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1新闻类文本讲义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六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1新闻类文本讲义 (1)

专题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 新闻类文本 考情解读 学案引语 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阅读近几年全国课标卷 从未涉足,2017 年却以新颖的形式,即以非 连续性文本加图表的形式出现在高考卷中。 从选材看,文本针对一个社会热点现象或问 题,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采用几 则新闻组合的形式。文本既重视时代性,又 注重实用性。 从考查点来看,新闻类文本的考查主要分为 两个层级:一是“理解”,即理解“概念” 和“语句”;二是“分析综合”,即“筛选 整合信息”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 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 表现手法。从试题来看,难度不会很大。 对新闻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两道客 观选择题加一道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客观题 的命制与论述类比较相似,但也会有一些内 容的综合概括分析;一般涉及的是局部内容。 而主观题则一般从整体入手,尤其会把三、 四则材料综合在一起考查,同时也可能兼顾 探究这个考点。如何快速而准确的解答这三 道试题,是二轮复习的重要内容。要解决这 一问题,既需要考生有良好的心态和思维品 质,又需要考生整体把握全文,梳理出主干 信息,能够迅速锁定信息区间,用比对法选 定答案。二轮复习重在强化对此类试题特点 的把握,能够较准确而迅速地解答试题。 解构真题 引领规范 类型一 理解分析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2011 年 1 月 1 日 8 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 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 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 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 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 中国纪录片 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2011 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 71 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注] 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 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 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 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 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 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 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 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 年中国纪录片 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 频道已经以 34 种语言转播至全球 166 个国家和地区逾 2 亿 9 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 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其 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 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 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 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 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 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 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 播出特点为 四大主体内容 六大主题时段 B.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 节目制作方式 以央视自制为主 C. 美国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 ――→ 提供节目给 有线电视系 统运营商 D. 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 ――→ 提供片源给 国家地理频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 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 度的基本情况。 C.2011 年,在 71 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 男性、45~54 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 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 的不同。(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梳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新闻类文本阅读设题基本就是以下几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作者 观点等。 (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3)概括说明两个地理频道在直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2.研读试题 细致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选项 原文比对 分析 A.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 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 B.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 品节目数量众多。 — C. 美国有线 电视节目 提供商 ――→ 提供节目给 有线电视系 统运营商 ――→ 拥有并运营 有线电视系统 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 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 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 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 — D. 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 ――→ 提供片源给 国家地理频道 ――→ 节目制作后 传送给 电视观众 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 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 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 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 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 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 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 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提供片源的不仅 仅是“美国国家 地理电视公 司”,该处以偏 概全。 答案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选项 原文比对 分析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 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 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 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 式。