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考前必做基础30题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考前必做基础30题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考前必做基础30题 学案 考前基础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_______·远浦帆归》)‎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3)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_____,______”。‎ ‎【答案】(1)落花水香茅舍晚 寿阳曲 (2)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3)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两者都有。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茅”“辟患”“弦”“已”“佳”“青”等。‎ 考前基础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宴会上除了陈列美酒、甘泉与肥鱼外,还有“_______________”,写宴会之乐事,除了杯筹交错、投壶已中、宾客喧哗外,还有“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举古人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3)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个古国来写蜀地历史久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1)山肴野蔌, 弈者胜。 (2)(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3)蚕丛及鱼凫。‎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 考前基础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我们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喟。‎ ‎(2)李白在《蜀道难》,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2)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涯”、“沦”、“逢”、“剑阁”、“峥嵘”、“崔嵬”、“莫”、,理解字义去记忆。‎ 考前基础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人行道上车让行人本是交规,然而长久以来的落实情况却很不乐观:新交规一经出台,就如汤沃雪,使车让行人蔚然成风。 ‎ ‎②你是个不求回报的大方之家,你就像是随叫随到的知心大姐姐,只要朋友需要,你一定会全力相助,从来不去衡量利弊得失。 ‎ ‎③这里虽然气候条件恶劣,但富硒土地较多,在专家的帮助下,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大力发展科技型园艺,方寸之地开辟出了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 ‎④在安徽省宿松县拍摄的《大山之恋》讲述了一对青年大学生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故事,他们放弃瓜田李下的甜蜜,体现出当代青年的高尚情操。 ‎ ‎⑤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我们现在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十年以内BAT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 ‎ ‎⑥电影《听说》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法常可,它并没有像许多电影那样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而是大胆地选择用背景音乐来打破沉默的画面。‎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 考前基础5.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写文章,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考场作文更应这样,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更清楚。‎ ‎② 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③对于自己的处女作《过客》,吴宇森用心去拍,片名的选定也是费尽心思。没想到一语成谶:《过客》竟成了电影院的过客!‎ ‎④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从善如登,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肯纳谏的皇帝了。但他接受意见,并不总是那么痛快,思想斗争往往也是很激烈的。‎ ‎⑤‎ 近年来,随着网络书店的迅猛发展及电子阅读的日渐普及,很多实体书店都难逃十室九空的命运,令很多经常做客书店的人们感慨万千。‎ ‎⑥ 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答案】C 象。不合语境。‎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考前基础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仅仅靠一双脚板,一块块地搜集,很难包揽天下的奇石,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②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南辕北辙,企业的信誉怎么能树立起来。‎ ‎③山西的煤老板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其中很多人开豪车,住豪宅,一饭千金,却很少把钱用于公用事业。‎ ‎④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⑤直到17世纪,数学的观念才从亚里士多德描绘的思维框架中跳出,解析几何、微积分从费马、笛卡尔、牛顿们高速运转的大脑中脱颖而出。‎ ‎⑥清乾隆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工艺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A.②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资助别人。不是自己花钱买东西,不合语境。‎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的目的相反。‎ 一饭千金: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思的人。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望文生义。‎ 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 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它不能用来形容“解析几何、微积分”,用错对象。登峰造极: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 点睛: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如本题,“脱颖而出”用错对象。‎ 考前基础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眼下,随着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个人信息的保护和避免个人隐私的泄露已成为日益迫切的社会问题。‎ B.我们坚持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就是要达到“教育一个青少年儿童,影响一个社区,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目的。‎ C.《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是一部将爱国主义与动作元素完美结合的国产优秀影片。‎ D.我们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由于传统年俗日益消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后者从春运大潮的涌动就可以看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随着网络购物、移动支付深入到人们的 考前基础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方鼓励的一切有利于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半岛核问题的积极作为,符合中方的一贯立场,符合《9.19共同声明》的原则和精神,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B.我市挂牌“新三板”的电商企业“温都猫”,先后与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产品销售、平台建设、用户开发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 C.四川省将于2018年秋季正式实施由教育部颁布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深受广大学子欢迎,因为它革除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高考“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D.记者近日从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获悉,经过数月的紧张勘探,发现了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东周、汉代以容城南阳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B项,成分残缺,在“用户开发”后面加上“等方面”或“等领域”;C项,偷换主语。