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9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省)学案:专题六 第一讲 文言基础细落实 Word版含解析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古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一、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 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 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 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 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 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 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 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 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 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 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 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 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 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 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 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庶孽,指妃妾所生之子,犹树有孽生,故 称。与之相对的是“嫡子”,指正室所生之子。 B.其祖本姬姓..也:上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每个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全 体 成 员 都 是 她 的 后 代 , 因 此 古 姓 中 有 不 少 都 从 “ 女 ” , 如 “姚”“姜”“姬”等。 C.徙都大梁..:大梁,古代河南洛阳的别称,战国时是魏国国都, 魏惠王也因此别称梁惠王。 D.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对 自己的谦称。类似的称呼还有朕、孤、不穀等。 解析:C 项,“河南洛阳”错。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隋唐以后,通称今开封市为大梁。 2.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鞅少好刑名之学....: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 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B.夏殷..不易礼而亡:夏殷,即夏桀和殷纣,他们二人都是暴虐荒 淫的国君,后人常用他们指代昏庸的君王,以警诫他们的君主。 C.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河西,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与之相对,“河东”即指黄河以东的地区,“河内”指黄河以南的地 区。 D.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 或食邑。 解析:C 项,“黄河以南”错。“河内”在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 地区,亦专指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内”即指后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 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 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 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 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解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一句,“年虽少”和“有奇才” 中间断开,这是两个带有转折意义的句子,排除 A 项。“举国”后不 能断开,它和“而听之”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排除 D 项。“王即不 听用鞅”是一句话,意思是“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中间不能断 开,排除 C 项。做断句题一定要粗知大意,找准主语,把握动词,弄 清句意关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 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 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 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 在刑罚之中较轻。 解析:“汤武”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 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 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 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 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 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 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 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 从公叔座的劝告。 解析:从原文看,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这是变法十年 后的状况,不是当时产生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文: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 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 千计。 解析:(1)关键词“苟”“法”“循”,“不法其故”“不循其礼” 的句式相同,翻译时要注意。(2)“期年”“之”“国都”等词是关键 词。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 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公叔座 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他)。正赶上公叔座得了重病,魏 惠王亲自去看望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 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大王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 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 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 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公孙鞅见 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您凭什么 能合乎我们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高兴极了。”公孙鞅说:“我用 强国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 算变更法度,孝公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 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 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讲 得好。”(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 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 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被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 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 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 因为上层人触犯了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 不能被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 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循新法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拾别人丢的东西占 为己有的人,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人 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局势安定。于是卫 鞅被任命为大良造。又过了五年,秦国国富民强。孝公派卫鞅率领军 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的身穿铠甲的士兵突然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 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垮了魏军后,押着公子卬回秦国。魏惠王 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溃,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削弱,魏惠王害怕 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献给秦国以求和。魏国就离开安邑,迁 都大梁。魏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 打败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作商 君。 二、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 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 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 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 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 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 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 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 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 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 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 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 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 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 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 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则诸侯..图鲁矣: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 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 述职。 B.请与子.论功: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用来称老师或有道德、 有学问的人,比如“孔子”。 C.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即孟尝君,名句“孟尝高洁,空 余报国之情”中说的就是此人。 D.于是南平百越..:百越,又称“百粤”。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 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过秦论》“南取百 越之地”中的“百越”即是此意。 解析:C 项,“说的就是此人”错误。文中的孟尝君是战国时齐 国贵族,与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并称“战国四公子”,皆以招揽 宾客著称。“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出自王勃《滕王阁序》,孟尝, 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但由于志趣高尚、 洁身自好,长期不得升迁,不被重用。 2.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魏文侯,战国初期魏国崛起的关键人物, 是备受司马光推崇的治国明君。 B.武侯浮西河..而下:古称黄河南北流向的部分为西河,在今山西、 陕西交界处。 C.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宗室,特指与国君或皇帝同宗族之人。 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历代就 此规定不一。 D.太子..立: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太子多居住在中宫,所以常用“中宫”称太子。 解析:D 项,“中宫”错。在古代,太子多居住在东宫,故常用 “东宫”称太子。“中宫”是皇后居住之处,常用以借指皇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 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 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 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 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 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而君用起则是弃卫”句中, “起”指吴起,“君用起”指鲁君重用吴起,主谓宾已全。而“则是” 是“则是弃卫”一句的开头,译为“就等于抛弃了卫国”,所以应在 “则是”前和“弃卫”后断开。故排除 A、C 两项。“而有战胜之名” 中的“之”是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的,不能在它后面断开,所以排除 D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 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 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 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 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春秋末 期晋国被赵国、魏国、韩国三国所取代,史称“三家分晋”。三晋, 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后演变为中国山 西省的别称。故选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 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 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 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 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 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 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 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 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公叔继田 文后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原文 没有吴起对公叔“深表不满”的意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译文: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 自知比不上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文: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 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题中注意判断 句“此乃……也”、“所以”(……的原因)、“乃”(才)。第(2)题中注 意“作乱”(暴乱,发动叛乱)、“走”(逃跑)、“之”(到)。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用 吴起为将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就有人说:“鲁国是个小国, 而有战胜的名声,诸侯们就打鲁国的主意。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 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 了他。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 将军,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 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 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 “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脓液,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 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脓液,我不知道他会死在什么 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 心,就命他担任西河郡守一职,来抵御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 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于西河并顺流而下,船行到半途, 武侯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太美了,山河险固,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国都,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 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治政不施仁德,武王把他 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仁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 侯说:“讲得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 了相位,任命田文为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你 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 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你呢,还是应 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托付给你啊。”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 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 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吴 起)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 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国对楚国 的强大感到忧虑。原本的楚国贵戚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 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 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后, 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 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三、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 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 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 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 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 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 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 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 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 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 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 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 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 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 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 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晚而改节. 节:志向 B.宠顿首谢.曰 谢:谢罪 C.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坐:因犯……罪 D.恒亡.其半 亡:损失 解析:这里是“回答”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涣以.方略讨击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悉诛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其.