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忠孝仁义与汉代法制的建构 汉朝援孝入律,虽是对周秦以来法律制度的继承,但在法律实践中又一改过去以强制手段推行的弊端,在基层社会组织中,设立孝悌、力田、三老等乡官制度,以孝悌伦理劝谕风化,敦厚民风;在官员的选人制度上,以孝廉作为汉代选官的重要科目,促进了孝道伦理的推行;在养老制度上,以多种形式优抚老年,将孝道伦理推广到整个社会,形成敬养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刑罚制度上,严惩不孝犯罪。这样就构成了教化与惩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决狱”,不仅解决了孝道伦理法律化的道德难题,也为法律伦理化提供了理论论证。孝伦理法律化以其极大的强制性使得孝伦理得以积极参与汉代的政治生治,孝伦理的社会化则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价值诉求与伦理原则。 忠伦理与汉代法制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不忠入律”,汉代法律把不忠行为的种种体现,诸如大逆无道罪(包括谋反、降敌、大逆罪等)、不道罪(包括诬罔不道、漏泄省中语不道、匿反者不道、上僭不道、奉使无状不道)、不敬、大不敬等不忠行为纳入法律体系中,体现了“君为臣纲” 在封建法律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东汉时期形成的《忠经》成为固定化的法典,标志着两汉时期忠伦理已经成为一种系统而完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阐释,并且赋予忠以神秘化的宗教意蕴,并把忠君作为最高道德准则,看作是最高的政治价值,强调恪守忠德所产生的政治功能。《忠经》由统治者通过教化向社会成员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灌输,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现念,使忠君道德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同。而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进一步强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使《忠经》不仅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而且成为了具有封建法典意义的法律制度。在现实的法律实战中,忠孝伦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了人们在忠孝关系的伦理抉择上的两难困境。在忠孝一体的情况下,以孝劝忠、移孝为忠、忠孝两全是人们行为的正当选择;在忠孝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情况下,则呈现出由汉代前期的孝重于忠到后来忠重于孝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忠孝之间的内在联系,忠孝矛盾一直未能被克服,从而形成了道德倡导的一个重要误区。 汉代伦理与法制的融合内贯着自然—秩序原理、家国同构原理、伦理—政治原理,这三项原理是和谐之道在自然、家庭和国家中的体现。家庭的伦理秩序与国家的政治(法律)秩序是一种等级结构,由家庭伦理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构成的等级结构沿着宗法血缘这个原点向外扩展,人的身份等级及其权利义务都会随之递减。但无论如何,维系家庭与国家和谐的人伦规范与秩序原则都没有变,家庭重孝道,国家重忠道。忠孝虽有侧重,但往往又密不可分。忠孝仁义与法律长期纠葛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法系伦理法的鲜明特征。道德渗透于法律之中,使得原本严肃的法条带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而法律进入伦理之中,使得原本柔性的伦理似乎补足了钙质而具有更为刚性的强制力量,可以有效地维系伦理秩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5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朝对乡官、选人、养老制度的设计,既体现着对援孝入律传统的继承,又体现着对周秦援孝入律弊端的自觉规避。 B. 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解决了孝道伦理化的道德难题,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伦理原则。 C. 《忠经》是成于东汉的一部法典,是忠伦理于东汉发展成为一种系统而完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的重要标志。 D. 以孝劝忠,移孝为忠、忠孝两全是在忠孝一体情况下的可能选择,而忠孝一体情况的存在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周秦时代就已经援孝入律,而且采取强制措施加以推行,只是结果未必有利于孝伦理在社会的落地生根。 B. 汉朝援孝入律,又“不忠入律”,而现实忠孝并非都能一体,所以是忠是孝的选择有时成为“二难选择”。 C. 汉朝的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融合,其中贯穿着自然、家庭和社会相互和谐的基本精神,即“和谐之道”。 D. “家国同构原理”视家庭的伦理秩序与国家的法律秩序为等级结构,它们都是沿着宗法血缘向外扩展。 3. 下列对文中的内容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之所以说《忠经》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是因为《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的阐释,并高度评价忠君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 B. 《忠经》本是忠伦理的理论著作,之所以成为具有法典意义的著作,则是因为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强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 C. 文本先是从《忠经》本身的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进行阐释,接着从统治者的积极推崇进行论述,从而阐明《忠经》特殊地位形成的缘由。 D. 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融合的特点,让中华法系伦理法具有了鲜明特征,这种特征体现为使严肃的法条带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概括失当。因为“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 普遍的伦理原则”是汉朝乡官、选人、养老制度实施教化的结果。 2. 试题分析:偷换概念。“自然-秩序原理、家国同构原理、伦理-政治原理”属于“和谐之道”,却被偷换成“自然、家庭和社会相互和谐的基本精神”。