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25
2019届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①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事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②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唐代承续汉事,积极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我国僧人又赴天竺求法,得佛教真传而使中国也成为佛教中心,至唐代达到鼎盛。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置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赞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④西域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艺术、丰富物产及民俗风情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和想象空间,唐代诗人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及时地将这些文化养料有选择地吸收到具体作品中去,创造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代之文学”。另一方面,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佛教传播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扩大了创作题材,佛教经典的传播还促成了四声的发现以及格律诗体的形成。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西域音乐逐渐传入,并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形成新的音乐形式,配合这种音乐用以演唱的长短句也开始出现,这就是曲子词。因此,总体而言,唐代律诗与曲子词从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摘编自郭文庭《唐诗中的丝路文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丝绸之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唐代诗歌中出现的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事象等方面。 B.唐代诗人吸取了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文化养料,创作出大量的文化诗篇,创造出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文学高峰。C.汉代之后丝绸之路不断发展与延伸,这可以从唐代诗歌中出现的“阳关”“葱岭”“拂林”等地理名词中找到印证。D.唐代诗人常常以汉喻唐,是因为他们对唐王朝国家实力的自信和对民族历史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外扩张的雄心壮志。答案 C解析 A.“主要表现在”错误,丝绸之路的作用在唐诗中可以找到明证,但不能说“主要表现”。B.“吸取了……等文化养料”表述错误,原文为“有选择地吸收”。D.“对外扩张的雄心壮志”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从向外的延伸和向内的省视两个层面论证了古代丝绸之路对唐诗产生的影响。B.文章列举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的事例,是为了论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C.作者为了论证唐王朝实行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拥护这一论点时,使用了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D.第④段阐述了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有重要的影响,不是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就是促成了四声的发现和格律诗体的形成这一史实。答案 D解析 混淆关系,原文阐释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是递进关系,而选项是选择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岑参的“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写出了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生活场景,也反映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多元发展状况。B.唐代诗人们用自己内心的深层体验来激活诗歌创作的灵感,进而表达他们对自我生命及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C.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指出,我国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逐步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D.唐代律诗与曲子词都是在西域宗教艺术的影响下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答案 B解析 “用自己内心的深层体验来激活诗歌创作的灵感”错误,原文为“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和“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共同激活诗人创作的灵感。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城中村”改造如何实现绿色发展郭平 ①“城中村”改造是为了不断提升城镇发展功能、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对位于具有特定功能区的水源地城镇,旧城改造必须从城镇发展的整体功能角度统筹规划,把“绿色发展”作为旧城改造重要目标追求。②“城中村”生态绿地系统危机,造成绿色发展不断萎缩。