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江苏省启东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 命题人:江晓琳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信 服,有没有“他信”。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 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掌握主动权。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 危机的罪魁祸首。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 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 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这正是当 今西方文化的死穴。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 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 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什么是“独特思维 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 天下之达道也。”“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③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心主 义的一剂良方。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 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 遵从自然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 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 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 当今中国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 时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贵的最好例子。俄罗斯《导报》这样评 价:“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 - 2 - 何为“道”?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 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他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 中国人所说的“道”,生生不已、和而不同的“道”。“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 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摘编自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只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 动权。 B. 人类中心主义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强调利益至上,却从不关怀自然。 C. 弊端重重的人类中心主义亟须克服自身认识的偏见,而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是一个可取的 办法。 D. 中华文化认为应遵从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欲望,这和西方文化对人与天地的关系的认识是不 同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然后指出只有“中和”思 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 B. 文章第三段既承接上文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的内涵,又引出下文写运用“中道 智慧”的现实意义。 C. 文章第四段先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再用“一带一路”建设的例子来证明其“和”对 中国及世界的作用。 D. 文章着重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弊端和中华文化中的“中道智慧”,指出后者可为克服前者 的弊端提供有益的借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文明现在面临发生质变的可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 刻不容缓了。 B. 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中断,主要是因为坚守中正通达的思想和中庸之道,摆正了人在天 地间的位置。 C. “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设想的可行做法,必将推动沿线国家的可持 续发展的进程。 D. 罗素所说的“生活方式”特指中国人所说的“道”,如果得到全世界采纳,人类社会将更 - 3 - 加欢乐、祥和。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 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 项,“各个时代”错,文中说的是“在当今时代”;B 项, 曲解文意,文中是说“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D 项,无中生有,应该是“遵从自然 规律”,未提及应遵从“人们的欲望”。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 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A 项,结合文本内容“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 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分析可知,“只有‘中 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说法绝对,文中没有这个意思。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 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 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 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 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 置”分析,混淆概念,“坚守……中庸之道”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眼 镜 老 舍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 厚科学杂志里。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本,手绢,铅笔, 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 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 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 - 4 - 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问拉车的, 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心里别扭透了! 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 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 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 什么用? 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 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他顺手捡 起盒子,放在腰中。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真脏; 自己戴了戴,戴不上。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也许倒能得几毛钱 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越看不清,越用 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他越发心里堵得慌。第二堂是算术习题。他把眼差不多贴在 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他好像把自己丢失了。平日最欢喜 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心中熟记的那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汽 车,车夫。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 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 命观等,这时候都在心中冒出来。 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可是竟自拾去!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的。 不怨那个车夫了。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天当然还是头疼。 配镜子去,做不到。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方。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 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他不想退 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 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家开着个小杂 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王四想起来了:“小赵,给你这个。”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 来:“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果然 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戴上试试,不行,“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戴惯就好 了。”王四笑着说。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 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王四领着头说:“真有个样儿!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等 - 5 - 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送给我的?”小赵补了一句。“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回头看了看,拉车的们并没 把眼看着他。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 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眼镜,手表, 再安上一个金门牙;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 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 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避汽车,“紧 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作铺垫。 B. 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怨天尤人的心 理,也寄寓了作者对宋修身的同情。 C. 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而退学,小赵 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 D. 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等;有的不乏幽 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 5. “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道具”。小说中主要人物宋修身、王四和小赵等 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在“眼镜”事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是全 文的线索”)。小说主要就是围绕宋修身“失眼镜”“找眼镜”、王四“捡眼镜”“送眼镜”、 小赵“得眼镜”等情节而展开的。③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不同的人在“眼镜”面前不 同的表现,含蓄地揭示了不同的人性特点。 6. ①宋修身心理脆弱(或“抗挫能力差”)。宋修身眼镜丢失寻而不得之后,不想办法克服 困难解决问题,而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不去上课。②王四自私自利(或“损人不利 己”)。因为宋修身“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王四就把对方丢失的眼镜藏起来, 可谓自私自利。③小赵虚荣心强。小赵为了讲体面,不顾自己的眼睛并不近视,而接受王四 - 6 - 的眼镜,可谓虚荣心十足。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 C 项,“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错误, 小说最后,“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他急于摘镜子……” 因此,此说法没有依据。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思考:① 情节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紧 凑;②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 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此外,物象还可以揭示人物性格、 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本题,问“眼镜”在文中作用,从人物形象塑造 的角度来看,小说的情节围绕“眼镜”展开,而在情节的展开中或与“眼镜”相关的情节冲 突中,宋修身的心理脆弱、王四的自私自利、小赵的爱慕虚荣等都得到展示;从小说的情节 来看,一开始写宋修身丢失眼镜,然后找眼镜,拉车的王四捡眼镜,接着王四送眼镜,小赵 得到眼镜,因为眼镜宋修身退学,因为眼镜小赵被车撞等等,小说的情节与“眼镜”严密相 关,可以说“眼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小说的主旨来看,含蓄揭示出小说的核心主旨, 突出不同的人性特点,批评了宋修身的某种病态与软弱性,表达了对青年学生生存状况的关 注与同情,批评了王四为代表的小市民不良心理、混乱的价值观,批评了小赵的虚荣、不务 正业,批评了小资产者装点门面的社会风气。