第一句主语是“四川省”,后面句子主语是“高考改革方案”,可在“实施”后面加“的”。D想,语序不当。把“以容城南阳遗址为中心的”移到 ‎“发现了”后面。故选A。‎ 考前基础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4月22日,在福州举行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嘉宾共同探讨数字中国的建设经验,嘉宾认为,数字中国建设将加速全球数字化进程。‎ B.王泽山院士在火炮方面的科研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获得了2018年国家科技最高奖,几个研究院的朋友打电话表示祝贺。‎ C.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是为了集中地向社会公众传播国家安全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如何依法履行自身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D.从即日起至2025年3月1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中国中兴违反美国制裁规定,禁止美国企业在未来7年内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 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D项状语语序不当。‎ 考前基础10.除夕这天,父亲让李明贴对联,依次贴在厨房、书房、卧室三处,下列对联对应正确且符合贴对联要求的一组是 ‎ ‎①厨中妙手调美味,只凭巧手煮清羹 ②粒米皆从辛苦得,寸薪不是等闲来 ‎③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 ④汉石周金鸿文永宝,林风山月雅兴长留 ‎⑤菱花光映纱窗晓,杨柳春风拥画图 ⑥窗前草色侵吟席,帘外花香入睡轩 A.②④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⑥‎ ‎【答案】A 考前基础11.有位学生考取了大学,给曾经对他很有帮助的老师发了条手机短信表示感谢。其中有不得体的地方。请改正。‎ 老师:你好!在高中阶段,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我能有今天,是你鼎力相助的结果。你的教学造诣是那样深厚,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我将永远铭记你的教导,认真读书,好好改造,不辜负你的希望。‎ ‎【答案】(1)“你”改为“您”;(2)“你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改为“我能在您好帮助下学习,深深感谢”;(3)“造诣是那样深厚”改为“水平很高”;(4)“刮目相看”改为“非常敬重”;(5)“好好改造”改为“好好学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是否得体,题干中关键信息“给曾经对他很有帮助的老师发了条手机短信表示感谢”,由此可知应该是用一种谦恭的态度写这封回信。考生应该把注意点放在谦敬词的使用上面。‎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所谓得体,就是语言适合语言环境,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怎样才能做到得体?1.看准对象,掌握分寸 说话写文章首先要看对象,即考虑谁是听话者、阅读者,要充分考虑对象的特征。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什么人说什么话。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水平、心理情绪、生活经验等不同,人际关系又有亲疏、长幼之分,针对这些交际对象的差别要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一般来说,家庭亲朋用亲昵语体,同事同辈用随意语体,长辈宾客用恭敬语体,知识分子用郑重语体,工人农民用俚俗语体。例如本题中的“寄奉” “过目” “光临”就是用错对象。2.分清场合,巧妙用语 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环境场合分为四种类型:①正式场合,说话要庄重、规范,用书面语;②工作场合,用语准确、简要,常用术语;③生活场合,说话自然、灵活,多用口语;④娱乐场合,说话风趣、生动。3.敬谦恰当,注意礼貌 遣词用语要注意分寸,要尊重对方,要讲礼貌。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家大舍小令外人”是对谦敬词语的最好的概括: “家大”: 自己的长辈、年长的平辈 。如家父、家慈、家兄等。 “舍小” 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妹、舍侄等。 “令外人”: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堂、令媛等。 常用敬词有“贵”(如贵校、贵公司)、“大”(如大作,用于称对方的作品),“高”(如高见)、“尊”(如尊姓大名)、“拜”(如拜托)、“赐”(如赐教,请别人指教)、 “惠”(如惠顾)等。 还有常用的谦词。如“愚”“鄙”“寒” “拙” “浅见”等。‎ 考前基础1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在座的不是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B.虽然只是绵薄之力,但是他已经很用心地帮助我们了,所以我们应该感激他。‎ C.昨天,您惠赐的大作已到。拜读后,深感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我定当珍存。‎ D.老王啊,你真是心想事成,想生个儿子就生个儿子,我减挚地恭贺你弄瓦之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考前基础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市场上冒出了许多乳酸菌饮料,让不少人心生困惑:①____?严格来说,酸奶和乳酸菌饮料的区别主要在两方面。②____。乳酸菌饮料蛋白质含量一般在0.7%~1.0%之间,而酸奶产品的蛋白质含量远高于此;第二个不同是大部分活性乳酸菌饮料中的乳酸菌数量一般高于酸奶。③____-就综合营养来看,酸奶通常比乳酸菌饮料更胜一筹。‎ ‎【答案】①酸奶和乳酸菌饮料到底有什么差别 ②第一个不同在于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③酸奶和乳酸菌饮料谁的营养更高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第一个空,根据后文文意是在说酸奶和乳酸菌的区别,所以本处填写二者区别先关的语句。第二处根据后文说两个方面的区别,所以填第一个区别。第三处是说二者的营养价值。‎ 考前基础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动驾驶汽车到底可不可行?近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兴趣越来越大。数据显示,交通事故是人类死亡十大杀手中唯一的非疾病原因,而98%的交通事故由人为错误造成; 此外,预计到2050 年城市内交通拥堵时间将翻一倍。由此,人们认为①______的理由是:②____,而且能为人们节省时间。但是,让没有感情的机器开车,把自己的生命安全交给机器,③______。最近对德国民众的调查显示,60%的人不愿意尝试自动驾驶。‎ ‎【答案】①自动驾驶汽车可行 ②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③多数人不能接受(或“需考虑人们的承受能力”)‎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语段的意思、结构特征以及空格前后的具体内容。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若答其他,可酌情给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考前基础15.在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要实现碳减排,①_____,降低传统能源使用的比例,提升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比重。其次,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主要是要控制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多发展服务业、绿色产业。另外,要实现垃圾等资源再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样不但可以减少环境污染,②_____。同时,应该加强宣传,如通过积极参加节能宣传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活动,③______。‎ ‎【答案】①首先要调整能源结构 ②还可以产生其他效益 ③来宣传碳减排的知识 考前基础1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小说要刻画人物,离不开一定的手法,不是语言描写,就是行动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只有语言描写,才能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所以,抓住了小说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就准确把握了小说的人物思想。‎ ‎①刻画人物的手法,除了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还有其他描写。‎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不是只有语言描写才能表现人物的心理。 ③抓住了小说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不一定(未必)就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人物思想。‎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语段中表意绝对的句子“只有语言描写,才能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抓住了小说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就准确把握了小说的人物思想”。‎ 考前基础1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白酒每瓶不超过150元,甲鱼野味等高档菜品不上桌……”,今年3月,池州市东至县昭潭镇红白理事协会提出的“限菜令”倡议,得到了当地不少村民的支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整酒风”“摆宴风”“攀比风”等也越来越盛行,这势必导致家庭贫困,社会风气败坏。