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北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第 1 页 共 6 页 仁寿一中北校区 2019 级高一(下)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分析 2020.06 说明:本套试题为组合卷,非原创。素材主要选自去年四川各地区或名校同阶段试题;个别小题有 替换。客观选择题部分选项顺序作了预防式调换,与原题不完全相同。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成都七中 2018-2019 学年度下期高 2021 届半期考试 【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区间,本题 A 项,由第 二段“它们与……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可知, “这种感喟”指的就是“人生无常的慨叹”,而并非是“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 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而形成的感喟;C 项,原文是“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抒 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D 项,原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 述人物品评”,而不是“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故选 B。 【2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每一个重点。本题 C 项,“文章 第③段论述了魏晋‘人的觉醒’出现的时代原因,论证了人需要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人生去重新发现生命 价值的观点”,论证的观点错误。应该是魏晋“人”的觉醒,使他们的诗篇具有了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 故本题选 C。 【3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考生首先应看清题目要求,然后阅读原文,将选 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看选项表述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本题 C 项,“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几乎 都在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不合文意,原文中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着眼于艺术,推导不出钟 嵘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的结论。故本题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温江区 2018-2019 学年度下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题 【4 题详解】D 项,原文材料二中说:“速度更快的 5G 技术将指向“万物互联”,在车联网、智能家 居、教育、健康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变化。”只是“被寄望”,而非题支中所说的“已经”。故选 D。 【5 题详解】B 项,材料一,“预计于 2020 年开始推向商业化”,“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于 2018 年迈 出 5G 商用第一步,并力争在 2020 年实现 5G 的大规模商用。”一个是“预计”,一个是“力争”,并不能 保证 2020 年实现。故选 B。 【6 题详解】(1)掌握核心技术,争取在技术和标准上取得更大突破。(2)补齐短板,开发高性能 的芯片等。(3)运营商提高网络质量,提高网络服务的可靠性。(4)对设备要区别对待,甄别是否真正 需要 5G 技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第 2 页 共 6 页 南充市 2018—2019 学年度下期普通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7 题详解】D 项,“表现作者对荷花凋落的深深惋惜之情”错误。结合“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 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 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 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等分 析,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荷的挚爱之情。故选 D。 【8 题详解】①莲芽历经三年方破壳而出;②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③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 多;④莲瓣对影落水面意境清幽。