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第 1 页 共 12 页 2020 年 12 月 绵阳南山中学高 2019 级高二上期 12 月月考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赵晓燕 审题人:赵中举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 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 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②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 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 《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 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 然是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 不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 眺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 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③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 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 的机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 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 式的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 一种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④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 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 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 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 ⑤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 展诗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 《诗》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 诗歌采用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 颗心脏。波浪是,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 个立足点,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 ⑥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 到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 的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 验;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 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 ⑦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 会辜负这个新时代。 (摘编自田一坡《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 第 2 页 共 12 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 验。 B.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 知。 C.当诗人跃过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总会使他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经 验。 D.当诗人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观光对象时,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 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就提出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与意义。 B.②至⑥段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以论证中心观点,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C.在论证对待海洋的态度上,作者列举《三沙抒怀》等,与曹操和海子的诗形成对比。 D.文章最后指出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收束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只有摆脱眺望、观光、想象式书写,让海洋内化为诗人的视野,才能带来全新的诗歌感 受。 B. 诗人如果恐惧大海,拒绝直面其幽深辽阔,就容易造成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 C. 想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就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 D. “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可见时代呼唤诗人也造就诗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这份意见特别 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 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 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 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方面显示了党中央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高 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今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紧迫性。 (光明网《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材料二∶ 《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直面当今的教育现实问 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一定程度被忽视,劳动教育被矮化、淡化、弱化”“一些青少 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旨在补齐教育短板。 