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0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能力提升练八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专题能力提升练(八)(论述类文本阅读〈二〉)(30分钟,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礼的文化意义礼对于中国文化,产生过怎样的积极意义?这值得好好回顾与总结。首先,礼是人自别于禽兽的标志。人从动物界脱胎而来,这就决定了人身上不可避免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但是,人与动物毕竟存在着本质区别。那么,人应该怎样定义自己?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理由究竟何在?《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孔颖达疏说:“人能有礼,然可异于禽兽也。”可见,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而其他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人生第一要义。其次,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韩愈在他的《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他认为一部《春秋》,讲的无非是严夷夏之别。而夷夏之别则在于一个“礼”字。春秋季世,王纲解纽,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部族乘机进攻中原,有些诸侯国为蛮风陋俗所化,完全失却享受中原先进文明的资格,故他们只配被当作夷狄看待。相反,有些夷狄之邦向慕中原文明,积极效仿,日久天长,已进于中国,则可与中原诸侯同等对待。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者谁影响谁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韩愈之说,深入人心,故中国人始终以本民族高雅、文明的礼仪为豪。第三,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人离不开群体生活,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证社会的有序,需要有成套的合理的规范。在中国文化中,这就是礼。《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道德为万事之本,仁义为群行之大,施行道德仁义,不通过礼则无由得成。第四,礼是修身的主要门径。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内外双修。因此,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人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人生是漫长的,但关键之处只有几步,因此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国家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的“人生礼仪”进行指导,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第五,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于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结果自然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成为在方言与风俗之上的一个更高的层次,各地人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歧,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礼”的一项是( )A.2013年11月1日,“中华汉民族服饰展演暨汉服文化周”活动在浙江嘉兴开幕,370余名汉服文化爱好者共同举杯完成了乡饮酒礼仪式,创下了世界最多人着汉服参加乡饮酒礼的纪录。B.最初的座右铭是一种叫做欹器的祭器。据古书记载,欹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酒全部流出来。当年齐桓公把它放在座位右侧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C.广昌人家的厅堂中央,都会挂一个祖宗牌位,这种牌位的形式一般是:中间一行是“天地国亲师位”,两旁是两副对联。D.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婚礼上,双方许下神圣的誓言,统一着装的男女傧相以及天使一般的花童,众星捧月般地把一对新人衬托得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满足许多新娘儿时的美梦。解析:本文所论的“礼”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礼,而D项所表述的内容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文化自觉,不与鸟兽同群,并通过习礼从本质上区别于禽兽。3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B.春秋季世,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部族进攻中原,有些部族向慕中原文明,积极效仿,已进于中国,但仍不能与中原诸侯同等对待。C.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证社会的有序,就必须要有成套的合理的规范,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所说的礼。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D.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统一的趋势,是因为有礼这个凝聚民族的核心。解析:“但仍不能与中原诸侯同等对待”不合文意,原文是“则可与中原诸侯同等对待”。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其产生的积极意义不可忽视,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不可小觑,我们本民族高雅、文明的礼仪仍然是国人引以为荣的东西。B.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内外双修。C.礼能够区别文明与野蛮,即使是夷狄之邦、鄙陋之人,只要向礼、习礼,天长日久,也能向文明迈进。D.中国文化中,在童蒙教育阶段教人以礼,对礼的教育,贯穿中国人的一生,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也使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先进性。解析:“也使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先进性”无中生有。