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小说不是出自小说集《呐喊》的一篇是( ) A.《一件小事》 B.《鸭的喜剧》 C.《风波》 D.《祝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的故事出现。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4.下列各项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以 “看” 为领字,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极致纯粹、层次分明、广阔高远、生机勃发的秋景图。 B.《想北平》中,作者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 ‘历史的都城’” 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C.《获得教养的途径》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劝说人们研读经典,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从而散心消遣,获得慰藉,完善自我修养。 D.《江南的冬景》第7段中,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借助想象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不可乎骤得:突然 则耻师焉,惑矣:迷惑 B.到则披草而坐:覆盖 君子喻于义:懂得 C.枉用相存:问候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经 D.采之欲遗谁:赠送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责难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6.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不自我夸耀,不轻易改志节,不放弃操守。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D.“士为知己者死”是侠义之士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在他们眼里,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伐其能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www.jtyhjy.com) C.《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 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湖南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人,l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出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地方的不少乡镇。途中,他们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毛泽东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疾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有删改)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对学校的诸多课程有独到的选择。重点学习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正如其所言:“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通而后专门。” B.毛泽东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总是起身很早,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微弱的灯光读书,并能持之以恒,诸多内容都认真地研读。 C.毛泽东重视社会实际,不仅常对同学们讲,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而且耳濡目染,手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 D.毛泽东节约用钱,并能把钱花在重要之处,如他把部分费用花在订阅报刊上面;他对时事有很好的了解,说起来往往充满着激情。 10.湖南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土 宁新路 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我的肠胃有敏感症,只认老家的水,挪个地方就水土不适闹肚子。母亲说拉肚子是肠胃在“换水土”。这次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一去要好几年不能回来,肠胃肯定得大“换”水土,定会拉得爬不起来。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我每天喝它几次。 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叫“太阳土”,也叫“老土”,是那细如面粉的绵土。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让我带的东西。我带着它上路,母亲添了些安慰,我也少了些惧怕。 “太阳土”是老墙下的土,是太阳晒落墙上的灰土。“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土被晒成了纯粹的土面,老人不把它看作是土,看作是太阳身上的灰,说它干净得很,灵气得很。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老人偏爱这土,喝它暖肠胃,出远门带上调理水土不服。 “太阳土”的名字好听,水却难以下咽,有苦酸辣涩麻咸等说不上来的味,入口喉咙发呕。母亲说常喝就不难喝了,喝惯就好了。这样的东西能喝习惯吗?我喝一次它难咽一次,从来没喝习惯过。虽难喝,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才喝它的。想到喝土水的怪味,就想到土里什么都会有,土脏。想到土里的脏来,就想吐。可母亲和老人把它说得很神奇。老土难道真有神力?这让我注意起这老墙的土来。 老土里除苦酸辣涩麻咸外,那说不清的味究竟是什么?