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 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要把握住题干中“人性弱点” 这一限制词,然后圈出宋修身、王四、小赵面对眼镜这一物象时表现出的弱点。本题,围绕 眼镜一共写了三种人物形象,一是以宋修身为代表的学生,二是以王四为代表的小市民,三 是以小赵为代表的小资产者,作者对他们的态度都是批判讽刺。面对丢失眼镜这一事件,小 说中的宋修身寻而未得之后,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如“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 - 7 - 地摔在校门上。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 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这说明宋修身的心理很脆弱,抗挫的能力很差;如王四, 他明明捡到眼镜,却因为宋修身“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他就把宋修身的眼 镜藏了起来,表现出人性的自私自利;如小赵,“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 来。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试着走了几 步,摘下来,看看大家”,这表现出人性的虚荣。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点睛】解答物象作用题的时候,要看清题干要求,注意设问方式“物象”作用题的提问方 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限定角度,考生只需要从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回答就可以。 二是笼统提问,如本题“‘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这个题目设问比较笼统,考生作答时 要全面考虑。认真阅读文本,明确思考角度解答“物象作用”题,一般可以从情节安排、形 象塑造、主题表达、情感抒发、手法运用、读者感受等角度思考。情节安排物象在情节安排 上常见的作用有叙事线索、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强化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等。作为叙事线 索的物象一般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并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 年 4 月 2 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 目标: 到 2020 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 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 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 2025 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 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有 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 2030 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 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 年 6 月 8 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 动 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 - 8 - 责 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 能 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 相 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版),积极开展“新 工 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 学、 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 高校 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 教育 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 一流 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 础教 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 稳步 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 外, 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 学 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 支 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 务 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6 月 10 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 专业之一,多数家长们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 业时非常积极主动。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武汉大学 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 南 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 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 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 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 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 - 9 - 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学、计算机这些 基 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 长 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 2018 年 6 月 12 号《长江日报》 7. 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20 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 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B. 2025 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 经 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 2030 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 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 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 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 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 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 工作。 C. 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 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 的相关知识。 9. 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7. A 8. C 9. ①学科建设方面: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 ②专业建设方面:研究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③教材建设方面:推动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 ④人才培养力度方面: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⑤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解析】 - 10 -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 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 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一相关内容 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错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个地方。原文是“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 泛应用”。选项将未然的 “推动”二字,变为已然的“已经”。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 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 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原文是“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而选项是“走在了创新型 国家的前列”,将“未然”变“已然”。 张冠李戴。不是“高校”努力构建,构建的主体应该是“教育部”。 D 项,“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在文中无据。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 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 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结 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我们要善于结合文本 分角度回答。从材料二中,“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 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 一级学科建设”等语句可概括出在学科建设方面: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从 材料中“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 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 才培养模式”等语句可概括出在专业建设方面:研究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 11 - 在教材建设方面:推动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从“引导高校 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 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等语句可归纳出:在人才培 养力度方面需要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观点。从段末“还要努力 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 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等语句可概括出: 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等观点。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 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 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 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 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 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 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 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 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 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 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 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 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 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 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 - 12 -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 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 ) A. 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 相称,符合 B. 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 位居第一 D. 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 增加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枢密: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唐代枢密使主 要掌管全国军事,类似秦汉时的太尉,所以这里称韩琦为太尉。 