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仁寿一中南校区高2018级高二(下)入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卷 语文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相应位置。 2.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方框内,在方框外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孝是最为重要且影响最深的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在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 天,传统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不过,传统孝道精华与糟粕并存,这需要我们在正确地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即对待父母应时刻保持恭敬的态度。无论是物质方面的“养”,还是精神层面的“敬”,都以顺从父母的意愿为标准,但父母的意愿未必正当,传统孝道的践行还应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考量。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时,要用温和的方式去劝谏父母,从而避免让父母陷于不义。传统孝道不但体现于父母生前,还涉及父母去世以后。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女不但在父母生前要对其以礼敬养,父母去世后还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生养、死葬、祭祀,在这三个环节都合乎礼制的要求,才算是实现了完满的孝道。 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产生于古代宗法社会。它是维系古代家庭、宗族与社会和谐的重 要道德规范。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孝道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因素。这集中体现于“三纲”教条中的“ 父为子纲",并通过《二十四孝》等通俗读物流传。传统孝道的畸形化与父权的绝对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起到了削弱旧道德对国人的思想束缚、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传统孝道本身而言,这些批判实际上也有助于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新与发展。 但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社会,传统孝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传统孝道在历史演变中曾经绝对化、畸形化,就否定传统孝道本身,而应该将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与其种种具体要求区分开来。只有从其根本精神着眼,才能对传统孝道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才能根据时代变化对传统孝道进行创新与发展。应当说,传统孝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儿女自然能产生对父母的亲爱与感恩之情。这种亲爱与感恩之情,亦即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源与基础。有孝心则有孝行;如果无孝心,即使行为再符合孝道的规定,也不是真正的孝。因此可以说,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就孝心而言,传统孝道拥有符合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对于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但对于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与表现形式则没有必要拘泥。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因时损益、与时俱进的传统。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进行必要的损益和变革,不断探索传统孝道的新的实现形式。这既是传统孝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是为了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而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也正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孝 道的具体要求。对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其目的是探索传统孝道在新时代的新实现形式,而不应削弱或违背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 (摘编自杨俊峰《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于孝道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探索传统孝道新的形式。 B.物质层面的赡养是基础,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 C.“三纲”教条的制订使传统孝道出现了压抑人性的元素,阻碍了社会发展。 D.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 1.A( B. “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错。C.传统孝道压抑人性的元素表现在“三纲”教条中。D.“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错。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釆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论证。 B.文章既论述传统孝道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论及其对当下的意义,具有辩证色彩。 C.文章引用《论语•阳货》中的句子,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D.生活方式在改变,但孝道仍有其重要价值,这是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孝道的前提。 2. C (“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错。