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 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 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 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②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4.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往的原因是“ , ”,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2)杜甫《登高》中,通过视角的俯仰和远近的变化,使用叠词,描绘秋景的一联是“ , ”。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25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1916年,甘惜分出生于四川邻水县。他是孤儿,由大哥带大,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初中毕业后便辍学了,来到乡村小学教书。 年轻的他求知若渴,倾尽微薄工资多方订阅进步读物,这些读物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两位重要人物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的人生选择。一位是他的表哥、知名共产党人熊寿祺,常以通信方式教他学习马克思主义;一位是熊复,这位同学初中毕业后便去上海读书,与他志趣相投,也通过书信拓宽了他的革命视野。 在进步书报与良师益友的影响下,血气方刚的他开始以实际行动“闹革命”:一方面,团结进步青年成立秘密读书会,并在抗战爆发之后将其改组为抗日移动宣传队,以歌曲、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一方面,积极支持地方进步运动。 1938年,在熊复的邀请下,他抵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很快转到中央马列学院,专门攻读马列经典著作。翌年夏,他奉命跟抗大一起转移,当时适逢贺龙率领的一二〇师请求抗大派人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于是,年仅23岁的他开始以思想为枪,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政治教员。 1945年,甘惜分被调到司令部,负责每天撰写军情报告送到新华社,这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发端。1946 年,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和谈期间,甘惜分跟随军代表前往大同采访。初入新华社不久的他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于街市,观察各方动向1947年,他进入新华社晋绥总分社担任领导,感动几代人的刘胡兰烈士事迹,就是在这个阶段经他之手亲自修改、编发的。1954年,他离开了一线新闻岗位,奉调先后到北大和人大,主要讲授新闻理论,为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奉献才华。然而,在那个运动频繁、斗争混乱、意识复杂的年代,新闻学学科草创,种种问题尚未定论,许多概念、许多思想、许多观点不免发生激战,尤其当政治大潮裹挟了学术研究汹汹而来时,他仍始终捍卫着心中的马克思主义信条。1957年,在第二次首都新闻座谈会上,他批评了当时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观点,此后更是多次批判这种观点偏“右”。,他不否认新闻是商品,但他反对把商品当成报纸的本质属性,因为新闻更是一种思想工具,是一种反映人民情绪、对人民进行教育的工具,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商品。“这个老兄年纪比我大一点,他没有到过延安,一直在上海,对上海小资产阶级懂得多一点,对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关系了解很少,也不懂马克思主义我是在延安长大,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就是资本主义,所以我认为王中并没有抓到资本主义的实质。”回顾往昔的论争,他细致地解释了自己批判王中教授的原因,声音中充满了平静与坚定。可是在猛烈的政治浪潮中,原本正常的学术论争极易被上纲上线,仅仅过了两三年,当年的被批判者却受到了更猛烈的冲击。对王中所造成的政治影响,成为甘惜分难以磨灭的心结一“讲老实话,我觉得我当时批判他并没有错,只是言辞太尖锐了,这是我应当做的检讨。”时过境迁,甘惜分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冲动和莽撞。 1980年,64岁的他在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挥汗如雨,夜以继日,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科书﹣﹣《新闻理论基础》的初稿!在这本书的基础上,1986年,他又创作了《新闻学原理纲要》,重构了他数十年来对新闻工作规律的理论认识从教几十年,如今甘惜分俨然已经成为新闻学界的“老祖师爷”,其亲自指导的博士生虽然不多,但每一位都是当今新闻传播学界的精英翘楚:全国第一个新闻学博士童兵,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广电部门的王锋、王甫等,怪不得有诗赞“大禹惜寸君惜分,满园桃李苦耕耘。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选白《光明日报》2016年01月14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用一个世纪的风雨,甘惜分收获了一个称谓﹣﹣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新闻学界的集大成者。新中国成立后,甘惜分成为北京大学的教员,讲授新闻理论。喻国明说:“当时没有新闻学理论教材,只有苏联高级党校编写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苏维埃新闻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史料,只总结了描述性的几条原则,如‘党性、思想性、战斗性’等。 理论上基本是空白。甘老师从自己的讲义和经历出发,开创了新中国新闻学体系,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新闻理论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本书是新闻学子和宣传干部的必备教材。