(一点 2 分,3 点即可) 【9 题详解】本文主要通过对几年不长芽开花而一旦长芽之后就迅速蔓延的荷花的独到感悟,写出 了自然植物的顽强生命力。人生也是这样,由花及人,人也如荷花一样,有顺境有逆境,要在困境中积 聚力量,理想才会实现。《荷塘月色》,借助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 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 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注:因对荷塘月色一文感情主旨理解本就有 不同,不只限于针对社会现实方面,答其他方面如某种特定情绪情感,言之有理均可)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温江区 2018-2019 学年度下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题 【10 题详解】“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意思是:那么他的名声和刻石一起流传而不朽。不能 从中间断开,故而排除 A 项、B 项、D 项。故选 C。 【11 题详解】B 项,耄耋是指八九十岁的人,而非一百岁。一百岁是期颐之年。故选 B。 【12 题详解】D 项,文中说:“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意思是:离开城郊来 到田野,攀上高处向远处眺望,从中一定会生发感慨的。并未说与仁有关。故选 D。 【13 题详解】 (1)环顾,本意是四处看,这里可以理解为遍察;可,值得;忧天下亦仁也,判断句式。 (2)略。关键词:渔樵、江渚、侣、友。 参考译文:石门亭位于距青田县城若干里的地方,是县令朱君建造的。石门是山的名字,它是一座 名山,古人都在山石上刻写下自己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留置在山里,那些刻写下字迹的山石相对而 立。朱君来了以后建了亭子,把从古至今的石刻全搜集起来,将它们立在亭子里,并且把这一切写在信 里,寄给自己的外甥女婿王安石,让他写一篇文章,记下自己建造此亭的用意。 之所以建造这座亭子,只是因为它是一座好山吗?只是因为它适于观赏游览放眼眺望吗?大概也是 在这里能体察问询民间的病疾忧患吧?大概也是可以独自一人在这里休闲放松吧?或许是怜惜那些刻 有字迹的山石没有防护保障,遭暴晒,字迹剥离,或者倒伏,甚至消损泯灭吧?人们对外物的喜好厌恶 必定按照类别区分。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 是山。爱好山,是仁的体现。离开城郊来到田野,攀上高处向远处眺望,从中一定会生发感慨的。《尚 书》中不是记载吗:从荒原中发现谦恭。《诗经》里不是写到:驾着车辆出行远游,可以疏泄我的忧怨。 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怨的,值得忧怨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人不得志能 第 3 页 共 6 页 够自我释放吗?到了这种地步就是遇到深山幽谷的草民,与他们接触交谈,来访求他们的疾苦忧患,难 道还会有无法沟通、下情不明的情况吗?访求民众的疾苦忧患,也就是仁的体现。政事不分大小,不以 德治民,民不会教化。民众教化服从,这样以后才可以没有诉讼。民众做不到没有诉讼,你能让他们休 闲养息、不惹是生非,优哉游哉嬉戏欢乐吗?。自古至今的民众,那些刻石幸而存在,那些刻文确实很 好,这样一来,那些人的大名同刻石一道都会传扬下去并且永远不会朽没,成就了仁的名分而没有剥夺 自己的意愿,也是仁的体现。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就是这样吧?也许说得不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南充市 2018—2019 学年度下期普通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14 题详解】D 项,“启下说明世事扰得自己烦恼”错误。陶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 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 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 的滋养。结笔两句,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 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 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故选 D。 【15 题详解】①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 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末二 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四川省遂宁市 2018-2019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改换 【16 答案】(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夙兴夜寐,靡有朝矣(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 善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树德中学高 2018 级高一下期 4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17 题详解】本题,注意前后文衔接,结合括号前“成为地道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生活 的快速发展变化”,括号后“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乡愁正在成为一种大众的世纪情 绪”,括号之前内容讲人们生活变好,括号之后内容讲乡味,据此推出所填写的内容的第一句要与生活 相关,讲人们生活怎么样,第二句讲乡味。