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作用题答题技巧
“作用题”的设题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①首段的作用 例1:必修2·朱自清《荷塘月色》 【问题设计】本文开篇说“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简要分析】 1、从结构,总领全文。【简析】全文的线索即:(在家)不宁静——(去荷塘)寻找宁静——(在荷塘)暂得宁静——(回到现实)仍不宁静 2、情感上:奠定了全文“不宁静”的、苦闷的感情基调。【简析】当时中国正处于黑暗之中,社会腐败。 3、主题内容上:开篇点题。 例2:必修2第一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 【问题设计】文章第一段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简要分析】此句也是文章的“文眼”,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后文对“秋院、秋槐、秋蝉、秋雨及秋果的描写”,都体现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冷色调的景色特点。特色鲜明,因此,比起南国之秋,北国之秋令作者无限怀念。 (据以上2例)小结首段的作用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气氛,或奠定某种感情基调)。 过渡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在第一段找到它的中心,请看。 例3:徐志摩《藏根草》(原文见幻灯): 第一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 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本段分析:本文标题为《藏根草》,主题应为不管受到怎样的摧残,藏根草都不屈服;不管多么艰难,也要顽强地活下去,并向世界贡献生命的绿色 ,是对藏根草的赞美,这样看,开篇未点题,那么这段在全文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 小结首段的作用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②开启或引出下文。 例4:《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 小结首段的作用3: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③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这是庄子开篇的主要方法。 《庄子•至乐》: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翻译: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有可以存活身形的东西还是没有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 ) 点评:开篇连续发文,不容稍懈,然后又独抒己见,拨云见日。 另外,《庄子天运》开篇也连发十几问。 例5: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找一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情感】【简析】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小结首段的作用4: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④兼有某种强烈的抒情作用。 巩固练习:根据今天的方法修改你的答案 1、例:广东卷《壶口的黄河》(印):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答案: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点明主旨,总领全文。 2、2010年·爱默生《自然》(印)第15题讲解。(教师出示答案并讲解) ②末段的作用 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①(结构上)呼应开头,照应题目;(内容上)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 例1:必修3鲁迅《祝福》的结尾段:以“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 附:文章的首段“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分析】结尾段描写与开头的场景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的祝福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深化了对旧社会封建礼教杀人本质的揭露。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②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③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④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例2、2011年四川《锈损了的铁铃铛》结尾段:“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分析】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深化意蕴,余味无穷。 四、小结 回顾我们刚才讲的内容 1、点明题旨,总括全文,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开头的作用 2、开启或引出下文 3、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 4、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3、暗示主题,强化作者感情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重要段落的基本作用 (3)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答题格式: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再次强调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五、拓展 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诗句,也有“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可以拓展我们的见识,更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但是需要我们多思善想。 比如今天我们讲的虽然是阅读,但是今天的阅读课对我们写作是否也有启示呢?这里,就拿开篇来说。 首段的作用:开篇点题。 ——【写作启示】文章开篇的方法启发一:开门见山,一锤定音。 这是一种常见的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引申】像这种开篇点明主旨的文章我们在教材中就能找到很多: 比如韩愈的散文《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再如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些文章都采用了开篇点题的写法,并且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梁启超认为】“文章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因此,他主张“作文最好将要点一起首便提出”。 那么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最好也采用这种开门见山的方法,让阅卷老师在你文章第一二段就对你的中心内容了然于胸。 ③中间段的作用 一.在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 例:2010年高考湖南卷《一朵午荷》17题,简析画线段落(中间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通过“诚心”“紧张”等描摹“我”的心理,表明第二次看荷前“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期待。该段是全文的关节所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紧承上文,而“再轻步向荷池走去”则引领下文。 在内容上的作用: 1.证明观点,引发议论 例1.广东卷《让法律来保护阳光》:作者引用法拉弟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2)为下文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 2.丰富内涵,深化主题,铺垫下文 中间段如果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铺垫下文。 例2: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参考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3.象征、衬托、对比 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象征隐喻 。 例3:08高考江西卷《朦胧的敬意》:18题. 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的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4.引用史实和古诗文,丰富内涵,增加文采 中间段落的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三要考虑它与主题内容的关系。 [答题格式] 文字本身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与主题内容的关系的作用 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一人称:我 (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使情景显得更为真切;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4)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便于直抒胸臆 (5)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6)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7)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二人称:你;你们 (1)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直抒胸臆 (3)抒情更强烈,更有感染力;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 比较灵活自由. 第三人称:他;她:它们 (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 (2)有比较广阔的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 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⑤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散文鉴赏指导之景物描写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散文作品,都离不开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对渲染氛围、凸显主旨、表现人物情感等,有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分析散文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呢? 分析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 景物描写首先要考虑符合它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其作用时也要首先考虑这一点。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然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作者抓住了那时那地园子衰败但并不荒凉的特征,再现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分析对人物的烘托、渲染作用 同小说等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同样有烘托渲染的作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篇写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之秋的景物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感秋而生悲凉,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些许苦涩。文章起始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分析对社会环境(或主题)的暗示 很多景物描写都对社会环境(或主题)有着暗示作用。还是以上文中《我与地坛》的那段景物描写为例,这段景物描写突出“荒芜”,这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在的真实。然而,园中的小生命们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蜂儿还是蚂蚁抑或是瓢虫,它们虽然卑微,但它们并不因为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它们依然故我地生活着,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些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进行抗争。最终作者写出自己在地坛中所受到的生命的启发:微小的昆虫尚且有存在的价值,何况人呢?作为万物灵长的人,更应该好好活着,活得精彩。 分析在结构上的铺垫、照应等作用 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开头就描写了对故都的秋的总体感受,“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统摄全文,为下文具体描绘秋天作了铺垫。抓住这一“文眼”把握文章大意,事半功倍。 ⑥修辞的作用(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附: 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⑦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⑧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⑩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这个基本作用,再结合具体语境,把"实体"和"象征体"变换成具体的写作对象。 提问方式: 作者写xx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效果)? 提问变式: (1)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 (2)删去XX段可以吗?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重要段落的基本作用 (3)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 答题格式: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