冤嫌久讼 吾其.还也 D.入为.大司农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解析:A 项,两个“以”都是介词,拿,用,凭着。B 项,代词, 他们/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项,代词, 那些/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D 项,动词,担任/句末语气助 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3.与文中“在郡何以为理”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是寡人之过也 B.沛公安在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今君乃亡赵走燕 解析:B 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题干句子 正常语序为“在郡以何为理”。A 项,判断句。C 项,定语后置句。D 项,省略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涣丧西.归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例句中的“西”是名词做状语,向西。A 项中的“愚”是 形容词做名词,愚人。B 项中的“水”,名词做动词,游水。C 项中 的“日”是名词做状语,每天。D 项中的“舞”“泣”,使动用法, 使……起舞,使……哭泣。 5.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功曹,古代官职,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 绩。 B.补阙,官职名称,职责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及举荐人才。 C.永元,东汉和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D.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 始人老子。后世道家奉为始祖,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 解析:结合前面的“拾遗”来看,这里的“补阙”是弥补疏漏或 失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 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 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 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 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四个选项前四处断句均一致, 从第五处开始不同。结合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 仗义,故应断在“好侠”处,这样就排除了 C 项和 D 项;文言文句子 多整句,前后句式一致,“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三个句子的 结构一致,故排除 A 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 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 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 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 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京’‘师’ 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错,“师”在旧时大多指军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 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 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 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 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 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 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 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 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的能力。“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无中生有,“不得旋踵”在文中 的意思是“决不畏避退缩”,而不是“忙得无法分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文:百姓怀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 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译文: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 面比不上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注意“为立祠安 阳亭西”为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在翻译时要补充成“为立祠(于)安阳 亭西”并变换句式。辄:就。荐:祭祀。(2)一岁:一年。狱:案件。 于:比。文理:条理。不及:比不上。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 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武力,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 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 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任职期间敢于决断, 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治政的名声广泛流传,入朝任大司 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 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贤明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务); 又让主簿镡显纠正过失,弥补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 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出了名。州里举荐王涣为 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 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部铲除。县境 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路边停宿。那些放牛的人,总是说牛是王 涣的,始终没有被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 他依法治理兖州所属郡县,德化和声威得到广泛传播。后来王涣由于 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一年多后,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 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办事清平公正, 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任县令所 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评判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堵住大 家的疑惑。同时他还用奇谋异术,多次揭发和暴露隐秘的坏人坏事。 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认为王涣有神机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 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 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 姓都在路旁摆设盘、案加以祭奠。官吏问他们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 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 涣任洛阳县县令后,不再被侵夺,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 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怀念王涣的恩德,在 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 桓帝侍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 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 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县县令,但挑出来的都不 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 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督察惩治奸恶盗贼, 决不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 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四、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 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 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 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 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 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 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 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 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 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 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 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 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 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 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 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 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 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 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京西转运使配.木石 配:摊派 2.琦是.其对. 是:认为……正确 对:回答 3.守吏惕息俟诛.. 俟:等待 诛:责罚 4.但.使密.偿之 但:只 密:私下 5.前尹以刻深..为治 刻深:苛刻严酷 6.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 鞫:审讯 7.诜诬其辄斥..御名 辄:动不动 斥:直称 8.使者以.白陵使韩琦 以:介词,把 9.今乃.与百县均赋 乃:副词,竟然 10.曷.若置此 曷:通“盍”,何不 11.命释其株连者. 者:代词,……的人 12.草场火. 火:名词用作动词,失火 13.以不应为杖.之 杖:名词用作动词,杖责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类型。 14.永昭陵建 倒装句、省略句,“建永昭陵(的时候)”。 15.使者以白陵使韩琦 省略句,“使者以(这件事)白陵使韩琦”。 16.不取于民 倒装句,状语后置,“不于民取”。 17.何以戒后人 省略句、宾语前置,“(这样的话,)以何戒后人”。 (三)内容理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纯礼担任陵台令兼永安县令时,不接受永昭陵兴建摊派的赋役, 后来,众人责问陵使韩琦,纯礼回答得有理有据。 B.纯礼对待百姓从不豪取强夺,百姓画他的图像挂在家中,像敬 神一样敬他,称为“范公庵”。 C.徽宗即位,纯礼担任开封知府。前一任开封知府用严苛的法令 来治理百姓,纯礼认为宽严互补,是圣人的教诲,一切以宽缓的态度 来处理。 D.驸马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 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颖昌府知府、崇福宫提举。 解析:“众人责问陵使韩琦”错误,原文中的“众质之”,质问 的是纯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 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 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 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 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 本的语法结构。“以父仲淹荫”的意思是“依靠父亲范仲淹的荫庇”, 中间不能断开;“京西转运使”是一个官职,“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 一路”是它的谓语和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而前句“永昭陵建” 是个独立成分,后面不能加宾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 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 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 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 御玺指皇帝印信。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令尹、 京兆尹不是知府的简称。“令尹”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最高官衔, 相当于宰相。“京兆尹”是京师的地方长官。将令尹、京兆尹说成是 知府的简称,表达明显有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 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 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 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 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 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 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 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 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免职”错,应 为“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译文: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 为祸患的呢。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译文: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 灵的仁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关键性 词语:方、务、犹、虑、患。(2)关键性词语:村野、蔽罪、辜、德。 参考译文: 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 兴建永昭陵时,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 只有永安县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 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有一天,众人质问他, 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季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 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为什么不将赋役搁置此处,用它 来供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回到朝中,(范纯礼) 被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的身份出京任遂州知府。泸南 边境上有战事,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中可 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姓在庐舍中画像,把他像神一样加 以供奉,命名为“范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 官吏惊恐地等候诛杀。纯礼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 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库吏偷丝太多当判死罪,纯礼说:“因 为乱纷纷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啊。”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 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纯礼)被任命为户部郎中、京西转运 副使。徽宗即位,(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府知府。开封 府前任知府治政苛刻严酷,纯礼说:“宽柔刚猛相济,是圣人的教诲。 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 呢。”因此一概以宽松处事。皇帝直接下诏命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 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 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 工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 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 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样 做)怎么能够警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想要朝廷外面的人知道 陛下不滥施刑罚,足够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纯礼沉稳 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 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大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 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 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恢复左朝议大夫一职, 提举鸿庆宫。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四步阅读法,读懂文言文阅读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题目。 读文示范 ①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 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 第一步:关注开头段,了解人物的 基本信息。 用双波浪线标注出人物的生平履 历: 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 事焉,乃征为廷尉。②廷尉乃言贾 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 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 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 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 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 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 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 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 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 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 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 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 发之。③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 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 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 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 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 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 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 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④后岁余,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 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 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 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⑤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 ①姓名、字号,特点,任职情况。 ②其余内容中主人公姓名(注:因 为在实践中发现考生把人名当成 其他实词翻译的现象,故此补上此 点)。 第二步:标注时间词,划分文段层 次。 用序号划分文段层次,在每层最前 面加上序号后,概括每段大意。 第①层:简介贾谊籍贯、才气及吴 廷尉的赏识。 第②层:贾谊受到廷尉推荐而入 仕,展现非凡才能,一年之间就当 上太中大夫。 