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教案:第6讲 综合复习与阶段检测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二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 段 主 题 第 6 讲 综合复习与阶段检测 教学内容 1、复习梳理上一阶段所学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2、检测上一阶段学习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并进行突破提升。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让学生回顾前阶段学习内容,然后组织探讨汇总,用思维导图画出重 要内容;二、进行课内背诵、默写 PK,可以通过接龙游戏或者 1 分钟定时炸弹的形式进行背默 PK。 一、你还记得我们春季课程从开课到现在,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请用思维导图画出所学内容? 二、背诵与默写小 PK 1、背诵接龙(老师选择学生学过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接龙背诵) 2、默写 (1)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 (2) ,白露未晞。(《诗经》) (3)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分野中峰变 , 。(王维《终南山》) (5)北极朝廷终不改, 。(杜甫《登楼》) (6) ,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7)一腔热血勤珍重, 。(秋瑾《对酒》) (8)君子不以言举人, 。(《论语》) 参考答案:(1)休说鲈鱼堪脍 (2)蒹葭萋萋 (3)渌水荡漾清猿啼 (4)阴晴众壑殊 (5)西山 寇盗莫相侵 (6)是处红衰翠减 (7)洒去犹能化碧涛(8)不以人废言 教法指导:同步知识与阶段复习可能与日校的知识模块会出现重复,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本部分。 例如:回顾式、提问式、例题重现式、以教代学、优先回答等都可以。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故都的秋》 【文章结构】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故都情结 枣树(淡绿微黄) 生命之味 家国之思 鸽飞声 蝉 声 风雨声 【文章主旨】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 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 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 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 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写作手法】 1、对比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 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 受,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 年了”)。 2、情景交融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 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 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 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 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 秋 色 色 色 色 色 色 清故 都 的 秋 悲凉 (秋味) 静秋 声 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 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 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 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 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 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 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 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 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 【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 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 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 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 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 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1、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情? 2、第 1 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 3、“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 4、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5、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6、“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 参考答案: 1、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强烈的向往、热爱、眷恋之情。 2、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3、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4、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开篇就定下了浓重的抒情调子,是全文的文眼。 5、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6、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 立足文本,三步现代文阅读法 第一步:精读题干,抓住关键词,顺藤摸瓜。 通常,我们阅读时,都喜欢先读文本,再读题干,之后再答题,但根据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指向性明 显,阅读的时间短促,作答的准确度要求高等特点,先精读题干,将更有效地指引我们把握文本重点,起到 顺藤摸瓜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地答题。 如果说阅读文本是为了摘到瓜,那么题干的关键词就是那一条条连住瓜的藤。为加快摘到瓜的速度,在 读题干的时候,要细心圈划其中的关键词。 第二步,精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感知。 怎样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有以下几个原则: 1、凡在题干中出现过的词即为关键词,关键词所在的句子则为关键句。 2、有显示层次逻辑关系的词语或句子。 3、有过渡作用的句子。 4、放在段落开头有总起作用或放在段落结尾中有总结作用的句子。 5、带抒情,议论性能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 因此在第二步,必须根据前面第一步获得的对文本的认识,通过抓取文中的重要词句,构建出文章的脉 络,以便进一步解读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 的。”总之,这一步的关键是要求学生通过抓取文中重要词句,精读文本,知各层之大义,晓行文之思路。 第三步:题文对读,借助关键词,归纳整合。 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对文本的分析判断越 透彻,最后的作答也越会准确规范。由于有前两步细致的筛选提取,这一步已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大家都知晓,现代文阅读题型的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依据原文出题,哪怕是一些能力性极强, 要求考生发挥想象答题的题型,也不可能脱离原文而单独出题,因此“答案在文中”已成为行家教导学生解 题的“黄金定律”。 【典型例题】 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冯骥才 ①在哥本哈根,几次听丹麦人说这么一句话:“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这句话细琢磨很有道理, 只要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哪样没有设计?然而,为什么以前没听过这种说法?这不是一般的话,里边包含着一 种新观念,就是要自觉和主动地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②由此,我注意到在丹麦大大小小的城市,包括机场都可以看到一种新颖独特的商店,叫做新设计品商 店。走进商店,眼前一亮,一方面所有商品都是我们日常身边的生活用品,家具、餐具、灯具、厨具、洁具、 玩具,还有居室的、园艺的、电器的等等无所不包;但另一方面,它不是一般的百货商场或家居超市,这里一 切物品一概是新颖的、没见过的、创新的。无论是颜色、造型、理念、使用方法,全都充满了设计师独特的 创意,更漂亮更现代更便捷,有的还有新的科技含量。比如刚刚摆到店中的一把雨伞,形状很怪,前尖后圆 ——这种伞的奇妙之处是在很大的风雨中都不会翻过去。