之后的新闻理论著作,都是基于甘老的理论框架写就的。之后,甘老师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新闻学大辞典》,此前学界没有新闻学的工具书,” (姚晓丹《甘惜分:“我唯一的标准是学术标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初中毕业的甘惜分虽未能继续深造,但他从教期间,对新闻工作就有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进步读物对他从事新闻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B在熊寿祺、熊复的影响下,甘惜分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革命视野得到了拓宽,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是在那时逐渐明晰起来的。 C甘惜分在新闻采写上注重现场观察,还原事件真实,体现了“零度写作”的原则,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刘胡兰的事迹就是经过他修改、编发的。 D.面对运动频繁、学术研究政治化倾向的现实,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的甘惜分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新中国新闻学学科的创建工作。 E作为我国新闻学的奠基人、新闻学界的集大成者,虽然甘惜分亲自指导的博士生不多,但为新中国培养更多的新闻人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2)甘惜分在“探路人生”中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甘惜分为何被誉为新闻学界的“老祖师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甘惜分在回顾批判王中时平静而坚定,同时又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冲动和莽撞,你认为矛盾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安。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轻易言死。 ②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可救药的癌症,但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鞠躬尽瘁为人民办事。 ③对于这样的意见,也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④宜春一中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⑤如果不未雨绸缪,将来就要被动,就难以保证明年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今年看明年”,及早准备。 ⑥摆好后,他照例是横瞅瞅,竖看看,里磕磕,外扳扳,直到那砖横平竖直了,他自己也觉得称心如意了,这才摸起另一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白皮书说,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 B.家属称,从今年3月开始,锦鹿公司虽然承担戒毒所西北区域的填土项目,但双方未签订合同. C.虽然学校三令五申,要求学生自觉爱护学校环境,但是随手乱丢垃圾,人走关灯,损坏桌椅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D.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8.填入下面文段处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然,表面的公正不等于公正。 ① ,② 表面功夫都不做足,内在的真诚性 ③ 是值得怀疑的。 ④ ,议员在议会中打架,⑤ 只是作秀,但也有可能是全力为选民争取利益;⑥假如他们只顾着打呼噜,连表现一下的念头都没有,那就一定是置选民利益于不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然而 如果 一定 那么 虽然 / B 可是 / 肯定 也许 即使 那么 C 但是 如果 大概 比如 也许 而 D / 一旦 似乎 也许 那么 可是 A.A B.B C.C D.D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海岸侵蚀是指由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后退和海滩下蚀的地质现象。导致海岸侵蚀的原因虽然有很多,① 。例如:沿岸采沙直接减少了海岸陆域面积,沿岸开采地下水使地基产生沉降,而开采珊瑚礁、采伐红树林等活动则使海岸失去庇护。 ② ,我国则是侵蚀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防治海岸侵蚀时,一些欧美国家在重要的岸段划有预警线,③ 。而在我国不少的旅游海岸,别墅和娱乐设施直接建在沙滩上,这就极易酿成灾祸。 10.下面为近年来我国国民不同阅读方式的调查统计表,阅读后请按要求答题。 阅读方式 年份 网络在 线阅读 手机在 线阅读 电子书 阅读 纸质图 书阅读 2011年 30.1% 29.0% 3.9% 37.0% 2012年 31.4% 31.8% 4.0% 32.8% 2013年 32.9% 33.6% 4.1% 29.4% 2014年 34.6% 34.1% 4.2% 27.1% (1)请概括出我国国民阅读方式的变化趋势。 (2)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 六.写作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引起你什么感悟或思考?围绕材料按照要求拟写作文。 从前有个书生,精通佛道。在夏天的一个夜晚,刚要睡觉,谁知耳边传来蚊子的响声;正想拿起蒲扇打蚊子,突然心中想起佛道:切勿杀生。阿弥托福,书生放下了蒲扇,在一片骚扰中睡去。第二天,只见他身上红肿,但他依旧面带微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 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D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考点】一般实用类阅读. 