当前,由于城镇面积急剧扩张和人口急增,各种企业围墙占地(甚至是非法占地)致使耕地面积锐减,农业绿地、林业生态绿地及园林绿地大幅减少,城市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甚至遭到破坏;此外,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原有休闲环境被彻底打破,新增宅基地、新建商业住宅楼和写字楼等大量侵占耕地、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③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尽管惠及民生,造福后代,但因为利益冲突等因素,存在诸多抵触力量,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当前,企业偷排污水、废气,市民随意丢放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要改变这种现状,地方政府必须确立现代治理理念,准确定位,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城市绿色发展。④以人为本,建设良好人居环境。城市改造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要求我们在城市改造与绿色治理中,必须从两个维度来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重视生态绿地规划建设,又要注重人工建筑系统完善。⑤完善适宜的人工建筑系统,提升市民居住品质。长期以来,城镇建设中人工建筑系统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忽视绿地建设,发展高、密、集建筑群,使城镇居民生活倍感压抑;二是过分浪费土地资源,满足少数“权势”人的奢侈住宅需求。在今后“城中村”改造中,本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理念,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标准并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完善容积率制度,处理好居民用地与节约用地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服务便捷、套型结构比例合理的高品质居住区,把“城中村”改造为和谐社区。⑥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推动“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着力维护好民众利益,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好市场功能,又要充分利用政府调控功能,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同时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成为“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制定者、私有产权的保护者和“城中村”改造良好秩序的监管者和纠纷的仲裁者,更应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代理者,并借此提升政府的品位和形象。⑦总之,“城中村”改造,必须引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人本思想,实施绿色治理,构建绿色家园和绿色住宅等,重视现有建筑物功能的“更新与再造”,强化整体功能提升与绿色协调发展,加强社区关怀,保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选自《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中村”改造以“绿色发展”为首要目标,注重城镇发展的整体功能,不断提升城镇发展功能、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B.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休闲环境遭到破坏,以及大量的耕地、绿地被新增宅基地、商业住宅楼侵占。C.在城市改造与绿色治理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绿地规划建设与人工建筑系统完善两者兼顾。D.“城中村”改造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功能,政府发挥好相应职能,人民的利益就可以得到切实维护。答案 C解析 A.根据原文“把‘绿色发展’作为旧城改造重要目标追求”可知,A项中“首要目标”应为“重要目标”。B.“主要原因”错误,根据原文第②段中关键句“此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知,B项只是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D.除D项中提到的以外,还要同时需要考虑市场功能以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城中村”改造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深入论证了在“城中村”改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C.第⑥段论证了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要扮演的角色,只要政府和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就可以保证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D.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出现缺少远景规划,过度发展高、密、集建筑群和浪费土地资源,出现满足少数人需求的奢侈住宅,严重干扰了居民生活,作者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将这一论点阐述得深入浅出。答案 C解析 第⑥段论证的观点是“政府除了要处理和市场的关系外,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是关键。”“只要政府……可持续发展”说法太绝对。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中村”生态绿地现状令人担忧,城镇面积不断扩大以及人口急剧增长,建筑用地的增加致使耕地面积减少,均严重冲击了城市生态系统功能。B.政府需要确立现代治理理念,精准定位自己角色,采取多种举措来引导城市绿色发展,改变当前企业偷排污水、废气,市民随意丢放垃圾的现状。C.城市改造与发展,以人为本,需要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完善适宜的人工建筑系统,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居住品质。D.将“城中村”改造为和谐社区,需要政府了解区域实际情况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标准和容积率制度,处理好居民用地与节约用地之间的关系。