第③层:贾谊热心政事,认为应当 改变,受到权贵诋毁。 第④层:文帝询问贾谊鬼神之事, 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认为不如贾 谊。 第⑤层:贾谊担任梁怀王的太傅期 间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数年 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 能尽责,悲泣而死。 第三步:了解人物事件,归纳内容 要点。 事件一:贾谊少年得志,受到赏识。 事件二:贾谊才华横溢,热心政事, 遭到奸人诋毁。 事件三:贾谊再入宫廷,文帝自认 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 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 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 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 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 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不如贾谊,但还是没有重用贾谊, 只是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 事件四:贾谊体察政事,居安思危, 但其意见没被文帝采纳,最后英年 早逝。 第四步:把握人物性格,概括中心 意思。 本文通过记述贾谊的才能以及不 俗的见识,赞美了贾谊,也表达了 对贾谊的深深同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 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 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 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 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作答本题,一是要正确理解句子 的大致意思,二是要注意选项的不同断点之处。原句翻译为:贾生名 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博通诗书、能写文章而在全 郡有名气。当时吴廷尉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优秀的人才,就 把他召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四个选项中,前三处断点相同。第 四处 B、C 两项相同,A、D 两项不同,“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 可以肯定 D 项错误;又因为“吴廷尉”为人名,是后一句的主语,可 以肯定 A 项错误。B、C 两项五、六处相同,第七处根据对句子意思 的理解,应为“召置门下”,可知 B 项错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 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 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 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 并进行统治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 选项 中,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春秋战国)各学术派别的总称,以法家、道 家、儒家影响最为深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 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 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 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 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 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 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 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 尽责,悲泣而死。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时间 错位。依据原文“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可知,“任命他为 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这两 个事件时间上有先后,任命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是后发生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文: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 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文: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 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翻译对句子的大 意,还要准确译出关键词。如:“乃”,于是;“短”,诋毁,诽谤; “擅权”,独揽权力;“纷乱”,使动用法,使……杂乱,使……混 乱;“数”,屡次;“或”,有的;“稍”,逐渐。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博通诗书、能写 文章而在全郡有名气。当时吴廷尉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优秀 的人才,就把他召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 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 李斯学习,就征召他为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 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文帝便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 多岁,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 生无言答对时,而贾谊却总能答得很完满,人人都觉得贾谊所讲的, 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孝文 帝很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贾谊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 为,从西汉建立到文帝即位二十多年,天下和睦融洽,应当更定历法, 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大兴礼乐, 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重 新确定官职名称,全盘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 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各项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全部前往 封国,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因此,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 谊提拔到公卿的位置。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 大夫冯敬等人都忌恨贾谊,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 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从此,皇帝就疏远了 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任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文帝告辞之 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贾 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 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贾 谊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一 直谈到夜半,在座席上文帝不知不觉地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 文帝说:“我好久没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 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 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老师。文帝又封 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就要从这里 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 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不听。几年以后,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 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 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第一讲 文言基础细落实 考点一 文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考试 大纲》要求的 120 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 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实词往往是 多义的,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 有着特定内涵的。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实词意义与用法的 能力。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内容主要涉及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古今 异义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类型 解说 本义 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 路”。 引申 义 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 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 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比喻 义 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 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 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假借 义 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 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 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 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技法点拨】 巧借本义 联系解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 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 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如 “从弟”。 紧扣语境 推敲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 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 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 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辞 ①遂辞.归告辞 ②卮酒安足辞.推辞 ③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言辞 谢 ①薛谭乃谢.求反道歉 ②谢.家来贵门告别 ③多谢.后世人告诫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译文: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 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回声使行走的云停下。 参考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 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大道旁给他饯行,打着节 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回声使行走的云停下。薛谭 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 说要回家。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 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 “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 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 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伐:自夸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讨伐,征伐 B.①进止皆有表识. 识:赏识 ②天下谁人不识.君 识:认识 C.①每所止舍. 舍:宿营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舍弃 D.①光武以此多.之 多:赏赐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多:大多 解析:B 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 项,②应解释为“停息”; D 项,①应解释为“赞扬”。 参考译文: 冯异为人处世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 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志,在各军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 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 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克邯郸,要重新安 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的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 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3.阅读下面的文段,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 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 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 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 岂不宜哉! (《吕氏春秋·先识》) (1)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 应:迎敌 (2)羊斟御. 御:驾车 (3)羊斟不与.焉 与:参加 (4)昨日之事,子为制. 制:掌握 (5)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 机:弩的部件名 参考译文: 郑公子归生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宋国的华元率领军队在大棘迎敌, 羊斟给他驾车。第二天将要作战,华元杀了羊宴飨甲士,羊斟却不在 宴飨的人中。第二天作战的时候,(羊斟)愤怒地对华元说:“昨天宴飨 的事由你掌握;今天驾车的事该由我掌握了。”于是把车一直赶进郑 国军队里。宋国军队大败,华元被俘。弩牙相差一个米粒就不能发射。 战争正像一个大的弩牙。宴飨甲士却忘了自己的驭手,将帅因此战败 被俘,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二、古今异义词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 义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 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方 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类型 解读 示例 词义 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 今义。 “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 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 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 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 今义,今义一般 包含在古义之 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 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 指黄金。 词义 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 物变为表示乙事 “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 腿”,现在专指“足”。 物。 词义 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表示的语义 较强,现在表示 的语义较弱。 “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 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 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 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 这个意思。 词义 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表示的语义 较弱,现在表示 的语义较强。 “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 “宣告、声明”。 (续表) 类型 解读 示例 感情色 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 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逢迎”,古义是“迎 接”,中性义;今义是“迎 合”,贬义。 【技法点拨】 方法 示例 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 成,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 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文言文 中的双音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细 致比对。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 相如列传》) “指示”为“指”和“示”两个 词,依上下文可译为“指出来, 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 “指示”为一个词。 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 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依据就是其 所在的具体语境。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 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 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 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 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 召的文告”之意;作动词,则为 “宣告,声明”之意。 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 致加以区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的含义是“地位卑贱,见 识浅陋”,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 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 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是贬义词。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 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 是?”宣王悦之。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岂 不悲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其实:他实际上 ②左右..皆引试之 左右:近臣,随从 ③所用不过..三石 不过:不超过 ④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以为:认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 译文: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它? 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实际上他曾经用过 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把(他用过的弓)给群臣看,群臣就都试 着拉弓,拉弯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 非大王,谁能使用它?”宣王很高兴。宣王的实际情况是,用过的弓 都不超过三石,然而(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这岂不是可 悲的吗? 5.阅读下面的文字,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 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正..,好强谏, 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 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 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 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 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 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 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 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 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侣钟代。 (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有删改) (1)改庶吉士,授检讨.. 检讨:官职名,掌管国史修订编纂的官员 (2)经刚介方正.. 方正:正直,端正不偏 (3)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疾:憎恨,厌恶 (4)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交通:勾结 (5)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 竞:争相 (6)臣但.有寸金、尺帛 但:只要,如果 (7)以为..奔竞无耻之戒 以为:把……作为 (8)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 干涉:关联,牵涉 (9)报.许,赐敕驰驿 报:回复 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他) 改任庶吉士,被授予检讨职务。成化年间,先后做过侍读、中允,在 东宫侍奉孝宗。周经刚强耿直,喜欢极力诤谏,即使深深忤逆皇上的 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憎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 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物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 弹劾大臣勾结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 天科道官员弹劾朝廷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 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被审问,(但)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 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 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 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交结李广赠送他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 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寸 金、尺帛(财物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将我斩 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诫。如果没有关联牵涉,也 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施展才能,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 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埋在沟壑,我的眼睛也不能 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自己陈说请 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赐他可以驾乘驿马疾行,加封他太 子太保,让侣钟代替他。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 字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旦日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句中本该用“早”字,却用音同 的“蚤”替代。 还有一种情形,一个汉字(古字)原本有好几个意义,后为了区别不 同义项,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如“至莫 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莫”是会意字, 从字形结构分析,就是“太阳坠入草丛中”的意思,后来为了区别其 他义项,才又造了一个“暮”字专门表示“太阳落山的时刻,即傍晚” 这个意思。因此,这两个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 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甚至完全不同。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劝学》)中的“生”通“性”,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声母、韵母、 声调都不相同,这类字在平时就应着重识记。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 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 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技法点拨】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B )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 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 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 知处。 (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A.好游山水 B.深入忘反 C.遇伐薪人问径 D.子骥欲更寻索 解析:“深入忘反”中的“反”通“返”,意为“返回”。 参考译文: 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 返回。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 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 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 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 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7.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 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 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反”同“返”,返回 (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坐”同“座”,座位 (3)女忘会稽之耻邪 “女”同“汝”,你 (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振”同“赈”,救济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就忧心苦思,把苦胆挂在 座位上,坐处、卧处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自语:“你 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其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 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降低身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 苦的人家,悼念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四、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 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 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 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 “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 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有两种类型: 类型 例句 语义相近的 偏义复词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偏义复词,“园”“圃”语义相近,分别 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 意。 语义相对的 偏义复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存亡:偏义复词,此处只有“亡”的意义,“存” 为衬字。 虽然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 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 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 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 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 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 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 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 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 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 是两词连用。 【技法点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窦群,字丹列,京兆京城人。……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 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 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 激切, 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 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 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 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解析:A 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应该是形容两人性格方 面的不足,“躁”是“浮躁”的意思,“险”有“冒险,犯险”之意, 都指性格不稳重,即“轻薄浮躁”。该项解释正确。B 项,是同义复 词,从上下文看,任命被李吉甫压下,窦群等人心里当然不高兴。“怒” 是“发怒”的意思,而“怨”有“怨恨”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该 项解释正确。C 项,是偏义复词,“颇复恩雠”中的“复”是“报复” 的意思,因此“恩雠”一词,更偏向“雠”,即“仇恨”的意思。该 项解释不正确。D 项,是偏义复词,“生死”更偏向“死”,就是不 顾及自己会遭遇“死的危险”。该项解释正确。 参考译文: 窦群,字丹列,是京兆京城人。……宪宗即位,调任膳部员外郎、 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出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 素来闻知他的名声,谒 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 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 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 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辅政大 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 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轻薄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 窦群等人因此愤恨李吉甫。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 不考虑死的危险。当时召他入朝,说要重用,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 死了方才心安。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 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不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 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这方面的复习,除了平 时注意积累,加强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的 识记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以下几种方法可供 参考: 技法 1:代入语境检验法 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 体语境中贯通文意。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 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代入后,如果句意通 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 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擿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 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 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 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 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 姓爱之。 (1)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易:轻视 (2)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詈:辱骂 (3)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怠慢,不敬 (4)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 责:责罚 解析:(1)结合语境看,南康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所以 都“轻视”他。(2)结合语境,知县周以中来巡察,百姓无礼,他非常 生气,逮捕了很多民众,据此,百姓的行为应是“辱骂”。(3)结合语 境,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 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怠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 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释为“怠慢,不敬”。(4)结合语境,吴履捆 绑了巫师,并且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消除了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 此处的“责”不仅仅是“责备”,应该含有“惩罚”的意思,应为“责 罚”。 参考译文: 吴履,字德基,是兰溪人。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通晓《春秋》 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吴履)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一带民风凶悍, 他们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 揭发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大家都很吃惊,(奸人)相继收敛形迹。吴履 于是改为推重宽大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 统属下的村民辱骂。逮捕不到辱骂他的人,大怒,把辱骂他的人的乡 邻都拘捕了。吴履察看军房,问清缘由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 周以中。周以中更加恼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 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 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 怒气这才缓和下来。县里有不合礼制的祠庙,每次祭祀就有一条蛇溜 出门,百姓都指着蛇说神出来了。吴履将巫师捆绑起来责罚,把神像 沉到江里,于是不合礼制的祠庙就没了。吴履当县丞六年,百姓都拥 戴他。 技法 2:位置定性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 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 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 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 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解 释实词时就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 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例如“绝”字的 5 个义项:①忽 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以为妙绝;④佛印绝类弥勒;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时要想迅速给出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而利用语法结构先来确定 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①句中“绝”字的前面是主语 “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 “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 中的语法成分是谓语,是动词,译为“停止”。②句中“绝”字修饰 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人 世隔绝的”。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分应当是 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 词“类”,应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⑤句中“绝”后面 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横渡”。以上 是对“绝”字 5 个义项的分析,如果能一眼看出词义最好,如不能, 则很有必要先分析句子成分以确定词性。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 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 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举铍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 “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太祖将取.滁州 取:攻取 C.猝遇贼数千,云举铍翼.太祖 翼:翅膀 D.兵至,遂克.滁州 克:攻下 解析:本题可采用“位置定性推断法”。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的 后面明显都是名词,它们都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宾语的前面应是谓语 或定语,定语放在选项中不合适,所以应为谓语。所以四个选项中加 点的词都应是动词,C 项解释为名词,是不正确的,应该是“保护” 的意思。 参考译文: 花云,是怀远人。(花云)身体魁伟,脸色很黑,其勇猛无与伦比。 至正十三年,(花云)手持宝剑到临濠拜见太祖。(太祖)对他的才华感到 惊奇,让他带兵与敌人争夺土地,所向披靡。太祖要攻取滁州,率领 几个骑兵向前行军,花云(在其中)跟从。半路突遇几千敌军,花云举起 铍(古代的一种长矛)保护太祖,拔出宝剑策马飞奔,冲进敌阵向前攻击。 敌人惊叫:“这个黑脸的将军非常勇猛,(我们)难以抵挡他的锋芒。” 后援军到达,于是(太祖)攻下了滁州。 技法 3:结构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 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 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怨天尤人”, “天”与“人”相关,“怨”与“尤”也必定相近,由此可知“尤” 应为“怨恨、归咎”义;“求全责备”中“责”与“求”同义,“备” 与“全”同义。这种现象在各种典籍中均存在,如《千字文》中“女 慕贞洁,男效才良”中的“慕”与“效”同为“效法”之义;“升阶 纳陛,弁转疑星”中的“阶”与“陛”同为“台阶”之义等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 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 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山木》) A.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之:到、往 B.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恶:凶恶 C.其美者自美. 美:认为……美丽 D.安.往而不爱哉 安:哪里 解析:本题的 B 项可采用“结构句式推断法”。“其一人美”“其 一人恶”两句话结构一样,意义相对,所以“恶”的意思应和“美” 相对,解释为“丑陋”。 参考译文: 阳子(杨朱)到宋国去,住在客栈里。客栈的主人有两个小妾,其中 一个很美丽,一个很丑陋,丑的受宠爱,美的反倒受轻视。阳子问其 中的缘故,客栈的主人回答说:“那个美的觉得她自己很美而骄矜, 我并不认为她有多美;那个丑的觉得她自己很丑而安分守己,我并不 认为她有多丑。”阳子说:“徒弟们记住这句话!品行贤良并且去掉 自以为贤良的行为,(这样的人)到哪里不受人敬爱呢?” 技法 4:字形推断词义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 80%以上,“形旁”给我 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条件。记住下列常见的偏旁及其含义,有利 于快速推断汉字的字义。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如:耨,古代一种 锄草用的农具。鬼:与鬼魂有关。如:(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魄,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斤:与斧子有关,本 义是伐木。如:斫,砍、劈。贝:与钱货有关。如:贯,旧时的制钱, 用绳子穿上,每一千个叫一贯;贺,用礼物表示庆祝;质,以财物或 人员作抵押;贪,不择手段地追求财物;贱,价格低;赋,旧时指农 业税。糸:与丝麻绳索有关。如:绪,丝头;经,织物上纵的方向的 纱或线;约,绳子;红、紫、绛、绿等表示颜色的字从“糸”,是因 为颜色是抽象概念,必须依附于具体事物。页:与人头有关。如:顿, 以头叩地;颜,前额;题,额头;顾,回头;颇,头偏。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亡, 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自恐不脱。