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偷换概念。 3. 试题分析:观点概括错误。“原本严肃的法条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只是“鲜明特征”的一个方面的表现而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底的书香 白荣敏 湖泊是造化的眉眼。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县古田,有了诗性的润泽。 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淹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淼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几百年的时间,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于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据说,溪山书院的前身是古田县东北的双溪亭。自朱熹遣高足林用中至此地讲学,亭宇始得开拓。不久,朱熹为亭题匾曰“溪山第一”。溪山书院于明嘉靖年间圮于水,崇祯年间按原貌重建。上世纪50年代,政府修建古田溪水库,书院被淹没湖底。没于湖底的,当然还有整个古田县城。但我知道,对于古田人民,这溢满书香的湖底,依然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县城的建筑可以淹没,但是经过漫长时光培育起来的文化信仰、精神底蕴已和深深的湖水融为一体。 古田安顿过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时光。朱熹在古田的门人,表现出了对理学的坚定信念和对朱熹的一片忠心,他们和朱熹患难与共,险夷不变其节,给朱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 时至今日,蓝田书院得以重修,朱熹的“蓝田书院”石刻被罩以玻璃进行保护,而且书院不时会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国学班;还有人提议从水库中的溪山书院旧址里抢救朱熹碑刻。 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翠屏湖的柔媚与诗意,引出下文将要写的朱熹以及溪山书院等内容。 B. 第五段引用朱熹为溪山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写出了朱子在孤绝之境中陶然自乐的达观情怀。 C. 文章写上世纪政府因修建古田溪水库淹没书院,与现在新建溪山书院形成鲜明对比,也暗含了作者对书院被淹没湖底的不满。 D. 朱熹的门人及士子大都对理学有着坚定信念,他们缅怀朱子的功绩,继承朱子的事业,使古田的文脉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5. 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朱熹的形象特点。 6. 文章写湖底的书香,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C 5. ①从容坚定;②身体力行;③倔强执着;④宅心仁厚;⑤奉献自我;⑥学问高深。 6. ①对溪山书院沉入湖底的惋惜;②对朱子传播文化精神的赞美;③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弘扬的欣慰。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C也暗含了作者对书院被淹没湖底的不满,错。无中生有。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首先确定答题区域在5、6、7三段,第二,抓住作者评价朱熹的议论性的句子和词语,第三,抓住朱熹的事迹进行概括。相关语句有:“脚步从容,目光坚定”“ 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把这些语句整合概括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就要抓住饱含作者感情的语段和句子,然后加以提取概括。从“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体会到对溪山书院沉入湖底的惋惜;从对朱熹的事迹和评价表达了对朱子传播文化精神的赞美;从“而朱子的过化,为古田培育了浓浓书香。古田的士人学子靠着正宗师承,人才脱颖而出,单南宋时期就出了大约100名进士”“这湖底的书香,已随着源源不断的电流,点亮了这片土地。”看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弘扬的欣慰。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媒体报道,日前,位于陕西西安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我国首个获此称号的民间博物馆。 时至今日,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超过4600家,其中民间博物馆超过1000家,博物馆数量和规模都有长足的发展。但也要看到,目前我们的博物馆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每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而在我国,平均每30万人才拥有一座博物馆。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对博物馆的常求也会越来越大,除了加大力度建设公立博物馆外,进一步扶持民间博物馆也应是题中之义。民间博物馆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不足的一种重要补充和积极分担,不能把民间博物馆排除在整个博物馆乃至公共文化事业之外。 相对于公立博物馆,民间博物馆从展品收集到场地租赁,从运营金到人力投入,基本上都要靠自行解决,压力不小。这客观上导致相当一部分民间博物馆资金不充足,功能不完善,运行状况不佳。一些前期办得不错的民间博物馆甚至因为资金不足,逐渐走向衰落。有的民间博物馆则变成买卖藏品的交易场所,还有的甚至展示赝品欺骗和误导观众……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越做越好,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令人精神一振。这说明只要运营得当,民间博物馆也会大有出路。 (摘编自李思辉《把民间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事业布局》) 材料二: 据统计,全国博物馆总数超过4000家,仅2016年一年,我囚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就达8.5亿人次,增长8.9%,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超乎想象,而博物馆也在以各种方式走进生活。 故宫讲坛、国博讲堂、首博讲座、上博专题讲座……如今,开讲座几乎已经是博物馆的标配。这些系列讲座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邀请中外专家学者,主题涉及文化、历史各方面:《研究奇缘:我们沿着秦始皇的足迹发现了什么》《北京四合院建筑的人文追求》《卢浮宫与法国文化软实力》……讲座粉丝分布于各个年龄段,有的一家老小全体出动,还有的已经把博物馆当成周末学习的固定去处。 