据此排除 AC。根据前文“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 为地道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历历在目。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推断此 处应该是转折关系。D 项的关联词是“不管”,是条件关系。还有根据前文“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 年,成为地道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知此处“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应该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D 项是“小日子是否越来越红火美好”,是不确定人们日子是否向好的方面发展,与前文语境不符合,排 除 D 项。除了从意思上判断,还可以参考结构,比如后两句“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 应该和要填的句子成排比、并列、对称关系,这样一下就确定答案。故选 B。 【18 题详解】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不期而遇:指意外碰见,没有指定的时间、 地点,让人感觉突如其来。此处是说在他乡遇故乡的人意外碰见,选用成语“不期而遇”更合适。第二 第 4 页 共 6 页 处,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灿若繁星:比喻才能出众的人很多。此处是说 在中国文化史中留下的乡愁文字多得无法计算。此处是用来形容表达乡愁的文字的多,选用成语“浩如 烟海”。第三处,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废寝忘食:形 容非常勤奋专心。此处和“处理国事”没有关系,选用成语“废寝忘食”。第四处,记忆犹新:过去的 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 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根据语境确定对象是景物,应该搭配成语“历历在目”。故 选 A。 【19 题详解】画线句子“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 的全部文化与历史”,首先句子中“建造并寻找”语序不当,应该先寻找,再建造,改为“寻找并建造”; 最后一个分句缺主语,加上“它”;“培育……文化和历史”搭配不当,将“培育”改为“孕育”。故选 B。 成都七中 2018-2019 学年度下期高 2021 届半期考试 【20 答案】(1)“拜读”改为“指点”(2)“正巧”改为“不巧”(3)“更正”改为“修改”(4)“垂 询”改为“请教”(5)“敬谢不敏”改为“十分感谢” 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小题。(6 分) (注:本题由刘老师提供试题及答案等素材) 示例 1:一张高铁图,心疼全国人;两次大疫情,总有您身影。一个“八零后”,小年夜里,临危出 征;一句“人传人”,立马沸腾,之后静音。您告诉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亲赴一线,来回奔腾。 您一出场,国人放下大半颗心。您是无论生死的逆行者,您是名副其实的大医生。 示例 2:女性本柔,遇事则刚。年过古稀,奔赴战场。“武汉封城”,四字掷地有声;深入“红区”, 落得满脸“皱纹”。这个建议,隔断了千万疫情;这张照片,见证了大医仁心。有一种勇敢执着,叫院 士李兰娟;有一种治疗方案,叫“四抗二平衡”。“战役不成功,我们不撤兵!”坚守武汉一月余,感动 举国上下人。 示例 3:本是一名普通医生,哪曾想到一鸣惊人。“确诊了 7 例 SARS”,向人发出惊世预警。疫情 “吹哨人”,仅出于天地良心;被约谈训诫,始终不忘上火线初心。可恨的冠状病毒,夺去了您宝贵生 命。您曾说,真相比平反更加重要;世人说,您是永恒的启明星。您的生命定格在 34 岁,您的名字将 万古长青。 示例 4:你是一名歌唱者,你是一名慈善家。有人说你是“败家子”,你差点要把钱财都散尽。物 资捐到哪里去?捐给某会不放心。你要把救灾物资直接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奔赴疫情第一线,不怕风险, 只为安心。你为何总能如此这般?原来,你的心里永远装着“远方的孩子”,你只愿“天下平安”! 川端康成说“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凌晨四点,在热海的旅馆,他发现海棠花未眠,也发 现了盛放而哀伤的美。在学校生活的七个月里,或许在校园的一隅,或许在某个(些)偶然的时刻,你 也曾发现这座校园独有的风景之美。 示例 5:因为封城,医务人员需接送;快递小哥,生死无畏在顺丰。他也有父母,他也有妻儿,他 也会怕死,他把风险一个人担起,“提起脑袋”开始“生命快递”。他算了一笔账,一天能给医生节省 60 个小时,就算 10 天后真的倒下,他们应该能救至少 10 条人命。一呼百应,一个团队,感动的不 第 5 页 共 6 页 仅仅是武汉居民。 