人震撼。1952年经毛泽东主席签署,郁达夫与他的哥哥郁曼陀分别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B.《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C.老先生年届九十,还在孜孜不倦地整理《古文尚书》,皓首穷经,谁也不能否认先生不是青年学者之楷模。‎ D.《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对青年学生是熟悉的,它一直是高中语文课本的重要篇目。‎ 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深切的眷念之意”前加上“含有”。C项,多重否定误用,将“不是”改为“是”;D项,主客倒置,应是“青年学生对《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是熟悉的”,或在“青年学生”后加“来说”。‎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________。‎ A.黄酒之与白干,馍馍之与稀饭,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B.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大蟹之与鲈鱼,黄犬之与骆驼 C.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D.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骆驼之与黄犬 解析:注意前后的对应关系。‎ ‎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D )‎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__①__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所以,文中__②__“秋”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__③__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作者的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真实感情,融进了故都的__④__北国的秋中,因而__⑤__独特,又平凡。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①‎ ‎②‎ ‎③‎ ‎④‎ ‎⑤‎ A 而 ‎/‎ 在于 甚至 也 B 但 对 ‎/‎ 以致 更 C 而且 于 是 ‎/‎ 虽 D ‎/‎ 对于 在于 以至 既 解析:“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以至”有“直到”的意思,排除B。④处不能空,排除C。⑤处与“又”照应的只能是“既”,故选D。‎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很浓烈的味道)‎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欣赏玩味)‎ 解析:“深味”的意思是深长的意味。‎ ‎6.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B )‎ 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解析:B项,把枣子的形状比成橄榄、鸽蛋。‎ ‎7.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比喻)‎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 解析:A、C两项均无比喻,D项无对比。‎ ‎8.下列对《故都的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解析:B项,作者内心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文章基调也基于此;C项,没有绘色;D项,只是原因之一,不全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9.“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蝉声”转到“秋雨”;内容上,描绘出了故都的秋雨特有的风味;表达效果上,既突出了十分的秋意,又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眷恋。‎ ‎10.选文第一段写槐树的落蕊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作者眷恋故都之秋的自然风物的真情。‎ ‎11.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①衬托:用“衰弱的残声”的秋蝉、“息列索落”的秋雨、“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衬托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②对比:南国的蝉和故都的蝉的对比,南北方的雨的对比,凸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12.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往往讲究一字着色,一词着情。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 答:“息列索落”的雨声,本来是细小琐碎的,作者却听得真真切切,衬托出了环境的“静”;“凉风”中的“息列索落”,满含肃杀悲凉的气息,表达出了作者心头的“悲凉”。这一个词,既为“故都的秋”着上了颜色,也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十足。‎ ‎13.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答: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故都的秋之悲凉的特点。‎ ‎14.调整下面文段画线部分的短句结构和顺序,使句式整齐,文意连贯。‎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夜月下的玉泉,钟声中的潭柘寺。‎ 答: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荷塘月色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ɡ) 独处(chǔ)‎ B.酣眠(hān) 参差(cī)‎ 袅娜(nà) 蓊蓊郁郁(yù)‎ C.点缀(zhuì) 倩影(qiàn)‎ 霎时(chà) 敛裾(jū)‎ D.乍看(zhà) 羞涩(sè)‎ 踱着(duó) 鹢首徐回(yì)‎ 解析:A项,“颤”应读“chàn”;B项,“娜”应读“nuó”;C项,“霎”应读“sh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幽僻 诅咒 没精打彩 和谐旋律 B.