原文引用《论语•阳货》中的句子是旨在证明“传统孝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儿女自然能产生对父母的亲爱与感恩之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使按礼制进行死葬、祭祀,但如果在其过程中缺少孝心,那也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孝。 B.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与反思,既有助于传统孝道本身的创新,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C.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和把握其根本精神,二者相互作用,我们应重视二者的联系。 D.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我们在继承传统孝道时可以进行大胆的损益和变革。 3.D(“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错。原文是“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进行必要的损益和变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审视中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教育的初始期,研学旅行就和学校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宣扬政治主张的过程中,就曾带领他的弟子用14年的时间周游了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其弟子体验了“六艺”之学,感悟了 “仁义”之本。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里的“习”不是温习,而是指“实践”.近代以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并针对当时“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思想,其中之一便是“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更丰富的学问”。2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这样上地理课的:他带着学生徒步向学校附近的比由仑河谷进发,学生沿途观察河谷的地貌,挖取河谷的黏土带回学校,捏成河谷的模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学期都会带学生到森林里研学野营。在无边的森林里,学生组织热闹的篝火晚会,欣赏日落的壮美景色,观察河流冲刷形成的复杂地貌,将课堂所学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申宣成、马东贤《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怎样有机融合》 材料二: 近年来,研学旅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多方青睐,研学旅行市场火热。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2018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4000多所学校、3.3万名家长开展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研学旅行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其中上海最高,达到了 66%,北京、江苏也超过了 60%。 然而,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许多青少年报团参加国内外研学旅行,‘只学不游’‘只游不学’的现象都普遍存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谢国明直言。 “社会上对研学旅行的定位仍存在不同认识。”在王晓燕看来,旅行是一种手段,学生的成长才是目的。然而,简单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讲解+参观”、拼凑的“主题+活动”、随意的“景点+课本”、夸大的“宣传+包装”等研学旅行乱象迷惑了许多家长和青少年的眼睛。 “组织者需要考虑好行前、行中、行后计划和安排,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王晓燕说,“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上,而忽略了教育功能。”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研学”“旅行”如何实现有效融合》 材料三: 就像传统的消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一样,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使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点。尤其是研学旅行已经被列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课,其学校渗透率会迅速提升。另据统计,到2020年,国内参与综合实践、亲子游、国内研学、 学生赛事、出国游学的中小学生规模将分别达到18436万人、8134万人、5697万人、459 万人、367万人,每年高达3亿人次的中小学生活动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2019到2022年中国3岁至16岁的儿童、青少年将超过2. 3亿,2022年达到峰值,为2.34亿,庞大的用户群体支撑着我国研学旅行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未来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 国内外研学旅行市场分析表 国内研学旅行市场 国外研学旅行市场 年龄 6岁-18岁 10岁一18岁 研学旅行时间 暑假、学期内 寒假 研学旅行消费水平 4千—1万 1万一3万 研学旅行目的地 北京、陕西、云南、四川等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 研学旅行内容 人文、艺术、历史、体育等 语言、人文、艺术、实践等 摘编白东方财富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让弟子在游学的过程中体验“六艺”之学,感悟“仁义” 之本,是孔子用14年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 B. 在中西方教育发展的早期,研学旅行就己经和学校课程互相融通,成为早期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C. 裴斯泰洛齐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说明,将课堂所学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 D.