为了从客观层面更全面真实了解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前不久,华东师大在全国范围内, 针对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发放了近 7 万份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和三角印证后,初步得出 结论∶仅有 30.1%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着极强的劳动观,21.9%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较 强,28%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一般,2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较弱。在对劳动观 念的自我认知上,青少年与教师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47.2%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 极强,29.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较强,2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意识一般,3.5% 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意识淡薄。同时调查显示,98.4%的家长赞同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仅有 1.6%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地生根》中国青年报 2020 年 6 月 1 日)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 3 页 共 12 页 同时也要注意到,面对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的地位和条件同党和国家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促进学生 身心和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的期望还不完全适应。比如,与德智体美相比,劳 动教育在学校层面受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经常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 被弱化境地;一些学校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比较陈旧,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脱节问 题比较明显;有的乡村学校劳动课程设置不够丰富完善,学生不喜欢学、没机会学等问题仍 然存在。此外,在一些学校还不同程度存在师资队伍较弱、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劳 动教育实践场所欠缺等问题。 《破除制约劳动教育发展的瓶颈》光明日报 2020 年 3 月 30 日 材料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表示,劳动教育和全部教育工作一样,都是一个专业 性的事业,离不开对于教育规律的尊重。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实 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社区环境的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有任 何理想的效果。 “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固然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劳动教 育又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加强空间。比如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甚至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都可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各学科领域教学 因而也都有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檀传宝说。 檀传宝表示,师生互动、校园环境、课业评价、学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 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只有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中,劳动教育才能取得真 正的实效。 《劳动,教育不能缺失那一环》中国青年报 2020 年 4 月 13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一方面显示了 党中央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今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紧迫性。 B.在对劳动观念的认知上,近七万份问卷显示:学生认为自己劳动观念从极强、较强到一般 再到较弱的比例均比教师高。 C.目前学校中的劳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经常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 要的被弱化境地。 D.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客观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取得理 想的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家庭、学校、社会应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B.直面当今的教育现实问题,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有利于补齐教育短板。 C.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 障,但面对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劳动教育在多方面还存在不完全适应的问题。 D.劳动教育应该有广阔的加强空间,中小学各学科中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各学科 领域教学都应该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 6.学校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学校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应履行 的职责。