弥望 斑驳 专心至志 小心翼翼 C.寂莫 缥缈 迷迷糊糊 缓慢悠闲 D.嬉游 坐落 繁茂苍绿 迥然不同 解析:A项,“彩”应为“采”;B项,“至”应为“致”;C项,“莫”应为“寞”。‎ ‎3.下列句子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这里有高原雪山、蓝月亮峡谷、森林牧场牛羊,还有与自然和谐________的民风。‎ ‎②‎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________和弘扬传统文化。‎ ‎③学会这种本领,一辈子________不尽。‎ A.依存 延续 受用    B.依循 延续 消受 C.依循 延伸 受用 D.依存 延伸 消受 解析:“依存”指(互相)依附而存在;“依循”指依照,遵循。根据语境,此处用“依存”。“延续”指照原来样子继续下去,延长下去;“延伸”指延长,伸展。此处用“延续”。“受用”意思是享用,得益;而“消受”意思是享受,且多用于否定。此处用“受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听到过顶楼的人说,在那里可以俯瞰武大风光,整个珞珈山尽收眼底,到处是蓊蓊郁郁的绿树。‎ B.一些人的工作内容重复性高,对外接触较少,琐事多,工作期间无所事事,甚至很少和周围人说话,这是中了职场“慢性病”的招。‎ C.开心网最热门的歌曲是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这首歌颠覆了凤凰传奇之前豪迈动感的形象,风格清新婉约,别有风味。‎ D.城门的石块历经风雨后,已经斑驳陆离,断墙石缝里长出许多杂草、野花。瑟瑟秋风中,枯黄的杂草点缀在灰色的天空下,一种苍凉弥漫开来。‎ 解析:B项,“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可做,指闲着什么事也不干。此处宜用“无精打采”。A项,“蓊蓊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C项,“别有风味”,意为另有一种趣味和特色。D项,“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平和、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 B.朱自清病逝后,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安葬,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 C.在清明节,一群网络组织起来的年轻人,身着中国传统服装 ‎“汉服”,来到朱自清墓前深深下拜,表达对这位大家的深深敬意。‎ D.“三八”来临之际,笔者想起朱自清的《给亡妇》,很敬慕散文大家朱自清对妻子的真挚感情,这恐怕正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追求的情感吧!‎ 解析:A项,成分残缺,可在“自然美”后加“的情趣”。B项,语序不当,应为“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与前文主语保持一致。C项,成分残缺,可在“一群”后加“通过”或“靠”。‎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读朱自清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及由于执着人生而产生的“沉痛隐忧”‎ ‎②他不论是抒情,是叙事,是写景,或是说理 ‎③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严谨、认真之作风 ‎④颇有一些温、柔、敦、厚之风 ‎⑤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 ‎⑥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 A.⑤⑥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⑥②⑤‎ C.③①②⑤⑥④ D.④⑥⑤②③①‎ 解析:②⑤句是无条件复句“不论……都……”,⑥句承⑤句从反面说其风格,且煞尾字是仄声,④句再从正面收束,小结全文,用词较⑥句概括度更高,且煞尾是平声,这样,“没有……之气,颇有……之风”也符合对举句的音韵美。‎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B.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C.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D.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解析:A项,第三个逗号应为分号。C项,第一个句号应为分号。D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间的逗号应改为顿号,另外去掉句中引号。‎ ‎8.下列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风来花底鸟语香。——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鸟抛软语丸丸落。——这是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解析:“风来”是听觉,“香”为嗅觉,不是视觉。‎ ‎9.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是( A )‎ ‎①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③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A.①拟人、比喻 ②比喻 ③拟人、反问 B.①拟人、比喻 ②拟人 ③拟人、反问 C.①拟人、暗喻 ②比喻 ③拟人、比喻 D.①拟人、暗喻 ②拟人 ③拟人、比喻 解析:①句是拟人和比喻(暗喻),②句是比喻,③句是拟人和反问。故应选A项。‎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荷塘月色》有许多写景的地方,其实这样的描写并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意在寄寓自己的一种追求——和谐幸福的人生理想。‎ B.“赋”‎ 是一种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文体,南朝梁代元帝萧绎的《采莲赋》便是一例。‎ C.《西洲曲》属于乐府诗歌。乐府本指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也用来代指乐府所采集和创作的诗歌;后来演变成可以入乐的诗歌的名称。‎ D.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出版的诗文集有《背影》《红烛》,散文集有《踪迹》《欧游杂记》等。‎ 解析:《背影》是散文集,《踪迹》是诗文集,《红烛》是闻一多先生的诗集。‎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1~14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1.