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走向社会,回归生活,他提倡解放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以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4. D(A“主要目的”错;B“成为早期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错; C“才能有效实现”错)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政策的要求等,均成为助推研学旅游市场增长的原因。 B. 统计的年龄分段情况表明,国内研学主要拓展了低年龄段的市场,国外研学主要拓展了高年龄段市场。 C. 由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的学校研学旅行参与率较高,可推知,研学旅行参与率与当地发展程度有关。 D. 欲解决普遍存在的“只游不学”等问题,需要在研学旅行中更加注重教育功能,让学生进行研学体验。 5.D(根据统计图,无法得出D项结论) 6.材料二《中国教育报》和材料三“东方财富网”的报道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6分) 6.第一问:《中国教育报》侧重关注研学旅行的问题;东方财富网侧重研学旅行的产业规模和发展前景。 第二问:①《中国教育报》是教育媒体,以教育视角发布对相关现象、问题的思考,引导读者全面、理性认知;②东方财富网是专业性的网站,以商业视角,有针对性地报道研学旅行产业发展,引导读者关注相关产业的前景和商业机遇。(6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 解析:材料一、围绕“游学”这一话题,紧紧扣住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例举中西方在游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形式:孔子与弟子在游学中实践“六艺(学习科目)”,陶行知主张学生读书的空间扩展到大自然大社会,捷克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和苏联苏霍姆林斯基都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 材料二、《中国教育报》针对近年来的学旅行现状分析,分析表明:游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游学活动出现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学”与“游” 不和谐、研学旅行乱象、忽略教育功能。 材料三、东方财富网关注作为一种商业消费项目——研学旅行,其消费主体和需要、消费能力层次和水平、消费市场和增值空间、消费方式和特色等。 第一问答“是什么”:《中国教育报》侧重关注研学旅行的出现的问题(1分);东方财富网侧重研学旅行发展前景乐观(1分)还可以:市场需求大、产业规模大、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升值空间大 。(侧重点,是需要概括内容:对象+特征,精准而不繁复。) (2分) 注意:材料二不能把侧重点理解为:游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该文段“然而”将重心转折到问题呈现。 第二问答“为什么”:《中国教育报》是教育媒体,以教育视角发布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思考,(1分)引导读者对研学旅行目的和方式,效果和问题的关注与思考;(1分) 东方财富网是专业性的网站,以商业或者经济或者市场或消费等视角,(1分)有针对性地报道研学旅行产业发展,关注该产业的前景、市场需求和商业机遇 等。(1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就像大晴天冷不丁下起了冰雹——孙少安的砖烧砸了!问题全部出在那个用高工资新雇来的河南人身上。灾难是毁灭性的,粗略估算一下,损失都在五六千以上,这几乎等于宣布他破产了!几十人的工资,他一分也开不出,他还贷了银行一万元的巨款,月息近百元!…… 一天之内,所有帮孙少安干活的本村人,都咒骂着别人也咒骂着自己,灰心丧气地各回了各家。人走空了,只留下遍地狼籍。 孙少安的灾难马上在双水村掀起大喧哗。人们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情,纷纷奔走传告这消息。叹喟者有之,同情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敲怪话撇凉腔者有之。听说田福堂(曾经反对改革)激动得病情都加重了,一天吐一碗黑痰,神汉刘玉升传播说,他某个夜晚在西南方向看见空中闪过一道不祥的红光,知道孙少安小子要倒霉呀…… 夜幕降落的时候,少安和秀莲仍然没有回家去。他们坐在一堆烧坏的砖头上,脸上糊着泪痕,默默无语地看着东拉河对岸那轮初升的明月。 秀莲哭了一会,却反过来安慰他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你……不敢太熬煎。急出个病,咱更没活路了!” “怎么办……”少安脸痛苦地抽搐着,不知是问秀莲,还是在问自己。 没有任何办法。 两个人一筹莫展地坐在一堆破砖头上,不知该怎么办。 夜很深了。金家湾那边最后几点灯光也已熄灭。月亮静静地照耀着寂静中昏睡的大地。东拉河闪着银白的波光,朗朗喧响着在沟道里流淌。晚风凉意十足,带着秋天将至的讯息,从大川道里遒劲地吹过来,夹带着早熟的庄稼所特有的诱人芳香…… 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 孙少安砖场的熊熊炉火也随之熄灭了。 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来说,要在大时代的变革浪潮中奋然跃起,那是极其不容易的。而跌落下来又常常就在朝夕之间。因为中国和他们个人都是在一条铺满荆棘的新路上摸索着前行,碰个鼻青眼肿几乎不可避免。而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跌倒后,爬起来继续走下去? 孙少安和妻子在他们倒闭了的砖场,痛不欲生地坐到了深夜。 他们突然看见,父亲佝偻着高大的身躯,背抄着手在月亮照得白花花的公路上走过来。于是,夫妻俩垂头丧气地跟着父亲离开了烧砖场,回家了。 月光皎洁,大地如银似水。 母亲用围裙揩拭着眼泪,对他们说:“不管怎样,要吃饭哩……” 孙玉厚老汉蹲在脚地上。低倾着苍头,一直在抽烟,他握烟锅的手在微微地抖着。记得他父亲活着的时候,就一再对他说过,孙家的祖坟里埋进了穷鬼,因此穷命是不可更改的。看来,还是他父亲说得对。米家镇那个死去的老阴阳,却胡扯说他们宅第的风水是双水村最好的。好个屁!看,这好风水如今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灾祸! 其实,在少安决定要把砖场往大闹腾的时候,他老汉心里直打小鼓。对他来说,生活中出现不幸,那倒是惯常而自然的事;一旦过分地红火而幸运,他倒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担忧。 炕头上那盏豆粒似的灯光,静静地映照着两辈人四张愁苦的面孔,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屋外,月亮已经移到了田家圪崂的山背后,半个村子被深沉的黑暗所笼罩。远处,公鸡们正在激昂地合唱今晚的第三支歌。 明天,他们将怎么办? 秀莲沉默了一会,突然严肃地对丈夫说:“事到如今, 我也想过了,只能让我回一次娘家,看能不能让姐夫先给咱们借一点钱。