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 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 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 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 誉度。 A.“已然”变“未然”,原文 “以主题化、系列化……”。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 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 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从图表中显示的性别、年龄和 学历三项数据,能够了解央视 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 基本情况。 — C.2011 年,在 71 个大中城市 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 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 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 岁以及高中学历。 从图表内容来看,男性占 60.3%,45~54 岁占 23.5%, 高中学历占 34.5%。 —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 从图表来看,并不是随年龄增 D.表述错误。由材料二的图表 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 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 地攀升。 加集中度攀升的,55 岁以上 的在下降;也不是随学历增 加,集中度的比值在攀升。 可知,55 岁及以上人群的集 中度的比值有所下降。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 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 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 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 的问题。 原文没有相对应的内容。 E.无中生有。 答案 BC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直播运营模式方面 的不同。(4 分) 参考答案 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 地;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两种制播运营模式的不同,先要在文中找出分别介绍两种制播运营模式的文段, 然后比较分析,对二者的不同进行概括。由材料三可知“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 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由材料四可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播运营模式如下: 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 费用……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类法总结 设问方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不同(作用)。 答题思路 客观题 1.审题干明方向。首先审准每个选项内容,尤其注意其中的一些修饰限制语。 2.搜信息抓内涵。找到题干、选项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的区间,从本质上理解、界定原文所表达的 内容,排除修饰词的干扰。 3.比题文定答案。全方位比对选项内容与原文相关内容,看是否有转述错误;并将选项内容与题干 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主观题 1.通读几则材料,理解几则材料的报道内容。 2.根据题干要求,找出各自的针对性内容。 3.组织语言做出答案。 核心要点 比对选项,要注意以下几种词语: 1.说法绝对的词语(如“肯定”“必须”“一定”等),看它们是否在表述上说法绝对。 2.范围词(如“都”“所有”“全都”“大多数”等),看它们是否有扩大或缩小范围的问题。 3.程度词和时间词(如“或许”“大概”“也许”“可能”“已经”“将来”等),看它们是否混淆 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4.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偷换概念。 类型二 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 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 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 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 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 300 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 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2017 年 4 月 5 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 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 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 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 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 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 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 “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 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 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 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梳理 1.明确考点 辨别要求 题干的要求是“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从这个要求来看,并没有对区间加以限定, 也就是说,该题的答案应该从两则材料中寻找。并且在题干中明确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所以做答 时,只需要对材料简要概括,不需要分析或探究。 2.研读文本 细致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该试题的答案是遍布在两则材料中的,而关于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材料一主 要是从居民的角度来说,而材料二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找准了这两个方向,再细致寻找相关的答案。 在材料一中内容主要体现在图表中,从图表的内容可以看出,居民在认识和实践方面都存在问题或不足, 认识不足,分类的方法掌握得也不好,由此可以概括出: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 良好习惯。而材料二中有: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 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由此可以对要点加以概括:从政 府来说,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3.依据模板 构成答案 ①从……来看(来说)…… ②从……来看(来说)…… ③从……来看(来说)…… 4.组织语言 做出答案 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 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失分剖析 现场答案 失分剖析 得分 答案一:①政府进行大力宣传,让垃圾分 类深入人心;②政府对垃圾分类搞得好的 进行奖励,以提高居民的积极性。 该答案的“创造性”很强,脱离了文本的 限定,不符合此类试题的要求。 1 答案二:①政府要完善处理设施;②建立 配套系统;③制定奖惩措施。 该答案只着眼于政府,忽略了居民个人。 2 类法总结 答题思路 一审准题干定方向。先审读题目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 ↓ 二明确方向定要点。明确答题方向之后,要理清答题的要点。 ↓ 三组织语言定答案。理清答题要点之后要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核心要点 概括要点时要注意:此类试题找准答题方向之后,要对有效的材料应做如下加工:或分解,或合并, 或概括,语句不完整的添加完整,没有条理的使之有条理,表意欠明确的使之明确化。