此外,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也愈发密切,有的开设博物馆综合实践课,馆校联合开发校本课程;有的将展品搬进学校,让学生在流动博物馆里聆听历史之音;有的设置儿童版展厅,用更生动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国有博物馆每年要为中小学生讲解服务10万小时以上,每家国有博物馆每年开展中小学生讲解服务或教育活动4次以上,制作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100个以上。 (摘编自《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走进博物馆渐成日常》) 材料三: 5月13日,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在厦门市鼓浪屿救世医院及护士学校旧址开馆,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在地方设立主题分馆,让无法前往故宫的观众也能感受故宫藏品的魅力。 而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众多博物馆在网络和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开起了“分号”。在APP上同步观看最新展览的展品、在微信公众号中阅读历史小故事,轻点鼠标近距离接触文物……收藏老物件的博物馆有了新故事。 5月18日,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独家授权,百度百科打造的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首次以200亿像素的“超高清级别”将兵马俑呈现给观众。通过电脑或手机进入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后,观众可以像用放大镜一样,360度“触摸”兵马俑的每个细节,甚至可以观察到同一列的兵马俑,身上的铠甲也各有不同等有趣的细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8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唐西市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称号,有助于提振全社会办好民间博物馆的信心。 B. 尽管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和规模均发展很快,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C. 由材料二可知,近年来公众对博物馆怀有极大热情,甚至有人把博物馆当成周末学习的固定场所。 D.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是故宫博物院首次设立以地方为主题的分馆,以便观众了解故宫藏品。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究其本质,民间博物馆是对公共资源不足的补充与分担,属于公共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也应予以扶持。 B.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民间博物馆运营不良,逐渐衰落,大唐西市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扭转了这一局面。 C.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国有博物馆服务中小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此举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D. 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并使用放大镜全方位、近距离观察兵马俑的细节。 E. 由材料可知,民间博物馆在场地、资源、人力等方面都面临困难,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任只能由国有博物馆承担。 9. 博物馆“走进生活”的方式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三加以概括。 【答案】7. D 8. AC 9. 举办讲座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加强与学校合作,为中小学生服务。在适当的地方设立主题分馆。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在移动终端上开“分号”。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以地方为主题的分馆”表述错误,原文是“首次在地方设立主题分馆”。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扭转了这一局面”无中生有;D项,“并使用放大镜全方位”错误,原文是“观众可以像用放大镜一样”;E项,“使传统文化活起来的重任只能由国有博物馆承担”说法绝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B.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C.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D.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明清时期,举人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B. “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C. “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农历每月的十五为“望”,农历每月的十六为“既望”,《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即为此意。“晦”则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D. “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如果是正常退休则称为“致仕”,在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才华和风度,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也是天资聪敏,在被贬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B. 王守仁通晓兵法。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他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这一战术与围魏救赵相一致。 C. 王守仁刚柔并济。