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语文《日知录》三则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日知录》三则 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纪政事也,察民隐也 隐:隐居 B.而其中小有舛漏 舛:差错 C.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器量 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奖:奖励 【解析】选A。隐:隐情。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 【解析】选D。“学者”在文中的意思是“学习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 ②乐道人之善也 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⑥何文人之多也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④/③⑤/②⑥ 【解析】选A。①④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结构助词,的; ⑤代词,指书。 4.下列推测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增多的原因是:不是真正的文人,却自命为文人的人增多了。 B.刘挚认为作为一个士人,器量与见识是首要的。 C.扬雄反对的是华而不实的做法。 - 8 - D.欧阳修的做法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 【解析】选D。欧阳修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是欠妥的。 5.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他们看待著书容易,而成名之心又太急的原因。 (2)读书人当以器量与见识为重,一旦被称为文人,其人就没有可观之处了。 二、拓展阅读 (2015·湖南浏阳等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6~10题。 文 章 繁 简 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病。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子曰:“辞达而已矣。”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妻疑而瞷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 )自然,( )有意于繁简,( )失之矣。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④。”《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上。” 【注】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②圉圉:受困无力。③洋洋:欢乐。 ④前,旧:均指《旧唐书》。 - 8 -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惩:劝诫制止 B.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馈:赠送 C.校人烹之,反命曰 反:反而 D.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郁:晦涩 【解析】选C。反:通“返”,回去。 7.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若不出( )自然,( )有意于繁简,( )失之矣。 A.于 而 则 B.而 于 则 C.因 之 而 D.乎 则 者 【解析】选A。第一空,译为“从”,应填“于”;“而”表并列,“则”译为“那么”。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B.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C.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D.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解析】选B。根据语义和虚词判断。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段提出了全文的观点,并列举了《史记》《新唐书》等来证明。 B.作者认为言辞以达意为主,没有必要空泛地讨论语言的繁与简的问题,否则,好文章就不会出现了。 C.文章在第二段中以齐人妻与校人的话为例,将《孟子》与《新唐书》的写法做了对比,意在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 D.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新唐书》所谓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其实不是优点而恰恰是缺点。 【解析】选C。“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错误,对比的用意是引出“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的观点。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 - 8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新唐书》的简,不是史事上简,而是行文上简,这就是它出现弊病的原因。 (2)问和他一道吃喝的人,他说全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但不曾有显达的人来我们家。 (3)这里必须把话重复才能把人的情态和事的细节完全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处所在。 附【译文】 韩愈作《樊宗师墓铭》写道:“古人写文章必定自己遣词造句,后来(文章)水平低不能自己创作的人就去剽窃盗用他人的。后人总是向前人公开抄袭搬用,从汉朝到现在都是这样。”这很准确地说中了现在文人的毛病。至于宗师的文章,在劝诫制止当时人的过失时自己却也犯了过失。