有林在村里办醋厂,多了拿不出来,一千来块估计还可以……” 少安听妻子这么说,便“腾” 地坐起来。他感激地望着秀莲,似乎在完全的绝望中获得了一点生机,他温柔地俯下身子,再一次紧紧抱住亲爱的人,在她那零乱像沙蓬一样的头发上亲了又亲。 一大早,夫妻俩就出了门。 外面三分曙色,七分黑夜。 公路上已经有汽车开过。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二十章 北京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孙少安的创业失败,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灵活现的世态众生相,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既有群体介绍,也有细致入微的个别描摹。 B. “月光皎洁,大地如银似水”,这一自然环境描写用语简洁,描绘出静谧、美好的乡村夜景,反衬出陷入困境的孙家人焦虑不安以及彻夜难眠。 C. 选文对孙玉厚老汉的刻画,多着墨于其神态与心理。他原本就不太支持把砖厂的生意做大,现在因此家里背上了巨债,他不禁赞叹起父亲的先见之明,一边又咒骂起不灵的老阴阳来。 D. 在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的大背景下,农民孙少安初次创业失败给这个家庭蒙上了浓浓的阴影。但是,“在新路上摸索前行,碰个鼻青眼肿几乎不可避免”,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坚持改革发展都是势在必行。 8. 节选部分对比突出,请从中找出三处并做简要分析。 9. 小说节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7. C 8. ①丈夫孙少安的焦躁、无助与妻子秀莲的坚强、冷静对比,赞扬了秀莲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②儿子孙少安的敢想、敢做与父亲孙玉厚宿命、认命对比,赞美了年轻一代的闯劲。③同情者、叹喟者与田福堂之流、神汉刘玉升等对比,批评了他们的幸灾乐祸,批判了他们思想的保守落后。④村子外面美妙的自然风景、公鸡激昂合唱的欢快与“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对比。表现了一家人因陷入困境而忧心忡忡,相对无言。 9. ①“三分曙色,七分黑夜”,运用描写,虚实结合,既表明天将亮而夜色仍浓的现实;这么早就出门,表现了孙少安夫妇尽快解决危机的急切心理以及勇于担责的责任意识;还象征着孙少安心中已经亮起了一些走出困境的微弱的希望之光。②“公路上已经有汽车开过”,运用叙述,既交代了人们出行之早。又意味着新的历史时期的人们早起、早工作、早奔忙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仔细分析。本题C项,“他不禁赞叹起父亲的先见之明,一边又咒骂起不灵的老阴阳来”不合文意,这里刻画孙玉厚老汉,侧重表现其宿命、认命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家庭命运的担忧,“赞叹……”以及“咒骂……”都言过其实。故本题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找出对比指出,结合内容分析,并指明其效果。文中“秀莲哭了一会,却反过来安慰他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你……不敢太熬煎。急出个病,咱更没活路了!’ ‘怎么办……’少安脸痛苦地抽搐着,不知是问秀莲,还是在问自己”,将孙少安的焦躁、无助与妻子秀莲的坚强、冷静对比,赞扬了秀莲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文本中“在少安决定要把砖场往大闹腾的时候,他老汉心里直打小鼓”将孙少安的敢想、敢做与父亲孙玉厚宿命、认命对比,赞美了年轻一代的闯劲。文本中“叹喟者有之,同情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敲怪话撇凉腔者有之。听说田福堂(曾经反对改革)激动得病情都加重了,一天吐一碗黑痰, 神汉刘玉升传播说,他某个夜晚在西南方向看见空中闪过一道不祥的红光,知道孙少安小子要倒霉呀……”将同情者、叹喟者与田福堂之流、神汉刘玉升等对比,批评了他们的幸灾乐祸,批判了他们思想的保守落后。文中还涉及到环境描写的对比,比如“村子外面美妙的自然风景、公鸡激昂合唱的欢快”与“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对比,表现出孙少安一家因陷入困境而忧心忡忡,内心伤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重要段落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考生应从内容、手法、主旨情感等角度综合分析。“外面三分曙色,七分黑夜”,是环境描写,既表明天将亮而夜色仍浓的现实,还象征着孙少安心中已经亮起了一些走出困境的微弱的希望之光;从这一层面看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夫妻俩在天还没亮时一大早出门,表现了想尽快解决危机的急切心理以及想尽早解决问题、勇于担责的心理。“公路上已经有汽车开过”,运用叙述,既交代了人们出行之早的客观现实,又切合文章的主题,意味着新的历史时期的人们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劲头。 二、古文诗歌阅读(3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19分)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 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0.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常)私候胜曰 候:拜见 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11. 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栘中厩监: 管理栘中厩的官。汉宫有栘园,园中马厩叫栘中厩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且鞮侯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 阏氏:汉代匈奴单于、诸王妻的统称,也借指其他少数民族君主之妻妾。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12.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分)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活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完全是出于爱国之情。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使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没有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1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5分,共15分) (1).