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张忠、许泰等人故纵京兵冒犯,他又宽厚仁慈,最终感化了京兵。 D. 王守仁文武兼备。他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兵一片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2)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就回家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首先根据“是……也”的判断句,来判断“是腹背受敌也”,排除C。再看“已为贼守”中“为”是表被动,翻译为“被”,那么后面要跟动词搭配才行,排除A。在看BD两项,“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这句中,根据前后文的内容,应该是主语不一致的,分别是“我”和“叛军”,所以应该是“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故选B。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是贡士考中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错,应为“让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点睛: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胶浅:船搁浅; 仓卒:同“仓猝”。匆忙急迫;易:换、改变;遁:逃跑;执:抓住;凡:总共。第二句得分点:疏:名词作动词,上疏;乞骸骨:辞官回乡;自代: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代自”;俟:等到。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华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命名叫云。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土。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刘瑾被诛杀,衡量其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入宫朝见皇帝,升任为刑部主事。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勤王。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的后路,那我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中迎战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在黄家渡两军遭遇。第二天,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溯江而上,抵达南昌。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容京兵侵犯守仁,或者叫着守仁的名字谩骂。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优厚。病了给他们医药,死了给他们棺椁,在路上遇到他们办丧事,一定停下车慰问好久才离开。京兵们都说“王都堂爱护我”,没有再冒犯他的人。张忠、许泰轻视守仁是文士出身,强要他射箭。守仁慢慢起身,射了三支箭三次射中靶心。京兵都大声欢呼,张忠、许泰更加懊丧。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特别聪明。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看过的。忽然领悟,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当求于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在这儿了。”于是深信不疑。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B. 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 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D. 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E. 词人写离愁没有采用直抒胸臆手法,而是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沿情布景,通过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15. 这首词的下片与《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E 15. 相同之处:①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深深的离愁别绪。②两首词都通过想象来虚写,都设想酒醒后的情景,突出离别后的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③两首词都采用意象“月”来渲染羁旅之愁,从而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④两首词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羁旅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的内容以及手法的分析理解。D项“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表述错误,上阕写的应是离别时的情景,写“饮散”离别后不断“回头”的惜别留恋之意和所见的凄迷景象。E项“词人写离愁没有采用直抒胸臆手法”错误“浮生长恨飘蓬”中“恨”是直抒胸臆。 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阅读。根据题干要求先总结出相同之处,然后结合词句内容从意象的选择、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从内容上分析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深深的离愁别绪。从意象的选择上分析:柳词选取杨柳、晓风和残月等意象,这些是表达依恋、凄恻和诀别之情的三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本词也选用“月”来渲染羁旅之愁。从手法分析:本次下片“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到酒醒人静,只见狐枕残灯,月色朦胧。晨风轻浪,离愁之意更加浓烈。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想象了未来旅程中将要面临的顾忌,来表现出此时心中离别的哀愁。柳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通过想象来虚写,都设想酒醒后的情景,突出离别后的孤独无依。