(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 第 4 页 共 12 页 钢的琴 申平 我们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 重大纰漏。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竟然长期没有被列入扶贫对象。 这户人家的男人叫吴更里,是个长相敦厚的中年人。我们到他家走访,发现他一点也不 像其他贫困户那样要么哭穷装可怜,要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他不卑不亢,神情淡定,对人 热情实在。当我们得知他上有老母,下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都要他靠种地打短工养 活,而村里却从来没有救助过他时,我立即对他充满同情,拍胸脯表示一定要帮助他解决困 难。 但是他却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我们有吃有穿,有手有脚,不想给政府找麻烦!” 这使我对他更加同情,甚至有点喜欢,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解决问题。 第二天,我就主持召开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联席会议。会上,我首先组织大家学习了 上级的有关文件,接着重点讲了扶贫工作要全覆盖、一户都不能少的道理,最后我把话锋一 转,把吴更里的问题当做炸弹抛了出来。在我的想象里,村干部们肯定会被炸晕的。但是完 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听完,竟然不约而同嘿嘿地笑了起来。村支书徐友谊说:“哎哟,看 来老问题又摆上台面了。” 徐友谊等人的态度令我十分不满,我厉声说:“怎么,难道因为是老问题就不解决了吗? 请问老问题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不作为造成的?” 见我生气,徐友谊赶紧说:“李组长,我们不是那个意思。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 你不知道,吴更里家里,可是有一架价值几十万的钢琴啊!” “什么?钢琴!”他的话倒把我搞懵了。 “是啊,他家的确困难,村里其实每次都想往上报他。可是一报吧,群众就拼死反对, 到处告状。说家里有那么贵重的钢琴,还算什么贫困户!” 哦,原来如此。可我们去的时候,怎么没有注意他家有钢琴呢。 散会以后,我带人再次到吴更里家调查。咦!眼前这几间村里最寒酸的土瓦屋,还有屋 里灰头土脸的几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能和高雅的钢琴联系起来。 看见我们又来,吴更里好像早有预料似的,他啥也不问,只是冲我们笑一笑,就算是打 过招呼了。 我就问他:“吴更里,听说你家有一台很贵的钢琴是吗?” 吴更里点了一下头,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呀,是有啊!” “能让我们看看吗?” 吴更里又点点头,带我们来到一间上了锁的房间,打开门,说:“各位请吧。” 尽管我们有精神准备,但是我们还是被屋里那架精美的钢琴震撼了。这间房里什么杂物 都没放,就在屋中央摆了那架钢琴。它一尘不染,气势非凡地雄踞在那里,霎时使这间土屋 蓬荜生辉。我们小心翼翼走过去,轻轻抚摸,通过视觉和触觉进一步感受它的高贵。说实话 我对钢琴一窍不通,但是直觉告诉我这的确是一架非同凡响的钢琴。我对照上面的字母,用 手机迅速上网查了一下,立刻明白这是一台立式施坦威牌钢琴,是钢琴中的精品,价值真的 有几十万上下。 我们都把疑问的目光定格在吴更里的脸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吴更里走过去,手拿一块抹布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摸过的地方,话语也同样轻轻地说:“各 位领导别见怪,这钢琴是我爸爸当年买的,是给我买的。那时候他在城里当包工头,赚了钱, 就去买了一台最贵的钢琴运回来,他说他要把我培养成郎朗一样的人。可是,唉……”他停 住不说了,似乎陷入回忆之中。 “那后来怎么样呢?” “后来我爸打算专门请一个钢琴老师,先到乡下来教我。等条件成熟了,就把全家搬进 城去,让我受最好的教育。可是那年,他承包的工程拿不到钱,还死了人,他赔光了一切, 第 5 页 共 12 页 最后……他跳了楼。那年我才 8 岁。” 屋里的空气立刻有点压抑,我感觉那架钢琴也似乎变得沉重起来。 “那你就不得不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你一直留着钢琴,是为了纪念你的父亲, 对吗?”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忍不住说出了最后结果。 谁知吴更里看了我一眼,说:“你只说对了一半。这钢琴,我是留给我儿子的,可是他 偏偏对这个不感兴趣。我就想,将来我还会有孙子呀,孙子也会有儿子呀。我就不信,我家 里就出不了一个钢琴家。” 吴更里语气坚定,目光灼灼,仿佛对未来充满必胜的把握。 “出钢琴家,那当然好。可你得面对现实呀。假如你先把钢琴卖了,你家现在的一切都 会改变,政府也能名正言顺帮助你。将来有钱再买嘛……” “不,我不想那样过日子。李组长你说,人活着,除了钱,总得还要为点啥吧?” 吴更里口气坚决,咬钢嚼铁。我不由再次打量眼前的这个农民,感觉他的质地真的比钢 铁还硬。 吴更里,就这样作为一个特殊的扶贫对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天夜里,我竟然做了一 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去参加一个钢琴演奏音乐会。在金碧辉煌的舞台上,有一个人坐在一 架巨大的钢琴前,身体摇摆,十指飞舞,天籁般的乐曲汪洋恣意,跳跃流淌……大厅里掌声 雷动。当那人站起身来谢幕时,我不由狂喊:吴更里!吴更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开头制造悬念,扶贫工作有问题;接着指出事出有因,贫困户家有钢 琴,悬念再生;最后吴更里自述经历,疑云揭开。 B.吴更里之所以如此坚定的要培养一个钢琴家,是因为他深切的明白,只有家中有人功成名 就,出人头地,才能摆脱贫困生活。 C.钢琴的一尘不染、气势非凡与土瓦屋的简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吴更里的心中,这架钢 琴不仅承载着他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也承载了他对未来坚定的信念。 D.文中画线句子“人活着,除了钱,总得还要为点啥吧?”这句话引人深思,农民也有了更 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是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标题“钢的琴”的含义和作用。(6 分) 9.小说以“我”的梦境结束,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 张耳者,大梁人也。陈馀者,亦大梁人也。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 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 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馀然之。 陈涉起蕲,至入陈。张耳、陈馀上谒陈涉。陈涉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以张耳、陈 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至邯郸,武臣遂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 为右丞相..。