柜台前有一台小电视,播放着这种雨伞“风雨不怕” 的神奇效果。 ③我忽想到,这数千种全新并不断更新的产品,需要多么巨大的设计创意与能力来支持?不只是丹麦,整 个北欧都看重现代生活离不开的至关重要的两个字——设计。□。哥本哈根有一座新设计博物馆,展示了人 类生活一些方面设计的历史,以及设计与发明、材料、科技及文化的关系;其中几座世界上最现代的音乐厅与 歌剧院的设计所体现出的新科技、新理念、新思想、新的审美精神以及超前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这座 博物馆骄傲地展示着设计创新与生活进步的关系。 ④前两年我访问瑞典和挪威归来,写过一文《从简朴到简约》。我说,北欧四国与中欧和南欧不同,在 历史上北欧没有处于欧洲文化中心,没有太多的“人文包袱”;他们的本土文化一直单纯简朴,也就比较容易 从固有的“简朴”走进现代文化所需要的“简约”。但是这绝不是听其自然的转化,而是一种自觉的进取。 他们首先是明明白白认清自己特有的传统,进而去创造属于北欧的现代文化形态。在这中间,设计被摆到最 关键位置,设计师成了时代文化的主角之一。通过数十年乃至几代设计师的努力,不仅形成了北欧特有的现 代文化精神与审美语言,还有力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⑤设计不仅改变了生活,也创造了独特的生活精神与情感。设计被作为一种创意的代名词,设计师被视 作最有创新思维的艺术家,为世人所尊重。如今设计在北欧是一种真正的文化时尚;当然,不是低层次的娱乐 时尚,而是高端的文化时尚。 ⑥从经济角度看,设计还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在丹麦有一家享誉全球的积木玩具公司——乐高,上世 纪三四十年代由一位名叫克里斯第森的人所创。它是一种带有“连接颗粒”、可以自由拼砌的五色(红、黄、 蓝、白、黑)塑料积木,能够听凭人们的想象自由地堆砌出各种事物来。在乐高所在地比隆小镇,有一座闻名 全球的主题公园,使用了 4200 万块塑料积木,拼砌成世界各地名胜、历史名人、码头车站、油轮汽车、童话 世界、花鸟鱼虫、未来世界等,显示了它的无所不能。如今世界上已有三亿人手里有乐高积木。它真正的意 义是,不只是设计给你的,而是要由你来设计。乐高已被列入世界十大玩具。它的特点是可以开启孩子的智 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任何孩子都能从中享受到想象、设计和动手完成的快乐,这真是酷爱设计的丹麦人 的一大发明。 ⑦反观自己,我们的现代设计成气候了吗?我们有自己鲜明的中国人的现代审美了吗?不论是当代艺术的 精英审美,还是大众的生活审美?我们的古代审美十分清晰,我们甚至可以自诩:我们唐代以来就有了乐高似 的“七巧板”!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审美模糊又杂乱。也许由于我们历史太久,人文积累既深厚也僵化, 也许我们的设计仍处于模仿阶段——抄袭性“设计”可算不上设计;我们的生活审美不应总陷在这种混沌中, 需要设计来引领。可是新的设计需要的新的理念,从哪儿来呢? 1、第②自然段首画线的“此”指代的内容是 。(2 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⑴不仅是“宜家” ⑵设计不仅体现在上边说的日常应用的一切 ⑶从服装、汽车、住宅到公共建筑 ⑷还有生活的一切 A.⑵⑶⑴⑷ B. ⑶⑷⑵⑴ C.⑵⑴⑷⑶ D.⑶⑴⑵⑷ 3、对第④段“自觉的进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自觉进取指要能从固有的“简朴”自由发展,走进“简约”。 B.自觉进取要能认清文化传统,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现代文化形态。 C.自觉进取的关键在设计,设计师要成为时代文化的主角之一。 D.这种自觉进取会形成特有的现代文化精神与审美语言,有力地影响世界。 4、第④、⑤段可以调换位置吗?理由是 。(3 分) 5、结尾段多次运用问句,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3 分) 参考答案: 1、(2 分)品味丹麦人的话“生活的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进而领悟到“要自觉和主动地用设计去改变生活” 的新观念。 2、(3 分)C 3、(3 分)A 4、(3 分)不可以调换;理由:第⑤段总结上文,设计不仅改变生活,还创造独特的生活精神与情感。 可以调换;理由:调换后第⑤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设计改变生活的内容,开启下文设计创造独特的生活文化 精神与情感的内容。 5、(3 分)引人思考,发人警醒,提醒人们认识我们现代设计匮乏,审美混沌的现状,强调要用设计引领生活 审美及设计理念的重要。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 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8 分) ①“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据统计, 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 10 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拥有上百万规模和数量。 ②在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面前,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人比 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在他们面前,剖析高等教育弊端、指责房价飙升、感慨工作难找,也特别不 合时宜,他们正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和“受害者”。 ③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从 这个角度看,“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他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做出相 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据调查,这群人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到大 城 市找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登上时代的列车,这就是他们所必须跨出的艰难一步。 ④虽然目前他们工作不稳定、生活几近无着,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但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 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这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正因如此,许多“蚂 蚁”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⑤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 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 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 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⑥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这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 的力量来源。生活条件差一些,工资收入低一些, 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蚂蚁”们退缩。但是,倘若一个城 市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动辄对外来人员刻意抬高就业门槛,这将轻易地击败他们的信心底线,使他们不得 不黯然面对灰色的人生。 ⑦调查显示,29.27%的受访者把“平等的工作机会”列为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首选。在现实世界中,□□ 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多方面人为限制,则是具有现代眼 光的城市管理者所必须做的功课。 1、(2 分)第⑤段中“中转站”的含义是 。 2、(3 分)用“蚁族”来称呼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因为两者之间有 、 、 等相似特征。 3、(3 分)根据③④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蚁族”产生的原因。 4、(3 分)联系上下文,为第⑦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1)因为 所以;(2)固然 然而 选项 ;理由 5、(3 分)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所以对“蚁族”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 有多少意义。[来源:学*科*网 Z*X*X*K] B.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是“蚁族 ”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但是,现在城市中存在的严重的就业歧视, 已轻易地击败了他们的信心底线。 C.“蚁族”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 生际遇。 D.根据商业社会的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 观者,然而目前虽为“蚁族”,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 6、(4 分)“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是大部分“蚂蚁”的心声。面对这样的想法,试结合实例,谈谈你 的看法。 参考答案: 1、从居住不稳定到立足于城市的过渡场所。 2、緊居、有一定的数重和规模、卑微、不稳定、普通、不为人关注、辛苦忙碌等……(任选三点) 3、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们在城市化进程化过程中,为了登上时代列车 4、(2)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强调在现实无法改变的愔况下,管理者的责任所在。 