写作文章必须作注写清一些必要的内容,这情况在秦汉以前还是做得很好的;至于现在的人写文章却没有作注以致读者无法理解,这样的话是因求简而得繁,两方面都有失误。孔子说:“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可以了。”言辞注重的在于表达意思,不必评说它是繁还是简。(如果)对言辞繁简的评说兴盛了,好文章也就消失了。《史记》中纷繁详细的描写必定胜过《汉书》简陋单薄的叙述。《新唐书》的简,不是史事上简,而是行文上简,这就是它出现弊病的原因。 “齐国一个人,在家里有一妻一妾。她们的丈夫出门,必定是喝足了酒、吃饱了肉之后才回家。他妻子问与他一道吃喝的是什么人,他说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足饭饱后回来。问和他一道吃喝的人,他说全都是富裕高贵的人,但不曾有显达的人来我们家。我打算悄悄地查看他到什么地方去。’”“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派管理池塘的人把鱼养在池塘里。管池塘的人却把鱼烹煮了,回来向子产汇报说:‘刚放它时,死气沉沉的,过了一会,就欢乐起来,悠然地游往水深处而消逝了。’子产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管池塘的人出来后,对人说:‘谁说子产很聪明?我已经把鱼煮熟吃了,可他还说: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它得到了它应该去的地方!’” 这里必须把话重复才能把人的情态和事的细节完全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孟子文章的妙处所在。假使(把《孟子》的故事)写进(文字俭省的)《新唐书》,对“齐人”这个故事,必定(概括地)写成“他的妻子怀疑他,就悄悄地查看他”;对“子产”这个故事,必定(概括地)写成“管池塘的人退出后嘲笑子产”。(只概括成)两句话罢了。所以,言辞注重的在于表达清楚意思,注重的不在于简洁。 刘器之说:“《新唐书》叙述事情喜好言辞简略,所以它叙述的事情大多晦涩不明晰,这是写作史书的弊病。”况且写作文章,哪里存在刻意去追求繁复或简洁的做法呢?古人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认为写文章,就如同风从水面上吹过,自然而然地形成波纹;如果不是自然地形成,而是有意地追求繁复或简洁,那么就会出现弊病了。当时(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说:“《新唐书》所叙的事情比起《旧唐书》有所增加,而它的文字却比《旧唐书》简略。”《新唐书》比不上古人史书的原因,它的病根正在这两句话上。 - 8 - 三、文化经典阅读 11.(2015·湘潭高二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①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语) 材料二:所谓慷慨、从容者,非以一身较迟速也。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但不容己;古今成败利钝有尽,而此不容己者,长留於天地之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②,贤圣指为血路也。(黄宗羲语) 材料三:凡先生(注:顾炎武)之游,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材料四: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同异。是,则一二之见不可易也;非,虽千万人所同,不随声也。岂惟千万人,虽百千年同迷之局,我辈亦当以先觉觉后觉,竟不必附和雷同也。 【注】①指,通“旨”,要旨,要义;②说铃:这是一部清代的笔记小说。 (1)以上是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派的言行,请解释“经世致用”的含义,并概述明末清初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经世”:治理世事;“致用”:尽其所用。第二问,①务实,务当务之务,或者:少空言,多行动。②有强烈的责任心,勇于任事的精神; ③注重调查研究;④有独立的见解,不随声附和。 (2)湖湘文化继承明代经世致用之学,并涌现了大批救国救民之子,清末湖南“狂人”,湘潭人杨度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足见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气魄。请结合材料(一则即可),举一个湖南人(有名的)的例子谈谈湖湘文化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湖湘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烈的责任心,敢于担当的气魄。谭嗣同为变法而死。变法失败后,有义之士救他出去,他坚决不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最后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就义诗。以生命作为代价,唤起国人之醒悟,此强烈的责任心和气魄令人感动。 附【译文】 材料一:孔子删减编辑六经,就怀有伊尹太史在水深火热中拯救百姓的情怀。所以说“记述那些空言,不如表现在行动上”……凡是不涉及六经的要领及当今事务的文章,都不写。 材料二:(人们)所讲的慷慨(赴死)、从容(就义)的人,不是凭借一己之身比较死得慢和快。 - 8 - 扶持危局稳定将倾局面的想法,使我生命都可以因此不死。但我的力气一丝一毫没有用尽,就不能宽容自己;古往今来,成功失败敏锐迟钝都有尽头,但这不宽容自己的情感,长久地保留在天地之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被常人藐视为没有价值的事情,但被圣人贤人称为流血之路。 材料三:大凡先生(顾炎武)游学,都随身带着书籍,到达险阻要塞的地方(休息),就叫上年纪大的已经退伍的士兵并向他们询问原委,如果同平日听到的不同,那么就到店铺市场上去寻找书籍并核对校正。 材料四:写文章只讲究是非,不讲究异同。如果正确,即使只有少数人持这种观点,都不能改变;如果错误,即使千万人赞同,也不随声附和。不要说千万人,即使是千百年人们都迷惑的事情,我们也应当让先觉者使后觉者觉悟,终不必附和于人并且与人相雷同。 【强化提升】(2015·中山高二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答茅鹿门①知县书 唐顺之 熟观鹿门之文,及鹿门与人论文之书,门庭路径,与鄙意殊有契合;虽中间小小异同,异日当自融释,不待喋喋也。 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吾岂欺鹿门者哉!