“限菜令”虽还只是一种倡议,但党员干部带头,老百姓响应,社会风气也自然能够彻底清正。‎ ‎【答案】(1)“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整酒风’‘摆宴风’‘攀比风’等盛行”没有必然联系;(2)“‘整酒风’‘摆宴风’‘攀比风’等盛行”不一定导致“家庭贫困,社会风气败坏”;(3)“党员干部带头,老百姓响应”不一定让“社会风气彻底清正”。‎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出并说明理由”,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 考前基础18.高考成绩揭晓,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围绕如何填报志愿展开讨论。‎ 甲说:“生物工程类专业将来可能难就业,填报需谨慎。”‎ 乙说:“我报的是国防类专业,这样就一定能实现我当军官的梦。”‎ 丙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热冷之分,谁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哪个会更好?”‎ 丁说:“我报的都是企业管理类专业,竞争激烈,要是没被录取,我就没有前途了。”‎ 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位同学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出来并说明原因。‎ ‎①____‎ ‎②____‎ ‎【答案】①乙 报了国防类专业不一定被录取;即使被录取了,将来也不一定能当军官。 ②丁 没有被企业管理类专业录取还有其他选择,并非没有前途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推断题,考生要注意语句前后的逻辑关系,认真思考语言的逻辑性是否严密,例如本题“报了医学专业不一定将来一定当医生”,考生注意这属于没有依据和逻辑性的推理。‎ 考前基础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河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⑤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 ②唐代宗时的宰相,主张收复河湟。③为君王谋划国事。④汉代晁错主张削藩定边,但景帝听信谗言将他杀害。⑤唐宪宗去世的委婉说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亦”字表明元载和宪宗都曾关注西北边防,渴望收复河湟失地。‎ B.第三句照应首联两句,引晁错典故意在说明元载虽有安边之志,但终被皇帝杀害。‎ C.颔联中“旋”“忽”写出了世事难料,主张收复失地的君臣都不幸作古,空留遗憾。‎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河湟地区的百姓虽戎服在身,但心依旧是汉心的气节。‎ E.凉州歌舞传入内地,给内地的唐朝百姓带来欢乐,抛开战争,民族间交流也必不可少。‎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E15.①对不能收复河湟失地的慨叹和惋惜 ‎②对深陷异族却忠心不移的百姓的赞美和歌颂 ‎③对只贪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统治者的讽刺与批判。 ‎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照应两句错,第三句只照应首句,第四句照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对比,这里的“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全诗寄寓了很深的讽刺含义。‎ 考前基础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吴文英①‎ 湖山经醉惯。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又客长安,叹断襟零袂,涴尘谁浣。紫曲荒门,沿败井、风摇青蔓。对语东邻,犹是曾巢,谢堂双燕。‎ 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舞歇歌沉,花未减,红颜先变。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这首词是作者重访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旧居时所作。流:污,弄脏。③紫曲:京都巷陌的称谓,这里借指故居。‎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写湖光山色引起词人回忆,一个“惯”字表明曾经醉饮生活对词人来说已成习惯。‎ B.“又客长安”视角回到现实,“长安”代指南宋都城临安,这里照应了词题目中的“过都城”。‎ C.“紫曲门荒”以下五句由近及远,化用典故叙写词人重访旧居的经过,描写生动形象。‎ D.该词下片围绕“梦”字展开,选择海棠夜宴的优美场景,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花衬人。‎ E.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伫久”“欲去”“泪满”表情达意逐层深入,动作、情态交融渗透。‎ ‎15.该词内涵丰富,寄寓着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14.CE15.①对曾经欢乐、放纵生活的怀念。词人面对故居不禁回忆起往日抚弄秦筝、设宴欢歌的美好生活。②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感慨。写故居如今败落的景象,门庭冷落,荒草填门,井垣颓败,一片荒凉,充满沧桑之感。③个人漂泊的身世之叹,对国家盛衰存亡的关心。词人游幕终身,再到京城临安客居,衣衫憔悴,足见凄苦飘零,同时也婉转地写出国运的衰乱。‎ ‎【解析】‎ ‎14.试题分析:C项,“由近及远”错误。这五句写熟悉的坊曲门前已是一片荒凉,只有爬满枯井边沿的告别了旧居。同时也婉转地写出国运的衰乱。‎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 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考前基础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宗,讳晟,世祖第四子,太祖母弟也。收国①元年十月,命为谙班勃极烈②。太祖征伐,常居守。天辅五年,赐诏曰:“汝惟朕之母弟,义均一体,是用汝贰我国政。凡军事违者,阅实其罪,从宜处之。其余事无大小,一依本朝旧制。”‎ 天辅七年八月戊申,太祖崩。国论勃极烈③杲、宗干率宗亲百宫请正帝位,不许,固请,亦不许。宗干率诸弟以赭袍被体,置玺怀中。丙辰,即皇帝位。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 十一月己卯,诏女直人,先有附于辽,今复虏获者,悉从其所欲居而复之。其奴婢部曲,昔虽逃背,今能复归者,并听为民。‎ 三年七月壬申,禁内外官、宗室毋私役百姓。诏权势之家毋买贫民为奴。其胁买者一人偿十五人,诈买者一人偿二人,皆杖一百。‎ 八月癸卯,斡鲁以辽主至京师。甲辰,告于太祖庙。丙午,辽主延禧入见,降封海滨王。‎ 十二月庚辰,诏曰:“朕惟国家,四境虽远而兵革未息,田野虽广而畎亩未辟,百工略备而禄秩未均,方贡仅修而宾馆未赡。是皆出乎民力,苟不务本业而抑游手,欲上下皆足,其可得乎?其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 六年七月乙巳,宋主遣使奉表请和,以宋二庶人赴上京。八月丁丑,以宋二庶人素服见太祖庙,封其父昏德公、子重昏侯。‎ 十年四月庚午,以太祖孙亶为谙班勃极烈,皇子宗磐为国论忽鲁勃极烈。‎ 十三年正月己巳,上崩于明德宫,年六十一。庚午,谙班勃极烈即皇帝位于柩前。上尊谥曰文烈皇帝,庙号太宗。乙酉,葬和陵。‎ 赞曰:天辅草创,未遑礼乐之事。太宗以斜也、宗干知国政,以宗翰、宗望总戎事。既灭辽举宋,即议礼制度,治历明时,缵以武功,述以文事,经国规摹,至是始定。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瑽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节选自《金史·太宗本纪》)‎ 注:①收国:金太祖年号;②班勃授烈;皇帝的继承人;③国论勃极烈:国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璇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B.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瓚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C.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璇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D.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璇无所增益/末听大臣计/传位熙宗/使太祖世嗣不失正绪/可谓行其所甚难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戊申”,我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用来纪年,但是不可以纪月、纪时。‎ B.“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这是皇帝年号的改变。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更换年号,称为“改元”,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昏德公”“重昏侯”,金人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虏后取的侮辱性封号。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宋史称之为“靖康之耻”“靖康之难”。‎ D.“赞曰”,最早出自班固的《汉书》,史评开始以“赞曰”的形式出现,它在纪、志、传的结尾都有一段评述性文字,并以“赞曰”开头,其作用与《史记》的“太史公曰”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完颜晟本是太祖的同母胞弟,又是太祖的主要助手和皇位继承人,在太祖驾崩后经宗亲及百官的再三请求才继皇位。‎ B.太宗劝稼穑,轻徭役,以恢复农业生产。下令禁止百官宗室私役百姓,禁买贫民为奴。违者除了赔偿还要受杖刑。‎ C.太宗知人善任,灭辽降宋,逐步建立完善金朝的各种制度,奠定了金王朝的立国规模。‎ D.