要有效利用文中的 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要点中的关键词语和主要意思就在原文中,我们应牢牢抓住,进行提取、剪接、 重组,切忌照搬,以复述代替概括。 强化训练 提能增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23 岁的大学毕业生李文星通过网络招聘平台求职,却疑似陷入天津静海的传销组织,几次向 亲友借钱后离奇溺亡。这则悲剧近日被广泛关注。但李文星并不是唯一陷入此类传销困境的大学生。 民间反传销人士李旭告诉财新记者,据其多年观察,被骗进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家庭背景都难称佳, “比如专科学校毕业”“在县城长大的”。因为毕业后找工作难,被骗几率较高,“大学生也缺乏防范意 识,容易相信人”。 公开资料显示,大学生因身陷传销被殴打至死,失踪、去向不明的情况并无不见,也有大学生身陷传 销执迷不悟。还有一些则通过私下“贿赂”成功逃脱,或被亲人、警方解救。 (选自“财新网”2017 年 8 月 4 日) 材料二 传销人员发展下线构成 (选自《传销调查报告》) 材料三 此前,接连两个年轻生命因传销而逝,天津提出决战 20 天,彻底清除全市非法传销活动。 两天来,天津已出动警力 3000 余名,排查村街社区 621 个,发现传销窝点 420 处,清理传销人员 85 人。 传销及传销组织的危害性尽人皆知,但传销活动却在一些地方长期存在,这朵“恶之花”不仅在天津 野蛮生长,其他地方也是屡禁不止。相关部门对传销活动的漠视甚至纵容,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李文星殒 命之前,不管是传销活动高发的天津静海地区,还是其他一些“重灾区”,当地政府部门既缺少主动作为 的积极性,也没有形成一套常态化查处机制,未雨绸缪的防范机制更是阙如。 从天津打击非法传销活动两天来取得的成效看,传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传销危害的漠视,是对传 销放松警惕,是行动上的纵容。可以说,打击非法传销活动,政府部门尽心尽职尽责是关键所在,但彻底 铲除传销这朵“恶之花”,不能仅靠“运动战”。决战 20 天后,相关部门还要不放手、不放水、不放过, 深入摸底、研判,聚合各方力量,借助流动人口管理、房屋出租备案登记等手段,建立起打击非法传销的 有效机制,从街区摸查、日常排查开始,用驰而不息的行动打击已有的传销组织,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 让非法传销无处遁形。 (选自《南京日报》2017 年 8 月 9 日) 材料四 传销进入中国 28 年,渗透区域广泛,还被分为“南派”“北派”,经过近二十年的打击, 我国的传销顽疾仍然难以根治。根据反传销权威人士的介绍称,很多城市还呈现出“南北融合”的趋势,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销也呈现出“互联网+”的特点,网站、QQ、微信也已成为 传销发展的重要渠道,由于网络传销隐蔽性强、取证难更是加大了打击难度。 传销是社会的毒瘤,其“毒素”无孔不入地侵害着人们的精神和肉体。而且现如今还陷入了“打而不 绝反猖獗”的怪圈,一方面打击遣散效果不明显,导致后来者前仆后继、执迷不悟;另一方面,执法人员 主动性不足,“明知山有虎,放虎归山头”,从而也导致了部分百姓求助无门。打击非法传销还需政府层 面出重拳,完善立法、依法严惩,建立打击传销长效机制,同时加强行政监督、管理水平和政府部门协调 联动,调动社会力量、建立通报奖励机制等手段。 对于“深度洗脑”的传销人员要加重行政处罚,形成震慑力,同时加强教育改造、思想解救等“反洗 脑”举措,让其充分认识到传销的危险性,以防止重蹈覆辙。而针对尚未受到传销洗脑的人群更不可掉以 轻心,从目前的现象来看,传销活动已有向大学生、公务员等拥有一定知识和辨识能力的人员倾斜的趋势。 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推进宣传和预防工作,加强群防群治,营造全民参与的反传销氛围,同 时加强对正确价值观和金钱观的树立和引导,不留给传销组织生存的土壤。 (“搜狐网”2017 年 8 月 8 日)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来看,23 岁的大学毕业生因网络求职陷入天津静海的传销组织,最终却离奇溺亡,这一 悲剧被广泛关注,但这并非个例。 B.从材料二来看,传销杀熟,骗亲戚和朋友,发展的都是自己身边最亲最近的人,到头来是对整个 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破坏。 C.从材料三来看,天津在彻底清除传销活动中,两天发现了传销窝点 420 处,清理传销人员 85 人, 可见非法传销还比较多。 D.材料四介绍了治理非法传销活动势在必行,因为大学生和公务员已经开始搞传销,这说明全民传 销的形势非常严峻。 答案 D 解析 “全民传销的形势非常严峻”属于无中生有。 2.下列针对四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大学生虽然学历水平高,但有些家庭背景不太好,工作难找,缺乏防范意识,所以被骗的几率比 较高。 B.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学历水平越高,越容易受骗,因为公开资料显示,大学生身陷传销执 迷不悟的有很多,失踪和逃脱的占少数。 C.打击非法传销活动,是一个持久的任务,不仅要斗勇更要斗智,让传销活动没有生存的土壤,让 这些组织无处遁形。 D.传销在我国发展 20 多年,不仅有派别,而且还出现了融合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传销远 远超过了传统的传销方式。 E.第三、四则材料所谈的问题相同,主要针对政府各部门在打击传销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来谈,认为 政府没能尽心尽职尽责。 答案 AC 解析 B.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不出学历水平越高,越容易受骗;并且材料一并没有说执迷不悟的有 很多;D.“网络传销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传销方式”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网站、QQ、微信也已成为传销发 展的重要渠道”;E.“主要针对政府各部门在打击传销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来谈,认为政府没能尽心尽职尽 责”不当,主要谈的是政府应该如何去做。 3.非法传销为什么能长期存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些人的防范意识不强,给违法者提供了可乘之机。②相关部门对传销活动的漠视甚至纵容。 ③政府部门无论是主动作为还是常态化查处机制缺乏,还有就是防范机制也不完善。④宣传工作和预防工 作不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的能力。非法传销为什么能长期存在,可以从不同对象入手, 材料一主要针对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差来谈,所以由此可以概括出一点。材料三和材料四则主要从相关部门 及政府部门来谈,也可以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昨天,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简称“中制协”)授权法务委员会发表声明,首次明确将《美 人私房菜》收视不佳归结为“制作方没有购买收视数据,结果这个一直在全国排名前 5 的优质播出平台, 一夜间掉到了第 22 名”,并借势声讨“收视率俨然成为评价中国电视剧优劣的唯一标准。收视高不论真 假就可以领奖杯、拿奖金,获得高收益、高赞誉;否则便一败涂地”。 这份声明痛揭收视率造假黑手并未止于此,而是进一步揭示了“黑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是“共谋”的 事实。据调查,目前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攀升至每集 30 万元至 50 万元人民币。以全国排行前 20 家卫视 频道每年播出 13000 集电视剧计,全年有 40 多亿人民币被这股黑势力非法窃取。 (节选自 2016 年 12 月 13 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二 近日,中制协发表声明表示,针对我国电视剧市场上购买、播出电视剧业务中存在的收视率 造假现象,将坚决打击造假行为,努力打造电视剧播出新环境。 收视率调查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的,并非电视节目优劣的评价标准。但是在我国, 一些电视台广告部为争夺广告资源,开始收视率造假行为,之后愈演愈烈。 (节选自 2016 年 12 月 19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电视剧收视率造假现象由来已久,主管部门多次开会研究解决相关问题,但收效甚微,该现 象依然呈不断蔓延之势。 本着“打铁先要自身硬”的原则,中制协在《关于坚决抵制收视率作假的自律承诺书》中说:今后凡 我会会员单位参与收视率作假,一经查实立即列入企业信用黑名单,通报全行业。情节严重者依据协会章 程给予开除会籍处分,并报告政府主管部门,建议取消其电视剧经营制作资质。承诺书要求全体会员坚决 与收视率作假现象作斗争,有责任向法务委员会提供线索和证据,全力配合调查。与会的会员单位均表示 响应协会倡导,并在这份承诺书上签了字。 中制协会长尤小刚表示,“我们也同时希望,国家尽快建立收视率调查的大数据系统,采用统一的、 合理的、有效的收视率调查方式,让中国电视剧制作者能一门心思地提高电视剧的质量,真正让电视剧凭 质量说话!”