见丈人, 得渡,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珪,金千镒.,吾尚不取,何用 剑为?”不受而别,莫知其谁。员至吴,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 食辄祭之,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 A.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 谗:谗言 B.至江上,欲渡.无舟 渡:过河 C.得伍员者爵执珪,金千镒. 镒:古代重量单位 D.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 闻:嗅到 解析:本题的 D 项可采用“字形推断词义法”。“闻”的形旁是 “耳”,所以它的基本意义是“听到”;其余的三个选项的意义也都 和各自的形旁相关。 参考译文: 江上的那位老者,是楚国人。楚平王因为费无忌的谗言而杀害了 伍奢。伍奢的儿子伍员(即子胥)闻讯逃走,将要逃亡到吴国。(他)到达 江边,想要渡过江去时,(发现江上)没有船,而楚国悬赏捉拿伍员的情 形十分紧急,伍员自己担心不能逃脱。危急之时(伍员)遇见江上老者, 得以渡过江去,于是解下佩剑,把它送给老者,说道:“这是一把价 值千金的宝剑,我愿将它赠送给您。”老者不肯接受,说道:“楚国(现 在下达)的条令(中说),捉到伍员的人,封给执珪的爵位,赏金千镒, 我尚且不要,要这把剑做什么?”(老者)没有接受宝剑,转身告别而去, (伍员)也不知道他是谁。伍员到了吴国,做了国相,就(派人到处)寻找 老者,始终没能找到他。(伍员)每逢吃饭时就向他祭告说:“名字可以 听到却不能相见,恐怕只有这位江上老者吧!” 技法 5:联想迁移法 (1)联想课本法 尽管高考题目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 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 从而提高答题效率。有的文言实词的意义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 有的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如“军皆定次,将乃就舍”句, 若判断“次”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 旁丛祠中”句中的“次”,意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 扎”。 (2)联想成语法 成语大都是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流传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 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 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字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 如“喻”,可以从成语“家喻户晓”中的“喻”知其是“明白”之意。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 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 陇诸州从事。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 尚法律,任俗吏,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 代。烈祖纳其言。元宗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 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1)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 豪:豪杰 (2)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 属文:写文章 (3)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 故事:先例 (4)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 因:沿袭 (5)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 宜:应该 (6)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 挠:让步 解析:(1)“豪”可联想现代汉语中的词语“豪杰”“英豪”来判 断,此处的“豪”应为“豪杰”。(2)“属文”可联想课文《张衡传》 中的语句“衡少善属文”中的“属文”,意为“写文章”。(3)“故事” 可联想选修课文《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 矣”中的“故事”,意为“先例”。(4)“因”可联想课文《过秦论》 中的“因遗策”的“因”,意为“沿袭”。同时也可以联系成语“因 循守旧”推知“因”的意义。(5)“宜”可联想成语“事不宜迟”中的 “宜”,解释为“应该”,此句意为: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 (6)“挠”可联想成语“不屈不挠”中的“挠”,解释为“让步”。“无 所挠”应译为“一点儿也不让步”。 参考译文: 常梦锡,字孟图,是陕西扶风人,也有的人说他是西安万年县人。 岐王李茂贞不推崇读书人,所以当地的风俗是把擅长狩猎、骑射、博 弈的人当作豪杰。唯独常梦锡自幼特别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连续 升迁至秦陇诸州从事一职。常梦锡持重敦厚,品格方正,了解很多先 例,多次说朝廷沿袭杨氏独霸朝政的旧习:凌驾法律之上,任用才智 凡庸的官吏,国主亲自处置琐细的事务,政务繁杂琐碎,贻误国家大 事。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留给后人看。烈祖采纳了他的主张。 元宗在东宫出现过失时,梦锡就苦心规劝他改正,一点儿也不让步,(元 宗)起初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因梦锡敢于直谏而称赞他。元宗即位 后,首先召见并抚慰勉励(他),想任用他做翰林学士,让他在自己身边。 考点二 文言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 语境中的意义。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 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 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 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 助词、代词的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公讳邦乂,字希稷,胄出汉太尉震。五代时,①其.先避乱徙居庐 陵,后遂为吉州吉水人也。世②以.儒学相承,父登进士第,初命长沙 民掾,未终月而卒。后五月公始生,未冠而妣陈氏即世。兄弟相为命。 公天性孙悌,视兄犹父。 太学七年,苦心嗜学,言行忠敬,每以古人自励。政和乙未,以 上舍生解褐,赐第还家。公初调歙州婺源县教授,改蕲州州学教授, 以育才作人为己任,不专文辞而已。秩满,授从政郎、卢州州学教授, 除南京宗子博士,改建康府府学教授。荐者状其所居,转移宣教郎, 辟权知本府溧阳县事。时二圣北狩,中原多故,寇盗蜂起。公训民为 兵,五里一堠,号令期会,枹鼓一鸣,远近毕集。未几,府兵叛,闭 关杀官吏,四境狼顾虑变。公③乃.阅民兵,赡军实,申号令,即日趋 府,讨叛者。贼畏公威声,亟白部刺史,愿从谕招。发运使方公会诸 郡之师④于.城下,公率民兵首集,士整而奋,观者伟之。 初,兵之叛也,溧阳旧县镇射士数十百,以羽檄往戍他所,乘隙 离次⑤而.归,劫巡检为魁甲而趋溧阳,将屠之以掠金帛。公即率民兵 逆之,一战贼歼焉。部刺史奏功议赏,公悉推逊僚佐,曰:杀人而利 赏非吾志。邑人德公,肖像祀之。后朝廷诏举文武全才,当路以公名 闻就命通判建康军府,兼提领沿江措置使司公事。其时贼李成剽江北, 又值金虏大至,与成合,我师败绩。知军府事陈邦光柔怯不足赖。是 日,邦光出城迎降,亦强公以行,公至街桥大呼曰:“我岂为降虏者?” 虏知其不可屈,遂害⑥之.。 1.下列加点词与文中①处的“其”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吾其.还也 C.其.正色邪 D.其.孰能讥之乎 解析:A 项与文中“其”都是代词,他,他的。B 项,表委婉语 气。C 项,表选择关系。D 项,表反诘语气。 2.下列加点词与文中②处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作《师说》以.贻之 D.欲以.客往赴秦军 解析:A 项与文中“以”都是介词,用、凭借。B 项,介词,因 为。C 项,连词,表目的。D 项,介词,和、跟。 3.下列加点词与文中③处的“乃”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乃.重修岳阳楼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解析:C 项与文中“乃”都是副词,于是、就。A 项,副词,竟 然。B 项,代词,你的。D 项,表判断。 4.下列加点词与文中④处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解析:A 项与文中“于”都是介词,在。B 项,介词,表比较。C 项,介词,引进对象,对于。D 项,表被动。 5.下列加点词与文中⑤处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吾尝跂而.望矣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解析:C 项与文中“而”都是连词,表承接。A 项,连词,表转 折。B 项,连词,表修饰。D 项,连词,表因果。 6.下列加点词与文中⑥处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何陋之.有 C.不如因而厚遇之. D.蚓无爪牙之.利 解析:C 项与文中“之”都是代词,他。A 项,助词,用在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 项,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蕲州州学教授,以育才作人为己任,不专文辞而已。 译文:(杨邦乂)改任蕲州州学教授,把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作为自 己的责任,并不只是专门教授诗文写作而已。 (2)部刺史奏功议赏,公悉推逊僚佐,曰:杀人而利赏非吾志。 译文:部刺史(准备)将功绩上奏朝廷,评定功劳大小及赏赐多寡, 杨邦乂把功劳全部谦让给部属,说:“杀人而获得利益或赏赐并不是 我的志向。” 参考译文: 公名叫杨邦乂,字希稷,是汉代太尉杨震的后代。五代的时候, 杨邦乂的祖先躲避战乱而迁徙居住在庐陵,后代于是成为吉州吉水人。 (杨家)世世代代学习儒学,杨邦乂的父亲考中进士,起初被任命为长沙 民掾,还没有满一个月就死了。五个月后杨邦乂才出生,还没有成年, 母亲陈氏也去世。兄弟相依为命,杨邦乂天性谦和,敬爱兄长,看待 哥哥犹如父亲一样。 在太学学习七年,刻苦钻研,十分喜爱学习,言行举止忠诚恭敬, 常常用古人的事迹来勉励自己。政和乙未,凭借上舍生的身份担任官 职,赐进士及第回到家中。杨邦乂起初调任歙州婺源县教授,改任蕲 州州学教授,把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并不只是专门 教授诗文写作而已。任职期满,授予从政郎、卢州州学教授,任命杨 邦乂为南京宗子博士,改任建康府府学教授。推荐的人向朝廷描述杨 邦乂在任职期间所作所为,转调宣教郎,朝廷征召他暂时代理主持建 康府溧阳县的事务。当时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虏北迁,中原变故 很多,寇盗蜂拥而起。杨邦乂教导百姓学习军事,每隔五里设置一个 土堡,发出号令,约定会合,战鼓敲起,远近的人都集合起来。没多 久,府兵叛乱,闭塞关口杀了官吏,四方都感到不安,担心发生叛乱。 杨邦乂于是检阅民兵,充足军粮,发出号令,当日前往建康府讨伐叛 乱者。叛贼害怕杨邦乂的威名声望,急切地告诉部刺史,愿意听从朝 廷命令,请求招安。发运使方公在城下聚合各郡部队,杨邦乂率领民 兵第一个来会合,军士阵容整齐,士气高涨,观看的人都认为很雄壮。 起初,军队叛乱,在溧阳旧县镇的几十上百个弓箭手,把紧急文 书发往其他军的驻所,乘机离开驻地回家,并劫持巡检做首领奔赴溧 阳,打算屠杀溧阳百姓,抢掠他们的钱财。杨邦乂立即率领民兵迎击, 一交战就把叛贼歼灭了。部刺史(准备)将功绩上奏朝廷,评定功劳大小 及赏赐多寡,杨邦乂把功劳全部谦让给部属,说:“杀人而获得利益 或赏赐并不是我的志向。”乡人感激杨邦乂,塑造肖像来祭祀他。后 来朝廷下诏举荐文武全才的人,该路长官因为杨邦乂的名声就任命他 担任通判建康军府,兼提领沿江措置使司。当时,贼人李成在江北抢 掠,且金兵大举入侵,朝廷的军队遇上李成,被打败。知军府事陈邦 光性格柔弱胆小,不足以依靠。当天,陈邦光出城投降金人,并强迫 杨邦乂一起前往,杨邦乂走到街桥上,大叫道:“我怎么能够做投降 金人的人呢?”金人知道杨邦乂不肯屈服,于是杀害了他。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句意 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大意是“堆 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 “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 兴起”。 标志 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 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 “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 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 陋之.有”。 句位 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 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 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 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 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 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法 切入法 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 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 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 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 “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 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 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 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词性 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其词性, 推断其意义。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 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 其意思可理解为“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 可据此推知其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对称 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 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 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因.利乘. 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 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 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 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 族。其曾祖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 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 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古指马来人)乘舶以珍物 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 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 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 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 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节) 8.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始家咸阳焉. 焉:语气助词,了 (2)乃.上书切谏 乃:连词,于是、就 (3)元昌览书而.遽止 而:连词,表承接,无实义 (4)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与:介词,跟、和 (5)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者:代词,……的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 随之卒业。 译文:(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 升 迁 做 了 太 子 舍 人 , 王 方 庆 追 随 他 完 成 学 业 。 ( 关 键 点 : “尝”“就”“受”“卒”)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 肃。 译文:王方庆于是召集府僚告诫并制止他们,断绝他们与各州首 领的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被治罪,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关键点: “乃”“集止”“绳”“清肃”)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的祖先从琅琊向南迁移,迁居到丹阳, 是江左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王褒向北迁移入关,才在咸阳安家了。 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王弘直)就上 书提意见,情意恳切。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 王方庆十六岁时,开始任官做了越王府参军。曾经跟随记室任希 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追随他完 成学业。永淳年间,多次升任为太仆少卿。武则天临朝听政,拜授他 任广州都督。广州地接南海,每年都有昆仑人携带珍宝乘船前来与中 原互相贸易。前任都督路元睿侵夺他们的货物,昆仑人身藏利刃将他 杀死。王方庆在任几年,秋毫无犯。另外管辖地区内的各州首领,以 往大多贪婪放纵,有的百姓到都督府喊冤,府内官员因事先接受了首 领的参见和贿赂,从来不加讯问。王方庆于是召集府僚告诫并制止他 们,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被治罪,由此, 境内清明整肃。当时议论之人认为有唐以来,治理广州者无人能胜过 王方庆。 考点三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 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 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 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情况: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 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作动词。 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登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水:游泳 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 动词。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 翁亭记》) 名:命名 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 活用为动词。 4.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 留别》) 雨:下雨 名词用“而(以)”“则”与动词 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 动词。 5.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 王》) 白衣冠: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 色的帽子 (续表)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古代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 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 词。 6.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 赋》) 下:攻下 东:向东进军 7.把下面的文言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 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译文:国家虽然小,它的粮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足 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与天下的贤士为 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解析:句中的第二个“食”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供养。“礼”, 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第二个“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8.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 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 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 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 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 以治楚矣!” (选自刘向《说苑·敬慎》) 译文: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做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 来吊唁(他)。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 解析:第一个“衣”和“冠”是名词用作动词,“吊”是“吊丧” 的意思,“正”是“整理”的意思。 参考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他)。有一个 老人,穿着麻布做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他)。孙叔敖 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的事, 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唁,莫非 有什么话要说?”老人说:“是有话要说。当了大官而对人傲慢的人, 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 经优厚却不知满足的人,祸患就会跟着他。”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 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诲,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教诲。”老人说: “地位越高,越发要将自己看低;官职越大,处世越要小心谨慎;俸 禄越丰厚越要谨慎不敢轻易获得。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足够用来 治理楚国!”