太宗晚年改变金朝兄终弟及旧制,以金太祖裔孙完颜亶任谙班勃极烈(储嗣),使太祖后世不失正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惟朕之母弟,义均一体,是用汝贰我国政。‎ ‎(2)诏女真人,先有附于辽,今复虏获者,悉从其所欲居而复之。‎ ‎【答案】10.D11.A12.B ‎ ‎13.(1)你是我一母同胞的弟弟,思想行为都是一体的,所以我任用你辅助我管理国家政事。(2)太宗诏令女真人,先前有归附于辽国的现在又被掳获的女真人,全部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愿望居住在原来的地方。‎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断句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四个选项的不同点断之处。先通读全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先断开容易断的地方,“宫室苑璇无所增益”一句,排除AB项,“正绪”是正统的意思,不能断开,因此排除C项。‎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太宗,名叫晟,是金世祖的第四个儿子,他是太祖阿骨打的同母胞弟。收国元年(1115)十月,他被任命为谙班勃极烈。太祖出征攻伐,常让他留守。天辅五年(1121),太祖下诏书说“:你是我一母同胞的弟弟,思想行为都是一体的,所以我任用你辅助我管理国家政事。凡军中有违法犯纪者,查阅核实他的罪证,按合适的办法处置他。其余的事无论大小,一律依照本朝旧制办理。”‎ 天辅七年八月二十八日,太祖驾崩。国论勃极烈杲、宗干率领宗亲百官请求匡正帝位,太宗不答应,杲等人坚持请求,仍然不答应。宗干率领诸兄弟将赤褐色袍子披在他身上,把玉玺塞在他怀中。六日,太宗即皇帝位。改天辅七年(1123)为天会元年。‎ 十一月三十日,太宗诏令女真人,先前有归附于辽国的现在又被掳获的女真人,全部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愿望居住在原来的地方。他们的奴婢家仆,过去虽然逃跑背叛,但是现在又回来的,一并听凭他们为民。‎ 三年七月三日,下达禁令,内外官员、宗室不准私自役使百姓。诏令有权势的人家不要买贫民作为奴隶。那些威胁买人的买一人赔偿十五人,欺骗买人的买一人赔偿二人,都要打一百杖。‎ 八月四日,斡鲁把辽主送到京师。五日,皇上到太祖庙祭告先祖。七日,辽主延禧入朝见皇上,被降封海滨王。‎ 十二月十九日,皇帝诏令说:“朕只有国家,四方边境虽然遥远而战争没有停息,田野虽然广阔而田地没有开辟,百工全齐备而俸禄等级还不平均。这些都要从民力中出,若不务本业而抑制游手好闲的人,想上下都丰足,难道能得到吗?命令各地行政长官,敦促勉励农工。”‎ 六年七月二十三日,宋国君主遣使臣来奉表请求讲和,把宋国二位皇帝贬降为庶人押赴上京。八月十一日,让被贬成庶人的两位宋国帝王穿白色衣服到太祖庙拜谒。圣上封父亲为昏德公,儿子为重昏侯。‎ 十年四月九日,任命太祖的孙子为谙班勃极烈,皇帝的儿子宗磐为国论忽鲁勃极烈,国论勃极烈宗干为国论左勃极烈。‎ 天会十三年(1135)正月二十四日,太宗在明德宫逝世,享年六十一岁。二十五日,谙班勃极烈、太祖阿骨打的嫡长孙在太宗灵柩前即皇帝位。熙宗皇帝尊谥先帝叫文烈皇帝,庙号太宗。十二日,将太宗安葬在和陵。‎ 史官评价:“太祖”刚刚创立金朝,未暇顾及礼乐之事。太宗(即位后)以斜也、宗干主管国政,以完颜宗翰、完颜宗望总理军事。在灭辽降宋以后,就讨论礼仪制度,根据历法和时代进行改革,继承太祖武力,又以文化传述,金朝的治国格局,到这时奠定了。在位十三年,宫室苑囿,没有什么增加,晚年听取大臣的建议,传位熙宗,使太祖的后代没有失去正统,可以说做出这样的选择很难啊!‎ 考前基础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注】,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 ‎【注】革:通“亟”,病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B.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C.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D.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三鼎甲”;二甲、三甲各若干名。只有一甲称进士。一、二、三甲榜上有名的都叫“进士及第”,或“登进士第”、“登进士榜”。‎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义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D.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几部史书。不过它的最后一部,即“清史稿”并不属于《二十四史》之中,并且是残本,民国时期并未编写完毕,这也是有人说是“二十五史”的原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B.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他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 D.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 ‎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答案】10.A11.A12.B ‎ ‎13.(1)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 ‎(2)这是心腹大患,要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 ‎【解析】‎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风闻言事”是一种政策,不要断开;“平生”作“诋斥”的宾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参考译文:‎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父吕端,曾在太宗、真宗朝任宰相。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考中进士后,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当时朝廷大臣大多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上奏说:“谏官有权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员,这是因为朝廷想要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是谏官以外的人也干这种事,这是侵犯职权。现在朝臣却诋毁攻击他人的旧事,揭露别人的隐私,刻薄的情状逐渐形成了风气,请求皇上下诏惩办革除。”枢密副使程戡巴结地位尊贵受皇上宠爱之人,官位做到了政府要职,吕诲奏论他的过失,程戡被贬职以宣徽使的身份任延州通判。吕诲又上奏说:“程戡因为才疏学浅而被罢免,不应该再委派他去边疆任职;宣徽使位高权重,不是程戡应当担任的。”兖国公主轻视她的丈夫,夜晚叫开禁宫的门向皇帝陈诉。吕诲请求一并弹劾守门官吏,并追究公主府中宦官的罪过,将他们全部驱逐。‎ 英宗生病,吕诲请求皇太后每天命令一名大臣,同淮阳王一起监督送进药物。都知任守忠掌权已久,英宗立为皇帝不是他的本意,多次离间太后、皇帝的关系,造谣生事,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措词深切,大多是别人不能说的。皇帝病情好转,吕诲多次请求让皇帝亲自执政。太后归还政权后,吕诲对皇帝说:“太后辅佐先帝多年,经历天下的事已有很多。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于是评定任守忠的平生罪恶,把他及其同党史昭锡一并放逐到了南方。‎ 神宗即位后,吕诲被授予御史中丞。王安石当权执政,当时人们都认为国家得到了一个好人才。吕诲说王安石不懂世事,如果重用他,那是不合适的。于是吕诲上疏说:“王安石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其实深藏狡诈,陛下喜欢他的才智机辩信任他。王安石本来就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革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如果让他长久占据朝廷要职,那么国家一定没有安宁的道理。”当时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吕诲请求辞职,皇帝就将吕诲贬出京都知任邓州。当时吕诲又想上书言事,司马光劝阻了他。吕诲说:“王安石虽然有一时的名望,但他好持偏见,轻信奸人,喜好别人逢迎他。听他说的很完善,实施起来却粗疏。如果让他居于宰相的高位,国家必定要遭受祸患。再说皇上刚即位,早晚与他谈论议事的,只有那二、三个执政大臣罢了,如果他们都是一些不当的人,那国家就要被败坏了。这是心腹大患,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吕诲被逐出朝廷后,王安石更加肆无忌惮。‎ 吕诲三次居于谏官之位,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当时人们都很推崇他的耿直。居家被疾病困扰,吕诲仍然经常愤恨叹息,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以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到的时候吕诲已经瞑目了。听到司马光的哭声,吕诲突然坐起,睁开眼睛勉强看着司马光说:“国家的事还是有希望的,你好好努力吧。”司马光问道:“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吕诲说:“没有了。”于是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全国上下听说此事的人都为之悲痛惋惜。皇帝诏令追赠他为通议。‎ 考前基础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史料和口述史科都不一定准确,对实物史料的鉴定又往往见仁见智,所以研究历史必须具备考证的功力。清乾嘉时代,考证学基本上局限于文献典籍范围。1925年,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用甲骨文等考古资料(即“地下之新材料”)跟传统典籍文献(即“纸上之材料”)互相释证,扩大了研究者的视野。上世纪九十年代,史学家杨向奎等进而提出了“三重证据法”,自觉吸收了民族学、民俗学的资料研究历史,其中既有文字材料,又有非文字材料,如实物形态、图案花纹、装饰美术、民间信仰、风俗制度、民间艺术游戏、建筑遗痕等。本世纪初,又有学者把出土和传世的古代文物与图像资料作为文献以外的第四重证据,以期达到“立体释古”的目的。‎ 图像史料似乎是一种新的概念,但中国自古就有图史互证、从画面寻找历史痕迹的传统,方式之一就是古籍中的“左图右史”。