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4 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收视率仅仅是一项效果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多少人看了某节目或频道、看了多长时间等 情况。然而,除节目本身因素外,收视率还受时段、编排等因素的影响,仅凭收视率高低无法判断节目质 量优劣。况且,观众的观看感受多样复杂,收视率的冰冷数字无法判断观众是“身心愉悦”还是“边看边 骂”。其实,业界对收视率能否真实可信地反映电视台和电视节目收视情况的质疑由来已久。收视率造假 一事只是再次提醒我们,不应将收视率当成判定电视台和电视节目优劣的唯一标准,业界亟须出台更专业、 科学的电视评价体系,引入多方面的评价机制,在收视统计领域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更多的收视 统计机构加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维护客观公正的收视评价体系,建设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 收视率造假的问题关键不只在收视率这个衡量标准本身,还在于电视从业者的态度。电视行业片面追 求收视率的不良风气,导致明星价格虚高、内容同质化、审美价值取向低俗等问题屡见不鲜,已经伤及电 视产业的肌理。与其饮鸩止渴,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行业规范,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钻空子进行 收视率造假上,电视从业者不如潜心研究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在市场容量下降的情况下开拓综艺节目、电 影和网络剧等新空间,提高好剧、好节目的收看效率。 (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25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中制协发表声明的内容,首次对变味的“收视率”开战,揭示收视率造假这种“黑 产业链”给黑势力带来的丰厚利润等。 B.材料二揭示了有些电视台的广告部为了争夺广告资源而愈演愈烈进行收视率造假这一现象,并表 明了中制协将对收视率造假行为实施打击的态度。 C.材料三介绍了中制协倡导的《关于坚决抵制收视率作假的自律承诺书》的部分内容,同时要求中 制协会员明确自己的责任并自觉抵制与杜绝收视率造假。 D.材料四介绍了收视率的相关问题,分析了收视率造假的危害,希望业界建设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 并点明电视从业者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等。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等的能力。A 项,“首次对变味的‘收视率’ 开战”错误,原文是“首次明确将《美人私房菜》收视不佳归结为‘制作方没有购买收视数据……’”。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材料意思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主要使用数据和事例说话,文中列举的一系列数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读者更直 观地了解电视剧收视率造假问题的严重性。 B.材料一使用了“黑手”“黑产业链”“黑势力”等词语,“黑”字明确指出了收视率造假的行为 性质以及中制协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的决心。 C.材料一、二介绍了电视剧市场上制作方、播出方在制作、购买、播出过程中购买虚假收视率的行 为以及中制协营造电视剧播出新环境的决心。 D.材料三用“打铁先要自身硬”的俗语说明中制协要求协会会员签订“承诺书”做法的重要性,也 侧面反映了收视率造假行为的蔓延之势。 E.材料四是时评类文章,分析了涉及收视率的多个方面的问题,比如第二段就从行业的角度分析片 面追求收视率给电视产业带来的伤害。 答案 BE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A.“主要使用数据和事例说话”错,主要 是使用数据。C.“电视剧市场上制作方、播出方在制作、购买、播出过程中购买虚假收视率行为”错误, 材料一中有“制作方没有购买收视数据”,这说明购买虚假收视率应该是制作方的事情,播出方不购买收 视率。D.“中制协要求协会会员签订‘承诺书’做法的重要性”错误,“打铁先要自身硬”主要说明中制 协协会会员“自律”的重要性。 3.为什么收视率调查不能作为评定一部电视剧好坏的标准?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收视率调查不是电视剧节目的评价标准。收视率调查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的。 ②目前的收视率调查不是最有效的。国家没有收视率调查的大数据系统,没有统一、合理、有效的收视率 调查方式。③收视率不能真实可信地反映电视剧收视情况。收视率的高低除了电视节目本身的因素外,还 有很多外在的因素,比如时段、编排以及观众观看电视剧的心态等。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各材料中找出一些依据,如材料二中有:收视率 调查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的,并非电视节目优劣的评价标准。从材料四来看,也主要在 谈目前的收视率调查不是最有效的及收视率也并不能真实可信地反映电视剧的收视情况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 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 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 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 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 20 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 和实验校。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1 年 10 月 25 日 12 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 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 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 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 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 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 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 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 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 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 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附表:学校书法教师配备情况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 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 学校书法教师。 [摘编自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 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 年 1 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 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 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 对全省 35 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 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 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学科的学 科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学科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 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 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学科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 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 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 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 正落到实处。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2017 年 3 月 6 日)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息技术的发展 ――→ 削弱 学生书写能力 ――→ 导致 提笔忘字 等现象 B. 