李良已得秦书,固欲反赵,乃遂将其兵袭邯郸,邯郸不知,竟杀武臣。赵人多为 张耳、陈馀耳目者,以故得脱出。收其兵,得数万人。乃求得赵歇,立为赵王,居信都。 章邯引兵至邯郸。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 军钜鹿北。王离兵食多,急攻钜鹿。钜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陈馀自度兵 少,不敌秦,不敢前。数月,张耳大怒,怨陈馀,使张黡、陈泽往让陈馀。陈馀曰:“吾度 第 6 页 共 12 页 前终不能救赵,徒尽亡军。且余所以不俱死,欲为赵王、张君报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 虎,何益?” 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于是赵王歇、张耳乃 得出钜鹿。张耳与陈馀相见,责让陈馀以不肯救赵,陈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 臣为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馀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 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乃佩其 印,收其麾下。而陈馀还,亦望张耳不让,遂趋出。张耳遂收其兵。陈馀独与麾下所善数百 人之河上泽中渔猎。由此陈馀、张耳遂有郤。后汉遣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馀泜水上。五 年秋,耳薨.,谥曰景王。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 受笞。 B.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 受笞。 C.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 受笞。 D.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里吏尝有过笞陈馀/陈馀欲起张耳/蹑之/使 受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也用来借指官爵。 B.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校尉一职始置于秦朝,为中级官吏,到汉朝时地位 达到鼎盛 C.薨,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及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大夫 的死。 D.丞相,是战国时期便有的官职。后世丞相成为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但非历朝都设有 丞相一职。 12.下列各项中对于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耳、陈馀皆为魏人,同为名士。秦在灭掉魏国数年之后,听闻两人是魏国的知名人士, 于是下令悬赏捉拿他们。 B.张耳、陈馀共同奋斗,成就事业。两人先是投靠陈涉,继而辅助武臣,当武臣被杀后,又 共立赵歇为赵王。 C.张耳与赵王歇被困钜鹿城,危在旦夕,张耳多次派人召陈馀相救,陈馀因兵力悬殊不敢前 往。 D.张耳当面指责陈馀,陈馀怒解印绶。张耳毫不犹豫接其印绶,收编其军队。陈馀愤然离去。 两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5 分) (2)吾度前终不能救赵,徒尽亡军。且余所以不俱死,欲为赵王、张君报秦。(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14 题。 西塞山怀古① 第 7 页 共 12 页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唐穆宗长庆年间,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 州刺史,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有感而发,乃作此诗。②王濬:晋益州刺史。晋武帝 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沿长江而下伐吴。③千寻铁锁:东吴末帝孙皓命人 用大铁索横于江面,以拦截晋船,终失败。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下”“收”两字对举,一方势如破竹,一方闻风丧胆,强弱、高下立判。 B.颔联直写战事及结果,纵有长江天险和千寻铁链,也改变不了东吴灭亡的结局。 C.颈联中“山形”指西塞山,这里具体描写了西塞山的奇伟竦峭,同时“人世几回”“山 形依旧”对比强烈,人世的悲恨相续衬出山川的冷漠无情。 D.末句写六朝覆灭的遗迹,以破败的故垒和萧瑟的芦苇作结,借景抒情,余味深长。 15.从全诗看,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有哪些?(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1 小题,每空 1 分,共 11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 分,每空 1 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来表现蜀道开辟之艰难和来历之神 奇的句子是: , 。 (2)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在《登高》一诗中,诉说远离故乡,长期漂泊在外,晚年多病, 的句子是: , 。 (3)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符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句子 是: , 。 (4)荀子《劝学》中,与蚯蚓形成对比,反面论证学习贵在专一的句子是: , , 用心躁也。 (5)《过秦论》中总结秦灭亡的原因的句子: 。 (6)《师说》中打破传统的师生地位,客观表述弟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的句子 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 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 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 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而一座 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 那也许就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 它靠的不是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 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 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 《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 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 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 我一直这 第 8 页 共 12 页 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 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 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 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 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 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 心情。 