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中,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 (2)《劝学》中荀子指出君子资质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________”,以夸张手法描写人行蜀道,手可触摸星辰的情景,表现了蜀道高入云天的特点。 【答案】 (1). 乡书何处达 (2). 归雁洛阳边 (3). 君子生非异也 (4). 善假于物也 (5). 扪参历井仰胁息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生”“扪”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正是在老诗人泰戈尔因为得不到理解而自怨自艾的时候,是清华的师生以真诚的心理解了老诗人灵魂深处的这种温暖的博大。 ②林超贤拍片一向亲力亲为,这次拍《红海行动》也不例外;剧组选择去了摩洛哥,因这里与“也门撤侨”的地形、地貌最像。 ③短短几天的停留,我对海南的印象虽是浅尝辄止,但我却坚定一个信念,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祖国会取得更加丰丰硕的成果。 ④霍金研究的物理理论,没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却受到全世界人的瞩目和追捧;他写《时间简史》时运斤如风,因此影响深远。 ⑤历朝历代,人们在想象空间里会对侠义精神着迷,但退回现实生活,他们又会非常自觉地防止侠义精神在初级社群里潜滋暗长。 ⑥《红楼梦》开篇就说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读《红楼梦》,可是大家都没记住——不要胶柱鼓瑟。 A. ①②⑤ B. ③⑤⑥ C. ①③④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亲力亲为:不依靠他人,自己亲自去做。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运斤如风:形容手法熟练,技艺高超。潜滋暗长: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汪老的各种著述,尤其是他生前的自编文集,包括难得罕见不易罗致的处女集《邂逅集》和第二本书《羊舍的夜晚》,我均已搜罗齐备。 B. 小鲜肉则不然,他可以不需要任何代表作,其商业价值的最直观体现就是粉丝队伍是否庞大,粉丝能否制造话题,粉丝是否产生购买行为。 C. 公安机关对医疗机构的报警求助要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特别是正在实施伤害医务人员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必要时可依法使用警械。 D. 专家说,《三块广告牌》排片场次之所以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该片通过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进行专线放映,没有通过常规发行路线。 【答案】B ..................... 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时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此题选项A成分赘余,选项C成分残缺。 19.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风物长宜放眼量”,祖国山水秀美壮丽,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我们在节假日可以多出去走一走,领略自然风光,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B.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守住初心,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的底线,则更为重要。 C.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变革是发展的永恒推动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要努力冲破思想的藩篱,勇于创新,力争一流。 D.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影响着他的学生,感动着无数人,也因此获得了无数赞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考核所选诗句是否符合语境,题中A项,“风物长宜放眼量”意思是放开眼界,以阔大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语境是多去观赏自然风物,诗句与语境不符。B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开头,却很少有能到终了的。告诫人做事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与语境相符。C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意思是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变革、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与语境相符。D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树、李树不说话招呼,但由于花朵和果实吸引人,人们争着前来赏花摘果,使得树下自然走成一条小路。比喻为人真诚、忠实,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与语境相符。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①_______。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能会降低一时的GDP,②________。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容易诱发一些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导致创新企业不仅无法补偿初始的创新投入,③______,最终失去创新的特续动力。 【答案】 (1). ①一头连着市场(经济收益) (2). ②但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3). ③而且难以获得预期的创新收益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市场经济条件下”可知应该填写“一头连着市场”,第②空根据前面的“可能会降低一时的GDP”可知应该填写“但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创新发展”;第③空根据后文“最终失去创新的持续动力”可知应该填写“而且难以获得预期的创新收益”。 21.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根据你的理解,推断双方和解所达成的大致结果,并简要陈述推断理由。 2016年9月,四川省简阳市的侯某因患脑梗阻塞住院治疗,这期间由四名子女轮流照顾。