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中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古代的岩画、铭刻、造像、字画等,都是重要的图像史料。西方也有图像学研究这一学术门类,致力于研究图像的“自然意义”“常规意义”和“本质意义”,除了用图像印证历史之外,还考证图像本身的真伪,图像比文字更具直观性,也提供了可能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切图片、实物、影视作品,都应该成为图像资料库中的藏品。比如研究中国古代礼学,主要依据的是文字资料,缺少直观性。幸而古代礼学中有礼图传统,可以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五代宋初聂崇义的《三礼图》,提供的是礼器的图像,南宋杨复的《仪礼图》,提供的是仪节的图像。如今借助真人演绎,应用3D数字技术,进行录影,更进一步改变了古代图像的静止状态,使传统礼图变成了“活动的礼图”。‎ 图像史料中的岩画是记录人类想象力的最早证据。在非洲大陆,现保存了一千万幅岩画,其中有些动物题材的岩画已有两万七千年的历史。岩画中除动物之外还有各种人像,或从事狩猎,或从事生产,是人类祖先生活的原始记录。在中国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也有三条连续性的人面岩画分布带,总长四千余公里,这些岩画呈现了甲骨文、金文的雏形,可与上古神话相对应,证实中国史前出现过太阳崇拜,成为“天人合一”观念的源头,弥补了先秦典籍的缺失。‎ 年画也是一种图像史料。木版年画从宋代形成到明末清初大规模普及并流传至今,已逾千载,中国年画产地约有二十处,翻版刻印的地区则难以确数,年画题材广泛,蕴含着大量的民俗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折射着民间的生命追求和精神信仰。‎ ‎(摘编自陈漱渝《文学史料的鉴别与考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扩大研究者的视野,王国维提出用考古资料与传统典籍文献互相释证的“二重证据法”。‎ B.为了达到“立体释古”,有学者把出土和传世的古代文物与图像资料作为第四重证据。‎ C.西方虽然也有图像学研究,但致力于研究图像的其他方面,并没有把图像作为史料来研究。‎ D.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人面岩画分布带的发现,证实了太阳崇拜最早出现在中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围绕研究历史必须具备考证的功力介绍了我国近现代考证学的发展历程。‎ B.文章以南宋郑樵的《通志》论证了中国自古就有图史互证,从画面寻找历史痕迹的传统。‎ C.文章举传统礼图变成了“活动的礼图”之例说明图像史料可以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 D.文章以非洲大陆现保存的千万幅岩画的内容阐释了岩画是图像史料中最重要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研究历史中重视对图像史料的研究考证,就不会存在对实物史料的鉴定见仁见智的现象。‎ B.民族学、民俗学中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非文字材料,都可以作为第三重证据用来研究历史。‎ C.古代的岩画、铭刻、造像、字画等,都是重要的图像史料,都应该成为图像资料库中的藏品。‎ D.年画包含着大量的民俗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折射着民间的生命追求和精神信仰,因此年画也是图像史料。‎ ‎【答案】1.B2.D3.A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这一考证方法扩大了研究者的视野。C项,“并没有把图像作为史料来研究”分析错误,原文有“除了用图像印证历史之外”的信息。D项,“太阳崇拜最早出现在中国”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中国史前出现过太阳崇拜”。‎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考前基础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代,“伦理”实际上是建基于“礼”这一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及其秩序之上的。‎ 一般说来,“伦理”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秩序。但在古代,这种“关系”有其特殊的内容:一是指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以及朋友之间具有双向义务的关系,也就是双方各以对对方的义务而成为“伦理”关系。所谓“慈”“孝”“良”“恭”“仁”“忠”“惠”“顺”“信”‎ 等则是诸种双向义务的规范形式;二是指这种双向义务关系的构成以亲情、友情为纽带和基础,所谓“君臣关系”则是“父子关系”的延伸。第三,除了“朋友”一伦,其他以亲情为纽带的关系都不是平等的,而是有上下尊卑等差的,体现了传统“伦理”既亲亲又尊尊的宗法等级性特点。由此可见,“伦理”作为一种“关系”的实体存在,不是任意的。没有血缘亲情关系就不构成家庭伦理,没有友情关系就构不成朋友伦理。但在中国古代,虽有血缘亲情关系,如没有上下、尊卑之别,也不构成“伦理”关系。传统“伦理”的这种结构,其实就是“礼”。而正是这样一种“礼”制型定了人与人的关系和秩序,即所谓“伦理”。‎ 中国古代社会之“伦理”,首先是指具有宗法性的“家庭”“家族”,由之而延伸为一个等级有分的社会关系及其秩序,借用黑格尔的话也就是一个“伦理实体”。而正是这样的“伦理实体”,规定了处于这一宗法伦理实体的各个角色的各种规范形式的道德义务,从而成为宗法“道德”的基础。朱熹注释孔子“志于道”说:“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而能行“道”(义务或规范)就是“有德”。可见,研究中国传统道德,首先要从人际等级关系结构入手。这里的“人”只是作为“伦理”中的一个角色,而不是独立的、孤立的个人。这就是说,等级有分的人际关系规定了处于不同等级地位的人的角色义务,而行为符合角色义务要求的就是“有德”。但这里所说的“有德”是指行为之符合“伦理”所规定的规范要求,而真正之有“德”,还在于得之于“心”。朱熹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认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所以,“道德”的重点在于“德”——德性、品德。有道德或有德,不是形式的,而是内心中稳定的德性。因而,为了尽自己所应尽的角色义务而有“德”,就应正心、诚意、修身,这才有了道德修养问题,才有了道德践履问题。作为伦理关系中的一个角色而有德,因而通过“修身”而达到“身修”,也就能“家齐”;“家齐”而后能“国治”“天下平”。就是说,伦理角色之“有德”也就稳固了“伦理”关系,稳固了“礼”的社会结构和秩序。‎ 这样,据“伦理”而论“道德”;为有“德”而论心性修养;通过修养心性而“成人”;“成人”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一个“各安其分”“各得其宜”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伦理由此而“和”,达到古人所梦想的“国泰民安”。而为了论证“伦理”的合理性和崇高性,以及论证成就德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于是就有了“天人合一”“心性之辨”“义利之辨”“和同之辨”等道德哲学,从而形成了古典中国伦理学的基本的理论进路、理论构架和话语体系。‎ ‎(摘编自朱贻庭《伦理与道德之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伦理”是指在“礼”制统领之下建立起来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应的秩序。‎ B.“伦理”不是任意的,是一种“关系”的实体存在,没有亲情与友情构不成伦理。‎ C.“道德”要讲究德性和品德,具体来说是指行为符合“伦理”所规定的规范要求。‎ D.“道德”与“伦理”关系紧密,“道德”的建立既得之于“道”,更得之于“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关系”作为论证的要素之一,阐释了传统“伦理”的具体内涵。‎ B.文章举朱熹注释孔子“志于道”的论述,意在表明能行“道”就是“有德”。‎ C.文章以“修身”而达到“身修”为立论依据,并由此引申出尽义务的问题。‎ D.关于伦理与道德之辨,文章从“伦理”谈起,论及“道德”,再辩证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伦理”有亲亲又尊尊的宗法等级性,呈现出看重等差而轻忽平等的特点。‎ B.传统“伦理”建立在宗法伦理实体的基础上,规定了各个社会角色的相应义务。‎ C.伦理角色只要“有德”,就会正心、诚意、修身,就能使社会结构和秩序稳定。‎ D.古人梦想的“国泰民安”试图通过伦理道德的建立而实现,这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答案】1.D2.C3.C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考前基础2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 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老哑巴的宽厚、善良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也流露出作者对老哑巴被人忽视、嫌弃的命运的深切同情。‎ B.①②两个自然段描绘了五彩缤纷的初春景色,第③段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C.本文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⑤⑥两段中美丽的达子香花与丑陋、可怖的老哑巴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为后文他被人厌恶做了铺垫。‎ D.作者在第④段“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一句中,用秋天里蝴蝶脆弱的羽翼比喻哑巴的名字,形象地交代了这位有缺陷的哑巴处境凄清落寞,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怜悯和同情。‎ ‎5.请简要分析第④段加点的动作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6.文章结尾说老哑巴是“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4.C5.示例1:老哑巴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都表现了他急切、诚恳地想挽留孩子们捉迷藏。