B. “执事”,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敬称对方,可译为“您”,《烛之武退秦 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就是这种用法。 C. 太史公,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太史公的具体职权不仅有太史令的职责, 还有选拔人才的职责,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本文指的就是汉代的司马 迁,他曾任太史令。 D. 翰林: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也称翰林学士,可 以直接签发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干谒文,是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的一封信,也是一篇著名的 文论。文章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同时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 渴望拜见之意。 B. 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先提出了“养气与作文”的关系这样一个观点,并且以孟子、 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 使天下无忧矣。 C. 本文作者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 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 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闻。 D. 表现仰慕韩琦时,苏辙行文中没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官的意思,只是将求见高人心情急 - 13 - 切,盼望高人指点以达养气目的的内心表露出来了,文字恳切,才华毕显。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文者气之所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 培养而得到。 (2)太尉假如认为(我)可以教诲而肯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 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 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 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 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本题, A 项,句意为: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称: 相称,符合。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 确。 B 项,句意为: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人的气质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 写好的。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C 项,句意为: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冠: 位居第一。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D 项,句意为: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益: 更加。选项加点词的解释错 误。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 的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 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 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 D 项,“翰 林是中国古代官名”“可以直接签发极端机密的文件”错误,翰林,是我国古代学位名。它 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 - 14 - 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 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 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 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 B 项,“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 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错误,求见太尉的原因分析不当,原文为“然幸得赐归待 选”,应该是“自己希望得到太尉接见”。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能”,写好;“致”,得到。(2)中, “苟”, 假如;“辱”,屈尊;“幸”, 幸运。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人的气质的外在体现,然 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 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 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 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 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 15 - 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 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 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 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 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 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 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 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 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 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 您呢。 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 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 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 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 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 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 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同时表现作者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 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 16 - B. 颔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的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 上了刻骨的思念。 C. 颈联,“畏老偏惊节”,一“惊”字,不仅表现出作者因年老而感觉到时光匆匆,更表现 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 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感情真切,表现出流落在外的作者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 情和畏老情绪。 15. 这首古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简析。 【答案】14. D 15. ①直抒胸臆,诗人一开篇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极度思念家乡, 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看似平淡,却是平淡处见真情。②对比,用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家中生 活的贫苦做对比,抒发了对家乡的刻骨思念。③曲笔,最后一联转换抒写角度,不写自己思 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不仅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 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 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 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D 项,“畏老情绪”错误,诗句中表现作者人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 并不是真正的“畏老”,所谓“畏老”情绪只是为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服务的。故选 D。 【15 题详解】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 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思乡泪满巾”直抒胸臆;从表现手法看,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是对比,“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是曲笔,答题时注意结 合诗歌的情感分析效果。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 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 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 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 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 - 17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引用周任的话,说明臣子如不能尽职就应该辞去职务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 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4)《诗经》中描写泰山“泰山岩岩”;孔子曾留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的 佳话;杜甫在《望岳 》一诗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露凌云壮志。清代的 散文名篇《登泰山记》亦有“及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 (5)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大道之行 也》中与之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陈力就列 (2). 不能者止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齐彭 殇为妄作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7). 苍山负雪 (8). 明烛天南 (9). 故人不独亲其亲 (10). 不独子其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诞”“殇”“鹜”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 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 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 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 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7.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离开衡阳回雁峰继续向南,起伏的群山一座挨着一座,鳞次栉比....,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远 方。 B. 山城人喜欢在悠闲的喝茶时光中,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学区房”“养老金”“反腐败”等 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 - 18 - C.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校方解释此标语改自儒家经典《大 友们仍是不赞一词....。 D. 夏至过后,一滴雨也没下,赤日炎炎,流金铄石....,连空气似乎都窒息了。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 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 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本题, A 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船只等排列得很密 集。句子是形容山,不合语境。 B 项,津津乐道:饶有兴趣地谈论。“津津乐道”和“谈论”重复,且其后常不跟宾语,常用 作“对……津津乐道”,使用错误。 C 项,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与“声讨”相矛盾,使用错误。 D 项,流金铄石:能使金石熔化,形容天气极热。使用正确。 故选 D。 【点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 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 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 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 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 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 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市治霾攻坚阶段性成效明显,但还存在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扬尘污染问题突出,重型 车管控落实不到位,应急管控落实不严。 