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十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 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 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 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 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 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 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 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 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 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 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 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 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 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 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 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 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 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 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 关系。 第 1 页 共 8 页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 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 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 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 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 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 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 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 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 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 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 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 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 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 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 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材料三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 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 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 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 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 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 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 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 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 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 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 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 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 第 2 页 共 8 页 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 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 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 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和材料三通过苏轼与密州,沈从文和湘西的关系,说明从古至今地域文化对 文人创作风格产生的影响。 B. 苏轼在密州时受当地“不知嬉游”的民风影响,参与当地人的游猎活动,最终促进 了豪放风格的形成,并创作颇丰。 C. 沈从文作品关注了行政区域的划分,更强调湘西历史、楚文化传统及地理特殊性, 表达了湘西文化的精神内核。 D. 《文心雕龙》认为文学有地域之分,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 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苏轼整合不同地域文化尤其是密州文化,将“豪放”的词风和“婉约”的词体相结 合,促成了豪放词的形成。 B. 沈从文作品从人性出发,展现了湘西人丰富感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湘西顽强、 积极、原始粗犷的民族精神。 C. 对地域差异的关注,不在于河流、气象、物产等自然因素,而在于民族、语言、风 俗、历史沿革等人文环境。 D.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今天,文学创作要想避免同质化,保持生命力,必须发掘作 品的普世价值的地域特征。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曹雪芹由于自己家庭的重大变故,而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深感世 态炎凉,“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红楼梦》。 B. 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抒情诗《有的人》,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 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的由衷赞美之情。 C. 金庸以南宋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的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反映南宋抵抗 金国与蒙古,充满爱国情愫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D. 长期生活在陕北农村的路遥,以60-80年代为历史背景,以陕北为特定环境,创作 出《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 综合材料分析地域对文学的影响从什么地方来体现。(6分) 第 3 页 共 8 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1934年1月11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 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 士就是爱国志士的缩影。 B.“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 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C.“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艰辛。 D.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 喻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 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 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 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8. 诗歌的第一节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出两组。(4分)第 4 页 共 8 页 7. 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以景做结,更艺术性地表现了主旨,试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 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 . 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 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 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 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 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 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 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 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刺史,西汉时,因为御史多失职,汉文帝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 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 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 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D. 晋,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创立的朝代,分为西晋和东晋。 第 5 页 共 8 页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 B. 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 便解职回家。 C. 陶渊明清高不群。起初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2)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14、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田园?请结合文段和《归园田居(其一)》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暖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朝著名诗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的前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 “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相接”是精神相通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话中有“话”,其深层含意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 作者登高望吴越,微波涌动,月光如水,想起了像谢眺一样的朋友,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16. 从炼字角度来说,“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第 6 页 共 8 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过 渡到对往昔不平凡生活的回忆。 (2)《短歌行》中,诗人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心意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和鱼来 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 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夏冬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 甲 。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 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 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 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 --日影、草色,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 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 --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 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 乙 ,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 ( )(3分) A、排比、比喻、夸张 B、对比、排比、对偶 C、对比、比喻、比拟 D、对偶、夸张、比拟 19. 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改写为“济南和青岛都是到春天多风,济南和青岛的秋天都是长而晴美的”,从语义上看基本相同,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甲: 乙: 21. 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提取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4分) 我们有远大的、崇高的理想,这自然是很好的,可是,任何远大的理想,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巍峨的宫殿,是由无数小石块 建起来的。一切科学的伟大发现,都不知要经过多少烦琐的工作。要完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 宏伟大业,更是非有无数的人来做无数细小的事情不可的。 第 7 页 共 8 页 22、下面这首诗是一首送给母亲的小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获奖理由。(5分) 你还在我身旁 作者:戴 畅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诗人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法国作家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 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俄国作家果戈里说:“青春之所以幸福,就因为它有前途。” 青春的颜色是丰富的,青春的滋味是多样的。请写一篇记叙文,表达你对青春的感受或理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②不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③书写整 洁,卷面分5分。 答案 1. A(B项,“创作颇丰”错;原文为“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C项,“关注了行政区划划分”错。D项,“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不是《文心雕龙》提出的观点。) 2. C(C项,“不在于……而在于………”错。) 3. D(A项,主要讲创作风格受家庭环境影响;B项,主要讲创作内容受人物影响。C项,主要讲创作受历史事件影响。D项,主要讲路遥的创作受地域陕北的影响。) 4. ①开篇引用《文心雕龙》,增强文章说服力;②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两个层面,论证了地域与文化的关系;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5. ①自然层面。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②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6、B(“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错误,“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表现壮士的身份。) 7、D(“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错误,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壮热烈的故事。) 8、①热烈的梦境与凄凉的江庵,②壮士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身独栖的现实。 9、①用景物作结,寓情于景,意味深长,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②江潮澎湃,契合了壮士壮烈的胸怀,突出了人物形象; ③隐喻在壮士的感召下,众多抗日勇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④江潮波澜壮阔,有力地烘托了抗战激情,升华了爱国主题。 10. B 11. D 12. B(“双亲去世”错误,原文说“亲老家贫”,由此可见,应是双亲年迈。) 13. (1)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①得分点:去,离开;与,给;悉,全部、都;稍,逐渐地、渐次;就,靠近、前去。 ②得分点:安,安于;其,代词,代指陶渊明;“同志”,志趣相投。) 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明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 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他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最终因劳累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挥手让道济离开了。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想姑且做个县令,得点薪俸作为隐居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儿坚持要求种稻子,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子。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整饰衣冠、系上腰带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官俸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天就交出官印辞去官职,写了《归去来兮辞》。 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没有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邀请他。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拒绝。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曾经于(某年)九月九日在房边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捧菊花,忽然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饮酒舒畅时,就抚琴来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再在后一朝代委屈自己,自从宋高祖(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 14、要点:(1)生性淡泊。(2)世事浑浊 15.D(全诗表达知音稀少,怀才不遇的感慨) 16. “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17、 (1).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8、C(原文“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有拟人的修辞;原文“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有对比的修辞;原文“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有比喻的修辞。故选C。) 19、①原文为短句,表意鲜明集中,读起来音韵铿锵。②原文前后对比,突出两地春秋的相同点③原文构成对称,和谐流畅。 20、①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 ②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 21、理想要靠许多细小工作实现,实现四化更需要无数人做无数细小的事情。 22:1、用回溯的手法,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内心的渴望。2、静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表现真挚亲情。3、再现日常生活细节,亲切感人。4、层层铺垫、结尾点题、单句成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5、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感。 第 8 页 共 8 页查看更多