怎样理解“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含义?‎ 答:满月固然很好,但是月亮被淡淡的云笼罩着,若明若暗,不能朗照,也是别有情趣的。‎ 解析: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把握“酣眠”与“小睡”‎ 两词的含义,联系这句话前面的语句,可知这里采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把满月比喻成“酣眠”,把朦胧的月色比喻成“小睡”。‎ ‎12.作者笔下的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是朦胧的。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答: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于自我陶醉中换来的短暂的自由。‎ 解析:这是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作者对这种景物的赞美,是因为这种景物符合作者情感的需要,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13.第一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节选部分第一段描写“月下荷塘”,作者在这一段文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从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解析:从文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写月光下的荷塘,节选部分作者采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使所写景物生动,具有美感。据此分析即可。‎ ‎14.第二段描写“塘上月色”,这段文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写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从光到影、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出了塘上月色的素淡、朦胧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句,使其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 诗人们咏月,常常用金蟾、玉兔称明月;并把月色比喻为寒霜、白雪;有时又用玉盘、宝镜给圆月作比;新月则常常被叫作琼钩或者玉簪。有的用明月来形容佳人的容貌,有的借明月来象征高洁的精神,等等。这些咏月的常用手法,李白都运用自如,别具风采。‎ 答:‎ 诗人咏月,常常称明月为金蟾、玉兔;喻月色为寒霜、白雪;状圆月为玉盘、宝镜;比新月为琼钩、玉簪。‎ 解析:从画线部分看,共四个分句(以分号为据),分别形容明月、月色、圆月、新月;但整个语句句式不统一,这是调整的重点。‎ ‎16.根据你对《荷塘月色》“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和感受,使下面的文字分别表现出清新明丽和凄清苍凉两种意境。(意境塑造中应包含鲜明的感情)‎ 原文:早晨,太阳放射出光芒,树上的鸟儿唱着,树下的水流向远方。‎ ‎(1)表现清新明丽的意境:早晨,温暖的太阳放射出金子般的光芒,茂盛的树上鸟儿欢快地唱着,树下的流水哗啦啦地笑着流向远方。‎ ‎(2)表现凄清苍凉的意境:早晨,太阳放射出凄冷而沉寂的光芒,铁一般直立着的树上鸟儿在唱着无奈的歌,树下的流水在冬日里显得分外寒瘦,呜咽着流向迷茫的远方。‎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防护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从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证书。“以智慧筑牢地下长城、以心血铸就和平之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矢志不渝的心愿。”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岁月中,钱七虎如一名过关斩将的斗士,以偏向虎山行的________,为祖国的防护工程事业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02年,钱七虎建议在长江上修建越江的水下隧道。两年多后,他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肩负起这一新的挑战。“‎ 不能完全依赖外国,要靠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创新,才能进步,才能超越。”对钱七虎来说,(  )。他要求现场施工人员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来________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刻都不能放松。2008年8月,当盾构机掘进第659环时,突然停止工作。钱七虎一直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后来,我们改进了刀具,我们中国人自己改进了刀具。刀具________后性能大幅提升,由之前每把刀具平均掘进20米的极限提升为200米。”钱七虎至今回忆起来仍踌躇满志。2010年5月28日,作为长江上隧道长度最长、盾构直径最大、工程难度最高的工程之一,南京长江隧道在历经5年之久的建设后,全线通车运营。钱七虎被授予“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一等功臣”的称号。‎ 从城市地下空间到军事工程,钱七虎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引领和推动我国防护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为多项大型工程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魄力  对待  改良  出谋划策 B.毅力  对待  改变  群策群力 C.毅力  应付  改变  出谋划策 D.魄力  应付  改良  群策群力 解析:魄力,临事的胆识和果断作风。毅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原文此处前有“偏向虎山行”,体现的是胆识,故应选用“魄力”。“对待”与“应付”都有“应对”的意思,但后者有敷衍的意味,态度不端正,不积极。故此处选“对待”。“改良”和“改变”都有“变化”的意思,但“改良”的结果是变好,“改变”的结果不确定,此处后面有“性能大幅提升”的表述,故这里选择“改良”。“出谋划策”与“群策群力”之间有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强调团体的力量,此处没有提到别人,只能用“出谋划策”。故选A项。