突出了老哑巴的善良、慈爱,与下文老哑巴受人轻视、被人捉弄、终遭嫌弃形成反差,更令人同情。‎ 示例2:挥舞着双臂,摇着头——是哑巴要表明他不是要撵我们;大张着嘴——他要呼叫我们;喉结急剧蠕动——可是他说不话来,非常着急;可见,这些动作和神情描写,突出了老哑巴的善良、慈爱,与下文老哑巴受人轻视、被人捉弄、终遭嫌弃形成反差,更令人同情。‎ ‎6.①老哑巴能感受到春天的美,他爱春天里的一草一木,但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②他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和社会地位的卑微渺小而遭到了周围人的漠视,‎ ‎③作者用这句话表达了对老哑巴的同情,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思。‎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点睛:赏析文章表达手法,一般分析散步走:‎ 第一步,指出文章好,或者文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在文章或者文段中,作者是运用和运用该手法的,或者说运用该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指出文章或者文段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6.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结尾说老哑巴是‘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考前基础2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滩上 路翎 ‎①黎明的江岸上,纤夫们发出了一种甜美、柔和而宏阔的声音,在这个声音的每一个间歇里,有一个美丽、嘹亮的男子的声音在歌唱着。‎ ‎②纤夫们出现在急流左边的石滩上,形成一个向前倾斜的肉色的整体,紧张地静止着不动,因为江流非常湍急。在急流里挣扎着的沉重的大木船上,敲起了鼓来。纤夫们那肉色的、向前倾斜的紧张的整体里面,发出了年青男子的嘹亮的歌唱声,而后就是那一声柔和而宏阔的应和,那个整体向前移动了一步。‎ ‎③礁石滩联接着宽阔的沙滩,再里面就是绿色的、树木丰茂的山坡了。黎明的凉爽而活泼的风在江面上和沙滩上吹着,淡蓝的洁净的天上映着日出的红光。那个强壮的、赤膊的、浓眉大眼的美丽男子,肩上披着一块破烂了的白布,因了内心的悲伤而尽情地歌唱着,虽然那歌词是异常的单调。从四周发出来的匍伏在地上的兄弟们的那一声宏大的应接,使他的整个心都颤抖着。 ‎ ‎④他结婚才半年,因了穷苦和不幸,他的女人病倒了——已经非常的严重。‎ ‎⑤天没有亮的时候,他就出门来了,没有人看顾她;然而他仍然出门了,因为他的兄弟们需要他。在这个江上,再没有人比他歌唱得更好了。‎ ‎⑥他站在黎明的江边,预见着什么重大的不幸,他确信他已经摆好了架势,准备迎接命运的打击。他的思想时而飞翔在他的不幸的女人身边,忏悔着他的罪孽;时而飞进了他的辛苦的兄弟们心里,内心充满甜蜜。他慢慢地移动着,沉醉地激情地歌唱着。‎ ‎⑦因而,这个早晨是如此的美丽和痛苦。‎ ‎⑧太阳升了起来。一个褴褛的老女人在沙滩上出现了,困难地奔跑了过来,一直跑到纤夫们的身边。纤夫们发出了宏大的声音,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 ‎。他激情地歌唱着,觉得是在无比美丽而舒适的波涛上飘浮着。‎ ‎⑨“这不得了呀,赵青云!你那个女人她过去了!”老女人大声叫着,跑了过来,看着他。他的脸忽然地发抖了,他的歌唱声音破碎了,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但他感觉到,他的兄弟们发出了呼声,抬着他前进了一步。‎ ‎⑩他突然有燃烧的奇异的快乐,他用可怕的眼睛望着江面的远处,于是他用轻柔的、美丽的、动情的声音唱到:‎ 江上的风波呀从古到如今哟!‎ 人间的事情呀有多少问不得!‎ 拉得牢呀依哟呀兄弟们啊的心疼!‎ ‎⑪“嗨——哟!”纤夫们唱着,于是他们沉重地前进了一步。这样地,赵青云就在那种奇异的激情里继续地歌唱。老女人恐怖地看着他,跟着走了两步,突然地替他觉得悲痛,哭了起来。‎ ‎⑫赵青云望着前面,他感觉到恐怖。纤绳松弛了,纤夫们从地上散乱地爬了起来——那个坚强的沉重的整体破碎了。他什么都不明了,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纤夫们围绕着赵青云,赵青云呆呆地站在他们的中间。‎ ‎⑬“可怜她死得惨啊!”老女人挤了进来,哭着说。‎ ‎⑭“婶娘,”赵青云疲乏地说,“没得啥子好哭的!”随后他剧烈地抽搐了一下,低下头去,沉默着。老女人也停止了她的哭声。‎ ‎⑮辉煌的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这沉默的、静穆的、褴褛的一群。‎ ‎(有删改)‎ ‎13.请根据前六段文意,分别阐释“美丽”和“痛苦”的内涵。‎ ‎14.文章第⑨段写老女人传告死讯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15.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16.作者多次描写滩上拉纤的场面,试探究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案】13.①美丽:天气晴好,歌声嘹亮宏阔,团队精诚合作;②痛苦:生活贫穷困苦,拉纤艰难辛苦,家庭遭遇不幸,赵青云内心矛盾自责。‎ ‎14.①写老女人传告死讯与上文写妻子病重和赵青云预见有重大不幸相照应;②引出下文对赵青云内心悲痛而隐忍坚强的叙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渲染了小说的悲凉氛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15.第一处:纤夫们声音洪大,脚步齐整,力量惊人。第二处:赵青云丧妻后内心的痛苦、精神的崩溃。‎ ‎16.①突出了纤夫们的艰辛、坚毅、默契;②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③揭示了旧时代底层百姓生活的悲苦;④贯穿全篇,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浑然一体。‎ ‎【解析】‎ ‎13.试题分析:文中加点的“美丽”和“痛苦”出现在第七段,是对上文的总结。“美丽”指的是上文写到的 点睛: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语的深刻含意;从文中看,某词语指的是什么意思;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词语的意思。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答题步骤: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词语,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第九段写老女人告诉赵青云他的妻子去世了,赵青云的反应是“脸忽然地发抖了,他的歌唱声音破碎了,他觉得有一阵眩晕”,表现出赵青云的巨大痛苦,为整部小说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从结构上看,赵青云妻子的死讯一方面照应了上文“他的女人病倒了——已经非常的严重”,另一方面又引出下文“他突然有燃烧的奇异的快乐,他用可怕的眼睛望着江面的远处……”的叙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画线句子的内容,解答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第一处画线句子是“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结合上文来看,这是对纤夫们“宏大的声音”的描写,“整个世界”“在脚下震动”,表明声音洪亮,脚步整齐而有力度。第二处画线句子是“好像整个的世界在脚下震动着”,结合上文可知这是赵青云得知妻子讯后的内心感受,“他什么都不明了”,只感觉到整个世界都震动了,反映出他内心的巨大悲痛,精神世界已经崩溃了。‎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中场面描写的作用,可从内容、主题、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从内容上看,纤夫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拉纤是一件非常悲苦的差事,然而他们歌声嘹亮、步伐整齐,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也突出了纤夫们的艰辛与坚毅与默契。从表达主题上看,这些场面还原了纤夫们生活的状态,揭示了旧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悲苦。从结构上来看,滩上拉纤的场面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使小说结构紧凑。‎ 考前基础2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纸上故乡 ‎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 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酲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紛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 “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 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給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 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 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责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謝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 ―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湖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给了“我” 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5.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 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6.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答案】4.B5.