出院后,其生活不能自理,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调解和见证下,四名子女达成协议,载明侯某随长子生活,费用等由侯某名下资金置办,不足部分由长子-一人承担,如老人去世后有剩余财产由长子一人继承等内容。11月22日,侯某病情恶化去世,长子依照协议继承遗产。2017年8月中旬,侯某其他三名子女提起诉讼,称已尽赡养义务,主张调解协议无效,请求法院依法平均分剖遗产。 子女赡养老人既是美德,也是我国继承法明文规定的应尽义务。此案涉及伦理亲情,即便协议表述真实,但以放弃继承而不赡养或以继承遗产为目的赡养,有违公序良俗,不应倡导和支持。继承法规定,有赡养能力和赡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赡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法院在查明事实基础上,释法明理,从亲情、道德角度加以引导,让双方珍惜亲情,互作让步,最终达成和解。 (1)和解结果:______ (2)推断理由:______ 【答案】 (1). (1)长子适当多分财产,其他三名子女适当少分财产。 (2). (2)“不赡养不继承”“赡养即继承” 的协议均不获法律和道德的支持。而另三名子女也履行了一定的赡养义务。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综合理解文段的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推断双方和解所达成的大致结果,并简要陈述推断理由,然后用一个对仗句对此事做出简要评价。考生要注意材料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对事件的评价,根据理解要从法理和情理角度作答本题,和解的最好的结果是:长子适当多分财产,其他三名子女适当少分财产。推断的理由是:“不赡养不继承”“赡养即继承” 的协议均不获法律和道德的支持。而另三名子女也履行了一定的赡养义务。评价要注意的对仗句式的工整。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配角综合症”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症”。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症”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在山东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触?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配角未必不能惊艳绽放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曾经影响了多少青年才俊。他们立志争做人中巨龙,从此站上金字塔的顶端。然而,曾几何时,社会上开始出现与这种“唯上论”相悖的“配角综合症”?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这种不被世人看好,认为是没理想、没抱负的想法,我却要为此拍手称赞。因为配角未必不惊艳绽放,他们同样也可以华彩登场。 配角真得就只是配角吗?就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绿叶永远只能处在花苞之下,为花朵增添色彩。而世人也总是一眼被鲜花的娇美垂怜所吸引,从而忽视了绿叶的青翠缦络,于是“绿叶永远是配鲜花”的说法随即传开。但绿叶真的只是为鲜花配色?它真的就没有一点作用?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若没有绿叶的正能量,花苞能顺利度过生长期而灿烂绽放?若没有绿叶的陪衬,树枝上便只留骨感般的鲜花寂寞开放,让路人直觉的认为“花谢花开直堪折”?所以说,绿叶的出现是为了能让鲜花更好的绽放。且绿叶本身也足够青翠,足以独当一方。跟鲜花彰显天下,而绿叶的出现会让植物世界更加美丽鲜艳。 在一部影剧里,吸引人群,提高收视率的往往是那些主演们,这是圈内恒定的规则。然而,有一个人却强硬的打破了这个定律,创造了配角与主角齐名共逐的千古佳话,这就是被电影界尊称为“达哥”的吴孟达。他踏入影坛二十多年,从未主演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全以陪衬身份出现,他甘当绿叶,一直为周星驰、周润发、刘德华等大牌明星做绿叶,尤其与周星驰长期合作喜剧片,成为香港影坛当仁不让的“搞笑男二号”。是啊!配角未必不惊艳绽放,吴孟达所演的无数配角,无一不深入人心,深得大家喜爱。因此,配角同样也可以华彩登场,配角同样的可以亮丽惊艳。 回望当今社会,甘当绿叶,扎根山区,为贫困地区人民服务的人也不少。就如在大山里教了三十多年书的支月英,她说“我知道如果我走了,这些孩子就真的没有希望了”。还有世界著名大学毕业后到贫困山村当村官的“耶津哥”秦玥飞,他说“我知道如果我不来,别人也不来,那这些山村只会越来越穷”。他们道出了自己甘为绿叶的愿望。但与现在越来越多人渴望走出大山形成鲜明对比。如果大家都沉迷于大城市的霓虹灯,山里的孩子谁来管教,山里的老人谁来照料,山里的经济谁来帮扶发展。其实,像支月英、秦玥飞甘当绿叶,把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份成就,也是一种骄傲。 在现实生活中,主角当然不能缺席,但配角同样重要。我们的社会也同样需要许许多多甘愿做别人的配角的人。大量事实证明,配角未必不能惊艳绽放,配角同样也能华彩登场。他们同样盛开在社会文明树上,让世界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主要讲述了大部分人有“配角综合症”,即甘当常青叶衬托盛开的红花,更有人觉得不想承受太多而选择做一名配角。由此可见,当今社会,配角反而成为人们乐意为之的事情。那么针对这一现象,考生可以赞同这一现象,也可反对这一做法,也可辩证的看待这一现象。只要能围绕材料的内容,有自己的见解即可。 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材料的内容为“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含意为面对此种现象的态度和思考,可就配角综合症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批评或肯定或理性看待等,也可探究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原因。如果以配角综合症为由头,在开头和结尾提及材料,在主体部分谈做主角或适合自己就好的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如果离开材料的内容,谈选择、奋斗的视为偏离题意。 参考立意: 1、配角也是一种美; 2、甘当绿叶。 3、宁为红花落,不做常青叶。 4、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5、不甘做绿叶、不甘做配角 6、配角未必不能惊艳绽放 7、我是配角,我开心。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 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 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 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 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 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