中小学学生书写 ――→ 表现 不工整、 不美观等 ――→ 原因 缺乏写好 字的习惯 C. 书法教师队伍 ――→ 现状 专职很少, 兼职很多 ――→ 措施 加强培训,政 策资金支持 D. 书法教育 ――→ 落实 建立严密 管理机制 ――→ 合力 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家庭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内容可知, “缺乏写好字的习惯”也属于“中小学学生书写”的表现之一,不能作“不工整、不美观等”的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有关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 亟须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分析了书法教育现状,但客 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 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 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E.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料一和材料三主 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 答案 CE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A.“迫在眉睫”于文无据;B. 材料二没有抽样调查数据而是问卷调查数据,材料一的分析“客观性略为欠缺”错;D.没有显示“中小学 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②提高书法教师 地位。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③提高学科地位。建立书法学科 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④寻求社会支持。与书法团体、少年宫等合作,聘请并培训有专长的人员担任 学校书法教师。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探究)。本考点主要考查探究 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群 体,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到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对此,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 LinkedIn(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 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观察。领英的数据显示,在 2006~2015 这十年间,公 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 53%。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 0~3 年的公务员占到了 37%,工 作 3~6 年的公务员占到了 23%。 如今,公务员群体由体制中到市场中的职业发展轨迹已不再是少数。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让公务 员这个群体越来越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同时,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也加强了公务 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分别为:金融(12.7%)、法律/会计/咨询(12.2%)、 政府/社会组织(11.5%)、互联网(9.6%)、房地产/建筑(8.9%)。房地产、金融等热门行业受政策法规的影 响较大,这些行业更需既懂政策、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帮助企业更顺滑地遵从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 政策。以往公务员从体制中“走出来”,通常会选择与之前经验高度一致的行业。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 和人脉,公务员可在这些相关行业里表现得如鱼得水。但事实上,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 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领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其中科员高达 53%,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分别以 18%、13%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槽,在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在对已经跳槽的公务员群体的追踪中,领英的数据显示,处级干部转型后,在市场化的职业环境中晋 升总监及高管的比例最高。同时,正科级干部担任经理、总监的人数较多,而科员多以从事初级职位为主。 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 (“光明网”2016 年 6 月 21 日) 材料二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 年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 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6 年春节跳槽人群最活跃的竟然是公务员,跳 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又是喜是忧? 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 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 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 有利的,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 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 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 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 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人民网”2016 年 5 月 27 日) 材料三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6 年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其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抱 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房地产、金融 等行业。 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的因素,但他 们这个群体当下所作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 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正是为了使经济 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有人出来“闯一闯”,而从以 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有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 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不可小视。 (《苏州日报》2016 年 6 月 28 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的“公务员跳槽”这一问题,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社会原因促使公务 员到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B.材料一认为公务员的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这是他们在热 门行业中能够如鱼得水的优势所在。 C.材料二和材料三均在文章开头部分对“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事实进行了简要叙述,这是新闻评 论通常采用的结构,体现出评论的效率性。 D.材料一表明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跳槽公务员是认可和接纳的,因此材料二对“公务员跳槽”引 发的问题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答案 D 解析 D.