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10. B “阴”意为“暗中” 11. B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 12. B 为了保全在汉朝的家人 13.(1). 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关键词“以中郎将使”、“赂”,每词1分,定语后置1分,大意2分) (2). 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关键词“即”、“谋”、“降”每处1分,大意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咏梅(其一) 高启①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②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释】①高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②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留下过描写梅花的佳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措辞虽平常,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 B.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两句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痴的意境 C.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本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突显梅之魂魄。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 D. “何郎”一句,诗人先高度赞赏何逊咏梅之作,接着告诉世人,后世只有自己才是梅花真正的知音,作者的自负可见一斑。 15. 诗人是如何展示梅的形象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作简要分析。 14. A 15. 颔联: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人,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或:梅的风骨与气节)。颈联:诗人进一步用萧萧竹来烘托梅的固守清贫;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如: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以疏影残香赏其淡泊自爱。)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错误。首句是以疑问的方式起句,但又不见回答,寓答案于疑问之中,衬托出梅花的不俗气质和灵秀仙骨。故选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人是如何展示梅的形象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作简要分析”,明确手法,结合颔联和颈联内容分析,点明表达效果。“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颔联,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喻,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诗人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一句写出了在浔阳早晚听到鸟兽悲啼,而“_______”一句写出了乡村乐声的难以人耳,从而表现自己贬谪之苦。 16.(1). 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嘲哳难为听 (2)苏轼的《赤壁赋》中,从侧面写出萧声的魅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起刘裕挥师北伐、收复中原故土的历史事实,把其形象地概括为振奋人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7-19小题。(9分) 回首四十余年独特的发展道路,北斗在导航领域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北斗工程诞生前,()。立项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灯塔计划”作为先驱者,虽然最终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 , 却如同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我国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北斗一号系统原创性地提出双星定位方法,该星座的短报文服务在国际导航领域 , 在汶川地震等国家重大事件中发挥了 的作用。短报文服务作为北斗的特色,在后续北斗卫星中保留了下来,为许多国家开展导航卫星研制提供了启发。北斗号系统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星载原子钟国产化,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建成后,其各项技术指标均与国际先进水平 。 近日,北斗三号基系统正式向全球提供基本导航服务,中国北斗距离全球组网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成后,北斗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同台竞技,做到了“核心在手”,美国GPS系统的垄断局面被打破了,增强了国际导航领域我国的话语权等主动权。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开展工作,在研制实践和理论探索方面卓有成效。 B. 我国曾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苦苦摸索,在卫星导航领域开展的工作卓有成效。 C. 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D. 我国曾在研制实践和理论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地开展了工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疾而终 独当一面 不可或缺 棋逢对手 B. 半途而废 独一无二 不可估量 旗鼓相当 C. 半途而废 独当一面 不可或缺 棋逢对手 D. 无疾而终 独一无二 不可估量 旗鼓相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国的GPS系统垄断被打破了,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等主动权。 B. 美国GPS系统的垄断被打破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增强了。 