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陋劣之中有至好——谈审丑快感童庆炳人们不难发现,在艺术创作中,丑成了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照理,丑的东西只能使人厌恶,何以某些丑的东西进入艺术作品,倒给人们带来美感呢?“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其卑污的灵魂难道不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吗?为什么读者在手捧《红楼梦》之际,又会产生“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心理呢?或者说生活丑怎么会变成艺术美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审丑快感问题。丑作为一种艺术内容是怎样引起我们的快感的呢?这可以从以下三点加以说明。第一,丑是一种背景,用来衬托美的丽质。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中,美的东西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美的东西总是同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对比效应是人感知事物的一大特征。高个子在矮个子旁边显得更高;白色在黑色包围中显得更白;健美置身于病态旁显得更健美;崇高与卑劣相比较显得更崇高;美与丑相对照显得更美。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把丑作为一种背景,用以衬托美的写法,是屡见不鲜的。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的死静来衬托“千帆”竞发的生动,以“病树”的病态来衬托“万木”争春的壮美。生动因有死静相与共而显得更生动,壮美因有病态相陪伴而显得更壮美。这就是说,丑还是丑,但丑作为陪衬而成为美的条件,成为美的一个源泉。这也就是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阴影掺入光明,把滑稽丑怪置于优美崇高之旁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激发深刻的美感。丑的对象,其外在的形态对审美感官具有阻拒性,它不会顺利地给人们带来快感。但它却具有一种吸引力,而且促使人们从对象的外在表象中解脱出来,而去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蕴含的意味,这样,丑的对象就给人带来一种更深刻、更震撼人心的美感。而艺术家也就利用“丑”这个特性,用以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里最深邃的东西。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有一件雕塑《欧米哀尔》,所表现的是一个年老的风尘女子。面容的憔悴、肌肉的萎缩、皮肤的皱纹、表情的悲哀,都令人感到这是一位再丑不过的女人。然而这件雕塑却比无数的美女雕塑更成功。有的评论家在《欧米哀尔》面前惊呼:“啊,丑得如此精美!”实际上,罗丹的这件雕塑吸引人之处,是超越外在形态的更加深刻的美学意义:罪恶的社会把一个人美好的青春和幸福给毁灭了。正是这种内在使《欧米哀尔》显得精美,并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动和深刻的美感。3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第三,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艺术既是对客观的反映,同时又是主体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一道美的光亮,它可以刺穿丑,使其丑态毕露而被征服。对丑的征服会使人产生胜利感而激起愉悦之情。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就说过:“在滑稽中丑态是使人不快的;但是,我们是这样明察,以至能够了解丑之为丑,那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我们既然嘲笑丑态,就比它高明。”这种以美裁判丑从而激起快感的说法,是解释审丑快感的一种最流行最重要的说法。这是因为,“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但是痛斥它却真是一件快事啊!这是对丑的谴责,在美的理想之光照射下使人目眩,让丑的劣迹在美面前原形毕露”。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所作所为,只能引起我们的厌恶。但对她的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揭露、谴责,却使人无比痛快。由此可见,艺术创作中以美裁判丑,是审丑快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删改)4.下列有关“审丑快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学实验证明,对比效应是人感知事物的一大特征,审丑快感的产生离不开这种对比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丑可以成为美的一个源泉。B.丑的对象的外在形态虽然不会顺利地给人们带来快感,但它能促使人们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蕴含的意味,给人带来更深刻、更震撼人心的美感。C.在艺术家审美理想之光的照射下,丑的东西会原形毕露,这种对丑的征服会使人产生胜利感和愉悦之情,从而也就产生了审丑快感。D.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中丑的东西进入艺术作品中能够给人们带来“审丑快感”,这种快感完全取决于艺术家的主体创造。解析:“完全取决于艺术家的主体创造”错,原文是“艺术既是对客观的反映,同时又是主体的创造”。答案:D5.下列各项中,不能用来证明“丑是一种背景,用来衬托美的丽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罗森克兰兹)B.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葛洪《抱朴子》)C.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漫兴其五》)D.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雨果《克伦威尔序》)解析:“柳絮”“桃花”比喻乘风乱舞、随波逐流的势利小人,这两句都是写“丑”,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答案:C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真正好的艺术作品中,丑的对象能转化为美,让人产生兴味盎然、无比震撼的审丑快感,这种快感是美的对象所不能给予的。B.美与丑是对立中的存在,两者是相反相成的。离开丑孤立地去求美,便得不到美;相反,若能把丑置于美之旁,那么美就在对比中显现出来了。C.罗丹的《欧米哀尔》以丑的、病态的形象为题材,其目的不是展示丑,而是激起欣赏者心灵的震动和深刻的美感。D.“以美裁判丑从而激起快感”之所以成为解释审丑快感的一种最流行最重要的说法,是因为它较为合理地解释了艺术创作中审丑快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析:“这种快感是美的对象所不能给予的”无中生有。答案:A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