答案 D解析 根据原文“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标准并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完善容积率制度”,对于容积率制度,不是制定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标准也无须制定,只需严格执行。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①昆曲是中国古典戏剧之集大成者,是古典戏剧的最后一个峰巅。昆曲的演出环境与酒宴关系密切;昆曲的剧作家、艺人、票友中,好酒者比比皆是;历史上许多关于酒的故事被搬上昆曲舞台,有的成了经典折子戏。酒与昆曲,既是两者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晶,又对铸造其各自的精神世界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②回顾昆曲成长的历程,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充满了歌与酒两大元素,可以说,酒生活是昆曲的摇篮,昆曲是浸泡在酒里长大的。 ③中国向来有“歌舞当宴”的饮食传统,所谓“有酒无乐不欢”,这可谓是中国传统娱乐文化的一大特点了。昆曲的前身昆山腔,在明代的四大声腔中是比较晚起的。在昆曲之前,士大夫酒宴上,多听到的是“海盐腔”。有此传统,致使昆山腔一面世,就主要在酒席宴上存身。万历年间,南京昆曲名丑刘淮在一达官贵人家演《绣襦记·卖兴》,他演得来兴特别感人,致使主人家打断他的演出,把他叫下台来赏他一杯酒,让他不要这样伤心了。事之有无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确考,但是那演剧当宴的氛围,可以让我们相信。昆曲,就这样常常用来陪酒。④提到昆曲的成长,不能不说到苏州昆曲最盛大的活动——中秋虎丘歌会。可以说,虎丘歌会是昆曲的摇篮。袁宏道、张岱等大文豪都写过著名的散文记载这样的盛况。袁文有“置酒交衢间”的话,说明那天苏州城大街小巷的交叉路口都放着酒坛酒瓶,随便喝,想喝多少喝多少。在商品经济发达,人们比较精明“小气”的江南,也有这么大方的时候,美酒也不知由谁提供,也不管让谁喝了去,这不是件奇事么?其实,这正是中秋歌会“月亮神崇拜”的遗痕。这个时候的酒,首先是供奉神的供品,神品尝过了以后,人再去喝,喝了,神力也一同进了体内,对人是有好处的。基于这样的信仰,所以人们在这一天会特别的慷慨大方。中秋歌会总是先众人唱,“唱者千百”,一堆一堆的竞唱,一轮一轮的淘汰,到三更天夜已深时,最后只剩一人,是这次歌会的优胜者。这个人唱的时候,所有的伴奏乐都停止,“声出如丝,裂石穿云”,观众席鸦雀无声,没人敢鼓掌喝彩,只允许点头称许。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中秋歌会的月崇祀性质。因为古人相信歌能通神。远古巫觋都是用歌声来与神交流、传达神的旨意的。任何一项民俗活动,只有其保持信仰崇拜的底蕴,才能长久。虎丘歌会也是如此。⑤值得注意的是:虎丘歌会上唱的歌不全部是清唱,许多剧曲也在会上竞唱过,如《流纱记》《西厢记》《拜月亭》,有的剧作者新编了剧本,也会首先想到拿到虎丘上去扩大影响,如卜大荒的《冬青记》,王光鲁的《想当然》等。这就使虎丘歌会与昆曲剧演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⑥这样的社会生活使得“有酒无乐不欢”的风气日盛一日。明清两代的皇帝贵族,许多亦是酒与昆曲这物质精神两大享乐的爱好者。明王朝缔造者朱元璋,得天下后曾经召见昆山一个107岁老人:“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明武宗常常“扮戏侑酒,醉即宿其处”,跟艺人混迹一起。南明王朝可以说是在酒气和昆曲声中结束的。待清王朝得了天下,昆曲进入清廷迎来了她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康熙下江南第一件要事就是看昆曲,到苏州首先想到的就是听虎丘歌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怎不叫昆曲与酒携手再携手,直至“双赢”呢?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昆曲与酒关系密切,从表现形式上看,具体有:其演出环境常有酒宴,不少剧作家、艺人、票友好酒,许多关于酒的故事被搬上昆曲舞台。B.昆曲成长的文化环境离不开酒元素,昆曲与酒相辅相成,它们对铸造昆曲精神世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C.昆曲是浸泡在酒里长大的,所以说,没有酒就没有昆曲,酒的历史有多悠久、多厚重,昆曲的历史就有多悠久、多厚重。D.中秋虎丘歌会是苏州昆曲最盛大的活动,这一歌会虽然体现的是月亮神崇拜,但许多昆曲剧目的上演才是歌会的高潮。答案 A解析 B.应是“它们对铸造各自精神世界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C.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回顾昆曲成长的历程,其成长的文化环境充满了歌与酒两大元素,可以说,酒生活是昆曲的摇篮,昆曲是浸泡在酒里长大的”。D.无中生有,“昆曲剧目的上演才是歌会的高潮”错误,原文中并未提到昆曲剧目是歌会的高潮。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②段指出昆曲是中国戏剧之集大成者,是古典戏剧的最后一个峰巅,回顾昆曲成长的历程,歌与酒两大元素伴随着昆曲文化的成长。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中国有“歌舞当宴”的饮食传统,在昆曲之前,士大夫酒宴上多听到的是“海盐腔”,昆山腔出现后主要也在酒宴上存身这一观点。C.作者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刘淮演出时被主人打断赏酒一事,是为了证明“昆山腔一面世,就主要在酒席宴上存身”这一论点。D.文章最后列举朱元璋、明武宗、康熙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明清两代的皇帝贵族,许多都是酒与昆曲这物质精神两大享乐的爱好者,“有酒无乐不欢”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昆曲与酒的双赢。答案 C解析 列举刘淮一事是为了证明“昆曲,就这样常常用来陪酒”。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发展与苏州中秋虎丘歌会须臾不可分离,虎丘歌会促进了昆曲的大发展,昆曲也改变了江南人“小气”的习性。B.虎丘歌会上,最后那个歌手唱的时候,伴奏乐停止,歌手演唱得精妙绝伦,没人鼓掌喝彩,只能点头称许,叹为观止。C.虎丘歌会这一民俗活动受人欢迎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仅是因为歌手唱功高超,还因为古人相信歌能通神。D.朱元璋曾经向昆山老人打听昆曲,明武宗常常“扮戏侑酒”,康熙下江南第一件要事就是看昆曲,可见昆曲的魅力之大。答案 A解析 “须臾不可分离”,程度过重,错误;“改变了江南人‘小气’的习性”是故意曲解,习性未改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