C. 打破了美国GPS系统垄断局面,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D. 打破了美国CPS系统垄断局面,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等主动权。 17.C从顺序看,应该先“理论探索”再“研制实践”,由此排除AD;B项,“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苦苦摸索” “理论探索”和摸索不能搭配,故选C。 18.B半途而废: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无疾而终:没有病而去世,指老年人自然死亡;比喻事情没有特殊原因而终止。句中是“灯塔计划”,用“半途而废”。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比拟的。独当一面:单独担当一个方面的任务。句中是“在国际导航领域”,故选“独一无二”。不可估量:不可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不可或缺:不可缺少,引申为非常重要。句中强调价值大,用“不可估量”。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棋逢对手:比喻双方本领不相上下。句中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用“旗鼓相当”,故选B。 19.C . A项,不合逻辑,“话语权等主动权”二者是包含关系,应为并列关系;“增强了”的主语应为“北斗”,前句的主语是“美国”,暗换主语;B项,成分残缺,在“垄断”后加局面,;D项,不合逻辑,“话语权等主动权”二者是包含关系,应为并列关系。故选C。 故答案为:⑴C;⑵B;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连贯能力,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根据文段的基本内容,结合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推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使用能力,注意词语本身的含义。先要熟记成语的含义,再结合句子的语境辨析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语病的辨析能力,注意语病分析的基本方法。病句辨析的基本方法是先分析句子的主干,再分析句子的枝叶部分,然后推出正确答案。 20.认真阅读下面的框架结构图,请以“间接抒情”为陈述对象,介绍该图的基本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表述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80字。(6分) 20 .间接抒情,是相对于直接抒情而言的一种抒情方式。它主要包括叙事抒情和写景抒情两种形式。而在写景抒情层面,常常会以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存在。 21.近日,许多古装剧的语言引发观众的热议,下面是某电视剧中吴家长女出嫁大宴宾客的一个场景,请找出五处错误并修改。(5分) 吴家长女出嫁当日,满城文武前来道贺,吴老爷说:“老夫年逾不惑,只有这一个宝贝女儿,甘愿耗银为女儿操办婚事,不过仍望其恪守妇道,悉心奉养公婆、尽力相夫教子。今日吴某略备薄酒,款待不周,敬请歆享!”众人纷纷夸赞:“小女才貌双全,独占鳌头;贵婿出身名门,品高德隆,必能继承大统,光耀门庭!”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为 (4)将改为 (5)将改为 答案及解析: 21. (1)“款待”改为“招待”;(2)“歆享”改为“享用”或“畅饮”等;(3)“小女”改为“令爱”;(4)“独占鳌头”改为“蕙质兰心”等;(5)“继承大统”改为“继承家业”。 四、写作(60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不少的仪式,如成人仪式、结婚庆典、校庆典礼等。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庄严神圣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不得抄袭、套作。 22.作文解析 仪式:生命的记录者 人的一生似乎被种种仪式充斥、裹挟着,从满月礼,到成人礼、结婚典礼,再到最后的葬礼。仪式用以庆祝人的降生,亦用以怀念人的逝去,各种仅式将人的一生串联成一条明确的叶脉。不可否认,仪式是一种需要。 仪式赋予人们庄严感,使人们真正明确自己所处的生命历程,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应有的庄严感。成人礼是父母及学校对成年的孩子送上的祝福与警醒,让他们明确所需承担的重担以及需担负的职责,是让青涩少年蜕变为成年人的警钟:若是缺乏仪式,则必定招致少年们的不屑一顾,难以使他们从心底产生成年的庄重感。而结婚仪式则是一对爱侣的相互保证,是对共度余生的承诺,对一起生活的保证。缺乏了仪式的婚烟,就缺乏了其应有的庄严感,变得随意,进而易被岁月摧折。 若是没有开国大典上毛主席震彻云霄的一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百姓如何能真正体会到翻身做主人的兴奋与自豪?若是没有现今广为流传的祭孔仪式,人们又何曾真正认识儒家至圣孔子的学说并深受折服?若是没有校庆仪式上众校友云集,学生又如何能真正体会到身为本校学子的自豪感? 仅式不仅给了我们庄严感,还给了我们不同于往日随性生活的庄重感。让我们应该将需铭记的事情常记于心,而非随时间的冲刷而褪色,淡忘于尘埃之中、黄土之下。 然而,亦无可否认的是,现今的仪式充斥着利益,成为人们攀比炫耀的工具。而这,则是现今攀比之风盛行的社会风气造成的 。仪式自身无错,仪式是用来纪念的,纪念对于每个人而言意义重大的事件,而非给别人品评,因此仪式无须攀比,亦不应攀比。 毋庸置疑的是,仪式不可取缔,不可流于无形。缺乏了仪式的生活,平静得便如同一潭死水,整日浑浑噩噩,而仪式则是小孔,为死水注入新的源泉,添入新的活力。 自古至令,仪式焕发光芒。历史长河的冲洗,证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们需要仪式,仪式无可取代。可我们也拒绝以攀比为目的的仪式,能发挥自身纪念意义的仪式才是最佳仪式。 试题分析:作文要想准确立意,必须认真审读材料,本次作文材料的话题是“仪式”,根据“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了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两种对立的观点分析,作文的立意首先应该对“需要”还是“不需要”仪式进行判断,提出自已的观点。最恰当的立意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一分为二看待“仪式”问题,如“仪式的取与合”;也可以选择一方,如“别让仪式成为形式”“仪式,心中的圣火”等,但在论述中,要适当涉及另一方,使观点不至于以偏概全、走向片面。作文时主要文体为论述类文章,论述要结合当代实际。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而且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由于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