深想,一撮土还真不简单。一撮土来自一片土地,一撮土里有世代村人。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 这墙的土坯是哪里来的?老人懒得回答我这问题。我怀疑这“太阳土”的墙,是来自村西荒地。那里有人常年打土坯,打的土坯不是村里打墙用,就是盖了房子。荒地虽是花草遍地的树林,当年却是坟地,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这其中或许也有我的祖先。村人会用这土打墙。这老墙的土,虽被太阳晒成黄亮的尘埃,但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 这土的水,是真能疗愈肠胃,还是祖辈乡土情结的狭隘偏执?我无法判断。可它确有安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我之所以认可它的作用,是因每到异地水土不服时,喝这“太阳土”水,就像母亲抚摸了我肚子,肠胃会舒服起来。我便有点信了老人对它迷恋的说法,也不好再置疑母亲对它的偏爱。 来村的异地人也同样,初喝村里的水,大多水土不服,村人就让喝碗“太阳土”水,不适便缓解。这“太阳土”似乎有安抚人肠胃不适的功效。 是肠胃只认熟悉的乡土,还是乡土里有令肠胃熟悉的、源自母土的神秘元素?想来乡土里有“地气”,有母亲的“气血”,有出生在这块地上的生命的根。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的根。这也许是这“太阳土”或“老土”的密码吧。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 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大地上的生命倒下,也包括我的祖先,一切都入土,化作养育万物的圣洁的泥土,化作了水、草、树、麦、禽、布等供人吃穿用的物质。也在阳光、空气、水的烘烤、氧化、洗涤下,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泥土变得纯洁而神圣,我不再嫌它脏。老墙的土被太阳晒“香”,“太阳土”是香土。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我一路上惦记着到异地的那杯水,也提醒自己离家时母亲反复叮嘱的,喝水时不要忘了放点“太阳土”。 我被拉到了大山里的哨所,风是咸的,水也是咸的,这里的水土我的肚子哪会“服”?我把几撮“太阳土”搅到水里,一口气喝下了,但还是拉了肚子。想必这水土对我肚子太“生分”,我喝它喝得太少了。我就连喝“太阳土”水,当然也吃了连队卫生员给的药片,肚子才安稳下来。“太阳土”喝完了,我的肠胃也终于适应了哨所的水土。是“太阳土”起了作用,还是卫生员的药片起了作用?我一厢情愿地相信是“太阳土”的功效。 习惯了异地的水土,从异地再到异地,仍是水土不服,仍会肠胃难受,就想老家墙上的“太阳土”。想起那黄亮的土,顿感肠胃舒服了起来。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4月期,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爱到“太阳土”里所包含的浓浓母爱。 B.第三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解释了上文母亲给我包的东西,也引出了下文对太阳土的介绍,使文章由叙事转入抒情。 C.作者由离家远去不服水土写起,赋予太阳土神奇的内涵,即乡土与生命的链接,表现出他对乡土的根的深沉的思索。 D.“太阳土”水有说不清的味道,是因为太阳土的生成非常复杂,既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民的钱币和陶瓷。 12.请简要概括分析本文描写的“太阳土”有哪些特点? 13.在对“太阳土”的介绍和回忆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道受业解惑 受:同“授”,传授。 B.今世以无忌惮相高 高:以……为高。 C.古人姓氏,道听未审 审:仔细。 D.作《续师说》以谢之 谢:道歉,谢罪。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句读之不知 B.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 其出人也远矣 C.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 作师说以贻之 D.羲老而失学 吾尝跂而望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17.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 事 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注]露布,传递军事捷报的帛制旗子。垂衣,即垂衣而治,称颂帝王无为而治。边筹,安边之策。 1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用叠词“微微”写出湘山在晴空下隐约淡远之貌,别有韵味。 B.第二句叙事,叙述了诗人整日流连江头,陶醉于美景、至晚方归的情状。 C.颔联“两关”代边疆,“三殿”代朝廷,整联表现国家内外交困的处境。 D.本诗以写景落笔,以写景作结,避免感情的一味直抒,增添了蕴籍之美。 19.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绵延不尽的乐声之美。 (4)陶潜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摆脱束缚,终于返归自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评卷人 得分 六、名著阅读 21.《边城》中描写的民俗有:端午节穿新衣,喝雄黄酒、看龙舟竞赛和__________;中秋节________;提亲的车路、马路;新年的_____________等等。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22.鲁迅的作品《药》采用了“明暗双线”的结构,分别是哪两条线索?这样设置有怎样的作用? 23.举两个例子分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评卷人 得分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七、语言表达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①________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___________ ,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压力产生的时间点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评卷人 得分 八、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蹭”原有摩擦之义,生活中难免磕磕蹭蹭。