B.①要得益于杜甫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 情。 D.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 情。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6 分) 在自然界中,冠状病毒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繁衍。① , 除人类以外,还可感染猪、牛、猫、犬等多种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一些冠状病毒感染后 可造成人畜共患病。② ?它们首先要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上。冠状病 毒粒子外包着囊膜,膜表面分别有刺突糖蛋白(“皇冠”的突起)、小包膜糖蛋白和膜糖蛋 白等 3 种蛋白。③ 。由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来识别和结合位于宿主细胞表面上 的受体,就像“钥匙”和“门”的关系一样。一旦把宿主细胞的大门打开,细胞便对病毒毫 无戒心。 (选自《冠状病毒“这一家子”都是怎么回事》《光明日报》2020.2.16) 四、作文(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 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 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一议论文,标题 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 9 页 共 12 页 绵阳南山中学高 2019 级高二上期 12 月月考语文答案 1.C 解析:A 项,“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 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验”错误,选项因果倒置,第一段说的是“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 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 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选项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B 项,“从李琦和蒋浩的 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知”错误,选项把 李琦和蒋浩作品的特点交融到一起了,第四段说的是“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 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 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第五段说的是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诗人蒋浩…… 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D 项,“……诗歌语言就不再 是以前的‘风花雪月’了”错误,“不再是”的说法过于绝对,第六段说的是“如果再用以 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文中说的是“不 能够很好应对”。 2.B 解析:B 项,“②至⑥段……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从文中来看, 这几段分别是说“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用黑格尔的话说,他 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 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朝向海洋的诗歌 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 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 验的体验”,由此可见,并非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3.C 解析:C 项,“想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就要摒弃传 统的诗意经验模式”错误,“就要”的说法过于绝对,第六段说的是“如果再用以前的‘风、 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 秩序”,文中说的是不摒弃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应多,并非是不能应对。 4.B 解析:“比例均比教师高”错。根据材料二,学生认为自己劳动观念极强和较强的比 例高于教师,但是认为自己劳动观念一般或较弱的比例低于教师。 5.D 解析:“都蕴藏着”“都应该因势利导”错,原文中“都可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 素材”“各学科领域教学因而也都有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 6.参考答案: 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②加大课程开发,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注重社会协同、家校合作。 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方法。 ④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增加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每点 2 分,三点即可) 7.B 解析:“只有家中有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才能摆脱贫困生活。”表述错误,是吴 更里对梦想的执着和坚守。 第 10 页 共 12 页 8.参考答案: 1.含义: ①表层含义:指吴更里父亲留下的贵重的钢琴。 ②深层含义:隐喻吴更里像精美的钢琴一样的美好理想和比钢铁还坚硬的精神意志。 2.作用: ①点名小说的中心线索,小说的情节围绕“钢琴”展开。 ②小说不以“钢琴”为题,而刻意用“的”字将“钢琴”一词断开更惹人注目,引人深思, 暗示中心。(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各 1 分,作用两点各 2 分) 9.参考答案: ①情节上:由实转虚,由实写扶贫工作转而虚写梦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②艺术效果上:以梦境结尾,留下空白 引人思考。宁愿生活贫困也不放弃精神追求,值得 人们思索。 ③人物上:通过我的梦境来丰富人物形象,同时,也使读者相信农民的精神追求会变成现实。 ④主题上:深化主题,给人希望。表现了“我”对吴更里在贫困之中依然执着追求美好理想 的精神的热烈赞美,表达了“我”对吴更里早日实现理想的美好祝愿。 (每点 2 分,答到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给满分。) 10.B 解析:(A 项“俱之陈”是一起到陈国,“俱”修饰“之”,不可断开。C 项“张耳” 是“蹑之”的主语,不可断开,D 项“为里监门以自食”意思是“充当里正卫维持生活”, 语意完整,“以”前后是状语与谓语的关系,不可断开) 11.C 解析:大夫死叫“卒” 12.D 解析:“毫不犹豫接其印绶,收编其军队”错。张耳是在客的劝说之下接印绶,收编 陈馀军队的。 13.翻译: (1)张耳就把陈余拉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和你怎么说的?如今被小小的侮辱,就 要死于一小吏吗?”(5 分。划线处各 1 分,大意 1 分) (2)“我估计向前进军,最终也不能救赵,还要白白地使全军覆没。况且我不去同归于尽 的原因,还要替赵王、张先生向秦国报仇。(5 分。划线处各 1 分,大意 1 分) 14.C 解析:(“具体描写西塞山的奇伟竦峭”错,诗人没有具体描绘眼前的西塞山如何的 奇伟竦峭。“人世的悲恨相续衬出山川的冷漠无情”错,应为“山川的冷漠无情衬出人世的 悲恨相续”。) 15.参考答案(6 分) ①咏史怀古,作者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借六朝更替的往事,抒发了国家兴亡、物是人非的 感叹。 ②借古鉴今,劝诫朝廷居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 “往事”; ③借古讽今,正告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 而守的小朝廷一样归于覆灭。 16.参考答案: 第 11 页 共 12 页 (1)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7.B 解析:悠闲自得:心无牵挂,随意而满足。形容神态悠闲、心情安逸,不在乎事事所 为,只在乎自身感觉的快慰;本着对自己好和对别人好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快悠闲适和闲得 乐哉;自由清闲,心情舒畅。自得其乐: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句中重在强调“乐趣”。平 起平坐:比喻地位相当,身份不分高低。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 表示 平局。句中重点强调“地位”。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把某个人(或某种人) 看得不同于一般。另当别论:原来看法等不成立,另加以有评论。句中重在强调“看法”; 晨钟暮鼓:意思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可以用来形容寺院僧人的生活。比喻可以使人 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句 中强调“时间短”,因此选 B。 18.C 解析:A 项“衍生”搭配不当,B 项,“心领神会”不合语境,搭配不当;D 项,包 含 AB 项的错误。 19.D 解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 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陈述对象的衔接,第一空后面是“如果当年 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强调的是“杜甫和草堂”;第二空,根 据后面的“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重在强调“底蕴”; 第三空,注意前面的“《堂成》”,可知是“建成时”。 20.参考答案: ①冠状病毒的宿主丰富多样(很多) ②冠状病毒是如何进入宿主细胞的呢 ③刺突糖蛋白是感染冠状病毒的关键 [解析] 整个语段是在谈论冠状病毒的传播问题。第空为过渡句的填写,承接上文“必须依 赖宿主细胞才能繁衍行”,开启下文“除人类以外,还可感染猪、牛、猫、犬等多种哺乳动 物以及多种鸟类。”,可以推论出应填写“冠状病毒的宿主丰富多样”;第二空较为容易, 阅读完后文,就知道此句是后文的问题引出句,后文都是在回答“冠状病毒是如何进入宿主 细胞的”,因此,填写此句即可:第三空的填写是较有难度的,这是个过渡句的填写,承接 上文“冠状病毒粒子外包着囊膜,膜表面分别有刺突糖蛋白(“皇冠”的突起)、小包膜糖 蛋白和膜糖蛋白等 3 种蛋白”,开启下文“由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来识别和结合位于宿主 细胞表面上的受体,就像*钥匙'和门的关系一样。”,从上下文可知,此句的主语应该是两 句的重合词“刺突糖蛋白”,表述的关键是“由刺突糖蛋白组成的刺突和受体,像钥匙和门 的关系。”,即可推测出本句为“刺突糖蛋白是感染冠状病毒关键”。 21.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第 12 页 共 12 页 附: 文言文翻译: 张耳是魏国大梁人。陈馀, 也是魏国大梁人。陈馀年轻,他就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张 耳,两人建立了生死之交。 秦国灭亡魏国几年后,已经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知名人士,就悬赏拘捕。张耳、陈 馀就改名换姓,一块儿逃到陈地,充当里正卫来维持生活,里中小吏曾因陈馀犯了小的过失 鞭打他,陈馀打算起来反抗,张耳赶快用脚踩他,让他接受鞭打。小吏走后,张耳就把陈馀 拉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和你怎么说的?如今被小小的侮辱,就要死于一小吏吗?” 陈馀认为他说的对。 陈涉在蕲州起义,打到陈地。张耳、陈馀求见陈涉。于是,陈涉任命自己的老朋友, 陈地人武臣为将军, 张耳、陈馀担任左右校尉,拨给三千人的军队,向北夺取赵国的土地。 到达邯郸,武臣便自立为赵王。任用陈馀做大将军,张耳做右丞相。李良已经收到秦王的书 信,本来就想反赵,于是就率领着他的军队袭击邯郸。邯郸方面不了解内变,武臣竟被杀死。 赵人很多是张耳、陈馀的耳目,因此能够逃脱。收拾武臣的残破军队,得到五万人。于是寻 访到赵歇,拥立为赵王,让他住在信都。 章邯领兵到邯郸。张耳和赵王歇逃入钜鹿城,被秦将王离团团围住。陈馀在北边收集 常山的残余部队几万人,驻扎在钜鹿城以北。王离兵多粮足,急攻钜鹿。钜鹿城内粮食已尽, 兵力很弱,张耳多次派人召陈馀前来救援,陈馀考虑到自己的兵力不足,敌不过秦军,不敢 前往。相持了几个月,不见救兵,张耳大怒,怨恨陈馀,派张黡、陈泽前去责备陈馀。陈馀 说:“我估计向前进军,最终也不能救赵,还要白白地使全军覆没。况且我不去同归于尽的 原因,还要替赵王、张先生向秦国报仇。”如今一定要去同归于尽,如同把肉送给饥饿的猛 虎,有什么好处呢?" 项羽的军队多次截断了章邯的甬道,王离的军粮缺乏,项羽率领全部军队渡过黄河, 于是打败了章邯。这时赵王歇、张耳才得以出钜鹿城。张耳和陈馀相见,责备陈馀不肯救赵, 陈馀恼怒地说:“没有料到您对我的怨恨是如此的深啊!难道您以为我舍不得放弃这将军的 职位吗?”就解下印信,推给张耳。张耳也感到惊愕不肯接受。陈馀站起身来上厕所了。有 的宾客规劝张耳:“我听说‘天上的赐予不去接受,反而会遭到祸殃’。如今,陈将军把印 信交给您,您不接受,违背天意不吉祥,赶快接收它”。张耳就佩带了陈馀的大印,接收了 他的部下。陈馀回来,也怨恨张耳不辞让就收缴了大印,于是疾步走出去。张耳就收编了他 的军队。陈馀独自和他部下亲信几百人到黄河边的湖泽中打鱼捕猎去了。从此,陈馀、张耳 就在感情上产生了裂痕。后来,汉王派张耳和韩信攻克了赵的井陉,在泜水边把陈馀杀了。 五年秋,张耳去世,汉封其谥号为景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