【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解答】(1)A 夸大其词,原文第四段为“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2)B 因果倒置,原文第三段是“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3)D A项,“毫无差别“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是“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B项,张冠李戴,根据文中倒数第二段可知,末句中“水平方向”应为“ 垂直方向”;C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答案: (1)A (2)B (3)D 二、古代诗文阅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②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文意或句中有标志作用的词语来断句,再就是明确所给语段的基本意思.文章涉及的是汉朝刘氏天下,故“王刘氏”的划分是错误的,排除A、C两项. “主兵柄”是个动宾短语,意为“掌握兵权”,意义完整,不应断开.故排除B项.句子译文为: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课本,适度扩展,平时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识,要以“重要” 为标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二要点面结合,增强感知: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C、古人有多种坐姿,这里“席坐”应指“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故选C. (3)此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D项 “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说“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却”的意思是“后退”,是说袁盎认为慎夫人是妾,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所以把慎夫人的座位往后拉.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基本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①望:埋怨、责备; 廷:名词做状语,在朝廷上; 谢:谢罪.句子译为为: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②共:共同、一起; 独:单单; 载:坐车.句子译为为: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或受过刀锯切割的人或受过阉割的人)同坐一辆车呢!” 答案: (1)D (2)C (3)D (4)①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②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或受过刀锯切割的人或受过阉割的人)同坐一辆车呢!” 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登上了皇帝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的官.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便急急忙忙地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目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致使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的细微,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正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诸吕,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丞相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也不向他谢罪.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族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不只一次地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后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内室.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恰好成了祸害她的根由.陛下难道没有看见过‘人彘’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考点】古诗词阅读;怀古咏史诗. 【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修辞方法的能力; (2)本题考查理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解析: (1)首先理解第三、四句的意思,然后结合修辞方法进行思考.“疾如万骑千里来”把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气压三江五湖上”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 (2)解答本题,要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前两句抓住“恶风”“黄流”进行理解,第五、六句结合“空荒”“待残更”进行理解,最后两句结合“今头白”、情“不尽”进行理解; 答案: (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2)①“恶风”“黄流” 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译文: 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回想我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我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 赏析: 《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 诗的头两句:“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4.