如今,“蹭”又有了新含义,成为很多人的喜好。蹭流量乐在其中,蹭热点乐此不疲,学知识可蹭课,沾口福则蹭饭。蹭中见人情,蹭中见世态。你对生活中的“蹭”有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 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选出正确的答案。本题中要求选出不是出自小说集《呐喊》的一篇,D项,《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中第一篇。故选D。 2.B 3.B 【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本题中八个成语意思分别是: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第一空语境根据词语“迁徒盛举”我们可以确定迁徙的规模巨大,应选波澜壮阔;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第二空指动物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故选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第三空指专家们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应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第四空指故事吸引人,故选引人入胜。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本题中,A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的说法,介词“通过”不能同后面的“作为参照”搭配。 C项,错误在于“辨析”不能同“方向”搭配,只能说“辨别方向”。 D项,错误在于“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和“辨识方向”的说法。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认真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从而散心消遣,获得慰藉”表述错误。原文说“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故选C。 5.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本题中A项,骤,解释错误。正确解释为:骤,屡次得到,译文为:(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 B项,披,解释错误。正确解释为:披,拨开,译文为: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 C项,曾,解释错误。曾,竟然、简直,译文为: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竟然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故选D。 6.D 7.C 8.A 【解析】 6.本题考查理解概念含义的能力。属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 D项,“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说“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可见选说道义和生命一样珍贵是不符合文意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意的能力。储备常出现问题有助于快速做出判断,选项常见病症:时态有误,空间错位、遗漏信息、判断绝对、程度或范围有变、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逻辑问题。本题中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C项,“《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张冠李戴,结合原文第2、5段内容可知,本项错在于:“专诸、豫让”是《刺客列传》中的刺客,而不是《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注意两部书“狭义之士”的区别,不能混淆。 故选C。 8.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中 A项,“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一句说法错误,根据文中第二段有“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可见选项表述太绝对。 故选A。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9.C 10.①立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心系社会,探求真理。②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广博学习,注重方法。③形成了重视社会实际的思想方法:关心世事,经世致用,④初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或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几番游学,深入社会生活。⑤培养了关心时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订阅书报,风云在胸。 【解析】 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本题中 C项,“毛泽东重视社会实际,不仅常对同学们讲,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而且耳濡目染,手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表述错误。文中的表述是“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可见,选项内容杂糅了信息,“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并非毛泽东对同学们讲的内容。 故选C。