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 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常见的主要有以下 四种情况: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 词。活用形式:所+形容词。 9.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 欣:喜爱 形容词放在“能”“足”“可” 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活 用形式:能愿动词+形容词。 10.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明:照明 形容词带宾语时,而又没有使动、 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活 用形式:形容词+宾语。 11.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善:喜好、羡慕 12.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门 宴》) 善:与……交好 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 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性动 词。 13.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白:显出白色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 A.火尚足以明.也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解析:A 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余三项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D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解析:D 项是意动用法。 16.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非见韩之削弱,数以 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 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 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 作《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译文: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精通刑名法术的学说。韩非看 到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进谏韩王,但韩王最终没有任用他。 解析:“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是判断句,“善”是形容词作 动词,可译为“精通”,“数”是“多次”的意思。 参考译文: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喜爱刑名法术的学说。韩非看到韩国 日益削弱,多次上书进谏韩王,但韩王最终没有任用他。因此,韩非 痛心国君治国不致力于访求人才,选任贤能,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 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 国势宽缓时骄纵宠爱那些徒有虚名的学者,国势危急时就征用那些披 甲戴盔的武士。如今所培养的人不是所能任用的人,所能任用的人却 又不是所培养的人。痛心廉洁正直的人在奸邪不正的大臣中不能容身, (他)考察了以往的得失变化,因此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储》《外 储》《说林》《说难》,共有十多万字。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动词活 用为 名词 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 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 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 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 应的名词。 17.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游褒禅 山记》) 至:到达的人 18.追亡.逐北.。(《过 秦论》) 亡:逃亡者 北:败北者 形容词 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 19.郯子之徒,其贤.不 活用为 名词 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 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 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 及孔子。(《师说》) 贤:贤能 20.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兰亭集序》) 贤:贤能的人 少长:年龄小的人和年 长的人 2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 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 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 ,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 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 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译文: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短处和长 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用兵打仗 却派不上用场;骐骥、 (可以)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在家里, 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小猫。 解析:“不然”是判断句,译为“不是这样”;“短长”是形容 词作名词,可译为“短处、长处”;“谨愿敦厚”是形容词作名词, 可译为“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 参考译文: 甘戊出使齐国,(要乘船)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间隔很窄, 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还能说服齐王吗?”甘戊说:“不是这 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短处和长处,那种谨慎、老 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用兵打仗却派不上用场;骐 骥、 (可以)日行千里,如果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 不如小猫;干将(古代宝剑名)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工 匠用它劈削木头,还不如斧子。现在用桨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 说服有千万辆战车的君王,你也就比不上我了。” 2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唐太宗问魏征:“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 亦有身得身失者。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 生骄逸,喜怒过度,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征对 曰:“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 多至失所。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译文: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贤者和愚者是一样的,贤者能 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愚者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 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确保能够善终的 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解析:活用词:贤愚: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愚者。美,形容词 用作名词,美德。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魏征说:“观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代的, 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 心怀忧虑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抚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或 者害怕心中产生骄傲懈怠的情绪,高兴愤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 己(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以为我说出这个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 作准则。”魏征回答说:“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贤人和愚人是 一样的,贤人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愚人放纵它,(喜爱欲望 高兴愤怒的情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 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四、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 直接作状语的情况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 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时间名 词用作 状语 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 用作状语,往往用连 词“而”或“以”把 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 接。 27.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 记》) 朝:在早上 暮:在傍晚 2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日:每天 方位名 词用作 状语 古代汉语里,方位名 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 语,表示动作行为发 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 的趋向。 2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 学》) 上:向上 下:向下 30.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 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 译文:有个人在夜里从外面回来,见到有一个东西蹲在他家的门 口,(他把它)当作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击打它,(它)就逃跑了。 解析:“夜”“杖”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里”“用拐杖”,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类”是“种类”的意思,“逸去” 是“逃离”的意思。 参考译文: 世人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它一定要坐在那儿守着他,等他醒了 (再吃他)。不是等他醒酒,而是等他(知道)害怕。有个人在夜里从外面 回来,见到有一个东西蹲在他家的门口,(他把它)当作猪狗一类的动物, 用拐杖击打它,(它)就逃跑了。直到它跑到山下月光明亮处,才发现原 来是只老虎。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而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 31.把下面的文言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 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译文:子产是郑国的列大夫。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去世了,青壮年 放声大哭,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 百姓将来依靠谁?”(“儿”,名词作状语,像小孩一样) 五、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 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 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 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动词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 3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 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 翻译格式为:“主语+使(宾语)+ 动词”或“主语+动补短语+宾 语”。 移山》) 止:使……停止 33.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 宴》) 活:使……活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这个名词带 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 式。 3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 宴》) 王:使……为王 35.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形容词(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又 带有宾语,并且含有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就是形容词(名词)的使动 用法。翻译格式为:使+宾语+形 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36.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绿:使……变绿 37.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 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38.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 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 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 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 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 了孔子。 解析:“止”为使动用法,“食”的意思是“给……吃”,“明 日”的意思是“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该为“以(之)告 (之)”。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老人)用拐杖挑着除 草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 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地上除起草来。子 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 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 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 去见他。等(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 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 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 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 觉、看法或评价。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去看待、评价。意动用法是古汉语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 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 带宾语,且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 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译为 “把……看作”“把……当作” 39.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 仲永》)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40.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 师》) 鄙:把……作为疆界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 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 或状态,可译为“认 为……”“以……为……” 4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 忌讽齐王纳谏》) 美:以为……美丽 4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觉得……羞耻 4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 对曰:“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 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 忠,是为人子不可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 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译文:齐宣王认为田母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当即 放弃对田子罪行的追究,下令恢复了他的相位,把(这些)金子赐给了他 的母亲。 解析:“贤”为意动用法,“认为……贤良”;“说”为通假字, 意动用法,“对……感到高兴”。 参考译文: 田子为宰相,三年后回家休假,得到两千两金子,献给了他的母 亲。母亲问:“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 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你)就不吃饭吗?做官像这个样 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 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 儿子的不孝顺啊。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上朝退 还金子,下朝就请求(齐宣王)让自己进监狱。齐宣王认为田母很贤良, 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当即放弃对田子罪行的追究,下令恢复了 他的相位,把(这些)金子赐给了他的母亲。 七、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 一般可译为“为……”。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 44.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 的。 死:为……而死 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 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 45.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名:给……起名 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 语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 4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 赋》) 哀:为……哀叹 47.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 便苦咳嗽,欲卧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 五日不救。”遂如佗言。 译文:昨天让官府内负责医疗的小官吏刘租针刺胃部后,就因为 咳嗽而感到痛苦,想躺下休息都不安宁。 解析:“便苦咳嗽”译为“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 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咳嗽”是“苦”的原 因。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离开家乡,到徐州地区求 学,通晓数种经书。……督邮徐毅得病,华佗前去看望他。徐毅对华 佗说:“昨天让官府内负责医疗的小官吏刘租针刺胃部后,便受苦于 咳嗽,想躺下休息都不安宁。”华佗说:“针刺未及胃部,误中肝脏 了,食量应会日益减少,过五日不能挽救。”接着像华佗所说的那样。 八、数词的活用 数词可活用作动词,活用作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这由它在句中 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语法功能来判定。 类型 例句(解释加点词) 数词用 作动词 48.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统一 49.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贰:背离 数词用作 形容词 50.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一:全、满 5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D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且贰.于楚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解析:A 项,一:动词,专一。B 项,贰:动词,从属二主。C 项,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D 项,一:数词,一。 5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 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 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译文:(他)突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安定 以统一为前提。”