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2)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 ‎6.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 “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 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于文无据,原 点睛: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5.6两段。‎ ‎6.试题分析:文章的标题,被称作文章的“题眼”,通常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纸上故乡”从字面意义上看,作者既“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也“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纸上故乡”从深层含义上解读,“故乡”给了“我”许多影响,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作者希望用文字构建“心中故乡”,以回报“故乡”。‎ 考前基础2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 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 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2016年参加HSK (新汉语水平考试) 等国际汉语考试的全球各类者生达到600万人次。‎ 汉语也愈发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在很多欧美国家,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不少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 ‎51%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过去10年间,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翻了四番,汉语现已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9.15.有删改)‎ 材料二:‎ ‎“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告诉记者,“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 ‎ 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进入社区、植入草根,形成了校内校外互动,各职业、各年龄段、各种身份学员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目前,学历教育、学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基本成型。‎ 洲别 汉语教学机构数量 汉语学习人数 机构数(个)‎ 全球占比(%)‎ 人数 (万 )‎ 全球占比(%)‎ 亚洲 ‎5483‎ ‎81.4‎ ‎1734‎ ‎84.8‎ 欧洲 ‎6483‎ ‎9.0‎ ‎103‎ ‎5.0‎ 美洲 ‎4957‎ ‎6.9‎ ‎135‎ ‎6.6‎ 大洋洲 ‎1235‎ ‎1.7‎ ‎49‎ ‎2.4‎ 非洲 ‎703‎ ‎1.0‎ ‎24‎ ‎1.2‎ 总计 ‎71861‎ ‎100‎ ‎2045‎ ‎100‎ 图表 国家汉办 ‎(《光明日报》2017.10.28 日,有删改)‎ 材料三:‎ 汉语为什么这么热? 其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国渴望更多地借鉴中国经验,而汉语无疑是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其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好汉语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正如一些荷兰家长指出的那样“掌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其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彰显出大国的气质和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使得更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交往与合作,也使得汉语逐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 ‎(《南方网》2018.3.29 日,有删改)‎ 材料四: ‎ 具体来看,“汉语热”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数据显示,近年来,欧美各国高中生学习中文的比例跟其他外语比起来并不高,中文仍是小语种的一种存在。此外,从学习汉语的阶层来看。多集中在中上阶层,外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仍然缺乏直接接触,对中文的应用也相对较少。“汉语热”其实质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一过程将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汉语国际传播”要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尽量在不失汉语独立品格的前提下做到与差异文化完美结合。其实,“汉语热”‎ 也并非新现象,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节点前后,国外都一度出现过学习汉语的热潮,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学习的规模有了显著提升,但地位仍不高,国际官方场合使用汉语的比例仍不高。‎ ‎ (《中新网》2017.12.30日,有删改)‎ ‎7.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美很多国家的出身于精英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学习中文的流行趋势,是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受欢迎的原因。‎ B.美洲地区虽然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全球占比比欧洲低,但汉语学习人数却比欧洲多,占到了其人口总数的6.6%。‎ C.“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会给国外懂汉语的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D.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肯定会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准确,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的发展趋势。‎ B.相对而言,材料二既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又采用权威机构的图表数据,专业性最强,而其他三则材料只是概述,略逊一筹。‎ C.材料四夹叙夹议,没有把报道与评论分开,将客观事实与个人观点混杂在一起,会让读者无法客观了解“汉语热”的现状。‎ D.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汉语教学成为第二外语事实,反映出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有了提高。‎ E.“汉语热”不仅体现出外国对汉语的关注,也体现出其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的关注,还折射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日益加强的对外交流合作的影响力。‎ ‎9.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目前海外汉语学习的特点。‎ ‎【答案】7.B8.AE ‎ ‎9.①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汉语学习人数不断增多。②汉语受到国家层面重视,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呈现低龄态势。③汉语教学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④“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令许多国家华文教育迅速升温。⑤汉语热冷热不均,学习汉语的人主要集中在上层,普通民众对中文应用较少 ,官方场合使用汉语的比例不高。‎ ‎【解析】‎ ‎7.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占其人口总数的6.6%”错,6.6%是其汉语学习人数的全球占比。‎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8.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在中上阶层,外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仍然缺乏直接接触,对中文的应用也相对较少。”根据有效的答题段落或语句,本题可以分点从汉语热”的优势和不足等方面来全面概括目前海外汉语学习的特点。。‎ 考前基础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巨匠林风眠 林风眠的一生真的太孤单了:6岁时,母亲走了;求学途中,父亲去世;新婚不久,妻离子去;事业刚见起色,凄然离职;艺术巅峰期,身陷囹圄;饱经沧桑后,在异乡孤独终老……林风眠,倾尽92年岁月,不打折扣地践行着“孤单”两个宇。他,注定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一道独立的风景。‎ 林风眠从小就对色彩有特别浓烈的兴趣。9岁时,他凭着一幅《松鹤图》,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画家。15岁时,在梅州中学,林风眠遇见了他平生第一个伯乐——清末著名美术教育家梁伯聪先生。梁先生诗画并举,倾囊相授,并鼓励他不要囿于国画,大胆学习西画。‎ ‎1919年,林风眠赴法留学。