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探究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湖南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而所谓“为后来投身革命储备的能量”,其实指的就是关于思想方法、人生志向、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工作方法等等。根据文本第一段“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可以概括为①立下了正确的人生志向:心系社会,探求真理;根据文本“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以及“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可以概括为:②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广博学习,注重方法。根据文本“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可以概括为:③形成了重视社会实际的思想方法:关心世事,经世致用;根据文本“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可以概括为:④初步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或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几番游学,深入社会生活;根据文本“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毛泽东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概括为:⑤培养了关心时事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订阅书报,风云在胸。 【点睛】 现代文阅读客观选择题常见的错误类型有: 1、无中生有:即题目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出现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出现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找到相关依据。 2、混淆范围 :命题者经常故意删掉原句的有关部门部分,使选项与原文对应句相比,或扩大了表达的范围,或扭曲了意义内涵。 3、夸大其词 :这种设题,或在范围上将原文的部分变为全部,或在程度上将原文轻的变为重的。 4、正反混淆 5、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 6、以偏概全 :故意缺漏某一方面的内容,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第10题A项也属于这一类型。 7、张冠李戴 :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8、由或然推出必然 :这种错误,原文用了“可能”“可以”“能够”“也许”等词语,而推断中常常用了“必定”“必将”“一定”“定然”“定要”等词语,因而造成了错误。 9、由未然推出已然 :也就是原文中表达事物的可能性,在选项中当成了现实性来表述;原文中的预测,在选择项中却当成了事实。 11.D 12.(1)太阳土是神秘的复杂的。太阳土是晒了很多年的老土,包含着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它的生成是复杂的。(2)太阳土是神奇的有灵性的。太阳土能安慰肠胃,是乡上的根,是乡土与生命的链接。(3)太阳土是纯洁的神圣的。太阳土是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上,是水土里积淀的祖先的根。 13.(1)对母亲殷殷关爱的感恩(2)对乡土的深沉的依恋(3)对乡土里所包含的根文化的追寻与反思。 【解析】 1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角度有:内容、主旨、结构、手法等多方面。 “本题中 D项,“因为太阳土的生成非常复杂,既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民的钱币和陶瓷”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④段“‘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第⑤段“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第⑥段“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第⑦段“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可知,“太阳土”水有着说不清的味道,原因繁杂,原文也没有明确指向,题干因果逻辑不成立。 故选D。 1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结合文中对相关对象评价或描述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加以概括,分点陈述。本题中,请简要概括分析本文描写的“太阳土”有哪些特点?根据原文第③段“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第④段“‘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第⑥段“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第⑦段“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可知,“太阳土”是神秘的、复杂的;根据原文第⑧段“可它确有安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第⑩段“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第⑪段“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可知,太阳土能安慰肠胃,是乡土与生命的链接,是有灵性的;根据原文第⑩段“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的根”,第⑪段“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泥土变得纯洁而神圣”可知,太阳土是纯洁的、神圣的,是水土里积淀的祖先的根。