(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我)回答说:“不喜 欢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 解析:“卒”通“猝”;“恶乎”是“怎么”的意思;“一”是 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 参考译文: 孟轲前去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对别人说:“(襄王的样子)看上去不 像一个君主,和他接触也无法产生敬畏之感。(他)突然问我:‘天下怎 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安定以统一为前提。’(他又问:)‘谁能 统一天下?’(我)回答说:‘不喜欢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谁愿意 归附他?’(我)回答说:‘天下的百姓没有谁不愿意归附他的。大王您 知道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遇上大旱,禾苗就干枯了。这时天上乌 云密布,下了很大的雨,禾苗就生机勃勃,一片葱郁。像这样的话, 谁能阻挡?’” 如何确定词的活用 准确理解这类词的含义,首先要切实把握各类活用现象的一般特 点,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活用的词;其次 用语法分析的方法确定特定的词在句中所扮演的“角色”——句子中 的特定成分;最后确定其具体的含义。 在“常态”下,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形容词多作状语、定语、 谓语,动词多作谓语。如果一个词语出现在“非常态”的位置上,就 要考虑它是否被活用了。 主语和宾 语位置 主语和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 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了。如“盖 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 “至”本来为动词,这里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就 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到达的人”。 谓语位置 谓语通常情况下由动词来充当,当名词、形容词处 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为动词了。如“左右欲 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刃”为名词, 出现在谓语位置上,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杀”。 又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中, “黄”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变 黄”。 状语位置 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 是动作的修饰语(状语)。名词处在动词前又不作主 语,那么只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如“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名词“兄”并不作 主语,在这里是动词“事”的修饰语,即活用为状 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一样”。 5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 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 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是日,从珂出城 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 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从 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 “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重诲固 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帝令彦稠必生致彦 温,欲面.讯之。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1)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从珂欧.重诲 欧:通“殴”,殴打 ②重诲屡短.之于帝 短:形容词用作动词,说坏话 ③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 谕:告诉,使人明白 ④遣使以状闻.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⑤欲面.讯之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 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译文:李从珂命人叩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宽厚,你怎么能 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 的宣示,请您入朝。” ②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 速讨之。” 译文: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 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译文: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阐明。 解析:①“何为……”为固定句式,“受枢密院宣耳”为判断句。 注意固定句式和判断句的翻译,“诘”译为“责问,质问”。②“此 奸人妄言耳”为判断句,“安”译为“怎么”,“宜”译为“应该”。 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为被动句,“构”译为“陷害”,“驰”译 为“赶快”,“明”译为“阐明”。 参考译文: 安重诲是应州人。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 谨慎恭敬。 以前,后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与安重诲曾在饮酒时争吵,李从珂 殴打安重诲,安重诲始终记恨他。到此时,安重诲掌权用事,当时李 从珂任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多次在明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明宗不听。 安重诲就假造明宗旨意,谕令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驱逐他。这一天, 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领兵关了城门,拒绝让他进城。李从珂 命人叩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宽厚,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 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李从珂暂时驻扎在虞乡,派使者把情况向朝廷报告。明宗问安重诲说: “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 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明宗怀疑此事,想把杨彦温引诱来询问 情况。安重诲坚持请求派兵攻打杨彦温,朝廷便命令步军都指挥使药 彦稠统兵讨伐他。明宗指令药彦稠务必把杨彦温活着抓回来,想要当 面询问他。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阐明。 考点四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 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 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类型 例句 “……者…… 也”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者”“者 也”句 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续表) 类型 例句 “也”字 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无标志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臣本布衣。(《出师表》) ③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为”字 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续表) 类型 例句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 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 楼记》)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 表》) “是”字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 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 “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 “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 是”“就是”。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 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 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译文: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人?”(近侍)回答说:“(他)是 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译文: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 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呢?是水土不同。 参考译文: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 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人?”(近侍)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 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 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 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 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 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 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 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 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公叶赞中宗,保全江表。 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 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1)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 族叔荣雅重之。 译文: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 亲去世,童年时就有高尚的节操,同族的叔叔顾荣很器重他。 (2)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 俊。” 译文: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人品高洁,卓越不凡,不仅是 东南之人才,实在是海内之俊杰。” 解析:(1)句中的“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是用“……也” 表判断的判断句。(2)句中的“实为海内之俊”是用“为”表判断的判 断句。 参考译文: 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 童年时就有高尚的节操,同族的叔叔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 征用顾和为从事。月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周顗遇 见顾和,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动。顾和曾经去见王导,王导正困 倦,对着他打瞌睡。顾和想把他弄醒,因而对同席而坐的人说:“从 前常听同族的叔父元公说王公协同辅佐中宗,保全江南。王公身体有 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人品高洁,卓越不 凡,不仅是东南之人才,实在是海内之俊杰。”从此顾和就出名了。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 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 要有以下形式: 分类 形式 例句 有标 志句 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 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 颇蔺相如列传》) 受+谓语 +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动词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 兮辞(并序)》] “为……所” “为所”句 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 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 门宴》)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无标 志句 无固定 格式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早丧母,事继母甚谨。弱冠好学, 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魏孝武西迁,樊、王二 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 伤足,绝食再宿。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 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 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后为人所告,囚 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1)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 欢周并被害。 译文: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樊深的父 亲樊保周、叔父樊欢周都被杀害。 (2)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 弗食。 译文: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饼;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症, 可能没有被掠夺而遇难,因而不吃。 (3)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 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译文:后来被人告发,囚送至河东。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 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 起来。 解析:(1)句中的“为东魏所诛”是“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 句中的“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是“被”表被动的被动句。(2) 句中的“或免虏掠”是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3)句中的“后为人所 告”是“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 参考译文: 樊深字文深,是河东猗氏人。早年丧母,侍奉继母十分孝顺谨慎。 成人时喜好学习,背负书籍到三河拜师,讲议研习“五经”,日日夜 夜不知疲倦。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樊深的 父亲樊保周、叔父樊欢周都被杀害。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跌伤脚, 两天没吃饭。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饼;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 症,可能没有被掠夺而遇难,因而不吃。在晚上爬行着寻找继母,恰 巧得以相见,有机会把食物给继母。回家后又悄悄离开家乡,改易姓 名,在汾、晋地区游学,学习天文及数学历法之术。后来被人告发, 囚送至河东。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 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 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 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 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 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 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译文: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 (2)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译文: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之所以被认为孝 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 (3)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 译文: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 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 解析:(1)“见……于”表被动。(2)“前见贤而后获罪者”中的 “见”表被动。(3)“故有爱于主”中的“于”表被动,“见憎于主” 中的“见……于”表被动。 参考译文: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 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通 知他,弥子瑕就诈称君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听到这 件事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 罚!”(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 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 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弥子瑕)得罪了卫君。卫君 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 我吃。”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之所以被认为孝顺 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说, 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 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观察君主的 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 三、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 有五种形式: 类型 例句 省略主 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 省略主语)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 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 省略谓 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 省略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 传》)(蒙后省略谓语) 省略宾 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 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 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 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 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 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 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 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 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 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 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2)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译文: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友好地接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 的时势。 (3)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译文: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解析:(1)该句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介词“于” 以及省略了“与(之)交友者多异之”的“之”。(2)句中“干善待遇 (之),(高干)访(之)以当时之事”省略了宾语、主语及动词宾语。(3)“每 州郡命召(之),(仲长统)辄称疾不就”省略了宾语及主语。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爱好学习,广泛涉猎书记, 擅长言辞。二十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 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 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 干,高干友好地接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长统对高干说: “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 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干向来自满,没有采纳他 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没过多久,高干因为并州叛乱,最 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不同寻常。 