‎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两年多后,他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承担起这一新的重担。‎ B.两年多后,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他肩负起这一新的重担。‎ C.两年多后,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的他,发起这一新的挑战。‎ D.两年多后,他作为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遭遇了这一新的挑战。‎ 解析:原文中“肩负”“挑战”不搭配,A选项中的“承担”“重担”不搭配,C项中的“发起”“挑战”、D项中的“遭遇”“挑战”也不恰当。故选B项。‎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在刀尖上行走也不过如此 B.这个攻关项目犹如在刀尖上行走 C.这个攻关项目和在刀尖上行走有相似之处 D.攻下这个项目犹如在刀尖上行走 解析:A项中的“如此”没有着落,不可选;B项中的“犹如”前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其后却是一个动词性短语,搭配不当;C项落脚到“相似之处”,与下文连接不严密,不如D项与下文连接得严密自然,因为D项主语“攻下这个项目”是一个动词性短语,而下文正是“攻下这个项目”的具体体现。故选D项。‎ ‎4.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仿写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要求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显性要求就是题干要求的基本句式和修辞要求,而隐性要求是“意谐”,即所描写的对象中心突出,语意通畅。‎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你清楚地看到,过度包装实在有三大弊端:一是①价位借包装提升了。比如我得花28元买一斤没有换包装时只卖18元的糖果,可是那又厚又大的糖纸也以28元一斤卖给我了。二是②资源因包装浪费了。那些印刷精美材料华贵的包装,生产出来就是为了被撕碎丢弃的,如同一些生命生下来就是用来浪费的。三是③严重破坏了环境。你受的教育使你是一个天然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于是你不得不忧虑这些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面对祖国河山,不禁被勾起了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之情,“气吞万里如虎”极力写出了刘裕当年北伐时气概之豪迈;“赢得仓皇北顾”一句写南朝宋文帝北伐的结果,作者借此事慨叹南宋近事,讽喻当朝统治者。‎ ‎(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士大夫之类因地位尊卑耻于从师的句子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美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平的四季(节选)‎ 郁达夫 ‎①‎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②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会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色奇异的冰纹。‎ ‎③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 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④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得打一个寒战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⑤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写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两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到天亮的话来。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悠长。‎ ‎⑥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1936年5月27日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中有些话和《故都的秋》近似,如“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本文的意境更加深沉、邈远。‎ B.《故都的秋》对北平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沉凝重的爱。而本文运用真实自然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留恋和深彻肺腑的亡国之恨。‎ C.郁达夫写北平的冬季,运用白描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北平的冬季的景象,充分传达出北平冬季的精神品格,做到了形神兼备。‎ D.本文与《故都的秋》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眷恋,写出了一个满怀抱负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中的苦闷心境。‎ 解析:“运用白描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北平的冬季的景象”错,应为“描写细腻真切,深邃优美”。 ‎ ‎8.“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①住屋使人感到温馨安逸;②雪天屋外生活最富情趣;③冬宵适合看书,写信,回忆和闲谈。‎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段落层次的理解,阅读的有效区间在文章的②③④⑤段。概括每段的段意即可得出答案。‎ ‎9.由“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可知,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丰富、深沉的,试简要概括。‎ 答:作者对北平的冬季情有独钟,无比眷恋;北平的沉沦境况也在作者心里投下了抹不掉的阴影,从中流露出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考生可先在文中勾画出写作者观点和态度的短语和句子,再根据文章内容、作者观点进行评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