在巴黎,他心无旁骛、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1924年,他的巨幅油画《摸索》在法国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上,赢得了巨大声誉。蔡元培从《摸索》里看到了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希望,保荐林风眠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到任后,林风眠坚持开放多元的教育方针,做了几件“出格”的事:他聘任西方画家登台,挡了某些“国画家”的道;请来木匠出身的齐白石,碍了保守主义的眼;推出人体模特写生课,捅了封建势力的马蜂窝。1927年,在全校师生的拥戴声中,林风眠孤单离场。‎ ‎1928年,受蔡元培提携,林风眠赴杭州出任国立艺术学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他请潘天寿教国画,还请来法国印象派画家科罗多教油画。中国艺术界,有了新的气象。在林风眠主持下的杭州艺专,短短十载,就培养了一大批国际顶尖艺术大师。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席德进,苏天赐……林风眠直接培养出的学生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抗战期间,他辗转西南,箪食瓢饮。抗战结来后,他两番被聘又两度被免……尽管命运多舛,但只要能画画,他就可以同画里的人物、花鸟、山水、动物对话、交流,他的内心就是愉快的。可是,就是想静静画画的梦想,也被不请自来的文革打破了。在预感自己在劫难逃时,他把几十年心血凝聚成的成千幅画作,或泡为纸浆,或焚为灰烬,他说:“我不要连累任何人,我还会再画。”1977年,78岁的林风眠移居香港,度过了人生最后14个春秋。他不停地画,把记忆里的画——重新画出,直到生命的终点。‎ 作为世纪的同龄人,林风眠亲历了这个翻天覆地的百年,20世纪的风雨几乎在他身上留下烙印。这个温厚的画家领受着这些苦难,笑对着人生的变迁。他的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天地,一边是清新隽远的作品,如静物、仕女,像清丽的小诗,另一边是古刹秋暮、芦苇孤鹜等悲情的画面。他就像画坛的一只孤,凄美地飞翔在天地之间,又像身披蓑衣的独钓老翁,任由烟雨吹打寂静地漂流在艺术之湖上。‎ 相关链接:‎ ‎①林风眼(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县人,画求、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②居德进曾回忆恩师林风的教益:“你应该放松一点,便画,乱西嘛!”“去读一些文艺、哲学、历史方面的书吧!先实你的心灵,增进你的感受力,启开你泥浊的心智。”‎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风眠自幼喜欢绘画,一幅《松鹤图》,证明了他在绘画方面有着让人咋舌的天赋。‎ B.林风眠出任北平艺专校长后,做了几件“出格”的事,这也是他后来凄然离职的原因。‎ C.林风眠先后遇到梁伯聪先生和蔡元培先生,二人的赏识和提携让他少走了弯路。‎ D.林风眠在文革中毁掉了自己几十年的画作,客居香港后,他把记忆中的画重新画了回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留法期间,林风眠认真向西洋画家学习,也认真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说明他已看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希望是打破中西艺术界限。‎ B.林风眠请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和法国印象派画家科罗多等来教学生画画,这正与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C.林风眠的作品透露着时代和个人的悲情.他的艺术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心灵境界:一种是清新隽远的诗意,一种是悲苦孤寂的深情。‎ D.林风眠培养了一大批声中外的艺术大将,从他对弟子严厉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让学生释放天性、自由选择.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E.本文按时间的纵线历数林风眠孤独艰辛又光辉夺目的一生,20世纪中国的重大变迁都在他身上留下烙印,他的人生映衬着一个民族百年文化的痕迹。‎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林风眠成为艺术巨匠的原因。‎ ‎【答案】7.C8.BC ‎ ‎9.①兴趣浓烈,天赋惊人;②幸遇伯乐:③专著执着,勤奋博学;④高远的艺术眼界;⑤高尚的人格,隐忍的胸怀;⑥保持初心,笑对磨难:⑦培养了大批的艺术大师。‎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C项梁伯聪并未提携林风眠,“让他少走了弯路”属无中生有。‎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说明他看到中国美术教育的希望是打破中西艺概括出答案。‎ 考前基础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回首5年来,我国的成就与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宏观来看,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0%,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微观而言,从“慧眼”卫星遨游太空到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从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到海水稻进行试产,全线贯通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复兴号列车……中国的新形象给世界留下了新印象。‎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中国骄傲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她强大,慈爱,而又友善。她强大,在已经逝去的沧桑岁月里,她以自己的英勇顽强打败了他国的敌军,让敌国对“中国”二字望而生畏;她慈爱,她向贫困国家伸出呵护的怀抱;她友善,曾几何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一条促进中午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同时也促进中外友谊,这些足以让中国骄傲地称自己——强大!‎ 中国引以为荣的骄傲不仅是因为她有着强大的精神,更因为,她有着强大的历史文化!‎ 古老的中国文化,渊远流长的汉文化,让多少人为之着迷!旗人纳兰容若沉迷于汉文化的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沉迷于神奇的文字,高龄老人愿为汉字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美国的“汉字叔叔”理查德·西尔斯,深受中国汉字的影响,痴迷于汉字,被汉字的魅力深深吸引,从此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舍弃美国优越的生活,毅然留在中国,他将三十多万美金全投入汉字网站,在患有心脏病的情况下他仍旧锲而不舍地创作,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开学第一课》里,他深情地讲到“我爱汉字,更爱中国!”‎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是蕴含着对汉字,对中国的迷恋!‎ 人们常说“文武双行”,光“文”还不够,还要“武”,武以振魂!瞧,那些健儿们一个个英姿飒爽。刀锋一样冷峻的眼神给人们一种不可侵犯的警告。赤手空拳,后空翻等等,各种招势让观众们目不暇接。空气被他们宽厚有力的手掌划出“嗖嗖”的声音,仿佛一颗子弹从耳朵旁以惊人的速度拂过。他们矫健的身姿象征着强大的祖国!他们的热血沸腾,铁骨铮铮的血脉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武术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思想的进化,家长都盼望着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精通琴棋书画。而这四样中最能分出胜负的就是棋类了。《开学第一课》中,世界围棋冠军柯洁谈论了关于自己对“阿尔法围棋”这件事的看法。这其中,从柯洁输了比赛的感想中,我们就能看出一个中国的缩影——如果怕,你就已经输了。‎ 这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内心强大。他为什么会强大?因为在他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虽败犹荣,永不服输,我认为我们应该有这样的风骨,有这样不服输的精神,所有的胜利都将属于我们!‎ 谈起中国文化,人们脑海里最先出现的一定是诗词。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 九十六岁高龄的许渊冲老教授将诗词翻译成英文,法文传向世界。在现场仅凭一首《登鹳雀楼》向人们诠释了中文的三美——形美、音美、意美。这不得不让人们为之啧啧赞叹。‎ 家家乞巧望秋月,看尽红丝几万条;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文字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志向,字里行间回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共鸣!‎ 巴基斯坦的中文老师米斯巴现场说了一句话让全场人落泪——我会一直弘扬中国文化,直到我不行了……‎ 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璀璨的中华文化滋养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只要我们相向而行,心连心,不后退,我们终将迎来美美与共的那一天!‎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就叫中国……”这振奋人心的歌曲一直萦绕在我耳边,作为龙的传人,我感到无比自豪,骄傲!‎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材料是相关中国的变化的主题,注意从中选取角度 点睛: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写作时注意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