5、D 6、举隅:离开家:多寻找理想的:沈从文、兽迅等 在家:多实现梦想的:感动中国人物李春燕等 要点:实例(2 分)看法(2 分)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 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 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的收获哪些? 二、还有哪些知识需要在后期进行巩固提升?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 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 5-8 题。(14 分) 姑苏看水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②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 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③但是,如果你住下了,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④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 ⑤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 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末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 ⑥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 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 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⑦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⑧可是,当你回过神来细细品味这个城市的时候,你又能看到不同的水。在古街的老屋,临窗而坐,当 阳光从屋后的河面散漫地折射在房顶,你手捧着一杯茶,嗅着杯里的清香,你就开始更深地体会这里的水。 ⑨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笼与繁 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 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 林胜迹。 ⑩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 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沧浪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 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 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 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11水也带来了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 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 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这水的灵性与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 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12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得 名,芦黄荻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曹孟朴、翁同龢、黄公望、王 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萋萋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 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 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13“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 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14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 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5、文中提到的白居易的号是 ,初中教材中有范仲淹的《 》。(1 分) 6、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2 分) 7、文中第③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会慢慢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结合全文,概括姑苏水“造 化”的具体内容。(3 分) 8、选出对文章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4 分) A.本文开头欲扬先抑,说对江南水有些惧怕,是抑,为下文歌颂姑苏水作铺垫。 B.文中写了姑苏水多而广、温柔、有灵性、执倔而刚韧的特点。 C.姑苏水曾遭遇被抽干的厄运,白居易因此写下“云本无心水自闲”的诗句。 D.姑苏人遇到水,原本出于地理环境的巧合,但是人与水又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着。 E.本文托物言志,借赞美姑苏水表达了作者面对困境柔韧不屈的人格理想。 F.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多用比喻、拟人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在厚实的文化积淀中透出灵 气。 9、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也曾写下许多诗文表达自己对水的理解,请你另举一例(文中诗文除外) 并阐述其文化内涵。(4 分) 参考答案: 5、文中提到的白居易的号是 香山居士 ,初中教材中有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 》。(1 分) 6 、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开头将南北不同的秋景对比,运用比喻手法,突出苏州湿润、水多的特点 (2 分) 7、(3 分)(一点 2 分,两点 3 分,答不完整,酌情扣分) ①姑苏水承载和滋润了苏州的葱茏和繁盛,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带给姑苏稻香鱼肥、丝锦之饶、 商贾云集的繁华和富裕。 ②浸润出姑苏人温柔、灵性、脱俗的气质和灿烂、张扬、执倔(刚韧)的精神。 8、( C E )(4 分) 9、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代文人也曾写下许多诗文表达自己对水的理解,请你另举一例(文中诗文除外) 并阐述其文化内涵。(4 分)(必须写出写出作者或篇名) ①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喻人的品德。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写时 光流逝无情。③苏轼《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 ǎng)也。”写水的永恒。④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似水的忧愁。⑤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借水 写爱情。 二、预习思考 1、下节课主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与拓展迁移 2、预习作业: 阅读下面课内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 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 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 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 为刎颈之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且相如素贱人素( ) (2)蔺相如固止之固( ) (3)相如虽驽驽( )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因( ) 2、翻译下列句子。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本段文字中廉颇、蔺相如各自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两人为什么最终能和好? 参考答案: 1、(1)向来(2)坚决 (3)笨 (4)经由 2、(1)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2)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3)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3、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就改。蔺相如: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因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性格,蔺相如顾 全大局的性格以及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决定了他们两人最终能和好。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