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1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探究能力。解答时,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理解文本的内容,充分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理解作者寄托在描写对象中的感情。本题中,要求对“太阳土”的介绍和回忆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根据原文第①段“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第②段“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我每天喝它几次”,第③段“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让我带的东西。我带着它上路,母亲添了些安慰,我也少了些惧怕”,第⑧段“就像母亲抚摸了我肚子,肠胃会舒服起来”可知,“太阳土”代表了母亲对“我”的殷殷关爱,在作者的叙述中,寄托了作者对母爱的感恩之情;根据原文第④段“‘太阳土’是老墙下的土,是太阳晒落墙上的灰土”,第⑥段“一撮土来自一片土地,一撮土里有世代村人”,第⑩段“想来乡土里有‘地气’,有母亲的‘气血’,有出生在这块地上的生命的根。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的根”可知,“太阳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依恋之情;根据原文第⑥段“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第⑩段“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第⑪段“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大地上的生命倒下,也包括我的祖先,一切都入土,化作养育万物的圣洁的泥土,化作了水、草、树、麦、禽、布等供人吃穿用的物质。也在阳光、空气、水的烘烤、氧化、洗涤下,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可知,作者对“太阳土” 的情感里包含着对乡土所承载的根文化的追寻与反思。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和主旨、艺术特色等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妄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14.D 15.C 16.A 17.(1)(何北山)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 (2)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默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解析】 14.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D项“谢”翻译错误。“作《续师说》以谢之”译为“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所以可以推断“谢”译为“推辞”。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A项,“之”第一个译为“助词,的”;第二个译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其”第一个译为“哪里,难道”;第二个译为“那”;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C项,两句话中的“以”都译为“来”; D项“而”第一个译为“表并列”;第二个译为“表修饰”;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中,A项“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表述错误。正确表述是“ 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从师者及为师者都过于草率。故选A。 1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关键词:苟,如果;以为,认为;虚,空着;以,来;学者,有学识的人;坏,败坏。(2)关键词:守,默守;而已,罢了;非,不是。 【点睛】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翻译: 哎!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做老师的人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啊。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学生)有疑惑(他)却不能解答,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而过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的人,竟还比不上儿童的老师,能教给他们句读的方法,(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样的人,把那些实际的技艺技术传授学生。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既然没有什么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学生)不关心他,(老师)死了(学生)不替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于是就认为古代的老师教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让老师传授道理,(却)比不上儿童的老师、巫医、乐师、百工等人,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当今世上把无所忌惮当作高明,代笔的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知识浅陋的读书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考察清楚,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世上已经没有孔子了,自己就不应当在学生的行列。