强加因果。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三家媒体发布关于“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的背后,是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这说明三 者作为国家的喉舌,均具有政治敏感性。 B.相对而言,材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最强,而材料二、三 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 C.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 “公务员跳槽”这一事实。 D.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 确切,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E.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是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谋求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门行业 中就业以追求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答案 AD 解析 B.“略逊一筹”不妥;C.“夹叙夹议”“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看待”均不妥;E.“都关 注到”以偏概全,材料一没有关注。 3.阅读材料三,请指出它与材料二在对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上的分歧。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公 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歧:①材料二认为“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喜忧参半,突出了其在人才资源分配方面的好处 和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对其持谨慎观望的态度。②材料三对这一现象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正 常现象,是人们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行为,是人才资源活力释放的一种方式。 看法: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肯定。②虽然这一现象会造成一些 负面影响,如会影响公务员队伍建设等,但也应看到这一人才流动现象是政府、市场、社会、个人能力及 选择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希望在政府严格监管下,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让这一现象向好的方向发展。 解析 关于“分歧”,主要针对两则材料对于“公务员跳槽”持不同的态度,材料二是喜忧参半,材 料三则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关于看法,也可以辩证地看待,不盲目否定或肯定,客观地看待,并且提出自 己的希望等。 适考素能特训 时间:40 分钟 分值:40 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2 分)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 “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 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 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 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 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 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 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 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姝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 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 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 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 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 “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 “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 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 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 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 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 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 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 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 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 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 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 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 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 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 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 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 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 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引发人们对诗词教 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 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 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 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 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 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 人们的思考。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的能力。B.“第一、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 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 法;C.“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 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 初衷。 (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 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 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 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 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每点 1 分,共 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关于“诗词大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三则材 料中提取相关的直接信息,然后分类加以概括。