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往的原因是“ 西当太白有鸟道 , 可以横绝峨眉巅 ”,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2)杜甫《登高》中,通过视角的俯仰和远近的变化,使用叠词,描绘秋景的一联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千呼万唤始出来 , 犹抱琵琶半遮面 ”。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解答】(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重点字:峨、眉、巅)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重点字:始、犹、琵、琶)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25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1916年,甘惜分出生于四川邻水县。他是孤儿,由大哥带大,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初中毕业后便辍学了,来到乡村小学教书。 年轻的他求知若渴,倾尽微薄工资多方订阅进步读物,这些读物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之后两位重要人物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的人生选择。一位是他的表哥、知名共产党人熊寿祺,常以通信方式教他学习马克思主义;一位是熊复,这位同学初中毕业后便去上海读书,与他志趣相投,也通过书信拓宽了他的革命视野。 在进步书报与良师益友的影响下,血气方刚的他开始以实际行动“闹革命”:一方面,团结进步青年成立秘密读书会,并在抗战爆发之后将其改组为抗日移动宣传队,以歌曲、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一方面,积极支持地方进步运动。 1938年,在熊复的邀请下,他抵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很快转到中央马列学院,专门攻读马列经典著作。翌年夏,他奉命跟抗大一起转移,当时适逢贺龙率领的一二〇师请求抗大派人提高干部的政治素养,于是,年仅23岁的他开始以思想为枪,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政治教员。 1945年,甘惜分被调到司令部,负责每天撰写军情报告送到新华社,这是他从事新闻工作的发端。1946年,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和谈期间,甘惜分跟随军代表前往大同采访。初入新华社不久的他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于街市,观察各方动向1947年,他进入新华社晋绥总分社担任领导,感动几代人的刘胡兰烈士事迹,就是在这个阶段经他之手亲自修改、编发的。1954年,他离开了一线新闻岗位,奉调先后到北大和人大,主要讲授新闻理论,为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奉献才华。然而,在那个运动频繁、斗争混乱、意识复杂的年代,新闻学学科草创,种种问题尚未定论,许多概念、许多思想、许多观点不免发生激战,尤其当政治大潮裹挟了学术研究汹汹而来时,他仍始终捍卫着心中的马克思主义信条。1957年,在第二次首都新闻座谈会上,他批评了当时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观点,此后更是多次批判这种观点偏“右”。,他不否认新闻是商品,但他反对把商品当成报纸的本质属性,因为新闻更是一种思想工具,是一种反映人民情绪、对人民进行教育的工具,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商品。“这个老兄年纪比我大一点,他没有到过延安,一直在上海,对上海小资产阶级懂得多一点,对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关系了解很少,也不懂马克思主义我是在延安长大,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就是资本主义,所以我认为王中并没有抓到资本主义的实质。” 回顾往昔的论争,他细致地解释了自己批判王中教授的原因,声音中充满了平静与坚定。可是在猛烈的政治浪潮中,原本正常的学术论争极易被上纲上线,仅仅过了两三年,当年的被批判者却受到了更猛烈的冲击。对王中所造成的政治影响,成为甘惜分难以磨灭的心结一“讲老实话,我觉得我当时批判他并没有错,只是言辞太尖锐了,这是我应当做的检讨。”时过境迁,甘惜分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冲动和莽撞。 1980年,64岁的他在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挥汗如雨,夜以继日,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科书﹣﹣《新闻理论基础》的初稿!在这本书的基础上,1986年,他又创作了《新闻学原理纲要》,重构了他数十年来对新闻工作规律的理论认识从教几十年,如今甘惜分俨然已经成为新闻学界的“老祖师爷”,其亲自指导的博士生虽然不多,但每一位都是当今新闻传播学界的精英翘楚:全国第一个新闻学博士童兵,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广电部门的王锋、王甫等,怪不得有诗赞“大禹惜寸君惜分,满园桃李苦耕耘。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选白《光明日报》2016年01月14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用一个世纪的风雨,甘惜分收获了一个称谓﹣﹣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新闻学界的集大成者。新中国成立后,甘惜分成为北京大学的教员,讲授新闻理论。喻国明说:“当时没有新闻学理论教材,只有苏联高级党校编写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苏维埃新闻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史料,只总结了描述性的几条原则,如‘党性、思想性、战斗性’等。 理论上基本是空白。甘老师从自己的讲义和经历出发,开创了新中国新闻学体系,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新闻理论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本书是新闻学子和宣传干部的必备教材。之后的新闻理论著作,都是基于甘老的理论框架写就的。