四、写作(60 分) 乐山市十校高 2021 届第二学期半期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文题“读你”,“读”是品读、审视,即通过观察、学习或体验而了解、理会、感悟。显 然,“你”作为“读”对象,具有多义性,是泛指,我们应把思维尽量放开,在学习和生活的形形色色 的“你”中去寻找合适的对象。“你”既可以是具象的人,如骨肉至亲、朋友同学、邻居路人,甚至可 以写自己;还可以写历史名人、当代公众人物如领导人、作家、明星,也可以写文学作品中印象深刻的 人物形象;也可以写某类人,如老师、医生、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或者进城务工 人员等)。“你”可以是具象或抽象的物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宇宙,或者花、鸟、虫、鱼、叶、树、云、 蓝天、山河,动物等。还可以写学校、家、家乡、祖国、民族、时代、某段历史等。 “读”作为了解“你”的途径,具有过程性,这个过程应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次思维碰撞,是一 段情感体验。因此,在叙事中应着重体现“我”是怎样来“读你”的,又是如何把“你”“读”懂的。 这个过程可以表现自己对个人或社会的认识了解,也可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诗意解读,还可以表现自己 跟自己的一番心灵对话。 材料也不可忽视,如“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具体解读“你”的方式;“读你的感觉像三月”“读你 的感觉像春天”是读“你”带来的感受;“迷人的风景、铭心的往事、美好的人们、伟大的经典……” 这些是“你”的内涵。好好解读材料可以打开写作的思维。 本文要求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因为题目的关键是“读”,所以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使用 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此题需要通过一件或者几件具体事例,写 出对“你”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了解过程。事件可以是并列式结构,也可以是层进式结构。手法可用欲扬 先抑、对比衬托等。 素材积累: 1.人是折翼天使降临人间,所以我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努力去读懂他们,而读你却并非易事。 2.母亲是一个人一生最关键的人,母爱更是像空气一样,播散在每一处。母亲就好像一本书,你必 须用心感受,才能读懂它,读到母爱。 3.我愿在夏风中,读你树叶一碧,然后微笑,然后等待。 4.读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仍想将你当成一棵树,读懂你细密年轮下无人在意的伤悲。只 是,时间还允许我这样做吗?只愿上天有心。 5.看你花白的双鬓,浑浊的双眼,干皱的皮肤,父亲,我似乎懂了。我懂了你欢乐之后的责任,你 沉默之中的关切,你愤怒过后的省视。再读你,我读出了父爱的辛酸、厚重和无言。一路上,你的白发、 愁容和背影早已刻入我的心中,编纂成一本最珍贵的书,它的名字叫“父亲”。再小心翼翼地捧起你, 轻轻翻开书页,走向前方,然后,细细读你。我知道未来有一天,我会真正地懂你,感谢有你,父亲, 我会认真“读你”。 示例:读你 十里长堤之上,夜色笼罩四野,车头灯似莽撞的兔子跃进这肃穆的苍青色。我头轻轻倚着车窗,用 痴醉的目光看你,看这容貌依旧的你。我是否该在你额前一吻呢,我的故乡? 第 6 页 共 6 页 爸爸拉开车门,轻声道:“路太长,出来休息下吧。”我应声而出,被野性的山风揽了个满怀,注视 着江堤前水波温情脉脉的长江,货轮、渔船在夜色中亮着警示的光芒,忽明忽暗;那岸边繁华的都市有 彻夜不熄的夜世界和川流的车群,散发着流光。转过头来,这儿是一片已入梦乡的恬静,蛐蛐儿眯着眼 絮语,微风撩起山林的情思,长过衣襟的野草随风轻摇却抖下了簌簌的乡思。伫立于此,胸口汹涌的乡 愁几欲喷薄。我已无法用简单的“看你”、“听你”、“嗅你”、“触你”来形容我的情感,唯有那温柔的“读 你”二字称我心意。 阔别三年故乡,你已睡下,知否?知否?一个游子正在你的睡脸上静静注目着,读着你被时光雕出 的丝丝皱纹,读着你为哺育儿孙在眼角新添的哀怅?萤火虫密谋着,在我转眼的一刹那,手挽起手,合 伙点燃了山火。一刻间,山林没有了秘密,每一个角落都亮起了清明透彻的光芒,但这光芒熹微,并没 有因此照醒故乡。在群山连绵的夏日宁夜,我沐浴山风,在悄无声息中观赏一场山火,只是这山火无热 无躁,尽是多添了几分幽幽罢了。 地上山火,天上银河。仰头而望,璀璨金光星罗棋布,浩瀚气势要把我吸入其中,蔚蓝深沉的天空 低吟着诗句,最后沉沉睡去。哦,故乡,这星光是你在梦中思念游子的泪珠吗?这份思念如此清澈,以 至于发出这等异耀的辉光!因为我从你赐予我的这夜星空中,读出了你在梦中悄声呓语的哀愁。“你当 初被我们接到城里去念书时,也是晚上,萤火虫和星星同样这般闪亮。”爸爸倚在车身上,仰头凝视夜 空,任浮游的萤光在身边晃荡。 我愣住了。故乡,你那殷切盼归的心我读懂了,眼睛却怎么泛出泪来?你用夏日最热烈美好的景送 我离开,望我早归,哪知却是一别三年?今日你以同样之景迎我归来,怎不让我感激? 月光白花花的,像懂事的孤儿在长堤两旁的树下荡着秋千。农屋已熄灭灯火,在微弱偶起的蝉声和 蛐蛐儿的梦话中沉眠。野草依旧挥着手,文静地庆祝我回家。只有明灭的萤火映亮我的双眸,作最后的 仪式。这便是你的语言,千万般形式不过一句慈母的轻语:“你回来了!”释迦拈花时,迦叶笑了,人们 问:迦叶为何而笑?大宁禅师说:因为他想笑。如我现在这般,读懂你是多么值得欢呼庆幸的事,而我 却没了缘由的,在你多般形式的言语下,无声而独寂地垂泪。 读你,读你。故乡,读你这浓愁的乡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