大概(世人)不只是把做学生当作羞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当老师的风气,就像是人具有着贼心,我(反而)只担心它会流传下去啊。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他的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在(他的)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就一定站着,进出拜见(石守道)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所以(以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曾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做老师的风气从自己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老师的名声而不去做,他慎重得像这样啊!(而)我年纪大了并且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成为我的弟子,各位只是因为刘先生过分盛情的推荐夸奖而白白地久等,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 18. B 19. 要点:(1)对国运的失望与担忧;(2) 对归隐的期望(或对时政的不满与愤激)。 【解析】 18.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B项,“陶醉于美景”错,应为心情郁闷醉酒而归。此诗首联以景起兴,湘山景色与江头独醉恰成对比,隐含着诗人为国家命运担忧的痛苦与无奈。故选B项。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尾联将时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黄昏秋风、乱草萧瑟的秋景,加上一双本无心机的白鸟避人远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写照。分析时注意抓住尾联的“秋草乱”“白鸟避人飞”进行分析,从这些关键词来看,再结合全诗,可以看出诗人对国运的失望与担忧,对战乱的烦闷和对归隐的向往。 【点睛】 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20.(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无以至千里。 (3)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4)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5)士不可以不弘毅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峥嵘,稠,至,袅,缕,樊,返,弘毅。 21.赛后水中捉鸭子 青年男女对唱传情 锣鼓喧天、舞狮子龙灯、燃放烟花爆竹(写出一点即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把握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联系文学名著的内容,概括出正确的答案。本题中《边城》中描写的民俗有哪些?1、在《边城》里,作家对端午节作了详细的描绘:端午节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之一。小说中描写几个端午节,大篇幅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和盛况。第三节大篇幅写了当前的端午节盛况。文字主要突出了端午节的盛况和热闹,重点是习俗:这一天,边城人皆穿新衣,吃鱼吃肉,全家到河边看划船,有身份的人也都在看热闹,赛船时的配合、鼓声、鞭炮,岸上人的呐喊助威,领赏,庆祝胜利的五百响鞭炮,赛船后泅水追鸭子,赛船下水的仪式。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第一个端午节。写了观看赛船的人多拥挤,翠翠也因此初识二老傩送。第五节开头又用较多篇幅写了两年的端午盛况,并补叙上一年端午节赛船情景。但前面的端午再热闹,对翠翠而言,却不如初识傩送的那个端午经过的事情甜美;后面这个端午,翠翠本想以此再见傩送,却因爷爷以天保的婚姻试探而意兴阑珊。----虽只过三个节日,但热闹满足。2、中秋节时,男女成群唱,成群舞。年轻人利用唱歌向心上人表达爱慕之情。是歌使男女结合起来,这里没有金钱、门第观念,无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何等朴素自由而又浪漫的风情!《边城》里面,大老天佑走的是车路(托人说媒),得不到翠翠的芳心,可二老摊送走马路(月光下唱歌),只消一晚,翠翠梦中的灵魂漂浮起来了。从此以后,翠翠的心思就永远寄托在这云雀般的歌声中了。3、提亲的车路、马路;新年的锣鼓喧天、舞狮子龙灯、燃放烟花爆竹。 22.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吃血者和流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本结构的把握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联系文学名著的内容,概括出正确的答案。本题中要求分析鲁迅的作品《药》采用了“明暗双线”的结构,分别是哪两条线索?这样设置有怎样的作用?鲁迅的作品《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们对他牺牲的反应,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写出作者对群众愚昧麻木之痛,对革命者献身之悲,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本文采用了“明暗双线”的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通过此事件足见人们的愚昧;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夏瑜”是《药》中描写的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是"位勇敢的革命战士形象。因追求民主共和的理想而被处死。他有一定的觉悟及政治理想,他知道“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有着革命热情和大无畏精神。他被关在军里,还劝军头造反。然而对他的死却很乡人不理解,就连夏四奶奶对覃瑜的死也理解为是那些人坑了自己的儿子。而不是“杀害”,更可悲的是老拴用革命者的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可见夏瑜之死何等的悲哀。