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不大说话,与常人不同,因 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 去。常常认为凡是追求帝王业绩,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的人,他们的名 声不可能长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 以自娱,要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 四、主谓倒装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 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 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主谓倒装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主谓倒装句的形式 例句 表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表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 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 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 地而得天下之心。”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译文: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 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解析:“仁哉文王”和“智哉文王”均是主谓倒装句,现代汉语 语序分别为“文王仁哉”和“文王智哉”。 参考译文: 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三件事后,引 起了纣王的憎恨。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 地方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的人都很高 兴。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 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 下的人心。” 五、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 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类型 例句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词“不、弗、未、毋、 无、莫”等)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 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 人之于国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句中出现疑问代词“何、 谁、孰、恶、安、焉、胡、奚、曷” 等)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记》) 以“之”或“是”为标志,用于加 重语气,宾语前置。(“之”“是” 无实义)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 秦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 说》) ③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 文》) 陈述句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 要前置;且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 ①一言..以蔽之(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的,也常会前置。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 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而 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 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先生非求于人,人而献之,奚为不受? 译文:先生不是向人讨要,而是别人甘愿献给的,为什么不接受? (“奚为”,宾语前置) (2)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 能勿畏乎? 译文: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就 骄傲地待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 吗?(“不我骄也”,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 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 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先生不是 向人讨要,而是别人甘愿献给的,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 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就骄傲地待人。即 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曾子最终 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 他的节操的。” 六、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 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 类型 例句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中心词+之+后置 定语+者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中心词+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乾德初, 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 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 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 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淳化三 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译文: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 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大败贼人,段思恭假 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奖赏给士兵。 解析:翻译时,现代汉语仍然使用的“斗志”“钱帛”可保留不 译;人名不用翻译;“贾勇”译为“勇猛”,“矫”译为“假借、假 托”;根据特殊句式翻译的原则,“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为定语 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思恭募先登者军士厚赏”。 参考译文: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凭借祖先的功勋被推荐担任镇国军节度使 官。……乾德初年,平定蜀地,担任眉州通判。当时亡命之徒集结在 一起,进攻逼近眉州城,刺史赵廷进因害怕不能抵挡,准备逃往嘉州, 段思恭制止了他,于是率领驻兵和贼人在彭山作战。士兵们都持观望 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 是士兵们勇猛作战,大败贼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 钱帛奖赏给士兵。后来度支请求查究他的罪责,太祖爱惜他(行事)果断 干练,没有允许,(反而)让段思恭主管眉州事务。……淳化三年,去世, 享年七十三岁。 七、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 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 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 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类型 例句 用“于”字构成介 词结构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用“以”字构成介 词结构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用“乎”字构成介 词结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崔福者,故群盗,尝为官军所捕,逸去。因隶军籍。收李全有功, 名重江、淮,又累从陈 捕贼,积功至刺史、大将军。会淮兵有警,步 帅王鉴出师,鉴请福行, 因厚遣之。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 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鉴怒,请必正其慢令之罪。会 亦厌忌之, 遂坐以军法,然后声其罪于朝,且自劾专杀之罪。 (节选自《宋史·陈 传》) (1)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 译文: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 葬为借口擅自回来,也不向制置司报告。 (2)会 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然后声其罪于朝,且自劾专杀之 罪。 译文:恰巧陈 也讨厌憎恶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然后才向 朝廷禀告了崔福的罪状,并且自己弹劾自己专擅杀人之罪。 解析:(1)句中“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皆为状语后 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以葬女托擅归”“亦不于制置司闻”。 (2)句中“遂坐以军法”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遂以 军法坐”。 参考译文: 崔福这个人,原本是盗贼,曾经被官军搜捕,但他逃跑了。于是 就加入了军籍。(因为)收服李全立了功,在江、淮一带名气很大,又屡 次跟随陈 剿捕盗贼,累积功劳升任刺史、大将军。适逢淮兵发出警报, 步兵统帅王鉴发兵,王鉴请求让崔福同行,陈 于是隆重地给他们送行。 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 自回来,也不向制置司报告。王鉴很生气,请求一定要治崔福一个轻 慢军令之罪。恰巧陈 也讨厌憎恶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然后才 向朝廷禀告了崔福的罪状,并且自己弹劾自己专擅杀人之罪。 八、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 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 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可按表达语 气的种类将其分为四类: 类型 示例 表陈述语 气 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 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 所(被……) 表疑问语 气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得无……耶(莫不是,该不会……吧) 表感叹语 气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惟)……是[强调语气。 如:唯利是图。“是”起提宾作用,无意义,“唯(惟)” 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表反问语 气 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难 道……吗)、何……为(为什么……呢)、何……之(有什 么……)、不亦……乎(不也……吗) 表假设关 系 诚……则……(如果……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如果这样,那么) 表选择关 系 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耶(邪), 其……耶(邪)?(是……呢,还是……呢?)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 办?”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人宰 割的鱼和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4)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 逃跑啊。”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师说》)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 的,现在君子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令人感到奇怪么! (6)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译文: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 (7)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 门宴》) 译文:祝酒毕,(项庄)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 作为娱乐的,请允许我舞剑(助兴)。” (8)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译文: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怎么这样愚拙!”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 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 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 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 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 “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 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注意:谋,商议、谋划;蚤,通“早”;“孰 与……”为固定句式) (2)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 译文: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 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注意:志,野心;亡,灭亡;东面, 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来;诉,恳求;“必东面而诉于齐矣”为状语 后置句) 参考译文: 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 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 救。”田忌(不同意)说:“我们不救,那么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 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 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 国了。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 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 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敝给以痛击,正是一举两得,名 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 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因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 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齐国身上。 破解文言句式技法 尽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种类较多,但高考考查的主要有判断句、 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种。要掌握这四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技 巧,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 什么)的句子。 类型 翻译技巧 例句 有标志 判断句 翻译时,要先去掉这些标 志词,然后在主语、谓语 之间加上“是”或“不 是”。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也。(《寡人之于国也》) “是”表 判断 翻译时,无须改动。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 女郎。(《木兰诗》) 无标志 判断句 翻译时,直接在主语和谓 语之间加上“是”。 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2.被动句 被动句,指由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动者充当主语的 句子。 类型 翻译技巧 例句 有标志 被动句 翻译时要把表被动的词语 或结构去掉,并在谓语动 词或其所表示的动作、行 为的发出者前加上“被” 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无标志 被动句 翻译时在谓语动词或其所 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 者前加上“被”字。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 宫赋》) 3.省略句 翻译技巧 例句 省略句省略的成分有主语、谓语、 宾语、介词、兼语、量词等,只有 通过语法分析,才能识别出句子省 略了什么成分。翻译时,要在准确 把握前后句关系的基础上把这些 省略的成分补出,然后再译。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 宴》) 句中“河北”“河南”都不是 “战”的对象,而是“战”的地 方,这说明两个“战”后都省略了 介词“于”,我们应把它补出后再 译。 4.倒装句 翻译技巧 例句 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句(主谓倒 装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状 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四种。倒 装句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 同,翻译时,都要按现代汉语的语 序把前置或后置的成分放回到相 应的位置。如果句中用了虚词来做 前置或后置的标志,则还要把其标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我 们就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把前置 的宾语“奚”放回到谓语动词 “适”的后面,即调整为“彼且适 奚”,然后再译。 志删去,然后再译。 12.辨别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韦放,字元直,车骑将军睿之子。初为齐晋安王宁朔迎主簿,高 祖临雍州,又召为主簿。放身长七尺七寸,腰带八围,容貌甚伟。天 监元年,为盱眙太守,寻为轻车晋安王中兵参军,迁镇右始兴王谘议 参军,以父忧去职。服阕,袭封永昌县侯,出为轻车南平王长史、襄 阳太守。转假节、明威将军、竟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六 年,大举北伐,以放为贞威将军,与胡龙牙会曹仲宗进军。 普通八年,高祖遣兼领军曹仲宗等攻涡阳,又以放为明威将军, 帅师会之。魏大将费穆帅众奄至,放军营未立,麾下止有二百馀人。 放从弟洵骁果有勇力,一军所仗。放令洵单骑击刺,屡折魏军,洵马 亦被伤不能进,放胄又三贯流矢。众皆失色,请放突去。放厉声叱之 曰:“今日唯有死耳。”乃免胄下马,据胡床处分。于是士皆殊死战, 莫不一当百。魏军遂退,放逐北至涡阳。魏又遣常山王元昭、大将军 李奖、乞佛宝、费穆等众五万来援,放率所督将陈度、赵伯超等夹击, 大破之。涡阳城主王纬以城降。放乃登城,简出降口四千二百人,器 仗充牣;又遣降人三十,分报李奖、费穆等。魏人弃诸营垒,一时奔 溃,众军乘之,斩获略尽。擒穆弟超,并王纬送于京师。中大通二年, 徙督北徐州诸军事、北徐州刺史,增封四百户,持节、将军如故。在 镇三年,卒,时年五十九。 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 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其后各产男女,未及成长而率亡,遗嗣孤 弱,放常赡恤之。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放曰:“吾不失信 于故友。”乃以息(儿子)岐娶率女,又以女适率子。时称放能笃旧。 (1)韦放,字元直,车骑将军睿之子。 句式类型:判断句 译文:韦放,字元直,是车骑将军韦睿的儿子。 (2)寻为轻车晋安王中兵参军,迁镇右始兴王谘议参军,以父忧去 职。 句式类型:省略句 译文:不久(韦放)任轻车将军晋安王的中兵参军,升迁担任镇右将 军始兴王的谘议参军,因父亲去世离职。 (3)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 句式类型:被动句 译文:所管辖的郡政通人和,被吏民称道。 (4)放厉声叱之曰:“今日唯有死耳。” 句式类型:固定句式 译文:韦放厉声呵斥道:“今天只有拼死了!” (5)时有势族请姻者,放曰:“吾不失信于故友。” 句式类型:状语后置句 译文:不时有有权势的家族来攀亲,韦放说:“我不能对亡故的 老友失信。” 参考译文 韦放,字元直,是车骑将军韦睿的儿子。起初他任齐代晋安王、 宁朔将军的迎主簿,高祖到雍州,又召韦放任主簿。韦放身高七尺七 寸,腰粗八围,容貌奇异。天监元年,做盱眙太守,不久(韦放)任轻车 将军晋安王的中兵参军,升迁担任镇右将军始兴王的谘议参军,因父 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承袭先人的封爵担任永昌县侯,出京任轻车 将军南平王的长史、襄阳太守。转任假节、明威将军、竟陵太守。所 管辖的郡政通人和,被吏民称道。天监六年,梁武帝大举北伐,任命 韦放为贞威将军,和胡龙牙与曹仲宗会合进军。 普通八年,梁武帝派遣兼领军曹仲宗等人攻打涡阳,又任命韦放 为明威将军,率兵与他会师。北魏大将费穆率兵突然到来,韦放军营 还未安置好,部下只有二百余人。韦放的堂弟韦洵矫健果敢有气力, 是全军的倚仗。韦放派韦洵单枪匹马迎敌,多次挫败魏军,韦洵的马 也被刺伤不能再进攻。韦放的头盔中了三支乱箭。众兵士皆惊恐失色, 请求韦放突围出去。韦放厉声呵斥道:“今天只有拼死了!”于是脱 下头盔下马,倚着胡床指挥战斗。这时士兵都殊死奋战,无不以一当 百。魏军于是退去,韦放向北追赶到涡阳。魏军又派常山王元昭、大 将军李奖、乞佛宝、费穆等人带兵五万前来支援,韦放率领他的战将 陈度、赵伯超等人夹击魏军,大败魏军。涡阳城主王纬交城投降。韦 放于是登上城楼,检阅出来投降的四千二百人,武器充盈;又派投降 过来的三十个人,分别送信给李奖、费穆等人。魏人放弃了诸多营垒, 一时溃散,韦放率领军队乘胜追击,敌人几乎被杀尽了。韦放生擒费 穆的弟弟费超,把他和王纬一起押送到京师。中大通二年,调去监管 北徐州诸军事,任北徐州刺史,增加食邑四百户,持节、将军等职依 然在身。在任三年死去,时年五十九岁。 韦放性情宽厚诚实,不看重私财,好施舍,和几个弟弟尤其和睦。 起初,韦放和吴郡的张率都有妾怀孕,就约下婚姻。后来各生男女, 但未等孩子长大成人,张率就死去了,留下的孩子势孤力弱,韦放常 接济他们。到他做北徐州刺史时,不时有有权势的家族来攀亲,韦放 说:“我不能对亡故的老友失信。”就让儿子韦岐娶了张率的女儿, 又把女儿嫁给张率的儿子。当时的人们称赞韦放能以深情厚谊待旧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