如材料一中有“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有助于 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还有“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 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 和远方”,这些可以概括出“诗词大会”的作用。材料二中有“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 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还有“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等。材料三中 有“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等。只要能够体现“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 目的意义或作用即可。可从对人、社会生活、文化影响方面分类概括。需注意的是材料三还有节目的展现 方式、应试思维、孩子的精神生活方面的内容,这些让人思考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试题。(11 分) 池上早秋①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 ①825 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 36 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 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答案 CD(选 D 给 3 分,选 C 给 2 分) 解析 C.分析了景情关系,并对所运用的手法进行鉴赏,其中“动静结合”错误,应当是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表面写蝉、柳,实际上暗寓诗人数十年沧桑之感;D.“在格调上颇为相似”,说法错误,因为 本诗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感:尾联表达了作者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3 分) 作用: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3 分) 解析 本题在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一考点的同时,还考查了考生鉴赏诗句对表达“思想情感” 所起的作用。作答时,最全面的答题方法是,首先,根据原文诗句的字句、注释等信息,答出具有何种情 感;其次,答出诗句在全诗中的结构意义,对抒发情感所起的作用。本题抓住“何必更愁苦”来理解其感 情即可。 白话诗歌 秋水满池,碧波荡漾,有荷花点点,菱芰片片点缀其中。清早的凉爽生于北面的栏杆,残阳在东篱边 落下。喝饱了露水的蝉不愿鸣叫,风吹落柳叶显得有些衰败。到这里已经二十年了,何必再生悲愁呢? 三、语言文字运用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2017 年 1 月,50 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 沓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 ②在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名人”辈出,而过去要成为名人必须在某一领域出类拔萃,才 能通过薪火相传....、书籍记载等方式广为人知。 ③市面上的防霾产品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但是经科学研究证明,许多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产品纯粹 是无稽之谈....。 ④他读了青年作家郝景芳的获奖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后,掩卷沉思,惊觉人生如梦,白云苍狗....,因 此不必有太多执念,要学会放手。 ⑤自己成了官员,说话语气就开始硬起来,办事胆子就开始大起来,如果此时没有警觉,等闲视之....这 些事情,离犯错误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A.①⑤ B.②③ C.①④ D.②⑤ 答案 C 解析 ①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合乎语境。②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 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这里望文生义,应为“口耳相传”。③无稽之谈:指毫无根据的说法。 使用对象错误。④白云苍狗:本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合乎语境。⑤ 等闲视之:指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不予重视。不能带宾语,句中使用错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 A.微信、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一大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与功 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 B.目前,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代际传承,在文化部等多部门的努力下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 五年保护计划》。 C.我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 4 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 用户单位使用。 D.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 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答案 A 解析 B.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C.句式杂糅,把“发射了”改为“发射的”;D.语序 不当,关联词“尽管”应放在句首。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准确、得体的一项是(3 分)( ) A.保安师傅老王说:“校长,您家父..来了!” B.劳驾..您把桌子上的红色小提包递过来! C.这里条件简陋,但没关系,我会海涵..的! D.刘娟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活动中,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答案 B 解析 A.“家父”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此处用于称呼别人的父亲,不恰当;C.“海涵”是 敬辞,指大度包容(用于请人原谅时)。此处误用作谦辞,不合语境;D.“芳龄”指女子的年龄(一般用于 年轻女子)。此处是询问“老奶奶”的年龄,使用对象明显不得体,可改为“高寿”。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倏忽间,林木疏朗处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清晰可辨,那 汩 汩 的 水 声 好 像 响 在 别 处 。 风 过 树 林 , 树 叶 哗 哗 作 响 , 茂 密 的 枝 叶 丛 里 又 显 出 一 汪 清 泉 , __________________,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 A.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溪流异常清冽 B.溪流异常清冽,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 C.溪流异常清冽,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 D.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溪流异常清冽 答案 D 解析 “一抹青黛”是写形,而“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是比喻泉的清亮。把“一汪清泉”比 喻为“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不恰当。这样可排除 A、C 两项。“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是写溪 流,应紧接“溪流”一句,故可排除 B 项。 三、名句名篇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 分)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事例,与大鹏鸟的“徙 于南冥”做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上有一副长联,其中有“范希文两字关情”,这两字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野马也 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易错字:(1)埃;(2)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