这样设置的作用是: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吃血者和流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 23.《边城》中的人物勤劳善良,纯朴可爱。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民俗乡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把握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联系文学名著的内容,概括出正确的答案。本题举两个例子分析《边城》中的人情美。侧重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分析。小说中的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如老船夫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在生活上、感情上对她无比关怀,尽力体谅。船总顺顺是一个为人和气,慷慨大方,能济人之急的人。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民俗乡风。 24.(1)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与肥胖有一定联系 (2)处于低谷的时候增加压力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比如本题,①处,由前面句子推断,主要内容为压力影响糖皮质激素水平,关键词为压力。由后面句子内容可知,关键词为肥胖。而本句前面的“所以”一词,可以推知该句为得出的结论,即“压力与肥胖有关”。②处,打破节律,就是夜晚加班,夜晚糖皮质激素水平相对低,加班压力增大,会变高,结合后面句子,可知答案为糖皮质激素水平低时。此类题往往还要注意字数限制,比如本题要求“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点睛】 “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写句子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等;(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5.例文1. 蹭伞记 “叮铃铃——”放学的铃声响了,我看着窗外瓢泼大雨,心里一片愁云惨雾,天哪,这么大的雨,我又刚好没带伞,这下怎么回家?怎么办呢?思来想去办法只有一个:蹭伞。 雨越下越大,我决定不能再坐以待毙了,准备厚着脸皮去“蹭伞”。我小心翼翼地挪到了一个同学身边,小心翼翼地开口:“这个……我没有带伞……我可以和你一起走吗?”我不敢抬起头来,心里七上八下的直打鼓:妈呀,如果没有蹭到伞,那我可就倒大霉了,千万要答应呀……“对不起,我也很想帮你,但是……”她面露难色,指了指手里那把伞,我这才发现那伞小得出奇,“你也看到了,我的伞太小了,根本不够遮两个人”。“哦……原来如此,打扰了”我恍恍惚惚,低下头极其不好意思地走了。 怎么办啊!乌云黑压压地罩着大地,夜色降临一般,闪电划出刺眼的光芒。我急得团团转,猛然瞅到一个人,一个平时人还不错的男同学,也顾不上其他,立刻冲上去问:“不好意思,你能把伞借给我吗?”“我的伞坏了。”听到这个回答,希望的火苗又一次被无情地扑灭了。心里只有四个大字:这下完了。连续经历两次的“蹭伞”失败,我已不好意思再去“蹭伞”了。难道真地要被这漫天大雨锁住,只能绝望地待到雨停吗?我一次又一次地在大雨前踟躇不进,心里一片茫然,好像世上的所有东西都被这场灰色的大雨洗刷得一干二净,只剩下孤独的绝望。一向自翊坚强得从不掉泪的我,却被这大雨急得掉下了眼泪。 当我正犹豫着对大雨迈出脚步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咦,你怎么还待在这儿?”我一回头,眼角的泪珠不受控制地掉下来。是老师!我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正欲开口时,老师却温和地笑了“想来你也是没有带伞吧,来,我刚好有两把伞,这把你就拿着遮回家吧。”太好了!我兴奋地接过伞,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得连连道谢。 阴沉的雨幕中,一个娇小的身影撑着一把亮黄色的伞,正蹦蹦跳跳地走出校园。我愉快地哼着歌儿,踩着欢快的小水花回家了,那把亮黄色的伞就像一束阳光照亮了我的心,来自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也像这阳光一样温暖明媚。我开心的想这把伞,可是蹭伞记录中最温暖的一次了。 例文2. 蹭书记 前不久,我家附近新开了一家新华书店分店。开业第一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光顾了,千挑万选才买下两本书。可是,两本书很快就看完了。寒假觉得无聊,有事无事总爱往书店跑。可我又不能每次都买书,再说,好书特贵,而且家里挣钱也不容易,所以我只好厚着脸皮去蹭书看了。 冬日的午后,暖阳煦煦地照在嵩溪上,折射出金色的光芒。我又装出一副泰然自若的神情,不慌不忙地走进书店。我在书架前踱来踱去,其实我的心里甭提有多紧张极了,七上八下的。这可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书店白看书啊!我的双眼贼溜溜地在鳞次栉比的书丛中扫描着。终于,我捞了一本曹文轩的《草房子》,选了个比较靠后的位子,弱弱地打量了一下四周围,只有散散落落的三四个人。这让我更不安了,我多么希望出现人头攒动、人来人往的情景,那样我至少不会太尴尬。不过,这种想法还没持续两分钟,我便被书里精彩的故事、动人的情节给覆盖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整本书读完,我伸了伸懒腰,猛地发现书店里只剩下了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书店老板倚在门边,打烊工作似乎早已准备就绪。我抬头望望屋外灰暗的天空,刚平静下来的心又开始忐忑起来。我匆忙合上书,怯生生地把它放回原来的位置,深吸一口气,踮起脚轻轻向门外走去。可是,当我越临近门口,越接近老板,就越紧张,我浑身发热,仿佛自己是一个千古罪人似的。我生怕她会责骂我:谁家的孩子,这么不要脸……我无法抬头,也无法想象,接下去的情景会让我有怎样的狼狈不堪。短短的一段距离,似乎成了我难以逾越的沟壑。马上就到门口了!老板突然开口了:“孩子,我看你看得这么入迷,所以没好意思打扰你。天色已晚,你妈妈一定急了。你要是喜欢看书,以后可以天天来呀!” 我走出书店的大门,路旁,橙色的灯光,暖暖地照亮了我回家的道路。书店老板那慈祥的面庞,亲切的声音,有如一股暖流,让我在这寒冷的冬天倍感温暖。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是抓关键词和关键句。