其不语人以求工文字者,非谓一切抹杀,以文字绝不足为也;盖谓学者先务,有源委本末之别耳。文莫犹人,躬行未得,此一段公案,姑不敢论,只就文章家论之。虽其绳墨布置,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今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 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 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捆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且夫两汉而下,文之不如古者,岂其所谓绳墨转折之精之不尽如哉?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至如老庄家有老庄本色,纵横家有纵横本色,名家、墨家、阴阳家皆有本色。虽其为术也驳,而莫不皆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是以老家必不肯剿儒家之说,纵横家必不肯借墨家之谈,各自其本色而鸣之为言。其所言者,其本色也。是以精光注焉,而其言遂不泯于世。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 8 - 【注】①茅鹿门:即茅坤,字顺甫,号鹿门,明代散文家、藏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 殆:恐怕 B.文莫犹人,躬行未得 躬:亲自 C.奇正转折,自有专门师法 师:师承 D.何则?其本色卑也 卑:卑微 【解析】选D 。卑:卑劣,低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学为文章/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 B.其一人心地超然/虽其为术也驳 C.吾岂欺鹿门者哉/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 D.以文字绝不足为也/是以精光注焉 【解析】选C。……的人。A.写,做/沦为,成为;B.其中/他;D.以为,认为/因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写给茅坤的一封信,信中作者畅谈了不要求人讲究文字,文字不值得研求。 B.作者认为,为文要有“精神命脉骨髓”,即有“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 C.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千古只眼人” 与“尘中人”进行了对比评价。 D.本文活泼自然,通俗生动,是“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理论的实践。 【解析】选A。原文是“我不要求人讲究文字,不是说要抹杀一切,以为文字绝不值得研求。” 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至于中一段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今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夫两汉而下,文之不如古者,岂其所谓绳墨转折之精之不尽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为文”主张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至于其中存在的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若未洁净心灵的源泉、超然于事物的外表、具有不同于古今的独到之见的人,是不足以与他谈到这种境界的。 ②况且两汉以来,文章不如古代的人,难道是他们的所谓规矩转折的精稔程度不能尽如古人吗? - 8 - (2)①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②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③是以老家必不肯剿儒家之说,纵横家必不肯借墨家之谈,各自其本色而鸣之为言。(答出两个即可) 附【译文】 熟阅鹿门的文章,和鹿门与人论述文章的书信,觉得其中所言主张和方法,不少地方与鄙意十分契合;虽然中间有些小小的不同,他日当自能融解消释,在此不必赘言。 鹿门看到的我,恐怕是过去的我,而没有看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的我吧?我难道是欺骗你鹿门的人吗!我不要求人讲究文字,不是说要抹杀一切,以为文字绝不值得研求;而是说学者的当务之急,有本末主次的分别罢了。我的文章不如别人,实践中也没有满意的收获,这样一个有纠纷的问题,在此暂且不敢置论,现只从文章家的角度谈谈。虽然文章的规矩布置,正变转折,自有专门的师承法则;至于其中存在的一种精神、命脉和骨髓,若未洁净心灵的源泉、超然于事物的外表、具有不同于古今的独到之见的人,是不足以与他谈到这种境界的。 现在有两个人,其中一人心地超凡脱俗,即所谓有不同于古今一般见识的人,即使没有持纸笔苦思冥想,学做文章,只是直抒胸臆,随手写出,如同写家信,虽然有时粗疏,然而绝没有世间的俗气和迂腐寒酸的味道,便是存在于宇宙间的一种绝好文字;另一人却还是世尘中的人,他虽然专门钻研学写文章,对文章的规矩布置,则尽其所能,然而翻来覆去,终不过是这么几句老妇人的舌上常语。要寻求其中所谓的真精神和千古不可磨灭的见识,是绝对没有的,这样文章虽然工整,却仍不免是格调低下的。这是文章的本色问题。 即如果以诗作为例子,陶彭泽没有专门计较作诗的声律,雕琢句子文字,只是随手写出,便是宇宙之间第一等好的诗篇。这是什么道理?是他的本色高卓。自从有了诗以来,追求声律、雕琢句文、用心最为辛苦而且创立学说最严格的人,没有比得上沈约的,他苦苦花费了一生的精力,使人读他的诗只见种种束缚和限制,整卷累篇,竟然没有说出一两句好的语言。这是什么原因?是他的本色卑下。本色卑下,文章自然不能完善,何况不是他本色的那些作品呢! - 8 - 况且两汉以来,文章不如古代的人,难道是他们的所谓规矩转折的精稔程度不能尽如古人吗?秦汉以前,儒家学者有儒家的本色,至于像老庄家有老庄的本色,纵横家有纵横的本色,名家、墨家、阴阳家都有自己的本色。虽然他们奉行的学术很驳杂,然而无不都有一种千古不可磨灭的独特的见识。因此老庄一派学者必然不愿因袭、套用儒家的学说,纵横家必定不愿借用墨家的谈论,而是各自依据自己的本色相互争论,发为言论。他们所说的,都是他们的本色。因此其中凝聚着他们思想精华的光彩,而他们的学说于是能不灭于世。 - 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