之后,甘老师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新闻学大辞典》,此前学界没有新闻学的工具书,” (姚晓丹《甘惜分:“我唯一的标准是学术标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BE A初中毕业的甘惜分虽未能继续深造,但他从教期间,对新闻工作就有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进步读物对他从事新闻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B 在熊寿祺、熊复的影响下,甘惜分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革命视野得到了拓宽,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是在那时逐渐明晰起来的。 C甘惜分在新闻采写上注重现场观察,还原事件真实,体现了“零度写作”的原则,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刘胡兰的事迹就是经过他修改、编发的。 D.面对运动频繁、学术研究政治化倾向的现实,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的甘惜分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新中国新闻学学科的创建工作。 E作为我国新闻学的奠基人、新闻学界的集大成者,虽然甘惜分亲自指导的博士生不多,但为新中国培养更多的新闻人才是他毕生的追求。 (2)甘惜分在“探路人生”中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甘惜分为何被誉为新闻学界的“老祖师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甘惜分在回顾批判王中时平静而坚定,同时又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冲动和莽撞,你认为矛盾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多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解答】(1)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厘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B:原文说的是“周韬奋为首的进步报刊过去曾给过我很大鼓舞”,但选项说:“为成为邹韬奋式的人物,甘惜分才定下了当新闻记者的梦.”说法错误;C:原文说的是“理论基本上是空白”,该选项说法欠妥.故选BE. (2)审查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回归文本找到相对应的句段,圈点出来,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形成条理,根据每件事概括出相应的性格特点或者精神品质,然后规范答题即可.热爱祖国:“一方面,团结进步青年成立秘密读书会,并在抗战爆发之后将其改组为抗日移动宣传队,以歌曲、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一方面,积极支持地方进步运动”.追求进步:“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很快转到中央马列学院,专门攻读马列经典著作.…年仅23 岁的他开始以思想为枪,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政治教员”.临危不惧:“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于街市”信念坚定:“参加革命后,又受审查的冤案的气.最后十多年,我也不消沉,还在日夜苦思,忧国忧民,不当小市民.我认为我是20世纪遗留下来的文人,有责任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珍惜时间,倾心育人等在文中也有相关的事例. (3)第一步找出题干中引文的出处;第二步结合文本内容,尤其是该句的山下文来分析甘惜分为新闻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甘惜分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有:甘老师从自己的讲义和经历出发,开创了新中国新闻学体系,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新闻理论基础》.甘老师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新闻学大辞典》,此前学界没有新闻学的工具书.在60多年的教书生涯里,甘惜分带出了10位博士生,有新中国第一个新闻学博士童兵,也有唯一的女性学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主要是两部著作和教书育人这两个方面,奠定了其祖师爷的地位. (4)先明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框架.本题分两大部,一是表明自己的态度:矛盾还是不矛盾;二是结合文本来分析为什么不矛盾或矛盾,要从文中去梳理归纳.批判王中时:回顾往昔的论争,他细致地解释了自己批判王中教授的原因,声音中充满了平静与坚定.可是在猛烈的政治浪潮中,原本正常的 学术论争极易被上纲上线,仅仅过了两三年,当年的被批判者却受到了更猛烈的冲击.对王中所造成的政治影响,成为甘惜分难以磨灭的心结一“讲老实话,我觉得我当时批判他并没有错,只是言辞太尖锐了,这是我应当做的检讨.”时过境迁,甘惜分意识到自己当年的冲动和莽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住,甘惜分认为,批判王中并没有错,只是在言语上有过激之处而已. 答案: (1)BE (2)①勤学,在没有条件读书时,积极加入秘密读书会;②勇于担当,用自己的学识努力开创了新中国新闻学体系;③求实,对学术问题十分重视,他唯一的标准便是学术标准. (3)① 开创新中国新闻体系学,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新闻理论基础》;②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新闻学大辞典》,填补了我国没有新闻工具书的空白;③培养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博士以及当今新闻传播学的杰出人才. (4)不矛盾.①当年的批判之所以执着而坚定,是因为新闻是一种思想工具,是反映人民情绪、对人民进行教育的工具,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一种商品;②王中之后因为其受处分的政治影响,这是甘没有意识到的,也是甘无法左右的.③当年的批判过于尖锐,后来他意识到当年的冲动和莽撞,批评要讲究技巧. 