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通过叙写来感悟和思考生活,想象、揣摩社会心理。题目信息量较大,需要考生进行梳理。本题的关键词是“蹭”,此字有本义与今义之别,提示了写作的视角;“蹭”在当下的具体体现,指出了可写作的内容;“蹭”反映的深层意蕴,引导了立意的方向。“观察”,则暗示了对人和事的细节描写的要求;“感受”,则要求写出自己的情感、体悟。“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蹭”,可能惊天动地、剑拔弩张,也可能潜流暗涌、悄无声息。“蹭”出的是思想和情感的火花,可能热烈,也可能矜持。如今,“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现象,考生要能根据题目提示,对不同现象进行分辨。“蹭”,有出于占便宜或不甘寂寞的心理,有源于对知识或美的追求等。“蹭”的起因不同,人们的表现往往各具情态,可以“见人情”“见世态”。无论是哪一种“蹭”,都要求考生能围绕“蹭”这一行为,运用细节、心理等描写,展开合情合理的叙事,写成一篇记叙文即可。 最佳立意:第一次蹭书 蹭电影 蹭空调 蹭课记 蹭流量 写作素材: 1、莎士比亚管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因此,对于热爱书的我而言, 书店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处"圣地”。因为实在不想在买书这件事情上总花钱,,于是,我常常去书店一一蹭书!然而,这一切可没有那么容易…… 2、前段时间, 偶然在新华书店里发现了一块“瑰宝 ”,一本文笔优美的小说集! 只可惜, 价格高得令找只能"望书兴叹"。它还非常厚,厚度有大约三厘米,要想一口气看完,只能囫园吞枣。唉!我只好一次一次分时间赶过来看。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隔三岔五频繁地来,站在门口的营业员仿佛都认识了我。 我一来,他们之前緩和的脸色倏地一变:我两手空空地离开,他们原本的满脸笑容刹那间烟消云散,变得乌云密布。善于察言观色的我立刻感觉了出来:哼!不喜欢我来.我就不来了!自尊心使我一时忘了那本书,,要知道, 我可是很在意别人对我的态度如何。 3、但,一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我对那本书越来越想念,一边不停地在脑海里将书中的故事继续编下去,一边急切地想看到真正的下一章节。终于,理智战胜了气愤,我重新走向书店,投入到那本书的怀抱,当我闻着书页散发而出的阵阵清香时,有一种久违的惊喜与满足,因而读得足那么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它就像一剂良药,让我忘记了一切的不愉快。但是,当我放下书,忽地又想起了营业员那抹冷谈的眼神。他们不是势利吗?为什么对一个爱书的孩子不能包容一些呢?那我就跟着那些大人一起出去!这样,营业员的眼睛就不会总往我这边看了。于是, 等我看完书, 就悄悄地躲在摆放成人书的书架边,伺机而动。看见谁准备离开了,我立刻若无其事地起身,假装恰好想走,心里却高兴地呐喊:“太棒拉!计划成功了!” 4、“啊!这个月的电费怎么这么贵,气死我了!”爸爸一进门就大叫道,“以后只有晚上能开空调,白天嘛,去蹭吧!”爸爸说完,我就开始抗议,对爸爸说:“我抗议,到印象城可要点时间呢。”“就是啊!”妈妈也说。“我不管,反正我公司里有空调,办法自己想!”爸爸根本不理会我俩的情绪。第二天,太阳像是发了疯,比昨天更热了,我头上的汗直往下滴,这时,一个坏想法在我心中产生了:偷偷开空调。于是,我来到了卧室,若无其事地拿起空调遥控器,假装在看书,并且关上了门,正当我兴奋地按下开关时,竟然发现空调好像一个在耍脾气的小女孩似的,就是不开,我连续按了好几下,还是没开,这才发现爸爸早有准备,把电源给拔了。现在,我虽然不想出门,但是为了空调,还是带上了正在刷朋友圈的妈妈走出了家门。 5、一出门,就仿佛听见了太阳公公在说:“欢迎来到了大烤炉!” 没走两步,我跟妈妈就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我跟妈妈互相搀扶着来到了公交站,看到了街上空无一人,估计全都躲进家里开空调了吧。等了好久,公交车还没来,好像也被这火辣辣的太阳吓得不敢出来了,就这样想着,车,终于来了!坐上了车,车上的空调并没有开,只有司机头顶上的一台电扇,公交车像一个年迈的老爷爷,慢慢地开往印象城。到了站,我们以一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往印象城里,可是,看着它近在眼前,但我们跑得几乎要倒下了,“终于到了。”我长呼一口气,和妈妈一起大步跨进里面,凉意瞬间在全身扩散开来,令人心旷神怡。在印象城里,我发现我俩的累已经消失了,只有阵阵凉爽。 6、我和妈妈说:“这儿真凉快!但走走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去看书呢!”“好呀!我也正想跟你说呢!”于是,我们走向三楼。来到了书店,看见里面到处都和我们一样蹭空调的人,有趴在地上看着漫画的弟弟妹妹,有坐在地上看手机的大人,还有坐在椅子上打盹的爷爷奶奶,还有靠在书架上看书的哥哥姐姐,我挑了一本书,坐在了凉爽的地板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而妈妈则靠在边上继续刷她的朋友圈。“嗨,走了,都七点多了!”妈妈这才把看书入迷的我叫“醒”来,我看了看表,立刻像离弦的剑一样冲出了印象城,等到我们满头大汗的回到了家,竟然看见爸爸在悠闲地看着电视,吹着空调,好不惬意。“怎么样?蹭空调顺利不?”爸爸问道。“非……常……愉……快!”我边喘气边说,想发怒,可家里的凉爽融化了我,我就趴在了沙发上,享受着,自家的空调窝真舒服! 作文结构: 记叙文大致有两种最常见的结构形式;第一种叫“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就是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第二种是“块状结构的记叙文”,就是指一篇记叙文可以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位,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是学生在特定场合——高考考场——易于把握的作文形式,也是易于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阅卷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的记叙文作文形式。本文采用的是线性结构把自己蹭电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首尾呼应,点明文章的中心。 【点睛】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 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