B. 明代吴门画派开创一代新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 统,在太湖流域风靡一时。 C. 近日,秘鲁官方经过致函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寺河山苹果获得出口秘鲁许可,这是继加拿 大、美国和智利后,寺河山苹果打开的又一国际市场。 D. 河南省高考报名细则日前公布,参加 2018 年高考的考生,均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网上 - 19 - 报名和现场确认,考生的报名信息均须按要求公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 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 A 项,成分残缺,“存在”后面缺少宾语; B 项,语序不当,三个分句由后向前排列;C 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秘鲁官方”放到“经 过”之后。故选 D。 19.阅读下面这段论述性文字,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 )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 当来自其外部的压力被来自其内部的首创精神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换句话说,只 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外来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 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民族文化的独立和发展。同样,如果我们把每 一所单独的学校都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来发展。 B. 某些学校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来发展。 C. 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 D. 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主要是考查 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 力。本题具体考查学生对语境中论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材料运用了类比论证,以“文 化发展的动力”来类推“教育进步的关键”。材料论述:文化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 代外部压力时才能发展。材料把独立的学校类比为独立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发展就和文化的 发展类似,即学校只有在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时才能发展。故选 A。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 20 - A. 读书期间老师对他垂爱有加,因此他每次回母校看望,一定不会忘记带上老师最爱吃的蜂 蜜。 B. 新居落成,明日搬迁,为答谢各位亲朋的厚爱,特于明晚六点在寒舍备下酒席,敬请您光临。 C. 小李因事请假,此次报道只得由我执笔,稿件于昨夜完成,天亮时就已拿给主编雅正了。 D. 能够在中国经典文化的宣讲与研讨会现场,聆听诸位先贤的讲座,真是荣幸之至,收获颇 丰。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 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 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 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本题, A 项,“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对他”,使用 错误。 C 项,“雅正”,敬辞,用于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教,此句想表达交给主编修 改,不需要使用敬辞。 D 项,“先贤”,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这是“宣讲与研讨会现场”,使用错误。 故选 B。 【点睛】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 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 “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 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 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 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 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材料:专心致志 主见 坚持 墙头上草顺风倒 这山望着那山高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一曝十寒 人云亦云 朝三暮四 见异思迁 随波逐流 见异思迁 例: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奉劝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 - 21 - 【答案】一曝十寒,半途而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奉劝我们做事要贵在坚持。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墙头上草顺风倒,奉劝我们做事应有自己的主见。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 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 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 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本题,首先分析例句可知:开头是两个四字短语,随后为一 句熟语,最后用“奉劝我们”引起话题中心。结合材料先分类,“一曝十寒,半途而废,三 天打鱼两天晒网”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墙头上草顺风倒”一组,再整合成“奉劝我们 做事……”的句子。 【点睛】做好仿句需要做到下面几点:(1)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 句与原句的句意一样。(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 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复句,冒号表示要总括。(3)注 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 句用词越像越好。(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四、写作(60 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时间经过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其他许多东西则是 可以挽回的事。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宿构,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惜时 “时间经过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时光匆匆,不可挽回,我们需要珍惜时间。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当我读到朱自清写的《匆匆》时, 我感到时间正在匆匆逝去。 中国古代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故事,像“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 偷光”等,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愤苦读的典范。古人在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抓紧时间,努力 苦读,我们今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晚上还有明亮的电灯,条件比古人好多了,可我们 又有几个人珍惜这宝贵的时光呢?古人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惜时的名言,如:“一寸光阴一寸 - 22 - 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梦醒,街前梧叶 已秋声。”都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 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不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工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 次与朋友预约,他站在桥头,一边等候,一边在纸上急匆匆地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 不察觉。朋友终于来了,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 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 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此时我又得到了一个出色的想法。” 无独有偶,我国古代著名画家王冕出身贫寒,家中无力供他上学,他不得不到人家家里 放牛。王冕时刻想着读书学习,每次出去放牛,都把书本带在身上,有时骑在牛背上读书, 有时牛在吃草,他就坐在树下看书。就这样,王冕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靠自学学到了很多 知识。后来他又刻苦画画,终于成了著名的画家。 我为爱因斯坦争分夺秒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精神深深感动;我对王冕孜孜不倦、利用 点点滴滴勤学苦练的意志由衷地敬佩。他们使我更懂得了珍惜时间。 是呀!时间是宝贵的,又是无情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匆匆流逝。能抓住时 间并刻苦学习的人,才能成为有用的人。而不能抓住时间的人,只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在不断等待“明日”的蹉跎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 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 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时间经过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其他许多东 西则是可以挽回的事。”,时间不可挽回,所以面对时间,需要珍惜。时间一分一秒的流失, 看似很慢,实则很快。人生,应该珍惜剩余的每一分一秒时间。人生虽说漫长,其实并不漫 长。岁月不饶人,时间总是在不间断的悄声无息的走远。当我们发现时间走远的时候,就是 一切都晚了的时候。 【立意】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就是效率;惜时如金;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等。 【结构】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惜时》,然后以古今名人事例证明论点,“头悬梁”,“锥 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是古人抓紧时间发愤苦读的典范;“历史上凡是 - 23 - 有成就的人,无不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工作”列举爱因斯坦和王冕的例子说明惜时重要 性。因此,“能抓住时间并刻苦学习的人,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素材】1.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时拔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 天及时抢救、医治病人,哪有人们日后健康的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哪有 日复一日城市的洁净?解放军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战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 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几句诗,是先辈千曲百折、 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囊莹映雪”、“凿 壁偷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了,不是更应珍惜今天、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吗? 3.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知识的今天;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 明、勤奋、有志的人,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珍贵。他们决不把今天宝贵的 时光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向来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做实验,渴 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 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都是如此,他们决不沉湎在昨天,更不空空地观望明天,他们永远 从今天开始。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 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 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 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 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 角度。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