五、语言文字运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安。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轻易言死。 ②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可救药的癌症,但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鞠躬尽瘁为人民办事。 ③对于这样的意见,也要加以分析,不可以生吞活剥地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 ④宜春一中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⑤如果不未雨绸缪,将来就要被动,就难以保证明年地方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今年看明年”,及早准备。 ⑥摆好后,他照例是横瞅瞅,竖看看,里磕磕,外扳扳,直到那砖横平竖直了,他自己也觉得称心如意了,这才摸起另一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考点】成语.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①“苟且偷安”是贪图安宁,不求上进的意思,此处用在“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看出与语境不合; ②“不可救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此处用来形容“他患的癌症”符合语境; ③“生吞活剥” 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此处用来对于意见的接受用词不当; ④“包罗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此处用来形容“宜春一中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属于望文生义; ⑤“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此处用来形容事先做好工作符合语境; ⑥“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此处用来形容“他心满意足”符合语境; 根据分析可知成语运用正确的是:②⑤⑥; 故选C.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白皮书说,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 B.家属称,从今年3月开始,锦鹿公司虽然承担戒毒所西北区域的填土项目,但双方未签订合同. C.虽然学校三令五申,要求学生自觉爱护学校环境,但是随手乱丢垃圾,人走关灯,损坏桌椅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D.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解答】A.正确; B.语序不当,复句有两个主语,主语和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将“锦鹿公司”移到“虽然”的后面; C.不合逻辑,“人走关灯”“依然十分严重”不合情理,将“人走关灯”改为“人走不关灯”; 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由于”; 故选:A. 8.填入下面文段处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然,表面的公正不等于公正。 ① ,② 表面功夫都不做足,内在的真诚性 ③ 是值得怀疑的。 ④ ,议员在议会中打架,⑤ 只是作秀,但也有可能是全力为选民争取利益;⑥假如他们只顾着打呼噜,连表现一下的念头都没有,那就一定是置选民利益于不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然而 如果 一定 那么 虽然 / B 可是 / 肯定 也许 即使 那么 C 但是 如果 大概 比如 也许 而 D / 一旦 似乎 也许 那么 可是 A.A B.B C.C D.D 【考点】关联词语. 【分析】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子间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宜用排除法. 【解答】⑥前后为转折关系,排除AB两项;根据文意,“议员在议会中打架”是属于举的一个事例,前面该用表示列举的关联词语,该用“比如”; 故选:C.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海岸侵蚀是指由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后退和海滩下蚀的地质现象。导致海岸侵蚀的原因虽然有很多,① 但是人类活动是重要原因 。例如:沿岸采沙直接减少了海岸陆域面积,沿岸开采地下水使地基产生沉降,而开采珊瑚礁、采伐红树林等活动则使海岸失去庇护。 ② 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海岸侵蚀 ,我国则是侵蚀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防治海岸侵蚀时,一些欧美国家在重要的岸段划有预警线,③ 在预警线内不得修建人工建筑 。而在我国不少的旅游海岸,别墅和娱乐设施直接建在沙滩上,这就极易酿成灾祸。 【考点】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是嵌入型补写.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关系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分析、补写. 【解答】本文段主要说明海岸侵蚀的原因、危害,突出说明海岸侵蚀对我国的危害最为严重. 第一处空格前文“虽然”表明,前后形成转折关系,前文内容是“原因”,空格处当然也是;分析空格后“例如…”,可知空格处的“原因”是“人类活动”. 第二处空格后文“我国则是侵蚀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表明我国仅是受害者之一,空格处自然就是“世界范围普遍存在海岸侵蚀”. 第三处空格后的“而”表明前后是“做法”相反,后文是“我国不少的旅游海岸,别墅和娱乐设施直接建在沙滩上”,那么前文应是空格前的“一些欧美国家”的不同做法,空格处应是“不准在预警线内修建人工建筑. 故参考答案为: (1)但是人类活动是重要原因 答出体现转折意义的词语“但是”“而”“然而”等得1分; 答出“人类活动”同义相关的词语,如“人类的开发”“人类的开采”等得1分. (2)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海岸侵蚀 答出体现世界范围内的词语“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得1分; “存在海岸侵蚀”得1分. (3)在预警线内不得修建人工建筑 ①答出“不得”的同义词“禁止”“不允许”“不能”得1分; ②答出“修建人工建筑”的1分,必须要答出“人工建筑”或者相关的同义词“人工设施”等) (5 分,第①、③句各 2 分,第②句 1 分.意思对即可.) 10.下面为近年来我国国民不同阅读方式的调查统计表,阅读后请按要求答题。 阅读方式 年份 网络在 线阅读 手机在 线阅读 电子书 阅读 纸质图 书阅读 2011年 30.1% 29.0% 3.9% 37.0% 2012年 31.4% 31.8% 4.0% 32.8% 2013年 32.9% 33.6% 4.1% 29.4% 2014年 34.6% 34.1% 4.2% 27.1% (1)请概括出我国国民阅读方式的变化趋势。 (2)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了什么? 【考点】图文、表文转化. 【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可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及文字信息归类梳理,按照题干要求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所给图表调查的内容是“我国国民不同阅读方式”,涉及了从2011到2014年间的数据,通过对“网络在线阅读”“手机在线阅读”“电子书阅读”“纸质图书阅读”四年间数据的比较,可得出前三者数量上升,“纸质图书阅读”数量下降的结论,这一结论表明了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考生把这些信息表述清楚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示例: (1)网络在线阅读、手机在线阅读、电子书阅读均呈上升趋势,纸质图书阅读则呈下降趋势. (2)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传统阅读方式受到冲击,纸质图书出版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六.写作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引起你什么感悟或思考?围绕材料按照要求拟写作文。 从前有个书生,精通佛道。在夏天的一个夜晚,刚要睡觉,谁知耳边传来蚊子的响声;正想拿起蒲扇打蚊子,突然心中想起佛道:切勿杀生。阿弥托福,书生放下了蒲扇,在一片骚扰中睡去。第二天,只见他身上红肿,但他依旧面带微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书生固守佛道,最终引来自身祸害.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文:探究读书的真谛.书生死读书,不知变通,没有恰当对待佛道;打破成规成说,学会变通;书生不懂变通之道,不从实际出发最终被蚊子叮咬;“扬”与“弃”.材料启示我们要正确对待所学文化,做到批判继承,为我所用. 参考立意: 1、学会变通; 2、要善于打破常规; 3、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 【解答】 学会变通,精彩人生 古语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王静在没有其他解决办法的前提下选择搭乘直升机攀登珠峰,穿越了因雪崩而无法穿过的地段,以变通达成了登顶的目标,这是非常智慧的选择.其实,现实生活中,人生漫漫长路不可能畅通无阻,遇到阻碍,当无法穿行的时候,灵活面对,学会变通,就能豁然开朗,在另一条路上继续去创造自己的精彩与辉煌. 打破传统,不亦勇乎?要想学会变通,首先需要有勇气打破既有的成规陈说,敢于挑战权威.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马丁路德敢于把斗争矛头直指教皇,使人人都有接触和阐释《圣经》的权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使《圣经》深入人心;张居正在众多权贵阻挠的情况下勇于坚持变法,打破旧制,为明朝注入新的血液,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哥白尼勇敢指出教会“地心说”的错误,提出“日心说”,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无数事实证明,有勇气打破传统,是学会变通的第一要义,是能够进行变通处理好事情的前提. 推陈出新,不亦智乎?有了打破传统的勇气后,就需要智慧地找到一种新理论,新方法来为变通后人生之路助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人类解放的有力武器,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只是照搬,并未能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直到毛泽东打破机械局面,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陈出新,使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看来,推翻僵化理论后要有一个很好的新思路指导实践,才能把变通之后的路走得更好.由此可见,推陈出新是学会变通后的关键,是走向精彩人生的阶梯. 墨守成规,不亦悲乎?生活中,总有很多人走不出陈规成说,固步自封,处处碰壁,甚为可悲.中华帝国繁盛千年,却因清王朝二百年的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嘉庆皇帝,在社会最适于变革的时候却选择了坚守祖业,墨守成规,压抑了社会新事物的成长,也为满清王朝的灭亡埋下祸根.因此说来,正是因为清朝统治者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才使清王朝走向灭亡.看来“萧规曹随”这一理论如果不适于时代,就变为“郑人买履”的笑柄. 《礼记》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变通创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鼓起打破陈旧传统的勇气,脚踏推陈创新这一重要阶梯,为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增加助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我们亦需要这种变通精神,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助力.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变通是人生之路上必备的做事原则,人生因变通创新而精彩,生命因变通革故而辉煌.学会变通,我们势在必行! 2017年2月28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